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教育,其實很容易!吳靖國教授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所以,「海洋」不僅存在於自然界,它也存在於我們的意識中。
社會海洋與人文海洋的議題都涉及意識之中的海洋,所以我們在進行海洋教育時,不該只關注於自然海洋 ...
海洋教育,其實很容易!
圖、文:吳靖國教授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暨師資培育中心
目前我們所談的「海洋教育」已經超越了傳統上等同於「海事教育」的思維,而將它視為全民應該獲得的普通常識,是一種「海洋普通教育」,所以老師在面對這個議題時,不必過度擔憂似乎自己沒有海洋「專業知識」就無法擔任海洋教育教學,其實推動海洋教育沒那麼複雜,甚至可以說是很簡單,或許讀讀這篇文章,也就可以上路了。
老師只要在進行教學之前,掌握幾個重點:首先要認識「海洋」的範圍,其次要思考「教學」中的核心價值,再者要辨識自己所處的環境背景,最後則將海洋教育的核心價值融到教學實踐中。
以下就依這個順序來加以說明:
一、海洋不只在自然界
「海洋」在哪裡?我們通常會馬上聯想到那個存在於自然界的海洋。
但可以仔細再想一想,我們所接觸的「海洋」,就只是那個自然界的海洋嗎?如果「海洋」只存在於自然界,那麼我們要了解海洋、接近海洋、認識海洋,是不是也都必須要到海邊或海上呢?都市與山邊學校是否就無法在自己學校裡從事海洋教育呢?
教育部將「海洋教育」納入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時,有需要將這些問題解說清楚,否則,不在海邊的學校該如何來面對和推動這個議題呢?我曾將「海洋的內涵」分為自然海洋(如海洋生物、海洋生態、海洋資源等)、社會海洋(如海洋開發、海洋科技、海洋保育等)與人文海洋(如海洋歷史、海洋文學、海洋藝術等),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試圖要解決這個問題。
對臺灣五、六0年代以前大部分的人民來說,海洋是危險的,到海邊就有被海洋吞噬的恐懼感,而且海邊也是一個禁地,是海防巡邏抓偷渡的防守邊界。
這種海洋意識成為深層的文化思維,因此,在我們的教科書中找不到「海權」概念,也找不到海洋與國際化之間的關係,顯示出海洋對我們而言是一種「隔絕」,而不是「連接」,這是在那個年代文化意識裡頭的海洋。
在文學家的筆調裡,海洋呈現了多元的、豐富的面貌,海洋是宏偉的、寬大的、充滿熱情的…,海洋也是悲傷的、苦難的、暗藏玄機的…。
《老人與海》中的海洋是老人賴以生存的地方,也是他找尋自我理想的場所,海明威所傳達的是一種意識海洋;鄭愁予的詩《山外書》中,「山是凝固的波浪」,讓山與海融為一體,藉以撫平內心那股湧動的思鄉(海)歸心,這是一種心靈境界,不是自然海洋可以達成的。
這些都是人們賦予海洋的意象,超越了海洋的自然屬性,而呈現另一種海洋的人文性格,這是屬於意識海洋的範疇。
所以,「海洋」不僅存在於自然界,它也存在於我們的意識中。
社會海洋與人文海洋的議題都涉及意識之中的海洋,所以我們在進行海洋教育時,不該只關注於自然海洋,有更大部分屬於社會海洋與人文海洋的範疇,尤其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觸到、思考到的海洋,已經成為人與人之間相互對話的內容,而卻無法經由自然海洋的屬性來解釋它,例如洋樓、洋娃娃、洋人、出洋相…。
金山海濱(焦妮娜攝)
二、教學是建構海洋意識的歷程
老師帶學生到海邊從事親海活動,就是在進行海洋教育嗎?如果「親海」之後學生開始討厭海洋,產生負向的海洋意識,那麼這樣算是在進行海洋教育嗎?這問題背後隱藏的重點是,老師應該關注於學生的學習結果,而這個結果的關鍵點不是「親海」這個活動,而是親海之後在學生意識裡留下的東西是什麼。
學生與自然海洋接觸之後,不可能將它帶回家,他所帶走的是有關「意識海洋」的部分;也就是說,學生在親海之後所留下來的,乃是知、情、意整體互動下在意識中所形成的海洋意象,認知錯誤、感覺不好都會產生負向的海洋意識。
親海的教學活動,最後必然要回歸到學生的意識層面上,來思考是否為學生帶來了「正向的海洋意識」。
老師應該要想清楚的是:「親海」是海洋教育的目的?或者只是達成海洋教育目的的途徑之一?如果親海只是一個途徑,那麼應該要進一步找出海洋教育的「目的」,老師掌握了這個目的之後,所設計的親海、愛海、知海、護海等活動,都是朝向達成該目的來前進,如此,學校對海洋教育的推動與老師的教學實踐,才不致於沒有方向或不知如何自我省察。
我曾將中小學的海洋教育目的設定為「人與海洋的適切互動」,這是一開始從「海洋教育」這個議題的特殊性(要將人與海洋放在一起思考)所做的思考,比較傾向於「社會海洋」的思維,後來逐漸地構思了海洋教育的整體內涵之後,不但進一步找出「適切互動」背後蘊含的「永續發展」理念,並且融入「人文海洋」中的「美感」理念之後,進而將海洋教育之目的界定為「人與海洋的和諧發展」,用以涵蓋之前的「適切性」與「永續性」。
據此,親海、愛海、知海、護海等教學活動,背後所隱含的是「人與海洋和諧發展」這個目的,其中包含了三個面向的整體思維:第一、對自然海洋的探究與認知,讓學生獲得海洋相關的學科知識,進而導引學生得以「認識與省思海洋」;第二、對社會海洋的了解與行動,讓學生吸收相關的倫理價值,進而導引學生得以「開發與保護海洋」;第三、對人文海洋的欣賞與表達,提升學生的心靈境界,進而導引學生得以「理解與欣賞海洋」。
此一整體思維,可以用下圖來表示:
不同教育階段所推動的海洋教育內涵並不相同,中小學實施的海洋教育不在培育海洋專業人才,不在傳遞海洋專業知識;海洋專業教育應該在大學教育階段,中小學海洋教育是普通教育的範疇,所以只是讓學生理解自身與海洋之間的關係,建立正向的海洋意識,而得以讓學生產生適切的行動力。
三、臨海學校與非臨海學校差很大
「臨海學校」與「非臨海學校」的區分是件棘手的事,從學校與海洋的距離來界定,要幾公里才算是臨海呢?這恐怕意見很紛歧,甚至許多人認為臺灣沒有非臨海學校。
因此,我不從「距離」的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而是從「環境條件」著手,也就是說,學校所處的社區、擁有的資源、學生的活動空間…等,大致上能顯現出該校是否屬於臨海學校。
因為學校環境條件上的差異,臨海學校與非臨海學校在海洋教育的推動上也就不盡相同,可以從三個面向來說明:
第一、整體規劃上的差異
臨海學校的資源與條件都與海洋有關聯,在海洋教育還未推動之前是屬於鄉土教育範疇,故對海洋教育的實施自然要結合社區資源,甚至結合社區教育一起推展;再者,在課程的整體規劃與發展上,應以海洋教育為核心來架構其校本課程,使其成為以海洋教育為核心的校本課程發展。
就非臨海學校而言,因為缺乏海洋資源,所以不可能以海洋教育做為校本課程的主軸,而應該思考海洋教育在該校整體教育中的角色,也就是要思考如何將海洋教育搭配於其他教育議題和主題,來共同開展學生的能力,故採用融入或結合的方式,例如將海洋教育融入品格教育中,以「關懷海洋」為主題,來培養學生的關懷能力;或者結合於閱讀教育,提供海洋繪本、海洋小說、海洋文學等圖書,讓學生透過閱讀來增加對海洋的認識。
第二、發展面向上的差異
從自然海洋、社會海洋、人文海洋三個面向來看,臨海學校因為地理條件的優勢,所以海洋教育課程發展的面向首先著重在自然海洋,再逐漸擴展到社會海洋與人文海洋,而由於「時間有限,知識無窮」的侷限,也讓臨海學校在人文海洋面向上的發展相對顯得較弱;事實上,臨海學校原本就處在海洋的文化與情境之中,在課程規劃上可以全方位發展,而且可以導引老師將三個面向融入教學活動設計中。
就非臨海學校而言,因為缺乏自然條件,所以在自然海洋面向上的發展顯得較弱,反而可以從人文海洋與社會海洋兩個面向來著手,所以在課程發展上容易較偏向於認知與情意,而缺乏接觸自然海洋的體驗行動。
第三、教學途徑上的差異
臨海學校通常以海洋議題為主軸來規劃主題式教學,並從活動課程出發,強調體驗學習,來進一步整合相關學習領域。
非臨海學校較難以讓學生直接與海洋接觸,所以必須製造替代性情境來從事相關體驗活動,而且必須尋求校外資源,如透過社教機構、校際交流、親子教育等途徑來促進學生接近海洋的機會,故在教學設計上要另尋方法,例如運用繪本教學、故事教學、影片教學、戲劇教學…等。
對一位臨海學校的老師而言,學校周遭充滿著海洋教育的教學資源,在學校情境中自然而然地便能實施起海洋教育;但是對一位非臨海學校的老師而言,有許許多多環境因素會影響到從事海洋教育的教學品質,除了地理條件的侷限之外,還有學校整體課程規劃、教材、教具等問題,以及家長、行政體系的支持程度…等,在這樣的侷限下,老師自己所能夠發揮的空間在哪裡呢?或許就是「意識海洋」的部分,故需要在教學設計(繪本教學、故事教學、影片教學、戲劇教學…等)中導入海洋的元素。
當然,臨海學校的老師也同樣該關注「意識海洋」,但比起非臨海學校,有更多機會可以運用「自然海洋」。
四、「海洋保育」是教學實踐的核心
為什麼要將「海洋保育」融入教學設計呢?這是回應前面提及「人與海洋的適切互動」這個教育目的,而要如何達成「適切」呢?除了讓學生知道海洋如何影響人們的生活,以及人們如何影響海洋的存在,更應該讓學生知道如何從自身的行為開始做起,讓人與海洋之間能夠和諧相處。
其實,在這個前提下,「海洋保育」也就自然而然地會被呈現出來,而它背後蘊含著永續、和諧的意義。
我在〈海洋教育要有「海味兒」〉中提及,海洋教育的教學設計要連結於海洋保育(如下圖),也就是說,不管所提供的海洋教材是哪個面向,在學習該面向的教材內容之同時,應該要融入「保育」的思維,才能夠讓學生領會「人與海洋」之間的關係,以及兩者在互動過程之中的「適切性」。
在教學歷程中,不管是自然海洋、社會海洋或人文海洋,老師都必須導引學生去思考「人與海洋」之間的互動情形,並將「海洋保育」的概念融入教學活動中,這些保育相關概念,可能被放在問題討論中,也可能放在相關延伸教學活動之中,藉此,人與海洋的和諧發展才得以逐漸形成。
事實上,對老師來說,海洋教育容易與否似乎不是取決於所教的內容難不難的問題,往往是老師願不願意的問題!而願不願意所涉及的有:是不是有意義?時間夠不夠?感覺好不好?其實,也就是有關「議題價值」、「整體課程規劃」與「行政推動方式」三方面的問題,這需要更多的智慧來進一步處理,本文存而不論!
【本文修改自吳靖國(2011)在《海洋教育:海洋故事教學》(高雄:麗文)中所撰〈第一章緒論〉】
吳靖國教授簡介
現職: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暨師資培育中心教授
專長:教育哲學、海洋教育、生命教育
延伸文章資訊
- 1海洋教育,其實很容易!吳靖國教授
所以,「海洋」不僅存在於自然界,它也存在於我們的意識中。社會海洋與人文海洋的議題都涉及意識之中的海洋,所以我們在進行海洋教育時,不該只關注於自然海洋 ...
- 2臺北市海洋教育資源中心
臺北市海洋教育之推動由教育局領航,在關渡國小設置海洋教育資源中心,成為本市推動海洋教育學校。為深化海洋教育遊學課程內涵,103年投注相關經費,設置海洋故事 ...
- 3臺灣海洋教育中心 - Facebook
臺灣海洋教育中心係教育部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共同支持設立之整合海洋教育單位。 基隆市中正區北寧路2號, Keelung, Keelung City, Taiwan 20224.
- 4台灣海洋教育之回顧與展望周祝瑛政治大學教育系壹、 前言貳
社會. 中非正規的海洋教育也相當逢勃發展,如1951年起先後出現「海之會」、「日本海洋少. 年團」,分別推廣青少年海洋運動、結合童軍教育強調青少年身心培育和海上活動技能.
- 5已額滿~海洋教育戶外體驗課程
2021年海洋教育戶外體驗課程. 帶學生來一段精彩的戶外體驗吧!! 認識台灣的沙灘、岩岸、紅樹林、藻礁. 看看漁港、漁船、想想我們吃的魚怎麼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