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價值-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西方哲学等人文科学上,普世价值(英語:Universal value)泛指那些不分领域,超越宗教、国家、民族,出于人类的良知与理性之价值观念,是人类普遍认可的共同价值。

普世價值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在西方哲學等人文科學上,普世價值(英語:Universalvalue)泛指那些不分領域,超越宗教、國家、民族,出於人類的良知與理性之價值觀念,是人類普遍認可的共同價值。

「尊重他人的權利、保障利己的權利、懲戒害人的行徑」三項原則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應該是人類社會共同遵守的普世價值。

目次 1普世價值的定義 2各領域的觀點 2.1哲學觀點 2.2倫理學觀點 2.3心理學觀點 2.4政治學和法學觀點 3爭議與批判 3.1中國大陸 3.2其他 4參見 5參考文獻 5.1引用 5.2來源 6外部連結 普世價值的定義[編輯] 即是「人類普遍認可的共同價值」。

有益的事物就有價值,對人類普遍有益的事物就是普世價值。

普世價值也叫普適價值。

普世價值涉及到兩重含義。

第一,為大家所「發現」的普世價值。

以賽亞·柏林的定義是「普世價值……是那些被很多人在絕大多數地方和情況下、在幾乎所有的時間裏、實際上共同認可的、無論是否在他們的行為中明確表現出來的價值……」。

[1] 第二,為所有人有「理由」相信的普世價值。

阿馬蒂亞·森認為當莫罕達斯·甘地認為「非暴力」是普世價值時,他主張所有的人都有理由相信非暴力的價值,並非所有的人目前正在相信非暴力的價值。

[2]許多不同的東西都被認為是普世價值,例如對快樂的追求[3]和民主[4]等。

關於是否存在普世價值、如果存在的話什麼是普世價值的問題,跨越了包括心理學、政治學、哲學在內的一些領域。

各領域的觀點[編輯] 哲學觀點[編輯] 哲學上對普世價值的思考主要集中在價值論和價值觀上,但在倫理學、美學和政治哲學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倫理學觀點[編輯] 歸結主義(英語:Consequentialism)認為只有產生具普世價值結果的行為才是正確的行為。

[5]功利主義認為,快樂和痛苦是唯一具有普遍意義上內在價值的事物。

心理學觀點[編輯] 施瓦茨(ShalomH.Schwartz)與一些心理學同事們對普世價值進行了實證研究,調查普世價值是否存在,如果存在的話,又是哪些。

施瓦茨定義的「價值」是那些「影響人們選擇行為和評價事件方式的令人嚮往的觀念」。

[6]他假說的普遍價值將涉及到三個不同類型的人類的需要:生理需求,社會統籌的需要,以及與福利和群體生存相關的需求。

包括在44個國家對不同文化的超過25000人問卷在內的一系列的研究,施瓦茨的結果是,存在著十種不同類型的56種具體的普遍價值:[7] 安全:強壯的肉體以避免疾病和天敵的傷害以及更高效地獲取物質、繁殖後代。

清潔,家庭安全,國家安全,社會秩序的穩定,報恩,健康,歸屬感。

享樂:擁有生存必需的物質,如食物和財富,作為快樂享受生活的保障。

權力:權威,領導地位,主導地位。

成就:成功,能力,雄心,影響力,智慧,自尊。

刺激:大膽刺激的行為,多樣的生活,精彩的生活。

自主:創造力,自由,獨立,好奇心,選擇自己的目標。

普世性(道德):博大胸懷,才智,社會公正,平等,和平,美麗,與自然的融和,對環境的保護,內心的和諧。

慈善:樂於助人,誠實,寬容,忠誠,責任,友誼。

傳統:生活中的自我定位,謙讓,虔誠,尊重傳統,平和。

社會整合:自律,服從。

施瓦茨還測試了「靈性」這個類型,也就是「生命的意義」,但發現並不具有普世性。

[8] 政治學和法學觀點[編輯] 政治學和法學的思考主要集中在更高法律規則(英語:ruleaccordingtoahigherlaw)及其衍生開的一些其他概念。

更高法律規則意為只有當公平、道德和公正這些更高原則獲得滿足後,法律才可以被執行。

[9]在法律實踐上,更高法律規則是通過法治和法治國的概念體現出來。

法治可分為狹義法治和實質法治;狹義的(英語:formal)法治認為法治本身並不提供「公正」,但為人們提供一個尋求公正的法律框架和程序;實質的(英語:substantive)法治擴展了狹義的概念,包括某些與此相關的包括自由、人權和民主在內的個人實質性權利。

[10]實質法治的這個擴展則在法理上承認天賦人權,也為憲政國家的憲法最終包括人權法案建立了法理依據。

儘管在學術界狹義法治比實質法治獲得更廣泛的認可,但在各國的法律實踐上,憲政國家的憲法普遍包括了人權法案,因而實質法治得到事實上的廣泛的確認。

憲政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一種主張以憲法體系約束國家權力、規定公民權利的學說、理念和政治實踐。

這種理念要求政府所有權力的行使都納入憲法的軌道,並受憲法的制約,使政治運作進入法律化理想狀態。

憲政是民主制度的基礎和保障,同時也是對民主政治的制衡。

傳統上,憲政本身並不直接涉及到政府是否通過民主選舉產生,但現代憲政理論往往與民主的概念密不可分,並成為民主的必要條件。

另一方面,法治是憲政的基礎,沒有法治也就沒有憲政。

[11]自由、人權和民主正是通過憲政和法治被認為是普世價值,但是「普世價值」不能簡單的等同於「普世制度」或者「普世體制」。

爭議與批判[編輯] 普世價值最基本的爭議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是否存在普世價值,其中以道德普遍主義和道德相對主義之爭具代表性。

第二類爭議是哪些該算作普世價值,比如:有人認爲叢林法則和自然競爭也應該算作普世價值的一部分,有人認為其為普遍原則、但不是普世價值。

宗教界人士則認爲神學觀點也是普世價值的一個組成部分,有人則認為其為絕對真理(就信仰者而言)、但不是普世價值(相對於民主等非宗教概念而言)。

中國大陸[編輯] 2013年6月13日,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董事李世默說:「民主政治對西方的崛起和現代世界的誕生,居功至偉;然而,很多西方精英把某一種民主形式模式化、普世化,這是西方當前各種病症的病灶所在。

如果西方的精英不是把大把時間花在向外國推銷民主上,而是更多關心一下自身的政治改革,恐怕民主還不至於像今天這樣無望。

……共產主義和選舉民主制,都是基於普世價值的『元敘事』;在20世紀,我們見證了前者因極端教條而失敗;到21世紀,後者正重蹈同樣的覆轍。

……共產主義和民主可能都是人類美好的追求,但它們普世化的教條時代已經過去,我們的下一代不需要被灌輸說『世界上只有一種政治模式,所有社會都只有一種歸宿』。

多元化正在取代普世化。

」[12] 2013年8月,香港《明鏡月刊》第43期刊出了據說是中共中央「九號文件」的全文,內文宣稱「在西方國家經濟、軍事、科技長期占優勢的情況下,這些論調(宣揚普世價值)具有較強的迷惑性、欺騙性,目的在於混淆西方價值觀與我們宣導的價值觀的本質區別,最終用西方價值觀取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13] 2014年4月,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周新城說,普世價值是「在歷史上沒有,現在也沒有,將來更不會有」的事物,提出普世價值來論證改革必要性的人「先設定一個『普世價值』的框子,然後按照這個框子來設計改革方案」,這些人實際上是在設置一個誘導人們走資本主義道路的「陷阱」[14]。

2016年2月,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副會長辛旗指西方文明「以成功者自居,審視和批判其他文明,推行其所謂的『普世價值』,貶損、衝擊其他非西方文化體系和價值觀念。

人們所看到的,不是不同文明的交匯、共榮,而是西方文明對其他文明的壓制和征服,全球化成了『美國化』、『西方化』和『資本主義化』。

這種狹隘的理念和偏執的做法帶來的後果是災難性的,人類文化、文明的多樣性受到極大傷害。

」[15] 2016年9月30日,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系教授楊光斌在中國共產黨黨刊《求是》發表文章稱,自由主義民主是在一定歷史和社會條件下,在基督教文明體系中形成的價值理念和政治制度;把自由主義民主當作普世價值,是20世紀末西方國家基於歷史終結論炮製的一種說辭,與19世紀西方建立殖民體系時提出的白人優越論是同一個性質;而歷史終結論的實質仍是以西方政治文明終結其他文明,還是白人優越論式的「文明的傲慢」[16]。

2018年6月,中國共產黨黨刊《求是》發表《挺起共產黨人的精神脊梁》一文,提到,有人在熱炒馬克思主義「過時論」「無用論」的同時,把西方制度模式說成是「普世價值」,凡是符合西方標準的就是好的,凡是不符合的就起勁地妖魔化。

這種被政治利用的「普世價值」等為錯誤思潮,是敵對勢力的意識形態領域的滲透[17]。

其他[編輯] 2011年1月19日,日本立命館大學法學部名譽教授徐勝(SungSuh)說,唯有超克西方普世人權和日本亞洲主義的虛偽意識,徹底清理日本對東亞民眾侵略和殖民的歷史並追究其責任,才能完成東亞民眾去殖民的課題,實現東亞民眾共同的和平未來,實現有普遍意義的東亞人權[18]。

徐勝指普世價值為「文明」與「野蠻」的二元對立法,正是西方帝國主義國家合理化對外侵略所提出的論調,「美國一口說普世價值,另一方面卻又在這些地區蹂躪人權」;他主張:「我們必須重建一個真正具有普遍性的普世價值」[19]。

2015年12月,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認為,普世價值是帶有侵略性的政治口號,並在世界各地釀成災難後無法收拾[20]。

參見[編輯] 普世主義 普世文化通則(被認為存在於所有人類社會當中的實然現象) 人權 天賦人權 世界人權宣言 人權法案 價值觀 亞洲價值 價值觀外交 自由 民主 平等 共和 憲政 法治 法治國 自然法 恕道 道德普遍主義 道德相對主義 參考文獻[編輯] 引用[編輯] ^Jahanbegloo1991,p.37 ^Sen1999,p.12 ^Mason2006 ^Sen1999 ^Pettit1996,p.303 ^Schwartz&Bilsky1987,p.550 ^Schwartz1994 ^Schwartz1992 ^West'sEncyclopediaofAmericanLaw(in13volumes),2ndEd.,editedbyJeffreyLehmanandShirellePhelps.Publisher:ThomsonGale,2004.ISBN978-0-7876-6367-4. ^Craig,PaulP.Formalandsubstantiveconceptionsoftheruleoflaw:ananalyticalframework.PublicLaw.1997:467.  ^PhilipP.Wiener,ed.,"DictionaryoftheHistoryofIdeas:StudiesofSelectedPivotalIdeas"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6-06-23.,(DavidFellman,"Constitutionalism"),vol1,p.485,491-92(1973-74)("Whateverparticularformofgovernmentaconstitutiondelineates,however,itservesasthekeystoneofthearchofconstitutionalism,exceptinthosecountrieswhosewrittenconstitutionsaremeresham.Constitutionalismasatheoryandinpracticestandsfortheprinciplethatthereare—inaproperlygovernedstate—limitationsuponthosewhoexercisethepowersofgovernment,andthattheselimitationsarespelledoutinabodyofhigherlawwhichisenforceableinavarietyofways,politicalandjudicial.Thisisbynomeansamodernidea,fortheconceptofahigherlawwhichspellsoutthebasicnormsofapoliticalsocietyisasoldasWesterncivilization.Thattherearestandardsofrightnesswhichtranscendandcontrolpublicofficials,evencurrentpopularmajorities,representsacriticallysignificantelementofman'sendlessquestforthegoodlife.") ^李世默.中国崛起与西方一元论的终结.環球時報.2013-06-20[2015-09-07].(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7)(中文(臺灣)).  ^《明鏡月刊》獨家全文刊發中共9號文件.明鏡月刊.2013-08-20[2015-11-0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5).  ^周新城.改革沒有“普世價值”.人民網.2014-04-28[2015-03-13].(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3)(中文(臺灣)).  ^辛旗.順應時代潮流引領和影響人類文明及社會發展.中評社.2016-03-25[2016-09-04].(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3)(中文(香港)).  ^楊光斌.自由主义民主“普世价值说”是西方“文明的傲慢”.《求是》2016年第19期.2016-09-30[2016-12-17].(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26)(中文(簡體)).  ^秋石.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求是.2018-06-15[2018-06-20].(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15).  ^徐勝(曾健民譯).東亞人權的探索.《思想》第21期.台北:聯經出版.2012年5月:1-20.ISBN 978-957-08-3998-2.  ^張方遠.為真正和平走自己的路.中國時報.2013-08-27[2015-01-1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3)(中文(臺灣)).  ^劉波.鄭永年:中國未來30年的任務.金融時報中文網.2015-12-07[2016-06-09].(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14).  來源[編輯] Bolin,Anne,andPatriciaWhelehan(1999).PerspectivesonHumanSexuality.SUNYPress. Diamond,LarryJay,andMarcF.Plattner(2001).TheGlobalDivergenceofDemocracies.JohnsHopkinsUniversityPress. Jahanbegloo,Ramin,(1991).ConversationsWithIsaiahBerlin.McArthur&Co.Reprinted2007,HalbanPublishers.ISBN978-1-905559-03-9,ISBN978-1-905559-03-9 Mason,Elinor,(2006).[http://plato.stanford.edu/entries/value-pluralism/'Valuepluralism'.]InTheStanfordEncyclopediaofPhilosophy.(Accessed13Nov2007). Pettit,Philip(1996).TheCommonMind:AnEssayonPsychology,Society,andPolitics.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 Schwartz,S.H.(1992).'UniversalsintheContentandStructureofValues:TheoryandEmpiricalTestsin20Countries'.InM.Zanna(ed.),AdvancesinExperimentalSocialPsychology(Vol.25).NewYork:AcademicPress:1-65. Schwartz,S.H.(1994).'ArethereUniversalAspectsintheStructureandContentsofHumanValues?'.JournalofSocialIssues,50(4):19–45. Schwartz,S.H.andW.Bilsky(1987).'TowardaUniversalPsychologicalStructureofHumanValues'.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53:550-562. Sen,Amartya(1999).'DemocracyasaUniversalValue'.JournalofDemocracy,10(3):3-17. 外部連結[編輯] MichaelJ.Zimmerman,(2007).'內在價值vs.外在價值'(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StanfordEncyclopediaofPhilosophy.(Accessed13Nov2007).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普世價值&oldid=69261910」 分類:價值觀隱藏分類:Webarchive模板wayback連結使用ISBN魔術連結的頁面含有英語的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語言 EnglishEspañolРусскийSvenskaதமிழ்اردو粵語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