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大改造 日治時期新竹市都市計畫的實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由日治末期的新竹市地圖可以看出,新竹城市由清代竹塹城(紅色範圍)向外擴張,尤其是東北方向 ... 漫步在新竹舊城區,既會發現狹小蜿蜒的道路,使人產生「這是車走? 返回 城市大改造──日治時期新竹市都市計畫的實施 由日治末期的新竹市地圖可以看出,新竹城市由清代竹塹城(紅色範圍)向外擴張,尤其是東北方向新竹州廳形成的新興行政區域。

資料來源:底圖為美軍繪製臺灣城市地圖,臺灣百年歷史地圖,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研究中心GIS專題中心,2019年10月1日瀏覽,張毓哲加工製作。

日治時期新開闢的驛前通(通往火車站的道路),即今中正路。

座標或地址:24.803,120.971。

資料來源:新竹市文化局提供,《新竹市大觀》。

日治時期新竹火車站設立於東區,帶動周遭商業發展繁榮。

座標或地址:新竹市東區中華路二段445號。

資料來源:張毓哲拍攝,2019年8月20日。

日治時期新興的行政區域新竹州廳一帶,日本人主要居住於此。

座標或地址:新竹市中正路120號。

資料來源:張毓哲拍攝,2019年8月20日。

作者  張毓哲 漫步在新竹舊城區,既會發現狹小蜿蜒的道路,使人產生「這是車走?還是人走?」的滿頭問號,也會發現筆直寬廣、整齊方正的道路。

前者大多是清代依傍自然村的發展,人所走出來的道路,後者則是日治時期經過詳細縝密的都市計畫而開闢的交通網絡,因而在城市裡產生新舊交錯的衝擊感。

在搞不清楚自己究竟身處於哪個時代之前,讓我們來梳理梳理吧! 進城囉!疑,城怎麼消失了?清代具有軍事意義的竹塹城,到日治時期成為都市發展的阻礙,在「都市計畫優於古蹟保存」的原則下,「古蹟自燃」和「古蹟拆毀」可不只是發生在戰後,日本人將城牆和城門拆除,原址改作為交通要道,僅留下東門城;為了方便來往,將道路截彎取直,明志書院、考棚以及新竹的兩大名園──潛園和北郭園也被犧牲了。

棋盤式街道成為此時期都市的流行,主要是為了改善居住環境的衛生問題,利用充足的日照消毒殺菌,在家就能享受日光浴。

對於家屋建築的興建也有一定的規範,如今在北門街、大同路、長安街、中央路等處留下一部分當時的街屋和騎樓景觀,巴洛克風格展現的華麗裝飾是當時有錢人門面競爭的小心機,建物裡別有洞天的閩式風訴說著源源不絕的故事。

隨著新竹市街現代化工程的推動,各項公共建設也如火如荼的進行。

政治方面,象徵統治權威的官衙,如新竹廳舍和新竹州廳、新竹郡役所、新竹市役所、新竹警察署,利用擬洋式風格,呈現威嚴、穩固的形象;而政治中心由過去集中於淡水廳衙署所在的城隍廟一帶,轉移到新竹州廳,也就是今日市政府所在的中正路一帶,新興行政區也成為日本人主要的居住區域。

交通方面,隨著明治41年(1908)縱貫鐵道的開通,新竹火車站成為新竹地區交通網的中心,帶動人流和物流的聚集,偏向地區性的輕便鐵道和日後取而代之的公路運輸也以火車站為中心向外發散。

商業方面,基於衛生考量而興建的固定市場,東門市場、南門市場、北門市場、西門市場陸續出現,逐漸改變臺灣人的消費習慣。

民生方面,如今水龍頭一開就有自來水流出,有賴水道系統的建設,自十八尖山水源地以自然重力方式流至新竹重要街區,打井取水逐漸成為過去式。

休閒方面,新竹公園、動物園帶給新竹市民新奇的公共休閒娛樂空間。

教育方面,各級新式教育機構的設立,培育了各行業的人才。

此外,還有銀行、郵局、醫院、消防等各項如今我們習以為常的公共設施都是在日治時期出現。

新竹市歷經明治38年(1905)、明治43年(1910)、大正5年(1916)、昭和6年(1931)屬於局部性的市區改正,以及昭和13年(1938)全面性的都市計畫,完善城市的機能,都市範圍也由舊有的竹塹城往東南側擴展。

這些經過專家設計規劃的城市藍圖,落實到城市裡的公共設施建立,展現了殖民者施行現代化建設的具體成果,並呈現出更為多元摩登和現代化的都市生活樣貌,帶給市民不同以往的城市風情,也創造更多的可能。

戰後,新竹市遭受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戰爭的破壞不若其他城市嚴重,使新竹保有部分昔日的街道風情,利於新竹各世代的記憶傳承,而現代化的新竹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也可供各地歷史迷和文青來個文化復古懷舊小旅行。

參考資料 李正萍撰,張永堂總編纂,《新竹市志.卷一土地志》,新竹:新竹市政府,1996。

黃俊銘,《新竹市日治時期建築文化資產調查研究》,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9。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