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 - 中文百科知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唐朝君主陵墓
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9年---公元649年),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濟世安民”。
漢族,隴西成紀人,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詩人。
即位為帝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努力學習文治天下,成功轉型為中國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與明君之一。
唐太宗開創了歷史上的“貞觀之治”,經過主動消滅各地割據勢力,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
為後來全盛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將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推向鼎盛時期。
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發動政變,殺死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史稱“玄武門之變”。
李世民在位期間,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
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各民族融洽相處,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為後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
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因病駕崩於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葬於昭陵。
基本信息姓名:李世民性別:男別名:唐太宗,天可汗出生日期:公元598年1月28日諡號: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去世日期:公元649年7月10日民族:漢族王朝:唐朝國籍:中國(唐朝)廟號:太宗陵墓:昭陵年號:貞觀登基時間:公元626年7月2日出生地:武功的別館(今陝西省武功縣)退位時間:公元649年7月10日主要成就:軍事才能卓越,助父統一中國精簡政府機構,裁汰冗官冗員擴充教育機構,籠絡國家人才在位時間:23重要事件:改革三省六部,朝廷政治清明滅東突厥、薛延陀、高昌、吐谷渾前任:唐高祖李淵後任:唐高宗李治代表作品:《帝范》,《貞觀政要》等妻妾:文德皇后信仰:道家職業:皇帝,政治家,軍事家簡介唐太宗李世民唐朝李淵之後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濟世安民”。
乃李淵次子。
由“玄武門之變”成為太子。
即位為帝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努力學習文治天下,成功轉型為中國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與明君之一。
唐太宗開創了歷史上的“貞觀之治”,經過主動消滅各地割據勢力,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休養生息,終於使得中國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
此舉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將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推向鼎盛時期。
630年,擊敗東突厥,被突厥各部尊為“天可汗”。
641年嫁文成公主給吐蕃的松贊乾布 649年,命太子李治到金液門代理國事。
李世民於649年7月駕崩於長安含風殿,享年52歲,葬於今陝西禮泉東北50多里的山峰上的昭陵。
諡號為“文皇帝”。
人物生平早年經歷李世民李世民於公元598年(隋文帝開皇十七年)農曆十二月戊午日(一說公元599年,開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午日),出生在今陝西武功的李家別館,父親是時任隋朝官員的李淵,母親是北周皇族竇氏。
李世民4歲的時候,家裡來了一位自稱會相面的書生,對其父李淵說:“您是貴人,而且您有貴子。
”當見到李世民時,書生竟說:“龍鳳之姿,天日之表,等到二十歲時,必能濟世安民。
”李淵便采“濟世安民”之義為兒子取名為“世民”。
童年時代的李世民聰明果斷,不拘小節,接受儒家教育,學習武術,擅長騎射。
公元613年(隋煬帝大業九年),李世民娶高士廉的外甥女長孫氏為妻。
公元615年(大業十一年),李世民參加雲定興的軍隊,去雁門關營救被突厥人圍困的隋煬帝。
公元616年(大業十二年),父親李淵出任晉陽留守,李世民跟隨到太原並隨父多次出征,平服發生在今山西省內的各種叛亂和抗擊東突厥人的入侵。
晉陽起兵公元617年(義寧元年),李世民鼓動父親李淵起兵反隋,是為晉陽起兵。
李淵封李世民為敦煌郡公、右領軍大都督,統帥右三軍,起兵攻入長安,並且滅隋。
李世民官拜光祿大夫、唐國內史,徙封秦國公,食邑萬戶。
公元617年(義寧元年)農曆十二月,李世民為右元帥,徙封趙國公,率兵十萬進攻隋朝的東都洛陽,不克而還,設三路伏兵於三王陵,擊敗隋將段達。
公元618年(武德元年)農曆五月,李淵廢黜楊侑,稱帝,改國號為唐,封李世民為尚書令、右翊衛大將軍,進封秦王。
四方征戰唐朝建立後,疆土只限於關中和河東一帶,尚未完全統治全國,因此,李世民經常出征,逐步消滅各地割據勢力。
自公元618年(武德元年)起,李世民親自參與四場大戰役。
其一,破薛舉,淺水原之戰平定隴西薛仁杲(薛舉之子),剷除了唐朝來自西方的威脅。
其二,擊敗宋金剛、劉武周,收復並、汾失地,鞏固唐朝的北方。
其三,在虎牢之戰中,一舉殲滅中原兩大割據勢力: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竇建德集團,使唐朝取得了華北的統治權。
其四,重創竇建德餘部劉黑闥和山東的徐圓朗。
自此李世民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戰後班師返京時,受到長安軍民的隆重歡迎。
公元621年(武德四年)農曆十月,封為天策上將,領司徒、陝東道大行台尚書令,位在王公上,食邑增至三萬戶。
李淵又下詔特許天策府自置官屬,李世民因此開設文學館,收攬四方彥士入館備詢顧問,文學館與秦王府相結合,儼然形成一個小政府機構。
玄武之變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謀略,李淵曾答應他事成之後立他為太子,但李淵建立唐朝後,立李建成為太子。
天下平定後,李世民功名日盛,李建成隨即聯合李元吉,排擠李世民。
李淵的優柔寡斷,也使朝中政令相互衝突,加速了諸子的兵戎相見。
長兄皇太子李建成知道李世民終不肯屈為人臣,而李世民也認為是自己奠下唐朝開國的基業,遂與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猜忌日深,兩派大臣之間互相傾軋。
李建成曾經下毒謀害李世民。
其中宰相裴寂、謀士王珪、魏徵、東宮衛士將領薛萬徹等追隨李建成、李元吉。
秦府謀士杜如晦、房玄齡,將領秦叔寶、尉遲敬德、段志玄、侯君集、王君廓等跟從李世民。
宰相陳叔達、朝臣長孫無忌等暗中支援李世民。
其餘將領李靖、徐世勣,大臣宇文士及等保持中立。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突厥侵犯唐邊境,李建成向李淵建議,由李元吉做統帥出征突厥。
在太子的東宮中擔任率更丞(主管計時的官員)職位的王晊,已被秦王李世民收買,成為李世民在東宮的眼線,他悄悄告訴李世民:“李建成想藉此控制秦王的兵馬,並準備在昆明池設伏兵殺秦王。
”於是李世民決定先發制人。
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李世民在帝都長安城宮城玄武門附近射殺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史稱“玄武門之變”。
事後,李世民殺李建成、李元吉諸子,並將他們從宗籍中除名。
李淵讓出軍政大權給予秦王李世民,三天后(六月初七癸亥日,公元626年7月5日),李世民被立為皇太子,下詔曰:“自今以後軍國事務,無論大小悉數委任太子處決,然後奏聞皇帝”。
公元626年9月4日(武德九年八月初九甲子日),李淵退位稱太上皇,禪位於李世民。
李世民登基為帝,次年改元貞觀。
貞觀之治唐太宗因隋末戰爭而人口銳減,公元628年(貞觀二年),唐朝只有二百九十萬戶人口,李世民經常以亡隋為戒,注意叮嚀自我克制欲望,囑咐臣下莫恐上不悅而停止進諫,勵精圖治,在政治上,既往不咎,知人善任,從諫如流,整飭吏治;經濟上,薄賦尚儉,為政謹慎;亦致力復興文教,令隋末動盪之局得以穩定下來。
李世民十分重視吏治的清明,曾命房玄齡省並冗員,派李靖等13名黜陟大使巡察全國,考察風評;又親自選派都督、刺史等地方官,並將其功過寫在宮內屏風上,作為升降獎懲的依據。
另又規定五品以上的京官輪流值宿中書省,以便隨時延見,垂詢民間疾苦和施政得失,百官遂自勵廉能,直接提高政府效率。
在軍事上,李世民多次對外用兵,先後平定突厥、薜延陀、回紇、高昌、焉耆、龜茲、吐谷渾等,由是唐朝聲威遠播,四方賓服。
經李世民君臣二十三年的努力,社會安定、經濟恢復並穩定發展,對外武功顯赫,至公元652年(唐高宗永徽三年),人口達到三百八十萬戶,奠下了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年間大唐盛世的基礎,史稱貞觀之治。
帝范教子公元643年(貞觀十七年)四月,太子李承乾以謀反之罪被廢,唐太宗遂將其第九子晉王李治立為太子,並對太子嚴加教管。
晚年李世民著《帝范》一書以教戒太子李治,總結了他的施政經驗,同時自評一生功過。
公元648年(貞觀二十二年)正月,唐太宗將他撰寫的《帝范》十二篇頒賜給太子李治,並對其告誡說:“你應當以古代的聖哲賢王為師,像我這樣,是絕對不能效法的。
因為如果取法於上,只能僅得其中,要是取法於中,就只能僅得其下了。
我自從登基以來,所犯過失是很多的:錦繡珠玉不絕於前,宮室台榭屢有興作,犬馬鷹隼無遠不致,行游四方供頓煩勞。
所有這些,都是我所犯的最大過失,千萬不要把我作榜樣去效法。
”因病去世公元649年(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生病(一說是服用天竺長生藥導致暴疾),醫治最終無效,命李治到金掖門代理國事。
公元649年7月10日(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廿六己巳日),太宗駕崩於終南山上的翠微宮含風殿。
初諡文皇帝,廟號太宗,葬於昭陵。
公元674年(唐高宗上元元年)加諡文武聖皇帝,公元749年(唐玄宗天寶八年)加諡文武大聖皇帝,公元754年(天寶十三年))加諡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貞觀之治貞觀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現的太平盛世。
由於唐太宗能任人為賢,知人善用;開路,虛心納諫,重用魏徵等;並採取了一些以農為本,減輕徭賦,休養生息,厲行節約,完善科舉制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寧的局面。
與後來李隆基的“開元盛世”並肩而立。
唐太宗與武媚娘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使唐朝經濟發展,社會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富裕安康,出現了空前的繁榮。
由於他在位時年號為貞觀,所以人們把他統治的這一段時期稱為“貞觀之治”。
“貞觀之治”是中國歷史上最為璀璨奪目的時期。
形成原因 唐朝國土第一、隋朝政治制度和經濟繁榮為唐朝加強中央集權和發展經濟創造了條件;隋煬帝大業年間圍繞封爵勛官制度而推行的政治改革引起世家大族的不滿,激化貴族之間的矛盾,導致軍閥叛變和農民起義。
唐初統治者親眼看到了農民戰爭瓦解隋朝的過程,認識到了世家大族和廣大農民對封建統治穩定的重要性,吸取隋亡教訓,調整統治政策,以緩和階級矛盾,穩定社會秩序,恢復經濟。
第二、因為上述因素,唐太宗確定了“安百姓”、“重人才”、“強政治”的治國思想,並通過一系列的制度政策、措施和不懈的實踐去實現。
首先,唐太宗認識到了統治者與人民是“舟與水”的關係,通過土地賦稅制度的調整以“安百姓”。
二是認識到了重用人才,虛懷納諫的意義,得人善任,從諫如流,營造出政治清明的氛圍,保證了較為開明正確的政治、經濟、民族、外交、文化上的政策得以制定和實施。
三是加強政治,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以鞏固中央集權,提高行政效率,擴大統治基礎。
用人和納諫,既是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又是貞觀之治的重要表現。
社會秩序空前安定史書記載:貞觀年間“官吏多自清謹。
制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跡,無敢侵欺細人。
商旅野次,無復盜賊,囹圄常空,馬牛布野,外戶不閉。
又頻致豐稔,米斗三四錢,行旅自京《貞觀長歌》中的李世民(唐國強飾)師至於嶺表,自山東至於滄海,皆不糧,取給於路。
入山東村落,行客經過者,必厚加供待,或發時有贈遺。
此皆古昔未有也”。
開放國境 溫泉銘(局部)由於東羅馬帝國(395—1453)的衰落,西方變得支離破碎。
到了隋朝時中國已經幾欲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了,而唐帝國尤其是貞觀時期的唐朝更是當時世界唯一的文明最為強盛的大一統帝國,首都長安是世界性的大都會,各地民商來往不斷,就象今天的美國紐約一樣。
那時的唐帝國是世界各國仁人志士心目中的“陽光地帶”,各國的傑才俊士冒著生命危險也要往唐帝國跑。
來自世界各國的外交使節紛紛讚嘆唐朝的盛世,唐朝高度發展的文化,使來到唐朝的各國人,大多數以成為大唐人為榮。
不僅首都長安,全國各地都有來自國外的“僑民”在當地定居,尤其是新興的商業城市,僅廣州一城的西洋僑民就有二十萬人以上。
貞觀時期的唐王朝王朝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完全開放的王朝,比漢朝的僅限於貿易和傳教還要開放,以至於各國各地的普通老百姓都可以來到唐朝一睹唐帝國的的風采,唐朝政府還在設立流所(和現在的使館差不多),頗為開放邊境和關口。
極盡吸收外來文化和物質文明。
唐帝國除了接受大批的外國移民外,還接收一批又一批的外國留學生來中國學習先進文化,僅日本的官派的公費留學生就接收了七批,每批都有幾百人。
民間自費留學生則遠遠超過此數。
這些日本留學生學成歸國後,在日本進行了第一次現代化運動――“大化改新”,也就是中國化運動,上至典章制度,下至服飾風俗,全部仿效當時的貞觀王朝,使處於原始部落狀態的日本民族平空躍進了一千年。
日本民族並不高明,它只是善於學習而已。
這個步子比別人慢半拍的民族有一個最大的優點――落後但不固執。
當外來文明入侵時,它總是虛懷若谷地主動接受比本民族先進的文化,用最快最便捷的方式接受人類文明的先進成果,使自己快速躍進到先進民族的行列。
一個民族落後並不可怕,固執才是最可怕的! 政治清平 中國官場的貪污病菌是無孔不入的,以至占絕大多數的國人都認定貪污是人類社會的不治之症,只要是有“官”的地方就避免不了貪污。
當從英美等國歸來的留學生向他們的親朋好友陳述這些國家基本上消滅了貪污時,沒有幾個人不認為他是在胡說八道。
其實,貪污並不是人類社會的普遍現象,地球上就有不少文明程度較高的國家基本上消滅了貪污。
不僅是美利堅和英吉利等現代化強國,就連主要由華人組成的新加坡也基本上消滅了貪污。
這裡所說的基本上消滅了貪污並不是說完全杜絕了貪污現象,而是指貪污行為在整個官場中屬極個別的現象,且貪污的數額不大(一年的貪污額一般不會超過此人一年的薪水),持續的時間也不會很長(連續作案三年以上的少之又少),都會很快敗露且受到毫不留情的嚴懲。
貞觀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基本沒有貪污的政治,這也許是李世民最值得稱導的政績。
在李世民統治下的中國,皇帝率先垂範,官員一心為公,吏佐各安本份,濫用職權和貪污瀆職的現象降到了歷史上的最低點。
尢為可貴的是:李世民並沒有用殘酷的刑罰來檠告貪污,主要是以身示範和制定一套儘可能科學的政治體制來預防貪污。
在一個精明自律的統治者面前,官吏貪污的動機很小,貪官污吏也不容易找到藏身之地。
防範貪污主要取決於一套科學修明的政治體制,光靠事後的打擊只能取效於一時,不能從根子上剷除貪污賴以滋生的社會土壤。
分權制度 中國封建體制的主要特徵是權力高度集中,地方服從中央,中央又唯皇帝馬首是瞻。
這種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極大地限制了國民的創造性、主動性和靈活性,且極易釀成暴政。
中國封建社會的中央政府組織實行“三省六部制”,但貞觀王朝的三省職權劃分則初步體現了現代化政治特徵――分權原則。
中書省發布命令,門下省審查命令,尚書省執行命令。
一個政令的形成,先由諸宰相在設於中書省的政事堂舉行會議,形成決議後報皇帝批准,再由中書省以皇帝名義發布詔書。
詔書發布之前,必須送門下省審查,門下省認為不合適的,可以拒絕“副署”。
詔書缺少副署,依法即不能頒布。
只有門下省“副署”後的詔書才成為國家正式法令,交由尚書省執行。
這種政治運作方式很有點類似現代民主國家的“三權分立”制,西方在十七世紀興起的分權學說,李世民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運用於中國的政治體制,進一步說明了貞觀王朝的文明程度是何等之高。
最為難能可貴的是,李世民規定自己的詔書也必須由門下省“副署”後才能生效,從而有效地防止了他在心血來潮和心情不好時作出有損他清譽的不慎重決定。
商業發達中國封建王朝歷來的經濟特徵是“重農抑商”,商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相當低,商人的地位也因之比種田人要低好幾個等次。
這也是中國的封建經濟一直得不到實質性發展的主要原因。
貞觀王朝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不歧視商業的封建王朝,不但不歧視,還給商業發展提供了許多便利條件,這進一步地體現了李世民將眼光放到很遠。
在李世民政府的倡導下,貞觀王朝的商業經濟有了迅速和長足地進展,新興的商業城市象雨後春筍般地興起。
當時世界出名的商業城市,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國。
除了沿海的交州、廣州、明州、福州外,還有內陸的洪州(江西南昌)、揚州、益州(成都)和西北的沙州、涼州。
首都長安和陪都洛陽則是世界性的大都會。
自漢開闢的“絲綢之路”一直是聯繫東西方物質文明的紐帶,唐朝疆域遼闊,在西域設立了安西四鎮,西部邊界直達中亞的石國(今屬哈薩克斯坦),為東西方來往的商旅提供了安定的社會秩序和有效的安全保障,結果絲稠之路上的商旅不絕於途,品種繁多的大宗貨物在東西方世界往來傳遞,使絲稠之路成了整個世界的黃金走廊。
為政舉措政治 李世民1.任用人才李世民即帝位不久,按秦王府文學館的模式,新設弘文館,進一步儲備天下文才。
李世民知人善任,用人唯賢,不問出身,初期延攬房玄齡、杜如晦,後期任用長孫無忌、楊師道、褚遂良等,皆為忠直廉潔之士;其他如李勣、李靖等,亦為一代名將。
此外,李世民亦不計前嫌,重用建成舊部魏徵、王圭,降將尉遲恭、秦瓊等,人材濟濟。
又命高士廉、令狐德棻等人重修《氏族志》,著重立德﹑立言﹑立功,以功臣代替世胄;又通過科舉,吸納有才幹的庶族士人,用科舉代替門第。
從而,寒門子弟入仕機會大增,為政壇帶來新氣象。
此外,更接納封德彝之議,命宗室出任官吏,以革除其坐享富貴的惡習。
2.從諫如流李世民以隋煬帝拒諫亡國為戒,即位後盡力求言,他把諫官的權力擴大,又鼓勵群臣批評他的決策和風格。
其中魏徵廷諫了200多次,在朝堂上直陳皇帝的過失,在早朝時多次發生了使李世民尷尬、下不了台的狀況。
又如王圭、馬周、孫伏伽、褚遂良皆以極諫知名。
晚年的李世民因國富民強,納諫的氣度不如初期,偶爾也發生誤殺大臣的遺憾,但是大致上仍克制、保有納言的風範。
3.完善制度李世民在位期間使隋制更趨於完善。
如中央朝廷方面延續了三省六部制,特設政事堂,以利合議問政,並收三省互相牽制之效;地方上沿襲了隋代的郡縣兩級制,分全國為十個監區(道)。
此外,行府兵制,寓兵於農;均田制、租庸調製、科舉制等皆有所發展。
4.河清海晏貞觀時期在李世民的治理下,社會夜不閉戶,道不拾遺。
630年,全國判處死刑的囚犯只有二十九人。
632年,死刑犯增至二百九十人。
這一年的歲末,李世民準許他們回家辦理後事,633年秋天再回來就死(古時秋天行刑)。
633年九月,二百九十個囚犯全部回還,無一逃亡。
那時的中國政治修明,官吏各司其職,人民安居樂業,不公平的現象較少,中國人心中沒有多少怨氣。
豐衣足食的人不會為生存挺而走險;心氣平和的人也不易走極揣,因此犯罪的機率也就少之又少。
軍事公元628年6月3日(貞觀二年四月二十六壬寅日),朔方人梁洛仁殺夏州割據勢力首領梁師都,歸降唐朝,唐朝統一全國。
公元630年(貞觀四年),李世民令李靖出師塞北,挑戰東突厥在東亞的霸主地位。
唐軍在李靖的調遣下,滅亡東突厥,李世民因此被西域諸國尊為“天可汗”。
平定突厥之後,太宗繼續經營西域,先後多次用兵。
公元634年(貞觀八年),吐谷渾寇邊,太宗派李靖、侯君集、王道宗等出擊,次年吐谷渾伏允可汗逃入沙漠,後為國人所殺,太宗另立吐谷渾國王。
公元639年(貞觀十三年),太宗以高昌王曲文泰西域朝貢,遂命侯君集、薛萬徹等率兵伐高昌。
次年,高昌王病死,其子智盛繼位,投降唐朝。
太宗於是在高昌首府交河城置安西都護府,西域各國皆到長安朝貢。
公元645年(貞觀十九年)二月,唐太宗以高句麗攝政弒主虐民為由,親率六軍,從洛陽北進,率兵攻打高句麗。
但東渡遼水以後,由於遭到高句麗的頑強抵抗,唐軍在安巿城(今遼寧海城南營城子)久攻不克,加之氣候轉冷,草枯水凍,糧草不繼,兵馬難以久留,只得下詔班師。
在這之後,唐太宗對高句麗的進攻僅維持在一些小規模的突襲。
公元645年(貞觀十九年),薛延陀首領多彌可汗拔灼開始和唐朝大軍作戰。
公元646年(貞觀二十年),唐軍反擊並打敗拔灼後,薛延陀的附庸回紇出兵,將他殺死。
拔灼的堂兄伊特勿失可汗咄摩支向唐軍投降,薛延陀滅亡。
公元646年(貞觀二十年),唐朝在漠北設立安北都護府,在漠南設立單于都護府,建立了南至羅伏州(今越南河靜)、北括玄闕州(後改名余吾州,今安加拉河地區)、西及安息州(今烏茲別克斯坦布哈拉)、東臨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遼闊疆域。
經濟李世民在經濟上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製,使農民有可能安定生產,耕作有時,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重視農業,減輕農民賦稅勞役。
“戒奢從簡”,節制自己的享受欲望;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利於減輕人民的負擔。
貞觀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不歧視商業的王朝,不但不歧視,還給商業發展提供了許多便利條件,這進一步地體現了李世民將眼光放到很遠。
在李世民政府的倡導下,貞觀王朝的商業經濟有了迅速和長足地進展,新興的商業城市象雨後春筍般地興起。
當時世界出名的商業城市,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國。
除了沿海的交州、廣州、明州、福州外,還有內陸的洪州(江西南昌)、揚州、益州(成都)和西北的沙州、涼州。
首都長安和陪都洛陽則是世界性的大都會。
自漢開闢的“絲綢之路” 一直是聯繫東西方物質文明的紐帶,唐朝疆域遼闊,在西域設立了安西四鎮,西部邊界直達中亞的石國(今屬哈薩克斯坦),為東西方來往的商旅提供了安定的社會秩序和有效的安全保障,結果絲稠之路上的商旅不絕於途,品種繁多的大宗貨物在東西方世界往來傳遞,使絲稠之路成了整個世界的黃金走廊。
文化貞觀初年,李世民詔令在全國範圍內收集圖籍,在弘文殿聚四部群書20餘萬卷,在弘文殿旁建“弘文館”以儲圖籍。
並任命虞世南、褚無量、姚思廉、歐陽詢等充任學士,以魏徵、虞世南、顏師古等著名學者、碩學之士相繼為秘書監,主管國家的圖書館和藏書事業,選五品以上工書者為書手,又在弘文館設立檢校館藏的官員,將繕寫、整理、校勘圖書,藏於內庫,以宮人掌管。
官府藏書機構除“弘文館”外,另有“史館”、“司經局”、“秘書省”和“崇文館”等,其藏書質量和數量遠遠超過前代,史稱“群書大備”。
晚年因連年用兵,營造宮殿,雜稅日益苛重。
民族大唐的興衰唐王朝建立之初,東有稽胡的擾邊,西有吐谷渾的威脅,北有突厥的侵襲,尤以奴隸主貴族統治的突厥武裝曾直逼唐廷首都長安(今西安)的近郊,成為當時的主要威脅。
李世民即位後,經過三、四年的認真努力,國家的經濟實力有了明顯的好轉,政權得到一定的鞏固,便對突厥的騷擾從防禦轉入,但是同時它周邊的少數民族採取懷柔政策。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九月,即位伊始的唐太宗說:“王者視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內,皆朕赤子。
”公元627年(貞觀元年),又說:“朕以天下為家。
”公元644年(貞觀十八年),又說:“夷狄亦人耳,其情與中夏不殊。
人主患德澤不加,不必猜忌異類。
蓋德澤洽,則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則骨肉不免為仇敵。
”公元647年(貞觀二十一年),又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
” 唐太宗的這種認識和思想,顯示了處理民族關係和中外關係的仁和寬厚的胸懷。
在這種思想和胸襟指導下,貞觀時期推行了十分開明友善的民族關係和中外關係政策。
公元630年(貞觀四年),唐朝滅亡東突厥汗國後,沒有採取歷史上慣用的分離肢解措施,而是採取了“全其部落,順其土俗”之策,尊重和保留突厥的社會組織和風俗習慣,在東起幽州(今北京)西至靈州(今屬寧夏)一帶,設定了順、祐、化、長四州都督府妥善安置歸附突厥降戶,又在突厥原居地設定了定襄、雲中兩都督府對突厥留居民眾實施管理。
這些都督府的都督均由突厥本族首領擔任,可以世襲,創立了新的羈縻府州制度。
開明友善的政策很快就取得了良好成效。
公元647年(貞觀二十一年),唐太宗被回紇等族擁戴為“天可汗”,成為各族的共主和最高首領,各族在回紇以南、突厥以北建立了一條“參天可汗道”,“置六十八驛,各有馬及酒肉,以供過使”。
從此以後,“以璽書賜西域、北荒之君長,皆稱‘皇帝天可汗’。
諸蕃渠帥死亡者,必詔冊立其後嗣焉”,形成了少數民族政權首領例由唐廷冊封的制度。
唐太宗還實行了與吐蕃等少數民族政權和親的政策,以婚姻親情的方式協調強化與周邊各民族的關係。
開明友善的民族關係政策和制度在唐代的長期實施,大大減少了漢族和少數民族間的隔閡,增強了各民族間的廣泛互補和血肉融合,實現了多民族共同發展進步的宏大局面。
正是在唐代,中華民族新的代稱——“唐人”形成,奠定了現代中華民族的基礎。
外交中外關係方面也迅速出現了繁盛景況。
貞觀後期,“四夷大小君長,爭遣使入獻見,道路不絕,每元正朝賀,常數百千人”。
吐蕃公元641年(貞觀十五年)正月,唐太宗在吐蕃贊曾(即君長)松贊乾布的多次請求下,答應將宗女文成公主嫁給他,並派禮部尚書、江夏王李道宗護送公主入藏。
松贊乾布聞訊大喜,親自從首都邏些(今西藏拉薩)來到河源(今青海鄂陵湖西),以子婿之禮接見李道宗。
從此,吐蕃和唐朝結為甥舅關係,相互學習,友好相處。
印度根據《大唐西域記·卷五》記載,貞觀年間唐僧陳玄奘在印度取經,遊學十餘年,引起了北印度一位國王的注意,這位國王是北印度戒日王朝的開創者,亦稱戒日王。
印度的戒日王對遠道而來的唐僧說起了自己所了解到的唐朝的信息:“聽說你們的天子叫秦王,少年時就見識非凡,長大後英明神武。
先前天下大亂,國家分崩離析,戰爭頻仍,生靈塗炭。
你們的秦王早就有了遠謀大略,興慈悲之心,救蒼生,平海內。
其風俗教化和大德恩澤遍布海內外,四方仰慕稱臣。
老百姓十分感激,於是演奏歌唱《秦王破陣樂》。
我們這邊聽到關於他的讚頌,已經很久了,關於他的盛德聲譽,請問都屬實嗎?你所說的大唐國,就是指秦王的國家嗎?”這番話透露出戒日王對隋唐時期的政治軍事形式還是有所了解的,他知道隋末天下大亂,也知道秦王李世民是大唐王朝的開創者之一,而且是年少時就起事,在隋末紛爭中,以自己的英明神武平定群雄,在創立大唐國的過程中居功至偉。
更有趣的是,他還知道貞觀年間流行音樂排行榜上有一首叫《秦王破陣樂》的歌曲。
當然,畢竟通訊手段有局限,戒日王對於李世民身份的認識,還停留在秦王這個封號上。
戒日王談起李世民的時候,有一種很親切的感覺。
其實,李世民和戒日王還經常派使者互動。
晚年的李世民開始追求長生,服食丹藥。
李世民對古印度方士的到來十分歡喜,厚禮相待,請至金飈門宮內配製丹藥。
還命兵部尚書崔敦禮率一批人馬,協助古印度方士煉丹。
個人作品書法李世民酷愛書法,其書法以隸書見長,並且酷愛書法名品《蘭亭序》,親自寫《晉書·王羲之傳贊》。
貞觀十四年,李世民將自己的真草書屏風以示群臣,筆力遒勁為一時之絕。
嘗謂朝臣曰:“書學小道,初非急務,時或留心,猶勝棄日。
凡諸藝業未有學而不得者也,病在心力懈怠,不能專精耳。
”又云:“吾臨古人之書,殊不能學其形勢,惟在其骨力。
及得骨力,而形勢自生耳。
詩詞魏徵李世民詩詞《賜房玄齡》《飲馬長城窟行》《帝京篇十首》《正日臨朝》《幸武功慶善宮》《過舊宅二首》《還陝述懷》《入潼關》《遼城望月》《春日玄武門宴群臣》《出獵》《冬狩》《春日望海》《臨洛水》《詠司馬彪續漢志》《首春》《初晴落景》《度秋》《望終南山》《初春登樓即目觀作述懷》《秋日即目》《山閣晚秋》《秋暮言志》《喜雪》《儀鸞殿早秋》《賦得李》《賦得夏首啟節》《詠雪》《賦得浮橋》《秋日斅庾信體》《秋日翠微宮》《置酒坐飛閣》《初秋夜坐》《月晦》《賦得白日半西山》《賦得含峰雲》《冬宵各為四韻》《秋日二首》《望雪》《謁并州大興國寺詩》《遠山澄碧霧》《冬日臨昆明池》《守歲》《除夜》《詠興國寺佛殿前幡》《春池柳》《芳蘭》《詠桃》《賦簾》《賦秋日懸清光賜房玄齡》《琵琶》《詠烏代陳師道》《詠飲馬》《賦得殘菊》《於太原召侍臣賜宴守歲》《詠弓》《賦得早雁出雲鳴》《賦得臨池柳》《賦得臨池竹》《三層閣上置音聲》《詠小山》《賜蕭瑀》《遼東山夜臨秋》《兩儀殿賦柏梁體》《餞中書侍郎來濟》《句》《詠雨》《登驪山高頂寓目》《過慈恩寺》《五言延慶殿集同賦花間鳥》《賜李白藥詩》《送魏徵靈座》《采芙蓉》《威鳳賦》《重幸武功》《登三台言志》《元日》《賦尚書》《詠風》《詠雨》《傷遼東戰亡》《望送魏徵葬》《賦得花庭霧》《宴中山》《詠燭二首》《賦得弱柳鳴秋蟬》得李》《賜魏徵詩》家庭介紹父親唐朝皇帝 唐高祖李淵 母親 追尊太穆皇后 竇氏 祖父北周唐國公(仁公) 追尊唐世祖 李昞 祖母 追尊元貞皇后 獨孤氏 外祖父北周神武郡公(肅公) 竇毅 外祖母 北周襄陽長公主 宇文氏 祖父之父西魏隴西郡公(襄公) 追尊唐太祖 李虎 祖父之母 追尊景烈皇后 梁氏 祖母之父北周大司馬獨孤信 祖母之母 獨孤信之妻崔氏 外祖父之父竇岳外祖父之母 竇岳之妻,姓氏不詳 外祖母之父西魏安定郡公(文公) 追尊北周文帝 宇文泰 后妃 皇后長孫皇后長孫皇后,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后之一,一生輔佐太宗成就了貞觀之治。
她的賢德為後人稱道的重要原因是她能及時化解太宗的怒氣,以一種母性的姿態保護著貞觀群臣們。
皇后去世後,太宗哀傷不已。
妃嬪韋貴妃:生紀王李慎,臨川公主楊妃:生趙王李福,為與隋煬帝女楊妃區別被現代人稱小楊妃。
燕德妃:生越王李貞、江殤王李囂鄭賢妃:無子陰妃:生齊王李佑。
昭陵有座陰嬪墓,現代人推測為陰妃,因子李祐十七年被唐太宗賜死,陰妃可能因而受牽連,被降為嬪或被賜死後以嬪身份安葬。
楊妃:隋煬帝女,生太宗三子和六子,其他記載無。
徐賢妃:史書中有其列傳,名徐惠,初為才人、婕妤進封昭容,太宗崩後哀慕成疾,不肯進藥,永徽元年卒,年二十四,贈賢妃,陪葬昭陵石室。
韋昭容 楊婕妤 楊恭道第三女蕭美人 蕭鑠第二女崔才人 崔宏道長女蕭才人 蕭鏗第二女 武才人 武則天 王氏:生蔣王李惲楊氏:李元吉之妻,有寵於唐太宗,後生下曹王李明,唐太宗曾想立其為後,遭魏徵反對後不了了之,並把李明過繼給了李元吉,而她的在太宗朝並沒有后妃封號。
子女兒子太子李承乾( 母長孫皇后,貞觀十七年謀反被廢。
)楚王李寬 (母后宮,過繼叔父楚哀王李智雲。
早逝。
貞觀初追封,無後,國除。
)吳王李恪 (母隋煬帝女楊妃,有文武才。
唐太宗在立了李治後,曾想改立吳王李恪,但遭長孫無忌反對而作罷。
唐高宗永徽時期被冤殺。
) 魏王李泰 (母長孫皇后,皇子中有才者,曾受寵於太宗,後在爭奪皇位被貶。
永徽三年(652年)死於鄖鄉縣,時年33歲。
)齊王李佑 (母陰妃,後謀反被廢為庶人。
) 蜀王李愔 (母隋煬帝女楊妃,唐太宗曾罵其不如禽獸。
李恪被害,因同母而被貶為庶人。
)蔣王李惲(母王氏)越王李貞(母燕妃)高宗李治 (原為晉王,母長孫皇后)紀王李慎(母韋妃)江殤王李囂(母燕妃,早薨)代王李簡(母不詳,早薨)趙王李福(母楊妃)曹王李明(母楊氏)女兒襄城公主 (下嫁蕭銳,又嫁姜簡)汝南公主 (早薨)南平公主 (下嫁王敬直,又嫁劉玄意)遂安公主 (下嫁竇逵,又嫁王大禮)長樂公主 李麗質 (母長孫皇后,唐太宗特所鍾愛的女兒,出嫁時因唐太宗要給的嫁妝倍於長公主而被魏徵諫。
下嫁長孫沖) 豫章公主 (公主自小喪母,長孫皇后收養之,慈愛逾於所生。
)巴陵公主 (下嫁柴紹與平陽公主之子柴令武,永徽四年與房遺愛謀反,被唐高宗賜死。
顯慶中追贈為北景公主)普安公主 (下嫁史仁表)東陽公主 (下嫁高履行)臨川公主 李孟姜(母韋貴妃,下嫁周道務) 清河公主 李敬(字德賢,下嫁程懷亮)蘭陵公主 李淑(字麗貞,下嫁竇懷悊)晉安公主(下嫁韋思安,又嫁楊仁輅)安康公主(下嫁獨孤謀)新興公主 (下嫁長孫曦)城陽公主 (母長孫皇后,下嫁杜荷,又嫁薛瓘)高陽公主 (下嫁房遺愛,後因謀反賜死,追封合浦公主)金山公主 (早薨)晉陽公主 李明達 (母長孫皇后,公主有其母風,受寵於太宗。
公主十二歲病故,唐太宗悲痛欲絕,一個多月不能正常臨朝。
)常山公主 (沒有下嫁) 新城公主 衡山公主 (母長孫皇后,初許配與魏徵的長子魏叔玉,後因魏徵生前所謂薦人失當、邀名賣直之罪,唐太宗因而悔婚。
初嫁長孫詮,唐太宗為給愛女長面子,特升其公爹為岐州刺史。
後嫁韋正矩) 過失介紹面對自己空前的文治武功,太宗到晚年也出現一些過失。
首先納諫不如貞觀早期積極,比如貞觀十年,魏徵發現他“漸惡直言”。
其次奢侈之風日重。
不過晚年他還是能反省自己過度奢糜的錯誤。
李世民年輕時曾經嘲笑秦始皇,漢武帝等迷信方術的行為。
但中年起,經歷二子爭嫡、伐高句麗未果,並有家族遺傳的“氣疾”之病,致健康大不如前,開始迷信古印度方士的長生藥。
最後因為長期服用方藥,導致暴病不治,終年五十歲。
司馬光說唐太宗“好尚功名,不及禮樂,父子兄弟之間,慚德多矣”修史之證李世民曾多次向史官要求閱讀《起居注》和《實錄》。
初時褚遂良不許,後來他再要求房玄齡,房應允並給予《起居注》和《實錄》的手稿予太宗,此舉打破歷代皇帝不可閱讀的先例。
史書記載李世民要求對“玄武門之變”要“削去浮,直書其事”,但史家對此有不同看法。
一些學者認為李世民此舉使自己親殺兄弟的事實在史書中保留了下來,王夫之從道德的角度批判李世民,認為直書其事是不知羞恥,“至於自敕直書,而太宗不可複列於人類矣”;而另一些學者認為李世民“直書其事”其實就是多番修改兩書,疑是向後世強調他於玄武門之變中的正義性。
太宗爭議出生年月關於李世民的出生日期,主要由以下三種說法:1、《貞觀政要》記載:李世民的生日是十二月癸丑;《資治通鑑》記載:李世民的生日是十二月癸未。
2、據《舊唐書》記載:李世民卒年五十二歲,生於隋開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午(599年1月23日)。
3、據《新唐書》李世民卒於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廿六己巳日(公元649年7月10日),年五十三歲,則李世民的出生年月為隋開皇十七年十二月戊午(598年1月28日)。
已故中國歷史學家胡如雷經過考證認為:根據李世民同母弟李玄霸十六歲時死於大業十年,而倒推出李玄霸生於開皇十九年,所以若李世民生於開皇十八年十二月,則李玄霸最遲生於開皇十九年十二月,兩兄弟生辰過近,不太可能。
貞觀後期,唐太宗開始有了一些變化,先從納諫開始體現出來。
貞觀十年(636年),魏徵發現他“漸惡直言”,這是唐太宗走向一些錯誤的開始。
征伐高麗這個被某些人認為是錯誤的舉動,但是,就當時形勢來看,此征是必要的和需要的。
第一,發動戰爭的責任是高麗,高麗悍然進攻唐朝附庸國新羅挑起戰端,為了維護權威,唐需要發動戰爭來保護自己的附屬國的利益。
第二,戰爭中,唐軍是正義和人性的,這也是保證唐軍損失非常小的一個外在條件,在唐軍攻占的城池中,均擁護唐軍。
但是由於為了保持正義性和人性化,導致偏求穩,而使戰期拉長。
第三,唐軍的撤退和後續戰爭,充分體現了李世民的胸懷和高超的戰略思想,唐軍以2000人的損失消滅高句麗數十萬人,千古罕見。
撤退之時,敵將城牆跪拜,也實屬罕見。
唐軍後期的軍事騷擾和政治封鎖,使高句麗的實力每況愈下,最終高宗消滅高句麗。
奢侈在貞觀十六年的時候,唐太宗下詔說,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機關不得限制,結果造成太子的嚴重浪費現象。
唐太宗自己也開始修造宮殿,貞觀十一年在東都洛陽修飛山宮,二十一年又修翠微宮。
這些使唐太宗後期沒有前期勤儉,但是比玄宗,乾隆等不知道要強多少倍。
參與史官寫書這是專門寫皇帝日常生活和朝政言論的,皇帝無權干涉,這是歷來的傳統,歷來的皇帝都沒有看,尊重史官的職權和地位。
而史官也是公正直書,從不掩飾什麼,從不害怕皇帝打擊報復。
但唐太宗這個名君卻犯了一個頗大的歷史錯誤,影響干預了史官的公正性。
當然,沒有任何完整證據表明太宗大量歪曲歷史。
同時,不僅僅是太宗,自春秋,看史者何止數百,董狐直筆,陳壽索賄,太史被宮,不要說清朝的文字獄了,另外,許敬宗對李世民並沒有好感,這樣表明,唐初歷史應該具有可信度的。
一意孤行唐太宗在貞觀初期不顧大臣魏徵和李大亮的勸阻,對歸順的北方遊牧民族部落要土地給土地要物資給物資,結果這些部落享受夠唐朝的恩惠後胃口反而越來越大,索性就叛亂了。
修改實錄唐太宗李世民曾多次向史官要求閱讀記錄皇帝的言行的《起居注》。
初時褚遂良不許,後來他再要求房玄齡,房應允並與許敬宗將《起居注》刪定為《高祖實錄》、《今上實錄》,於貞觀十七年七月癸巳日獻予太宗,但唐太宗終歸未能得觀《起居注》。
參讀武德年間所著《大唐創業起居注》(不曾被官方修改),以及訂正詳實的《資治通鑑考異》(同時記錄了《實錄》、野史、物證等考據》),再考查《舊唐書》等(以《實錄》為藍本)相關記載,不同之處僅存於三個方面:其一,太原起兵的發起人是誰;二是,隱太子李建成在攻取長安時的戰功;再有,李淵宮闈禁中的是否檢點。
而上述三個方面皆以“玄武門之變”為中心而展開,其餘初唐歷史事件,各史料中所載(包括不受官方干預的稗官野史)竟保持高度一致。
由此可知,除“玄武門之變”外,其它的初唐歷史事件並無唐太宗參與刪改杜撰的可能。
因此,歷來學者都將目光聚焦於“玄武門之變”,史書也記載李世民對“玄武門之變”的關注,要“削去浮,要求直書其事”。
史家對此有不同看法:一些學者認為李世民此舉使自己親殺兄弟的事實在史書中保留了下來,如王夫之從道德的角度批判李世民,認為直書其事是不知羞恥,“至於自敕直書,而太宗不可複列於人類矣”;一些史學家則認為,直書其事其實是唐太宗公然指使臣下在“玄武門事變”的相關記載中美化自己;但更多的學者,能夠在“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觀點下,坦然的接受認可這次皇家宮廷政變和太宗之舉。
去世原因李世民在他人生的前期,對道教的方術迷信是不屑一顧的,並且還對秦皇漢武的求仙活動持批判的態度。
但是李世民晚年,隨著功業的隆盛與年歲的增高,也與歷史上許多有所作為的封建帝王一樣,開始服食丹藥。
對仙道丹藥之事,唐太宗突然來了個大轉彎,其直接原因與其情緒的消沉和健康狀況的惡化有關。
從史籍上可知,唐太宗在貞觀十六年(公元642年)以前多次外出圍獵,精神煥發,騎射嫻熟,說明他這時還有充沛的精力與健康的體魄。
可是,從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開始,直至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臨終的6年當中,外出圍獵僅有一次。
這從中透露了一個信息,即他的健康狀況趨向下降。
究其原因,太子承乾被廢,魏王泰被黔,對他的思想刺激很深,甚至一度產生了自殺的念頭。
精神上的鬱鬱寡歡,影響了他的身體健康。
以前很少服藥的李世民,這時開始服食藥石了。
據《貞觀政要》載,當時有太子右庶子高季輔上疏陳述政事得失,唐太宗認為他說的有益子國,“特賜鍾乳一劑,謂日:‘卿進藥石之言,故以藥石相報。
”元戈直作注說:鍾乳,產於石,食之使人通氣生胃。
”此藥是唐太宗當時常服的。
由此可知,他在這時已患了消化不良症,不得不接觸“藥石”了。
從外國引進丹藥,大概是李世民的首創。
大臣們為了迎合唐太宗的這種心理,向他推薦了天竺國(今印度)的一名方士。
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王玄策借兵吐蕃、泥婆羅,大敗中天竺帝那伏帝國,俘虜了其國王阿羅那順與方士那羅邇婆婆寐。
同年五月,王玄策將這個方士進獻給李世民。
從西方來的“洋方士”那羅邇娑婆寐“自言壽二百歲,雲有長生之術”,宣稱能配製金石秘劑。
這個謊言打動了唐太宗期望康復、幻想長壽的急切心理。
經過近一年的煉製,到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春,丹藥終於出爐,崔敦禮等趕緊捧送人宮,正在病中的唐太宗見到盼望已久的古印度方士煉出的仙丹,如獲至寶,按照那羅邇娑婆寐的囑咐,依法服食。
然而,唐太宗萬萬沒有想到,長生藥竟成了催命藥,他在三月吃下丹藥,身體頓覺不適,病情大為加劇,竟導致“暴疾”,沒過兩個月就死去了,享年52歲。
對於李世民服丹中毒以致暴亡之事,唐朝的大臣及後代史學家都多次提到。
據《舊唐書·郝處俊傳》載,唐高宗時,有東台侍郎郝處俊諫阻李治不要服食胡僧煉成的“長年藥”,說:“昔貞觀末年,先帝令婆羅門僧那羅邇娑婆依其本國舊方,合長生藥,胡人有異效,大漸之阮,名醫莫知所為。
”《舊唐書·憲宗本紀》也載,唐憲宗時的朝中重臣李藩也曾說:“文皇帝(即唐太宗)服胡僧長生藥,遂致暴疾不救。
”所說“暴疾”,即指丹藥中毒;“不救”,指無法搶救。
從中可知中毒之深、藥性之烈。
編年紀事貞觀元年(六二七) 正月初一,改元貞觀。
貞觀元年(六二七)正月,唐太宗下制,令今後中書省、門下省以及三品以上官入閣商議國家大事,都要有諫官跟隨,遇有不當之處,諫官立刻進諫。
貞觀元年(六二七) 正月,唐太宗命吏部尚書長孫無忌等與學士、法官等人重新議定律令。
放寬絞刑五十條為砍斷有趾,唐太宗仍嫌這種肉刑太殘酷,蜀王法曹參軍裴弘獻請再改為加役流,徙三千里,居作三年。
詔從之。
貞觀元年(六二七) 唐天節將軍、燕郡王李藝據涇州反。
貞觀元年(六二七) 二月,並省全國的州縣,將全國分為十道,即關內道、河南道、河東道、河北道、山南道、隴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劍南道、嶺南道,廢郡為州,故每道各轄若干州。
貞觀元年(六二七)十月嶺南酋長馮盎遣子入朝。
貞觀元年(六二七) 末,吏部侍郎劉林甫奏請以後四時聽選,隨闕注擬,人以為便。
太宗詔命一部分人到洛州參選。
太宗說“官在得人,不在員多。
”命房玄齡並省中央官員,只留下文武官額六百四十三人。
貞觀二年(六二八) 詔各地置義倉。
薛延陀首領夷男受唐封為可汗,建汗庭於漠北。
貞觀二年(六二八) 三月,大理少卿胡演向太宗上報每月囚徒的賬目。
太宗命令後大辟罪由中書、門下省四品以上官和尚書省議定,以免冤濫。
接著又逐個帶進囚徒,輪到岐州刺史鄭善果時,太宗認為善果雖有罪,官品不低,不應與於囚徒之列。
於是,又命以後三品以上官犯罪,不用帶進,可在太極宮承天門左右朝堂聽判決。
貞觀二年(六二八) 關內發生旱災,百姓缺糧,有許多人賣兒賣女以換取衣糧。
四月,太宗詔出御府金帛贖回被賣兒童,交還父母。
又因去年久雨,今年又遭受旱災、蝗災,大赦天下。
貞觀二年(六二八)四月,突利派使來唐請求援助。
太宗召集大臣討論,兵部尚書杜如晦請出兵攻突厥。
貞觀三年(六二九)十二月,突利可汗入朝,太宗任命他為右衛大將軍,賜爵北平郡王。
貞觀二年(六二八)九月,中書舍人李百藥請再出宮人。
唐太宗命尚書左丞戴胄和給事中杜正倫在掖庭西門簡選宮人,前後放出宮女又達三千餘人。
貞觀二年(六二八)末,派遣游擊將軍喬師望從小路帶著冊書拜夷男為真珠毗伽可汗,賜給他鼓纛。
夷男非常高興,派使入貢。
貞觀三年(六二九)三月,太宗以房玄齡為左僕射,杜如晦為右僕射,以尚書右丞魏徵守秘書監,均參與朝政。
房玄齡善謀略,杜如晦善決斷,為唐朝名相,並稱“房杜”。
貞觀三年(六二九)大旱,太宗詔求直言,馬周代常何向太宗提了二十多條意見。
太宗大喜,招馬周入見,令他宿直門下省,不久以馬周為監察御史,終至拜相。
貞觀三年(六二九)八月,命兵部尚書李靖為行軍總管、張公謹為副總管,前去征討突厥。
突厥俟斤九人帶領三千騎兵降唐,拔野古、仆骨、奚等酋長也帥部眾降唐。
貞觀三年(六三〇)閏十二月,東謝酋長謝元深、南謝酋長謝強朝唐。
東謝、南謝是南蠻的分支,分布在黔西。
唐太宗下詔以東謝之地為應州(今貴州德江縣貞觀三年(六三〇)閏十二月,牂牁酋長謝能羽及兗州蠻向唐入貢。
太宗詔以牂牁之地為牂州。
党項酋長細封步賴降唐,唐以其地為軌州境),南謝之地為莊州(今貴州境內),隸屬於黔州都督。
貞觀四年(六三〇)正月,李績在白道敗突厥,李靖在陰山大敗頡利可汗。
貞觀四年(六三〇)正月,李靖率三千騎自馬邑進駐惡陽嶺,夜襲定襄,大敗突厥。
頡利可汗大驚,遷牙帳於磧口。
頡利的親信康蘇密以隋煬帝後蕭氏及其孫楊政道降唐。
貞觀四年(六三〇)三月,各族君長都到長安請唐太宗稱天可汗,唐太宗笑道:“我為大唐天子,難道又為可汗之事嗎?”但此後唐太宗賜給西北各族君長的璽書都用“天可汗”的稱號。
貞觀四年(六三〇)三月,唐行軍副總管張寶相突至蘇尼失兵營,俘頡利,送往長安。
貞觀四年(六三〇)九月,伊吾城主到長安朝唐。
先是伊吾內屬,隋於其地設定伊吾郡;隋末,城主向突厥稱臣。
頡利被唐攻滅後,伊吾城主率他所屬的七城降唐,唐朝在伊吾設定西伊州(今新疆哈密)。
貞觀四年(六三〇)全國豐收,流散到各地的百姓回歸故里,米每斗不超過三、四錢,一年僅判處了二十九人死刑。
貞觀四年(六三〇)八月,日本遣使犬上三田耜(亦作御田鍬)、藥師惠日等來唐,是為日本第一次遣唐使。
貞觀五年(六三一)開党項之地為十六州。
日本第一次遣唐使犬上御田鍬等至唐(奉使在上年)。
林邑、新羅都遣使到唐。
貞觀五年(六三一)十二月初二日,唐太宗制:“判決死罪,要在兩天內五次申奏,下各州的要三次申奏;行刑當天,尚食局不得進酒肉,內教坊及太常寺不得奏樂。
門下省還要再檢查,有依法應當死而處境堪憐者,另外寫狀上奏。
”五次申奏是指行刑前兩天到行刑之日共上奏五次,人命關天,以示慎重。
只有犯惡逆罪(隋立“十惡不赦”之科,唐承之)的人只奏一次。
貞觀六年(六三二)太宗乃止。
增置三師官(太師、太傅、太保)。
太宗與侍臣論安危之本。
長孫後賀太宗喜得諫臣,焉耆王遣使入貢,唐太宗派鴻臚少卿劉善因前去冊立泥孰為奚利邲咄陸可汗。
貞觀六年(六三二)十一月,契苾(鐵勒十五部之一)部落酋長契苾何力率所部六千餘家到沙州(今甘肅敦煌西)向唐政府歸降。
貞觀七年(六三三)太宗赦死囚,李淳風造渾天黃道儀。
貞觀八年(六三四)李靖等赴諸道察情。
貞觀九年(六三五)唐高祖李淵駕崩,享年70歲,唐平吐谷渾。
貞觀十年(六三六)唐建南北衙。
貞觀十年(六三六)六月二十一日,太宗皇后長孫氏卒,享年三十七歲。
貞觀十一年(六三七)八月,侍御史馬周上疏朝廷,建議政府應重視州縣地方官吏的選任。
太宗聞奏,深以為是,決定以後刺史由他親選,縣令則由京官五品以上各舉一人。
貞觀十二年(六三八)立薛延陀小可汗,太宗建百騎。
貞觀十三年(六三九)太宗停世襲刺史。
貞觀十四年(六四〇)流鬼國遣使入貢,侯君集滅高昌,唐置安西都護府於交河,禮官改禮制,唐文成公主入藏。
貞觀十五年(六四一)唐蕃和親,席君買平吐谷渾之亂,冊封百濟王,李世績敗薛延陀。
貞觀十六年(六四二)魏王泰上《括地誌》,太宗徙死罪者實西州,禁自傷肢體,郭孝恪敗西突厥咄陸可汗。
貞觀十七年(六四三)魏徵卒,享年64歲。
征高句麗,李世民命畫功臣像於凌煙閣,太子李承乾造反,被廢,立晉王李治為皇太子。
貞觀十八年(六四四)太宗親征高句麗。
貞觀十九年(六四五)鐵勒九姓大首領率眾降唐。
玄奘取經回國,張亮、程名振拔高麗卑沙城,李世績攻高麗遼東城,契苾何力等勇擊高麗,高麗白岩城降,太宗破高麗安市救兵,太宗下詔從高麗班師。
貞觀二十年(六四六)薛廷陀咄摩支降唐,敕勒諸部朝唐。
貞觀二十一年(六四七)唐發兵攻龜茲,太宗哭高士廉,骨利乾入貢,王波利造船攻高麗,突厥車鼻可汗向唐朝入貢,西趙酋長趙磨內附。
貞觀二十二年(六四八)薛萬徹等率軍擊高麗,李百藥卒,結骨入朝,松外蠻附唐,契丹首領曲據內附,阿史那賀魯降唐,王玄策破中天竺,房玄齡病逝,享年70歲。
貞觀二十三年(六四九)徒莫祗等蠻內附。
貞觀二十三年(六四九)五月,唐太宗病危。
臨終前,他召見長孫無忌和褚遂良,讓他們輔佐太子治聽政。
同月己巳日,太宗駕崩於翠微宮含風殿,享年52歲。
太子李治即位,是為唐高宗。
他是歷史上最為偉大的皇帝之一。
軼事典故改名世民據兩唐書的太宗本紀,李世民曾經於四歲時與父親李淵郊遊時,見一識相術之士,其相士先贊李淵為貴人,又贊世民,說其“凡二十歲,必能濟世安民”。
李淵後遍尋相士不獲,並將其改名為李世民(亦即李世民本名可能並非李世民)。
箭術無雙史書記載,李世民年輕時力大無比,隨身兵器中,最有名的是一張兩米長的巨闕天弓。
李世民有次與敵對戰前,僅率領一名騎兵一起充當偵查工作。
途經一處草原高地,因為太累與士兵一起睡著,被敵人發現,本來意欲圍殺李世民。
此時突然有一條蛇追老鼠,奔到騎兵臉上,驚醒騎兵,才發現身邊都是敵人,於是李世民與騎兵上馬逃亡,李世民本人左右開弓,百發百中,終於逃出追擊。
虎牢關之戰時,李世民對尉遲恭說:“我拿著弓箭,你手持馬槊相隨,即使有百萬大軍又奈我如何!”足見他對自己箭術的自信。
李世民繼位前曾任天策上將,設天策府。
李世民繼位後在苑囿內狩獵,有一群野豬奔了出來。
李世民四箭射殺了四隻,但還是有一頭雄壯的公野豬衝到近前。
吏部尚書唐儉慌忙下馬,與之搏鬥。
李世民拔劍砍死野豬,笑著對唐儉說,“天策長史,不見上將擊賊耶?何懼之甚!”原來唐儉曾任天策府長史。
唐儉當即回答道:“漢祖以馬上得之,不以馬上理之。
陛下以神武定四方,豈復逞雄心於一獸!”李世民覺得唐儉說得有理,於是停止了狩獵。
小鳥依人成語小鳥依人出自唐太宗之口:褚遂良是唐朝著名書法家,他的書法博採眾長,變化多姿,自成一家。
因為精通書法,被魏徵推薦給唐太宗,並受到太宗的賞識。
唐太宗任命褚遂良擔任起居郎一職,專門記載皇帝的言行起居。
有一次,唐太宗問褚遂良:“你每天記載我的言行起居,我可以看看嗎?” 褚遂良回答說:“如今設立起居郎的職務,如同古代的史官,善行惡行 都要記錄在案,以督促皇帝不犯錯。
我從未聽說皇帝本人要看這些內容的。
”唐太宗又問道:“如果我有不好的言論、行為,你也要記下來嗎?”褚遂良回答說:這是我的職責所在,您的一言一行,我都要記下來。
”不久之後,唐太宗對長孫無忌說:“我今天要當面評論你們的功過得失,引以為鑑,使你們警惕。
說者沒有過錯,聽者自己改過。
”說完他就看著長孫無忌說:“你善於避嫌、隨機應變,但是領兵打仗不是你的長項。
高士廉博覽群書,悟性很高,臨危受難不變節,做官也不拉幫結派,但是缺少直諫的勇氣。
”唐太宗將朝中大臣評論一番,最後說到了褚遂良。
唐太宗說褚遂良在學問方面大有長進,性格很剛直,對朝廷忠心,對我很有感情,平時一副飛鳥依人的模樣,我很是憐愛他啊!”房謀杜斷《舊唐書·房玄齡杜如晦傳》說:唐太宗同房玄齡研究國事的時候,房玄齡總是能夠提出精闢的意見和具體的辦法,但是往往不能作決定。
這時候,唐太宗就必須把杜如晦請來。
而杜如晦一來,將問題略加分析,就立刻肯定了房玄齡的意見和辦法。
房、杜二人,就是這樣一個善於出計謀,一個善於作決斷,所以叫做“房謀杜斷”,形容他們各具專長而又各有特色。
一代楷模成語一代楷模是李世民誇讚李靖的話:李靖覺得自己在朝廷任官多年,功勞不小,受到的封賞也不少,應該急流勇退,早點解甲歸田,免生後患。
所以趁唐太宗派他去訪察民俗的機會,說自己的腳有毛病,奏請退休歸家。
唐太宗見他的奏書寫得十分懇切,便答應了他的請求,並派中書侍郎牟岑少去傳他的旨意說:“我看自古以來,身居富貴而能知足的非常少,不論是愚人還是智者,都莫能自知。
有些人沒有什麼才能,卻硬是要占據官職;就是有了病。
也勉強留著不肯辭官,李靖能識大體,實在可嘉。
我如今批准你的請求,不僅是成全你的志向,還想把你作為一個時代的模範人物。
”人物評價總評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自古就為人所津律樂道,頌揚備至。
學界對他的雄才偉略和他對中國歷史所作出的重大貢獻都給予積極的肯定。
李世民是一位有作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在反隋建唐的鬥爭中起著領導作用,唐太宗玄武門之變的勝利,在客觀上對唐初社會歷史的發展起著積極作用。
唐太宗不歧視少數民族,除對突厥的侵擾用兵外,主要是採用懷柔的政治手段處理民族問題,方法妥當,政策開明,有利於民族的團結和國家的統一。
歷代評價唐太宗《舊唐書》:“臣觀文皇帝發跡多奇,聰明神武。
拔人物則不私於黨,負志業則鹹盡其才。
所以屈突、尉遲,由仇敵而願傾心膂;馬周、劉洎,自疏遠而卒委鈞衡。
終平泰階,諒由斯道。
嘗試論之:礎潤雲興,蟲鳴螽躍。
雖堯、舜之聖,不能用檮杌、窮奇而治平;伊、呂之賢,不能為夏桀、殷辛而昌盛。
君臣之際,遭遇斯難,以至抉目剖心,蟲流筋擢,良由遭值之異也。
以房、魏之智,不逾於丘、軻,遂能尊主庇民者,遭時也。
況周發、周成之世襲,我有遺妍;較漢文、漢武之恢弘,彼多慚德。
跡其聽斷不惑,從善如流,千載可稱,一人而已!” 《新唐書》:“甚矣,至治之君不世出也!禹有天下,傳十有六王,而少康有中興之業。
湯有天下,傳二十八王,而其甚盛者,號稱三宗。
武王有天下,傳三十六王,而成、康之治與宣之功,其餘無所稱焉。
雖《詩》《書》所載,時有闕略,然三代千有七百餘年,傳七十餘君,其卓然著見於後世者,此六七君而已。
嗚呼,可謂難得也!”吳兢:“太宗時政化,良足可觀,振古而來,未之有也。
” 劉文靜:“此非常人,豁達類漢高,神武同魏祖,年雖少,命世才也。
” 戒日王:“有秦王天子,少而靈鑒,長而神武。
昔先代喪亂率土分崩,兵戈競起,群生荼毒,而秦王天子早懷遠略,興大慈悲,拯濟含識,平定海內,風教遐被,德澤遠洽,殊方異域,慕化稱臣,氓庶荷其亭育,鹹歌《秦王破陣樂》。
聞其雅頌,於茲久矣。
”杜甫:“煌煌太宗業,樹立甚宏達。
” 白居易:“聖人有作垂無極!” 歐陽修:“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亂,比跡湯、武;致治之美,庶幾成、康。
柴榮:“昔唐太宗定天下,未嘗不自行,朕何敢偷安!”范祖禹:“治道在人主所力行耳,孰不可為太宗乎?及其成功,復歸於下,此前世帝王之所不及也。
司馬光:“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
蓋三代以還,中國之盛未之有也。
” 蘇軾:“予觀漢高祖及光武,及唐太宗,及我太祖皇帝,能一天下者四君,皆以不嗜殺人者致之,其餘殺人愈多,而天下愈亂。
”“太宗之從諫近乎聖。
”蘇轍:“唐太宗之賢,自西漢以來,一人而已。
任賢使能,將相莫非其人,恭儉節用,天下幾至刑措。
自三代以下,未見其比也。
”曾鞏:“法度之行,禮樂之盛,田疇之制,詳序之教,擬之先王未備也;躬親行陣之間,戰必勝,攻必取,天下莫不以為武,而非先王之所尚也;四夷萬古所不及以政者,莫不服從,天下莫不以為盛,而非先王之所務也。
” 何去非:“昔者唐之太宗,以神武之略起定禍亂,以王天下,威加四海矣。
然所謂固天下之勢,以遺諸子孫者,蓋未立也。
於是乎藉兵於府,置將於衛,據關而臨制之。
處兵於府,則將無內專之權;處將於衛,則兵無外擅之患。
然猶以為未也,乃大誅四夷之侵侮者:破突厥,夷吐渾,平高昌,滅焉耆,皆俘其王,親駕遼左而殘其國。
凡此者,非以黷武也,皆所以立權而固天下之勢者也。
”程祁:“太宗舉兵五年,定海內,率天下於仁壽富庶之域者,亦以天下之才為天下之務而已。
任於仇讎,起於疏遠,委之以政,責之以功,諫無不從,謀無不獲。
且太宗之才,固非天下之所及,然而不以此驕天下之士,惴惴然常若有所不逮,此所以能為千百年之基也。
”呂祖謙:“當時之治,不唯貞觀而已,雖並隆於堯、舜可也。
” 真德秀:“後世人主好學者莫如唐太宗,貞觀之規模不可以不復。
”范成:“汝不及生在貞觀中,粟米數錢無兵戍!”胡寅:“兩漢盛時,太宗所可及也。
禹、湯、文、武之業,豈不在所希慕乎!”陸九淵:“太宗富有天下,貴為天子,功業皆其所自致,而能俯首抑意,聽拂逆之辭於疇昔所惡之臣。
嗚呼!此其所以致貞觀之治,庶幾於三代之王者乎?”郭思貞:“二帝三王之治,後世莫能及者,順人之道,盡乎仁義也。
唐太宗以英武之資,克敵人如拉朽,所向無前……二帝三王之治,特由此而推之耳。
”吳澄:“三代以後享國之久唯漢與唐,唐之可稱者三君而已。
太宗文皇帝身兼創業守成之事,納諫求治勵精不倦,其效至於米三錢,外戶不閉,故貞觀之盛有非開元元和之所可及,而太宗卓然為唐三宗之冠。
”成吉思汗:“欲安邦定國者,必悉唐宗兵法。
”戈直:“至於後世之君,莫不列之講讀,形之論議,景仰而效法焉。
夫二帝三王之事尚矣,兩漢之賢君六七作,何貞觀之政獨赫然耳目之間哉?”“夫太宗之於正心修身之道,齊家明倫之方,誠有愧於二帝三王之事矣。
然其屈己而納諫,任賢而使能,恭儉而節用,寬厚而愛民,亦三代而下,絕無而僅有者也。
後之人君,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豈不交有所益乎!”“禹以本固邦寧為難,湯以時沈克終為難,太宗身兼創業、守成之事,不以其已能者自滿,而以其未能者為懼,其致貞觀之治也哉!” 朱元璋:“惟唐太宗皇帝英姿蓋世,武定四方,貞觀之治,式昭文德。
有君天下之德而安萬世之功者也。
”朱棣:“若唐文皇帝,倡義靖難,定天下於一。
躬擐甲冑,至履弘堂而登睿極。
其思患也,不可謂不周,其慮後也,不可謂不遠,作《帝范》十二篇以訓其子,曰飭躬闡政之道在其中。
”“昔唐太宗撥亂反正,貞觀盛世,自古罕論,求其故,盡忠於國,雖仇必賞,心懷異謀,雖親必誅。
”朱見深:“三代以後,治功莫盛於唐,而唐三百年間,莫若貞觀之盛。
”、“太宗在唐為一代英明之君,其濟世康民,偉有成烈,卓乎不可及已。
所可惜者,正心修身,有愧於二帝三王之道,而治未純也。
” 張大齡:“三代以下英雄之主獨稱漢高祖、光武、唐太宗,然而高祖起義之年六八,光武興復之歲三九,皆生長民間周曆世故,未有出於縱垮裙展之中,發於孩提韶之始,而具凌駕四海之氣,抱震撼八荒之才,如太宗者也。
太宗自秦王以上比跡湯武,自登極以後庶幾成康,腐儒輩猶以尺寸瑕瑜之何異蝦度神龍乎?”《明季歷代論書彙編》:“君人之大德有三:一曰謙虛納諫,二曰知人善任,三曰恭儉愛民,後世人君之德未有過焉者也……後世制度之美,莫能加也……至精至妙,後世人才之盛莫能及也……”趙弼:“傳三百載之唐柞哉,太宗在位朝有賢良之宰輔,內有長孫之賢后,致治之美庶乎?成康秦漢以來皆莫及也。
實天之時,四夷入仕及朝貢者數百人皆痛哭剪髮勢面割耳流血灑地,非有得於華夷之心而能然乎.?史臣曰:‘秦漢以來功德兼隆一人而已’。
”康熙帝:“朕觀古來帝王,如唐虞之都俞吁咈、唐太宗之聽言納諫,君臣上下,如家人父子,情誼浹洽,故能陳善閉邪,各盡所懷,登於至治。
” 曾國藩:”自古英哲非常之君,往往得人鼎盛。
若漢之武帝,唐之文皇,宋之仁宗,元之世祖,明之孝宗。
其時皆異材勃起,俊彥雲屯,焜耀簡編。
勒內·格魯塞:“由於唐太宗的豐功偉績,一個不可預知的中國,一個英雄史詩的中國,並改寫了幾千年來一直延續著的文明史。
”毛澤東:“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
” 成本俊:“漢與唐為吾國民族歷史上最光榮燦爛之時期。
太宗乘天下鼎沸,叱吒風雲,蕩平群寇,修齊庶政,然後南征北討,收服四裔,威令所行,東綜日本海,北逾西伯利亞,西被底格里斯河,南極印度及海洋洲,國勢之盛,且超漢代而上之。
太宗誠自古未有之民族英雄也!” 柳克述:“假如中國歷史上沒有李世民這樣一位卓越的天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華夏民族究竟會演變到怎樣的境地?綜數百年華夷亂離黑暗之局,成大一統的民族復興與新局面的開創,其版圖西至蔥嶺以東,南至中南半島,東臨大海,北被大漠。
而國計民生之康裕,學術藝事之發達,典章制度之昭明,思想文化之融匯與創導,至使倭人販其餘緒以立國,歐西各國嚮往而慕化。
其氣魄之大、業績之偉,無可媲美。
推崇功業,數典不忘,我們豈能忘掉李世民!” 鈕先鍾:“唐太宗在我國歷史中是一位非常偉大的人物,其文治武功,固不待言,尤其是有超人的天才,而且又能好學好問,真可以說是天縱之聖。
從《問對》書中,我們可以體會到這一位天才皇帝的智慧和風度。
在戰略思想中,他的地位遠超過拿破崙。
”柏楊:“李世民大帝是中國最傑出的英明君主之一,他用他高度的智慧,殷勤而小心地治理他的帝國,不久就為中國開創了一百三十年之久的第二個黃金時代。
”“自從盤古開天闢地,李世民大帝是中國帝王中最初一個被中國人真心稱頌崇拜的人物,固由於他的勳業,也由於他本身的美德。
他治理國家的一言一行,成為以後所有帝王的規範。
”張緒通:“整箇中國歷史上只有兩個朝代,即漢代與唐代奉行道的哲學。
這兩個帝國是當時全部地球文明中最健康、最幸運、最先進的國度。
監獄是空的,遺落在街道上的貴重東西沒有人撿,所有國民充滿自信。
這是因為這兩個朝代的政府達到了禮制與正義政府的水準。
歷史學家把這兩個朝代稱為中國的黃金時代。
”李敖:“唐太宗是歷史上最有‘奇情’氣質的英雄人物,柔情俠骨,一應俱全。
在打天下的政治鬥爭中,當然他有和人一樣的霹靂手段,但在這些政治性的‘俗情’以外,他有許多‘奇情’,使江山多彩,為人類增輝。
” 《劍橋中國隋唐史》:“對後世的中國文人來說,太宗代表了一個文治武功理想地結合起來的盛世:國家由一個精力充沛但聰明而謹慎的皇帝治理,他牢固地掌握著他的帝國,同時又一貫謙虛耐心地聽取群臣,這些大臣本人也都是卓越的人物的意見。
太宗的施政作風之所以被人推崇,不僅由於它的成就,而且由於它接近儒家的納諫愛民為治國之本這一理想,另外還由於它表現了君臣之間水乳交融的關係。
”相關爭議出生年月關於李世民的出生日期,主要由以下三種說法:1、《貞觀政要》記載:李世民的生日是十二月癸丑;《資治通鑑》記載:李世民的生日是十二月癸未。
2、據《舊唐書》記載:李世民卒年五十二歲,生於隋開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午(599年1月23日)。
3、據《新唐書》李世民卒於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廿六己巳日(公元649年7月10日),年五十三歲,則李世民的出生年月為隋開皇十七年十二月戊午(598年1月28日)。
已故中國歷史學家胡如雷經過考證認為:根據李世民同母弟李玄霸十六歲時死於大業十年,而倒推出李玄霸生於開皇十九年,所以若李世民生於開皇十八年十二月,則李玄霸最遲生於開皇十九年十二月,兩兄弟生辰過近,不太可能。
[51-52] 修改實錄李世民曾多次向史官要求閱讀記錄皇帝的言行的《起居注》。
初時褚遂良不許,後來他再要求房玄齡,房應允並與許敬宗將《起居注》刪定為《高祖實錄》、《今上實錄》,於貞觀十七年七月癸巳日獻予太宗, [53] 但唐太宗終歸未能得觀《起居注》。
參讀武德年間所著《大唐創業起居注》(不曾被官方修改),以及訂正詳實的《資治通鑑考異》(同時記錄了《實錄》、野史、物證等考據》),再考查《舊唐書》等(以《實錄》為藍本)相關記載,不同之處僅存於三個方面:其一,太原起兵的發起人是誰;二是,隱太子李建成在攻取長安時的戰功;再有,李淵宮闈禁中的是否檢點。
而上述三個方面皆以“玄武門之變”為中心而展開,其餘初唐歷史事件,各史料中所載(包括不受官方干預的稗官野史)竟保持高度一致。
由此可知,除“玄武門之變”外,其它的初唐歷史事件並無唐太宗參與刪改杜撰的可能。
因此,歷來學者都將目光聚焦於“玄武門之變”,史書也記載李世民對“玄武門之變”的關注,要“削去浮,要求直書其事”。
史家對此有不同看法:一些學者認為李世民此舉使自己親殺兄弟的事實在史書中保留了下來,如王夫之從道德的角度批判李世民,認為直書其事是不知羞恥,“至於自敕直書,而太宗不可複列於人類矣”; [54] 一些史學家則認為,直書其事其實是唐太宗公然指使臣下在“玄武門事變”的相關記載中美化自己;但更多的學者,能夠在“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觀點下,坦然的接受認可這次皇家宮廷政變和太宗之舉。
去世原因李世民在他人生的前期,對道教的方術迷信是不屑一顧的,並且還對秦皇漢武的求仙活動持批判的態度。
但是李世民晚年,隨著功業的隆盛與年歲的增高,也與歷史上許多有所作為的封建帝王一樣,開始服食丹藥。
對仙道丹藥之事,唐太宗突然來了個大轉彎,其直接原因與其情緒的消沉和健康狀況的惡化有關。
從史籍上可知,唐太宗在貞觀十六年(公元642年)以前多次外出圍獵,精神煥發,騎射嫻熟,說明他這時還有充沛的精力與健康的體魄。
可是,從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開始,直至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臨終的6年當中,外出圍獵僅有一次。
這從中透露了一個信息,即他的健康狀況趨向下降。
究其原因,太子承乾被廢,魏王泰被黔,對他的思想刺激很深,甚至一度產生了自殺的念頭。
精神上的鬱鬱寡歡,影響了他的身體健康。
以前很少服藥的李世民,這時開始服食藥石了。
據《貞觀政要》載,當時有太子右庶子高季輔上疏陳述政事得失,唐太宗認為他說的有益子國,“特賜鍾乳一劑,謂日:‘卿進藥石之言,故以藥石相報。
”元戈直作注說:鍾乳,產於石,食之使人通氣生胃。
”此藥是唐太宗當時常服的。
由此可知,他在這時已患了消化不良症,不得不接觸“藥石”了。
從外國引進丹藥,大概是李世民的首創。
大臣們為了迎合唐太宗的這種心理,向他推薦了天竺國(今印度)的一名方士。
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王玄策借兵吐蕃、泥婆羅,大敗中天竺帝那伏帝國,俘虜了其國王阿羅那順與方士那羅邇婆婆寐。
同年五月,王玄策將這個方士進獻給李世民。
從西方來的“洋方士”那羅邇娑婆寐“自言壽二百歲,雲有長生之術”,宣稱能配製金石秘劑。
這個謊言打動了唐太宗期望康復、幻想長壽的急切心理。
經過近一年的煉製,到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春,丹藥終於出爐,崔敦禮等趕緊捧送入宮,正在病中的唐太宗見到盼望已久的古印度方士煉出的仙丹,如獲至寶,按照那羅邇娑婆寐的囑咐,依法服食。
然而,唐太宗萬萬沒有想到,長生藥竟成了催命藥,他在三月吃下丹藥,身體頓覺不適,病情大為加劇,竟導致“暴疾”,沒過兩個月就死去了,享年52歲。
對於李世民服丹中毒以致暴亡之事,唐朝的大臣及後代史學家都多次提到。
據《舊唐書·郝處俊傳》載,唐高宗時,有東台侍郎郝處俊諫阻李治不要服食胡僧煉成的“長年藥”,說:“昔貞觀末年,先帝令婆羅門僧那羅邇娑婆依其本國舊方,合長生藥,胡人有異效,大漸之阮,名醫莫知所為。
”《舊唐書·憲宗本紀》也載,唐憲宗時的朝中重臣李藩也曾說:“文皇帝(即唐太宗)服胡僧長生藥,遂致暴疾不救。
”所說“暴疾”,即指丹藥中毒;“不救”,指無法搶救。
從中可知中毒之深、藥性之烈。
史籍記載《舊唐書·太宗本紀》《新唐書·太宗本紀》《資治通鑑·唐紀》 後世紀念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位於鹹陽市禮泉縣九嵕山,是關中“唐十八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
昭陵開始建設於貞觀十年(636年),是為埋葬臨終前要求因山而葬,不起墳墓的長孫皇后而開鑿。
陵墓依山而建,開創了唐代帝王陵寢依山為陵的先例。
陵前的陪葬墓群為扇形,大概有200多座,其中有初唐諸王、公主的墓葬,以及魏徵、李靖、李世勣、房玄齡、尉遲恭等功臣陪葬墓。
著名的“昭陵六駿”浮雕原置於陵園北面祭壇司馬門內東西兩廡,現有四駿陳列於西安碑林,另外二駿流落美國。
1979年昭陵博物館建成。
昭陵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親屬成員家世①父族高祖父:李天賜曾祖父:李虎,西魏隴西郡公(襄公),追尊唐太祖曾祖母:梁氏,追尊景烈皇后祖父:李昞,北周唐國公(仁公),追尊唐世祖祖母:獨孤氏(北周大司馬獨孤信第四女),追尊元貞皇后父親:李淵,唐高祖②母族母親:竇氏,追尊太穆皇后,即李淵的竇皇后外祖父:竇毅,北周神武郡公(肅公)。
外祖母:宇文氏,北周襄陽長公主(其父:宇文泰,西魏安定郡公(文公),追尊北周文帝)外曾祖父:竇岳兄弟姐妹兄弟:李建成、李玄霸、李元吉、李智雲、李元景、李元昌、李元亨、李元方、李元禮、李元嘉、李元則、李元懿、李元軌、李鳳、李元慶、李元裕、李元名、李靈夔、李元祥、李元曉、李元嬰。
姐妹:長沙公主、襄陽公主、平陽公主、高密公主、長廣公主、房陵公主、九江公主、廬陵公主、南昌公主、安平公主、淮南公主李澄霞、真定公主、衡陽公主、丹陽公主、臨海公主、館陶公主、安定公主、常樂公主。
后妃皇后長孫皇后,小字觀音婢,名不見載。
隋右驍衛將軍晟之女。
八歲喪父,由舅父高士廉撫養,13歲嫁李世民。
武德元年冊封秦王妃。
武德末年竭力爭取李淵後宮對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門之變當天親自勉慰諸將士。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被冊封為皇太子妃。
李世民即位13天即冊封為皇后。
在後位時,善於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為政的失誤,並保護忠正得力的大臣。
先後為皇帝誕下三子四女。
貞觀十年崩。
諡號文德皇后。
上元元年,加諡號為文德順聖皇后。
李世民譽之為“嘉偶”“ 良佐”並築層觀望陵懷念。
嘗著有《女則》三十卷,尚有翰墨存世,今均佚。
僅存《春遊曲》一首。
幼子即唐高宗。
妃嬪 姓名 子女 備註韋貴妃韋珪 紀王李慎、定襄縣主、臨川公主無楊貴妃不詳趙王李福貴妃之位是否為追封待考燕德妃不詳 越王李貞、江王李囂貞觀元年封賢妃,十八年封德妃鄭賢妃不詳 無子無徐賢妃徐惠不詳 才人,再遷充容;追封為賢妃楊妃不詳吳王李恪、蜀王李愔隋煬帝女陰妃不詳 齊王李佑後被貶為嬪楊婕妤不詳不詳無韋昭容韋尼子不詳初嫁王世充長子王玄應蕭美人不詳不詳無武才人武則天貞觀十一年,封為五品才人崔才人不詳不詳無蕭才人不詳不詳無王氏不詳蔣王李惲無子女兒子太子李承乾:母長孫皇后,貞觀十七年謀反按律應賜死,因太宗不捨,最後只廢為了庶人,後卒於黔州楚王李寬:母不詳,出繼給叔父楚哀王李智雲,早薨,無後吳王李恪:妃楊氏,母隋煬帝女楊妃魏王李泰:母長孫皇后,爭奪皇位被貶後,又重新進封為濮王。
永徽三年逝於鄖鄉縣齊王李佑:妃韋氏,母陰妃,貞觀十七年發動叛亂。
事敗,賜死於內省,貶為庶人。
國除蜀王李愔:母隋煬帝女楊妃。
後被廢為庶人,死於流配地巴州蔣王李惲:母王氏,妃元氏。
誣告謀反,惶懼自殺越王李貞:母燕德妃。
後來與韓王李元嘉、魯王李靈夔、霍王李元軌反武則天失敗,服毒自盡唐高宗李治:母長孫皇后紀王李慎:母韋貴妃,妃陸氏江殤王李囂:母燕德妃,貞觀六年薨代王李簡:母不詳,貞觀五年薨,無後,國除趙王李福:母楊貴妃,貴妃之位是否為追封待考,妃宇文氏曹王李明:母巢刺王妃,妃元氏。
永淳年間,因為和廢太子李賢通謀,降封零陵王,貶至黔州。
都督謝佑逼李明自殺。
玄武門之變後,巢刺王妃居於宮內撫養李元吉庶女歸仁縣主。
歸仁縣主生母去世,太宗親寫詔令安慰縣主。
[49] 女兒襄城公主:母不明,下嫁蕭銳,永徽二年薨,陪葬昭陵 [50] 汝南公主:第三女,母不明,早亡南平公主:母不明,先嫁王敬直,王敬直獲罪流放嶺南,改嫁劉玄意,陪葬昭陵遂安公主:母不明,下嫁竇逵。
逵死,又嫁王大禮,陪葬昭陵長樂公主:名麗質,母長孫皇后,下嫁長孫沖,貞觀十七年薨,陪葬昭陵豫章公主:母下嬪,長孫皇后養,下嫁唐義識,陪葬昭陵巴陵公主:母不明,下嫁柴令武,因“房遺愛謀反案”,永徽四年賜死,顯慶中追贈比景(北景)公主,立廟於墓普安公主:母不明,下嫁史仁表,陪葬昭陵東陽公主:母不明,下嫁高履行臨川公主:第十二女,字孟姜,母韋貴妃,下嫁周道務,永淳元年薨,陪葬昭陵清河公主:李敬,字德賢,母不明,下嫁程懷亮,薨麟德元年,陪葬昭陵蘭陵公主:李淑,字麗貞,母不明,下嫁竇懷悊,卒年不晚於顯慶四年;墓誌為第十九女,與新唐書不符,陪葬昭陵晉安公主:母不明,下嫁韋思安,又嫁楊仁輅,陪葬昭陵安康公主:母不明,下嫁獨孤謀,陪葬昭陵新興公主:母不明,下嫁長孫曦,陪葬昭陵城陽公主:母長孫皇后,下嫁杜荷,坐太子承乾事誅,又嫁薛瓘,鹹亨二年薨,陪葬昭陵高陽公主:母不明,下嫁房遺愛,因“房遺愛謀反案”,永徽四年賜死,顯慶中追贈合浦公主金山公主:母不明,早亡晉陽公主:字明達,小字兕子,母長孫皇后,皇后病逝後,由太宗親自撫養,惜十二歲早亡。
常山公主:母不明,未及下嫁,薨顯慶時新城公主:母長孫皇后,初封衡山公主,下嫁長孫詮,長孫詮顯慶四年獲罪流放巂州,改嫁韋正矩,龍朔三年暴亡,陪葬昭陵藝術形象文學形象《大唐秦王詞話》 明朝·諸聖鄰著,又名《唐秦王本傳》、《唐傳演義》、《秦王演義》《西遊記》《說唐》《隋唐演義》《唐史演義》《興唐傳》《大唐雙龍傳》影視形象年份電影、電視劇飾演者1982年少林寺王光權1984年決戰玄武門苗僑偉1984年武則天江漢1986年一代女皇武則天梁修身1986年西遊記張志明1987年大運河劉青雲1990年大唐名相佟瑞敏1992年俠骨風流王志飛1993年新隋唐演義林俊賢1995年花木蘭黃海冰1995年武則天鮑國安1996年隋唐群英會張兆輝1997年游龍驚鳳焦恩俊1996年TVB西遊記鄭柏麟1998年TVB西遊記貳潘志文1998年TVB雲海翻騰孫悟空潘志文2002年齊天大聖孫悟空高雄1998年鏡花緣傳奇濮存昕1999年布袋和尚張兆輝1999年西遊記續集張志明2000年新少林寺樊少皇2000年亂世桃花翁家明2000年文成公主洪宇宙2001年大唐情史唐國強2003年隋唐英雄傳鄭國霖2003年移山倒海樊梨花陳寶國2003年烽火奇遇結良緣廖啟智2004年大唐雙龍傳阮德鏘2004年千古風流一壇醋楊升2004年傻小李元霸于洋2004年秦王李世民傳奇何潤東2004年無字碑歌劉威2005年至尊紅顏寇振海2006年薛仁貴傳奇王衛國2006年風塵三俠之紅拂女李俊鋒2006年貞觀之治馬躍2006年開創盛世沈曉海2007年貞觀長歌唐國強2009年大明宮劉長純2010年少林寺傳奇2林志穎2011年西遊記湯鎮宗2011年武則天秘史唐國強2011年卜案賀剛2011年尉遲恭何中華2012年隋唐英雄余少群2013年隋唐演義杜淳2014年隋唐英雄3、4鄭國霖2014年武則天張豐毅中國歷代皇帝之唐朝皇帝廟號諡號姓名年號統治時間唐高祖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李淵武德618年—626年唐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李世民貞觀626年—649年唐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李治永徽顯慶龍朔麟德乾封總章鹹亨上元儀鳳調露永隆開耀永淳弘道649年—683年唐中宗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李顯嗣聖684年唐睿宗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李旦文明光宅永昌載初684年—690年唐中宗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李顯神龍景龍705年—710年唐恭宗殤皇帝李重茂唐隆710年唐睿宗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李旦景雲太極延和710年—712年唐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李隆基先天年開元天寶712年—756年唐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李亨至德乾元上元756年—762年唐代宗睿文孝武皇帝李豫寶應廣德永泰大曆762年—779年唐德宗神武孝文皇帝李适建中興元貞元779年—805年唐順宗至德大聖大安孝皇帝李誦永貞805年唐憲宗聖神章武孝皇帝李純元和806年—820年唐穆宗睿聖文惠孝皇帝李恆長慶820年—824年唐敬宗睿武昭愍孝皇帝李湛寶曆824年—826年唐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李昂寶曆大和開成826年—840年唐武宗至道昭肅孝皇帝李瀍會昌840年—846年唐宣宗聖武獻文孝皇帝李忱大中846年—859年唐懿宗昭聖恭惠孝皇帝李漼大中鹹通859年—873年唐僖宗惠聖恭定孝皇帝李儇鹹通乾符廣明中和光啟文德873年—888年唐昭宗聖穆景文孝皇帝李曄龍紀大順景福乾寧光化天復天祐888年—904年 昭宣光烈孝皇帝李柷天祐904年—907年《武則天秘史》人物及演員介紹對《武則天秘史》,劇迷們紛紛發表了不同看法,有力挺的,也有拍磚的;有說雷的,也有叫好的……熱播電視劇《武則天秘史》再度成為焦點話題。
王伏勝賀蘭敏月賀蘭敏之武承嗣徐敬業澄豐李弘[武則天秘史]蕭淑妃余少群韓國夫人鄭爽[天娛藝人]秦海璐唐國強[演員]唐玄宗申軍誼鍾欣桐趙文瑄斯琴高娃劉曉慶殷桃唐高宗唐太宗上官婉兒太平公主 中秋節習俗按照中國的農曆,八月為秋季的第二個月,古時稱為仲秋,因此民間稱為中秋,又稱秋夕、八月節、八月半、月夕、月節,又因為這一天月亮滿圓,象徵團圓,又稱為團圓節。
民間中秋節有吃月餅、賞月、賞桂花、猜燈謎等多種習俗。
中秋節月餅賞月猜燈謎月亮祭月燈籠嫦娥后羿嫦娥奔月牛渚玩月胡餅偷瓜送子樹中秋堆寶塔燒塔仔舞火龍跳月曳石八月節八月會吳剛伐桂《東京夢華錄》《夢粱錄》 團圓餅請月姑燒斗香兔兒爺祭月京式月餅廣式月餅蘇式月餅甬式月餅摸秋托球舞偷月亮菜唐太宗朱元璋月宮廣寒宮秋分寒露霓裳羽衣曲月光紙太陰星君月光馬兒博餅唐朝君主陵墓 君主陵墓地點唐獻祖建初陵河北省隆堯縣魏家莊唐懿祖啟運陵河北省隆堯縣魏家莊唐太祖永康陵陝西省鹹陽市三原縣唐世祖興寧陵陝西省鹹陽市渭城區唐高祖獻陵[唐]陝西省三原縣徐木鄉永合村唐太宗昭陵陝西省醴泉縣九嵕山唐高宗乾陵陝西省乾縣梁山唐義宗恭陵河南省偃師市緱氏鎮唐中宗定陵[唐]陝西省富平縣龍泉山唐睿宗橋陵陝西省蒲城縣唐讓帝惠陵[唐]陝西省蒲城縣三合村唐玄宗泰陵[唐]陝西省蒲城縣金粟山唐奉天帝齊陵陝西省臨潼新豐唐肅宗建陵[唐]陝西省醴泉縣武將山唐承天帝順陵唐代宗元陵陝西省富平縣檀山唐德宗崇陵陝西省涇陽縣嵯峨山唐順宗豐陵陝西省富平縣唐憲宗景陵[唐]陝西省蒲城縣金熾山唐穆宗光陵陝西省蒲城縣唐敬宗莊陵陝西省三原縣唐文宗章陵陝西省蒲城縣天乳山唐武宗端陵陝西省三原縣騰張村唐宣宗貞陵陝西省涇陽仲山唐懿宗簡陵陝西省富平縣紫金山唐僖宗靖陵陝西省乾縣雞子堆唐昭宗溫陵河南省偃師市唐景宗和陵山東省荷澤市相關詞條 唐太宗李世民妃 齊王妃是齊王李元吉的妻子楊珪媚,她原本是長安市內一個紅得發紫的歌舞妓,容貌嫵媚,性情妖嬈,又通曉詩文,能歌擅舞,曾令長安無數公子哥兒追逐傾倒,最終嫁給了... 齊王妃 皇位之爭 貞觀[唐太宗年號] 貞觀(627年正月—649年十二月)是唐朝君主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共23年。
李世民為帝之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以文治天下,並開疆拓土,成為中國史上著名... 歷史沿革 貞觀疆域 評價 大事記 唐太宗游地府 唐太宗游地府,是《西遊記》第十回《二將軍宮門鎮鬼,唐太宗地府還魂》的故事,是《西遊記》中唐僧取經的一個直接原因。
故事介紹 影視版本 唐太宗論弓矢 唐太宗論弓矢,選自《資治通鑑·唐紀》,講述從討論弓箭的品質好壞得出治理國家的得與失的故事。
故事由情至理,由理入情,發人深思。
原文 注釋 譯文 賞析 相關人物 唐太宗衣冠冢 昭陵考古隊在唐昭陵發掘出唐太宗李世民的衣冠冢遺址,同時確認九蝬山上的神秘洞穴就是長孫皇后的山洞墓葬。
簡介 描述 文物 《唐太宗》 《唐太宗》是宋朝詩人金朋說寫的一首七言絕句,深刻的描繪了唐朝時期後宮混亂的局面。
作者 詩詞正文 注釋 唐太宗李世民(598~649) 唐太宗李世民(598~649)正文唐朝第二代皇帝。
唐高祖李淵...李淵退位,自己稱帝,是為唐太宗。
次年(627)改元貞觀。
唐太宗李世民(598~649)唐太宗即位後,懾於隋末農民起義的威力,居安思危,任用... 唐太宗李世民(598~649) 正文 配圖 相關連線 李世民[唐太宗] 李世民(598年1月28日【一說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即唐太宗(626年—649年在位),生於武功之別館(今陝西武功),是唐高祖李... 生平經歷 為政舉措 歷史評價 個人作品 軼事典故 相關搜尋唐太宗·第1卷鐵馬冰河著名人物各國熱點人物世界名人唐朝皇帝長孫皇后唐高宗歷代皇帝政治家唐高祖習近平姚明成功人士唐太宗昭陵唐太宗式痴狂軍事家李建成中國君主唐太宗長孫無忌埃爾維斯·普雷斯利皇帝唐太宗古紅糖昭陵唐太宗李世民皇后房玄齡唐朝詩人武則天歷史人物中國歷史名人李元霸人物LadyGaga毛澤東知名人物李元吉君王孔子人文領域人物李虎唐太宗第5卷唐太宗李世民-實事求是說帝王唐太宗十講萬俊彥君主王逸竹書法家魏徵[唐朝政治家]唐太宗書晉祠之銘並序名人章子怡熱門詞條DDCdieMAXXISqosWinterMagic傳統產業報告格式姦淫履約保證御姊成海璃子抓猴新加坡聖淘沙時空獵人本山快樂營桂花樹楊晴瑄滿月酒王李丹妮白芝麻皮克斯動畫工作室知英電腦刀韭菜籽chickenG1jackVanicream國軍臺中總醫院心靈殺手曹雪芹本田汽車營建署甜不辣療養院白冰百鬼夜行志錢櫃ktv雪狐韓雪飛行員小姐騎刃王麗尊大酒店黃金礦工雙人版R9劉薰愛增強免疫力開幕我們說好了格子鋪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艾佳唐太宗@百科知識中文網
延伸文章資訊
- 1李世民_百度百科
李世民(599年1月23日【一説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一説隴西狄道(今甘肅省臨洮縣)人,又説鉅鹿郡人。唐朝第二位皇帝(626 ...
- 2李世民(唐太宗,唐朝第二位皇帝) - 搜狗百科
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出生于武功别馆(今陕西武功),唐高祖李渊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被尊为“天可汗”。 李世民聪明果断善于用兵,为唐朝的统一立下 ...
- 3唐太宗-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唐朝第二任皇帝、首位天可汗、開國功臣,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民族共主,開創了奠定唐朝立國基礎的「贞观 ...
- 4唐太宗 - 中文百科知識
唐朝君主陵墓
- 5唐太宗李世民是怎樣登基稱帝的?唐太宗簡介 - 每日頭條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年號貞觀。名字取意「濟世安民」,隴西成紀人。唐太宗李世民不僅是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