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沙地中的靈光——記《行者.蔡明亮》展 - 放映週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無所不在的沙覆蓋在整間館內,走在沙上,觀者自然放慢腳步,加上蔡明亮獨有的緩慢影像,時間、空間與身體一切彷彿回到母體般的柔軟,在裡頭睡著確實不 ... JumptoNavigation JumptoMaincontent 尋找沙地中的靈光——記《行者.蔡明亮》展 人物專訪625期2018-06-25 作者:王振愷 日本瀨戶內海有數千個島嶼,其中直島(Naoshima)上有一個遠近馳名的地中美術館,即使交通不便,每年還是吸引很多遊客、觀眾朝聖。

此館有相當多特殊之處,包括為國際知名建築師安藤忠雄所設計,建築體潛藏在島嶼的丘陵內部,幾乎與土地共生;更特別的是此館只有三個館藏,每件館藏各自部署在專為作品量身打造的獨立展廳中,展品與空間緊連在一起,且與落在建築間的光產生不同時刻的變換,藝術的靈光唯有親臨現場才會降臨,建築師、藝術家與策展人對於場域精神的思考帶入整座美術館之中。

以場域限定(site-specific)藝術作品結合文化觀光而生的新型態美術館經驗,伴隨近年來以藝術活化鄉村所盛行的大地藝術祭,在日本各地有相當多個案正在發展。

臺灣近期開幕的壯圍沙丘旅遊服務園區,也能看見相關思考1。

有別於過去公部門所興建以功能導向為主的遊客中心,觀光局開始嘗試轉換以「類美術館」的概念經營,遊客中心有三分之二的空間騰出作為展示空間,此館建築設計師黃聲遠並在籌建階段就邀請蔡明亮導演進入團隊密集討論。

在此建築硬體還未完工前,蔡明亮導演就在現地拍攝了「慢走長征」系列第八部《沙》,將未正式開放館舍空間轉換為影像作品中的場景之概念。

蔡明亮導演也曾在2011年於北師美術館未開館前,將此館地下室轉換成前輩藝術家陳澄波遺照的背景,並由李康生與楊貴媚演釋畫家本人與其畫作中的女模特兒,完成的短片《化生》成為北師美術館開館序曲展的展品,也成為此館的典藏品,這個實踐開啟蔡明亮導演與北師美術館未來多個合作。

「慢走長征」計畫的靈感,源於李康生在獨幕劇《只有你-李康生的魚:我的沙漠》(2011)裡繞著桌子緩慢行走的段落,而當中玄奘的形象參照自馬來西亞畫家鄭輝明對於泰緬與圖博等地僧侶寫生的水彩畫作2,此系列拍攝至2014年,蔡明亮導演又將扮演玄奘的李康生搬到表演藝術的舞台上,從劇場到電影再回到劇場,但不管走多遠多長,最終這些影像都在美術館場域中找到歸屬:其一、2015年《玄奘》(2014)舞臺劇入圍第十三屆台新藝術獎並在北師美術館舉行入圍展覽,當中蔡明亮導演將李康生所飾演的玄奘身影投影在藝術家高俊宏畫滿炭筆痕跡的舞臺用紙上,重新搬演此作,而周圍則搭建猶如「慢走長征」系列第一部《無色》(2012)短片中出現的白色階梯,成為一個結合劇場、影像的裝置藝術;其二、2018年「慢走長征」系列共八部影片,以大型回顧展方式結合建築空間與藝術裝置,完整呈現在宜蘭壯圍沙丘旅遊園區這個類美術館空間內。

國際首演的《沙》無疑是此展最重要作品,作為系列裡時間最長的一部(共79分鐘),此影片結構如前兩次大型個展的核心作品:《郊遊》(2013)、《無無眠》(2015),前段先以主角在外頭遊走作開場,後段再回到具有歸屬感的密閉空間聚合,如《郊遊》的黑色家屋、《無無眠》的膠囊旅館。

《沙》的開頭是具有生育意象的防波洞口,這個場景與《郊遊》開頭兩個小孩途經的地下水道有異曲同工之妙。

整部影片在中後段前,李康生飾演的玄奘都以沙灘、防風林、海邊等壯圍海岸周邊自然地形作為舞台行走,他也走過一個個在海灘上猶如家屋造型的捕鰻苗篷帳,這是當地的特殊景觀。

每顆長鏡頭在點至點的行走軌跡間,也側寫出壯圍沙丘旅遊園區的周邊地理紋理,而在影片最後則來到園區室內的主展廳,亦即影片放映場地,影像中的空間擴延到真實的空間成為一個迴路,影片與建築兩個媒介相互互映,也串接起觀者視角上的連貫。

建築師黃聲遠所設計的建築空間外觀與周遭沙地接合而成的沙丘,內裡如他所形容為寄居蟹的窩居,透過蔡明亮導演的影像部署幻化為黑盒子,當中聚合了八個都由李康生飾演、宛如幻象術般的玄奘,每個影像的尺寸不同,因此對於觀眾來說,不管在身體或是視覺上都不斷重新探索與丈量自身與影像的關係(而當遊客與牆上影像進行旅遊重要儀式——合照——時,又持續衍生這層關係的複雜度)。

無所不在的沙覆蓋在整間館內,走在沙上,觀者自然放慢腳步,加上蔡明亮獨有的緩慢影像,時間、空間與身體一切彷彿回到母體般的柔軟,在裡頭睡著確實不令人意外,即使睡著也構成了與影像新的相遇關係,這也嘗試回答了「這幾部慢走長征系列的影像在網路串流上即可看見,為何要在現場觀看?」透過蔡明亮導演在影像、裝置與空間配置的思考,在在呼喚著觀眾唯有在現場才能感受到當中的靈光。

名為「塵」的展間中3,牆面上播映系列作品《西遊》,由沙堆起的座位一角,蔡明亮導演擺放了一盆他救活的植栽作為某種裝飾,這樣的意象使我聯想起「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這個詩句,這也能作為蔡明亮導演此次大展的註腳:當視線與身體離開園區中的影像,走出館舍,會發現壯圍的一切開始充滿電影感,而且任何細節都是美,擁抱沙丘、海浪、森林以及宛如從《天邊一朵雲》電影掉出來到沙地中盛產的西瓜,靈光除了在蔡明亮導演的作品外,其實早就藏在身邊的生活之中。

■   1.‭‬聯合電影與建築領域的兩位國際知名大師,加乘出文化能量來牽動當地觀光,是壯圍沙丘旅遊服務園區所踏出的關鍵第一步,但未來仍須進一步思考,這個空降在地方的大美術館如何與壯圍產生更多連結,以及兩年過後與此館緊密共生的場域限定作品撤離之後,該如何永續經營。

礙於篇幅,這些重要議題,不另展開。

↩ 2.‭‬關於這部分蔡明亮導演藝術實踐的爬梳,可參考孫松榮教授所著《入鏡|出境:蔡明亮的影像藝術與跨界實踐》(2014)一書。

此外用動態影像寫生的概念,在筆者過去在北師美術館《無無眠—蔡明亮大展》(2016)對於蔡導演的訪談中,他也指出有意將此概念繼續發展。

↩ 3.‭‬館內有六個主題的展間,包括「塵、風、雨、海、潮、月光」。

↩ 搜尋 關閉 請升級或更換其他瀏覽器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

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

Top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