同治皇帝真的是死於「花柳病」嗎?各種坊間傳言是否可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同治帝究竟死於何病?一直是個疑團。

長期以來,流行著不同的說法。

一說是死於淫創,即花柳病。

《清朝野史大觀》卷-《清宮遺聞》中說:「孝哲後,崇綺之女,端莊貞靜, ... 標籤:同治 同治皇帝真的是死於「花柳病」嗎?各種坊間傳言是否可信? 07-19 一八七五年一月十二日(清同治十三年十二月五日),北京氣候嚴寒,紫禁城內瀰漫著一片悲哀的氣氛,因為年僅十九歲、親政未及三載的同治皇帝突然駕崩了。

同治帝究竟死於何病?一直是個疑團。

長期以來,流行著不同的說法。

一說是死於淫創,即花柳病。

《清朝野史大觀》卷-《清宮遺聞》中說:「孝哲後,崇綺之女,端莊貞靜,美而有德,帝甚愛之,以格於慈禧之威,不能相款洽,慈禧又強其愛所不愛之妃(指將軍鳳秀之女),帝遂於家庭無樂趣矣,乃出而縱淫,....專覓內城之私賣淫者取樂焉。

....久之毒發,始猶不覺,繼而見於面,盎於背。

」「太醫知為淫毒,而不敢言,遂以治痘葯治之,不效。

」此外,蔡東藩的《清史演義》也持這種說法。

一說是死於癰,俗稱毒瘡或疔。

李慈銘在《越縵堂日記》中說:「同治十三年十二月酉刻,上崩。

先是十一月朔,……上旋患癰,項背皆一,皆膿潰,先十日已屢昏,殆不知人。

」《清宮遺聞·同治帝之殊趣》中也說「其病實染毒瘡。

」癰又名癰疽,一般多由葡萄狀球菌侵入毛囊汗腺的周圍所引起,惟範圍較大,恰如多數癤子驟生於一處,多生於項背及骨部。

小者如栗子,大者如手掌,瘡口甚多,疼痛異常。

此症在初起時,須速就醫診治,遲則易陷於危險。

這個解釋同李慈銘的記載比較接近。

一說是死於天花,翁同穌就持這種說法。

他在日記中寫道:「十一月初二日,入至內務府大臣處,...見御醫李德立、庄守和,脈按言:天花三日,脈細口渴,腰疼耳膿,四日不得大便,項頸稠密色滯干艷,證屬重險,不思食,咽痛作嘔。

」「初八日,兩宮皇太后在御榻上持燭令諸臣上前瞻仰。

上舒臂令觀,微語日:「誰來此?』伏見天顏,溫睟偃卧向外,花極稠密,目光微露。

」翁同穌是弘德殿行走,同治帝授讀師傅,從同治帝發病到去世,曾多次奉命前往探視病情,他說的「天花三日」、「花極稠密」,都是親眼所見,其記載當然可靠。

無獨有偶,就在同治帝病死的當月二十九日,「大公主(慈安太后所生之女)也因天花「薨死」了。

可見當時宮內流行天花確有其事。

此外《清朝野史大觀》卷一《穆宗微行》一節中也說:「帝以痘疾竟至不起,人疑其為花柳病者。

」也說明同治帝系因天花而死,所謂死於花柳病純系疑誤。

除了上述三種說法外,還有一種說法,即同治帝死於西太后之手。

費行簡在《慈禧傳信錄.穆宗致命》一節中說:「王慶祺(同治帝師傅、昭仁殿行走)革斥後,輒語人云,穆宗親政後,太后仍多干涉,乃請修園為頤養計,意在禁隔,使勿再干政耳,竟為太后所覺,遂致奇變。

」金梁的《四朝軼聞》、黃濬的《花隨聖人摭憶》也都這樣說。

金梁說:「此說出自慶祺口,雖似妄言,證以沃丘(費行簡)所述,則淫貪專恣之婦,其子固已先嫉之,不待後來德宗(光緒帝)戊戌圍劫顧和園之謀。

」從西太后一生專制殘暴、兇狠毒辣以及之後光緒帝一生不幸的遭遇來看,這一說法似乎有一定道理,但只是附會臆想,並無事實根據。

從某種程度上說西太后干涉同治帝行政是可能的,說她因此而親手殺死自己的親生兒子還不至於。

宮闈內幕,諱莫如深。

同治帝究竟死於何病,尚待進一步考證。

同治的死因,在正史上有明確的記載,他是死於天花病的。

天花這種病在封建社會死亡率是非常高的。

在清宮的檔案中有一本《同治進葯簿》,裡面相近的記載著同治生病癥狀和用藥的情況,裡面可以看到同治生病的詳情。

至於為什麼會有他死於花柳病的說法,也是因為同治確實是個問題青年,讓人不得不想歪。

根據史書上的記載,同治年輕的時候就體弱多病,身體本來就很虛。

身子骨已經這樣了就老實在家呆著唄,可他偏不。

這位皇帝老爺偏偏是個叛逆少年,小小年紀就染上了愛上青樓的毛病。

沒事的時候經常留個字條就跑出宮去,他出宮可不是跟他老祖宗乾隆一樣去吃小吃,他每次出宮八成都是往青樓跑。

所以說無風不起浪,蒼蠅不叮無縫蛋。

經常往青樓跑,也難怪有人說他死於花柳病了。

若是大家有歷史方面的問題,都可以在評論處留下。

大家共同討論!也歡迎大家關注我,每天都有歷史方面的小故事更新哦! 推薦閱讀: ※為何滿清的同治、光緒、宣統三位皇帝都無後?※為什麼野史都說同治皇帝死於不潔之症,但歷史記載卻說死於天花,到底哪種說話更靠譜?※順治的兒子叫同治嗎?※慈禧和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都是什麼關係? TAG:同治| 一點新知 GetIt01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