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法師影音圖文檢索中心-- Version 2.0422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因明以三支為比量,有現量、有比量、有非量,這是一種說法,另外一種說法是現量、比量、聖 ... 我們學佛必須要採取聖教量。
... 所以這個我們就得依聖言量、依聖教量。
內文
標題
講義
墨寶
印章
編號
進階搜尋
简体
正體
綱目模式
頻次搜索
AND
OR
29-077-0003
主講人:淨空老法師
四種四諦 (第三集) 2007/5/2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節錄自華嚴經12-017-1749集) 檔名:29-077-0003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
請看「賢首品」第十二,「大用無方」第七段「俯同世間三昧門」,最後的三首偈。
我們從第十五首念起,先把這個文念一遍。
【分別文字說四諦。
決定義理說四諦。
】
昨天我們學到此地。
接著看下面:
【善破於他說四諦。
非外所動說四諦。
或八部語說四諦。
或一切語說四諦。
隨彼所解語言音。
為說四諦令解脫。
】
最後一首:
【所有一切諸佛法。
皆如是說無不盡。
知語境界不思議。
是名說法三昧力。
】
第七大段最後一首是總結。
『善破於他』、『非外所動』清涼大師有註解。
講到善破,這就是現在所講的辯論,在哲學裡面講叫科學方法論,確實是純哲學。
清涼註解裡面講,「以因明比量等,真能破故」,這是說到佛法五明裡面的因明。
所以早年方老師把佛法介紹給我,說佛法是高等哲學,不是沒有原因的,佛法裡面的立論跟現代的科學方法論不謀而合。
世尊在三千年前,因明,它三量,什麼叫做量?這個量也是我們現在所講的條件、前提,有大前提、有小前提、有結論。
因明以三支為比量,有現量、有比量、有非量,這是一種說法,另外一種說法是現量、比量、聖言量,或者叫聖教量,有這兩種講法。
我們兩種都要介紹一下。
我們學佛必須要採取聖教量。
聖人的現量,我們凡夫達不到的。
譬如聖人五眼圓明,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不但凡夫做不到,天人也做不到,甚至於阿羅漢都做不到。
阿羅漢雖然有天眼,他天眼能力並不很大,比起我們六道眾生,我們真是叫望塵莫及;他要往上面跟菩薩比、跟佛比,他就差的很遠。
以天眼所見,阿羅漢只能見到一個小千世界,佛經裡面講阿「少/兔」樓馱他的天眼可以見到大千世界,那是修得的,不是報得的,那是特殊情形。
阿羅漢裡面,現量最大的是阿「少/兔」樓馱,最大的,一般阿羅漢只能見到小千世界。
小千就不錯了,小千能見多大的範圍?我們用黃念祖老居士的說法,一個單位世界是現在科學家講的一個銀河系,一個小千世界是一千個單位世界組成的;換句話說,阿羅漢的天眼可以看一千個銀河系,我們六道凡夫望塵莫及,六道凡夫的天眼跟他們比是小巫見大巫。
所以這個我們就得依聖言量、依聖教量。
三量的建立,是就心法、心所法量知所緣的境界,量是度量的意思,衡量所緣的境界,就有三種不同。
第一種是「現量」,現量是現前的,我們能緣的心對所緣的境,這當中沒有障礙。
譬如眼見色,我們看得很清楚,就在面前,當然你相信了;耳聽音聲,聽人說話,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現量,讓你沒有懷疑。
第二種是「比量」,比量我們現在講推論。
這個事情並不在眼前,我們沒有看見、沒有聽到,但是從理論上去推想,應該是這樣的,不會有錯誤的。
佛經裡面的比喻,現在還是一樣的,很好用。
譬如隔一道牆,牆的外面,我們在院子裡面,院子有圍牆,圍牆外面我們看不到,可是看到圍牆外面有煙起來,你馬上就能推想下面一定有人在燒火,如果沒有人燒火它怎麼會有煙?這屬於比量。
現代科學家用數學推論出許多宇宙當中我們見不到、也聽不到的一些現象,甚至於發現行星。
天王星、冥天星的發現,都是先從數學裡面推斷,講行星繞地球的引力,推斷出外面一定有行星,沒有行星天王星不可能會受到影響。
這樣一推算,認為外面有,細心觀察,發現了冥王星。
這一類叫比量,也有相當的成就。
第三種叫「非量」,非量是錯誤的判斷,確實他是有判斷,但是判斷錯誤。
錯誤就打問號,不敢做決斷,所以也叫它做似現量、似比量。
現量當中不敢判斷它的真實性,加一個相似,就是還沒有做最後的決定,比量當中也不敢做最後決定。
譬如我們看到牆外面有人在生火,它有煙上來,這可以說是能肯定的。
但是你說這下面現在有沒有人?那就不一定。
也許他升了一把火,人走了,但是火是真的,火是真現量;現在有沒有人?是似現量,不敢說是真有,可能他燒火之後就離開了。
類似這種情形,這都是像現在西方哲學裡面的邏輯、辯證法,是屬於這一類的。
在佛法裡面,佛告訴我們,阿賴耶識、末那識、意識這都在內,都不在外。
在三量裡面,阿賴耶識跟前五識只有現量,阿賴耶識也是現量。
第七識執著,佛說第七識確實是非量,換句話說,全是錯誤的,執著這個身是我,錯了。
而第六意識是分別,分別可以說三量具足,第六意識有現量、有比量、有非量。
這是就六、七、八識來說。
用這種方法跟人家辯論真的是能立、能破,善破於他,駁倒別人錯誤的知見。
佛用這個方法來說四諦。
另外『非外所動說四諦』,外是外道,外道我們一定要很清楚的認知,外道決不是輕視人,決不是批評人,不是的;外道是心外求法,佛稱之為外道。
哪個人心外求法?沒有明心見性的人,全都是心外求法。
這個範圍太大了,阿羅漢還沒有明心見性;換句話說,菩薩以上,菩薩還不是普通菩薩,明心見性的摩訶薩,他不是外道。
為什麼?他應化在世間叫隨心應量,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他用的是真心,他不是妄心。
不為外動,非外所動就是不為外動,不會被外面境界所迷,不會受外面境界的影響,這個說四諦也是法身菩薩以上才能辦到,一般人做不到。
底下第十六首偈,『或八部語說四諦』,八部是鬼神,天龍八部。
他們的語言不一樣,這是我們能夠理解的,正如同我們世間人住在這個地球上,語言不相同。
一個國家,在我們中國,我們中國有多少種語言你知不知道,很複雜。
我小時候住在福建建甌,建甌人住在城裡的人跟鄉下的人說話就不一樣,所以我很小就知道福建話很複雜,同是一個省,聽不懂。
廣東跟福建不遠,你看廣東話跟潮州話不一樣,跟湄州的客家話又不一樣。
如果你仔細去調查,廣東至少有十幾或者是幾十種不同的語言。
現在交通方便,資訊發達,大家逐漸都講普通話,容易溝通。
你要曉得,一百年前沒有資訊,交通不方便,確確實實人民有真的老死不相往來。
有人在鄉下出生,一生沒有進過城市,他一生的活動空間就是他那個鄉村周圍不太遠的地方,外面世界多大不知道。
到城裡去過幾次,他見過世面了,就很受人尊敬。
所以方言不一樣。
八部鬼神也不例外,這是天龍八部,佛要度他們,一定要用他們的語言,這樣看起來佛是什麼語言都能說。
底下一句,『或一切語說四諦』,這就是包括佛什麼語言都能說。
佛有沒有學過?不需要學,為什麼不需要學?你要記住,「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自性所現的,自性所變的,所以只要你見性了,你就全通了。
沒有見性之前有障礙,見性之後,什麼障礙都沒有,所有的空間維次消失了,不存在。
空間維次從哪裡來的?給諸位說,從分別執著來的,起心動念沒有空間維次,一分別就有了,就產生不同的空間維次。
十法界依正莊嚴,十不是數字,《華嚴經》上的十代表圓滿,代表無量無邊。
這個事實科學家也是靠數學推演出來的,數學為科學之母。
從數學理論上來講,空間維次是無量無邊的,但是現代的科學家確實能夠證實,黃老居士告訴我,有十一種不同的空間維次,科學家能夠證實。
這個證實不是現量,是比量,這個比量是正確的,沒有錯誤,不是似比量、似現量。
我們學佛學了這麼多年,也深深的能體驗到,真的是無量無邊。
我們同樣此時此處我們得人身在人法界,我們共同在這個教室裡面學習經教,我們的空間是不是同一個?也許你說是,我們是同一個空間維次,好像電視機,我們同一個頻道。
其實不然,各人有各人的空間維次,各人有各人自己的頻道,只是我的頻道跟你的頻道差不多,相差有限,所以可以互通。
這要很細心、很冷靜,你能體會到,然後你才能發現,在一切時、一切處頻道都在產生變化。
所以真的是不一樣,各人住各人的空間。
《楞嚴經》上講的同分、別業,這有道理。
我們大家在一起互相能夠交流,同分,這是共業。
別業不一樣,別業是什麼?我們的感受,我們同樣在聽課,同樣在看一個節目,每個人感受不相同,有人受喜悅的感動,有人受悲傷的感動,不一樣,甚至有人根本就沒有感動。
為什麼同樣一個境界裡會有這三種明顯不同的現象?別業妄見。
同分見、別業見都是虛妄的境界,不是真實的。
真實的只有能現能變的真性,大經上講法性,也講佛性,明心見性,所以見性了,問題解決了。
要怎麼樣才能見性?放下就能見性。
放下見思煩惱,真要學,不學不行,不學活在這個世間太可怕了。
為什麼?你免不了生老病死,你到老病死的時候怎麼辦?沒有人能救你,佛菩薩也救不了你。
有一個能救,覺悟了,怎樣覺悟?放下,至少要把八十八品見惑放下。
簡單的說,身見要放下,不要再執著這個身是我,不要再執著你現在所擁有的一切,我所。
你要常常想到佛經上講的真話,「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這世間一點一滴你都帶不去,什麼能帶去?你的善心善行、你的惡念惡作可以帶去,那是業感。
你有善心善行,你將來生三善道,你有惡念惡作,你將來生三惡道,這是決定你將來到哪裡去。
這個東西能帶走,其他的什麼都帶不走,什麼也幫不上。
我們懂得這個道理,人生在世要做好事,帶得去,做壞事也帶得去。
為什麼叫做好事?不要到三途去,你不做好事就墮三途。
所以頭一個要把我、我所放下,這才能入佛門。
我們這些年來,在許多地方看到冤親債主附身的不少,現在這幾年愈來愈頻繁,這是我們現量所見的,你不能不承認。
附身的那些人決定不是裝出來的,裝他裝不像。
我們親眼所見、親耳所聞,你還能不信嗎?是有不信的,我見了我相信,那個不信的業障重,他還沒有回頭,還沒有覺悟。
這也是各人的,佛法講是業障不一樣,我們用科學家的話來說,每個人的空間維次不相同。
真正明白了、覺悟了,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是眼前當務之急。
我們要求的是什麼?智慧,不求別的,智慧從哪裡來的?智慧從清淨心來的,我們心裡所有一切不清淨的東西、垃圾要把它丟掉,不能再放在心上。
這個心叫什麼?心叫良心,把自己的良心拿去當作別人的垃圾桶,你說你有智慧嗎?
別人的善言善行,我們可以放在心上記住,別人的所有一切的不善,決定不要放在心上,放上心上就變成垃圾桶,這個重要。
你的良心當作別人的垃圾桶,你將來到哪裡去?垃圾是骯髒的東西,全是三惡道的,不要再幹這些傻事。
學六祖惠能大師,「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不見不是真的不見,真的不見那你不就糊塗了嗎?見,見而不見,聽而不聞,這個高明。
也就是說看到、聽到了,決定不把它放在心上,就叫做見而不見,聽而不聞,心裡面只想別人的好處,不要想別人的不好處。
我們雖然沒有明心見性,要向明心見性道路上邁進。
自己業障實在太重,煩惱習氣轉不過來,放不下,不要緊,老實念佛,求生淨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你見到阿彌陀佛就見性了。
實在講,往生的時候佛光注照,那是大量的把你的煩惱、不善的業習消除,佛光的作用不可思議。
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聽佛講經說法,看看西方世界的居民、大眾,沒有一個不是百分之百的依教奉行,圓滿的具足信願行三個條件,所以明心見性很快。
你什麼時候見了性就什麼時候成佛,到那裡成佛很快,緣太好,太殊勝了。
成佛之後,你跟諸佛如來一樣,自自然然的應化在十法界,不只娑婆世界的十法界,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的十法界,哪裡有緣哪裡去現身,哪裡有緣哪裡去說法。
此地講的四諦是代表,前面跟諸位說過,是代表一切佛法,通常概括的來說,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這都是佛門裡面的表法,見性之後自然就通達,什麼樣的語言都能說,都能夠理解。
『隨彼所解語言音』,現在這個眾生他在哪一道,他在一個什麼環境,他現在使用的什麼語言,菩薩能現同類身,用同類的語言給他說法。
『為說四諦』,後面這三個字『令解脫』,這是佛菩薩應化的目的,是幫助他解開迷惑煩惱,幫助他脫離三途、六道輪迴。
這是真的嗎?千真萬確,難不難?不難。
事不難,最難的是信。
眾生不信,對佛菩薩懷疑,現在人聽到佛菩薩說這是迷信,這就難了,這是把他這一生得度的緣分全都給斷絕了,真可惜。
為什麼?人身難得,得人身好不容易,得人身是最有緣分、也就是機會最多這一生當中得解脫。
你得到人身,很可惜,一個錯誤的認識,認為佛教是迷信、佛教是宗教,不肯認真學習,這一生空過了,你說多可惜!
我們要有高度的警覺,知道這個機會不容易得到,得到之後一定抓緊,我在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你自己要相信。
他能做到,我為什麼做不到?細心觀察他為什麼能做到,然後把我做不到的因素消除,我的障礙就沒有了,就能做到。
你細心觀察那些做到的人他具備什麼條件,萬緣放下;由此可知,萬緣不放下是障礙,要放下。
「放下,眾生很苦!」是,你要是這樣的慈悲,怕眾生受苦,不肯放下,你就跟著眾生一道輪迴。
就好像你看到一個人掉到水裡去了,快要淹死,自己不會游泳,在那個地方看到,這個人可憐,趕緊下去救他,賠一條命。
你自己也不會游水,你不是跟他一起死嗎?看到怎麼辦?回過頭來趕緊去學游泳,我要做游泳的高手,以後遇到我才能救他。
你現在不能不放下,這叫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慈悲。
所以古來大德看到信心不足的,造作業障深重的,臨終要受果報,人家問大德怎麼辦?大德在那裡說,隨他去吧!這個話裡頭有大道理在,不是不慈悲,你救不了。
所以教下才說佛度有緣人,什麼人有緣?能信、能解、能行,有緣人。
最低限度要做到他能信、能解,你給他種善根,他能行,他這一生決定得度,不能行就沒有法子了,最重要的是在行。
我們現在學的「賢首品」,「賢首品」這一品經最後的結論就是講行。
四諦,在這一段我們也要做個報告,四諦的初門也有藏、通、別、圓,初門就是下手之處。
我們不必依古大德的說法,古大德的講法在那時候管用,在現在不行,為什麼?做不到。
我們不得已而求其次,我們只要把總的綱領、總的原則抓到,總綱領、總原則就是看破、放下;看破是對於事實真相明白了,把你的煩惱、習氣、業障要放下。
末法時期,世尊在《大集經》裡面教我們,念佛成就,我們如果採取這個法門,這就是隨順佛陀教誨;我們要去學另外法門,那就不是隨順佛陀教誨。
為什麼?正法時期,戒律成就。
現在人也有對我們批評的,說我們破壞了戒律,其實是破壞了祖師訂的清規。
祖師訂的清規是印度戒律中國化,唐朝時候才有清規,也就是生活規範。
佛弟子,出家的、在家的都有一套生活規範,那是那個時代的。
穿衣服,佛教傳到中國來,中國人穿中國人自己的衣服,沒有用佛家的三衣。
現在我們搭的這個衣是佛家的,你要是真正看到佛陀在世穿的那個三衣,我們樓下三樓是印度教,你看看他們穿著的,那就是的。
他們衣很大,比我們現在這個衣大一倍,裹在身上,印度人穿的,就是一塊大布,大概是我們這個衣的兩倍大,我們現在已經把它縮小成一倍,小一半了。
用勾環,隋唐時代還不是勾環,帶子,用個帶子繫起來,帶子繫麻煩,你看以後用勾環,不是一步一步在改進嗎?哪有一定的成規?
日本人就更方便,日本人的袈裟也是一格一格的,他做了這麼一個小方塊,做法事的時候他就從口袋裡拿出來,就像我們的念珠一樣,戴在身上,胸前一塊;不用的時候,拿起來放在西裝口袋裡頭,方便。
我們看起來,那一小塊實在講太不莊嚴,我覺得我們中國祖師大德做這個衣是好,確實保留了世尊當年在世的形式。
祖師大德給我們訂的內衣、小褂褲都很寬大,為什麼?拜佛方便。
你說如果穿上西裝、西裝褲,不能拜佛,拜個幾拜它都裂開,它包在身上太緊了,所以很寬、很大,很舒服。
尤其褲腳很長,為什麼?把它捲起來紮帶子。
這是中國的,古印度是不是這樣?古印度沒有。
古印度那個時候跟中國上古,上古時候沒有褲子,都穿裙子,男女都是穿裙子。
你現在看畫佛像,你看佛像畫的還是穿裙子,我沒有看到佛像有穿褲子的,沒有看到,都是裙子,這要懂得。
現代人體質跟古人不能比,差多了,換句話說,血液循環不好,常常有毛病,這個繫帶子,帶子繫得緊緊的就影響血液循環。
所以我在早年,我就把褲子改了,短了,褲口也小一點,帶子不要了,就有人批評我,說我不遵守祖師的制度。
祖師沒有遵守釋迦牟尼佛的制度,為什麼?釋迦牟尼佛的時候沒有穿褲子,都穿裙子,他改成褲子,沒有遵守釋迦牟尼佛的制度。
所以諸位要曉得,佛法是活活潑潑的,佛法不是死的,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佛總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
佛沒有制作,佛只講原理原則,細行一定要隨順眾生,只要方向、目標正確就好了。
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就是隨喜、恆順,但是它真的一個方向、一個目標,方法就是一個總的原則,看破、放下。
在過去,一個目標,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一個方向,菩提大道,就是三皈依,覺而不迷,皈依佛,正而不邪,皈依法,淨而不染,皈依僧,這是大方向,覺正淨;走覺正淨才能達到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見性就是回歸到自性。
我們現在是迷失了自性,在三途、六道、十法界流浪,諸佛菩薩的教誨是幫助我們回歸自性,回家!這個道理要懂。
所以我們的穿著要簡單、要樸素、要整齊、要大方,要符合這幾個原則就好了。
世尊當年制作的福田衣,這是表法的意思,這件衣代表什麼?代表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一個不漏。
披在身上你就要常常觀想,我的心是法性,我的身是法相,性相是一不是二,這就是明心見性,這就是回歸自性,這個衣代表這個意思。
每一格代表一尊佛,一尊佛的教區(教化區)就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我們現在所講的,用科學的說法,是十億個銀河系,這是一尊佛的教化區,一格就是代表這個。
這個格子有多少?無量無邊,你能看得出來嗎?你看到這個地方,這有長有短,短的也是這麼長,我們是切成一塊讓你看,實際無有窮盡,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它表這個意思。
叫你看到這個衣,你自己跟法界融合成一體,所以不能做得太小掛在那裡,那看不出來。
但是我們現在這個衣是長了,不方便,這個衣可以做短一點,不要拖地。
我們的海青,袖子太長,我有意思把袖子剪一半,剪一半很好看。
長度也要把它縮短,使我們現在走路,特別是利用公共交通工具,我們上公共巴士,後面的人踩不到,要以這個做標準。
不要被後面的人踩到我們的衣服,你就要摔一跤,你摔一跤現在人不會憐憫你,他踩到,看你跌倒,他在旁邊哈哈大笑,不像從前。
我們上下樓梯、上下車的時候不必要把衣服提起來,這樣就方便了。
所以我看到日本人、看到韓國人他們的海青,我覺得很有道理,他比我們短很多,至少短一尺多,這很有道理,你要符合現代生活的方便。
中國衣服適合於古代,不適合於現代,這些不能不懂。
佛給我們制定的戒律不能變,戒律很少,跟在家人定的只有五戒,五條,跟出家人定的也只四重戒,這不能變,輕戒也只有十幾條。
比丘二十五條戒,後面二百多條都是威儀,威儀就是日常生活應該守的規矩,那是要變的。
這就是給你說,根本戒不可以變,它是講原理原則,殺、盜、淫、妄,再加上飲酒,殺盜淫妄酒,這是決定不能變的。
總而言之,一定要有智慧,要能夠讓現前大眾普遍的都感到方便,在學習當中都能產生法喜,這就對了,佛法活活潑潑,不是死呆板的。
所以每一條戒都有開遮持犯,你看它多靈活,它不是呆板的,根本戒也有開遮持犯,又何況往上提升,定共戒、道共戒,那真正得到解脫了。
這個四諦在現前我們學習,無論是藏通別圓都要從根本學起,沒有根怎麼學都不能成就。
在這許多年來,我們也走了許多的國家地區,不僅是接觸到佛門同學,其他宗教的朋友們我接觸很多。
現前普遍的問題就是倫理道德的墮落,自私自利、貪瞋痴慢的滋長,這是麻煩事情。
我遇到許多宗教領袖、高等的傳教師,我們在一起都會討論到這些問題,一定要認真學習經典,要正確的理解經典,依教奉行,才能得到宗教教學的真實利益。
在中國,中國至少有五千年的歷史,這是信史,就是可以相信的,是真的事實。
五千年為什麼在這個地區屹立而沒有消失,原因在哪裡?在教育。
尤其是最近這二千五百年,特別是從孔子以後,這個地區的教育,儒釋道三家,三教九流,九流是學派,這個三教,大教育家,孔子、老子、釋迦牟尼。
佛教傳到中國,很快就跟中國傳統文化融成一體。
這三教的根是什麼?儒家的根是傳統文化的根,換句話說,五千年的根,教的是倫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因果的教育,這是根本,這三個根。
後人把這三種教育發揚光大的人很多,至少有幾十家之多,我們看到現在很多家譜裡面,家譜裡面都有家訓,所謂「家有家規,國有國法」,都有家訓。
到朱熹,宋朝的時候,這是宋朝大儒,我想他一定是從許多最好的家訓、代表性的家訓,把裡面好的東西它的精神、它的方法融合成一體,寫了一篇「童蒙須知」,教小孩的。
以後在前清,又有人用這個做基礎、做底本,重新再改寫成《弟子規》。
所以《弟子規》這篇文字是中國五千年傳統家教的集大成,它能夠代表中國五千年的家庭教育。
編得好,三個字一句,好念又押韻,總共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個字,好記。
嬰兒從出生,耳濡目染,大人把弟子規統統做到,做給嬰兒看。
他從出生,睜開眼睛他就會看,豎起耳朵他就會聽,他已經在學習,所謂是先入為主,根深蒂固,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根。
他的父母、他的長輩、他的哥哥、姐姐,都把弟子規做給他看,他看了一千天,三年,到三歲。
他就懂得做人的道理,他懂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他自然就懂了,所以中國諺語才講「三歲看八十,七歲看終身」。
在全世界,中國人最懂得教育,真正的教育不一定要認識字,很多人不認識字,懂得做人,懂得這些道理。
《弟子規》他沒念過,可是裡頭他都做到了,日常生活當中全做到了。
都是大人教的,都是社會上一些大眾表演出來的,我這個年齡小時候還沾了一點邊。
兒童到六、七歲的時候上學,進私塾,那是家教的延續,這時候學校的老師也跟家長一樣,做出榜樣給學生看,身教。
再把這些道理講給兒童聽,為什麼要這樣做,以前只曉得這樣做是對的,不曉得什麼道理,這是把道理講給他聽,為什麼要這樣做。
七、八歲,倫理有根了,要跟他講道德、要跟他講因果,讓他在童年時代就把倫理教育、道德教育、因果教育根深蒂固,他一生不會學壞,他有能力辨別邪正、是非、真妄,這才叫根。
所以儒家的根、中國傳統的根是《弟子規》,比什麼都重要,道家的根是《太上感應篇》,佛家的根是《十善業道》,三教三個根。
但是在中國,中國有三教,三教很難分,你說哪個是純儒、哪個是純佛、純道,找不到,一個找不到,為什麼?統統都學;形式上有三教,實質上它已經融成一體。
讀書人這是儒,他也學佛,他也學道;道教的道士,他也學佛,他也學儒;佛教裡面這些法師們、出家人,他也學四書五經,他也學老莊。
所以在中國,這個三教確實能融會貫通,是一而三,三而一。
不但三教,連九流都是一家,這就是現代人所講的多元文化。
現在交通便捷,資訊發達,得力於科技的昌明,把地球變小了。
我記得我在抗戰前一年,十歲,那是民國二十五年,我離開家鄉到福建,我記得走了一個星期。
現在從我家鄉到香港,飛機只要兩個小時,從前走七天。
七天算是交通還不錯了,從蕪湖到南京、到上海可以坐火車,上海到福州可以坐輪船,輪船三天三夜到福州,從福州到南平坐小輪船,就有一點像現在香港的渡輪一樣,小火輪、小輪船,從延平到建甌坐公共汽車。
算不錯了,比步行走路強多了,走路恐怕要走一個月才能走到。
現在交通的便捷把地球距離縮短了,變成地球村,這個變化很大,過去人老死不相往來,現在往來的機會是愈來愈多,愈來愈密切。
那麼你就想想,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言語、不同的生活方式,這一下接觸,會不會有衝突?當然,不能避免的。
如何能把衝突緩和、化解?需要一段時間。
所以現在國外許多國家都提倡多元文化,那就是我們要接受外來的文化,每個地區都要能包容、都要能接受,不同的文化如何我們在一個社會能和睦相處,平等對待,互助合作。
我在澳洲,有一天澳洲的移民部長、公民部長我們在一起吃飯,在他們國會大廈餐廳裡面吃飯。
他們告訴我,澳洲現行的政策,希望在十年之內接納兩千萬的移民。
現在澳洲人大概只有兩千多萬,希望再接納兩千萬移民,使澳洲的人口達到五千萬。
我聽了這個話之後,我就告訴這兩位部長,我說你們有沒有想到,來自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族群、不同的信仰、不同的文化,跟原居民如何能夠融洽在一起生活?他說他們也想到了,而且認為這是很嚴肅的一個問題。
我說:有沒有方法?還想不出來。
我就告訴他:我有方法。
他問我:你有什麼方法?我說:現前必須要培養一批多元文化的老師,師資,你現在要培養一批師資,要了解全世界各個地方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不同的生活方式,要都懂得。
可以利用全國這些學校,什麼時候?寒暑假的時候,辦班教學。
歡迎新移民跟原居民在一起學習,免費來上課。
能夠上個一個星期到兩個星期,彼此大家了解,彼此在學習期間互相也認識了,那就很容易相處。
我這個方法他們接受了,這個辦法好。
用這種短期培訓,大家在一起上課,在一起學習,讓他們了解澳洲人,澳洲人也了解他們過去本國本土的一般狀況,彼此互相了解。
學習包容,學習謙虛,學習尊重別人,學習關懷,學習互助合作,這個社會很美好。
這就是我們現在學習的這一大段,這一大段一共有十個小段,這是第七段,後面還有三段,這一段是大用無方。
所以末後這首偈子說,『所有一切諸佛法,皆如是說無不盡』,這就是說大乘佛法的實相。
大乘教裡面告訴我們,無有一法不是佛法。
佛是什麼意思?佛是覺悟的意思,佛翻作覺,法是一切法,對一切法通達明瞭,就叫做佛法。
對一切諸法不通達、不明瞭,我們通常稱一切諸法,通達明瞭,再加上一個佛字。
所以,佛是通達明瞭的意思,跟中國人講「聖」是一個意思,聖也是通達明瞭。
「皆如是說無不盡」,法法皆是,法法皆如。
所以佛在經上才講,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
西方極樂世界,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我們娑婆世界,尤其現在我們生活在這個地球上災難很多,天災人禍頻率年年在上升,好像災害一次比一次嚴重,這個地方是不是也是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諸佛菩薩看了一點都不錯,我們地球現在也是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
這怎麼個說法?消業。
「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我續了兩句,真的,一點都不假。
為什麼會災難頻繁?你造的業障太重,造業業要消掉,災難是消業障的。
你明白這個道理,你就能夠曉得,三途(餓鬼、畜生、地獄)不是壞事。
這裡面的鬼王,我們在《地藏經》上念到的,閻羅、羅剎、阿修羅,許多都是諸佛如來、法身菩薩在那個地方示現的,你能說他不是好人嗎?你能說那不是好事嗎?為什麼菩薩現這種惡毒之相?那個惡毒不是佛菩薩現的,是眾生惡業所感的,佛菩薩什麼時候現相?我們在大乘經上讀到的、認知的,佛菩薩只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
眾生心善,他現的就是善相,眾生心不善,他現的就是不善相,不是他自己的意思,自己從來沒有意思。
這樣體會到,你才真的把事實真相搞清楚。
所以眾生感是有心的,佛菩薩應是沒有心的,決定沒有起心動念,決定沒有分別、執著。
所以地獄的境界、餓鬼的境界、畜生的境界,菩薩隨眾生感而應現,幫他消業障。
就好像這個世間,世間人犯法了,被法律判刑制裁,送到監獄裡面去執行,在監獄裡是消他的罪業,刑期滿他就出來了。
那我們要問,三途,餓鬼、畜生、地獄,是不是也是刑期滿就出來?沒錯,刑期滿就出來。
刑期是誰定的?沒有人定,是他自己的惡業。
刑期滿早晚也不一定,什麼叫刑期滿?真正懺悔就滿了。
所以墮落在三途裡面,時間長短沒有一定,你什麼時候能悔改,什麼時候認錯,就出來了。
但是你要知道,地獄裡認錯了,你是可以離開地獄,有句話必須記住,「萬法皆空,因果不空」,那就是說你殺人要償命,你欠債要還錢,因果不空。
地獄出來再到人道,到人道來幹什麼?這佛說了,人間人與人的關係四種緣,報恩、報怨、討債、還債,如果沒有這四種緣,對面不相逢,陌生人;只要有緣,肯定都是這四緣。
不覺悟,這個裡頭就是恩怨酬償,冤冤相報,真的,生生世世扯不清,你說多麻煩。
所以出離六道輪迴談何容易!只有覺悟的人,覺悟這要遇到佛法才行,佛法是正覺,佛法是大覺,把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算了,放下,我欠人的還人家,別人欠我的不要了,這才能解脫。
我欠別人的不能不還,人家欠我的可以不要,如果還要,這一生就不能解脫,我們念佛就不能往生。
「那個人欠我的債沒還我,我還等他還」,你能往生嗎?一定要曉得,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不再計較、不再執著,這才能超越,稍稍有一絲毫計較、執著就走不了。
所以念佛人,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什麼原因?執著、計較沒放下。
這樁事情必須在日常生活當中去學習,天天要有警覺,天天要能提得起來。
決不是說我到病重臨死的時候再放下,那時候遲了,來不及了,你自己做不了主;必須在現前頭腦清醒的時候,自己做得了主。
什麼時候放下?現在放下,現前就不執著,這才能解脫,這樣才能往生。
所以四諦,就是佛法,講到這個地方,要說從哪個地方下手?從哪裡學起?就從現前放下。
天天要放下,為什麼?我們習氣太深,現在是放下了,過幾分鐘它又起來,過二、三個小時又不行了,到明天就更不行了,天天要練。
練到哪一天真放下,真的是放下了,不再有這個念頭起來,那你就得念佛三昧,恭喜你,你往生就自在。
所以功夫沒有成就,我過去也曾經講過,不能死!一死什麼都完了,為什麼?三途去了。
一定要在這一生當中把這樁事情辦好,要知道,除這樁事情之外全都是假的,除這樁事情之外,所有事都是對自己不利的。
有幾個人有這麼高的警覺?有幾個人有這麼深入的認知?這不容易!
末後這首偈清涼大師有註解,註解裡面講,「非唯說四諦」,不僅僅只說四諦,「六度萬行等皆然」,從這裡講四諦是表法,是代表,就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用這個做代表。
下面講「一心說法,得語實性」,後面說「能起隨類之用,名三昧力」,這很重要。
我們怎麼修?關鍵就在一心。
你看修淨土的,修淨土的標準是什麼?《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心不顛倒」,這兩句是標準。
你能把這八個字做到,不但是決定往生,實在講,你是自在往生,怎麼?想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想站著走,行;想坐著走,行;想躺著走,也行。
從前聽說有這麼個故事,佛門叫公案,有個法師他往生的時候就問人,你們有沒有看到站著走的?有,有聽說。
坐著走的?有聽說。
然後他翻一個跟斗,頭朝下腳朝上,這樣走的你們有沒有看見過?沒有!他就走了。
你看遊戲神通,自在!他的功夫在哪裡?就是一心不亂,心不顛倒;一心不亂是三昧,心不顛倒是智慧,福慧圓滿了。
圓滿有等級不同,這個圓滿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條件圓滿了。
一心就是沒有妄念,我還有別的念頭就不是一心,你念佛的時候夾雜了。
一心最淺的解釋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你心裡頭只有這一句,除這一句什麼都沒有。
無論做什麼事情,做完就了了,絕不放在心上,處事待人接物亦復如是。
看到人,每個人都是阿彌陀佛,這個好,自己對佛的恭敬心生起來了;看到每樁事也是阿彌陀佛,遍法界虛空界就是一個阿彌陀佛,得一心不亂。
心不顛倒,沒有一個雜念能滲透進去,沒有一絲毫懷疑,得語實性。
說實在講,這是說,如果是行,就得身實性,如果是念頭(觀),得意實性,實性就是自性、就是本性。
言語回歸到實性,與實性相應,身體一舉一動與實性相應,意也跟實性相應,那你就能起隨類之用。
就像佛在此地講的一樣,你對於十法界的眾生都能起隨類的作用,祕訣就在一心。
一心念佛,一心說法,就跟這個地方講的佛菩薩沒有兩樣。
第七段「俯同世間三昧門」,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上一集
下一集
延伸文章資訊
- 1隨記--現量、比量、聖教量@ 電腦+電源+網路+無名+滑 ... - 隨意窩
佛經說若要證實一件事的真實性,可以依照三個標準來衡量, 這三個標準是現量、比量、聖教量。 一、現量──不須推測判斷,能直覺親證到這種境界的。
- 2量
其中,現量、比量、非量,或現量、比量、聖教量等,皆稱三量。此外,現量與比量對非量而言,稱為真現量、真比量。 於現、比、聖教三量之外,若加上譬喻量(梵upamāna, ...
- 3三量 - 中文百科知識
比量
- 4淨空老法師影音圖文檢索中心-- Version 2.0422
因明以三支為比量,有現量、有比量、有非量,這是一種說法,另外一種說法是現量、比量、聖 ... 我們學佛必須要採取聖教量。 ... 所以這個我們就得依聖言量、依聖教量。
- 5唯識三量 - 唯識簡介
唯識學以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認識外境時,心理活動的相狀有三種差別,即所謂「三量」:現量、比量、非量。量,就是量度、計慮的意思。譬如:以尺量布,就可以計算出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