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 - 中國政府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黔東南苗族有名堂的節日有一百多種,春節、過苗年、姊妹飯節、吃牯藏、爬坡節、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蘆笙節、龍船節… ... 爬花桿表演最富有民族特色。

  當前位置:首頁>>中國節日>>少數民族節日   苗族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11月09日  來源:中國政府網綜合 【字體:大中小】 【E-mail推薦 】     苗族民間的傳統節日較多,除了歷史性的節日外,絕大多數在秋收之後或春耕大忙之前的農閒季節舉行。

但由於自然因素、社會和宗族差異的影響,苗族傳統節日具有明顯的地域性,表現出不同的特性。

    節日是苗族風情展現得最淋漓盡致的時刻。

黔東南苗族有名堂的節日有一百多種,春節、過苗年、姊妹飯節、吃牯藏、爬坡節、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蘆笙節、龍船節……數不勝數,一些節日又往往“節中有節”,或者不同地方同過一個節,節慶活動此伏彼起,“大節三六九,小節天天有”的説法一點也不過份。

    趕苗場     為苗族傳統節日。

流行于敘永、古藺一帶。

每年農曆二月十三日和七月三日舉行兩次。

關於趕苗場的起源,相傳是苗族人在一次起義失敗後形成的。

官府不讓他們聯聚會。

人們便以到場壩吹蘆笙娛樂為名,秘密聯絡,後來逐漸演變為固定的節日。

    贈帶節     流行于敘永縣下東一帶。

每年農曆二月初五日舉行。

屆時,方圓數十里的青年男女。

如雙方中意,便可互贈腰帶,作為訂婚禮物。

事後反悔者,可索回腰帶,解除關係。

    羊馬節     流行于秀山縣龍池、石堤一帶。

每年農曆四月二十六至二十八日舉行。

屆時,人們殺豬宰羊,請客送禮,隆重慶祝節日。

    趕秋節     流傳天秀山縣。

每年立秋日舉行。

屆時,人們從四面八方涌向集會地點,參加和觀看打鞦韆、舞獅子、玩龍燈、上刀梯等活動。

關於趕夥節的起源,傳説是古時候一個聰明的小夥子,為民尋找心愛的姑娘,便將一人坐的鞦韆改製成八人坐的鞦韆,吸引遠近的人們都來盪鞦千。

在鞦韆場上,他終於找到了心愛的姑娘。

從那以後,每年秋天人們都要聚到一起盪鞦千。

年復一年,便形成為趕秋。

    苗年     苗年,苗語稱“能釀”,是苗族人民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各地過苗年的日期不甚統一,在融水苗族中以農曆十一月三十日為除夕,次日起為過年,過這一苗年的人口最多,地域最廣。

    苗年的民俗活動很豐富,主要有祭祀祖先,吹蘆笙踩堂,走寨結同年。

蘆笙踩堂在本寨蘆笙堂舉行,男吹女踩,男女都參加。

先由小蘆笙手吹出一陣短促的笙曲,接著大小笙手一起吹奏,姑娘們則穿著百鳥衣,戴著銀首飾,銀花冠翩翩起舞,銀佩的脆響和著笙歌,交織成節日動人的旋律。

    走寨結同年也是苗年期間重要的民俗活動。

每到苗年。

寨與寨之間便互為客主,互結同年。

全村男女幾十人或上百人,帶上蘆笙,穿上節日盛裝,敲鑼打鼓到同年村進行聯歡活動。

進村前以三曲笙歌告知主人,主人則帶領全村男女出村迎接。

然後在蘆笙堂再次吹奏蘆笙及踩堂作為進村儀式,主人也以吹蘆笙踩堂還禮。

禮畢邀客人至各家款待。

客人一般住三天,白天吹蘆笙踩堂,進行蘆笙比賽,晚上演苗戲,未婚青年男女在此期間進行“坐妹”對歌的社交活動,追尋自己的意中人,通宵達旦。

    苗年期間,除上述活動外。

苗族人民還舉行鬥牛、鬥馬、鬥鳥、射擊、爬竿等傳統體育比賽活動。

其中以鬥牛、鬥馬最有吸引力,常吸引成千上萬的群眾前往觀看。

    吃新節     也叫“新禾節”。

“吃新”是居住在清水江和都柳江中上遊的苗族節日之一。

沒有統一的規定日期。

按照習慣,在收穫的季節裏,找一塊稻穀長勢最好的田,大家就在這裡歡慶“吃新節”。

相傳很古的時候,人間沒有穀子,只有天上告呼(雷公)掌管的穀子國有穀子,人們只好打獵為生。

為了得到谷種,苗族的老祖先告勞拿了九千九百九十九種珍禽異獸到穀子國換了九斗九升九碗谷種,放在倉庫裏,等來年開春播種。

可是有一天晚上,胳膊很長很長的阿烏友,手扒著天邊,借著天燈的光,踩著石頭,舂蕨粑根,不小心將天燈打翻,恰恰掉落到木板倉頂上。

結果起火,火越燒越大,谷種在倉裏哭喊連天,最後乘著煙飛上了天,跑回了告呼家。

告勞去找告呼,請他勸回谷種,可是告呼硬説谷種沒上天。

沒辦法,告勞又和告呼商量,再拿九千九百九十九種珍禽異獸去換回谷種。

嘴巴磨破了九層皮,嗓子説幹了九壇水,告呼死活不答應。

告勞想了九天九夜,終於想出了一條計策:等穀子成熟的時候,派一隻狗到稻田裏打幾個滾,讓穀子沾在毛毛上帶回來。

古曆七月十三日早上,狗要出發了,告勞又交待:要取穀子桿有五尺高、谷穗有五尺長的谷種。

但因狗走的太急,到南大門時,不小心絆了一跤,把告勞交待的話記顛倒了,結果跑到只有五寸長的稻田裏,趕忙打了幾個滾就往回跑。

計策被告呼識破了,當狗走到天橋時,告呼早派了九十九個彪壯的武士一把守橋頭,他們把狗打落到天河裏,他們想天河又寬又深,狗只有死路一條。

可他們萬萬沒想到,狗落入天河後趕緊把尾巴翹得高高的露出水面,費了九牛二虎的力氣,遊過天河回來了,尾巴上還沾有九粒谷種。

告勞有了谷種,趕緊犁田撤種,到了古曆六月六日這天,秧尖上抽出了一串狗尾巴一樣的谷穗,一個月後,金閃閃的谷穗成熟了。

古曆七月十三日,正是取得谷種一年的日子,告勞這天摘了九升穀子,煮了一大鍋香噴噴的白米飯。

他先舀了三大碗給狗吃了,然後自己才嘗新。

剩下的谷種,年年播種,使人們都吃上了白米飯。

為了記住取谷種的日子,將七月十三日定為吃新節,一直傳下來。

節日這天,家家都用新谷做飯,天剛破曉,人們便帶上新米飯、酒、雞、鴨、魚、肉來到田間,祭過先人之後,宴席開始,大家圍成一個圓圈,每人將手中的酒杯舉到下一位的唇邊,老人一聲令下,大家接連歡呼三聲,便互相敬又酒,一飲而盡。

頓時田間笑聲回蕩,對歌、踩塘、跳蘆笙等傳統的文體活動開始,直到黃昏。

    四月八     農曆四月初八,是貴州省貴陽市附近苗族人民紀念古代英雄“亞努”的傳統節日。

相傳在很早很早以前、苗族人民就在富庶的格羅格桑(今貴陽附近)休養生息,過著幸福、美滿、豐衣足食的生活。

為了抵禦統治者官兵的攻打,足智多謀的首領“亞努”率眾英勇抗擊,給來犯者以沉重打擊,但終因寡不敵眾,不幸于四月初八犧牲,葬在“嘉八許”(今貴陽市噴水池附近)。

為了紀念“亞努”英烈,至今每逢農曆四月初八,身穿節日盛裝的苗族人民,都要從四面八方匯集到貴陽市噴水池旁集會。

    屆時,噴水池旁紅旗招展,人如潮涌,吹笙奏笛、對歌傳情、耍獅子、玩龍燈、打球、比武熱鬧非凡。

小夥子的蘆笙比賽別有情趣,他們邊吹蘆笙邊做快速旋轉、矮步、倒立等技巧。

夜晚,貴陽市和噴水池一帶燈火輝煌,如同白晝,到處歡歌曼舞,一派歡樂景象。

四月八的活動在川、鄂、湘、黔等地苗族中也廣為盛行。

    跳香會     跳香會流行于吉首、古丈、瀘溪和沅陵一帶,舉行此會時,以跳舞為主,兼及其它遊藝活動。

    捕魚節     捕魚節是貴州中部獨木河及南明河兩岸苗族的節日。

獨木河發源於雲霧山,在貴州境內北流至尤裏、福來交界處與南明河匯合,再北流注入烏江。

這個節日最初是在播種插秧需要水時,苗族人民在河邊祈禱龍王降雨的求雨節,但年長月久,就逐漸演變為捕魚節了。

    節日時期各地不一,從三月到六月,由各寨善捕魚而有威信的“漁頭”商定。

屆時,青壯男子都要前往山上採集樹葉作“鬧藥”,到河中鬧魚捕魚,婦女則在家中備辦臘肉、香腸、糯米飯和酒。

中午時,全家老少都穿著盛裝,攜帶酒肉到河邊進餐。

食畢,男吹蘆笙。

女唱山歌,盡興歡樂。

到夕陽西下時,才帶著鮮魚回家,另設宴招待親友或以魚饋贈他們。

    吃信節     吃信節,是貴州省合江縣包寨一帶苗族人民的節日,歷時四天,時間在每年的農曆六月“信”(戊)日(根據干支紀年計算)。

屆時,遠嫁他鄉的苗家姑娘,極盡梳粧打扮,穿著如花似錦的衣裙,佩戴琳挪滿目的銀飾物,滿“載”節日禮品,跋山涉水回家探望父母鄉親。

節日期間,全寨歡騰,鼓樂齊鳴,吹起蘆笙,翩翩起舞,到處洋溢著節日的歡樂。

百嗄雅山腳、翁雅河畔,人聲鼎沸。

鬥牛、鬥雀、跳蘆笙、拔河、打球等比賽場上,喝彩聲此起彼落。

鍾情青年男女相邀到樹林裏,溪水邊對山歌,互相傾訴愛慕之情。

    花山節     花山節,又稱“踩花山”、“耍花山”或。

“踩山",也叫"跳場"或"桃花",是貴州省西部、中部,雲南省東南部和四川省南部苗族人民的盛大節日。

日期不盡相同,有的在農曆正月,有的在五月、六月、八月下旬不等。

節前,幾個苗寨聯合産生花山會的三人領導小組,連任三年、七年、十二年不等花場在地勢平坦的風水寶地。

    屆時,披上節日盛裝的“花場”,燈籠高懸,彩旗飛舞。

花桿矗立。

身穿對襟短衣,頭纏青色長布,腰來大市帶的男子和身著節日盛裝、精心梳粧打扮的婦女,吹著蘆笙、吹吶,敲著銅鼓,載歌載舞,從四面八方雲集會場。

蘆笙舞貫穿花會始末,賽歌是花會的主要項目,爬桿比賽最引人矚目。

舞獅、武藝競賽、鬥牛、賽馬活動,各地不盡相同或兼而有之。

蘆笙舞給人一種輕鬆活潑之感,衣著鮮艷的姑娘和著小夥子蘆笙的旋律起舞,有的是幾個男子一字排開,邊吹邊舞,姑娘們圍繞蘆笙隊,轉圈而跳;有的是小夥子吹笙在前,姑娘聯臂縱舞于後,或全場數百人隨樂齊舞,歌舞昇平,令人心曠神情。

舞獅活動別有情趣,在矗立的花桿頂端懸挂一個豬頭(或一隻雞)、兩瓶美酒,舞獅畢,比賽爬花杯。

花杯是用一棵剝皮的松樹製成,又高又滑又細,要想取勝是很困難的,人們常常採用人梯的辦法摘取勝利品。

爬花桿表演最富有民族特色。

表演者邊吹笙,邊繞桿旋轉起舞。

一個鷂于翻身上桿,頭朝下,雙腿交叉緊緊絞住桿子倒挂,吹奏蘆笙,一個鯉魚打挺,身體倒轉一百八十度,循環反復一直攀到桿頂亮相。

表演者雙腳夾住花桿倒挂。

吹著蘆笙下滑,距地面數尺時,一個筋斗翻下,輕盈自如,賽過體操運動員的技巧,博得全場喝采。

婦女的績麻穿針比賽,饒有風趣,比賽搓麻繩、穿針引線的質量、速度。

勤勞、智慧的結晶為她們帶來節日歡樂。

花山會是青年男女社交的機會,鍾情的姑娘會被小夥子撐開的花傘攏去,互相依偎著,傾訴衷腸。

花山會到處洋溢著節目的氣氛,充滿著真摯的友誼,純潔的愛情。

    砍火星節     苗族傳統節日。

流行幹貴州關嶺一帶。

節日內容主要是規定鄉規。

根據不同姓氏,節日的時間也不盡相同。

大致為七月、八月和九月二十七日不等。

一年一度,按氏族中的人戶,輪流值年,值年負責召集大家商討鄉規和有關大事,然後值年家要備酒殺雞,請大家喝“合心酒”,並把雞頭敬給下一屆值年。

循環輪流輪到誰家值年,就在誰家舉行聚議和飲"會心酒"。

    客家年     苗族的客家年就是春節。

在農曆三十晚上,家人團聚,不許外人打攪。

他們用半掩門放鞭炮以示此時來人不許入內。

初一清晨繼續燃放鞭炮,敬祖先,除邪惡。

人們用兩手做欄牛、攔羊狀,嘴裏説:“趕牛,趕羊……”以示六畜興旺,然後吃年飯。

初二開始身著盛裝的苗家人走鄉串戶,互相祝賀節日。

好客的主人對來賓要敬酒三杯。

家家洋溢著節日的歡樂。

青年男女聚集在村前寨旁的草坪上,吹蘆笙,彈月琴,跳舞唱歌,有些地方還要舉行“踩花山”、“並牛”等活動。

    晾橋節     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三穗縣苗鄉寨頭的傳統節日,也叫“二月二”。

相傳寨頭人原住在也霧山,因寨頭土地肥沃,全寨人一起搬進寨頭。

搬家那天,龍也要跟著搬,但石屏河水擋住了龍的去路,於是寨裏的構羅(長老)們商議一下,決定架橋把龍接來,因龍象徵吉祥幸福。

全寨十二房都要接,所以這座橋就修了十二個橋墩。

橋修好了起名為“接龍橋”,橋是農曆二月初二造的,為了紀念這個日子,每年這一天寨頭苗家十二房各抬一頭豬,在橋上宰殺。

    爬山節     苗族的爬山節亦稱“爬坡節”,形成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每年農曆的三月下旬裏的“馬日”(古代用十二生肖記日),即農曆三月十九日這天舉行。

屆時居住在黔東南凱里地區的苗族人民聚集在香爐山上,他們在山上對歌鬥雀,歌山人海,熱鬧非凡。

青年男女邊唱歌邊沿著曲曲彎彎的山間小路向山頂攀登。

一路春風一路歌,苗族的飛歌、情歌、酒歌、古歌灑滿山坡,最先到達山頂的被譽為“爬山英雄”,受到大家的尊重。

得到姑娘們的青睞。

相傳香爐山爬山節是紀念苗族的英俊青年阿補和玉帝小女兒阿別的。

玉帝的小女兒阿別嚮往人間的自由生活,順著山頂飛下來,與聰明能幹、忠厚善良的阿補結為夫妻並生有三個女兒。

一天黎明全家人正在高興之際忽然雞叫頭遍。

玉帝規定每天雞叫三遍時為朝拜時,阿別若不能及時趕到,必有大禍臨頭。

心急如火的阿別在山頂向天空飛奔時一腳將香爐山頂登垮了六層。

香爐山沒了山頂,阿別再無法下凡了,玉帝也因沒有山頂不能享受人間香火,便罰阿補變為香爐,供燒香之用。

為了紀念阿別和阿補的忠貞愛情,苗家人便在阿補變香爐這天過一年一度的爬山節。

    挑蔥會節     是湘西保靖縣翁排坡苗族青年的集會。

傳説很久以前,老鼻子苗寨土官的女兒阿達惹愛上了夯沙的苗家放牛郎岩諾。

土官氣得要死,説:“鳳凰鳥哪能與釘釘雀共窩?”岩諾的老人也勸岩諾:“金銀花與地巴菜同不了一個心。

”阿達惹被鎖在吊腳樓裏,不能出去。

岩諾每天黃昏趕牛回家,從夯沙跑到老鼻子寨來看心愛的姑娘。

失去自由的阿達惹用歌聲唱道:“翠鳥關在竹籠籠裏,挂牽山上花蓬蓬哩。

鳥盼花,花盼鳥,清明採青才相逢哩。

”“清明採青”是苗族姑娘在清明這天,上山挑葫蔥,求山神保祐。

岩諾明白了姑娘的意思,忙唱道:“扯下樹的藤子卷在地哩,藤也枯葉也枯好孤淒哩,盼清明,發春雨哩,纏上村兒再莫離哩。

”清明這天,兩人各自早出家門,正好走在葫蔥茂密的翁排坡上相遇。

他倆忠貞相愛感動了葫蔥仙姑,促成了他們美好姻緣。

因此,每年的清明節,苗族女青年穿上節日盛裝,帶上蒸好的“清明粑粑”,手拿挑蔥刀,男青年拿著沙刀,都聚集在翁排坡上,對歌擇偶。

這就是一年一度的“挑蔥會”。

    祭鼓節     這是苗族的傳統祭祖節日。

十二年一大祭,六七年一小祭。

傳説,人類的媽媽“妹榜妹留”是從楓樹的樹心裏生出來的,他們死後還要回到楓樹裏去,人死後靈魂也要回到老家去才得安息。

祖宗的老家在樹心裏,木鼓就是象徵祖宗安息的地方。

後來祭祖,“祭祖”喊成了“祭鼓”了。

沿襲到現在祭鼓就是祭祖了。

祭鼓是以“韁略”為單位舉行的,一個“韁”是一個始祖傳下來的有血緣關係的親族,他們共同敬奉一個認為祖宗的靈魂住在裏面的木鼓。

祭鼓節那天,每家準備一頭水粘牛,也可以幾家準備一頭,或買些牛肉。

先放牛角鬥,幾百頭牛一起角鬥,場面是很壯觀的,然後再宰殺敬供。

按習慣,不論是來慶賀的親友,還來看鬥牛的客人、過路的商販,一律留下,不準走,人越多,主人臉上越光彩。

    跳花節     苗族傳統節日。

流行于貴州關嶺地區。

這是關嶺地區苗族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節日。

據説是為多年不生育的夫婦們舉行的娛樂盛會。

現在遠超出這個範圍。

節目多在正月舉行,為期三天左右。

白天,吹蘆笙、口弦,唱歌跳舞。

晚上,對歌,談情説愛,老人圍在篝火旁飲酒暢談。

參加者有時上萬人,男女老幼競相赴會。

    苗族鬥馬節和白龍坡節     融水西北部山區的安太、洞頭、四榮、香粉、安陲等鄉苗民喜歡鬥馬。

每當苗族歡度傳統節日時,都少不了鬥馬活動。

1987年,融水縣人民政府把縣慶日——11月26日定為鬥馬節。

鬥馬這一天,村寨笙歌震天,鐵炮、粉槍齊鳴。

穿著節日盛裝的各族群眾興高采烈,跳起歡快的蘆笙舞。

這時精神抖擻的苗胞,牽著各自的馬,從四面八方雲集鬥馬場。

鬥馬,是兩匹公馬相鬥,每次只鬥一對,勝者留在場內,繼續相鬥,以勝敗場次多少論高下。

    近年來,鬥馬已列入節日的體育比賽項目,對獲勝者評出一、二、三名,給戰馬披紅挂彩。

香粉古龍坡,是在莽莽群山中隆起的一塊約900平方米的坡地,農曆正月十六,一年一度的“古龍坡會”就在這裡舉行。

    坡上,豎有十多根木制的蘆笙柱,柱上的紅紙寫有“笙歌聲沸長春地”、“太平盛世同歡樂”表達了苗家兒女的心聲。

每根蘆笙柱都有一支蘆笙隊圍著吹奏,每隊有三四十人。

他們手持用竹管製成的蘆笙,蘆笙長者丈余,短者盈尺,笙管粗的如碗,細的餓指。

    跳蘆笙舞和鬥馬、鬥鳥是古龍坡的主要內容。

黃昏,各家各戶把外鄉客人接到家中,用自釀的甜酒和酸魚等佳肴盛情款待     拉鼓節     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和三江侗族自治縣苗族的傳統節日。

每13年舉行一次,時間在農曆十月。

關於拉鼓的來歷,民間流傳著一個優美的故事:鼓原在天上,人間和天上的人可自由來往。

天上過拉鼓節,勇朋夫妻應舅家邀請,到天上看拉鼓活動,並從天上要來了鼓。

鼓聲一響,豺狼虎豹逃跑,蚊蟲遠飛,人們得到年的豐收和寧靜的生活。

另一傳説是雷公與英打仗,使世上的樹木全燒光了,山嶺光禿禿的。

豪良為了找到樹種,不辭勞苦,長途跋涉,最後找到杉樹種回來種。

後來,苗山才有綠油油的杉林,他卻變成了花牛樹。

人們感激豪良造福於人類,便砍一節花牛樹製成鼓,拉進寨裏,好似請豪良回到村中,同男女老少共同歡樂。

於是便有了每隔13年舉行一次的拉鼓節。

    三江同樂一帶苗族過拉鼓節,要提前在當年農曆二月,先推選主事者,砍一根粗大的花牛樹(有説六、七丈長的大空筒樹),取一節鑿空樹心製成木鼓,再用粗大的山藤穿過鼓心,縛在鼓上,藤尾留著許多藤杈,並須在拉鼓的山上種一株楠木樹。

十月的吉日到來時,天剛亮,每戶一人上拉鼓山,反帶去的口袋挂在楠木樹上,巫師念完咒詞,大家便搶摘楠樹葉,裝入袋子裏,村民認為,摘的葉子越多越吉利。

    拉鼓時,前面有吹蘆笙的引路,青年們拉著鼓順著山坡下去,其他人在一邊護送,周圍站滿了看熱鬧和抬酒肉的人。

應邀來參加活動的親友,抓信藤不放,並不時把藤尾拴在沿途樹上製造麻煩,使拉鼓不能順利進行。

這時組織者便向他們敬酒敬肉,招待他們,乞求放行。

如此反復五、六次,最後才把鼓拉回村寨,停在寨邊。

    拉鼓的人回家時,婦女們都在家門口,端酒湍肉迎接。

每家還要好好招待外來的客人。

最後由巫師把13年來各戶亡人名字和年庚、逝世的年月寫在紙上,放進鼓中,然後表示同意將鼓放進山洞,便算完成安置祖宗大事。

晚上,人們歡聚在一起,吹著蘆笙,盡情地歌舞。

    在融水苗族自治縣,13年舉行一次的拉鼓節,也非常熱鬧。

拉鼓那天,成千上萬的男女老少,匯集在寬寬的草坡上,身強力壯的後生們,從樹林裏抬出一節又長又大的空筒樹,用牛皮封信兩頭,成了奇特的大鼓。

用粗藤綁住鼓身,然後抓住粗藤”嗚啊(好喲)嗚啊(好喲)”地使勁拉起鼓來。

這時,四週的人們,喝彩的喝彩,吹蘆笙的吹蘆笙,跳舞的跳舞,盡情歡樂,直到夜月西斜。

哪一隊人能拉走大鼓,哪一隊人就贏得得吉利和興旺。

    跳花     又稱跳場、跳年、跳廠、跳月、跳蘆笙等等。

名稱不同,但內容大同小異,都是青年男女交際活動形式。

這類形式的活動,古代曾流行于絕大部分的苗族中。

現在貴州地區除了松桃、銅仁、務川、道真等地已消失外,其他地區仍舊。

時間多在正二月間,有的也在其它月份,如畢節大南山也是正月初三到初五,貴陽花溪的桐木嶺是正月初八至初十,惠水烏流河是正月初四到初六,長順竹林山是正月初六到初九,廣順周圍是正月十一到十三,平壩縣羊昌河為正月十二至十四,晴隆、普安一帶是正月初一到十五,水城南開是二月十五。

參加者都是未婚青年,其餘是參觀者。

屆時,男的打扮時髦,女的穿著艷麗,共同跳蘆笙舞。

以此作為媒介,互相認識,談情説愛,以後就經常接觸,互相走訪。

威寧等地的跳花別有一番情趣:除了集體跳舞外,男的還要進行吹笙、扯草、騎馬、射弩、跳遠、跳高比賽,鬥技藝、賽勇敢。

女的要進行穿衣、穿針、刺繡、績麻等表演,比智慧、賽靈巧、爭美麗。

其優勝者,往往是異性爭相追求的對象。

些類性質的節日,還有黔東南凱里、黃平、臺江的“爬坡節”、“鬧衝節”等,規模都很大。

    蘆笙節     是苗族地區最普遍的節日。

苗族自古喜愛吹蘆笙,善跳蘆笙舞。

黔東南許多地方如凱里、從江、榕江、黃平的蘆笙節非常隆重。

其中又以凱里市郊的舟溪鄉和黃平縣的谷隴大寨兩地的蘆笙節最為盛大。

凱里、麻江、雷山、丹寨等四縣交界地區舟溪蘆笙節于每年陰曆正月十六至二十一日舉行,蘆笙堂設在河沙壩。

十六日開始“起堂”,十七日集會,十八日、十九日、二十日跳蘆笙,十九日增加賽馬活動,二十日還舉行鬥牛,二十一日,蘆笙會結束時,苗族男女青年進行“遊方”活動。

蘆笙會時,附近市縣方圓幾十公里的人都來赴會,一時間人山人海,笙聲如潮。

人們圍成一個個圓圈跳蘆笙,小夥子在圈內捧著長長短短的蘆笙邊吹邊跳,姑娘們踏著笙歌的節奏翩翩起舞。

黃平縣谷隴蘆笙會,每年陰曆九月二十七日至二十九日舉行,蘆笙場設在一塊平緩寬闊的山坡上。

屆時人們從四面八方湧來,人數最多時可達數萬人。

節日的活動與舟溪的相差不遠,那千把蘆笙齊奏的場面非常壯觀。

    姊妹飯節     是典型的“東方情人節”,充滿溫馨浪漫的色彩。

這是臺江縣施洞和革東兩地苗族每年必過的節日。

施洞一帶為三月十五日,革東一帶為二月十五日。

    妹妹節由來有幾個傳説,一説是很久以前,有七個苗家閨女,如出水芙蓉。

她們都想嫁一個好苗生。

於是,七姊妹到山上採集樹葉,每人煮上一鍋彩色糯米飯,邀四方後生到施洞寨來吃飯,唱山歌,踩鼓點(跳圈舞)。

大夥整天整天的跳,整夜整夜的唱。

通過3天3夜的歡歌狂舞,七姊妹在上百名男子中都找到了自己的如意郎君。

她們把彩色糯米飯送給情郎,囑咐他擇日來迎親以後吃姊妹飯便形成了一個特定的節日。

另一説是相傳苗族從前居住在遙遠的東方。

後來由於人口增多生活困難和災荒戰亂,被迫不斷往西方遷徙,而每逢到一個地方居住一段時間,就有一部分姊妹要嫁出去,再次遷徙嫁出去的姊妹就回不到家了。

於是他們決定在春暖花開的時節裏,到田裏捉來魚蝦,相邀已嫁出去的妹妹們回來和未嫁姊妹們相聚一起,吃一餐姊妹飯相訴衷腸,然後依依惜別,這樣相習成了一年一度的姊妹節,俗語:吃了一餐姊妹飯,了卻一年相思情。

    姊妹節前幾天,姊妹們就到山野裏,採來南燭木葉、姊巔、蜜蒙花等各色花草,分別用冷水浸漬和用水煮的方法,製成黑紅黃綠各種花草汁液。

然後用這些汁液分別浸泡糯米。

一兩天后,這些汁液完全滲透了糯米,再取出分別過濾,再用清水沖洗去表百多餘的色彩汁液,然後將這些分別浸泡好各色糯米調勻,上甑蒸熟,就成了晶亮芬香的五彩姊妹飯。

這種用各種野花草清對取色製作的姊妹飯,不但色彩繽紛、芳香可口,而且久放不便不壞。

還具有明目健身,滋補強身功效,是節日期間與親朋好友共享與相贈的特殊食品。

姊妹節當天早上,婦女們便早早起來,打掃屋裏屋外的清潔衛生。

早飯後,姊妹們便相邀到田裏去撈魚蝦,撿田螺亮。

其間或田裏有魚,姊妹們就去撈,無論誰家的田,主人家都不得阻攔,更不能謾罵。

如捉了秧魚,主人家捨不得,會主動拿雞鴨或臘肉去換。

中午姑娘們撈魚回來後,便和全體婦女們蒸制姊妹飯、剖魚殺雞宰鵝準備迎賓過節。

如有男子客隊應邀組織而來,便設大宴集體招待。

大宴由婦女們主持進行。

宴席選在某家寬敞的堂屋。

拉上長桌(桌長四五米),桌上擺滿己切和未切的雞鴨魚肉,其中未切的鴨魚肉上還插著多而小三角彩旗,以示隆重禮儀。

長桌中放有一大簸箕五彩姊妹飯,吃姊妹飯一般不用碗筷,用手抓吃。

長桌中還有一兩盤特製的,煮開了口露出肉的蚌殼,開口的蚌殼裏還會有特意放進去的田螺,饒富意味,席間女主男賓,相飲相戲,飛歌笑語,歡暢淋漓。

午後,姊妹們便精心打扮。

穿上精挑細繡的苗裝,頭戴銀角銀釵銀帽,頸戴銀項圈,銀項鏈銀鎖,身披銀泡銀片銀鈴,銀耳環銀手圈手鐲等等,全身銀飾,少則七八斤,多的一二十斤。

她們雲集踩鼓場,層層環繞木鼓,跳起輕快的木鼓舞。

她們和著鼓點時兒向前,時兒向後,時兒向左,時兒向中,時兒翻轉,時兒邊舞邊唱起歌,以表現她們巧手刺繡的服裝,她們富有的銀飾,她們亮麗的身材容貌,以及他們迷人的歌聲。

其間千百的銀角搖,千百的銀身擺動,好似活動的林海雪源,銀玲叮噹,很佩鏗鏘,飛歌互答,猶如一部宏大的交響樂。

其間還有千萬的觀光者和對歌伴舞者,直至天黑方散。

晚上,苗族村寨裏每家每戶,設宴酬賓,飲酒作樂,歡聲笑語。

這裡淳樸善良好客的苗家,不管你是熟客與生人,也不管你是哪一民族的人,語言是否相通,一樣平等相對待,酒肉以敬,姊妹飯以贈。

當老年賓主們正在杯依相對時,年輕男女們便快快吃了飯,相邀出去了,她(她)們要到村邊寨腳,尋找他(她)們的新朋或故友,或飛歌互答,或情歌對唱,或蜜言説情,花前月下,結雙成對,盡興深夜及至通宵達旦。

其間姊妹們還回家將她們精心製作的五彩姊妹飯拿來送給她們的阿哥們,而她們在給男子姊妹飯裏還巧妙地送上她們的信物以表情達意。

如她們在送男子姊妹飯的包裹裏放有一雙筷子錶示要和男的成雙成對;放有包谷須則是要男子用繡花錢回謝,放鬆針則要繡花針和絲線酬謝姑娘,放竹鉤表示姑娘有意,多來交結,放樹叉則表示今生沒有緣份,成不了一家等等。

    龍舟節     是清水江畔的苗族人在五月廿四至廿七這四天過的一個重大節日。

關於清水江苗族龍舟節的起源,有一段神話般的傳説。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小江河口住著位老人,名叫保公。

一天,他帶著獨生子九保下河打魚。

突然明雲遮天,狂風大作,江河巨浪拍天,從深潭中躍出一條惡龍,一下子將其子拖進了龍洞裏。

老人驚恐萬分,立即潛下水去救兒子。

可是為時已晚,惡龍早已將小孩咬死,拿來當枕頭,正酣然入睡呢。

老人憤怒已極,決心為兒子報仇。

他遊回岸上,拿著火鐮、火草,再次潛入龍洞,放火把龍燒死了。

但是燒洞的煙霧卻瀰漫了整個清水江的上空。

接著,大雨滂淪,一連九天九夜,天昏地暗,雞不見亮啄米,牛不見亮吃草,人不見亮幹活、大家什麼事也幹不成,很是發愁。

當時,有一個婦女帶著孩子摸黑到江邊洗衣,孩子將捶衣捧在水面上劃來劃去嘻戲,嘴裏不意中喊道:“咯咯多!咯咯多”誰知他這麼一喊,天上頓時雲消霧散,東方升起了萬道霞光,一輪鮮紅的太陽冉冉升起,大家都高興得歡呼雀躍起來。

不久,江面上飄著一條花花綠綠,身子有四五丈長,鬥那麼粗,閉著眼不動彈的怪物。

大家跑去一看,原來是被燒死的惡龍。

膽大的人割塊肉燒著吃,還怪鮮美的。

這麼一傳開,誰都想嘗嘗。

便紛至沓來搶力肉。

擁著擠著,把整條龍都搶完了。

勝秉寨(今屬施秉縣)發現得最早,分得龍頭;平寨(分屬秉雄縣)分得龍頜,塘龍寨(臺江縣,以下均屬臺江縣)分得龍身,榕山寨分得龍腰,施洞口的人去得晚了點,只分得龍尾,楊家寨去得最晚,僅僅分了點腸子。

因此,現在楊家寨龍舟染成深綠色的(傳説龍的腸子呈深綠色),稱青龍。

當人們把龍肉分走後,是夜,惡龍便給大家托夢説:“我傷了老人的獨生子,自己也賠了一條命,但願你們老少行好、用杉樹依照我的身軀,在清水江、從江河劃上幾天,讓我象活著一樣,我便興雲作雨,讓你們五穀豐登。

人們聽了,信以為真,就照惡龍所説,先制條小舟來劃,果然靈驗,降了喜雨.大家更高興了,紛紛做起龍舟來劃。

最初大家商定;按照分龍肉的先後順序來劃。

如勝秉分到龍頭、排在農曆五月初五;平寨分得龍頸,排在五月初六。

但此時正值割麥、插秧的農忙季節,為了不誤家時,痛痛快快過節,於是各寨又來協商,改在農曆五月甘四日到甘七月分期分地舉行競渡。

據説改變日期的次年,就遇到了乾旱,大家認為這是改變日期造成的,於是又商議恢復農曆三月五日在勝秉、平兆兩寨劃一天作為龍舟節的開始。

在平兆舉行的儀式,下游賓洞寨的龍舟一定要參加,並且由他們先期到達,施洞的後到,大家劃一劃,表示一下意思就散走,次日仍然下地幹活.到二十四日以後再舉行正式的活動,盡情歡樂幾天。

經商議平寨為農曆五月甘四,塘龍二十五。

榕山甘六施洞甘七,定在上述四個地點集中。

這一規定,相沿成習,直到今日。

這一活動逐漸演變成今天的龍船節。

江岸上還有踩鼓、吹笙、賽馬、鬥鳥等活動。

到了龍船節結束時,各村寨都大排酒席,一方面酬謝橈手和大家的支持,一方面通過聚餐互祝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好年景。

    龍舟很特別,船體很長,分母船和兩側子船三部分,是用整條杉木掏空而成,被稱為獨木龍舟。

龍舟在下水前要先祭神,龍舟拖到河邊沙灘上後,置一方桌于龍舟邊,桌上擺一升白米,插三炷香,斟上三杯酒,桌下燒錢紙,巫師穿長袍,站在桌旁祭龍神,口念巫詞,左手抓著只白公雞,右手不時抓米向龍舟拋撒。

巫詞念畢,右手握刀,一刀吹下雞頭,高高地把雞拋向龍舟,算是祭龍完畢,就可以下水劃龍舟了。

龍舟競賽時,每個龍舟上的龍頭下,有一十一二歲的小孩咚咚擂鼓,龍舟中央端坐著一德高望重的老人,他是龍舟的指揮者。

這小孩和老人,象徵古代被惡龍拖下河死和潛水燒死惡龍的英雄父子。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 (責任編輯:薛源 )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