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新手:關於放大率的一個錯誤觀念 - 達人部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本文簡單的結論是:放大率只和鏡頭有關,從實物透過鏡頭成像的放大率和從晶片上的影像到顯示器上觀看的照片的放大率(似乎沒人這樣用)是兩回事,弄混了就 ...
攝影玩家
景點悠遊
數位生活
影像故事
婚禮紀錄
硬體情報
數位暗房
自然保育
親子寵物
網誌
相簿
喜歡這篇文章嗎?
寫給新手:關於放大率的一個錯誤觀念
冼鏡光
June17,2010上線
本文取材自本人的新書DSLR:觀念、技巧與原理,請勿以任何型式轉載或轉貼;另外,本文(不論是本人或他人)的照片都有著作權,嚴禁複製轉貼。
近拍或微距攝影時的放大率是什麼?學過一些基礎光學或是讀過近拍或微距好書的朋友一定知道:放大率就是像長被物長除的商。
但是這麼簡單的問題在論壇上卻常會吵翻天,因為總是會有人堅持放大率和晶片尺寸以及解析度有關,縱使是有人善意提醒放大率的真正定義,也會有人挖出電子學等知識指出那個用了幾百年的定義有問題、有漏洞、甚至是錯的;也會有人用顯示器上的影像(或照片)企圖推翻這個定義,因為有圖有真相(真的嗎?)。
其實這些都是無稽之談,站不住腳的說法,歸根結底就是不了解鏡頭的放大率和從晶片到顯示器的放大率是兩碼子事。
本文嚐試用若干簡單例子澄清這個錯誤的觀念,因為這實在不是有什麼深度的內容,所以收在寫給新手系列而不是在基礎知識系列。
為什麼會有片幅和解析度與放大率有關的想法?說老實話,我不很清楚。
但有一個可能是因為數位攝影太容易上手、太容易入門,不需要很多預備知識就可以拍攝,而且照片也都在顯示器上看,久而久之顯示器上的內容就和晶片(也就是底片)上拍得的結果脫節。
結果就是思維很可能不在鏡頭端而是轉到顯示器上,由此出發的許多推導結果當然就變得似是而非,再加上一些人士在論壇和部落格上一再鼓吹,於是這些「知識」就以訛傳訛地散播開來,實在是令人遺憾。
以下我們先回顧底片攝影的放大觀念、再定義放大率,接下來用例子解釋為什麼放大率中包含片幅或解析度會產生問題、容易使讓人誤解。
本文簡單的結論是:放大率只和鏡頭有關,從實物透過鏡頭成像的放大率和從晶片上的影像到顯示器上觀看的照片的放大率(似乎沒人這樣用)是兩回事,弄混了就會產生論壇上常吵得烏煙瘴氣的現象。
從拍攝到觀看照片
請看下圖。
用底片拍攝時,被攝體經過鏡頭在底片上成像,沖好底片後,如果是負片就會有一道放大的手續,把底片經過放大機在相紙上成像、變成照片;如果是正片,通常會用幻燈機(或投影機)把影像投射到屏幕上。
當然,照片或屏幕的尺寸通常大過底片的尺寸,所以就相當於放大了底片上的影像。
從圖中可以看出從頭到尾有兩道放大的手續,第一是從實物到底片、這是拍攝的放大率,第二是把底片放成照片(或投射到屏幕上)的放大率,這兩者是相互獨立的。
粗顆粒(低解析度)底片放得太大會不好看,要放得大就得用細顆粒(高解析度)底片,或是更大片幅的底片(於是放相時的放大率就用不著很大)。
然而底片的顆粒密度總是有個極限,所以要放很大的照片時攝影師多半會用較大的片幅,這就是中大片幅相機到今天還不會被數位完全取代的主要原因。
數位方面又如何?態勢完全沒有改變,只是底片換成晶片,也不需要放大機和幻燈機,保存影像的底片改成記憶體的檔案,而且照片或屏幕變成顯示器。
於是鏡頭放大的部份依舊,但後段的放大就變成晶片上像素到顯示器上像素的放大,所以沒有實體的放大機制了!和底片相同的是,如果期望後段有高放大率,就得用解析度較高的晶片,如此而己。
放大率
放大率是鏡頭的特性,與片幅、解析度等等底片、感光晶片甚至顯示器特性無關。
假設有一個長為O的被攝體,對焦後在感光晶片上的像長為I,於是在該對焦距離下的放大率就是m=I/O、也就是像長除以物長的比率。
一個鏡頭的放大率指的是在所有焦距和對焦距離下m的最大值;事實上,當焦距固定,對焦距離最短時的放大率最大。
所以從這個定義看來,放大率和晶片以及顯示器特性無關!
看個例子。
在最佳狀況下,如果被攝體長2mm,它在晶片上的像長1.5mm,於是該鏡頭的放大率是0.75=1.5/2,通常寫成0.75X,這表示像長是物長的0.75倍(或75%)。
如果長為4mm的被攝體在晶片上的像是5mm,因為1.25=5/4,於是像長是物長的1.25倍(或125%),該鏡頭的放大率為1.25X。
如果像長等於物長,放大率就是1X,通常會寫成1:1。
量鏡頭放大率的近似值並不難。
首先找一把尺,把它沿畫面的縱(或橫)方向對齊,再用鏡頭在不同焦距(如果是變焦鏡頭)下的最短對焦距離拍攝,最後挑出記錄了最少刻度的畫面,於是刻度的數目是物長O(也就是相機能夠拍到的被攝體長度)。
第二步是從相機手冊中找出晶片的長與寬,如果尺是在縱(或橫)方向,就用晶片尺寸中小(或大)的那個值,這是像長I(也就是被攝體在晶片上的像長)。
有了物長O與像長I之後,放大率就是m=I/O。
下表是一些常見的晶片規格。
請注意一點,晶片上用來記錄影像的區域要比下表的尺寸小一些,所以實際的像長比I略小,當然算出來的放大率也會低一些,不過這個差異可以忽略,因為近似值就足夠使用。
下面照片是用NikonD5000和NikonAF-S18-200mmf/3.5-5.6GIIVR、在200mm端幾乎是最短對焦距離下拍攝,縱向記錄了約64mm,這是物長。
因為NikonD5000是APS-C規格,它的晶片縱方向是16.7mm(不同APS-C機種的晶片尺寸有稍許差異),因此16.7mm是像長。
所以,在200mm端的放大率大致上是0.26X=16.7/64,也就是實物的1/4左右。
顯示器尺寸和解析度
上一段提到放大率是鏡頭的特性、和顯示器無關。
新手常犯的錯誤是用顯示器上看到的影像大小來論斷放大率,這當然是不對的,因為只要用較低解析度的顯示器,照片就會變得比較大。
這項錯誤的根源,通常是把從晶片到顯示器的放大效果當成鏡頭的放大率。
下面是三個顯示器的示意圖,自左到右是12吋、15吋和20吋,這些都是傳統4:3類型產品。
下面為了方便起見,我們用近似值計算,因為差異並不影響結論。
顯示器的標示是對角線長度,我們用30cm代替12吋,於是12吋顯示器的長、寬、和對角線分別是24cm、18cm、和30cm;15吋顯示器的長、寬、和對角線分別是30cm、22.5cm、和37.5cm;20吋顯示器的長、寬、和對角線分別是40cm、30cm、和50cm。
再看顯示器的解析度。
一般而言,12吋顯示器在VGA規格下的解析度是640´480,15吋大約是1280´960(也有1024´768的),20吋顯示器則普遍是1600´1200。
假設一台數位相機的解析度是640´480,於是12吋的顯示器正好可以完整顯示拍下來的照片。
這張照片在15吋解析度為1280´960的顯示器上觀看時結果如何?因為640是1280的一半,而且15吋顯示器長寬各是30cm和22.5cm,所以640´480的照片在15吋顯示器上的尺寸是15cm´11.25cm,比在12吋顯示器上的24cm´18cm來得小(見下圖中央陰影部位)。
同理,640´480的照片在20吋1600´1200的顯示器上觀看時,因為640只佔1600的40%,所以它在顯示器上的長和寬分別是16cm=40´0.4和12cm=30´0.4。
所以,同一張640´480的照片在不同尺寸、不同解析度的顯示器上看就有不同大小。
從下表可以看出,在12吋上最大(24cm´18cm),20吋次之(16cm´12cm),15吋最小(15cm´11.25cm)。
這樣看來,怎麽可以用顯示器上看到的照片大小度量鏡頭的放大率呢!
晶片像素在顯示器上的放大率
考慮一個1/3.6吋的晶片,它的尺寸是4mm´3mm,解析度(在早期DC上)通常是640´480或320´240。
因為晶片長4mm,在640´480解析度時每一個像素的長是0.00625mm=4mm/640,在320´240解析度時像素的長是0.0125mm=4mm/320、比640´480的長一倍。
假設把這個晶片裝在相同規格的機身上,於是它們會拍到完全相同的影像,不同所在就是解析度而已。
前面提過,12吋顯示器的長寬是24cm和18cm,如果解析度是640´480,顯示器上每一個像素的長度是0.375mm=24cm/640。
於是在顯示1/3.6吋的640´480影像時,晶片上長為0.00625mm的像素被「放大」成顯示器上的0.375mm,也就是放大了60X=0.375/0.00625。
在顯示320´240的照片時,因為它的像素長0.0125mm,顯示器把晶片上的像素放大成0.375mm,這相當於30X=0.375/0.0125,只有640´480影像的一半。
雖然這是用640´480的12吋顯示器和1/3.6吋晶片做例子,同樣的計算也可以用在其它解析度的晶片和顯示器上。
所以,把相同尺寸但不同解析度晶片上的照片在同一台顯示器上顯示時,解析度低的照片被顯示器「放大」的比率低於解析度高的照片,原因是後者的像素較小、但顯示器上的像素尺寸固定。
於是,在顯示器上高解析度的照片比低解析度的照片來得大,雖然兩個晶片尺寸相同、記錄下來的影像也相同。
這有點像是用同一張底片,一張洗成3´5另一張洗成6´10照片一樣,拍攝的影像來源相同、只是印相放大率不同。
正因為如此,顯示器上看到的照片無法決定鏡頭的真正放大率!
不同尺寸晶片在顯示器上放大率的錯覺
本節的內容改寫自拙著數位相機:觀念、技巧與原理的第K.2.5節、討論不同尺寸晶片對放大率造成的錯覺。
考慮兩台相機:NikonD100加上AFMicro60mmf/2.8D和Coolpix4500,前者使用APS-C晶片(23.7mm´15.6mm,解析度為3008´2000)而Coolpix4500的則用7.176mm´5.319mm(解析度為2272´1704、只有NikonD100的64%),所以在寬度上Coolpix4500的晶片只有D100的三分之一左右,於是Coolpix4500的影像大小(面積)只有D100影像的九分之一。
NikonD100加上AFMicro60mmf/2.8D有1:1(實物大小)放大率。
下面是量近似放大率的照片,它在縱向記錄了約15.5mm,所以測得的放大率差不多就是1:1,但照片是縮成600´399顯示。
下面是用Coolpix4500在約略是最高放大率下拍攝,在縱向記錄了12.5mm,所以算出的放大率是0.43X=5.319/12,5,但照片是縮成600´450顯示。
相信您會覺得NikonCoolpix4500的照片拍到的部份比NikonD100加AFMicro60mmf/2.8D來得小,因而得到Coolpix450的放大率比D100加AFMicro60mmf/2.8D還大的結論,縱使是前者的放大率只有0.43X但後者卻是1:1。
原因是什麽?當然就是縮成相同尺寸的結果,使小晶片(Coolpix4500)的影像看起來比大晶片(D1000)影像還大得多!下面是把Coolpix4500的照片依晶片大小的比例嵌到NikonD100照片中的樣子(見照片中的藍框),Coolpix4500拍攝結果約略是NikonD100的九分之一。
所以,當我們把兩者的結果用同樣尺寸顯示出來時,Coolpix4500的結果就相當於長與寬的方向都放大了三倍(與NikonD100的結果比較),因而造成它的放大率比1:1微距鏡頭放大率還高的錯覺。
所以,把拍得的影像在顯示器或是印成相同尺寸的照片觀賞時,看到的不是原鏡頭放大率拍得的影像,而是經過放大的結果,是故兩台使用不同尺寸晶片的相機是不能用顯示器上的照片來比較放大率的。
晶片解析度的錯覺
本節改寫自拙著數位相機:觀念、技巧與原理的第K.2.6節、討論晶片解析度對放大率造成的錯覺。
除了晶片尺寸之外,另一個會令人產生錯覺的因素是晶片解析度,因為縱使尺寸較小,若解析度夠高的話,在顯示器上仍然會把一個低放大率鏡頭拍得的結果變得比高放大率鏡頭拍得的結果還大。
看個例子。
下圖中有兩個晶片A與B,前者的尺寸是後者的4倍(長與寬各兩倍),但晶片A的解析度是4´4,而B是8´8(是A的4倍)。
假設一個鏡頭在A上產生1:1(實物大小)的像是2´2,而另一個放大率為0.5X的鏡頭在B上的像為4´4。
要注意的是,因為B用的鏡頭放大率為0.5X,被攝體在它上面的像(黃色方框)是在A上的四分之一(長寬各是二分之一),雖然A的像素數目只有前者的四分之一。
如果把A與B拍得的影像在同一個顯示器上看,B的影像卻會是A的四倍大!
為什麼會如此?因為B的解析度是8´8,所以在顯示器上佔了8列8行的位置,但A的解析度是4´4,就只用到4列4行,於是在顯示器上看起來放大率為0.5X的結果比1:1的還大。
另外,晶片B的每一個像素大小只有晶片A的四分之一,然而在顯示器上每一個B的像素(與A的相比)都被放大了四倍(長寬各兩倍),所以在顯示器上看到的並不是原鏡頭的放大率,而是混合了原放大率與顯示影像時的放大率!因此,這個例子再一次証明不能用顯示器上的影像大小來論斷相機鏡頭的放大率。
為了克服因為解析度帶來的困擾,多年前數位攝影萌芽時,曾經有人建議把解析度加到近拍能力的計算中,而且還有網站真的這樣做。
如果相機的鏡頭涵蓋區域(能拍到的最小區域的長和寬)為a´b,而晶片的解析度是m´n,於是該相機的近拍能力指數就定義成m/a=n/b,也就是實物中每毫米有多少個像素,下表是用這個式子算出來的結果。
表中指出NikonCoolpix4500(136.04)高過NikonD100加AFMicro60mmf/2.8D實物大小鏡頭(129.14)的近拍能力,雖然前者的放大率只有後者的一半不到。
讓我們再想想NikonD100(解析度3008´2000)和NikonD5000(解析度4288´2848、晶片尺寸稍大23.6mm´15.8mm)之間的關係。
如果同樣使用AFMicro60mmf/2.8D而得到1:1放大率,於是D100在縱向會記錄到15.5mm而D5000則是15.8mm,這樣算出來的近拍能力是129.14=2000/15.5(D100)和180.25=2848/15.8(D5000)!如果Nikon把D5000的晶片換成42880´28480,於是這台新D5000的近拍能力指數就突然提高到1802.5=28480/15.8!但是,這個能力指數來自晶片的高解析度,而鏡頭的近拍能力完全不變,這在底片世界就相當於用超級細顆粒的底片拍攝、在洗照片時做高倍率放大。
由此觀之,這個近拍能力指數並不是一個好的、論斷近拍能力的指標,因為近拍能力變成主要用像素數目衡量而不是鏡頭的放大率,所以很短一段短時間後這個近拍能力指數就風消雲散。
結論
本篇用例子說明一些網路上流傳對放大率「定義」的誤解。
放大率是一個光學名詞,數位流行後因為入門容易而且也少了傳統(不一定是底片)攝影的基礎訓練,於是不少人把放大率硬是拗成和片幅以及晶片解析度有關,對傳統定義嗤之以鼻、甚至堅持放大率得用解析度從新定義,當然論壇上很容易就硝煙四起。
這個現象很令人難過而且無奈,所以借這個機會用一些例子說明用晶片尺寸和解析度定義放大率是不正確的,而且會令人無所適從;當然,能否說服各位是一回事,但我至少努力試過了。
未經本人同意,請勿轉載轉貼本文任何片段,請尊重智慧財產(著作)權
引用方式:冼鏡光,寫給新手:關於放大率的一個錯誤觀念,DCView.com達人部落格(http://blog.dcview.com/article.php?a=AzVSNQ1qUWI%3D)
│本站文章分類:概念解析
│今日人氣:36│累計人氣:229832
│回應(20)
喜歡這篇文章嗎?
回應
新手 於2010.06.1711:25 文章第二行小筆誤:放大率就是物長除以像長。
版主回應︰於2010.06.1714:38謝謝,這句話已經改成:放大率就是像長被物長除的商張勝益 於2010.06.1716:15 所以放大率是物理學上的一種解釋就對了
跟數位的部份完全沒有關係==版主回應︰於2010.06.1814:16是的,放大率是一個光學的定義,和底片或數位無關。
Ling 於2010.06.1805:29 一清二楚了,再碰到有人問這個問題,就叫他來看這篇
第一行似乎有點亂碼:"基礎光ゥB"是否為"基礎光學"之誤?版主回應︰於2010.06.1814:18已經更正,謝謝。
中文輸入亂碼的確令人頭大,而且本站輸入端的功能也有待加強。
張勝益 於2010.06.1819:43 謝謝板主!忠實讀者 於2010.06.2408:15 可能是typeingerror
面穡=>面積?版主回應︰於2010.06.2413:10謝謝,已經更正。
DavidLee 於2010.06.2623:44 每次讀完洗大的文章都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版主回應︰於2010.06.2715:38謝謝。
Jerome 於2010.06.2701:54 冼老師您好,每次看完您的文章都很有收獲。
小弟最近遇到鏡頭選擇的困擾了,想請問冼老師的意見。
想要選購一支超廣角的鏡頭,同時給全片幅與D90使用,可是原廠的鏡頭14-24mm很貴,實在是負擔不起…不知老師有無好的建議,感謝~版主回應︰於2010.06.2715:37要不要考慮Sigma1的2-24http://www.sigmaphoto.com/shop/12-24mm-f45-56-ex-dg-asp-hsm-sigma?這是FX和DX通用的鏡頭,DX上是18-36mm。
我沒提17-35這一級,因為在DX機身上變成25.5-52.5mm,一點都不廣了。
Jerome 於2010.06.2718:16 謝謝冼老師的建議。
我來找看看有沒有一些二手的。
還有,老師對AIS的100-300mmf5.6的鏡頭熟悉嗎?最近在網路上看到1支還算便宜(折算美金約200元),值得入手嗎?還有,AIS200-400mmf4這支的評價如何呢?
感謝。
版主回應︰於2010.06.2816:50AIS100-300的評價中等,求輕便而已。
至於AIS200-400f/4是支有口皆碑的名鏡,我用過一段日子;因為產量不多,可能要兩千多到三千美元之間。
有這個預算就不如多加一千多買AF-S版了,因為新版快上市,相信會有人拋售舊版。
Elvis 於2010.08.1017:06 感謝老師解惑,往往很多問題都被片幅複雜化了:Psenhsi 於2010.10.2318:46 我在這裡受益良多,謝謝冼老師!版主回應︰於2010.10.2414:19不必客氣。
達 於2010.12.0714:21 WOW...新手們看到這些一定都嚇跑了-XD
感謝老師的教導LouisLu 於2011.06.1411:50 我想問一個問題,我看市面上販售的一般凸透鏡放大鏡,為什麼常常會寫x2或x3它的放大率怎麼定義,若是虛像不是物體越接近焦點,放大率就變成無窮大(但形狀在一定比例會花掉),還是虛像有什麼統一的倍率定義(例如在距離物體多遠)呢,屈光度可以跟倍率做換算嗎,跟我眼睛到放大鏡的觀察距離有關嗎,還是根本就不能定義單一凸透鏡的放大率呢LouisLu 於2011.06.1414:17 冼先生您好,剛剛我有看到您大作"基礎知識:什麼是焦距?"
提到的基本放大率公式了,這樣看來市售放大鏡應該要再提一個距離才能定義x3或x2才對,謝謝彈塗魚 於2011.08.1512:31 您好,
上專業的說明真的很專業
只可惜我這個相機阿呆還是不太懂
最近想買一台可以拍清楚昆蟲,蝴蝶,蜘蛛眼式等特寫的輕巧型數位相機
看到一些數位相機都聲稱有微距1cm的近拍功能
但是我想拍昆蟲最好是不要太靠近去驚動牠們
所以想請問我要買的相機該注意那些規格
才不用靠太近就能拍到蜘蛛眼式的消費型數位相機呢?
數位變焦&光學變焦的倍數?解析度?微距?
目前的標的物有RichoCX5,NikonCOOLPIXS8100,S9100
麻煩版主及有相關經驗的人解惑並給個建議甘溫喔版主回應︰於2011.08.1611:45您的要求可能用長焦距機型比較理想,因為手上沒有這些機型,所以無法回答您的問題。
有一個辦法是用長焦距、再加一個近拍鏡。
坦白說,拍微距還是非DC比較方便。
jumpman 於2012.03.1519:15 請教版主:
在一段驗證鏡頭Macro能力的文章看到下面一段敘述,放大率的效果可以因為片幅不同做這樣的換算嗎?謝謝。
--
GX1搭配14-42mmX的組合,這是42mm端最近拍攝距離拍攝的,也就是這隻鏡頭的最大放大率0.17x(約為在135片幅相機的0.34x放大率)
From:http://euyoung.blogspot.com/2012/02/mzuiko-12-50mm_13.html版主回應︰於2012.03.1606:31(1)不可以,因爲放大率是鏡頭的特性,和片幅無關。
(2)如此的換算是國內作者常犯的錯誤,成因是把「裁切」視爲鏡頭放大率。
(3)本文中已經把這一點用NikonCoolpix4500和APS-C片幅的比較說得很清楚了。
RoyHu 於2013.04.2912:05 放大率單純指的是鏡片,好比是放大鏡的倍率,跟眼睛的大小(片幅)和解析度怎麼會有關係!MDGSC 於2013.09.0809:53 似乎不止國內,連日本都開始換算了,舉個例子:
http://olympus-imaging.jp/product/dslr/mlens/60_28macro/index.html
解像力とコントラストの高さに秀でた防塵・防滴性能の等倍※マクロレンズです。
遠方から1:1等倍のマクロ撮影まで、また画面中心から周辺まで高解像・高コントラストを維持し、絞り開放から鮮鋭な描写力を実現。
ネイチャーマクロはもちろん風景やポートレートなど幅広い用途で活躍します。
※35mm相当で2倍相当
這樣下去老師想講的概念會更難推廣了。
版主回應︰於2013.09.0914:49Olympus用這個手法為4/3系統打令人困擾的廣告已經不是第一次了,而且是始作俑者。
好在是一些大店通常會把這一段去掉,B&H就是這樣:http://www.bhphotovideo.com/c/product/892512-REG/Olympus_v312010bu000_MSC_ED_M_60mm_f_2_8.htmlEdward 於2014.02.1023:39 冼老師,
有個和放大率相關的觀念,可否幫忙說明一下?
網上常看見討論"鏡頭焦距不足"的說法,如比較70-200和18-200兩鏡頭,在200mm焦距拍攝,拍攝距離不變,同一相機,成像主體會有大小的分別
單看結果,大小的確有別,但我不相信鏡廠會"偷工減料",我相信這結果是對對焦原理還不了解所致.
焦距,以我所知是定義用無限遠主體,合焦時,焦點和菲林的距離,所以,同一mm焦距,如只談無限遠,成像大小應相同
兩支鏡頭,變的只是對焦設計,對不同主體距離有不同的對焦表現,一支可能要把焦點拉近些,一支推遠些,所以才會有此差異
我相信當被攝物不在無限遠時,如人像,公仔,花朵近攝時,大小不一的情況才明顯
在網上找了很久,也找不到有關這方面的討論,所有人只有很多"測試"說明有多少"貨不對辨"
我想,不會這麼誇張吧?!
請賜教,我們錯在那裏?版主回應︰於2014.02.1208:05請看「什麼是對焦」:http://blog.dcview.com/article.php?a=VGhVMgJgU20%3D特別是下篇,因為這和鏡頭的對焦機制有關。
另外,也請參考「什麼是片幅、視角、與裁切因子」:http://blog.dcview.com/article.php?a=BD9SNABmCz0%3D
這兩篇文章把焦距不足的迷思或錯誤觀念解釋得清清楚楚,很可惜您沒找到。
Edward 於2014.02.1223:02 多謝你的回覆,內容真的很專業
今天特意跑到書局買了你的新書
現在很少這類有質素的內容了蔡博明 於2017.08.2509:12 冼老師您好,看完您的專業解釋後,確實對放大倍率有更明確的瞭解,不過有一點讓我還是很困惑,是否可以請老師釋疑?我用的相機是Sony的全片幅相機,如果我搭配50mm和90mm二顆放大倍率均為1:1的鏡頭,得到的放大倍率在固定同一顆螢幕上是否是一樣大的呢?(因為都是1:1),再者,若接上Kenko10mm和16mm的接寫環,那放大倍率的計算,是否就和1:1的微距鏡頭沒有關係了?還是說,擁有1:1的微距鏡頭仍然可以獲得比同焦段沒有微距功能的鏡頭可以有更大的放大倍率呢?因為最近對焦距離較短?感謝老師您撥空回覆.
註:
一般50mm,最近對焦距離為0.45m,放大倍率為0.14倍
50mm微距鏡,最近對焦距離為0.16m,放大倍率為1倍版主回應︰於2017.08.2910:30>>我用的相機是Sony的全片幅相機,如果我搭配50mm和90mm
>>二顆放大倍率均為1:1的鏡頭,得到的放大倍率在固定同一顆螢幕
>>上是否是一樣大的呢?(因為都是1:1),
如果放大率相同,用同一相機拍攝同一景自然會有相同的結果(指對被攝體而言),在螢幕上看到的當然是同樣的結果。
>>再者,若接上Kenko10mm和16mm的接寫環,那放大倍率的計算,
>>是否就和1:1的微距鏡頭沒有關係了?還是說,擁有1:1的微距鏡頭
>>仍然可以獲得比同焦段沒有微距功能的鏡頭可以有更大的放大倍率呢?
>>因為最近對焦距離較短?
不論什麽樣的鏡頭,加上延伸筒之後的放大率計算方式都相同,就是延伸長度和鏡頭焦距之間的關係。
微距鏡頭有比較短的最短對焦距離,但其它鏡頭也可以加長延伸距離得到相同效果。
感覺上您對放大這回事(不是放大率)似乎有點生疏,請看拙著『DSLR:觀念、技巧與原理』(http://blog.dcview.com/article.php?a=BjtUMgFlVGYFZA%3D%3D)單元N:近拍和微距的討論。
姓名(必填)
Email(必填)
URL
記住我的個人資料
是
否
回應
驗證碼:請點選斑馬線重換驗證
冼鏡光的肥皂箱
冼鏡光
│簡介│RSS訂閱│
2022-05>> 日一二三四五六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
文章列表
無人/空拍機:其它(2)
無人/空拍機:配件(5)
NEW!
無人/空拍機:>250g(需要註冊)(0)
無人/空拍機:<=250g(不必註冊)(3)
無人/空拍機:玩具級(2)
無人/空拍機:術語和觀念(3)
模型(1)
航太小語(1)
手機配件(15)
老鏡叢談:拆老機、玩老鏡(6)
老鏡叢談:反射鏡頭(7)
PC級電腦古董零件(1)
中文攝影書書評(2)
家居瑣記(11)
SLR到DSLR之路(2)
相機短篇(4)
鏡頭短篇(8)
部落格公告(4)
後院紀事(3)
急就章--各種器材紀事(29)
瑣瑣碎碎的話題(9)
我寫的書(4)
Nikon鏡頭筆談(7)
寫給新手(21)
相機鏡頭(6)
姑妄言之集(3)
遊記(12)
電子計算機(電腦)科學(4)
老機雜記(27)
攝影思潮回顧(1)
數位相機(DC)隨筆(13)
大湖燈塔巡禮(3)
書!書!書!(11)
基礎知識(14)
閒話SLR(24)
老鏡叢談(34)
最新文章發表
用頭罩飛空拍機(二):HDMI頭罩
用頭罩飛空拍機(一):便宜VR頭罩
MavicMini、Mini2和SE水上起落架
在美教書20多年目睹的怪現狀#02:奇怪的人和奇怪的想法
Dwarf小型光電式望遠鏡(相當於650mm1:4.2)
最新回應訊息
Re:冼老師
想請問這類by蔡小豪(1.29)
Re:第一個超連結&quoby路人(11.13)
Re:最後影片的超連結沒設by路人(10.28)
Re:我修正一下,應該不是bycarl3104(8.15)
Re:冼老師好:
最近我bycarl3104(8.05)
人氣指數
今日人氣指數:14146
累積人氣指數:235673996
延伸文章資訊
- 1如何選擇可變放大倍率鏡頭 - Edmund Optics
其中z' 為像距(可視為成像平面和最後一個鏡片的距離);z 為物距(或對焦物體和前方鏡頭鏡片的距離);f 為鏡頭焦距。這是一種近似公式,其假定條件為鏡頭厚度為零;以此 ...
- 2镜头基础知识
畸变则是由于放大率射到光轴中心的距离变化造成的。随着像点的远离,物. 体上对应的点离镜头中心的距离实际在增加,从集合成像公式得知像距在缩小,.
- 3放大倍率_中文百科全書
在相機鏡頭中,一般會標稱“最大放大倍率”,指該鏡頭在:1.最大焦距(定焦頭焦距恆定);2.清晰成像的最近拍攝距離;兩個條件下的放大倍率值。這時的放大倍率值是這個鏡頭 ...
- 4焦距和放大倍率之间的换算公式 - 百度知道
镜头清晰成像时满足高斯公式: 1/L` + 1/L = 1/f 其中,L`为透镜中心到物体的距离,称为物距,L为透镜中心到成像平面的距离,称为像距,f为透镜的焦距。 而放大率m ...
- 5鏡頭放大倍率 - Ks Photo
公式如下:放大倍率= 鏡頭長度/ 焦距這邊所謂的鏡頭長度其實是指鏡頭焦距和附加的接寫圈與蛇腹的長度總和。 比如說使用鏡頭焦距100mm 的微距鏡頭,加上20mm 的接寫圈,那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