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十年》:虛構的五個故事非虛構的焦慮 - 天下雜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十年》用五部虛構短片,預言香港十年後面臨的各種困境。

這五位平均三十多歲的年輕導演,並非要嚇唬眾人,而是唯有開始想像未來,才有改變今日香港的可能 ... 回首頁 English 免費訂閱電子報 天下APP免費下載 搜尋 頻道分類 財經 理財五角課 貿易戰 財經焦點 財經週報 投資理財 產業 製造 服務 金融 科技 國際 國際週報 兩岸四地 東南亞 亞洲 歐洲 美洲 非洲 紐澳 管理 管理 行銷 創新創業 人才 職場競爭力 環境 永續發展 氣候變遷 環境 能源 教育 教育趨勢 創新教育 親子教養 人物 大師觀點 CEO觀點 人物特寫 政治社會 政治 政策 社會現場 調查排行 2000大調查 兩岸三地1000大 快速成長企業100強 CSR天下企業公民 標竿企業 金牌服務業調查 縣市調查 2000大調查資料庫 健康關係 健康醫療 兩性關係 心靈成長 時尚品味 時尚精品 旅行 設計 藝文 影視 運動生活 運動 生活 重磅外媒 經濟學人 BBCNews中文 日經中文 德國之聲 路透社 專欄作者 多媒體 數位專輯 互動專題 深度專題 品牌專區 數據圖表 資料新聞 數字說話 圖表動畫 調查報導 聽天下 重磅封面 財經週報 國際聚焦 天下好讀 記者開講 好主管的12樣禮物 創新突圍軍師 四端看天下 大數據,熱品牌 天下書房 天下影音 雜誌 策展 企業突圍 傳承接班 數位轉型 創新突圍 經營管理 Off學 風格 文化 旅行 美食 特色頻道 未來城市@天下 [email protected]天下 獨立評論@天下 創新學院 天下學習 我讀網 換日線 天下影音 微笑台灣 粉絲專頁 官方instagram 官方Line 台積電法說講得有多好? ADR大漲5%,台積電最好的時刻還在後頭 Off學 文化 電影《十年》:虛構的五個故事 非虛構的焦慮 《十年》用五部虛構短片,預言香港十年後面臨的各種困境。

這五位平均三十多歲的年輕導演,並非要嚇唬眾人,而是唯有開始想像未來,才有改變今日香港的可能。

13777瀏覽數 圖片來源:劉國泰 分享 其他 文 李映昕 天下雜誌603期 發布時間:2016-08-02 更新時間:2020-10-30 13777瀏覽數 被中國官方媒體點名批判、奪得二○一六年香港金像獎最佳電影獎的《十年》,說的是一段想像的故事。

《十年》是由五位導演各自創作五部短片所組成的獨立電影,各有不同情節,唯一共同的主軸是──十年後的香港樣貌。

這五部短片,分別是導演郭臻的《浮瓜》、黃飛鵬的《冬蟬》、歐文傑的《方言》、周冠威的《自焚者》,以及伍嘉良的《本地蛋》。

在五段故事中,他們呈現出來的未來香港,將面臨語言與文物歷史不斷流失的困境、抗議者被捕入獄、社會上出現自焚者等。

但這五位導演沒想到的是,這部總製作成本約五十萬港幣(約兩百萬台幣)的電影,去年十二月一上映,就在香港造成轟動,電影院場場爆滿。

《十年》也因為與現實高度呼應,被喻為「香港社會的預言書」,引來北京關注。

今年一月,中國官方媒體《環球時報》發表社評,表示「這部片子是完全荒誕的,它所描繪的場景,十年後不可能在香港出現……,相信多數港人也不會真的認為香港會變得如此恐怖。

」 當時電影仍在上映,《環球時報》的社評,絲毫沒有影響到票房,最後賣出六百萬港幣的好成績。

廣告 香港金像獎評價這部年度最佳電影:「反映了香港當下的焦慮與恐懼,無論政治、語言、民生,本土生存空間正被蠶食……,在佔領事件之後,港人的鬱悶苦無出路,正好藉此片來宣洩和療傷。

」 想像未來,就有改變的可能 同時擔任電影總策劃的伍嘉良說,《十年》的創作靈感緣自一三年底,他剛完成一部作品,正在思考下一部的主題,決定探討「香港有沒有改變的可能?」 「那時覺得,香港一直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我們想知道有沒有可能改變?要怎麼做,改變才會出現?」伍嘉良口中的「一直這樣下去」,指的就是香港近來在中國壓力之下出現的社會現象,包括教育、經濟、民生,各方面都受到衝擊。

廣告 伍嘉良帶著這個思考,到處詢問各行各業的朋友,有一個問題特別引起朋友們的共鳴,「我發現,當我問他們,你們怎麼想像自己的將來?他們眼睛裡面出現火光。

」 那道火光代表「想像未來的能力」,在香港情勢日趨嚴峻的狀況下,「即使想像出來的不一定是好的結果,但想像本身就有力量,可以擺脫現實的一些東西,」伍嘉良說。

對於導演群來說,他們內心也有一道火,需要透過電影釋放。

《自焚者》的周冠威當初接到詢問電話時,馬上對這個拍攝計劃產生興趣,「講電話可能看不到我的表情,但那時我眼中真的有火,我終於可以透過拍電影,提供香港社會思考出路的方法,」周冠威說。

廣告 想像的力量,帶來火光,點燃了《十年》的開端。

伍嘉良第一位找到的導演,是創作《方言》的歐文傑。

歐文傑很早就把短片主題設定為「方言」,這來自於他自己的創作經驗。

歐文傑說,以前香港片用廣東話寫劇本,後來愈來愈多中港合拍的片子,就要用普通話寫,「但我對掌握自己的普通話劇本沒信心,不知道這個角色在普通話的對話情境下,到底會怎麼講話?這影響我當導演的信心,」他說。

另一位導演郭臻則是以片名「浮瓜」,暗喻香港只能隨波逐流。

郭臻坦言,他的主題隨時事發展,改了很多次。

最後定案的《浮瓜》,靈感來自於一四年的雨傘運動,很多人沒有特定政治立場,卻在運動現場毆打示威者。

他開始想像這些人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子。

所有事情,都離不開政治 儘管,《十年》已變成最具代表性的香港預言書。

但也不是所有香港人對此都給予正面評價。

廣告 許多電影界人士認為,《十年》的藝術成就不足以拿到最佳電影獎,是「政治綁架藝術」。

影評人廖偉棠也認為,《十年》可以拍得更好,不能只看到電影的意識形態,卻忽略了藝術表現。

也有觀眾認為,這部片使香港對未來更悲觀。

研究社運的香港教育大學研究員RachelWong認為,劇中因果關係太過簡化,讓整部戲像是單純在煽動港人情緒。

對此,伍嘉良回應,他們一開始也期待找到改變的希望,但後來選擇坦白、真實地面對香港社會的現況,「就是因為真實,才能出現這麼多不同的解讀角度。

」 由於劇情涉及敏感的政治議題,《十年》很快被貼標籤為一部政治電影。

創作《冬蟬》的黃飛鵬說,他們並不是一開始就決定要討論政治,「但最後才發現,所有的東西都離不開政治。

」 比得獎更有意義的群眾參與 《十年》5短片之一的《自焚者》想傳達的是,不分族群或國籍,人人都可以為香港付出。

(佳映娛樂提供) 《十年》在香港引發熱烈迴響,但放映期一過,商業電影院就迅速下線,很多觀眾反映來不及進電影院觀賞。

廣告 影片下線後,各方放映邀約開始湧入,但劇組人力有限,沒有辦法逐點跑,「我們就討論,有沒有什麼方式,可以同時間一起放映,」郭臻說,「本來想要線上聯播,後來發現在社區放映更好。

」 他們開始聯絡有意願舉辦公開聯映的團體,最後找到了五十個團體,在今年四月一日晚上,全香港三十四個地點公開聯映。

這些地點,有室內放映廳、單車店、街頭露天投影。

總共九千個香港人走出來,跟身邊的朋友一起觀賞《十年》。

「七點一到,全部人一起按下播放鍵啊!」黃飛鵬略帶興奮地說。

《十年》的社區聯映,讓一些平常沒有與社區互動的團體,因為要宣傳,開始跟社區居民有了互動,意義超越放電影本身。

「這是死路帶出來的生路,」歐文傑比喻,「群眾共同參與的社區聯映,意義比拿到金像獎還要大。

」 「香港是大家的,任何人都可能為香港付出,」周冠威說,《自焚者》的主軸一直在問,「誰愛香港?誰能為香港多做一點什麼?」但出人意料的,真正替香港付出的,可以是外國人、原籍中國的老婆婆……。

《十年》的片頭寫著:本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實屬巧合。

香港的未來,不只靠五位導演想像,而是香港人共同思索的課題。

相關熱門主題 訂閱Off學時尚生活電子報(隔週五發送) 與你分享生活風格、開展文化視野、走出旅行深度、品味美食故事 訂閱Off學時尚生活電子報 質感生活提案,隔週五寄送 訂閱 感謝您的訂閱! 請查看您的信箱,我們將寄送驗證信給您,確保未來信件會送到您的信箱 #香港 #十年 #獨立電影 #香港金像獎 你可能有興趣 【環遊新北走近29種生活】山海美城看見新三芝|廣編企劃 最新訊息 領取首訂優惠3個月$399(原價$699) 訂閱天下雜誌電子報 天下雜誌當期內容的精華與延伸,每周三發送最具時效性的深度內容 立即訂閱 您已成功收藏此文章 您已成功取消收藏此文章 請先登入或註冊登入會員後,即可收藏文章 註冊 登入 請先登入天下雜誌會員 文章PDF檔案下載為全閱讀專屬功能,若您還不是天下全閱讀訂戶,請先訂閱。

您還不是天下全閱讀訂戶 文章PDF檔案下載為全閱讀專屬功能,若您還不是天下全閱讀訂戶,請先訂閱。

電子報訂閱服務 電子報為會員獨享服務,您將在登入註冊後完成訂閱 這篇文章在出現在 電影《十年》:虛構的五個故事 非虛構的焦慮 分享到臉書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X鈕繼續閱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