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郊区化经验:一个独特而不可复制的“美国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美国政府的住房和税收政策促进下,中产阶级是郊区化进程最大的受益者,同时这也是美国中产阶级形成和崛起的过程。

美国是世界上城市发展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

19世纪 ...  首页| 会议信息| 海外资讯| 数据导航| 特别专题| 专家引介| 案例研究| 理论观察| 网址推介| 美国的郊区化经验:一个独特而不可复制的“美国梦” 刘莉  来源:东方早报 在美国政府的住房和税收政策促进下,中产阶级是郊区化进程最大的受益者,同时这也是美国中产阶级形成和崛起的过程。

  美国是世界上城市发展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

19世纪的工业革命推动了美国的城市化高速发展,而20世纪的后工业革命则使美国大步迈向郊区化。

美国的城市发展经历了从小到大,由集中到分散,最终形成了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周边郊区为外缘的大都市圈。

  美国200多年的城市发展道路最独特而令人瞩目的部分,当属二战结束后的郊区化进程。

美国的郊区化进程不但大规模创造性地实践了英国城市学家、社会活动家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Howard)提出的“田园城市”理念,而且是美国一个中产阶级形成与崛起以及见证“美国梦”的过程。

  为了进一步了解美国独特而波澜壮阔的郊区化进程,早报记者专访了美国城市史学家、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教授肯尼斯・杰克逊(KennethJackson)。

杰克逊的著作《马唐草边疆:美国的郊区化》(CrabgrassFrontier:TheSuburbanizationoftheUnitedStates)问世之后,引发了郊区化研究的热潮,被誉为城市史研究的里程碑。

《美国历史评论》称其为“研究美国郊区化历史最重要的一本书”。

  杰克逊说,尽管美国郊区化的模式对其他国家的城市发展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但整个过程是与美国特殊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和其他因素息息相关的:低廉的土地价格、便宜的住房造价、优惠的税收政策、便利的交通等一些因素,使得美国的郊区化成为一个不可复制的模式。

  土地广袤而廉价   地方政府很强势   东方早报:就城市发展模式而言,美国的城市化和郊区化是同步进行的吗?   杰克逊: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也可以是否定的。

  美国从1815年就已经开始了郊区化的进程,但19世纪美国城市发展的主流是城市化。

美国19世纪的城市化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要迅速。

芝加哥在1800年的时候根本不存在,而到1900年时已经跻身世界特大城市之列;纽约在1800年还是个小镇,而到1900年时已是仅次于伦敦的世界第二大城市。

  到了20世纪,美国城市化进程也在进行,也有新的城市不断涌现,比如达拉斯、圣路易斯等,但在20世纪初期美国已基本实现了城市化,随之而来的是郊区化的萌芽和形成阶段,郊区化进程在二战结束之后大大加快,进入爆发式发展阶段。

  我知道,中国的大城市有重庆和上海等,而美国由于地方政府的权力很大,所以城市的规模相对比较小,而规模比较大的,我们习惯称其为都市圈,比如纽约的城市人口是800万,而纽约周边郊区的总人口却达2300万。

在讲到城市化和郊区化的关系时,整个都市圈的规模和总人口其实没有很大的变化,只是人口从中心城区向城市近郊迁移而已。

  东方早报: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美国郊区化的过程有什么独特性?   杰克逊:最重要也最独特的一个因素,是美国有广袤而廉价的土地。

  其他国家比如俄罗斯、中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虽然它们的国土面积和美国相当,但基本上,这些国家都是大量人口聚集在很小面积的土地上,因为除此之外的土地质量欠佳,不宜居住。

美国则完全不同,美国的大部分国土面积都是适宜居住和耕种的。

此外,美国的森林面积宽广,木材资源十分充足,于是住房大量采用木结构,这些房子具备了造价低廉、简洁、实用的特点。

供应充足和成本低廉的土地和建筑材料,使得住房的价格非常便宜和亲民。

  另一重要的因素就是美国有着非常强势的地方政府,这点主要体现在教育体系上。

  欧洲比如法国只有一个全国统一的教育体系,澳大利亚全国分6个学区,日本大概有65个学区。

而美国全国至少有15000个学区,每个学区作为行政机构都是完全独立的,有着财政独立权、征税权,学校预算、课程设置、聘请教职员等都由学区的教育委员会完全掌控。

民众离开城市搬到郊区的部分原因,也可以说是在用脚投票选择优质的教育资源。

  税收优惠和贷款担保   鼓励民众在郊区买房   东方早报:哪些潜在的历史和社会因素促进了战后美国郊区化的大发展?   杰克逊: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使得美国新屋开工率下降95%,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整个美国显然有比建房子更重要的事情要处理。

因此,可以说1930年至1947年期间,几乎没有新住房投入市场。

  二战结束后,美国有大约1600万退伍军人返乡,伴之而来的是“结婚高峰”和“生育高峰”,这使得战前已存在的住房紧张问题更为严峻。

由于房屋资源紧缺,当时在城市中祖孙三代“巢穴”式的生活状况并非罕见,而郊区独立的带有院落的房屋令很多人神往。

人口密度高、贫民窟蔓延、交通拥塞、犯罪猖獗、环境污染、生活成本高涨等“城市病”,也使得人们更加向往郊区生活的宁静和安逸。

  二战结束至上世纪70年代是美国郊区化发展的巅峰时期。

在此期间,美国每年的住房供应量高达200万套,其中建在郊区的独栋住房占据绝对压倒性多数,达到住房供应总量的95%。

战后美苏冷战,建造住房不仅是现实需要,同时也多了一层制度竞赛的意味。

当时,苏联采取的策略是大量建造集中居住的高层公寓式住宅,相比之下,在郊区建造独户住房似乎更能体现美国的优越性。

  早在1929年,每5个美国人中有一辆车。

到了1978年,平均每1.5人拥有一辆汽车。

这样高的汽车普及率在世界上其他地方是绝无仅有的,即使到了21世纪其他国家也未能达到这样的高度。

美国国会1956年通过的《联邦援助公路法》专辟联邦公路信用基金(FederalHighwayTrustFund),用征收汽油、车辆、轮胎等消费税的方式资助公路建设,标志着政府大规模地介入公路建设的开始。

  如今,美国各地建立了庞大的公路与道路网,长达1300万英里(1英里=1609米),这些高速公路从城市核心地区向郊区广阔的空间放射,并深入到乡村腹地。

汽车的高度普及与高速公路网的建立,也为战后郊区化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东方早报:在公共政策的层面,美国政府出台了哪些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促进了郊区化的发展?   杰克逊:美国政府从没有明确地提出把促进郊区化发展作为战略目标,也没有就此颁布过任何全国性的政策。

但事实上,一系列的住房和税收政策的相继出台,对战后郊区化进程起到了关键作用。

  首先,是鼓励民众买房的税收优惠政策。

如果你买房,应交纳的联邦个人所得税可以扣除房屋按揭贷款利息和房产税。

其实这个税收优惠政策就是政府补贴,而且数额非常可观,远远超过政府财政直接资助的公共住房项目,但由于补贴形式是税收减免而不是直接财政支出,因而经常被忽视。

这一政策可以说是美国独有的。

其他的税收政策也有向郊区倾斜的趋势,比如郊区税收征收率普遍低于中心城市,因此刺激了地产商开发大面积郊区住宅,从而吸引人口分散到郊区。

  此外,联邦住房管理局(FHA)和退伍军人管理局(VA)的相关政策也对郊区化的蓬勃推进影响深远。

  作为联邦政府机构,联邦住房管理局提供住房抵押贷款担保,这一举措转移了相关金融机构等贷款人的风险;如果借款人违约,贷款人是没有风险的,因为政府将代为承担违约责任。

由联邦住房管理局背书的贷款额度最高可达房屋总价值的93%,这就意味着购房者几乎不用任何首付,而贷款利率也常年维持在5%以下的低水平,偿还期限则长达25至30年。

  而退伍军人管理局专门针对二战老兵的贷款担保计划条件更加优惠。

符合条件的老兵可以获得一笔低利息、高杠杆的抵押贷款用于购房,首期款只需支付5%甚至零首付。

  联邦住房管理局和退伍军人管理局对于郊区化进程和整个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力,迄今仍可见到。

目前,美国郊区几乎一半的住房是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由上述两大联邦政府机构提供财政支持的。

截至上世纪70年代,仅联邦住房管理局就总共提供了1190亿美元的抵押贷款担保。

  整个郊区化过程也是   中产阶级形成的过程   东方早报:二战后郊区化进程的最大受益者是中产阶级?   杰克逊:对。

中产阶级是最大受益者,可以说整个郊区化进程也是美国中产阶级形成和崛起的过程。

那些之前一直与长辈、亲戚“蜗居”在城中斗室的年轻人在郊区首次拥有了自己的独栋住房。

他们在长期的、利率固定的并有联邦住房管理局担保的抵押贷款的支持下购买了新房,而平均每月还款额比租金还低。

  在这样的背景下,在郊区拥有住房的家庭比例从1934年的44%上升到1972年的63%,郊区已由富人的保留地变成中产阶级的普通期望。

住房拥有权被等同于“美国梦”的概念也是在那个时候形成的。

和21世纪相比,战后的美国郊区是一个平均主义和同质化明显的社会。

同一个社区里同时住着法学院的毕业生和蓝领工人。

当然住户最多的还是二战退伍老兵,这些年轻的家庭都是大家庭,至少有三个孩子,四到五个孩子也是很普遍的。

  二战后郊区最典型的例子要属纽约长岛的莱维敦(Levittown)。

在联邦政府政策扶植下,房地产商莱维特父子公司(Levitt&Sons)1947年购买了长岛中部的4000英亩马铃薯田,建造了17500套独栋住房。

房地产商把成熟的流水线技术引入到工程建造中,房屋的建造过程被分为若干个工序,所有的房屋都按照统一的样式建造,包括房子前面的白栅栏、绿色草坪以及屋内的厨房和家电配置,全部采取统一标准。

流水线生产大大提高了生产率,也降低了成本。

同年3月,房屋开盘销售,仅仅3个小时就售出1400栋。

由于大多数顾客为退伍军人,他们除了交10美元的房地产买卖手续费,可以不付任何预付定金就搬进新居。

他们每个月只需交付本金、利息、税收、保险等共计56美元,而当时房子月租金的市场价是每月60美元。

  东方早报:“白人大逃逸”(WhiteFlight)这个专有名词一直与战后郊区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能否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杰克逊:虽然美国是世界上最开放的社会,敞开大门欢迎全世界各地的移民,但是种族主义一直是存在的。

美国城市的发展模式离不开种族因素。

历史上的两次移民潮对美国城市发展影响巨大。

一次是19世纪末,纽约等中心城市涌入了大量来自欧洲的贫穷移民,另一次是上世纪初,由美国南部农村迁入北部和中西部城市的黑人移民。

最开始时,我们歧视犹太人,歧视爱尔兰人,歧视意大利人,歧视亚洲人,后来渐渐地各族裔之间开始通婚,原产国意识开始淡化,而黑人的情况比较特殊,由于肤色和历史原因,歧视现象并没有得到很大缓解。

  联邦政府于1949年开始推出的公共住房建设政策,也事与愿违地加剧了城市贫困的集中和种族的隔离。

当时,在城市中建设公共住房的目标是为中心城市的低收入者提供体面的住房,但最终公共住房的入住居民都是清一色的黑人,成为了城市中人为的新隔离区。

由于资金的限制造成公共住房质量和配套设施的不足,小区和周边环境很快衰败,随之而来就是极高的暴力犯罪率和每况愈下的公立学校教育质量。

可以说,由种族问题所造成的矛盾与恐惧,的确是许多人离开城市迁往郊区的原因之一。

  不过,我觉得“白人大逃逸”是一个历史名词,这种现象近年来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美国现任总统就是黑人。

  人口迁徙:从城市化   到郊区化再到城市化   东方早报:对于上世纪美国大规模的郊区化运动,目前不乏反思和批评的声音。

你认为批评的声音主要集中在哪几个方面?   杰克逊:我认为,对战后美国郊区的批评,来自几个不同的方向和层面。

  首先,来自精英主义的观点认为,郊区生活太均质化、太乏味、太小市民,缺乏多样性和色彩;每个人都过着同样的生活――同样的房子、同样的车子、同样的购物地点、同样的娱乐方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样的生活令人窒息。

当时,很流行的一个玩笑就说,如果你哪天晚上喝多了回家,一不留神还真的会走错家门。

  其次,还有关于个人主义泛滥,一切以自己为中心的批评。

大部分美国人往往愿意也倾向于相信,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都是自己赚来的、应得的,和政府没关系。

其实,政府的相关政策对他们实现“美国梦”起到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伴随着个人主义泛滥而产生的是过度消费和过度浪费。

与欧洲和日本相比,美国的生活方式中没有节约资源的概念,吃喝用度都要最大的、最新的。

过度依赖私家车作为代步工具造成石油等资源大量浪费,加剧了全球资源紧张。

美国不是人口最多的国家,但石油消耗却是最多的国家。

郊区化的特征是土地低密度使用,这是以巨大的土地资源消耗为代价的。

  另一方面的批评主要缘于种族歧视。

如果说有哪个族群在战后经济和社会大发展、中产阶级迅速崛起的过程中被遗忘和忽视,那一定是黑人。

郊区房屋以及相应的房屋抵押贷款项目都是政府资助项目,黑人和其他族裔一样都应该成为受益者,但是事实上他们没有。

种族歧视根本不是秘密,不是那种藏着掖着的潜规则,而是很公开的事情。

房地产商莱维特父子公司就曾毫不忌讳地表示,如果知道这个社区有黑人住户,房子就很难再卖出去。

通过建立超越了城市的郊区,对黑人的歧视,鼓励白人外迁,我们其实造成了城市空洞化和种族两极化。

以圣路易斯为例,该城市在1950年有超过80万人,但在之后半世纪中人口下降到现在只有约30万。

人口骤减,特别是城市富裕人口的大量外迁,城市功能向郊区分散,郊区取代城市成为经济增长的中心,在城市经济中引起了连锁反应,也同时造成城市经济的空洞化,最终导致城市发展停滞,甚至衰退。

这也是为什么直到现在很多城市的发展口号都是重振中心城区。

  东方早报:现在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是,美国人口迁徙的模式在经历了城市化、郊区化之后,又出现重新开始往城市聚集的趋势,这个趋势也成为郊区化的反转。

你认为这个反转趋势明显吗?能否对美国未来的城市发展的方向和模式作出一些预测?   杰克逊:反转趋势确实存在。

过去能够那样生活,因为美国是一个富裕的国家,自然资源丰富,但这种生活方式对自然和环境破坏非常大,随着环保运动深入人心,很多美国人意识到不能继续过去的生活方式,要为子孙后代留点资源。

现在的年轻人和上世纪50年代的人观念和想法很不一样。

二战老兵退役回国面临的问题是结婚生子,而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想过早地结婚生子,他们都受过良好教育,他们的追求是自我实现。

他们向往一种尽管你是同性恋尽管你的头发是紫色无论你做什么都没有人在乎的自由空间和氛围,而这种自由度在小镇是没有的。

  你一定看过《欲望都市》,这就是城市给年轻人带来的便利和丰富生活。

现在年轻人都往城市跑的现象不仅发生在纽约、波士顿、旧金山等大城市,即便像田纳西州的小城市纳什维尔也在标榜自己的城市文化艺术以及便利的生活,以此来吸引更多年轻人。

  未来趋势,不能用二元法或者非黑即白的方法去分析城市和郊区孰优孰劣。

郊区化有反转趋势,但并不是完全反转,并不是说城市好而郊区不好。

现在的美国郊区和上世纪50年代大大不同了,过去的郊区是以白人中产阶级为主,而现在黑人、拉丁后裔的居民正在迅速增加,并逐渐成为主流。

  一切都在变化中。

我只能说,随着郊区化进程的趋缓,城市和郊区之间正在达成一种新的空间平衡。

 相关文章  ・印尼雅加达的城镇化发展之路  ・美国:城市发展注重发挥市场作用  ・巴西:过度城市化带来多方面问题  ・英国推进城镇化建设的主要经验  ・海外城镇化融资路径  ・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爱德华•格莱泽:中国城镇化政策更有效  ・印度蓝皮书:人口问题制约城镇化发展  ・瑞典马尔默市的“二次城镇化”  ・日本解决城市化难题的“政府之手”  ・蒙古人的城市化   更多关于城镇化的文章 Copyright bywww.china-up.comrightsreserved.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