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楚世家》原文及翻译译文- 快思网 - 幼儿园教案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史记·楚世家》原文及翻译史记. 原文:. 八年,伐陆浑戎,遂至洛,观兵于周郊。

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

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

首页 幼儿园教案 幼儿园PPT课件 季节教案节日教案 《史记·楚世家》原文及翻译译文 来源:快思网日期:2022-09-26 《《史记·楚世家》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史记·楚世家》原文及翻译译文  《史记·楚世家》原文及翻译史记  原文:  八年,伐陆浑戎,遂至洛,观兵于周郊。

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

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

”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

”王孙满曰:“呜呼!君王其忘之乎?昔虞夏之盛,远方皆至,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

桀有乱德,鼎迁于殷,载祀六百。

殷纣暴虐,鼎迁于周。

德之休明,虽小必重;其奸回昏乱,虽大必轻。

昔成王定鼎于郏鄢,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

周德虽衰,天命未改。

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楚王乃归。

  十六年,伐陈,杀夏征舒。

征舒弑其君,故诛之也。

已破陈,即县之。

群臣皆贺,申叔时使齐来,不贺。

王问,对曰:“鄙语曰牵牛径人田田主取其牛径者则不直矣取之牛不亦甚乎且王以陈之乱而率诸侯伐之以义伐之而贪其县亦何以复令于天下!”庄王乃复国陈后。

  十七年春,楚庄王围郑,三月克之。

入自皇门,郑伯肉袒牵羊以逆,曰:“孤不天,不能事君,君用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

敢不惟命是听!宾之南海,若以臣妾赐诸侯,亦惟命是听。

若君不忘厉、宣、桓、武,不绝其社稷,使改事君,孤之愿也,非所敢望也。

敢布腹心。

”楚群臣曰:“王勿许。

”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庸可绝乎!”庄王自手旗,左右麾军,引兵去三十里而舍,遂许之平。

潘尪入盟,子良出质。

夏六月,晋救郑,与楚战,大败晋师河上,遂至衡雍而归。

  二十年,围宋,以杀楚使也。

围宋五月,城中食尽,易子而食,析骨而炊。

宋华元出告以情。

庄王曰:“君子哉!”遂罢兵去。

  (节选自《史记•楚世家》)  译文:  八年(前606),楚国讨伐陆浑戎,到达洛阳,在周都郊外阅兵。

周定王派王孙满犒劳楚王。

楚王向王孙满询问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回答说:“统治国家在于道德不在于宝鼎。

”庄王说:“你不要倚仗九鼎!楚国只要销毁刀剑上的刃尖便可以铸成九鼎。

”王孙满说:“哎!君王忘记这些了吗?过去虞夏昌盛时,边远的国家都来朝贡,让九州的长官进贡金属,铸成九鼎,其上绘了许多山川物体,各种怪异之物都具备,好让百姓知道怪异为害情况。

桀道德败坏,鼎便被迁到殷朝,殷延续了六百年。

殷纣王残暴狂虐,鼎又被迁到周朝。

如果天子道德美好,鼎虽然很小却重得移不动;如果天子道德敗坏,鼎即使再重也容易移动。

过去,周成王把九鼎安置在郏鄏(jiárǔ),占ト说可以传世三十代,立国七百年,这是上天的意旨。

如今周王室虽然衰微,但上天的意旨没有改变。

问鼎轻重,确实不可以啊。

”楚王オ撤军回国。

  十六年(前598),楚国讨伐陈国,杀了夏征舒。

因为征舒杀死了自己的国君,所以楚国杀死了他。

攻下陈国后,楚国就把它划作自己的县。

群臣都庆贺胜利,只有申叔时刚从齐国出使归来不庆贺。

庄王问他为什么,申叔时回答说:“俗语说,牵着牛笔直地走到人家田里,田的主人抢走了牛,牵牛走入人家田里确实不对,但抢走牛不也太过分了吗?当然,庄王您是因为陈国动乱才率领诸侯们攻伐它,明明是有理攻伐它,但贪婪地把它划归为自己的一个县,这怎么能在天下发布命令呢!”庄王于是又恢复了陈国后代的地位。

  十七年(前597),春天,楚庄王包围了郑国,三个月攻下它。

从皇门进入郑都,郑伯脱去上衣露出胳膊牵着羊迎接庄王说:“我不为上天所保佑,不能侍奉您,您因此发怒,来到我国,这是我的罪过。

我怎敢不听从您的命令呢!您把我遗弃到南海吧,或者把我当奴隶赏赐给诸候,我也唯命是听。

假若您不忘记周厉王、宣王、郑桓公、武公,不断绝他们国家的祭祀,让我侍奉您,这是我的心愿,我也不敢有如此的奢望。

只是大胆地向您表白一下。

”楚国的大臣们都说:“君王不要答应他,”庄王说:“郑国君能这样谦卑,就一定能任用自己的百姓,怎么可以断绝他的祭祀呢”说完,庄王亲自举起军旗,左右的人指挥军队,率军  退后三十里驻扎下来,于是答应与郑国国君讲和。

郑大夫潘尫(wāng)来订立盟约,子良到楚国当人质。

夏季六月,晋国救助郑国,与楚国大战,在黄河畔楚国大败晋军,楚国一直打到衡雍才回国。

  十年(前594),楚国包围了宋都,因为宋国杀死了楚国使者。

楚国包围宋五个月之久,都城内粮食吃尽,人们互换亲子骨肉而食,劈开人骨当柴烧。

宋国的华元出城向楚军讲明实情,庄王说:“这是君子啊!”于是撤军离去。

  《史记·楚世家》2、《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奢》原文及翻译译文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奢》原文及翻译史记  原文:  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

平原君怒,将杀奢。

奢因说曰:“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秦伐韩,军于阏与(阏与:古邑名,在今山西和顺西北)。

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救。

”又召乐乘而问焉,乐乘对如廉颇言。

又召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

”王乃令赵奢将,救之。

  兵去邯郸三十里,而令军中曰:“有以军事谏者死。

”秦军军武安西,秦军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振。

军中侯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赵奢立斩之。

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

秦间来入,赵奢善食而遣之,间以报秦将,秦将大喜曰:“夫去国三十里而军不行,乃增垒,阏与非赵地也。

”赵奢既已遣秦间,乃卷甲而趋之,二日一夜至,令善射者去阏与五十里而军。

军垒成,秦人闻之,悉甲而至。

军士许历请以军事谏,赵奢曰:“内之。

”许历曰:“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

不然,必败。

”赵奢曰:“请受令。

”许历曰:“请就斧质之诛。

”赵奢曰:“胥后令邯郸。

”许历复请谏,曰:“先据北山上者胜,后至者败。

”赵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赵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

秦军解而走,遂解阏与之围而归。

  赵惠文王赐奢号为马服君,以许历为国尉。

赵奢于是与廉颇、蔺相如同位。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  赵奢,本是赵国征收田租的官吏。

在收租税的时候,平原君家不肯缴纳,赵奢依法处治,杀了平原君家九个当权管事的人。

平原君大怒,要杀死赵奢。

赵奢趁机劝说道:“您在赵国是贵公子,现在要是纵容您家而不遵奉公家的法令,就会使法令削弱,法令削弱了就会使国家衰弱,国家衰弱了诸侯就要出兵侵犯,诸侯出兵侵犯赵国就会灭亡.您还怎能保有这些财富呢?以您的地位和尊贵,能奉公守法就会使国家上下公平,上下公平就能使国家强盛,国家强盛了赵氏的政权就会稳固,而您身为赵国贵戚,难道还会被天下人轻视吗?”平原君认为他很有才干,把他推荐给赵王。

赵王任用他掌管全国的赋税,全国赋税非常公平合理,民众富足。

国库充卖。

  秦国进攻韩国,军队驻扎在阏与。

赵王召见廉颇问道:“可以去援救吗?”廉颇回答说:“道路远,而且又艰险又狭窄,很难援救。

”又召见乐乘问这件事,乐乘的回答和廉颇的话一样。

又召见赵奢来问,赵奢回答说:“道远地险路狭,就譬如两只老鼠在洞里争斗。

哪个勇猛哪个得胜。

”赵王便派赵奢领兵,去救援阏与。

  军队离开邯郸三十里,赵奢就在军中下令说:“有谁来为军事进谏的处以死刑。

”秦军驻扎在武安西边,秦军击鼓呐喊的练兵之声,把武安城中的屋瓦都震动了。

赵军中的一个侦察人员请求急速援救武安,赵奢立即把他斩首。

赵军坚守营垒,停留二十八天不向前进发,反而又加筑营垒。

秦军间谍潜入赵军营地,赵奢用饮食好好款待后把他遣送回去。

间谍把情况向秦军将领报告,秦将大喜,说:“离开国都三十里军队就不前进了,而且还增修营垒,阏与不会为赵国所有了。

”赵奢遣送秦军间谍之后,就令士兵卸下铁甲,快速向阏与进发。

两天一夜就到达前线,下令善射的骑兵离阏与五十里扎营。

  军营筑成后,秦军知道了这一情况,立即全军赶来。

一个叫许历的军士请求就军事提出建议,赵奢说:“让他进来。

”许历说:“秦人本没想到赵军会来到这里,现在他们赶来,士气很旺盛,将军一定要集中更多的兵力来等待他们。

不然的话,必定要失败。

”赵奢说:“请让我接受您的指教。

”许历说:“我请求接受死刑。

”赵奢说:“等回邯郸以后的命令吧。

”许历请求再提个建议,说:“先占据北面山头的得胜,后到的失败。

”赵奢同意,立即派出一万人迅速奔上北面山头。

秦兵后到,与赵军争夺北山但攻不上去,赵奢指挥士兵猛攻。

大败秦军。

秦军四散逃跑,于是阏与的包围被解除,赵军回国。

  赵惠文王赐给赵奢的封号是马服君,并任许历为国尉。

赵奢于是与廉颇、蔺相如职位相同。

3、《史记·刺客列传·豫让者》原文及翻译译文  《史记·刺客列传·豫让者》原文及翻译史记  原文: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

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

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

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

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

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

”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

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

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

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

”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

其妻不识也。

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

”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

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

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

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

”使人问之,果豫让也。

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雠,而反委质臣于智伯。

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雠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

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

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

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

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

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雠之意,则虽死不恨。

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

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

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译文:  豫让,晋国人,原先曾在范氏和中行氏那里做事,但毫不知名。

离开他们后到智伯门下供职,智伯很看重和宠爱他。

等到智伯攻伐赵襄子,赵襄子和韩氏、魏氏合谋灭了智伯,灭智伯后又三分智伯的土地。

赵襄子最恨智伯,把智伯的头颅漆了,作为酒器。

豫让逃到山中,说道:“唉!士人为知己者献出生命,女子为喜爱自己的人修饰容貌。

如今智伯了解我,我一定要为了替他报仇而死,以此来报答智伯,这样我死后的魂魄也就不会感到羞愧了。

”于是变更名姓,冒充为判刑服役之人,混进赵襄子宫里涂饰厕所,身上挟带匕首,想刺杀襄子。

襄子去厕所时,忽觉心惊,便抓住涂厕所的刑人审问,发现他便是豫让,身上带着凶器,口称:“要为智伯报仇!”襄子身边的侍从要杀他,襄子说:“他是个义士,我小心避开他就是了。

再说智伯死了,没有后代,而他的臣下却想替他报仇,这个人是天下的贤德之人啊。

”最终还是把豫让释放了。

  不久,豫让又在身上涂漆,让皮肤长满恶疮,还吞炭使嗓子喑哑。

他把自己原来的形状变得人们无法辨认之后,到市上行乞。

他的妻子见了,认不出是他。

在路上见到他的朋友,朋友却认出他来了,说:“你不就是豫让吗?”答道:“我是豫让。

”他的朋友为之哭泣道:“以你的才干,投奔到襄子门下效命办事,襄子一定会亲近你宠爱你。

他亲近你宠爱你,你再做你想做的事,这岂不更容易吗?为什么竟要伤残身体,受许多痛苦,想以此达到向襄子报仇的目的,这不也太难了吗!”豫让说:“既然已经投他门下效命办事,却又想杀他,这是怀着异心来侍奉君主啊。

再说,我所做的确实是极难的事情,然而所以要这样做,正是要使天下后世身为人臣却怀着异心去侍奉君主的人感到羞愧啊。

”  豫让离去之后,不久,料到赵襄子该出门了,便埋伏在赵襄子将会经过的桥下。

襄子来到桥边,马突然受惊,襄子说:“此人必是豫让。

”派人查问,果然是豫让。

这时襄子便数落豫让说:“你不是曾经在范氏、中行氏门下做过事吗?智伯把他们全灭了,而你不为他们报仇,反而投奔到智伯门下效命办事。

现在智伯也已经死了,你为什么独独这样执著地为他报仇呢?”豫让说:“我在范氏、中行氏门下做事,范氏、中行氏都把我当一般人相待,所以我就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

至于智伯,他把我当国士相待,我因此要像国士那样报答他。

”襄子长叹一声,呜咽着说道:‘唉,豫子啊豫子!你为智伯尽忠,名声已经成就了;而我赦免你,也已经够了。

你还是为自己想想吧,我不再放过你了!”襄子派兵围住豫让。

豫让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掩盖别人的美德,而忠臣理应为名节献身。

上一次您已经宽赦过我,天下人无不称赞您的贤明。

今日之事,我自然难免一死,可我还是希望能得到您的衣服,击打它一下,以表达我的报仇的心意,这样我虽死而无憾。

这不是我所敢期望的,我只是斗胆向您陈述我内心的想法。

”这时襄子深感豫让义烈,便派人拿自己的衣服给豫让。

豫让拔出剑来,跳跃多次击刺衣服,说道:“我可以在九泉之下报答智伯了!”说罢便横剑自刎。

豫让死的那天,赵国的志士听到这消息,都为他流泪哭泣。

  《史记·刺客列传·聂政》《史记·刺客列传·豫让者》4、《史记·楚世家》原文及翻译译文  《史记·楚世家》原文及翻译史记  原文:  八年,伐陆浑戎,遂至洛,观兵于周郊。

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

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

”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

”王孙满曰:“呜呼!君王其忘之乎?昔虞夏之盛,远方皆至,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

桀有乱德,鼎迁于殷,载祀六百。

殷纣暴虐,鼎迁于周。

德之休明,虽小必重;其奸回昏乱,虽大必轻。

昔成王定鼎于郏鄢,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

周德虽衰,天命未改。

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楚王乃归。

  十六年,伐陈,杀夏征舒。

征舒弑其君,故诛之也。

已破陈,即县之。

群臣皆贺,申叔时使齐来,不贺。

王问,对曰:“鄙语曰牵牛径人田田主取其牛径者则不直矣取之牛不亦甚乎且王以陈之乱而率诸侯伐之以义伐之而贪其县亦何以复令于天下!”庄王乃复国陈后。

  十七年春,楚庄王围郑,三月克之。

入自皇门,郑伯肉袒牵羊以逆,曰:“孤不天,不能事君,君用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

敢不惟命是听!宾之南海,若以臣妾赐诸侯,亦惟命是听。

若君不忘厉、宣、桓、武,不绝其社稷,使改事君,孤之愿也,非所敢望也。

敢布腹心。

”楚群臣曰:“王勿许。

”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庸可绝乎!”庄王自手旗,左右麾军,引兵去三十里而舍,遂许之平。

潘尪入盟,子良出质。

夏六月,晋救郑,与楚战,大败晋师河上,遂至衡雍而归。

  二十年,围宋,以杀楚使也。

围宋五月,城中食尽,易子而食,析骨而炊。

宋华元出告以情。

庄王曰:“君子哉!”遂罢兵去。

  (节选自《史记•楚世家》)  译文:  八年(前606),楚国讨伐陆浑戎,到达洛阳,在周都郊外阅兵。

周定王派王孙满犒劳楚王。

楚王向王孙满询问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回答说:“统治国家在于道德不在于宝鼎。

”庄王说:“你不要倚仗九鼎!楚国只要销毁刀剑上的刃尖便可以铸成九鼎。

”王孙满说:“哎!君王忘记这些了吗?过去虞夏昌盛时,边远的国家都来朝贡,让九州的长官进贡金属,铸成九鼎,其上绘了许多山川物体,各种怪异之物都具备,好让百姓知道怪异为害情况。

桀道德败坏,鼎便被迁到殷朝,殷延续了六百年。

殷纣王残暴狂虐,鼎又被迁到周朝。

如果天子道德美好,鼎虽然很小却重得移不动;如果天子道德敗坏,鼎即使再重也容易移动。

过去,周成王把九鼎安置在郏鄏(jiárǔ),占ト说可以传世三十代,立国七百年,这是上天的意旨。

如今周王室虽然衰微,但上天的意旨没有改变。

问鼎轻重,确实不可以啊。

”楚王オ撤军回国。

  十六年(前598),楚国讨伐陈国,杀了夏征舒。

因为征舒杀死了自己的国君,所以楚国杀死了他。

攻下陈国后,楚国就把它划作自己的县。

群臣都庆贺胜利,只有申叔时刚从齐国出使归来不庆贺。

庄王问他为什么,申叔时回答说:“俗语说,牵着牛笔直地走到人家田里,田的主人抢走了牛,牵牛走入人家田里确实不对,但抢走牛不也太过分了吗?当然,庄王您是因为陈国动乱才率领诸侯们攻伐它,明明是有理攻伐它,但贪婪地把它划归为自己的一个县,这怎么能在天下发布命令呢!”庄王于是又恢复了陈国后代的地位。

  十七年(前597),春天,楚庄王包围了郑国,三个月攻下它。

从皇门进入郑都,郑伯脱去上衣露出胳膊牵着羊迎接庄王说:“我不为上天所保佑,不能侍奉您,您因此发怒,来到我国,这是我的罪过。

我怎敢不听从您的命令呢!您把我遗弃到南海吧,或者把我当奴隶赏赐给诸候,我也唯命是听。

假若您不忘记周厉王、宣王、郑桓公、武公,不断绝他们国家的祭祀,让我侍奉您,这是我的心愿,我也不敢有如此的奢望。

只是大胆地向您表白一下。

”楚国的大臣们都说:“君王不要答应他,”庄王说:“郑国君能这样谦卑,就一定能任用自己的百姓,怎么可以断绝他的祭祀呢”说完,庄王亲自举起军旗,左右的人指挥军队,率军  退后三十里驻扎下来,于是答应与郑国国君讲和。

郑大夫潘尫(wāng)来订立盟约,子良到楚国当人质。

夏季六月,晋国救助郑国,与楚国大战,在黄河畔楚国大败晋军,楚国一直打到衡雍才回国。

  十年(前594),楚国包围了宋都,因为宋国杀死了楚国使者。

楚国包围宋五个月之久,都城内粮食吃尽,人们互换亲子骨肉而食,劈开人骨当柴烧。

宋国的华元出城向楚军讲明实情,庄王说:“这是君子啊!”于是撤军离去。

  《史记·楚世家》5、《史记·萧相国世家·陈豨反》原文及翻译译文  《史记·萧相国世家·陈豨反》原文及翻译史记  原文:  陈豨反,上自将,至邯郸。

而韩信谋反关中,吕后用何①计诛信。

上已闻诛信,使使拜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及一都尉为相国卫。

诸君皆贺,惟平②独吊。

平谓何曰:“祸自此始矣。

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内,非被矢石之难,而益君封置卫者,以今者淮阴新反于中,有疑君心。

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

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

”何从其计,上说。

  其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

曰:“为上在军,抚勉百姓,悉所有佐军,如陈豨时。

”客又说何曰:“君灭族不久矣,上所为数问君,畏君倾动关中。

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貣③以自污?上心必安。

”于是何从其计,上乃大说。

  上罢布军归,民道遮行,上书言相国强贱买民田宅数千人。

上至,何谒。

上笑曰:“今相国乃利民!”民所上书皆以与何,曰:“君自谢民。

”后何为民请曰长安地狭上林中多空地弃愿令民得入田毋收稿为兽食上大怒曰:“相国多受贾人财物,为请吾苑!”乃下廷尉,械系之。

数日,王卫尉待前曰:“夫职事,苟有便于民而请之,真宰相事也。

陛下奈何乃疑相国受贾人钱乎!”是日,使使持节赦出何。

何年老,素恭谨,徒跣入谢。

上曰:“相国为民请吾苑,不许,我不过为桀纣主,而相国为贤相。

吾故系相国,欲令百姓闻吾过。

”  (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  【注】①何,指萧何;②平,指陈平;③贳(shì),赊买;貣(tè),向人求物。

  译文:  陈豨谋反,皇上亲自统率军队去平乱,来到邯郸。

韩信在关中谋反,吕后采用萧何的计谋诛灭了韩信。

皇上听到已经诛灭韩信的信息,派使者授予萧何相国之职,增加封邑五千户,命令五百士兵和一个都尉作为相国的卫士。

很多人都来向萧何祝贺,惟独陈平替萧何忧虑。

陈平对萧何说:“灾祸从此开始了。

皇上在野外蒙受日晒雨淋的辛苦,而你却待在朝内,没有蒙受箭和垒石的祸殃,增加你的封邑,为你增添卫兵的原因,是因为当前韩信在关中谋反,对你也产生了疑心。

设置卫兵来护卫,不是用这来宠幸你啊。

希望你能辞让封邑,不接受护卫之卒,拿出全部的私家财物资助军用。

”萧何听从了陈平的计谋,皇上高兴。

  那年秋天,黥布谋反,皇上亲自统率军队去击他,多次派使者去问萧何怎么办。

萧何说:“因为皇上在军中,所以我就在后方安抚勉励百姓,拿出自家所有的财物资助军用,如同诛灭陈豨时一样。

”有人劝说萧何说:“你要被灭族的时候快到了,皇上之所以多次问你怎么办,是害怕你不久发动关中谋反。

现在你何不多买田地,以低价格向人赊买物资来自己陷害自己?如果这样,皇上一定会心安。

”于是萧何听从了这个人的计谋,皇上于是非常高兴。

  皇上结束了对黥布的攻杀回来,百姓在路上拦住皇上,不让前行,向皇上呈上状纸告相国强行贱买百姓田地房屋的有数千人。

皇上回到京城,萧何拜见皇上,皇上笑着说:“现今的相国对老百姓是多么有利!”皇上就把百姓上告的状纸全部丢给萧何,说:“你自己去向百姓谢罪。

”后来,萧何替百姓请求说:“长安土地狭小,上林多有空地,荒废在那里,希望发布命令让百姓进入上林耕种,不收取禾杆,把它们留下作为野兽的饲料。

”皇上非常生气地说:“你一定接受了商人的很多财物,这才来替他们请求要我的上林苑!”于是,把萧何交给廷尉,戴上刑具,拘囚起来。

过了几天,王卫尉待走到皇上面前说:“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如果遇到对百姓有利的事情就替他们请求,这的确是宰相应做的事情。

陛下为什么却怀疑相国接受了商人的钱财呢!”这天,皇上派使者拿着符节赦免放出了萧何。

萧何年老,一向恭敬谨慎,赤着脚入朝谢罪。

皇上说:“你为百姓请求耕种我的上林苑,我没有答应你,我不过是桀纣那样的一个国君,而你却是个好相国。

我故意拘囚你,是要让百姓知道我的过错。

”  《史记·萧相国世家·陈豨反》6、《史记·五帝本纪·虞舜者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史记·五帝本纪·虞舜者传》原文及翻译史记  原文:  虞舜者,名日重华。

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

瞽叟爱后妻子,常欲杀舜,舜避逃;及有小过,则受罪。

顺事父及後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解。

  舜,冀州之人也。

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於寿丘,就时於负夏。

舜父瞽叟顽,母嚣,弟象傲,皆欲杀舜。

舜顺通不失子道.兄弟孝慈。

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在侧。

  舜年二十以孝闻。

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成荐虞舜,日可。

於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

舜居妫油①,内行弥谨。

尧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甚有妇道。

尧九男皆益笃。

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②。

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尧乃赐舜烯衣,与琴,为筑仓廪,予牛羊。

瞽叟尚复欲杀之,使舜上涂廪,瞽叟从下纵火焚廪。

舜乃以两笠自扦而下去得不死后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出去瞽叟、象喜,以舜为已死。

象日“本谋者象。

”象与其父母分,於是日:“舜妻尧二女,与琴,象取之。

牛羊仓廪予父母。

”象乃止舜宫居,鼓其琴。

舜往见之。

象鄂不怿,日:“我思舜正郁陶!”舜日:“然,尔其庶矣!”舜复事瞽叟爱弟弥谨。

於是尧乃试舜五典百官,皆治。

  舜入于大麓,烈风雷雨不迷,尧乃知舜之足授天下。

尧老,使舜摄行天子政,巡狩。

舜得举用事二十年,而尧使摄政。

摄政八年而尧崩。

三年丧毕,让丹朱,天下归舜。

舜谓四岳日:“有能奋庸美尧之事者,使居官相事?”皆日:“伯禹为司空,可美帝功。

”舜日:“嗟,然!禹,汝平水土,维是勉哉。

”舜日:“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驯,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在宽。

”舜日:“皋陶,蛮夷猾夏,寇贼奸轨,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度,五度三居:维明能信。

”舜日:“嗟!四岳,有能典朕三礼?”皆日伯夷可。

舜日:“嗟!  伯夷,以汝为秩宗,夙夜维敬,直哉维静絮。

”伯夷让夔、龙。

舜日:“然。

以夔为典乐,教裤子③,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毋虐,简而毋傲;诗言意,歌长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能谐,毋相夺伦,神人以和。

”一节选《史记·五帝本纪》  【注】①妫讷():水名,在山西省永济市南历山(今首阳山)。

②苦窳():粗糙质劣。

③樨()子:贵族子弟。

  译文:  虞舜,名叫重华。

舜的父亲瞽叟是个瞎子,舜的生母死后,瞽叟又续娶了一个妻子生下了象,象桀骜不驯。

瞽叟喜欢后妻的儿子,常常想把舜杀掉,舜都躲过了;赶上有点小错儿,就会遭到重罚。

舜很恭顺地侍奉父亲、后母及后母弟,一天比一天地忠诚谨慎,没有一点懈怠。

  舜,是冀州人。

舜在历山耕过田,在雷泽打过鱼,在黄河岸边做过陶器,在寿丘做过各种家用器物,在负夏跑过买卖。

舜的父亲瞽叟愚昧,母亲顽固,弟弟象桀骜不驯,他们都想杀掉舜。

舜却恭顺地行事,从不违背为子之道,友爱兄弟,孝顺父母。

他们想杀掉他的时候,就找不到他;而有事要找他的时候,他又总是在身旁侍候着。

  舜二十岁时,就因为孝顺出了名。

三十岁时,尧帝问谁可以治理天下,四岳全都推荐虞舜,说这个人可以。

于是尧把两个女儿嫁给了舜来观察他在家的德行,让九个儿子和他共处来观察他在外的为人。

舜居住在妫水岸边,他在家里做事更加谨慎。

尧的两个女儿不敢因为自己出身高贵就傲慢地对待舜的亲属,很讲究为妇之道。

尧的九个儿子也更加笃诚忠厚。

舜在历山耕作,历山人都能互相推让地界;在雷泽捕鱼,雷泽的人都能推让便于捕鱼的位置;在黄河岸边制做陶器,那里就完全没有次品了。

一年的功夫,他住的地方就成为一个村落,二年就成为一个小城镇,三年就变成大都市了。

见了这些,尧就赐给舜一套细葛布衣服,给他一张琴,为他建造仓库,还赐给他牛和羊。

瞽叟仍然想杀他,让舜登高去用泥土修补谷仓,瞽叟却从下面放火焚烧。

舜用两个斗笠保护着自己,像长了翅膀一样跳下来,逃开了,才得以不死。

后来瞽叟又让舜挖井,舜挖井的时候,在侧壁凿出一条暗道通向外边。

舜挖到深处,瞽叟和象一起往下倒土填埋水井,舜从旁边的暗道出去,又逃开了。

瞽叟和象很高兴,以为舜已经死了。

象说:“最初出这个主意的是我。

”象跟他的父母一起瓜分舜的财产,说:“舜娶过来尧的两个女儿,还有尧赐给他的琴,我都要了。

牛羊和谷仓都归父母吧。

”象于是住在舜的屋里,弹着舜的琴。

舜回来后去看望他。

象非常惊愕,继而又摆出闷闷不乐的样子,说:“我正在想念你呢,想得我好心闷啊!”舜说:“是啊,你可真够兄弟呀!”舜还像以前一样待奉父母,友爱兄弟,而且更加恭谨。

这样,尧才试用舜去理顺五种伦理道德和参与百官的事,都干得很好。

  舜进入山林的时候,遇到暴风雷雨也不迷路误事,尧于是才知道了凭着舜的才能是可以把天下传授给他的。

尧年纪大了,让舜代行天子之政,到四方去巡视。

舜被举用掌管政事二十年,尧让他代行天子的政务。

代行政务八年,尧逝世了。

服丧三年完毕,舜让位给丹朱,可是天下人都来归服舜。

舜对四岳说:“有谁能奋发努力,建立功业,光大帝尧的事业,授给他官职辅佐我办事呢?”四岳都说:“伯禹为司空,可以光大帝尧的事业。

”舜说:“嗯,好!禹,你去负责平治水土,一定要努力办好啊!”舜说:“契,百官不相亲爱,五伦不顺,你担任司徒,去谨慎地施行五伦教育,做好五伦教育,在于要宽厚。

”舜又说:“皋陶,蛮夷侵扰中原,抢劫杀人,在我们的境内外作乱,你担任司法官,五刑要使用得当,根据罪行轻重,大罪在原野上执行,次罪在市、朝内执行,同族人犯罪送交甸师氏处理;五刑宽减为流放的,流放的远近要有个规定,按罪行轻重分别流放到四境之外、九州之外和国都之外。

只有公正严明,才能使人信服。

”舜说:“喂,四岳,有谁能替我主持天事、地事、人事三种祭祀?”大家都说伯夷可以。

舜说:“喂,伯夷,我任命你担秩宗,主管祭祀,要早晚虔敬,要正直,要肃穆清洁。

”伯夷推让给夔、龙,舜说:“那好,就任命夔为典乐,掌管音乐,教育贵族子弟,要正直而温和,宽厚而严厉,刚正却不暴虐,简捷却不傲慢;诗是表达内心情感的,歌是用延长音节来咏唱诗的,乐声的高低要与歌的内容相配合,还要用标准的音律来使乐声和谐。

八种乐器的声音谐调一致,不要互相错乱侵扰,这样,就能通过音乐达到人与神相和的境界啦。

”  《史记·五帝本纪·虞舜者传》7、《史记·董仲舒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史记·董仲舒传》原文及翻译史记  原文:  董仲舒,广川人也。

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

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

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今上即位,为江都相。

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

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

中废为中大夫,居舍,著灾异之记。

是时辽东高庙灾,主父偃疾之,取其书奏之天子。

天子召诸生示其书,有刺讥。

董仲舒弟子吕步舒不知其师书,以为下愚。

于是下董仲舒吏,当死,诏救之。

于是董仲舒竟不敢复言灾异。

  董仲舒为人廉直。

是时方外攘四夷,公孙弘治春秋不如董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

董仲舒以弘为从谀。

弘疾之,乃言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繆西王。

”胶西王素闻董仲舒有行,亦善待之。

董仲舒恐久获罪,疾免居家。

至卒,终不治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

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

  瑕丘江生为谷梁春秋。

自公孙弘得用,尝集比其义,卒用董仲舒。

  仲舒弟子遂者:兰陵褚大,广川殷忠,温5步舒。

褚大至梁相。

步舒至长史,持节使决淮南狱,於诸侯擅专断,不报,以春秋之义正之,天子皆以为是。

弟子通者,至于命大夫;为郎、谒者、掌故者以百数。

而董仲舒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

  译文:  董仲舒,是广川郡人。

因研究《春秋》,孝景帝时曾拜为博士。

他居家教书,上门求学的人很多,不能一一亲授,弟子之间便依学辈先后辗转相传,有的人甚至没见过他的面。

董仲舒足不出户,三年间不曾到屋旁的园圃观赏,他治学心志专一到了如此程度。

他出入时的仪容举止,无一不合乎礼仪的矩度,学生们都师法、敬重他。

当今皇上即位后,他出任江都国相。

他依据《春秋》记载的自然灾害和特异现象的变化来推求阴阳之道交替运行的原因,因而求雨时关闭种种阳气,放出种种阴气,止雨时则方法与之相反。

这种做法在江都国实行,无不实现了预期的效果。

后来他被贬为中大夫,居家写作了《灾异之记》。

这时辽东高帝庙发生火灾,主父偃嫉妒他,就窃取了他的书上奏天子。

天子召集众儒生把书拿给他们看,儒生们认为其中含有指责讥讽朝政之意。

董仲舒的学生吕步舒不知道这是自己老师的著作,认为它愚蠢至极,于是把董仲舒交法官论罪,判处死刑,但是皇上降诏赦免了他。

于是董仲舒始终不敢再讲论灾异之说。

  董仲舒为人廉洁正直。

这一时期朝廷正用兵向外排除四方边境内外少数民族的侵扰,公孙弘研究《春秋》成就不及董仲舒,但是他行事善于迎合世俗,因此能身居高位做了公卿大臣。

董仲舒认为公孙弘为人阿谀逢迎。

公孙弘憎恨他,就对皇上说:“只有董仲舒可以担当胶西王的国相。

”胶西王为人狠毒暴戾,但是一向听说董仲舒有美德,也很好地礼遇他。

董仲舒害怕居官日久会惹祸上身,就称病辞官回家。

直至逝世,他始终不曾营治私产,而一心以研究学问写作论著为本职。

所以自汉朝开国以来历经五朝,期间只有董仲舒对《春秋》最为精通,名望甚高,他师承传授的是《春秋》公羊学。

  瑕丘人江生研究《春秋》谷粱学。

自从公孙弘受到重用,他曾收集比较了谷粱学和公羊学的经义,最后采用了董仲舒所传授的公羊氏的学说。

  董仲舒的弟子中有成就的人是:兰陵人褚大,广川人殷忠,温人吕步舒。

褚大官至粱王国相。

吕步舒官至长史,手持符节出使去决断淮南王刘安谋反的罪案,对诸侯王敢于自行裁决,而不加请示。

他根据《春秋》经义公正断案,天子都认为很对。

弟子中官运通达的,做到了大夫之职;谒者、掌故的则有百余人。

而董仲舒的儿子和孙子也都因精通儒学做了高官。

  《史记·董仲舒传》8、《史记·魏世家·魏王以秦救之故》原文及翻译译文  《史记·魏世家·魏王以秦救之故》原文及翻译史记  原文:  魏王以秦救之故,欲亲秦而伐韩,以求故地。

无忌①谓魏王曰:  秦与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无信,不识礼义德行。

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此天下之所识也,非有所施厚积德也。

故太后母也,而以忧死;穰侯舅也,功莫大焉,而竟逐之。

此于亲戚若此,而况于仇雠之国乎?今王与秦共伐韩而益近秦患,臣甚惑之。

而王不识则不明,群臣莫以闻则不忠。

  今韩氏以一女子奉一弱主,内有大乱,外交强秦魏之兵,王以为不亡乎?韩亡,秦有郑地②,与大梁③邻,王以为安乎?王欲得故地,今负强秦之亲,王以为利乎?  秦非无事之国也,韩亡之后必将更事,更事必就易与利,就易与利必不伐楚与赵矣。

是何也?夫越山逾河,绝韩上党而攻强赵,是复阏与之事④,秦必不为也。

若道河内,倍邺、朝歌,绝漳滏水,与赵兵决于邯郸之郊,是知伯之祸也,秦又不敢。

伐楚,道涉谷,行三千里,而攻冥阨之塞,所行甚远,所攻甚难,秦又不为也。

若道河外,倍大梁,右上蔡、召陵,与楚兵决于陈郊,秦又不敢。

故曰秦必不伐楚与赵矣,又不攻卫与齐矣。

  夫韩亡之后,兵出之日,非魏无攻已。

秦有郑地,得垣雍,决荧泽水灌大梁,大梁必亡。

  异日者,秦在河西晋,国去梁千里,有河山以阑之,有周韩以间之。

从林乡军以至于今,秦七攻魏,五入囿中,边城尽拔,文台堕,垂都焚,林木伐,麋鹿尽,而国继以围。

又长驱梁北,东至陶卫之郊,北至平监。

所亡于秦者,山南山北,河外河内,大县数十,名都数百。

秦乃在河西晋,去梁千里,而祸若是矣,又况于使秦无韩,有郑地,无河山而阑之,无周韩而间之,去大梁百里,祸必由此矣。

  (选自《史记·魏世家》,有删改)  注:①无忌,信陵君魏无忌,战国时魏国贵族。

②郑地,指原郑国的土地。

公元前375年,韩攻克郑国首都,并迁都到那里。

③大梁,战国时魏都城。

④公元前269年,赵国名将赵奢率军于阏与击败秦军的一次奔袭作战。

  译文:  魏王因为秦国曾经援救的缘故,想要亲近秦国,攻伐韩国,以便收回原来的土地。

信陵君无忌对魏王说:  秦人和狄戎的习俗相同,有像虎狼一样的心肠,贪婪凶狠,好利而不讲信用,不懂得礼义德行。

如果有利,连亲戚兄弟也不顾,好像禽兽一样,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他们不曾做过施厚恩、积大德的事情。

所以太后本是秦王的母亲,却由于忧愁而死去;穰侯是秦王的舅父,功劳没有谁比他大的,可是(秦王)最终驱逐了他。

这个人对亲戚尚且如此,何况对仇敌之国呢?如今大王与秦国共同攻伐韩国就会更加接近秦国的祸害,臣特别感到疑惑不解。

大王不懂此理就是不明智,君臣没有人把这个道理奏呈给您使您听闻就是不忠诚。

  如今韩国靠一个女人辅佐一个幼弱的君主,国内有大乱,外边要与强大的秦魏军队交战,大王以为它还会不亡吗?韩国灭亡后,秦国将要占有原来郑国的土地,与大梁相邻,大王以为能安宁吗?大王想得到原来的土地,如今却要倚仗和强秦的亲近,大王以为这会有利吗?  秦国不是一个安分的国家,韩国灭亡后必将另起事端,另起事端必定要趋向容易的和有利的目标,趋向容易的和有利的目标必定不去找楚国和赵国。

这是为什么呢?如果越大山跨黄河,穿过韩国的上党去进攻强大的赵国,这是重复阏与那一仗的失败,秦国一定不会这样的。

如果取道河内,背向邺城和朝歌,横渡漳水、滏水,与赵军在邯郸郊外决战,这就是知伯那样的灾祸,秦国又不敢这样做。

进攻楚国,要取道涉谷,行军三千里,去攻打冥阨关塞,走的路太远,攻打的地方太难,秦国也不会这样做的。

如果取道河外,背向大梁,右边是上蔡、召陵,与楚军在陈城郊外决战,秦国又不敢。

所以说秦国一定不会进攻楚国和赵国,更不会进攻卫国和齐国了。

  韩国灭亡之后,秦国出兵的时候,除去魏国就没有可进攻的了。

秦国据有郑国故地,得到垣雍城,决开荧泽,水淹大梁,大梁必定失陷。

  从前,秦国在河西晋国故地,离大梁有千里之远,有黄河及高山阻挡,有周与韩把它隔开。

自从林乡一战到现在,秦国七次进攻魏国,五次攻入囿中,边境城邑都被攻陷,文台被毁,垂都被烧,林木被砍伐,麋鹿被猎尽,国都接着被围。

秦军又长驱直入大梁以北,东边打到陶、卫两城的郊外,北边打到平监。

丧失给秦国的,有山南山北,河外河内,几十个大县,几百个名都。

秦国还在河西晋国故地,离大梁一千里的时候,祸患就已经如此了,又何况让秦国灭了韩国,据有郑国故地,没有黄河大山阻拦它,没有周和韩隔开它,离大梁只有一百里,大祸必定会由此开始。

  《史记·魏世家·魏王以秦救之故》9、《史记·外戚世家·窦太后》原文及翻译译文  《史记·外戚世家·窦太后》原文及翻译史记  原文:  窦太后,赵之清河观津人也。

吕太后时,窦姬以良家子入宫侍太后。

太后出宫人以之赐诸王,各五人,窦姬与在行中。

窦姬家在清河,欲如赵近家,请其主遣宦者吏:“必置我籍赵之伍中。

”宦者忘之,误置其籍代伍中。

  籍奏,诏可,当行。

窦姬出涕,怨其宦者,不欲往,相强,乃肯行。

至代,代王独幸窦姬,生女嫖,后生两男。

而代王王后生四男。

先代王未入立为帝而王后卒。

及代王立为帝,而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

孝文帝立数月,公卿请立太子,而窦姬长男最长,立为太子。

立窦姬为皇后,女嫖为长公主。

其明年,立少子武为代王,已而又徙梁,是为梁孝王。

  窦皇后亲蚤卒,葬观津。

于是薄太后乃诏有司,追尊窦后父为安成侯,母曰安成夫人。

令清河置园邑二百家,长丞奉守,比灵文园法。

  窦皇后兄窦长君,弟曰窦广国,字少君。

少君年四五岁时,家贫,为人所略卖,其家不知其处。

传十余家,至宜阳,为其主入山作炭,暮卧岸下百余人,岸崩,尽压杀卧者,少君独得脱,不死。

自卜数日当为侯,从其家之长安。

闻窦皇后新立,家在观津,姓窦氏。

广国去时虽小,识其县名及姓,又常与其姊采桑而堕,以为符信,上书自陈。

窦皇后言之于文帝,召见,问之,具言其故,果是。

又复问何以为验?对曰姊去我西时与我决于传舍中丐沐沐我请食饭我乃去于是窦后持之而泣泣涕交横下侍御左右皆伏地泣助皇后悲哀。

乃厚赐田宅金钱,封公昆弟,家于长安。

  窦太后好黄帝与老子言,帝及太子诸窦不得不读黄帝与老子,尊其术。

窦太后后孝景帝六岁(建元六年)崩,合葬霸陵。

(选自汉·司马迁《史记·外戚世家》第十九,有删改)  译文:  窦太后,赵国清河观津人。

吕太后的时候,窦姬以良家女子的身份选入宫中服侍太后。

后来太后把一批宫女遣送出宫赐给各诸侯王,每王五人,窦姬就在这批宫女之中。

窦姬家在清河,想到赵国离家较近,就请求那个主管遣送的宦官:“一定把我的名册放在去赵国的队伍里。

”宦官把这件事忘了,错把她的名册放到去代国的队伍中了。

  名册上奏,诏令说可以,应该启程了。

窦姬流出眼泪,埋怨那个宦官,不想去,强制她走,她才肯动身。

到了代国,代王偏偏只宠爱窦姬,生下女儿叫嫖,后来又生了两个男孩。

代王王后生了四个男孩子。

在代王尚未入朝立为皇帝之前王后就死了,等到代王立为皇帝,王后所生的四个男孩子也接连病死。

孝文帝即位几个月之后,公卿大臣请求立太子,窦姬的长子年龄最大,被立为太子。

窦姬也被立为皇后,女儿刘嫖为长公主。

第二年,立小儿子刘武为代王,不久又迁徙到梁国,这就是梁孝王。

  窦皇后的双亲早已去世,葬在观津。

这时薄太后就下诏有关官员,追尊窦皇后父亲为安成侯,母亲为安成夫人。

下令清河设置二百户的园邑,由长丞侍奉看守,一切都按灵文园的做法。

  窦皇后的哥哥窦长君,弟弟叫窦广国,字少君。

少君四五岁的时候,家境贫穷,被人掠去后出卖,他家中不知他被卖在何处。

又转卖了十几家,卖到宜阳。

他为主人进山烧炭,晚上一百多人躺在山崖下睡觉,山崖崩塌,把睡在下边的人全都压死了,只有少君脱险,没有被压死。

他自己算了一卦,断定他几天之内要被封侯,于是就从主人家去了长安。

听说窦皇后是刚被封立的,她的家乡在观津,姓窦氏。

广国离家时年龄虽小,也还知道县名和自家的姓,又曾跟姐姐一起采桑,从树上掉下来,把这些事作为证据,上书陈述自己的经历。

窦皇后把这件事告诉文帝,广国即被召见,问他,他详细说明了情况,果然不错。

又问他还能用什么来验证,他回答说:“姐姐离开我西去的时候,和我在驿站宿舍里诀别,姐姐讨来米汁给我洗头,又要来食物给我吃,然后才离去。

”于是窦后就拉住弟弟痛哭起来,涕泪纵横流下。

左右侍从也都趴伏在地上哭泣,一起为皇后助哀。

于是赏赐他很多田地、房屋和金钱,又分封与皇后同祖的窦氏兄弟,让他们迁居到长安。

  窦太后爱好黄帝和老子的学说,皇帝、太子以及所有窦氏子弟都不得不读《黄帝》和《老子》,尊奉黄老学术。

窦太后比景帝晚六年去世,她与文帝合葬在霸陵。

  《史记·外戚世家·窦太后》10、《史记·儒林列传·伏生者》原文及翻译译文  《史记·儒林列传·伏生者》原文及翻译史记  原文:  伏生者,济南人也。

故为秦博士。

孝文帝时,欲求能治《尚书》者,天下无有,乃闻伏生能治,欲召之。

是时伏生年九十余,老,不能行,于是乃诏太常使掌故晁错往受之。

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

其后兵大起,流亡,汉定,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齐鲁之间。

学者由是颇能言《尚书》,诸山东大师无不涉《尚书》以教矣。

  伏生教济南张生及欧阳生,欧阳生教千乘倪宽。

倪宽既通《尚书》,以文学应郡举,诣博士受业,受业孔安国。

倪宽贫无资用,常为弟子都养,及时时间行佣赁,以给衣食。

行常带经,止息则诵习之。

以试第次,补廷尉史。

是时张汤方乡学,以为奏谳掾,以古法议决疑大狱,而爱幸宽。

宽为人温良,有廉智,自持,而善著书、书奏,敏于文,口不能发明也。

汤以为长者,数称誉之。

及汤为御史大夫,以倪宽为掾,荐之天子。

天子见问,说之。

张汤死后六年,倪宽位至御史大夫。

九年而以官卒。

宽在三公位,以和良承意从容得久,然无有所匡谏;于官,官属易之,不为尽力。

张生亦为博士。

而伏生孙以治《尚书》征,不能明也。

  自此之后,鲁周霸、孔安国,洛阳贾嘉,颇能言《尚书》事。

孔氏有古文《尚书》,而安国以今文读之,因以起其家。

逸《书》得十余篇,盖《尚书》滋多于是矣。

  《史记·儒林列传第六十一》  译文:  伏生,是济南郡人。

先前做过秦朝博士。

孝文帝时,他想找到能研究《尚书》的人,遍寻天下不得,后听说伏生会讲授,就打算召用他。

当时伏生已年寿九十余岁,人很老了,不能行走,于是文帝就下令太常派掌故晁错前往伏生处向他学习。

秦朝焚烧儒书时,伏生把《尚书》藏在墙壁里。

后来战乱大起,伏生出走流亡,汉朝平定天下后,他返回寻找所藏的《尚书》,已丢失了几十篇,只得到二十九篇,于是他就在齐鲁一带教授残存的《尚书》。

自此学者们都很会讲解《尚书》,肴山以东诸位著名学者无不涉猎《尚书》来教授学生了。

  伏生教济南人张生和欧阳生,欧阳生教千乘人倪宽。

倪宽精通《尚书》之后,凭借经学方面的成绩参加郡中选举,前往博士官门下学习,从师于孔安国。

倪宽家贫没有资财,时常当学生们的厨工,还经常偷偷外出打工挣钱,来供给自己的衣食之需。

他外出时常常看经书、休息时就朗读体会它。

依照考试成绩的名次,他补了延尉史的缺官。

当时张汤正爱好儒学,就让倪宽做自己的掾(yuàn,院)吏,负责呈报案情。

倪宽根据经义古法论事判决疑难大案,因而张汤很宠用他。

倪宽为人温和善良,有廉洁的操守和聪敏的智慧,能把握自己的言行,而且擅长著书、起草奏章,文思敏捷,但是口拙不会阐述。

张汤认为他是忠厚之人,多次赞扬他。

等到张汤当了御史大夫,就让倪宽当掾吏,向天子举荐他。

天子召见询问倪宽后,很喜欢他。

张汤死后六年,倪宽便官至御史大夫,在职九年去世。

倪宽身居三公之位,由于性情谦和驯良,能顺从皇上之意,善于调解纠纷,而得以官运久长,但是他没有匡正劝谏过皇上的过失。

居官期间,属下的官员轻视他,不为他尽力。

张生也当了博士官。

而伏生的孙子也因研究《尚书》被征召,但是他并不能阐明《尚书》的经义。

  从此以后,鲁人周霸、孔安国,洛阳人贾嘉,都很会讲授《尚书》的内容。

孔家有用先秦古文撰写的《尚书》,而孔安国用时下隶书字体把它们重新摹写讲读,因此就兴起了他自己的学术流派。

孔安国得到了《尚书》中失传的十几篇,大约自此《尚书》的篇目就增多起来了。

  《史记·儒林列传·伏生者》11、《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迁于蔡三岁》原文及翻译译文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迁于蔡三岁》原文及翻译史记  原文:  孔子迁于蔡三岁,楚使人聘孔子。

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今者久留陈、蔡之意,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

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

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

不得行,绝粮。

从者病,莫能兴。

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来源:学.科.网]  孔子乃召子路而问曰:“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

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

”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颜回入见。

孔子曰:“回,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

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

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

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  楚昭王兴师迎孔子,将以书社地七百里封孔子。

楚令尹子西曰:“楚之祖封于周,号为子男五十里。

今孔丘述三五之法,明周召之业,王若用之,则楚安得世世堂堂方数千里乎?夫文王在丰,武王在镐,百里之君卒王天下。

今孔丘得据土壤,贤弟子为佐,非楚之福也。

”昭王乃止。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兮,来者犹可追也!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去,弗得与之言。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译文:  孔子迁居到蔡国三年,楚国派人去聘请孔子。

陈国和蔡国的大夫商议说:“孔子是位贤人,如今长久地停留在陈国和蔡国之间,众大夫的措施和作为都不合仲尼的想法。

如今的楚国,是个大国,派人来聘请孔子。

如果孔子被楚国重用,那么我们陈蔡两国掌权的大夫就危险了。

”于是他们就一同派遣一些服劳役的人在野外把孔子围困起来。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无法动身,粮食也断绝了。

随行的弟子饿坏了,没人能站起来。

孔子却还在给大家讲习诵读,演奏歌唱,没有停下来。

  孔子于是叫来弟子子路问道:“我们的学说有什么不对吗?我们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子路说:“想来大概是我们还未达到仁吧?所以人家不信任我们。

想来大概是我们还未达到智吧?所以人家不实行我们的学说。

”孔子说:“有这样的说法吗?仲由,假使达到仁的人一定能受到信任,怎么会有伯夷、叔齐(被饿死)?假使达到智的人就一定能推行学说,怎么会有王子比干(被剖心)?”  颜回进来见孔子。

孔子说:“回啊,我们的学说有什么错误吗?我们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呢?”颜回说:“老师的学说极为博大,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够容纳。

如果我们不研修学说,这是我们的耻辱。

我们已经大力研修学说却不被采用,这是各国当权者的耻辱了。

不被容纳怕什么?不被容纳,这样才能显出君子的本色!”孔子听了高兴地笑着说:“有这样的道理啊,颜家的小伙子(好小子)!假使你有很多财产,我就当你的管家。

”  楚昭王调动军队来迎接孔子,想把有户籍的方圆七百里的土地封给孔子。

楚国的令尹子西劝阻说:“我们楚国的祖先在受周天子分封时,封号是子男爵,封地方圆五十里。

现在孔丘讲述三皇五帝的法度,阐明周公、召公的功业,大王如果任用了他,那么楚国怎么能够世世代代拥有广大的方圆几千里的土地呢?当年周文王在丰邑,周武王在镐京,作为只有百里之地的国君,最终统治天下。

现在假如让孔丘拥有土地,有德才兼备的弟子辅佐,这不是楚国的福音啊。

”昭王于是打消了原来的想法。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走过孔子的车子,唱道:“凤凰呀,凤凰呀,你的主张和道德为什么这么衰微?过去的不能再挽回,未来的还可以补救啊!罢了,罢了!现在当政的人危险啊!”孔子下了车,想和他说话,他却快步走开了,没能跟他说话。

  太史公说:《诗经》中有这样的话:“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宽广的大路让人行走。

”虽然我不能达到这种境地,但是内心非常向往他。

我阅读孔子的著作,可以想到他的为人。

到了鲁地,观看了孔子的庙堂、车辆、服装、礼乐器物,儒生们按时在孔子旧居中演习礼仪。

我徘徊流连不愿意离开。

天下的君王达到贤人的很多了,他们生前都很荣耀,死后就什么都没有了。

孔子是一个平民,他的名声和学说已经流传十几代人,读书人仍然尊奉他。

上起天子王侯,中原讲习六经的人,都把孔子的学说作为衡量评判的标准,孔子称得上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迁于蔡三岁》12、《史记·刺客列传·聂政》原文及翻译译文  《史记·刺客列传·聂政》原文及翻译史记  原文:  聂政者,轵深井里人也。

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以屠为事。

久之,濮阳严仲子事韩哀侯,与韩相侠累有郤。

严仲子恐诛,亡去,求人可以报侠累者。

至齐,齐人或言聂政勇敢士也,避仇隐于屠者之间。

严仲子至门请,数反,然后具酒自畅聂政母前。

  久之,聂政母死。

既已葬,除服,聂政曰:“嗟乎!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

臣待之,至浅鲜矣,未有大功可以称者,而严仲子奉百金为亲寿,我虽不受,然是者徒深知政也。

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政独安得嘿然而已乎!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老母今以天年终,政将为知己者用。

”乃遂西至濮阳,见严仲子曰:“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

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严仲子具告曰:“臣之仇韩相侠累,侠累又韩君之季父也,宗族盛多,居处兵卫甚设,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

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其车骑壮士可为足下辅翼者。

”聂政曰:“韩与卫,相去不甚远,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岂不殆哉!”遂谢车骑随从,聂政乃辞独行。

  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

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

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有删改)  译文:  聂政,轵邑深井里人。

聂政杀了人,为了躲避仇敌,于是和母亲、姐姐一起到了齐国,以屠宰为业。

隔了很久,濮阳严仲子在韩哀侯朝中供职,与韩相侠累结下怨仇。

严仲子怕侠累杀他,逃离韩国,访求能向侠累报仇的人。

严仲子来到齐国,齐国有人谈到聂政,说他是个有勇气有胆量的人,因为避仇而隐身在屠户中间。

严仲子登门拜访,来往几次,然后备下酒席,亲自向聂政母亲敬酒。

  过了很久,聂政的母亲去世了。

埋葬已毕,在除去丧服之后,聂政说道:“唉!我聂政不过是个市井小民,鼓刀屠宰;而严仲子是诸侯的卿相,却不远千里,屈尊来和我结交。

我待他极为淡薄,没有什么大功可以和他所待我的相称,而严仲子又奉上百金为我母亲祝寿,我纵然没有接受,但他这样做,只是说明他对我是知遇很深的。

一位贤者,因感愤于一点小的仇恨,而亲近信赖一个穷困鄙陋的小民,我聂政哪能对此独独不吭一声、毫无反应就算了呢!况且前些时候他来邀请我,我只是因为老母尚在(就没有答应他)。

现在老母享尽天年,我将要为知己的人效力了。

”于是西行来到濮阳,见严仲子,说道:“前些时候我所以没有答应您,只是因为我母亲尚在世;现在不幸母亲已经享尽天年去世了。

仲子想要报仇的对象是谁?请让我来办理此事吧!”严仲子便详细地告诉他说:“我的仇人是韩相侠累,侠累又是韩国国君的小叔父,他们宗族的人很多,居处警卫十分严密,我想派人刺杀他,但始终没有人能办成。

现在幸蒙足下不弃,请允许我加派一些可以做您帮手的车骑壮士一同去。

”聂政说:“韩国和卫国,中间相距不很远,如今要去刺杀人家的国相,这位国相又是国君的亲属,在这种情况下势必不能多派人去,人员一多,不可能不发生失误,发生了失误,机密就会泄露,机密一泄露,则韩国全国便会和仲子结仇,这岂不危险吗!”于是谢绝了车骑随从,聂政辞别严仲子,独自一人启程前往。

  聂政自带利剑到了韩国,韩相侠累正坐在府上,手持兵器侍卫他的人很多。

聂政径直闯了进去,上阶刺杀了侠累,两旁的人顿时大乱。

聂政大声呼喝,击杀数十人,然后自己削烂面皮,挖出眼珠,破肚出肠,随即死去。

  《史记·刺客列传·聂政》《史记·刺客列传·豫让者》13、《史记·日者列传·司马季主》原文及翻译译文  《史记·日者列传·司马季主》原文及翻译史记  原文:  司马季主,楚人也,卜于长安东市。

宋忠为中大夫,贾谊为博士,同日俱出洗沐,相从论议,诵易先王圣人之道术,究遍人情,相视而叹。

贾谊曰:“吾闻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必在卜医之中。

今吾已见三公九卿朝士大夫,皆可知矣。

试之卜数中以观采。

”二人即同舆而之市,游于卜肆中。

天新雨,道少人,司马季主①闲坐,弟子三四人侍,方辩天地之道,日月之运,阴阳吉凶之本。

二大夫再拜谒。

司马季主视其状貌,如类有知者,即礼之,使弟子延之坐。

坐定,司马季主复理前语,分别天地之终始,日月星辰之纪,差次仁义之际②,列吉凶之符,语数千言,莫不顺理。

  宋忠、贾谊瞿然而悟,猎缨正襟危坐,曰:“吾望先生之状,听先生之辞,小子窃观于世,未尝见也。

今何居之卑,何行之污?”司马季主捧腹大笑曰:“观大夫类有道术者,今何言之陋也,何辞之野也!今夫子所贤者何也?所高者谁也?今何以卑污长者?”  二君曰:“尊官厚禄,世之所高也,贤才处之。

今所处非其地,故谓之卑。

言不信,行不验,取不当,故谓之污。

夫卜筮者,世俗之所贱简③也。

世皆言曰:‘夫卜者多言夸严以得人情,虚高人禄命以说人志,擅言祸灾以伤人心,矫言鬼神以尽人财,厚求拜谢以私于己。

’此吾之所耻,故谓之卑污也。

”  司马季主曰:“公且安坐。

公见夫被发童子乎?日月照之则行,不照则止,问之日月疵瑕吉凶,则不能理。

由是观之,能知别贤与不肖者寡矣。

贤之行也,直道以正谏,三谏不听则退;其誉人也不望其报,恶人也不顾其怨,以便国家利众为务。

故官非其任不处也,禄非其功不受也;见人不正,虽贵不敬也;见人有污,虽尊不下也;得不为喜,去不为恨;非其罪也,虽累辱而不愧也。

今公所谓贤者,皆可为羞矣。

卑疵④而前,孅趋⑤而言;相引以势,相导以利;比周⑥宾正,以求尊誉,以受公奉;事私利,枉主法,猎农民;以官为威,以法为机,求利逆暴:譬无异于操白刃劫人者也。

初试官时,倍力为巧诈,饰虚功执空文以誷⑦主上,用居上为右;试官不让贤陈功,见伪增实⑧,以无为有,以少为多,以求便势尊位;食饮驱驰,以姬歌儿,不顾于亲,犯法害民,虚公家。

此夫为盗不操矛弧者也,攻而不用弦刃者也,欺父母未有罪而弑君未伐者也,何以为高贤才乎?”  (节选自《史记·日者列传第六十七》)  注:①司马季主:楚人,占卜者。

②差次:区分差别等次。

际:交接、会合。

③贱简:鄙视、怠慢。

简,忽视、怠慢。

④卑疵:惭怍貌,惶惧貌,低声下气的样子。

⑤孅(__ān)趋:过分谦恭。

⑥比周:与坏人勾结,结党营私。

⑦誷:通“罔”,欺罔。

⑧见伪增实:意谓发现虚假之处,便不择手段地添枝加叶,竭力把假的变成真的。

  译文:  司马季主是楚国人,他在长安东市卜卦。

宋忠此时任中大夫,贾谊任博士,一天二人一同外出洗沐,边走边讨论,述说先王圣人的治道方法,广泛地探究世道人情,相互慨叹。

贾谊说:“我听说古代的圣人,如不在朝做官,就必在卜者、医师行列之中。

现在,我已见识过三公九卿及朝中士大夫,他们的才学人品都可以说了解了。

我们试着去看看卜者的风采吧。

”于是二人同车到市区,在卜筮的馆子里游览。

天刚刚下过雨,路上行人很少,司马季主正闲坐在馆中,三四个弟子陪着他,(他)正在讲解天地间的道理,日月运转的情形,探究阴阳吉凶的本源。

两位大夫向司马季主拜了两拜。

司马季主打量他们的状貌,好像是有知识的人,就以礼相待,叫弟子引他们就坐。

坐定之后,司马季主重新梳理前面讲的内容,分析天地的起源与终止,日月星辰的运行法则,区分仁义的差别关系,列举吉凶祸福的征兆,讲了几千句,无不顺理成章。

  宋忠、贾谊十分惊异而有所领悟,整理冠带,端正衣襟,恭敬地坐着,说:“我看先生的容貌,听先生的谈吐,晚辈私下观看当今之世,还未曾见到过。

现在,您为什么地位如此低微,为什么职业如此污浊?”司马季主捧腹大笑说:“看两位大夫好像是有道术的人,现在怎么会说出这种浅薄的话,措辞这样粗野呢?你们所认为的贤者是什么样的人呢?所认为高尚的人是谁呢?凭什么将长者视为卑下污浊呢?”  两位大夫说:“高官厚禄,是世人所认为高尚的,只有贤能的人才能享有。

如今先生所处的不是那种地位,所以说是低微的。

所言不真实,所行不灵验,所取不恰当,所以说是污浊的。

卜筮者,是世俗所鄙视的。

世人都说:‘卜者多用夸大怪诞之辞,来迎合人们的心意;虚假抬高人们的禄命,来取悦人心;编造灾祸,以使人悲伤;假借鬼神,以骗尽钱财;贪求酬谢,以利于自身。

’这都是我们认为可耻的行径,所以说是低微污浊的。

”  司马季主说:“二位暂且坐一会儿。

你们见过那披发童子吗?日月照着,他们就走路;不照,他们就不走。

问他们日月之食和人事吉凶,就不能解释说明。

由此看来,能识别贤与不肖的人太少了。

贤人的行为,都遵循正直之道以正言规劝君王,多次劝谏不被采纳就引退下来;他们称誉别人并不图其回报,憎恶别人也不顾其怨恨,只以对国家和百姓有利为己任。

所以,官职不是自己所能胜任的就不担任,俸禄不是自己功劳所应得到的就不接受;看到心术不正的人,虽位居显位也不恭敬他;看到有污点的人,虽高居尊位也不屈就他;得到荣华富贵也不以为喜,失去荣华富贵也不以为遗憾;如果不是他的过错,虽牵累受辱也不感到羞愧。

现在你们所说的贤者,都是些足以为他们感到羞愧的人。

他们低声下气地趋奉,过分谦恭地讲话;凭权势相举荐,以利益相诱导;结党营私,排斥正人君子,以骗取尊崇美誉,以享受公家俸禄;谋求个人的利益,歪曲君主的法令,掠夺农民的财产;依仗官位逞威风,利用法律做工具,追逐私利,逆行横暴:这与手持利刃威胁别人没有什么不同。

刚做官时,竭力耍弄巧诈伎俩,粉饰虚假的功劳,拿着华而不实的文书去欺骗君王,以便爬上高位;被委任官职后,不肯让贤者陈述功劳,却自夸其功,把假的变成真的,把没有变成有,把少的变成多的,以求得权势尊位;大吃大喝,到处游乐,犬马声色,无所不有,不顾父母亲人死活,专做犯法害民勾当,肆意挥霍,耗费公家的钱财。

这其实是做强盗而不拿弓矛,攻击他人而不用刀箭,虐待父母而未曾定罪,杀害国君而未被讨伐的一伙人,凭什么认为他们是高尚的贤才呢?”  《史记·日者列传·司马季主》 《史记·楚世家》原文及翻译译文这篇文章共69798字。

相关文章 《《列子》二则之杨布打狗翻译译文》:1、《列子》二则之杨布打狗翻译译文  《列子》二则之杨布打狗翻译  杨布打狗  杨朱的弟弟杨布,有一天,穿了一套白衣出门去。

回来时,因为天落雨,那套白衣服给雨淋湿了,就在朋友处借穿了一套衣服,而这套衣服却是黑色的 《《唐雎不辱使命》原文和翻译译文》:1、《唐雎不辱使命》原文和翻译译文  《唐雎不辱使命》原文和翻译战国策·魏策四  原文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 相关文言文翻译译文 袁宏道《虎丘记》原文和翻译译文 《西门豹治邺》原文和翻译译文 《齐桓晋文之事》参考翻译译文 《山市》原文和翻译译文 王维《汉江临眺》原文和翻译译文 《道旁李树》原文和翻译译文 《橘逾淮为枳》原文和翻译译文 陈献章《道学传序》原文和翻译译文 韩愈《杂说(四)》原文和翻译译文 古文二则《四知》《私心》原文和翻译译文 《钴鉧潭西小丘记》原文和翻译译文 沈括《除拜官职》原文和译文 推荐文章 《史记·楚世家》原文及翻译译文 《史记·任安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李将军列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史记·萧相国世家·陈豨反》原文及翻译译文 《史记·鲁周公世家》原文及翻译译文 《陈豨者,宛朐人也》原文及翻译译文 《史记·律书》原文及翻译译文 教师总结 教师发言稿 教师述职报告 教学计划 教师演讲稿 学生竞选 教案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读后感 日记 寄语 评语 说课稿 观后感 英语教学 故事 教师心得体会 军训心得体会 读书心得 班主任工作计划 教学设计一等奖 文言文翻译译文 班主任工作总结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