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加大利納-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 Catherine of Siena. Available Means. Ed. Joy Ritchie and Kate Ronald. Pittsburgh, Pa.: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2001. Print. ^ Raymond of Capua, Life, ... 聖加大利納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錫耶納的聖加大利納《錫耶納的聖加大利納》(14世紀畫作,安德里亞·萬尼(英語:AndreaVanni)繪)聖人、教會聖師出生(1347-03-25)1347年3月25日錫耶納共和國錫耶納市逝世1380年4月29日(1380歲-04-29)(33歲)教宗國羅馬敬禮於羅馬天主教會、聖公會、信義會封聖1461年由庇護二世瞻禮4月29日,4月30日(西曆1928至1960年)象徵(英語:Saintsymbolism)百合、書、十字苦像、心、荊棘冠冕、聖痕、婚戒、鴿子、玫瑰、骷髏、教堂模型、印有教宗紋章的小型船舶模型主保對抗火、身體弊病、賓夕法尼亞州、阿倫敦教區、美國、歐洲、消防人員、疾病、義大利、流產、被別人嘲笑他們虔誠的教徒、性誘惑、生病的人、病、護士 一系列條目有關基督教神秘主義 神秘主義 公教靈修(英語:Catholicspirituality) 神學 ·哲學 否定神學 苦修神學(英語:Asceticaltheology) 肯定神學(英語:Cataphatictheology) 古典希臘哲學(英語:HellenisticphilosophyandChristianity) 奧秘神學(英語:Mysticaltheology) 新柏拉圖主義(英語:NeoplatonismandChristianity) 實踐 禁慾主義 默觀 靜修 聖言誦禱(英語:LectioDivina) 冥想(英語:Christianmeditation) 修道 聖化(英語:Theosis(EasternOrthodoxtheology)) 人物(依年代、地區分類) 早期基督教 奧利振 尼撒的額我略 偽狄奧尼修斯 沙漠教父(英語:Desert_Fathers) 保祿首獨修者(英語:PaulofThebes) 偉大的安東尼 亞爾瑟尼(英語:ArseniustheGreat) 伯曼(英語:Poemen) 瑪卡里(英語:MacariusofEgypt) 黑人梅瑟(英語:MosestheBlack) 辛克萊蒂卡(英語:SyncleticaofAlexandria) 亞大納削 金口若望 依拉良(英語:Hilarion) 若望·卡西安(英語:JohnCassian) 11世紀 ·12世紀 明谷的伯爾納鐸 吉戈二世(英語:GuigoII) 希爾佳德·馮·賓根 哈德維希(英語:Hadewijch) 額我略·納雷科 13世紀 ·14世紀 道明會(英語:Category:Dominican_mystics) 道明·德·古茲曼 方濟會(英語:Category:Franciscanmystics) 亞西西的方濟各 安多尼·帕多瓦 文德 雅各伯·達·托迪(英語:JacoponedaTodi) 安琪拉·佛利紐(英語:AngelaofFoligno) 英國 理查·羅爾(英語:RichardRolle) 沃特·希頓(英語:WalterHilton) 諾維奇的茱莉安 弗拉芒(英語:Category:Flemishmystics) 納匝肋的貝雅特麗齊(英語:BeatriceofNazareth) 伊斯布魯克的若望(英語:JohnofRuysbroeck) 日耳曼(英語:Germanmysticism) 埃克哈特·馮·霍克海姆 若望·陶勒(英語:JohannesTauler) 亨利·蘇索 女性(英語:Listoffemalemystics#Christianity) 納匝肋的貝雅特麗齊(英語:BeatriceofNazareth) 瑞典的彼利日大(英語:BridgetofSweden) 加大利納·仙娜 諾里奇的朱利安 15世紀 ·16世紀 西班牙(英語:Spanishmystics) 依納爵·羅耀拉 方濟·奧辛那(英語:FranciscodeOsuna) 亞維拉的若望(英語:JohnofÁvila) 亞維拉的德蘭 十字若望 其他 加大利納·熱那亞(英語:CatherineofGenoa) 17世紀 ·18世紀 法國(英語:Frenchschoolofspirituality) 皮埃爾·德·貝呂爾(英語:PierredeBérulle) 讓·雅克·奧利耶(英語:Jean-JacquesOlier) 路易·蒙福 其他 瑪利亞·德·亞格瑞達(英語:MaríadeÁgreda) 安妮·加大麗娜·艾米莉希(英語:AnneCatherineEmmerich) 薇洛妮嘉·久蓮尼(英語:VeronicaGiuliani) 方濟·沙雷士 19世紀 加大利納·拉波萊(英語:CatherineLabouré) 梅蘭妮·凱爾娃(英語:MélanieCalvat) 瑪希明·吉羅(英語:MaximinGiraud) 伯爾納德·蘇比魯 宮齊達·德·雅米達(英語:ConcepcionCabreradeArmida) 路易薩·皮卡雷塔(英語:LuisaPiccarreta) 聖心瑪利亞(英語:MaryoftheDivineHeart) 利雪的德蘭 瑰瑪·甘甘妮 20世紀 比約神父 瑪利亞·瓦爾托達(英語:MariaValtorta) 德蘭·紐曼 瑪爾大·羅賓(英語:MartheRobin) 阿德瑞娜·馮·斯派爾(英語:AdriennevonSpeyr) 巴拉薩爾的亞歷山大麗娜(英語:AlexandrinaofBalazar) 傅天娜 露琪亞·法蒂瑪修女(英語:LúciaSantos) 多默·默頓 查理·富高(英語:CharlesdeFoucauld) 當代教宗觀點Aspectsofmeditation(OrationisFormas1989)(英語:AspectsofChristianmeditation) ReflectionontheNewAge(2003)(英語:AChristianReflectionontheNewAge) 文學作品 LinguaIgnota OrdoVirtutum Scivias AscentofMountCarmel DarkNightoftheSoul SpiritualCanticle WayofPerfection InteriorCastle AbbeyoftheHolyGhost ADialogueofComfortagainstTribulation Diary:DivineMercyinMySoul FromWillowCreektoSacredHeart TheGloriesofMary 師主篇 神聖攀登的天梯 聖愛啟示 SpiritualCanticle TheStoryofaSoul TheologiaGermanica DevotioModerna TheMiracleofOurLadyofFatima SoldeFátima TheCloudofUnknowing TheConsolationofPhilosophy TheMirrorofSimpleSouls SisterCatherineTreatise TractatusdePurgatorioSanctiPatricii TheVisionofAdamnán 神曲 閱論編 錫耶納的聖加大利納(義大利語:SantaCaterinadaSiena,1347年3月25日-1380年4月29日),義大利錫耶納人,14世紀天主教女聖人,天主教教會聖師。

她是道明會第三修會(英語:ThirdOrderofSaintDominic)會士,經院哲學的哲學家和神學家。

她曾經幫助額我略十一世把聖座的教廷由法國亞維農遷回義大利羅馬,並促使義大利各城國間建立和平。

[1]1939年教宗庇護十二世將其與阿西西的聖方濟各一同定為義大利的主保聖人。

1970年10月3日被教宗保祿六世封為教會聖師(DottoredellaChiesa)。

[2]1999年10月1日,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歐洲主教大會開幕宣佈聖加大利納,連同瑞典的聖貝及達和聖德蘭本篤,為歐洲的女主保聖人。

[3][4] 目次 1早年生活 2多明我第三會與隱居 3聖德彰顯 4受聖傷 5逝世與列聖品 6作品 7藝術形象 8參考文獻 8.1引用 8.2來源 9延伸閱讀 10外部連結 11參見 早年生活[編輯] 加大利納的家,位於錫耶納 加大利納於1347年[聖母領報]瞻禮日誕生於錫耶納的鵝區。

父親雅各布·貝寧咖薩(JacopoBenincasa)是一名染工[5],母親為拉帕·皮阿茜提(LapaPiacenti),兩人共生有子女二十五人,加大利納與另一個孿生妹妹喬瓦娜(Giovanna)為最小,不幸的是妹妹出生後不久便夭折。

[6] 加大利納幼年時,已熱愛天主,上下樓梯時每走一級,跪地念《聖母經》一遍。

六歲時,同她哥哥出城看望長姐,半路上經過聖堂,突見耶穌在堂頂顯現,聖伯多祿、聖保祿和聖若望等宗徒隨侍在旁。

耶穌對她微笑,並舉手降福她,加大利納神魂超拔,呆立甚久。

哥哥催促她快走,加大利納說,「你若能看見我所看見的事,就不會催我走了。

」當加大利納再定睛注視,耶穌已隱沒不見,她不禁含淚長嘆。

[7][8] 12歲時,加大利納聽從父母的婚姻勸告,對髮型服飾稍加注意。

但不久,她就後悔起來,服裝樸素,不施脂粉。

她一再向父母聲明,終身守貞不嫁。

為了表示決心,用剪刀將秀髮剪去。

[9]母親大怒,罰她操苦工,一天到晚責罵她,飲食也不准同兄弟姐姐們同席。

加大利納默默忍受這些。

後來,她在《上主上智眷顧》一書中,自述道:天主叫她在心裡開一間小房,儘管外面的苦難紛紛而來,她照常可以和天主密談,一點也不會受到外界事物干擾。

[10] 多明我第三會與隱居[編輯] 後來,父母見加大利納意志堅定,便准她守貞不嫁。

當時中世紀的傳統,若婦女堅持不嫁,未來唯一的道路就是去修道院做修女。

但是做修女前必須要有異象出現。

自此,她在自己小室內,念經祈禱,勤操苦行,夜間睡在地板上。

其後,她加入多明我第三會(英語:ThirdOrderofSaintDominic),這也是她多年來的願望。

[11] 加大利納雖有時心裡體會來自上主的安慰,可是她常受種種考驗。

魔鬼常常用各種辦法,誘惑她犯罪。

加大利納一心依靠天主,克服各種誘惑。

有一次,天主表面上似乎把她棄置一旁,她心裡很難受,誘惑退後,耶穌顯現給她。

她哀哭道:「主呀,方才魔鬼圍困我,你在哪裡?」耶穌說:「那時,我在你心裡,幫助你抵抗魔鬼的誘惑。

」接著,耶穌安慰了她,勸她不要難受。

因為考驗的時期快過去了。

喬凡尼·第·保祿(英語:GiovannidiPaolo),聖加大利納的神婚 1366年,耶穌又顯現給她,聖母瑪利亞與一群天使立在耶穌旁邊。

聖母拉著加大利納的手,耶穌把一隻指環戴在她手上,作為他與加大利納締結神婚(英語:Bridaltheology)的印記。

自此,加大利納手上真的有一隻結婚戒指,可是除了她以外,別人都無法看見。

[12]這一事件後來成為許多藝術作品的靈感來源。

[13][14] 不久以後,加大利納獲得並遵照天主的啟示而結束隱居生活[15],出外傳教做拯救靈魂的工作。

[5] 聖德彰顯[編輯] Librodelladivinadottrina,c.1475 如同別的多明我第三會(英語:ThirdOrderofSaintDominic)會士一樣,加大利納常去醫院侍候病人。

可是她往往選擇最令人憎惡的病症。

醫院裡有兩個女病人,一個患癌症,一個患麻風病。

那兩個人脾氣很壞,常與她無理取鬧,惡言辱罵。

聖女一味忍耐,用言行感化她們,到後來兩人都愧悔,成了熱心的教友。

耶穌曾對加大利納說:「我希望你對別人多行愛德善行,通過這些愛德善行與我更密切地結合。

」耶穌向她顯現的次數越來越頻繁。

不但在她一人居小室的時候,而且在公共場合也有。

當她在教堂里望彌撒或領了聖體以後,常有神魂超拔的情況,念經祈禱時,身體往往被提升空中。

有好幾位神父、修士、修女,常向加大利納請教靈修方法。

他們非常尊敬加大利納,稱她為「姆姆」,加大利納也待他們如子女一般,指示他們如何行善避惡,修德成聖。

加大利納聖德的名聲在當時已是眾所周知。

有些人不免對她有所嫉妒,指控她是沽名釣譽的偽君子。

因此,加大利納一度被召出席佛羅倫斯多明我會全體大會,大會對加大利納的一切行為詳細調查後,充分肯定了那些控告純屬無中生有。

過了一個時期,多明我會會士真福雷蒙加布(英語:RaymondofCapua)(Bl.RaymondofCapua)被指定為加大利納的神師。

雷蒙加布是一位有才學和見識的神父(後來當選多明我會總會長),他非常欽佩加大利納的才德,後來為她做傳記LegendaMajor。

[16] 就在加大利納回到錫耶納時,瘟疫盛行,死亡人數不計其數。

加大利納蒙著生命危險照顧病人,勸他們領洗,並親手埋葬亡者。

有好幾位神父因常與病人接觸,染上疫病,賴加大利納細心看護,才保全生命。

加大利納除照顧病人外,常往監獄探視囚犯,安慰他們,照顧他們的靈魂。

有一位騎士,出言不慎,冒犯了國君,被判死刑。

加大利納到監獄勸他行告解聖事。

那騎士在獄中望彌撒,領聖體。

行刑時,加大利納在刑架旁陪伴,騎士從容赴死。

事後,她追憶道:「那時,我看見耶穌接引騎士的靈魂,冉冉升天。

」[16][17] 許多信友紛紛向加大利納請教一切靈修問題,有三位多明我會神父負責給那些信友聽告解。

受聖傷[編輯] 1375年的一天,加大利納在比薩聖克利蒂那小堂望彌撒,領聖體後,突然神魂超拔。

就在那時她的雙手雙足和肋部出現了五傷,鮮血淋淋,加大利納感到異常疼痛,當場昏厥。

這些聖傷在她生前,(應她自己的要求)只有她一人能看見,待她死後,傷痕才顯出來,人人可見。

[16] 那時義大利若干城市(如佛羅倫斯共和國)與教宗發生誤會,加大利納也不顧生命危險,往佛羅倫斯調解爭端。

[16][18] 1376年6月18日親臨法國亞維農覲見教宗額我略十一世,勸教宗返回羅馬。

[19]教宗接受她的勸告,於9月13日由亞維農起程經馬賽,熱那亞返回羅馬。

[20] 逝世與列聖品[編輯] 聖加大利納的石棺,位於羅馬SantaMariasopraMinerva教堂的祭壇下。

加大利納一生為教會服務,任勞任怨。

1380年突患重病,半身不遂。

[21]4月29日安然逝世於羅馬,年僅33歲。

[22] 加大利納於1461年榮列聖品。

1970年,被教宗保祿六世尊為聖教會的聖師。

作品[編輯] 加大利納編寫靈修書籍,共四大卷,即著名的《對話錄》(TheDialogue),還有書信381封,對各項靈修問題,有很精準的見解,也給讀者提供了當時教會歷史的寶貴資料。

藝術形象[編輯] "聖加大利納的神婚"作者不明,約於1340,位于波士頓。

GiovanniBattistaTiepolo,"瑟納的聖加大利納",約於1746,位於奧地利,維也納美術歷史博物館。

GiovannidiPaolo,"瑟納的聖加大利納",約於1475,蛋彩畫油畫。

位於英格蘭劍橋,福格藝術博物館。

"受魔鬼圍困的加大利納"作者不明,約於1500,油畫板蛋彩畫。

波蘭華沙,國家博物館。

"Theofficeofthetaxcollector(biccherna)ofSiena"作者不明,1451-1452,荷蘭,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

這幅壁畫描繪了童貞聖母將玫瑰給予聖道明。

同時,場景中出現了FrayPedrodeSantaMaríaUlloa、聖加大利納、天主的僕人們以及瑪麗亞·德萊昂·貝羅和德爾加多。

位於西班牙特內里費島,SantoDomingo教堂。

"聖加大利納與耶穌的神聖締結"由弗朗切斯科·布里齊奧(英語:FrancescoBrizzi)所繪。

參考文獻[編輯] 引用[編輯] ^(義大利文)[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義大利文)[2] ^ProclamationoftheCo-PatronessesofEurope,ApostolicLetter,1October1999(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LiturgicalFeastofSt.Bridget,Homily,13November1999. ^5.05.1St.CatherineofSiena.newadvent.org.[1December201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09).  ^Skårderud,p.411.sfnerror:notarget:CITEREFSkårderud,_p.411(help) ^LivesofSaints,JohnJ.Crawley&Co.,Inc..[2014-05-0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8).  ^RaymondofCapua,LegendaMajorI,iii. ^FoleyO.F.M.,Leonard.SaintoftheDay,Lives,Lessons,andFeast,(revisedbyPatMcCloskeyO.F.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FranciscanMedia,ISBN978-0-86716-887-7 ^Bellitto,ChristopherM."10GreatCatholicsoftheSecondMillennium",St.AnthonyMessenger.[2014-05-0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01).  ^CatherineofSiena.AvailableMeans.Ed.JoyRitchieandKateRonald.Pittsburgh,Pa.:UniversityofPittsburghPress,2001.Print. ^RaymondofCapua,Life,pp.99-101.sfnerror:notarget:CITEREFRaymond_of_Capua,_Life,_pp._99-101(help) ^Bynum,CarolineWalker.HolyFeastandHolyFast.TheReligiousSignificanceofFoodtoMedievalWomen.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87:246.ISBN0-52006329-5;ISBN978-0-52006-329-7.  ^Manseau,Peter.RagandBone.AJourneyAmongtheWorld'sHolyDead.London:Macmillan.2009.ISBN1-42993665-7;ISBN978-142993-665-1.Some[nuns],mostfamouslySaintCatherineofSiena,imaginedwearingtheforeskinasaweddingring.  ^RaymondofCapua,Life,pp.105-107.sfnerror:notarget:CITEREFRaymond_of_Capua,_Life,_pp._105-107(help) ^16.016.116.216.3Noffke,p.5.sfnerror:notarget:CITEREFNoffke,_p._5(help) ^LetterT273,writtenbyCatherinetoRaymond,probablyinJune1375,describestheevent. ^Letter234inTommaseo'snumbering. ^Hollister,p.343.sfnerror:notarget:CITEREFHollister,_p._343(help) ^SeeBernardMcGinn,TheVarietiesofVernacularMysticism,(Herder&Herder,2012),p561. ^Noffke,p.6.sfnerror:notarget:CITEREFNoffke,_p._6(help) ^Farmer,DavidHugh.TheOxforddictionaryofsaints4.ed.Oxford[u.a.]:OxfordUniv.Press.1997:93.ISBN 0-19-280058-2. 引文格式1維護:冗餘文本(link) 來源[編輯] 書籍 CatherineofSiena.SuzanneNoffke,編.TheLettersofSt.CatherineofSiena4.Binghamton:CenterforMedievalandEarlyRenaissanceStudies,StateUniversityofNewYorkatBinghamton.1988.ISBN 0-86698-036-9. [RepublishedasThelettersofCatherineofSiena,4vols,transSuzanneNoffke,(Tempe,AZ:ArizonaCenterforMedievalandRenaissanceStudies,2000-2008) CatherineofSiena.SuzanneNoffke,編.TheDialogue.NewYork:PaulistPress.1980.ISBN 0-8091-2233-2.  RaymondofCapua.ConlethKearns,編.TheLifeofCatherineofSiena.Wilmington:Glazier.1980.ISBN 0-89453-151-4.  Hollister,Warren;JudithBennett.MedievalEurope:AShortHistory9.Boston:McGraw-HillCompaniesInc.2001:343.ISBN 0-07-234657-4. 引文使用過時參數coauthor(幫助) McDermott,Thomas,O.P.CatherineofSiena:spiritualdevelopmentinherlifeandteaching.NewYork:PaulistPress.2008.ISBN 0-8091-4547-2.  BlessedRaymondofCapua,TheLifeofSt.CatherineofSiena,tr.GeorgeLamb(Rockford,Illinois:TANBooks,2003) CatherineofSiena,TheDialogue,ed.SuzanneNoffke,(PaulistPress,NewYork,1980)ISBN0-8091-2233-2 Hollister,WarrenC.andBennett,JudithM.MedievalEurope:AShortHistory,9thed.,(McGraw-HillCompaniesInc,Boston,2002) Skårderud,Finn.Holyanorexia:CatherineofSiena,(Tidsskriftfornorskpsykologforening,Oslo,2008) 延伸閱讀[編輯] CatherineofSiena(1707–1721)Opere,ed.GirolamoGigli.4vols.Lucca;Siena Cross,F.L.,ed.(1957)TheOxfordDictionaryoftheChristianChurch.OxfordU.P.;p. 251 TheDialogueofSt.CatherineofSiena,TANBooks,2009.ISBN978-0-89555-149-8 CarolynMuessig,GeorgeFerzoco,BeverlyMayneKienzle,eds,AcompaniontoCatherineofSiena,(Leiden:Brill,2012). Hollister,Warren;JudithBennett.MedievalEurope:AShortHistory9.Boston:McGraw-HillCompaniesInc.2001:343.ISBN 0-07-234657-4.  McDermott,,Thomas,O.P.CatherineofSiena:spiritualdevelopmentinherlifeandteaching.NewYork:PaulistPress.2008.ISBN 0-8091-4547-2.  GirolamoGigli,ed,L'operediSantaCaterinadaSiena,4vols,(SienaeLucca,1707-1721) 外部連結[編輯] 從維基百科的姊妹計劃了解更多有關「CatherineofSiena」的內容 維基詞典上的字詞解釋 維基共享資源上的多媒體資源 維基新聞上的新聞 維基語錄上的名言 維基文庫上的原始文獻 維基教科書上的教科書和手冊 維基學院上的學習資源 CatherineofSiena的作品-古騰堡計劃 Template:CathEncyS EWTNLibrary:SaintCatherineofSiena,Virgi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LettersofCatherinefromGutenberg SaintCatherineofSiena:Textwithconcordancesandfrequencylist DrawnbyLove,TheMysticismofCatherineofSien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St.CatherineofSienapageatChristianIconography DivaeCatharinaeSenensisVita15th-centurymanuscriptatStanfordDigitalRepository 參見[編輯] 天主教主題 義大利主題 人物主題 道明會 聖痕 聖加大利納堂 閱論編教會聖師 大額我略一世 安波羅修 希波的奧古斯丁 熱羅尼莫 金口若望 該撒利亞的巴西略 額我略·納齊安 亞他那修 亞歷山大的濟利祿 耶路撒冷的濟利祿(英語:CyrilofJerusalem) 大馬士革的若望 可敬者比德 厄弗冷 托馬斯·阿奎那 文德 安瑟莫 依西多祿 金言伯多祿(英語:PeterChrysologus) 大良一世 伯多祿·達彌盎(英語:PeterDamian) 聖伯爾納鐸 普瓦捷的依拉略 亞爾豐索(英語:AlphonsusMariade'Liguori) 聖方濟各·沙雷氏 伯多祿·卡尼修斯(英語:PeterCanisius) 十字若望 聖羅伯·白敏 大阿爾伯特 帕多瓦的聖安多尼 勞倫斯·布林希(英語:LawrenceofBrindisi) 亞維拉的德蘭 瑟納的加大利納 里修的德蘭 亞維拉的若望(英語:JohnofÁvila) 赫德嘉·馮·賓根 納雷科的聖額我略 閱論編天主教及其羅馬大公教會組織、教宗、教義和儀式傳統教會歷史(英語:HistoryoftheCatholicChurch) 耶穌 十二宗徒 早期教會 教宗歷史(英語:HistoryofthePapacy) 大公會議 十字軍東征 傳教使命 東西教會大分裂 西方教會大分裂 宗教改革 反宗教改革 各國的羅馬天主教(英語:CatholicChurchbycountry) 聖座外交 教宗國 梵蒂岡城國 制度法典 教宗 樞機團 樞機 主教 宗主教 大總主教 督主教 首席主教 都主教 總主教 領銜主教 主教團 教廷大使 教區 教區正權主教 助理主教 輔理主教 榮休主教 副主教/主教代表 自治監督區 自治會院區 宗座代牧區 宗座監牧區 宗座署理區 軍中教長區 自治傳教區 個別教長管轄區 東方禮教區 司鐸 總鐸區 蒙席 陛下專職司鐸 名譽教長(英語:HonoraryPrelate) 宗座總書記官(英語:Protonotaryapostolic) 執事 教理 天主 三位一體 降生成人 聖寵 欽崇 原罪 七罪宗 萬民四末(英語:Fourlastthings) 救贖 天主十誡 教會四規(英語:CommandmentsoftheChurch) 至一、至聖、至公、宗徒傳承教會 大公教會 宗徒傳承 信理(英語:RomanCatholicdogma) 靈魂與肉體(英語:Catholictheologyofthebody) 山上寶訓 七大聖事 聖洗聖事 堅振聖事 聖體聖事 告解聖事 終傅聖事 聖秩聖事 婚配聖事 聖母論(英語:Mariology) 天主教聖母論(英語:RomanCatholicMariology) 聖母論研究史(英語:HistoryofRomanCatholicMariology) 聖母瑪利亞 稱號 聖母卒世童貞(英語:PerpetualvirginityofMary) 聖母無染原罪 聖母蒙召升天 聖人聖母論(英語:Mariologyofthesaints) 教宗聖母論(英語:Mariologyofthepopes) 敬禮聖母(英語:VenerationofMaryinRomanCatholicism) 神學家(教會聖師)大亞爾伯特·聖盎博羅削·聖安瑟莫·帕多瓦或里斯本的聖安多尼·聖托馬斯·阿奎那·聖亞他那修·希波的聖奧思定·該撒利亞的巴西略·可敬者伯達·羅伯·白敏·聖伯爾納鐸·聖文德·聖伯多祿·卡尼修斯(英語:PeterCanisius)·聖加大利納·金言聖伯多祿(英語:PeterChrysologus)·金口若望·亞歷山大的聖濟利祿·耶路撒冷的聖濟利祿(英語:CyrilofJerusalem)·彼得·達米安·聖厄弗冷·聖方濟各·沙雷氏·教宗額我略一世·額我略·納齊安·普瓦捷的依拉略·聖依西多祿·聖熱羅尼莫·聖若望·達瑪森·十字若望·聖勞倫斯·布林希(英語:LawrenceofBrindisi)·教宗良一世·聖亞爾豐索(英語:AlphonsusMariade'Liguori)·聖女小德蘭·聖女大德蘭·亞維拉的若望(英語:JohnofÁvila)·賓根的希爾德加德·納雷科的聖額我略教宗方濟各2013年教宗選舉秘密會議·就職典禮(英語:PapalinaugurationofPopeFrancis)·神學理論(英語:TheologyofPopeFrancis)·《信德之光》通諭(英語:Lumenfidei)·《福音的喜樂》勸諭(英語:EvangeliiGaudium)·《願禰受讚頌》通諭·所宣聖者(英語:ListofsaintscanonizedbyPopeFrancis)·國際訪問(英語:ListofpastoralvisitsofPopeFrancisoutsideItalyandVaticanCity)·牧徽·住所歷任教宗本篤十六世·若望保祿二世·若望保祿一世·保祿六世·若望二十三世·庇護十二世·庇護十一世·本篤十五世·庇護十世·良十三世·庇護九世修道會本篤會·熙篤會·聖衣會·奧斯定會·加多森會·道明會·方濟會·聖母升天會(英語:Assumptionists)·嘉布遣兄弟會·耶穌會·慈幼會·主徒會·聖十字架會(英語:CongregationofHolyCross)·聖母忠僕會·聖母聖心會·司鐸祈禱會(英語:OratoryofSaintPhilipNeri)·瑪利諾外方傳教會·白冷外方傳教會·巴黎外方傳教會·宗座外方傳教會·主業會·聖母聖心愛子會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 「教會定義(英語:Subsistitin)」 《天主的啟示》教義憲章 《論教會在現代世界(英語:GaudiumetSpes)》牧職憲章 《教會》憲章 《教會對非基督宗教態度》宣言 《禮儀(英語:SacrosanctumConcilium)》憲章 個別教會按禮儀劃分拉丁禮教會 羅馬禮 安博禮 薩拉姆禮(英語:SarumRite) 摩爾阿拉伯禮 安立甘習例 各東方禮教會 亞歷山大禮 科普特禮天主教會 衣索比亞禮天主教會 厄利垂亞禮天主教會 安條克禮(英語:AntiocheneRite) 馬龍尼禮教會 敘利亞禮天主教會 敘利亞-瑪蘭卡禮天主教會 亞美尼亞禮 亞美尼亞禮天主教會 東敘利亞禮(英語:EastSyrianRite) 加色丁禮天主教會 敘利亞-瑪拉巴禮教會 拜占庭禮 白俄羅斯希臘禮天主教會 阿爾巴尼亞希臘禮天主教會 保加利亞希臘禮天主教會 克羅埃西亞和塞爾維亞希臘禮天主教會(英語:ByzantineChurchofCroatia,SerbiaandMontenegro) 希臘拜占庭禮天主教會 匈牙利希臘禮天主教會 義大利-阿爾巴尼亞禮天主教會 馬其頓希臘禮天主教會 默基特希臘禮天主教會 與天主教會共融的希臘禮羅馬尼亞教會(英語:RomanianChurchUnitedwithRome,Greek-Catholic) 俄羅斯禮天主教會 魯塞尼亞禮天主教會 斯洛伐克希臘禮天主教會 烏克蘭希臘禮天主教會 會議活動 大公會議 世界主教會議 聖體大會 世界青年日 亞洲青年日 其他 .catholic  基督教主題  天主教主題  梵蒂岡主題 閱論編天主教會史(英語:HistoryoftheCatholicChurch)綜述(英語:HistoryoftheCatholicChurch) 基督教歷史 天主教會歷史(英語:HistoryoftheCatholicChurch) 天主教會年表(英語:TimelineoftheCatholicChurch) 教宗歷史(英語:HistoryofthePapacy) 羅馬教廷歷史(英語:HistoryoftheRomanCuria) 羅馬天主教藝術(英語:ArtinRomanCatholicism) 天主教會在文明中的作用(英語:RoleoftheCatholicChurchincivilization) 大公會議 公教大公會議(英語:CatholicEcumenicalCouncils) 天主教會聖統制 修道制度 天主教修會(英語:Religiousinstitute(Catholic) 教宗國(752年-1870年) 梵蒂岡 早期教會 耶穌 十二宗徒 聖伯多祿宗徒 聖保祿宗徒 聖斯德望 聖若望宗徒 萬國福傳 耶路撒冷會議 宗徒時代 宗徒教父 安條克的依納爵 依勒內 教宗維篤一世 特爾都良 君士坦丁大帝至教宗額我略一世 君士坦丁一世和基督教(英語:ConstantineIandChristianity) 亞略主義 聖若望拉特朗大殿建成 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 教宗西爾維斯特一世 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 聖經正典 哲羅姆 聖經拉丁通俗譯本 厄弗所公會議 迦克墩公會議 努西亞的本篤 第二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 教宗額我略一世 額我略聖詠 中世紀前期 第三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 聖波尼法爵 聖像破壞運動 第二次尼西亞公會議 查理大帝 教宗良三世 第四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 東西教會大分裂 中世紀中期 烏爾巴諾二世 敘任權鬥爭 教宗訓令 卡諾莎之行 自由憲章(英語:CharterofLiberties) 沃爾姆斯宗教協定 十字軍東征(1096年-1291年) 收復失地運動(718年-1492年) 第一次拉特朗公會議 第二次拉特朗公會議 第三次拉特朗公會議 教宗諾森三世 拉丁帝國(1204年-1261年) 亞西西的聖方濟各 第四次拉特朗公會議 宗教裁判所 第一次里昂公會議 第二次里昂公會議 明谷的聖伯爾納鐸 托馬斯·阿奎那 中世紀後期 教宗博義八世 天主教會大分裂(1378年-1417年) 亞維農教廷 教宗克勉五世 維埃納公會議 聖殿騎士團 瑟納的聖加大利納 康士坦斯大公會議 佛羅倫斯大公會議 教宗亞歷山大六世 第五次拉特朗公會議 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 馬丁·路德 《九十五條論綱》(1517年) 《博洛尼亞條約(英語:ConcordatofBologna)》 羅馬之劫 英格蘭宗教改革 托馬斯·莫爾 若望·費舍爾 教宗良十世 耶穌會 依納爵·羅耀拉 方濟·沙勿略 解散修道院行動(英語:DissolutionoftheMonasteries) 脫利騰會議 教宗庇護五世 脫利騰彌撒 教宗額我略十三世 公曆 澳門教區 亞維拉的德蘭 十字若望 斐理伯·內利(英語:PhilipNeri) 羅伯·白敏 巴洛克時期至法國大革命 教宗依諾增爵十一世 教宗本篤十四世 鎮壓耶穌會(英語:SuppressionoftheSocietyofJesus) 反教權主義 教宗庇護六世 島原教案 《南特敕令》 法國大革命時期去基督教運動 修道制度及修會 本篤會 克呂尼改革 耶穌會(1534年-) 教育和科學 教會大學 中世紀 耶穌會(1534年-) 近代傳教事業 耶穌會 在華會士 聖方濟·沙勿略(1506年-1552年) 利瑪竇神父(1552年-1610年) 明朝 聖教三柱石 徐光啟 中國禮儀之爭 19世紀 教宗庇護七世 《1801年教務專約》 教宗庇護九世 梵蒂岡囚徒(1870年-1929年) 法國拉撒勒德村聖母顯現事件(英語:OurLadyofLaSalette)(1846年) 確立「聖母無染原罪」信理(1854年) 法國露德聖母顯現事件(1858年) 梵蒂岡第一屆大公會議(1869年-1870年) 確立「教宗無誤權柄」信理(英語:InfallibilityoftheChurch) 教宗良十三世 奉獻於耶穌聖心(英語:PrayerofConsecrationtotheSacredHeart) 聖心瑪利修女(英語:MaryoftheDivineHeart) 《新事》通諭(1891年) 20世紀 教宗庇護十世 葡萄牙法蒂瑪聖母顯現事件(1917年) 三個秘密 《拉特朗條約》 梵蒂岡城國成立 教宗庇護十二世 對天主教會的迫害與庇護十二世(英語:PersecutionsoftheCatholicChurchandPiusXII) 奉獻於聖母無玷聖心(英語:PopePiusXIIConsecrationtotheImmaculateHeartofMary)(1942年) 確立「聖母升天」信理(1950年) 教宗若望二十三世 通諭 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1962年-1965年) 紐曼樞機 孔漢思神父 解放神學 教宗保祿六世 教宗若望保祿一世猝死(1978年)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 世界青年日創立 21世紀以來 性侵害案例 美國 教宗本篤十六世 2013年辭職 教宗方濟各 教宗若望二十三世與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封聖(2014年) 各地天主教史 中國 教區 法國 教區 德國 愛爾蘭 母嬰之家醜聞 義大利 日本 教區 韓國 墨西哥 西班牙 教區 台灣 教區 美國 教區 相關主題 基督教主題 聖人主題 天主教主題 教宗主題 天主教主題 閱論編天主教聖人(英語:ListofCatholicsaints)童貞瑪利亞(英語:VenerationofMaryintheCatholicChurch) 天主之母 無染原罪 卒世童貞(英語:PerpetualvirginityofMary) 聖母升天 聖母顯現 瓜達露佩聖母 勞斯聖母(英語:OurLadyofLaus) 聖母顯靈聖牌(英語:MiraculousMedal) 露德聖母 花地瑪聖母 聖母尊號 聖母淨配 宗徒 安德肋 巴爾納伯 巴爾多祿茂 次雅各伯 長雅各伯 若望 達陡 瑪竇 瑪弟亞 保祿 伯多祿 斐理伯 西滿 多默 總領天使 加俾額爾 彌額爾 辣法額爾 精修聖人 亞諾多列(英語:AnatoliusofLaodicea) 宣信者聖哈里同(英語:CharitontheConfessor) 愛德華 宣信者瑪克息默(英語:MaximustheConfessor) 辛拿大的彌額爾(英語:MichaelofSynnada) 彭諾許(英語:PaphnutiusofThebes) 君士坦丁堡的保祿一世(英語:PaulIofConstantinople) 撒羅尼(英語:Salonius) 戴法納(英語:TheophanestheConfessor) 門徒 阿頗羅(英語:Apollos) 瑪利亞瑪達肋納 阿桂拉和普黎史拉 息耳瓦諾(英語:Silas) 聖斯德望 弟茂德 弟鐸 七十二門徒(英語:Seventydisciples) 教會聖師 教宗額我略一世 盎博羅削 奧斯定 熱羅尼莫 金口聖若望 巴西略 額我略·納齊盎 亞大納削 亞歷山大的濟利祿 耶路撒冷的濟利祿(英語:CyrilofJerusalem) 若望·達瑪森 伯達 愛弗冷 多默·阿奎那 文都辣 安色莫 依西多祿 伯多祿金言(英語:PeterChrysologus) 良一世 伯多祿·達彌盎 伯爾納多 依拉略(英語:HilaryofPoitiers) 亞爾豐索(英語:AlphonsusMariade'Liguori) 方濟各·撒肋爵 伯多祿·加尼削(英語:PeterCanisius) 十字聖若望 羅伯·白敏 大亞伯爾 安多尼 炳德西(英語:LawrenceofBrindisi) 大德肋撒 加大利納 小德肋撒 若望·亞維拉(英語:JohnofÁvila) 賀德佳·馮賓根 納雷科的聖額我略 四聖史 瑪竇 馬爾谷 路加 若望 教父 亞歷山大一世 耶路撒冷的亞歷山大(英語:AlexanderofJerusalem) 盎博羅削 老底嘉的亞納多留斯(英語:AnatoliusofLaodicea) 亞大納削 奧斯定 亞爾的凱撒(英語:CaesariusofArles) 該猶 迦帕多家教父 克萊曼特 克萊孟一世 居普良 亞歷山大的濟利祿 耶路撒冷的濟利祿(英語:CyrilofJerusalem) 達瑪穌一世 沙漠教父(英語:DesertFathers) 沙漠教母(英語:DesertMothers) 亞歷山大的狄奧尼修斯 科林斯的狄奧尼修斯(英語:Dionysius,BishopofCorinth) 狄約尼削 愛弗冷 伊比凡尼奧斯(英語:EpiphaniusofSalamis) 路西比的富爾福德(英語:FulgentiusofRuspe) 額我略一世 額我略·納齊盎 尼撒的貴格利 依拉略(英語:HilaryofPoitiers) 聖希玻里 安提約基亞的依納爵 愛任紐 依西多祿 熱羅尼莫 若望一世 大馬士革的聖若望 懺悔者麥西穆斯(英語:MaximustheConfessor) 薩迪斯的利托(英語:MelitoofSardis) 雅典的庫雅德拉德斯(英語:QuadratusofAthens) 帕皮亞 伯多祿·金言(英語:PeterChrysologus) 坡旅甲 安條克的狄奧菲魯斯 普圖伊的維多利諾斯(英語:VictorinusofPettau) 萊蘭的文森特(英語:VincentofLérins) 則斐琳 殉教者(英語:Christianmartyrs) 加拿大殉教者(英語:CanadianMartyrs) 加多森會殉教者(英語:CarthusianMartyrs) 英格蘭和威爾斯四十殉教者(英語:FortyMartyrsofEnglandandWales) 四加冕殉教者(英語:FourCrownedMartyrs) 偉大殉教者(英語:Greatmartyr) 諸聖嬰孩 愛爾蘭天主教殉教者(英語:IrishCatholicMartyrs) 聖女貞德 呂貝克殉道士 韓國殉道聖人 殉教史(英語:Martyrology) 阿爾巴尼亞殉教者(英語:MartyrsofAlbania) 中華殉道聖人 日本殉教者(英語:MartyrsofJapan) 寮國殉教者(英語:MartyrsofLaos) 納塔爾殉教者(英語:MartyrsofNatal) 奧特朗托殉教者(英語:MartyrsofOtranto) 西班牙內戰中的殉教者(英語:MartyrsoftheSpanishCivilWar) 馬克西莫·柯爾貝 聖婦伯爾都亞、聖婦斐利琪及其同伴(英語:PassionofSaintPerpetua,SaintFelicitas,andtheirCompanions) 基督戰爭的殉教者(英語:SaintsoftheCristeroWar) 聖斯德望 欽博特三殉教者(英語:ThreeMartyrsofChimbote) 烏干達殉教者(英語:UgandaMartyrs) 越南殉道聖人 以色列先祖 亞當 亞伯爾 亞巴郎 依撒格 雅各伯 若瑟 若瑟(耶穌養父) 達味 諾厄 撒羅滿 四母親(英語:Patriarchs(Bible)#Matriarchs) 教宗 德吾一世 德吾二世 哈德良三世 教宗亞加一世 佳德 亞歷山大一世 克雷 亞納大削一世 啟德 安塞羅 本篤二世 波尼法爵一世 波尼法爵一世 加猶 加理多一世 策肋定一世 雷定五世 克萊孟一世 科爾乃略 達瑪穌一世 狄約尼削 義祿 安日納一世 歐瑟比 恩狄 立德 法比盎 斐理斯一世 斐理斯三世 斐理斯四世 哲拉旭一世 額我略一世 額我略二世 額我略三世 額我略七世 希拉略 何彌 伊琪 依諾增爵一世 若望一世 若望二十三世 若望保祿二世 儒略一世 良一世 良二世 良三世 良四世 良九世 理諾 路爵一世 瑪策林 瑪策祿一世 馬爾谷 瑪爾定一世 美基德 尼各老一世 巴斯加一世 保祿一世 保祿六世 伯多祿 庇護一世 庇護五世 庇護十世 彭謙 色爾爵一世 維理 辛普利修 西里修 西斯篤一世 西斯篤二世 西斯篤三世 沙德 斯德望一世 斯德望四世 西爾維斯特一世 西瑪克 福祿 烏爾巴諾一世 維篤一世 維達 匝加 則斐琳 佐西 聖經中的先知 阿加波 亞毛斯 女先知亞納 乃黎雅兒子巴路克(英語:BaruchbenNeriah) 達味 提比拉登的達魯阿(英語:DaluaofTibradden) 厄里亞 厄則克耳 哈巴谷(英語:Habakkuk) 哈蓋 歐瑟亞 依撒意亞 耶肋米亞 約伯 岳厄爾 聖若翰洗者 約納 巴爾撒巴的猶達(英語:JudasBarsabbas) 瑪拉基亞(英語:Malachi) 默基瑟德 米該亞 梅瑟 納鴻(英語:Nahum) 亞北底亞(英語:Obadiah) 撒慕爾 兄弟七人與他們的母親(英語:Womanwithsevensons) 西默盎(英語:Simeon(GospelofLuke)) 匝加利亞(先知) 匝加利亞(司祭)(英語:Zechariah(NewTestamentfigure)) 索福尼亞 童貞女(英語:Virgin(title)) 亞加大 依搦斯 伯爾納德 畢哲 則濟利亞 加辣 梅里達的歐拉利亞(英語:EulaliaofMérida) 尤菲米婭(英語:Euphemia) 日南斐法 嘉德麗·德卡薇達(英語:KateriTekakwitha) 路濟亞 瑪利亞·高蘭蒂 加爾各答的德肋撒姆姆 耶穌的納西薩(英語:NarcisadeJesús) 羅撒(英語:RoseofLima) 天主教主題 規範控制 WorldCatIdentities BIBSYS:90639186 BNE:XX1133551 BNF:cb118955484(data) CiNii:DA01851171 CONOR:41882723 FAST:30658 GND:11856059X ISNI:0000000120966249 LCCN:n79011075 NDL:00712012 NKC:jn20000603312 NLA:35026584 NLP:A11798804 NNL:000417445 NSK:000035800 NTA:069111723 ICCU:IT\ICCU\CFIV\034722 SELIBR:192442 SNAC:w6dn4961 SUDOC:02749988X ULAN:500372058 VIAF:90633132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聖加大利納&oldid=66254311」 分類:1347年出生1380年逝世教會聖師義大利天主教修女聖人主保聖人聖傷神視道明會肉身不朽聖人基督教神秘主義義大利羅馬天主教徒義大利女性作家死於神經性厭食症的人隱藏分類:含有哈佛參考文獻格式系列模板連結指向錯誤的頁面引文格式1維護:冗餘文本使用ISBN魔術連結的頁面含有拉丁語的條目含有義大利語的條目含有過時參數的引用的頁面含有古騰堡計劃連結的條目包含BIBSYS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BNE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BN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CINII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CONOR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FAST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GN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ISNI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LCC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DL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K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L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LP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NL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SK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T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SB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SELIBR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SNAC-I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SUDO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ULA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VIA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22元素的規範控制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العربيةمصرىAsturianuAymararuБеларускаяBrezhonegCatalàČeštinaDeutsch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فارسیSuomiFrançaisGaeilgeGalegoעבריתHrvatskiMagyarBahasaIndonesiaItaliano日本語Jawaქართული한국어LatinaLëtzebuergeschമലയാളംMalti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PolskiPiemontèisPortuguêsRunaSimiRomânăРусскийSarduSicilianuScots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SimpleEnglishSlovenščinaShqip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Kiswahiliதமிழ்ไทยTagalogTürkçeУкраїнськаVènetoTiếngViệt吴语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