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服飾 - 中文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苗族服飾,苗語叫“嘔欠”,主要由童裝、便裝、盛裝組成,“盛裝”苗語叫“嘔欠嘎給希”,即“升底衣服”,“ 嘔欠濤”苗 ... 女裝以交領上衣和百褶裙為基本款式,以青土布為料。
苗族服飾
苗族,(自稱Xongb、Hmub、Hmongb等,英語稱Miao或Hmong),是一個發源於中國的國際性的民族,在2010年的人口普查中,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雲南、重慶、湖北、四川、海南、廣西等省(區)。
苗族服飾樣式繁多,據不完全統計多達200多種樣式,年代跨度大。
苗族服飾,苗語叫“嘔欠”,主要由童裝、便裝、盛裝組成,“盛裝”苗語叫“嘔欠嘎給希”,即“升底衣服”,“嘔欠濤”苗語稱謂即“銀衣”,下穿百褶裙,前後有圍腰。
苗族服飾是我國所有民族服飾中最為華麗的服飾,既是中華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是歷史文化的瑰寶。
湘西方言苗區和黔東方言苗區喜好銀飾,黔南某些地區喜好貝飾,而西部方言區苗族服飾則少銀飾。
銀飾、苗繡、蠟染是苗族服飾的主要特色。
2006年雲南省保山市申報的苗族服飾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類別:民俗;編號:Ⅹ-65)。
基本介紹
中文名:苗族服飾外文名:clothesofMiao屬性:服飾所屬民族:苗族影響擴散:東南亞、歐美所屬地區:苗族聚集地區級別:中國國家級申報地區:雲南省保山市批准時間:2006年遺產編號:X-65類別:民俗
服飾介紹,特點,服飾,頭飾介紹,頭帕,銀飾,銀梳,銀鐲,銀項,地區差別,黔東南,湘西型,雲貴型,服飾文化,服飾價值,
服飾介紹雷山苗族服飾多姿多彩,是當今世界上最美麗、最漂亮的服飾之一。
這些多姿多彩的服飾銘載著本民族歷經磨難的歷史變遷,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古往今來生活環境的濃縮。
史學家稱之為:“穿在身上的史書。
”有湘西型苗族服飾考察資料稱百餘種。
2006年雲南省保山市申報的苗族服飾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類別:民俗;編號:Ⅹ-65)。
大花苗族湘西型,流行於湖南湘西州及湘、黔、川、鄂四省交界一帶。
古代男女蓄髮椎髻的習俗已消失。
今女我穿圓領大襟短衣。
黔東型,流行於黔東南。
男裝多為青色土布衣褲,包青頭帕。
女裝以交領上衣和百褶裙為基本款式,以青土布為料。
黔中南型,流行於貴州中南部以及黔、桂、滇交界處。
女裝上衣多披披領、背帕等,下裝有一青色百褶裙,也有蠟染裙。
海南型,流行於海南省。
女裝多為右偏襟青布長衫,蠟染布筒裙,花飾少。
苗族男裝的色彩和裝飾較單調,不及女裝鮮艷與豐富。
女裝又有便裝與盛裝之分。
便裝是平時穿著的服裝,其色彩花樣及裝飾不及節慶時結婚時穿的盛裝鮮艷。
如果說銀飾是苗族女性的代表標誌,那么服飾則代表著苗家人獨特的藝術作品。
《辭海》里記載“代表著苗家刺繡最高水平的苗繡已同湘繡、蘇繡、蜀繡、粵繡一同並列收入。
”苗族刺繡、服飾正如著名藝術大師劉海粟稱讚的:“苗女刺繡巧奪天工,湘繡蘇繡比之難以免俗,具有很大的商業開發和前景。
大花苗服飾苗族服飾以奪目的色彩、繁複的裝飾和耐人尋味的文化內涵著稱於世。
苗族服飾圖案承載了傳承本民族文化的歷史重任,從而具有文字部分的表達功能。
由於歷史的久遠,這些圖案所代表的文字功能和傳達的特定含義也蒙上了神秘的色彩,無法完全解讀,這也是苗族服飾圖案所具有的獨特魅力。
苗族服飾圖案是件隨著苗族服裝服飾發展起來的裝飾藝術,至今仍套用於日常的服飾和生活用品之中,且具有實用功能和審美功能相結合的特點,被賦予了繼承民族傳統、紀念祖先和傳承祖訓等豐富多彩的內涵和意義,這些圖案背後的意義和由來代表著苗族人民的感性經驗和對客觀世界的解釋。
雷山巴拉河支系苗族服飾,歷史悠久。
由於歷史的原因,苗族服飾一直未被任何一部史料記載。
但從苗族服飾圖案符號所代表的文化內涵看,苗族服飾距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了。
雖然苗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學,但僅憑強烈的認同感,靠世代口傳身授,將流傳千年的故事、先民居住的城池,遷徙漂泊的路線等點滴無遺地融進服飾文化當中,也一針一線繡進衣冠服飾,世代“穿”承,永不忘懷,因而,苗族服飾被譽為“無字史書”和穿在身上的“史書”。
“嘔欠嘎給希”——升底繡花衣是白洗式苗族服飾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圖案,由“嘔欠字”和“嘔欠閃”兩種類型組成,漢澤“紅繡花花”和“暗底暗花衣”。
二者背塊均無刺繡,其他紋樣與“嘔欠嘎給希”相同。
但服飾花紋圖案變化最多的是“拋功撥”——袖花,其圖案主要以各種幾何圖形布局,在不同的幾何圖形中,繡上各種花紋,組成許多不同名稱的“拋功撥”——袖花。
如“拋學嘯棱”,漢意為“綾銷紅朵花”;“拋西勒拉學棱”,漢意為“小紅朵蛇皮花”;“拋補追歸”;漢意為“雞菌花朵”;“拋刀么”,漢譯為“樹梢花朵”;“拋趕枝呵”,漢譯為“蕨枝花朵”;“拋趕玖”,漢譯為“針針花朵”;其花又稱之為“拋趕旺”;漢譯為“包穀花”;“拋聲給學玖丟嘎”,漢譯為“十六勾勾蠶花朵”;“拋所戈游”,漢譯為“小四朵紅花”;“拋所戈說”,漢譯“大四朵紅花”;“拋寶利學”,漢譯為“浮漂紅花朵”等四十餘種服飾圖案組成。
特點苗族的衣服又叫苗服,黔東南苗服不下200種,是我國和世界上苗族服飾種類最多、保存最好的區域,被稱為“苗族服飾博物館”。
黃平支系苗族服飾從總體來看,保持著中國民間的織、繡、挑、染的傳統工藝技法,往往在運用一種主要的工藝手法的同時,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藝手法,或者挑中帶繡,或者染中帶繡,或者織繡結合,從而使這些花團錦簇,流光溢彩,顯示出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
從內容上看,服飾圖案大多取材於日常生活中各種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識別族類、支系及語言的重要作用,這些形象記錄被專家學者稱為“穿在身上的史詩”。
從造型上看,採用中國傳統的線描式或近乎線描式的、以單線為紋樣輪廓的造型手法。
從製作技藝看,服飾發展史上的五種形制,即編制型、織制型、縫製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東南苗族服飾中均有範例,歷史層級關係清晰,堪稱服飾製作史陳列館。
從用色上看,她們善於選用多種強烈的對比色彩,努力追求顏色的濃郁和厚重的艷麗感,一般均為紅、黑、白、黃、藍五種。
從構圖上看,它並不強調突出主題,只注重適應服裝的整體感的要求。
從形式上看,分為盛裝和便裝。
盛裝盛裝,為節日禮賓和婚嫁時穿著的服裝,繁複華麗,集中體現苗族服飾的藝術水平。
便裝,樣式比盛裝樣式素靜、簡潔,用料少,費工少,供日常穿著之用。
除盛裝與便裝之分外,苗族服飾還有年齡和地區差別。
黔東南境內苗族男女便裝均較為簡樸。
湘西苗族女子便裝盛裝的各種圖案濃縮了苗族生活環境的景物,表現苗族婦女高雅的審美情趣。
特別引人注目的是雷山苗族服飾刺繡,其構圖、用色、繡技實為“三絕”。
苗族優秀的繡手具有大畫家的思維,構圖講究嚴謹、對稱、協調,每幅繡圖均有主、副圖案;構圖內容取材廣泛,天空、大地、人、神、植物、動物……無奇不有,且遠古、近現代風格均有,往往在一幅圖案中可互相融會貫通的內容達五大類:(1)遠古神話傳說如創世的蝴蝶媽媽等;(2)圖騰崇拜如龍鳳、水牛、飛鳥、楓樹等;(3)大自然憧憬,如人與山水、房屋、田園、五穀和諧相處;(4)歷史追憶入苗族大遷徙渡過的黃河、長江、洞庭湖及遷徙路線;(5)崇拜的祖先如姜央(也有說是伏羲)、蚩尤等神聖的形象。
優秀女繡手設計的內容豐富的圖案,來自苗民先祖的人文觀、自然觀、歷史觀、生命觀的代代相傳,體現了獨特、深厚的美學理念。
這些刺繡多用於苗女盛裝、便裝和背帶等。
男上裝一般為左衽上衣和對襟上衣以及左衽長衫三類,以對襟上衣為最普遍。
下裝一般為褲腳寬盈尺許的大腳長褲。
女便裝上裝一般為右衽上衣和圓領胸前交叉上裝兩類,下裝為各式百褶褲和長褲。
服飾對襟男上裝流行於境內大部分苗族地區,一件衣服由左、右前片,左、右後片,左、右袖六大部分組成。
苗族服飾衣襟訂五至十一顆布扣,左襟為扣眼,右襟為扣子。
上衣前擺平直,後擺呈弧形;左、右腋下擺開叉。
對襟男上裝質地一般為家織布、卡其布、織貢尼和士林布。
色多為青、藏青、藍色與之匹配;下裝一般為家織布大褲腳長褲。
青壯年多穿中山裝,部分青年喜著西裝。
左衽男上衣流行於從江,榕江八開,台江的巫腳,反排和劍河久仰等地的苗族村寨。
一件衣服由左前大襟、右前襟、後片及雙袖組成,左襟與右襟相交於咽喉處正中,沿右胸前斜至右腋下至擺,訂有布扣五至七顆,前擺、後擺均平直。
左、右腋下擺不開叉直桶形。
左衽上裝布料一般為家織布或藏青織貢尼,顏色以青色為主。
左衽長衫結構與左衽上衣相同,差異僅在衣上至腳背,是苗族老年男子常穿的便裝。
男便裝下裝一般為無直檔大褲腳桶褲,褲腳寬盈尺許,褲腳與褲腿一致,由左、右前、後片四片組成,製作簡便。
榕江古州苗族男裝盛裝苗族男裝盛裝為左衽長衫外套馬褂,外觀與便裝相同,質地一般為綢緞、真絲等,顏色多為青、藍、紫色,各地無異。
女便裝上裝一般為右衽上裝和無領胸前交叉式上裝兩類。
右衽上裝結構與男上裝中的左衽上裝大體一致,唯方向相反。
無領胸前交叉式上裝稱"烏擺"(Edbad,意為雄衣即男人的衣)是傳統的苗族女裝,如"袈裟",無紐扣,以布帶束腰。
苗族女裝質地一般為家織布、燈芯絨、平絨、織貢尼、士林布等,顏色一般為青、藍等色。
雷山、凱里、台江三縣交界地區苗族中青年婦女,一般穿淺色右衽上衣,沿托肩、袖口及右大襟邊緣精繡花鳥、花草圖案花邊或購買現成花邊,圍圍腰,系銀質圍腰練,下裝著西裝長褲,挽高髻於頂,著耳柱,中年婦女多包白毛巾頭巾,青年婦女多戴銀梳或插銀衣、塑膠花等飾物。
老年婦女上裝多穿右衽上衣或無領交叉式上衣,下穿長及腳踝青素百褶裙,系圍腰,圍與裙長。
老年婦女上裝飾物一般為家織布或織貢尼。
顏色喜尚青、藍色。
凱里市的舟溪、青曼、麻江縣銅鼓、開發區白午及丹寨縣的南皋一帶苗族婦女便裝上裝,內穿翻領對襟中長衣,外套大領對襟大袖胸前交叉式上衣,袖口鑲挑花花塊,銀鏈吊繡花圍腰,套挑花護腕;下著過膝寸許百褶裙,扎挑花鑲邊腳腿,外套織錦式粉紅色長襪。
雷山巴河支系丹寨縣的揚武、長青、排調等地苗族女便裝上裝多穿右衽對襟上衣,前襟長及小腹,下著過膝中長褲,銀質圍腰練吊與褲長圍腰,裹裹腿,中老年與青年服飾無異。
上、下裝質料多為家織斜紋布、平紋布、燈芯絨、平絨及織貢尼等,頭搭蠟染方帕或繡花頭巾。
凱里市的爐山和黃平、施秉一帶苗族婦女上裝為無扣大領胸前交叉式上衣,以布帶束腰;下穿過膝青衣紅、白蠟花百褶裙,圍紫色圍裙片,質料多為家織布,顏色以青色為主。
雷山縣的桃江、橋港、年顯、略果,丹寨的排調、黨早、加配、羊巫,台江縣的反排等地苗族女便裝,上裝為齊腰緊身青素右衽上裝,下著五至九寸長百褶裙,內穿緊身長褲,裙前後各拴一塊二尺見方幾何圖案挑花圍裙片,肩披挑花披肩。
上裝質料一般為家織布、平絨布和燈芯絨,顏色素青,挑花工藝重紅、黃、白三色,少見刺繡工藝品。
榕江縣八開,從江縣加鳩、宰便以及黎平縣的水口,丹寨縣雅灰等地苗族婦女便裝,上裝穿大開領對襟上衣,無扣,內束挑花胸兜,婚前著齊膝素百褶裙或長褲,婚後著齊膝蠟花百褶裙,外以圍腰束之,上衣和圍腰及胸兜邊緣均鑲挑花花邊,衣袖大臂處鑲棱形臂章式花塊。
劍河縣岑松鎮稿旁,柳川鎮高標巫尼,觀么鄉等地苗族服飾為上裝為無扣大領胸前交叉式上衣,領上繡彩色條紋。
現用絲線繡成1個個三角形,組成五彩形花飾。
盛裝為袷衣,變裝為單衣。
盛裝在袖,肩,背部都繡有方形圖案,以紅色為主,兼有黃,藍綠等色,形如鎧甲。
傳說苗族在遷徙之時由於時常應付戰爭,故由鎧甲演變而來。
女盛裝一般下裝為百褶裙,上裝為綴滿銀片、銀泡、銀花的大領胸前交叉式"烏擺"或精鑲花邊的右衽上衣,外罩緞質繡花或挑花圍裙。
貞豐支系服飾“烏擺”一般全身鑲挑花花塊,沿托肩處一般鑲棱形挑花花塊,無紐扣,以布帶、圍腰帶等束之。
頭戴銀冠、銀花或銀角。
盛裝顏色為紅、黃、綠等暖調色。
劍河苗族鎧甲衣頭飾介紹苗族男子頭飾除從江縣岜沙和劍河縣久敢擺尾等小部分地區部分成年人蓄髮挽髻於頭頂外,境內絕大部分地區青年留分頭,部分地區所包的頭帕直徑40厘米。
近幾年來,大部分老年男子多戴上皮帽。
苗族兒童頭飾多留頭頂左、右兩撮扎梳成兩根小辮或紮成兩把,如古代漢人之"總角"。
湘西苗族兒童多戴狗兒帽。
婦女頭飾一般挽高髻於頂,別上銀針、銀簪及插上銀梳、塑膠梳、木梳等梳子,雷山、凱里、台江三縣交界地區包白毛巾頭帕,黃平一帶戴縮褶帽。
凱里市舟溪、青曼及麻江銅鼓、開發區白午,丹寨縣南皋、新華等鄉鎮苗族婦女髮式有已婚和未婚之別。
未婚者,挽錐髻於頭頂,戴無底覆額帽,插銀梳或銀花;已婚者梳平髻於頭頂,將頭髮盤成波浪狀覆蓋在前額,頭戴銀花或銀梳。
凱里市的爐山和黃平、施秉兩縣苗族未婚女子從七、八歲起頭戴平頂縮褶帽,外纏自染的紫色或白色三角巾,已婚女子和老婦人將頭髮盤纏於頭頂,戴上無底或半邊底的覆額縮褶帽,外扎紫色手帕,便裝無更多頭飾。
丹寨縣揚武、排調、金鐘、長青、龍塘等地苗族婦女未婚者挽高錐髻於頭頂,戴無底帽,已婚者挽平髻於頭頂,搭方帕或蠟染巾。
雷山桃江、掌雷,丹寨黨早、羊巫、加配,台江反排等地苗族婦女多用茶油或菜油將頭髮浸濕,挽成高髻於頭頂。
用毛線等物將頭髮拴成一格一格狀,頭戴銀梳或木梳。
台江的台拱、施洞,劍河柳川、革東等地苗族婦女頭飾與其他地區的無大異。
苗族婦女比較重視耳飾,絕大多數都佩戴耳環、耳墜、耳柱等飾物。
耳環有實心銀耳環和空心銀耳環兩種。
此外,還有耳墜、泡花耳環等。
耳墜多附在耳環上,多為瓜子形飾物。
耳柱是苗族婦女中最常見的耳飾,有如縫紉機的梭心卷線器,一頭大、一頭小,用線將耳柱與耳朵拴在一起。
頭帕苗族喜愛頭帕有其豐富的社會現實基礎和心理基礎。
苗族非常重視一個人的頭部,認為頭是神聖不可侵犯的。
包頭帕是一種服飾方式,也是一門傳統藝術。
其諺語有“姑娘樣子好,花花頭帕少不了”、“選郎沒有巧,頭帕要包好”之說。
銀飾流行於黔東南和湘西苗族地區。
有銀冠、銀珈、項圈、披肩、項鍊、牙籤、髻簪、耳環、手鐲、戒指等。
項圈由小到大多達七圈為一套,重二千餘克。
造型或呈四棱突起,繞如螺旋,或偏圓,平面上鏨出各種花紋圖案。
項圈是苗家姑娘戀愛、結婚必備之物。
牙籤一般由數根薄而透明的牙籤和四到八條銀鏈、小銀鈴組成,每條銀鏈又由數十個直徑不超過2毫米的小銀環連綴而成。
每個零件又編、鏨、刻出各種圖案,常見的有鸞鳳交頸、雙鳳朝陽、並蒂桃等,以祝願幸福吉祥;鯉魚跳龍門、梅花滿場等表達好願;針筒、猴子喜桃、獅子滾繡球等則表現生活情趣;一副牙籤要同時具備形美、色明、聲脆、實用等優點。
銀梳流行於黔東南苗族地區。
苗語稱“耶尼宋”、“依尼”。
用銀和木製的梳子。
長約16厘米,梳面有三隻鳥的圖案,亦有與之相稱的其它圖案。
梳背有十一朵銀花,吊一個小銀鏈,懸有喇叭狀的銀筒,稍一擺動,便叮噹有聲。
梳子的兩條副角有銀鏈連著一顆長長的銀針,銀針插在髮簪的左右側。
銀鐲苗語稱“尼秋把”。
是姑娘戴於腕間的銀飾品。
出自民間銀匠之手。
在苗族,常用通常將銀子抽條做成。
較講究者飾以花紋圖案。
銀項苗語稱“謝垛尼”。
姑娘戴於頸脖的銀飾品。
出自民間銀匠之手。
將銀子抽成長條做成,或抽成銀絲,由多根銀絲穿織圖案。
由於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所以在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地區差別苗族服飾有性別、年齡及盛裝與常裝之分,且有地區差別。
據清代《百苗圖》所載,凡八十三種。
另有考察資料稱百餘種。
紛繁複雜的苗族服飾分為湘西型、黔東型、川黔滇型、黔中南型以及海南型等五大類別和若干款式。
黔東南雷山苗族服飾多姿多彩,是當今世界上最美麗、最漂亮的服飾之一。
這些多姿多彩的服飾銘載著本民族歷經磨難的歷史變遷,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古往今來生活環境的濃縮。
史學家稱之為:“穿在身上的史書。
”盛裝雷山長裙苗族女子盛裝是由雄衣和石衽上衣發展演變而成。
上裝有兩層,內層為家機染青布,外層為紫色、藍色綢緞。
衣袖、衣邊及背上均用挑、縐等繡法繡成龍、虎、羊和魚、蝶、蟲等動物圖案,顏色為紅、藍、綠、黃等色,沿托肩鑲長方形花草圖案,袖口寬大,為無扣交叉大領衣。
穿時,袖、肩綴滿各種圖案的銀花片。
下著青色家機布長縐裙,外罩二十四條紅底繡有花、鳥、蟲、魚、蚌、蛙、龍、鳳圖案的花飄帶,頭戴銀角,頸系亞領、項圈,再飾以銀頭花、銀梳銀泡、銀簪、銀手鐲、銀鎖、耳環、戒指等。
腳穿繡花船形鞋。
同為長裙,方祥婦女喜歡著鳳鵝大圍腰,步往裙,少著花帶。
盛裝的各種圖案濃縮了苗族生活環境的景物,表現苗族婦女高雅的審美情趣。
苗族服飾特別引人注目的是雷山苗族服飾刺繡,其構圖、用色、繡技實為“三絕”。
苗族優秀的繡手具有大畫家的思維,構圖講究嚴謹、對稱、協調,每幅繡圖均有主、副圖案;構圖內容取材廣泛,天空、大地、人、神、植物、動物……無奇不有,且遠古、近現代風格均有,往往在一幅圖案中可互相融會貫通的內容達五大類:(1)遠古神化傳說如創世的蝴蝶媽媽等;(2)圖騰崇拜如龍鳳、水牛、飛鳥、楓樹等;(3)大自然憧憬如人與山水、房屋、田園、五穀和諧相處;(4)歷史追憶入苗族大遷徙渡過的黃河、長江、洞庭湖及遷徙路線;(5)崇拜的祖先如姜央(也有說是伏羲)、蚩尤等神聖的形象。
優秀女繡手設計的內容豐富的圖案,來自苗民先祖的人文觀、自然觀、歷史觀、生命觀的代代相傳,體現了獨特、深厚的美學理念。
這些刺繡多用於苗女盛裝、便裝和背帶等。
便裝雷山苗族服飾,歷來是用自紡自織自染的麻棉料布和絲綢料布維面料。
男便裝較為簡樸。
男上裝一般為左衽上衣、對襟上衣以及左衽長衫三類,以對襟上衣最為普遍。
女便裝上裝一般為右衽上衣和圓領胸前交叉上裝兩類,下裝為各式百褶裙和長褲,色多為青色、藏青色、藍色、黑色。
著長裙的苗族中青年婦女,一般穿淺色右衽上衣,沿托肩、袖口及右大襟邊緣在一條寬約4厘米的帶狀出精繡花鳥、花草、蝴蝶,各物圖案花邊,圍繡花鳥圍腰,系銀質圍腰練,挽“S”型高髻於頂,著耳柱;中年婦女多包白毛巾,青年婦女多戴銀梳或銀簪等飾物。
老年婦女上裝多穿右衽上衣或無領交叉式上衣,下穿長及腳踝青素百褶裙,圍與裙長圍腰。
老年婦女上裝飾物。
顏色多用青、藍色。
苗族服飾公統苗族婦女內穿翻領對襟長衣,外套領對襟大繡胸前交叉式上衣,袖口鑲挑花花塊,銀鏈吊繡花圍腰,套挑花護腕;下著過膝寸許百褶裙,扎挑花鑲邊腳腿,外套織棉式紅色長襪。
雷山達地小巫苗族女便裝上裝多穿右衽對襟上衣,前襟長及小腹,下著過膝中長褲,銀質圍腰練吊與褲長圍腰,裹腳,頭搭蠟染方帕或繡花頭巾。
桃江、橋港上裝為齊腰緊身青素右衽上裝,下著五至九寸長百褶裙,內穿緊身長褲,裙前後各拴一塊二尺見方幾何圖案挑花圍裙片,肩披挑花披肩。
顏色青素,挑花工藝重紅、黃、白三色。
刺繡圖案多為幾何形紋樣,造成變化豐富。
達地也蒙等地苗族上裝穿大開領對襟上衣,無扣,內束挑花胸兜,婚前著齊膝素百褶裙或長褲,婚後著齊膝蠟花百褶裙,外以圍腰束之,上衣和圍腰及胸兜邊緣均鑲挑花花邊,衣裙大臂處鑲棱形臂章式花塊。
雄衣雄衣,苗語叫(ubbad)“翁背”,漢語意譯為“雄衣”,即是男人穿的衣服之意。
其特徵是無領、無鈕扣,對襟開,以布帶、圍腰束之。
衽上綴有花邊、繡袖,其花紋有勇士搏鬥,雙牛牴角,以及各種鳥禽、猛獸,有的還繡著人、獸、龍、鳥、花草及幾何形圖案,同在一個畫面上,藉以銘記苗族先民與鳥獸同居、茹毛飲血的歷史,以及征戰的歷程。
雄衣在母系氏族社會裡是男人出嫁的裝飾衣,後來因為女人不能開荒、禦敵,經族老協商改為女人出嫁。
男女改換了嫁娶,雄衣也就由男裝變為女裝。
孩提女兒服姑娘還在幼年時代,母親都精心為其打扮,但多注重帽飾。
帽飾有帶尾的狗頭帽、平頂蓋耳帽兩種類型。
帶尾狗頭帽前沿釘有九個銀佛盤坐,雙耳上為兩個圓形銀花,象徵太陽和月亮。
後為九個帶練響鈴,頂上繡著花鳥。
到十歲以後,就改挽髮髻,著素服。
素服一般齊膝、右衽,有的全素,或青或藍,有的鑲有繡織花邊,甚為瀟灑。
苗族服飾出嫁衣出嫁衣是姑娘到十七八歲時就精心繡制的帶須花長衣。
胸、背以花布貼鑲邊,袖口為多條彩色橫槓,開襟,不著花帽,而是用藍或黑布片裹包,頭插銀花。
服短齊腰,下著圍片,小腿裹花裹腳,腳穿水紋船頭鞋。
這套裝束,非嫁莫穿,直到姑娘找到婆家,出嫁時才由阿媽從箱櫃裡取出來,由妯娌或姐嫂精心予以打扮,方能出嫁。
此後,姑娘服飾由素服一改而穿短衣、圍腰、青帕裹頭。
標誌著姑娘步入婚姻的階段。
公統中裙苗至今保存“姑娘忙繡”的習俗,即姑娘長到八九歲到出嫁前,都利用空閒時間自製自繡自己的出嫁衣,還要自做小兒鞋帽、衣物,待出嫁時一併帶到郎家,且由其母親或嫂子用“馬草籮”抬到郎家。
褶裙苗族除了上衣的款式花色品種繁多而外,褶裙也是最為紛繁。
就長短而言,有拖齊踝的超長裙、齊膝半長裙、齊腿半短裙以及齊腿以上的超短裙,也有的發展到用圍片代裙子的條群。
裙子的長短與地理條件有著密切的關係。
生活在環緊平坦、寬敞之地的苗族婦女大多穿長裙。
半長裙一般居住在半坡或傾斜的壩子裡,短裙和超短裙,一般都居住在山高林深坡陡的環境。
苗族婦女所穿裙子,不論長、中、短裙,均為百褶,其寓意是表現苗族先人原在中原,是跋涉千山萬水來到這裡建立家園。
服飾雷山苗族服飾多姿多彩,是當今世界上最美麗、最漂亮的服飾之一。
這些多姿多彩的服飾銘載著本民族歷經磨難的歷史變遷,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古往今來生活環境的濃縮。
史學家稱之為:“穿在身上的史書。
”飄帶裙它是在彩帶裙的基礎上演變而來,其飄帶是四至五厘米寬的半單根繡制,上窄下寬,下端形似劍頭,每根花帶分五段,段以珠相連,都統一繡有花鳥魚蟲圖樣,各段圖案不一,特別醒目,因舞步或走動,經風吹拂而飄灑,秀麗無比,一身盛裝,有若天仙。
籠裙繫著25條彩帶,共五節,第一節繡有各種蛇蟲飛鳥,上端為火焰花或鳥羽毛。
把每根帶連起來就是一籠錦繡圍裙,當姑娘們在舞場上飛步旋轉的時候,仿佛白花爭艷,色彩十分艷麗。
白玉毛裙它是用白羽毛繫於裙角而成,遠看彩裙下面似開白花。
這是古裝裙,在都柳江流域,每逢節日,均由吹笙的男子穿著,平時走親訪友是婦女穿。
它是母系氏族社會末期,女人取代男人出嫁,但男人們還是忘不了先民們出嫁時的穿著,故而傳承下來的遺俗。
白羽毛裙過去是鳥毛來裝飾的,故又稱“白鳥衣”。
蠟染服飾雷山苗族蠟染有以幾何圖案為基調或更多以花草樹木、鳥獸蟲魚為基版,在布面上用蠟作畫。
她們或傳承先民們穴居野處、人獸同堂的圖景,或富於浪漫的想像,在魚的鰭尾上,綻開著美麗的鮮花,鳥的羽翼上掛著碩大的鮮果,蜂、蝶在花間飛舞,野獸在林間出沒。
其中,習慣傳承的圖案,苗語叫“gobwob”(戈窩)或“窩妥”,染成面料,黑底白花,用作姑娘出嫁的嫁衣以及中老年婦女的包頭帕以及走親、趕場的常服。
也有用作床單、帳簾和包單、桌布的。
這一圖案含意在緬懷祖先跋山涉水沿河西遷時,歷經無數險灘惡浪所留下來的“漩渦”印記。
船鞋雷山苗族的布鞋用麻線扎布為底,鞋幫按腳形開大口接近腳趾,腳腕關節處大綴一指寬綁帶。
從外形上看,鞋尖底略往上翹,像一葉小舟,故稱船鞋。
浪花船頭鞋雷山苗族姑娘未出嫁前,阿媽就為她們精心製作數對船頭鞋,又稱“元寶鞋”或“雲紋鞋”、“浪花鞋”。
這種鞋像一隻小遊船,前高后平,多以綠色作底,少有紅色,鞋跟與鞋頭為浪花紋,有如一隻裝飾非凡的微縮彩船,像在碧綠的波浪里游弋。
雞冠船鞋雞冠船鞋是在麻線扎布底船鞋的基礎上,在鞋前腳趾布頂上方綴織雞冠而得名,有的也稱為鼻樑鞋或老人鞋。
老人鞋,因多系老嫗平時穿著,死後亦用作壽鞋安葬而得名。
有的無腳後跟護邦,鞋口綴幾何形花邊,雞冠或鼻樑兩側有的織繡素白花,有的套上銀飾。
據傳,從前先祖住在東方系河湖海地帶,來往多用舟船。
故老人穿著穿鞋,死後靈魂回歸老家與祖宗團聚。
湘西型流行於湖南湘西州及湘、黔(主要是松桃縣)、渝(秀山縣、彭水縣一帶)、鄂(恩施州)四省交界一帶。
古代男女蓄髮椎髻的習俗已消失。
如今女性穿圓領大襟短衣,盤肩、袖口等處有少許繡花;寬腳褲,褲筒邊緣多飾花邊;包紮又高又大的青布或花布頭帕,戴銀飾。
湘西苗族男裝以對襟和滿襟為主,女裝分為三種類型,松(桃)鳳(凰)型、花(垣)保(靖)型、瀘(溪)古(丈)型。
具體區別可見圖冊。
圍裙是湘西苗族服裝的重要組成部分,分為高腰圍裙和低腰圍裙,鳳凰一帶的苗女喜愛高腰圍裙,吉首、花垣一帶的苗女喜愛低腰圍腰,兩種圍裙均為已婚婦女裝束。
平常穿著是為了勞作時保護圍裙後面的衣服不被弄髒;逢年過節或走親訪友穿著,主要用於盛裝服飾或顯示女紅技藝的刺繡水平。
銀首飾是湘西苗族婦女喜愛的傳統裝飾品,至今仍十分講究佩戴。
大致分為頭飾、項圈、手飾、掛飾等。
頭飾有兩種,一種是銀帽(又稱接龍帽),上有帽花、龍鳳、關刀、梳子、簪子、髻子花等裝飾。
一種是在頭帕前後有銀帽沿裝飾,上用銀絲懸掛樹葉、鈴鐺、果子、銀花等多種銀飾。
項圈有輪圈、扁圈、盤圈等,其中,輪圈似青藤纏樹,象徵愛情,多為青年男女定情之物。
手飾多為銀鐲或銅鐲,手指配有銀質戒指。
掛飾,如衣服上佩胸花、針筒、牙籤、挖耳、長命鎖、仙桃等。
湘西苗族服飾在色彩方面具有尚青和裝飾配色艷麗等特徵。
湘西苗族男女生活服飾皆以青色為主,常用土靛染的家織土布為面料。
苗族女子服裝除了青藍色外,還以群青、湖藍等深色布料為底色,在領口、袖口、褲腳口等處用黑色寬邊襯托,再鑲以各種花辮及刺繡紋樣,顯得濃郁、綺麗而不失莊重、典雅。
在苗族服飾的裝飾配色中,紅、橙、黃、白、綠、紫等色被黛帕(苗語:姑娘)們大量使用,其中以紅色係為主。
苗族服飾的刺繡是在衣服領口、袖口、褲腳邊等部位,大多以黑色或湖藍色、綠色布為底,設色大膽、對比強烈,使人不由得想起漆器和漆畫。
也許是因為淵源於楚文化,苗繡有如在夜空中嵌綴起五顏六色的彩虹,那充滿神秘意味的黑底,加上暈變的針法處理使平面的色彩變得更有層次。
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苗族婦女以編織、刺繡、挑花、盤花等表現手法創造了獨具特色的裝飾風格。
苗族服飾紋樣豐富多姿,異彩紛呈。
它作為女紅技藝的顯示,是苗族女性文化審美觀念的集中和傳承。
從湘西苗族服飾紋樣的造型特徵看,大體可分為擬形圖案與抽象幾何紋樣兩種風格,擬形圖案讓人一目了然其所描繪對象的形象特徵,以概括、簡練、誇張、變形的手法表現,經手工刺繡,造成一種既古樸又絢麗多彩的效果。
抽象幾何紋樣以點、線、面等幾何因素將自然形象進行抽象、概括、變形,形成有規律的幾何花邊紋樣,再經手工編織、十字挑繡,顯得單純素雅、樸實自然。
從服飾紋樣的母題來看,大致可分為以下兩類:一類是取自大自然的題材,以日、月、星、辰和動、植物為主體;另一類是龍鳳等神靈性動物題材,圖案之中透露出其“萬物有靈”的思維特徵。
湘西苗族婦女以她們的欣賞習慣和方式,將這些自然物象裝飾得更富情趣,更具理想化。
湘西苗族服飾保持了濃郁的民族文化傳統和特色,體現了苗族人民獨特的審美心理與審美理想。
苗族服飾作為苗族歷史意識與鄉土情結的一種傳達,被譽為是一部穿在身上的“史書”,是我們傳統民族文化中的寶貴財富。
流行於川、黔、滇、桂等省區講西部方言的苗族地區。
女裝上為麻布衣,下為蠟染麻布花裙。
色調較淺,花飾不多,銀飾亦少。
黔西北和滇東北一帶,不論男女皆綴以織花披肩,大者形同斗笠。
雲貴型雲貴的大花苗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的昭通、楚雄、彝良,貴州六盤水、威寧、織金、普定、鎮寧、紫雲等地。
大花苗族主要麻布做衣服,他們遠古的服裝都是自己種植麻,自己織布,自己做衣服。
大花苗族的服裝主要明顯的有梯形方塊圖案,分布較多的在雲南的彝良縣,貴州威寧等地。
貴州六盤水的水城縣有兩個大花苗族寨子,分別是石板溝大花苗族自然寨和冉家麻窩大花苗族寨。
這裡都保留著很好的苗族服飾,比較傳統。
更特別的是大花苗族都是信仰基督教。
是基督教改變了大花苗族的命運。
所以他們都信仰基督教。
服飾文化一、苗族服飾是苗族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服飾中可看出苗族歷史的發展進程和文化沉積,集中反映了苗族在與自然的抗衡中對事物的認識和升華,在此間也就產生了苗族的審美意識。
文山地區有句俗松桃鳳凰苗族服飾語:“苗族住山頭,壯族住水頭,漢族住街頭”。
這句俗語大致勾勒出文山少數民族的分布狀況,也反映了文山苗族所處的地理環境和條件。
他們所居住的環境奠定了苗族對山中事物由感性識別上升為理性認識的基礎。
服飾是進行民族識別的手段之一,也是區分民族間的特徵之一,直接體現著一個民族的審美觀或世界觀。
文山苗族大致分為白苗、青苗、花苗、漢苗等。
根據苗學專家對苗族服飾類型的劃分,文山州的苗族服飾為幾何花衣披肩型(即川黔滇型)的馬關式(即挑花褶裙式)、邱北式(即白裙式)和開遠式(即飄帶式)。
這三種服裝款式包括了自稱為蒙豆、蒙抓、蒙詩、蒙陪、蒙叟、蒙巴、蒙刷的苗族,他們都操川黔滇方言川黔滇次方言苗語,其文化習俗相近,但各自的服飾都有細微的變化而亦可區分。
廣西融水苗族二、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文化的發展,苗族的生活也日益好起來,其服飾也在不斷地發展變化,服裝款式已由原來的單一的以深藍色和黑色為基調而發展為色彩艷麗的式樣,而且更接近於藝術舞台化。
苗族婦女認為,自然界中存在的色彩都是她們所需要的色彩素材,都應把它穿在身上,形成一種源於自然而超越自然的美。
從文山苗族服飾的發展演變情況看,其服飾款式已由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大而肥、寬而松的樣式發展到揚各支系服飾之長的服裝樣式而以展示女性曲線美的審美境界,這種美是刻在苗族女性頭腦里而反映在服飾上的內在的、表現自我的審美情趣。
“自然,作為人生社會的對立面或補充物,最容易引人進入這種審美境界。
並誘發審美解悟。
這是因為,外在形態的自然,無論在顯示生命活力和生氣灌注方面,還是在萬象紛呈之中表現出的特有和諧引人入勝方面,都能使人產生美感而進入遐想。
”混搭型新式苗族女裝服飾價值1、藝術價值。
苗族服飾經過種麻、收麻、績麻、紡線、漂白、織布等一系列複雜的工藝到刺繡、蠟染、裁縫,最後成為一套精美的服裝,無不反映了苗族婦女的勤勞和耐性。
苗族女性抽象的刺繡、蠟染圖案中反映和表現了她們的內心情感世界,同時表達了苗族女性對大自然的認識和了解及她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當一個苗族姑娘將自己親手繡的花帶贈與情人時,則不用更多華麗的語言來表達自己對情人如何的忠貞,只要通過繡花飄帶就將姑娘所要表達的一切都包含在其中,真正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情感境界。
苗族是一個感情極為豐富的民族,其精美的刺繡、蠟染工藝更充分地說明了這一點。
2、觀賞價值。
苗族的刺繡和蠟染圖案,特別講究“規整性”和“對稱性”,就是挑花刺繡的針點和蠟染時的染距都有一定的規格,一定的變化規律,或等距,或對稱,或重複循環。
圖案結構嚴謹,給人以整齊、緊湊感。
三穗寨頭苗族尤其是挑花刺繡圖案,很容易在其中找到圓心,坐標軸不論沿橫向還是縱向摺疊,都是對稱的。
許多圖案,不僅整個大的組合圖案對稱,而且大圖案與小圖案之間也是對稱的。
同時很講究圖案的色彩搭配,強調色彩與圖案的完整和統一,似乎事先經過精確計算過。
當你欣賞苗族刺繡蠟染圖案時,是否可以將數學公式、幾何原理套入進行計算,其圖案結構間的等距、對稱關係是分毫不差的。
3、收藏價值。
苗族服飾,是中國所有的民族服飾里最多姿多彩,樣式最多,跨越的時代最久,繡花和銀飾最華麗的民族服飾,是我國民族文化的一大奇葩。
隨著苗族傳統工藝的衰落,精美的手工製作的苗族服飾越來越少,隨著老一代苗族會這種傳統工藝的人的離去,傳統的苗族服飾漸漸變得越來越難。
熱門詞條
審計長
獨活寄生湯
一夜又一夜
日落湄南河
亞果出任務
耐心
蔡郁璇
高希均
Hh
現代ix35
安靜
RS
健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凱文·墨菲
包養
蝴蝶館
買房網
東風風光580
Gardner
Roblox
漢聲廣播電台
大聖傳
公主徹夜未眠
詹詠然
笨蛋、測驗、召喚獸2!
唇顎裂
ipromiseyou
2型糖尿病
苗族服飾@中文百科全書
延伸文章資訊
- 1「苗族窩料」情報資訊整理 - 愛呷宜花東
愛呷宜花東「苗族窩料」相關資訊整理- 苗族,(自称Xongb、Hmub、Hmongb等,英语称Miao或Hmong),是一个发源于中国的国际性的民族,在2010年的人口普查中, ...
- 2教你兩招學苗文,立竿見影不用愁,苗語保你說的美美噠
第一課苗文基礎知識—. 苗文基礎知識:(1)1956年國家為我們苗族創製了文字。苗語分為:東部方言苗語.中部方言苗語.西部方言苗語。
- 3苗家酸汤鱼_百度百科
苗家酸汤鱼是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中总结出来的一道佳肴,因其制作方法简单、美味可口、食后开胃、味美汤鲜,现已延伸到酸汤鸡、酸汤鸭等。酸味菜肴近年来还走出苗岭 ...
- 4惠水摆金苗族“采菜节” - 贵州旅游在线
贵州省惠水县摆金地区的苗族,时兴过“采菜节”(又称“讨姨妈菜”),时间是每年的农历三月。 “采菜节”,苗语为“窝若吉”,译成汉语“窝”,是采摘的 ...
- 5苗族服飾 - 中文百科全書
苗族服飾,苗語叫“嘔欠”,主要由童裝、便裝、盛裝組成,“盛裝”苗語叫“嘔欠嘎給希”,即“升底衣服”,“ 嘔欠濤”苗 ... 女裝以交領上衣和百褶裙為基本款式,以青土布為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