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觀念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其信仰的神明多以地方性神明為主,如媽祖(福建興化府蒲田縣),開漳聖王(福建漳州府),清水祖師(福建泉州府安溪縣),廣澤尊王(福建省泉州府南安縣),三山國王(廣東省 ... 信仰觀念 (田頭田尾-土地公)   而在唐朝之時,位於中國南方的福建一帶,仍是南蠻七閩的未開發之地,經常發生動亂令朝廷非常頭痛。

唐高宗總章二年(西元六六九年),泉州、潮州地區發生蠻族叛變,南方動亂不安,當地人民居家生命受到嚴重威脅,朝廷遂命陳政率軍前往平定,陳政除統領大軍前往外,並號召率領族人及十八姓民入漳開墾。

  陳政死後,其子陳元光繼承父職,並率領大軍平定漳州一帶,並致力於漳州地區的開發,使漳州地區得以逐漸發展,當地居民對其非常崇敬,並奉為開漳聖王,而社祭的習俗,也因此得在閩南地區流傳開來。

到了宋元時代,社祭活動並和當地習俗結合,而形成了大規模的迎神賽會活動。

土地神的信仰在閩南地區已是普及且重要的祭典活動。

  而就在唐宋時代,就已有不少大陸移民到台灣和澎湖群島來探險,所以到了元代末年(西元一三六○年),朝廷就在澎湖設置了一個巡檢司來治理,隸屬於福建省同安縣,而大陸的習俗自然也陸續傳到台灣來,而土地神的信仰也隨漢人的遷徙而到台灣來了。

  明朝時代,土地神的奉祀更為盛行,這大概和朱元璋生於土地公廟的傳說有關,在《琅玡漫抄》中記載,朱元璋「生於盱眱縣靈跡鄉土地廟」,所以在明代時土地廟的地位也因而提升,土地廟自然也非常的多,而土地神的祭祀活動也形成了地方上的大事。

朝廷也希望藉由土地神的祭祀活動,建立起社會的良好風氣及和睦相處的村落組織。

在明《萬曆大明會典》中即說明了此一現象:   「凡各處鄉村人民,每裡一百戶內立壇一所,祀五土五穀之神,專為祈禱雨暘雨若,五穀豐登,每歲一戶輪當會首,常川潔淨壇場………………………務在恭敬神明,和睦鄉里,以厚風俗」   到了明朝末年,政治紊亂,流寇橫行,沿海地區的居民或為逃避戰亂,或為探險謀生,或為叛臣賊寇,開始有大批移民入闢台灣地區,其中以福建漳州澄海顏思齊和福建泉州南安鄭芝龍為代表,開始開發了現今的嘉義、台南、高雄等地。

  到了明永曆十五年(西元一六六一年)鄭成功率領大軍,渡海來台並擊敗了荷蘭人收復了台灣,以做為反清復明的基地,於是閩粵地區之居民,遂有集體移民,來台從事農業開墾或海上貿易的活動,而此時中國大陸移民至台者,大約有十多萬人之譜。

  大陸先民移民來台可說歷盡千辛萬苦,期間須經歷艱辛的海上歷程,尤其在海峽中央的黑水溝更為險惡,無情的大海往往奪去了他們的生命,使之葬身海底。

縱有僥倖渡海成功而至台灣者,又因台灣當時仍是蠻荒未開發之地,巨木蓊鬱、氣候潮溼,充滿瘴癘之氣,各種瘟疫盛行,對先民的生命有很大威脅。

連橫《台灣通史》中即說明了當時的情形:   「台灣原名埋冤,為漳泉人所號,明代漳泉人入台者,每為天氣所虐,居者輒病死,不得歸,故以埋冤名之,至慘也」   除了環境、氣候非常惡劣外,再加上族群之間利益的衝突,常和平埔族、原住民及大陸其他移民族群發生械鬥,生命財產非常沒有保障,於是祈求上蒼神祇,變成移民者的精神寄託。

渡海來台的先民們為了求得精神、心理的慰藉,常會將家鄉的信仰一起帶到台灣來,將家鄉的神明或以分身,或以香火同行,除祈求諸神保佑旅程平安,墾荒順遂外,也懷有追根溯源、緬懷家鄉的情懷。

  其信仰的神明多以地方性神明為主,如媽祖(福建興化府蒲田縣),開漳聖王(福建漳州府),清水祖師(福建泉州府安溪縣),廣澤尊王(福建省泉州府南安縣),三山國王(廣東省潮州府揭陽縣).........等,而土地神是屬於全國性的神祇,且當時在閩、粵地區土地神的信仰已非常興盛(見前文),因此,渡海移民也將土地神的信仰帶至台灣來,故現今台灣的土地神信仰,可說是漢民族文化的延續及發展,並以閩、粵地區的信仰方式為母體,而在台灣發展成為信眾最多,最普及的民間信仰。

  在眾多神祇中,土地神為何會在台灣發展成最受青睞,成為最多信眾供奉的神祇呢?筆者歸納出以下幾點因素: (一)土地信仰觀念:   先民們認為土地公是專司土地的神明,所以農作物的豐收、歉收,都在土地神(公)的掌握中,土地公高興了,農作物自然豐收,土地公不高興了,農作物收成自然不好。

所以,當農作物豐收時,先民們會至田間祭拜祂,感謝其庇佑賜福;如果歉收了,也仍會好好加以祭祀,懇求土地公明年能好好保佑,明年會有好收成,所以有「種得歹稻喲,望後冬」。

就連先民在大地上所飼養的家禽家畜,其生長的情形一樣也受到土地公的控制,所謂「得罪土地公飼無雞」,就因這種觀念所以早期以墾荒及農業種植為主的先民,對土地公的崇拜自然就產生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