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周邊文資總盤點8——人類學博物館國寶祖靈柱】 | 方格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2015年9月12日,台大舉辦了世界首見的「國寶婚禮」,祖靈柱和台大結婚,在台大人類學博物館前面舉行盛大的婚禮,既是排灣族文化的傳承,抑是現代文資保存 ...
登入取消幫助中心【臺大周邊文資總盤點8——人類學博物館國寶祖靈柱】臺大學生會文化部追蹤12021-02-17|閱讀時間‧約7分鐘▎排灣族佳平舊社金祿勒頭目家四面木雕祖靈柱napaiwanakemasikaviyangannaljazingrurapararulj 早在日治時代即入藏台大的祖靈柱,對排灣族來說具有相當重要的文化意義,直到2014年,台大向文化部提報國寶,隔年正式成為國寶。
2015年9月12日,台大舉辦了世界首見的「國寶婚禮」,祖靈柱和台大結婚,在台大人類學博物館前面舉行盛大的婚禮,既是排灣族文化的傳承,抑是現代文資保存與文物的對話、更是妥善處理文物的展現。
祖靈柱採自佳平舊社,一大特色是立柱四面皆刻有相同的女性祖先像。
人像雙手平舉於胸前,兩手掌皆六指併攏,兩足站立。
手腕處有數圈密集的平行紋飾,腰有束帶,束帶上刻有圓紋。
此四面木雕為原住民研究巨擘-陳奇祿先生,所認定的「佳平式」典型,並因採集地與佳平舊社的Zingrur頭目舊屋立柱相同,而被認為是其家屋的人像柱(陳奇祿1961:20)。
胡家瑜教授表示,根據台大收藏紀錄,它是由私人收藏家水野經吉賣進台大,但這位收藏家究竟是誰已不可考。
佳平社頭目舊屋內原有四支或五支祖靈柱,分別代表初代男、女祖先。
本件祖靈柱是家屋中的側柱(pararulj),代表女性祖先;根據部落傳說和耆老記憶,應是創始女祖先Muakai的立像雕柱。
紀錄片《Muakai的跨世紀婚禮》裡面,記錄了這場國寶婚禮,佳平部落也在儀式裡透過身體實踐,將傳統內化在身體記憶中傳承下去。
佳平部落的歷史經歷過幾次遷移(1943年遷村到山上,1953年又因為山崩遷到現址),再加上其文化和天主教信仰融合,使傳統文化式微。
這次,從家屋到祖靈柱所開展的文化復振,兩者的物質性是重要的開端,提供一個具體媒介,讓後續有形、無形的文化復振延續下去,其中佳平部落組織了青年會,在當地文化復振中也佔了重要的一角。
當然在討論國寶何去何從時,族人也想過讓祖靈柱回家,但讓文物回家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需要一定的資源、保存環境,佳平部落協商後,經過耆老同意,促成了國寶婚禮的實踐。
國寶婚禮是將祖靈柱「擬人化」,與台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舉行儀式,透過傳統儀式的展演,重新喚起文化精神的記憶。
儀式之前,族人會到森林裡砍伐木頭,製作一座三四層樓高的鞦韆,領袖家族在嫁女兒時,會將鞦韆立在家屋前。
儀式在台大人類學博物館前舉行,部落青年會吟唱王族頌、跳戰舞,女性族人也會集體吟唱貞潔頌(Puljea),是專屬於王室繼位公主的歌,有讚頌公主家世尊貴的意涵。
廣場也擺滿了各式樣祭品,檳榔、飲料、酒、米糕等等,現場歡騰熱鬧,同時也謹守各種儀式傳統的規矩,充分展現排灣族文化的美。
環境在變,精神是不能變的。
如將祖靈柱「擬人化」的例子,將傳統的嫁娶文化轉譯,同時兼容了現代文物保存的需求以及傳統的文化精髓,族人與學術圈協調、互動,完成了這場美麗的國寶婚禮。
類別:古物/級別:國寶/種類:生活及儀禮器物1932年由台北帝大(台大前身)土俗人種學講座採集入藏2014年台大首次向文化部提報暫行分級國寶2015年5/1公告為國寶2015年3月25日正式指定為國寶2015年5月1日文化部公告2015年9月12日舉辦國寶婚禮▎排灣族阿盧夫岸(望嘉舊社)佳邏夫岸頭目(馬扎扎依藍)家雙面祖先像石雕柱PaiwantsuVungnalidjiusheAluvuanmazezeginlandiDjialuvuanvinjianaleugakejevkajilai 本件石雕柱為雙面雕刻的祖先像,是豎立於望嘉部落舊社(Aluvuan)頭目Djialuvuan家屋前祭台的祖先像立柱。
一面刻男像,一面為女像,代表創社的男、女祖先像。
雙面人像皆立姿;頭戴羽狀頭飾,雙手置於胸前,細腰、繫有紋飾腰帶,雙腳膝部和腳踝刻有平行圈套紋飾。
兩面雕刻的祖先像非常少見,材質為砂岩,在排灣族中亦屬罕見,也因為砂岩質地易受風化影響,男女性徵的差異已經難以辨識。
根據移川子之藏的記載:「本石像發見於望嘉村(Bongarid)舊社Karuboan之叢林間。
人像代表Chiaroboyan家初代頭目,原本可能豎立於該家屋前稱為korobroban的祭壇上。
」(陳奇祿1961:23)陳奇祿將此石雕歸類為「來義式」風格。
此石柱亦被收錄在《南方土俗》期刊第一卷第一期,可見在當時便具有相當的文化價值。
在紀錄片《cenvuljtavuvu/祖靈的召喚》中,胡家瑜教授表示,文化傳承的過程中,身體記憶、實際行動非常重要,透過活動,將文化變成身體記憶,使參與者記得背後代表的文化意涵,於是該文化意涵便會隨著互動被帶入生活中。
而物質本身承載的文化意義,並不是固著不變的,後人會經歷將文物中的文化「再具體化」的過程,加入自己的精神重新組合,與文物精隨融合,傳承給下一代。
除了紀錄2016年與台大人類學博物館的結拜儀式,紀錄片也記錄了族人復振五年祭、刺球儀式的過程,日治時期禁止刺球儀式至今,在2018年經過族人們的共識與努力,終於重新舉辦。
族人圍著圓形刺球場密集地坐一圈,每個人手持十多公尺長的尖竹竿,蓄勢待發、屏氣凝神,祭師於圓心將祭球用力往上拋,每個人奮力往球刺去,畫面壯觀,是極具特色的文化展演。
文化復振不是區分有形與無形的區別,文化復振是一連串的過程,透過媒介,可能是物質文化、儀式,使人們融洽、家族更融合,將文化精隨與新加入的轉譯,代代傳承下去。
類別:古物/級別:國寶/種類:生活及儀禮器物1929年7月移川子之藏教授獲得望嘉村部落頭目許可1930年3月30日入藏台大2015年5月1日文化部公告參考資料蘇弘恩《Muakai的跨世紀婚禮》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出版胡人元《cenvuljtavuvu/祖靈的召喚》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出版陳奇祿1961《台灣排灣群諸族木雕標本圖鑑》。
國家文化資訊網排灣族佳平舊社金祿勒頭目家四面木雕祖靈柱國家文化資訊網排灣族佳平舊社Zingrur頭目家屋祖靈柱作者已霧化此圖片,請斟酌點閱。
原文網址|原文發布日期2020/06/03分享至文資組臺大文化資產臺大周邊文資盤點排灣族佳平舊社金祿勒頭目家四面木雕祖靈柱排灣族阿盧夫岸佳邏夫岸頭目家雙面祖先像石雕柱臺大學生會文化部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臺大學生會文化部追蹤大家好,我們是台灣大學學生會文化部!
敬請訂閱文化部,關注最新的電影節映後座談、閱讀深度文資/本土語言專題報導。
贊助作者臺大學生會文化部追蹤贊助1收藏分享留言分享1留言收藏好
延伸文章資訊
- 1臺大人類學博物館 - Instagram
1089 Followers, 34 Following, 306 Posts - See Instagram photos and videos from 臺大人類學博物館(@ntuanthr...
- 2原來國寶離我們這麼近:臺大人類學博物館
- 3參觀資訊 -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公車:「台大」站(0南、109、207、208區、236區、251區、253、280、284、311、505、52、530、643、668、671、675、676、688、907、 ... 粉絲...
- 4||| 臺灣大學博物館群( NTU Museums ) |||
目前位於舊總圖西翼的新場地,先行開放「民族學展示廳」,稍後將再開放「考古學展示廳」。 臺灣大學人類學系「人類學博物館」由教學與研究為主的小型專業人類學博物館, ...
- 5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人類學博物館前身為人類學系標本室,更前身為日治時期的臺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土俗人種學講座之標本室,二戰後改名為民族學研究室,歸在台大文學院史學系。1949年,台大成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