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的傷口上重生: 德國走過的轉型正義之路| 誠品線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在歷史的傷口上重生: 德國走過的轉型正義之路:為當下的公義努力,跳脫仇恨的轄制,是留給下一代最好的禮物◎臺灣第一本探討德國兩次轉型正義的專書◎臺大歷史系教授花 ...
誠品線上
中文出版
人文史哲
歷史
在歷史的傷口上重生:德國走過的轉型正義之路
在歷史的傷口上重生:德國走過的轉型正義之路
作者
花亦芬
出版社
叩應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在歷史的傷口上重生:德國走過的轉型正義之路:為當下的公義努力,跳脫仇恨的轄制,是留給下一代最好的禮物◎臺灣第一本探討德國兩次轉型正義的專書◎臺大歷史系教授花亦芬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為當下的公義努力,跳脫仇恨的轄制,是留給下一代最好的禮物◎臺灣第一本探討德國兩次轉型正義的專書◎臺大歷史系教授花亦芬,實地走訪歷史現場◎近300張珍貴圖片,場景歷歷在目正義的果實是促進和平的人用和平栽種出來的。
借鏡德國的轉型正義之路,轉換悲情,撫平世代的傷痛。
檢視傷口,是為了醫治傷痕,因為受傷的心走不遠...當社會有進行轉型正義的必要,大部份的人卻裝沒事,對悲劇噤聲,不想釐清真相,最後大家得到的不是和解,而是互信基礎薄弱的社會,包括世代抗爭、族群對立。
台灣政府與公民社會若徒有和好的意願,而沒有深入檢視過去的錯誤行為,也沒有從錯誤中記取教訓好好深化民主,很難讓當前獲致的和好成為永續留給後人的祝福。
在轉型正義的過程中,正義/公義的介入是最關鍵的,這樣才能在憲法制定、司法裁決、社會價值觀的重建、教育文化的論述等各方面獲致和解。
從體質上勇敢改造自己的社會,才能建造真正健全發展的國家。
台灣該樹立何種可以讓國民驕傲地立足於世界的價值,來定義自己,也開始逐步穩妥打造現在與未來?在這方面,世界上沒有國家像聯邦德國這樣,從二戰結束後,短短五十年內必須經歷兩次性質大不相同的轉型正義,並且以此成功地將自己轉型為國際社會值得信賴的夥伴。
德國二十世紀的歷史與轉型正義的經驗讓我們看到,一個國家在短短七十年內如何經歷人類史上從未有過的大災難與大復原。
這個經歷既提醒世人,民主需要恆常小心守護;同時也鼓勵我們去看見,只要願意真誠反省認錯,修好與和解不僅可能,而且以反省與寬容為基調的民主社會,更容易得到國際的支持與肯定。
《安妮日記》裡的槍聲恐慌症安妮‧法蘭克(AnneFrank)曾在日記裡提到二戰時期她經常受到的驚嚇:我又有一個對抗槍聲恐慌症的新處方:槍聲太大時,趕往最近的木梯,跑上跑下幾回,而且至少一定要跌倒一次。
跑來跑去跌倒會產生摩擦聲和其他聲響,你就不會去注意槍聲,更不用擔心了。
躲空襲、逃難、被驅逐、生病、失怙、失母、或失去兄弟姊妹的經驗,是許許多多「戰火下的孩子輩」共同的歷史經驗。
德國精神醫學教授拉德博醫師指出,有些人壓抑了一輩子,等到猛然驚覺自己內心深埋著那麼難以回首的戰爭記憶時,即便有些人日後在事業上相當有成就,仍然很容易突然陷入憂鬱症狀況,光是聽到某個特別相關的年份,就會淚流不止。
即便天晴,仍是陰天,因為長輩心裡有難以打開天窗說亮話的陰霾。
這些陰霾,成為家庭文化裡見不得光的暗處。
戰後七十年,德國社會深深看到了這一點。
深深地看到,只是物質環境優渥,並不能帶給家庭真正的幸福,也無法為後代創造健康成長的環境。
不論是加害者或受害者,經歷戰爭這一輩的長者如果不能坦然面對過去,子孫在這樣的家庭環境裡成長,隱隱然都會受到陰霾心緒的影響。
畢竟,束縛長輩的心理暗影,常常會在無形之中繼續糾纏子孫,終而無法讓後代子孫打從心靈深處感受到,自己是在明朗開放的家庭環境裡長大。
如何修補裂痕,讓大家可以為未來的傷口復原修築可以互相照見、邁向和好的路徑,值得我們用誠實的愛與悲憫的公義一起努力。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聯合推薦臺灣大學社會系教授/陳東升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柯志明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張茂桂國安諮詢委員/姚人多臺大社會系副教授/范雲臺大法律系教授/顏厥安中研院法律所副研究員/黃丞儀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李達嘉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叡人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林文凱臺大語言所教授/江文瑜臺大外文系主任/曾麗玲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黃嵩立「哲學星期五」發起人/沈清楷《民報》董事長/陳永興評論家/南方朔《報導者》總編輯/何榮幸《端傳媒》評論總監/曾柏文新聞工作者/黃哲斌台大醫學院精神科教授/林信男精神科醫師/王浩威家醫科醫師/楊斯棓導演/吳念真導演/魏德聖廣告導演/盧建彰基督教長老教會牧師/盧俊義律師/李勝雄律師/陳玲玉作家/平路作家/小野大直高中公民老師/黃益中作家/朱宥勳德州奧斯汀大學博士生/湯舒雯「台灣的轉型正義必須放置在世界史的座標上,才能深刻地從『人類共同體情感』當中獲得救贖。
本書從地景空間和藝術創作交織出歷史記憶的真實與困難,乃至於討論檔案開放和傳記書寫,指出加害者否認過去反而給自己造成心靈創傷,讓轉型正義不再只是抽象的名詞。
更重要的是,本書並非單純介紹德國戰後兩次轉型正義的經驗,處處可見作者有意留下線索,讓台灣社會尋找自身的可能方向。
不可不讀!」--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理事長、中研院法律所副研究員/黃丞儀「經歷抄家滅族悲劇事件,受害者和加害者都可能午夜夢迴發展出創傷後壓力症。
此心靈創傷會影響子孫三、四代。
撫平此傷痛需在友善的情境下,有效地再度探討及回溯整個創傷經驗。
誠如作者所言:『但透過『可以無所不談』,當揭開傷痕的同時,如果能彼此坦白、願意以真誠面對過往的心互相看見,療癒終究會在彼此心中慢慢展開』。
」--台大醫學院精神科教授暨醫院精神部主任、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退休),現職台大醫學院精神科兼任教授暨醫院精神部兼任主治醫師「台灣是透過黨外運動造就民主政治,但是更重要的轉型正義的落實尚未展開,花亦芬教授透過嚴謹的歷史考察和深度的論證,透過德國的經驗來彰顯轉型正義的法治、公民參與、誠實透明面對歷史、耐性與包容等基本原則,這是一本非常值得我們參考的作品。
」--台大社會系教授/陳東升「轉型正義終極的目的在促成加害者自我反省並真心投入化消其過去所製造的仇恨與猜忌。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
本書透過披露戰後德國轉型正義過程的掙扎與努力,為打造一個仇恨無所用力的社會,提供足資借鏡的範例。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柯志明「在民進黨全面執政、政黨徹底輪替之後,轉型正義的追求在台灣已從紙上談兵邁向具體呈現。
但『轉型正義』的真諦為何?極權體制下的哪些不公不義應被翻轉?可就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花亦芬教授的大作《在歷史的傷口上重生》,無疑地解答了大家的疑惑。
她以歷史的眼、溫暖的心、圖文並列地和大家分享德國在七十年間兩次轉型正義所走過的路,不只可做為我們檢視加害者、彌補受害者的借鏡,也教導我們如何從歷史傷痛中體認基本人權的普世價值並維護之。
」--律師/陳玲玉「本書詳細論述德國如何勇敢地面對過往的錯誤走向重建。
花亦芬教授帶著我們從歷史現場出發,透過不同的主題和人物,與歷史的傷痛進行深度對話,讓我們瞭解在追求轉型正義的過程中所需要的努力和遭遇到的問題。
書中的敘述動人而深刻,閱讀它如同進行一趟思想和心靈之旅。
在轉型正義備受關注的今天,這本書提供最好的借鏡。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李達嘉「當台灣社會熱烈討論『轉型正義』,而新執政的民進黨政府蔡英文總統,也把轉型正義列為優先施政的重點時,花亦芬教授這本新書探討德國轉型正義走過的路,確實且及時的帶給我們最好的反省和思考。
轉型正義絕不是口號,也不是簡單說說就可以完成的工作,從德國人民、政府、社會如何面對歷史的錯誤,如何從法律、政治、文化、教育層面,痛定思痛絕不逃避,以公義和寬容的心全面徹底的追究傷害者、被害者和整個社會旁觀者,探討為什麼發生歷史的過錯?彌補歷史的過錯對現在和未來可能造成的傷害,療癒修復受傷的心靈,建立創造健康的價值觀和深化民主保障人權的基礎,這是德國這個偉大的民族國家幾十年來不斷努力走過的艱辛路程。
台灣人民有這樣的覺醒嗎?台灣社會有這樣的反省嗎?台灣政府有這樣的作為嗎?這些問題的答案會說明台灣將是個什麼樣的國家。
」--《民報》董事長/陳永興「這本書出版的很及時。
關心臺灣轉型正義的人,無論是知識分子與學者、博物館主事者、公共藝術家、政治人物與一般人,相信都可以從這本書得到啟發。
希望臺灣即將展開的第二次轉型正義,透過他山之石的借鑑,不會淪為政黨的族群政治惡鬥,而是能夠逐步釋放各族群的長期歷史怨憎與悲情,團結新舊各族群,並深化臺灣的民主文化。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林文凱「花教授是我幾年前在台大校園紀念陳文成事件的追思會中,聆聽她的演講時聽他闡述德國轉型正義的歷史及意義。
當時,我就對這位年輕有豐富學識及勇氣的女性學者留下深刻印象,同時也感到非常慶幸,台灣有這位傑出人才能為台灣受犧牲的受害者挺身而出,打抱不平。
從她要出版的台灣第一本探討德國兩次轉型正義的《在歷史的傷口上重生》大作中,圖文並茂細述德國在希特勒時代,納粹殺害猶太人及異議者至戰後再歷經東德共產政權的政治迫害的二段歷史,而進行二次轉型正義的歷史記憶,可借鏡作為台灣經過慘痛的228及白色恐怖、美麗島事件,經比較上極和平的反對運動,以至解除戒嚴、國會全面改選、總統直選、廢除刑法第100條內亂罪,而三次政黨輪替,加害者國民黨淪為少數黨,使民進黨在行政與立法體系均佔優勢多數之有利情勢下,台灣開始能真正落實轉型正義。
本書中有不少具有歷史價值的啟示及指引,乃頗值所有台灣人研讀轉型正義的導航書。
」--全國律師公會228司法公義金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曾任臺灣人權促進會會長/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理事長/李勝雄律師「這段路忽然塞起車來,更令人難耐的是司機正在收聽的政論節目。
主持人用那種分析股市的專家口氣,吸引到的Callin聽眾也是那種語無倫次的人,最後主持人和聽眾乾脆吵了起來。
就像我們每天從信箱取出來的各式文宣廣告,通常直接投入鄰長掛在門口的大垃圾袋,多看一眼都覺得浪費生命。
口水往往淹沒真相,垃圾容易混淆事實,21世紀的台灣在短短的時間內有了第三次政黨輪替,轉型正義的渴望不止是解決過去的政治遺緖,而是社會的價值和文化內涵的重新定義。
這本書的出現讓我們有了信心,連如此複雜的德國都可以做到,何況相對簡單的台灣?我們可以從歷經兩次浩劫的德國社會,如何透過轉型正義來療癒痛苦和仇恨,在國際社會重新站起來的過程得到勇氣,加快速度不要再塞車,不想再忍受口水和垃圾。
」--作家/小野「在這塊土地上,我們與德國有著類似的歷史。
我們或許是加害人,或許是受害者,但我們絕對不能成為旁觀者。
讓歷史被聽見,被看見,是我們須盡的義務,也是台灣作為一個寬容、自由、民主社會的前提。
這本書,推薦給所有對正義、對真相執著的台灣人。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副教授/姚人多「美國導演史蒂芬‧史匹柏今年受哈佛之邀致詞,他說『英雄裝備』包括愛、勇氣以及「用來征服的惡棍」,他解釋這些「惡棍」包括階級仇恨、政治仇恨等。
英雄也曾為惡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葛拉斯曾出版《剝洋蔥》一書自我揭露參加「希特勒青少年團」的難堪歷史。
惡人想起過往,淚亦千行。
花教授這本書,帶領我們回到現場。
歷史如果是一幅肖像,這本書就是一道林布蘭光。
」--台灣菲斯特管理顧問公司顧問、新思惟國際講師、家醫科醫師/楊斯棓「歷史記憶與轉型正義,是台灣當前關鍵的一道題;曾走過納粹與冷戰兩道傷痕的德國,提供豐富的思辨紋理──後世的政治脈絡,如何牽動對歷史敘事的篩選?集權反抗者、共謀者的故事如何書寫;倫理上如何定位?對特定受難族群的紀念,是否造成其他受難者的相對剝奪感?花亦芬教授以宛若旅行文學的佈局,從關鍵歷史現場,帶入這類問題的思考。
閱讀轉身之際,我們或許能得到某些,面對自身歷史更坦然的立足點。
」--英國華威大學社會學博士、《端傳媒》評論總監/曾柏文「轉型正義是一項不斷同理的歷史過程,台灣作為一個背負著集體傷口的國家,此書猶如一面鏡子,讓我們清晰看見同理的艱難,細膩,與不得不然。
」--新聞工作者/黃哲斌「當大家都在談咱台灣需要『轉型正義』這件事時,花亦芬教授所寫這本《在歷史的傷口上重生》,描述有關德國在這件事上所做的努力和成果,正好是非常值得我們借鏡的好書。
看了這本書,我們才會更清楚了解「轉型正義」之意,也才會知道「轉型」並不是一蹴可及,而是需要時間,甚至給予修正的空間,更重要的,是知道其結果不可能是面面俱到。
再者,轉型的過程中也避免不了會讓受害者有再次被掀開舊傷痕之痛。
對這些,都必須用堅忍的毅力給接受下來。
這樣,我們的社會才會逐漸康復起來,而不至於再次重蹈歷史錯誤行徑的覆轍。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盧俊義「你奉公守法,凡事照規矩來,從不欺負人,你顧好自己和家人,你是一個好人,至少你努力。
你覺得社會開始混亂,大家都有話要說,只想到自己,你討厭這種不和諧,你討厭會吵的有糖吃,你覺得默默工作才對。
你沒有立場,你保持中立,你理性崇尚安定,你不愛衝突,你希望今天和昨天一樣,你穩定中求進步。
過去就讓他過去,重要的是現在,現在需要拼經濟,不要回頭,不要揭瘡疤。
但,不揭瘡疤,你怎知道當初怎麼爛掉的?然後現在爛掉的可能會是你孩子的腿。
你,對,就是你,在任何時代,你可能都是受害者的典型,或不公義的工具。
你現在可能沒問題,但你接著會有問題,或者你,造成了問題。
你就是那個讓你的孩子陷入風險裡的人。
因為那是別人的事。
你當然可以不在乎,繼續你日常辛苦的工作,那麼,下一個受害的可能就是你,或你的孩子。
因為你也是別人眼中的別人。
不要輕易地忘記,不然你和你所憎惡的行為沒什麼差異。
你要怎麼教孩子?我被這段文字震撼,『一個對過往創傷無力哀悼的社會,會影響到的,不僅是當事者自己的世代,而且還會繼續往下影響到後世子孫。
因為當大家對發生過的重大歷史悲劇噤聲,別過頭去不想(或不敢)釐清真相,後代子孫在這樣的環境裡成長,不知不覺中學到的,就是不要相信自己真實的感受。
』一個不相信自己真實感受的人,也不會相信別人真實的感受,真正的提問,或許是,為什麼事情可以被操弄到這種地步?我相信,過去的不公不義之所以需要處理,不只是為了逝去的那段歲月,同時為了飽受悲劇後果糾纏的現在、以及只能懷著忐忑恐懼心情望向的未來。
你相信嗎?也許,會有點麻煩,我還是傾向要正義。
把過去的正義找回來,把那些細節釐清,讓我們清楚,知道哪些可能是壞事,哪些可能會壞事,然後我們往前走,並且避開那些個可能讓我們再次被操弄的可能。
不然,你憑什麼教孩子?不然,麻煩會更大。
」--廣告導演/盧建彰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作者簡介花亦芬Yih-FenHUA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暨研究所專任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學士,德國科隆大學藝術史碩士、博士。
主要研究領域為歐洲中古晚期至近現代宗教史、社會文化史與藝術史跨領域研究,以及現代德國史、史學思想史。
曾獲國科會傑出學者養成計畫獎助以及國立臺灣大學全校教學優良獎,曾任《臺大歷史學報》主編。
2014年與史學界朋友合作成立台灣第一個學術共筆部落格及臉書專頁《歷史學柑仔店》,推廣「公民史學」。
譯作:《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一本嘗試之作》。
著作:《藝術與宗教—義大利十四至十七世紀黃金時期繪畫特展圖錄》、《林布蘭特與聖經—荷蘭黃金時代藝術與宗教的對話》,以及論文二十餘篇。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Part1在記憶傷口上重生:柏林1.走出高調「現代性」,回歸「人性」2.五月八日:邁向轉型正義的崎嶇之路附錄1:《安妮的日記》與勃根-貝爾森集中營3.保存柏林猶太生活圈與對加害者的記憶4.德國反抗運動的歷史記憶Part2紀念園區、紀念碑、與史料展5.「恐怖政治地形館」裡的加害者與共犯(一)6.「恐怖政治地形館」裡的加害者與共犯(二)7.「歐洲猶太受難者紀念碑」與受難者群體之間的競爭8.聯邦政府紀念碑「新崗哨」引發的爭議9.「國際大屠殺紀念日」與多元的歷史記憶10.轉型正義教育不是愛國教育:薩克森豪森紀念園區「去中心化」的多元歷史記憶11.女性集中營裡的法國人類學家附錄2:女性集中營與性暴力、慰安婦12.德國軍方涉入納粹暴行有多深?國防軍史料展掀起的風波Part3錯誤歷史記憶的困局:德勒斯登13.德勒斯登為何被空襲?死傷人數為何那麼重要?14.對德勒斯登空襲不同的見證與記憶(一):德國作家凱斯特內(ErichKästner)15.對德勒斯登空襲不同的見證與記憶(二):德國語言學家克倫培勒(ViktorKlemperer)16.對德勒斯登空襲不同的見證與記憶(三):美國作家馮內果(KurtVonnegut)17.肩負起有責任感的歷史記憶:德勒斯登空襲紀念對德國社會造成的重大影響Part4開放東德秘密警察檔案18.東德秘密警察檔案是怎樣開放的?19.面對檔案開放後的狂風暴雨20.英國歷史學者如何面對秘密檔案裡的自己?21.秘密檔案裡的德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Part5收拾善後,轉換悲情22.PRIMOLEVI的文學世界與歷史記憶裡的灰色地帶23.如何撫平大屠殺留下來的世代傷痛?24.轉換悲情:重新看「戰火下的孩子輩與孫子輩」25.追求具有「公共化意義」的歷史記憶引用書目與文獻中外譯名對照表索引註釋圖片來源
商品規格
書名/
在歷史的傷口上重生:德國走過的轉型正義之路
作者/
花亦芬
簡介/
在歷史的傷口上重生:德國走過的轉型正義之路:為當下的公義努力,跳脫仇恨的轄制,是留給下一代最好的禮物◎臺灣第一本探討德國兩次轉型正義的專書◎臺大歷史系教授花亦芬
出版社/
叩應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9789861342818
ISBN10/
9861342818
EAN/
9789861342818
誠品26碼/
2681346304007
裝訂/
軟精裝
頁數/
480
語言/
中文繁體
級別/
無
尺寸/
17X23CM
試閱文字
產品試閱:●第1章走出高調「現代性」,回歸「人性」
柏林的現代,不在於想讓人嘖嘖稱奇、不在於努力要驚艷四方;而在於回歸城市應有的日常生活面,回歸人性。
不走紐約、倫敦、巴黎的富豪奢華風,以高房價與高租金來震懾想要親近它的人;也不走北京、上海的高調誇耀風。
這不是因為德國經濟欠佳,而是因為過去這裡曾是最高調講「現代性」的地方。
……
然而,在大都會無奇不有、爭妍鬥豔的背後,這也是一個到處見得到從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場返鄉回來,有著大量傷兵四處蹲坐在牆角乞討的城市。
街道上來來往往、急著擁抱「前衛」的人潮,常常若無其事地從這些人身邊走過。
著名畫家OttoDix便曾以大都會裡隨處可見的傷兵為題材,創作過許多作品。
刻畫他們身心受到劇烈創傷,並批判軍國主義帶給國民巨大的傷害。
……
這些在君主時代滿懷軍國主義思想投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國民,從打敗仗的戰場回來後,卻回到一個新成立的民主共和體制裡,雖然國名還是叫作DasDeutscheReich(德意志國)。
他們原先渴望透過戰功在社會階級上獲得晉升的美夢,不僅完全破滅;他們腦袋裡原先塞滿的軍國威權思想,面對民主共和帶來的種種衝擊,也裝不進新的公民意識加以應對;他們受創的身心讓他們失去正常的工作能力,難以適應快速轉型的社會。
在這樣的情形下,如何期待他們擁有健康的心態,在短時間內成為捍衛民主自由的共和國公民呢?……
在這樣的情況下,柏林卻在高調追求前衛、解放、現代化的推波助瀾下,從戰爭的創傷裡蹦發出不羈的活力,以極快的速度迎向解禁的時代。
正如當時著名的媒體人與評論家圖悠斯基(KurtTucholsky)所說,除了柏林以外,德國只是一個被一群市儈的鄉巴佬統治的國度。
德國需要藉著柏林綻放出來的光芒驅走鄉下地方的黑暗。
然而,知識菁英卻忽略了,這個戰後躍升起來的大都會,內在藏著一個嚴重撕裂的社會:階級對立,左右派激烈叫陣,「新女性」急於擺脫傳統女性枷鎖,「新中產階級」急著脫離勞工階級,但卻被政經地位牢牢穩固的「舊中產階級」無情地排斥、鄙視……。
凡此種種,都讓柏林成為德國其他地區的人發洩焦躁之氣的箭靶。
柏林所帶動的種種「進步」,也被舊勢力、國族主義保守派、反猶太組織大力攻擊,藉以召喚群眾重返「真正的」德意志精神。
……
與希特勒傲視群國的「大會堂」設計思維完全相反,今天聯邦德國的總理府雖是全新建築,卻平實到幾乎有些不太起眼。
面對總理府,右手邊是瑞士大使館,選擇這個歐洲中立小國作為總理府的鄰居,是很有意思的安排。
與總理府面對面的,則是德國國會(Bundestag)辦公大樓。
這個建築跨過Spree河兩岸興建,中間以空橋相連。
國會辦公大樓刻意跨越河的兩岸,象徵兩德統一在民主政治之下。
在兩棟建築之間的Spree河岸,可以看到一排白色十字架做成的紀念牌,紀念冷戰時期為了從東德逃到西德而在此處被射殺的犧牲者。
……
是的,作為兩德民主統一後的首都,柏林不再想走上爭奇鬥豔的路。
俾斯麥的鐵血軍國主義與希特勒的法西斯政權,都深知如何打造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美學景觀,來展現他們心目中的帝國威儀。
經過二戰與冷戰,柏林看見自己的傷痕累累。
如今反而選擇作為時時掀開自己歷史傷口的城市,讓這個德國新首都的景觀有著相當獨特的歷史反省基調。
它圈起許多舊建築、打造了不少紀念園區,要從圈出來的空間,帶人回溯時間長河裡的過往,好好定睛「國家暴力」可以將個人身心摧殘到何種慘狀。
它還要在歷史空間裡填上許多故事——加害的故事、受難的故事、悔罪的故事、以及和解的故事。
……揭示傷口不只指向過去。
揭示傷口也是承認歷史的暗礁的確存在,並清楚表明此刻當下可以承受得住衝突的程度,對於有些過往的晦澀還不知如何詮釋的躊躇;以及願意帶著傷痕的印記走向未來的知恥與覺醒。
●第18章東德秘密警察檔案是怎樣開放的?
在第二次轉型正義工程裡,東德秘密警察檔案是否應該開放、以及如何開放,是最核心的問題之一。
但在整個上路過程中,卻充滿許多爭議與波折。
……
柏林圍牆倒塌促成了當初蓋起圍牆的政權垮台。
然而,一個專制統治東德四十餘年的統治集團當然不是省油的燈,東德共產黨利用兩德尚未民主統一的空窗期,在1989年12月偷偷將「國安部」(MinisteriumfürStaatssicherheit)改名為「國安局」(AmtfürNationaleSicherheit),企圖以內部轉型的方式掩人耳目、繼續存活。
然而,這個舉動卻被東德民眾根據聯邦德國基本法對人權的保障大加抵制,要求徹底解散國安部,停止一切秘密偵查與竊聽的業務。
……
1990年1月15日,位在東柏林的國安部總部被大批民眾占領,並且在公民組成的委員會監管下被迫解散。
這個公民委員會的主席是一位年方23歲的大學生DavidGill。
同年6月,公民團體組成「解散國安部特別委員會」(SonderausschusszurAuflösungderStasi),高克牧師被選為主席,DavidGill為秘書長。
……
高克說,雖然國安部在柏林圍牆倒塌後沒多久就毀掉了一些檔案資料,但他們仍彙整出近兩千名「特工」的名單。
事證確立後,他們通常先私下告知這些人就職的主管單位,要求這些「特工」自動辭職或辦理提早退休。
如果不從,只好公布姓名。
高克說,之所以選擇這麼做的原因不是想羞辱他們;而是不能讓這些人繼續留在原來職位上,繼續做有害人權的事。
然而,可以想像,對東德社會而言,這樣的政治清查動作,終究還是引發了不少恐慌。
……
西德不想大規模開放東德秘密警察檔案的想法讓一些東德人大為光火。
高克在回憶錄裡寫道:「我們才剛立下一個可以在政治史、或甚至在法律史上名留青史的法案,現在我們人民議會委員所代表的民意,竟然就這樣被棄置一旁不顧?」高克也說,因為當時「解散國安部特別委員會」極度堅持自己原來提出的版本,以至於有些人開始擔心,兩德統一恐怕會因此流產。
為此,他們開始做出一些讓步。
……
然而,就當「解散國安部特別委員會」忙著與官方斡旋時,耐不住焦躁的東德人已經衝進柏林的國安部總部,霸占該棟建築物。
高克並不支持這種做法,但是他承認,東德人要求開放秘密警察檔案所做出的這類舉動,當時是被高漲的情緒主導(höchstemotional)。
……
1991年12月,德國國會通過新的「東德秘密警察檔案法」(Stasi-Unterlagen-Gesetz),主要核心部分一直沿用至今。
這部新法的前言明確寫著,主管機關應該提供受難者個人相關的檔案資料,並協助受到不公不義對待的人進行司法訴訟,以讓冤屈獲得平反。
高克很安慰,新法比當初他們在東德時期制定的舊法還要開放,受害者不僅可以知道線民的化名(例如IMKarl),而且還可以知道真名。
……
高克說,秘密警察檔案館存在的意義在於,讓受害者可以調閱過去與他們相關的所有密告資料,如此一來,他們可以清楚了解,個人的命運如何受到國安部的秘密警察網絡影響。
然而,高克也說:「想把自己再次放回過去,不想活在被選擇性記憶保護的過往回憶裡,是需要勇氣的。
這樣的人會將過去的生命階段重新活過一次,尤其是在心潮澎湃的情況下重新與過去的情境相遇。
這有可能讓人再次感受到被鄙視、被利用、被羞辱、被排擠、或者被隔絕,過去的舊傷會重新被掀開。
「記憶」並非只是對過去發生的事再知道一些新的資料,記憶同時也是再經歷一次舊的傷痛、重新將過去被沉沉壓抑住的夢魘再搬到陽光下,重新經歷一次。
」
●第21章 秘密檔案裡的德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德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葛拉斯(GünterGrass,1927-2015)在邁向老年的過程裡,越來越有勇氣坦然面對自己的過往。
……
2006年8月,他出版自己的回憶錄《剝洋蔥》(BeimHäutenderZwiebel),公開揭露自己在納粹時期,先是參加「希特勒青少年團」(Hitlerjunge),後來又加入納粹武裝黨衛軍(WaffenSS)的過往。
針對不少人質疑他:「為何遲到現在才承認?」葛拉斯沒有為自己做辯解,他說:「不應該為了幫那個少年人——也就是我——開罪,就說:『有人引誘我們走上歧途!』不,是我們把自己帶上歧途,是我讓自己走上歧途。
」
……
晚年的葛拉斯透過誠實告白,讓大家知道,自己也曾犯下嚴重錯誤。
藉由剝洋蔥的過程會不斷流淚的意象,他將自己在1939~1959年間的生命歷程,一層一層撥開在世人面前。
他承認,「回憶」是剝洋蔥,邊剝邊流淚,有時雙眼甚至會刺痛難耐到極點。
……
葛拉斯坦承,寫這本回憶錄不是要對長年隱瞞的謊言做告解、以求獲得救贖;而是相信藝術永恆的價值,因此願意將自我坦露在真實歷史記憶的書寫面前。
…….
當1961年柏林圍牆在無預警情況下突然蓋了起來,遭到在1959年出版《錫鼓》而享譽世界的小說家葛拉斯猛烈抨擊,自此直至柏林圍牆倒塌將近三十年的歲月裡,葛拉斯一直是東德政權眼中的「敵人」與「反動者」。
面對東德秘密警察檔案開放,葛拉斯決定以自己為試驗對象,放手讓新聞記者徐立特自由調閱聯邦秘密警察檔案館裡所有關於他的資料。
2009年徐立特出版《監視葛拉斯:秘密警察檔案》一書。
總結整個檔案資料彙編與交叉比對其他資料的過程,徐立特寫道:
東德秘密警察檔案反射出一個帶著濾鏡看到的世界。
這個世界是透過服從東德共黨政權的秘密警察所抱持的政治觀點,為他們心中的對敵打造出來的鏡像。
……這些檔案不是為了公開給社會大眾看而寫的。
它們是為了提供情資給一個操弄意識型態戰爭的國家機器而寫。
在閱讀時,永遠要記得,必須保持批判性的距離,不要全部當真。
……
葛拉斯在接受專訪時表示,過度渲染秘密警察檔案的絕對重要性來進行轉型正義,是錯誤的方法。
大家都沒有考量到,這些情資是在何種政治壓力下寫出來的。
有多少人為了邀功,盲目、瘋狂地去做線民,打別人的小報告。
他也提醒大家,千萬不要用貼標籤的方式來進行轉型正義工程,因為「以善之名」匆促發動的轉型正義,可能造成對無辜者誤傷,規模難以估算。
沒有事前做好審慎告知民眾相關檔案資訊的工作,反而可能造成無以挽回的社會內在分裂。
延伸文章資訊
- 1《先覺》在歷史的傷口上重生:德國走過的轉型正義之路/花亦 ...
... 修好與和解不僅可能,而且以反省與寬容為基調的民主社會,更容易得到國際的支持與肯認。 購買《先覺》在歷史的傷口上重生:德國走過的轉型正義之路/花亦芬(軟精)
- 2《在歷史的傷口上重生》選摘(3):追求具有「公共化意義 ...
《在歷史的傷口上重生》選摘(3):追求具有「公共化意義」的歷史記憶 ... 看,東德所設置的納粹受難者紀念園區,比較像傳統上許多尚未民主深化的國家追求的歷史記憶那 ...
- 3《在歷史的傷口上重生》——社會創傷與記憶戰場 - 端傳媒
既然每個納粹治下的「受害者」亦可能是「加害者」,這麼複雜壓抑的歷史,並不是很多人願意重提,這同時使社會無法,也不應對納粹記憶作簡單的黑白釐清。
- 4【書摘】在歷史的傷口上重生:德國走過的轉型正義之路
書名:在歷史的傷口上重生:德國走過的轉型正義之路作者: 花亦芬出版社:先覺 出版日期:2016/08/05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21982...
- 5在歷史的傷口上重生: 德國走過的轉型正義之路| 誠品線上
在歷史的傷口上重生: 德國走過的轉型正義之路:為當下的公義努力,跳脫仇恨的轄制,是留給下一代最好的禮物◎臺灣第一本探討德國兩次轉型正義的專書◎臺大歷史系教授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