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馬克·麥卡錫_百度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科馬克·麥卡錫,(Cormac McCarthy),1933年出生於美國羅得島州,美國小説家和劇作家。

他代表作有《血色子午線》、《邊境三部曲》、《老無所依》、《長路》《上帝 ... 反饋 分享 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https://baike.baidu.hk/item/科馬克·麥卡錫/3580370 複製 複製成功 科馬克·麥卡錫 編輯 鎖定 科馬克·麥卡錫,(CormacMcCarthy),1933年出生於美國羅得島州,美國小説家和劇作家。

[1]  他代表作有《血色子午線》、《邊境三部曲》、《老無所依》、《長路》《上帝之子》等。

中文名 科馬克·麥卡錫 外文名 CormacMcCarthy 國    籍 美國 出生地 美國羅得島州 出生日期 1933年 職    業 美國小説家,劇作家 代表作品 長路 代表作品 老無所依 上帝之子 血色子午線 主要成就 1992年美國國家圖書獎 2006年詹姆斯·泰特·布萊克紀念獎 2007年普利策小説獎 2008年馬其他之鷹獎 2009年索爾·貝婁獎 目錄 1 人物經歷 2 部分作品簡介 3 主要作品 4 出版圖書 科馬克·麥卡錫人物經歷 編輯 科馬克·麥卡錫(CormacMcCarthy)1933年出生於美國羅得島州,愛爾蘭裔。

1937年隨家遷至田納西州諾克斯維爾。

他在家裏的六個孩子中排行老三,有三個姐妹和兩個兄弟。

在諾克斯維爾,他進入了天主教學校。

他的父親是其後三十年裏當地有名的律師。

原名CharlesJosephMcCarthyJunior,Cormac是愛爾蘭語,意為Charles'sson(mac)。

1951-1952年,麥卡錫進入了田納西州立大學,主修文科。

1953年,他加入了美國空軍,服役四年,期間兩年在阿拉斯加主持一個廣播節目。

1957年,重返田納西大學。

在大學期間裏,他在學生報紙上發表了兩篇短篇小説,1959和1960兩年獲得了Ingram-Merrill獎。

1961年,他和大學同伴LeeHolleman結婚,有了他們的兒子Cullen。

麥卡錫沒有獲得學位再次離開學校,舉家遷移至芝加哥,在那裏寫下了他的第一部小説。

隨後他結束了和LeeHolleman的婚姻關係,回到了田納西。

麥卡錫的第一部小説,《果園守門人》(TheOrchardKeeper),於1965年蘭登書屋(RandomHouse)出版社出版。

他把手稿交與蘭登書屋,據稱是因為這是其“唯一聽過的出版社”。

蘭登書屋的艾伯特·愛斯肯(AlbertErskine)發現了書稿的價值。

愛斯肯正是威廉·福克納的編輯,直到後者於1962年逝世。

在接下來的二十年裏,愛斯肯也同樣一直為麥卡錫編輯。

1965年夏天,藉着從美國藝術文學院獲得的遊學獎金,麥卡錫乘船出海,希望探訪愛爾蘭島。

出船期間,他遇到了時在船上任歌手的AnneDeLisle。

他們於1966年在英國結婚。

當年,麥卡錫收到洛克菲勒基金會獎勵金,以此繼續環南歐旅遊,直到登陸伊比沙島。

在那裏,他寫下了第二部小説《外圍黑暗》(OuterDark)。

隨後和妻子回到美國,並於1968年發表了這部小説。

1969年,麥卡錫和妻子遷至田納西路易斯維爾,購買了一穀倉,麥卡錫親手修造房子,甚至自幹工活。

在這裏,他根據真實事件寫下了另一部小説《神之子》(ChildofGod),於1973年出版。

和此前的《外圍黑暗》一樣,《神之子》的故事設置在南阿巴拉契州。

1966年,麥卡錫和AnneDeLisle分開,搬至德克薩斯的ElPaso。

1979年,小説《沙崔》(Suttree)最終出版。

這部小説已經斷續寫了二十年。

利用1981年獲得的麥克阿瑟獎金支撐生活,他寫下了另一部小説《血紅子午線》(BloodMeridian,ortheEveningRednessintheWest),在1985年出版。

子JenniferWinkley及他們的兒子John居住在新墨西哥州聖達菲北部。

[2]  他離羣索居,極少接受採訪,排斥公眾活動或談論自己的作品。

在 紐約時報對他進行的一個難得的採訪裏,麥卡錫透露了他對包括亨利·詹姆斯(HenryJames)和馬塞爾·普魯斯特(MarcelProust)在內的作品不論及生死的議題的作家的不以為然。

“我不理解他們”,他説,“對我來説,那不是文學。

許多被認為優秀的作家在我看來很奇怪。

”他的小説致力於描寫美國及墨西哥中下層人民的生活經歷及人生感受,受到廣大北美讀者的歡迎及評論界的讚譽。

尤其是他的西部小説(以《邊境三部曲》及《流血的子午線》為代表)更是為他奠定了在現代美國文壇上的大師地位。

這些在美墨邊境地區發生的動人史詩,既有惡夢般的屠殺、令人震顫的暴力,又有優美如畫的田園詩和柔細潛心的安魂曲,被評論家稱為“地獄與天堂的交響曲”,“是可與中世紀以來的文壇巨星但丁、愛倫·坡、麥爾維爾、福克納、斯坦培克的傑作相媲美的當代經典。

”麥卡錫時常前往由其朋友-物理學家穆雷·蓋爾曼(MurrayGell-Mann)創建的聖達菲學會(SantaFeInstitute)。

麥卡錫説,他不熟悉任何作家,更喜歡和科學家們接觸 路 脱口秀主持奧普拉·温弗瑞(OprahWinfrey)將麥卡錫2006年創作的小説《路》(TheRoad)選為了“歐普拉書友會”的推薦書目。

另外,麥卡錫同意接受了生平第一個電視採訪,2007年5月的《奧普拉秀》(TheOprahWinfreyShow)。

採訪是在聖達菲學會的圖書館裏進行的。

麥卡錫鍾情野外生活,遊歷得克薩斯、新墨西哥、亞利桑那各州。

和田納西州一起,加上墨西哥,這些地方成為了其小説故事的主要發生地。

人煙稀少的荒涼沙漠背景,黑暗激烈的故事,簡潔有力的語言,構成了其小説的主要元素麥卡錫的作品具有一種感覺和想象的力量。

這種力量寓於他作品中的主人公——尤其是幾位重複出現的主人公身上。

他們對自然和人生的感受和探求,對於年輕生命中充滿的甘苦喜樂的真實。

細緻的體驗,對於未來的期待和嚮往,都造就了這種文學的力量。

這種力量也孕自麥卡錫本人的生活經歷及追求。

尤其是他在田納西州、得克薩斯州及墨西哥的生活。

“文學作品源於直接或間接的生活”。

麥氏作品前期以描寫美國中南部為主,後期則走入大西南,也是伴隨着他生活的步履而動。

他的西部小説集筆墨於幾個堅忍脱俗的青年流浪者身上。

這幾個男性主角,帶着各種程度的悟性,投身於生命的探索,情節的高潮每每伴隨着神意的顯示,往往與宗教啓示文學併入一途。

這種抽象靈性主題的出現似是作者自身思想的昇華,也側映出作者對自然世界的熾熱感情及對人類社會的深切關注。

在麥卡錫作品中,大自然始終是最偉大的存在。

作者賦予大自然廣泛而蓬勃的生命。

在麥卡錫的世界裏,獸類、甚至日月山水都是人類的觀察者。

它們無處不有、無時不在地審視着人類的行為——人類的愚蠢、邪惡與殘暴;它們也欣賞着人類的不朽英雄史詩,銘記着英雄們的善行義舉。

麥卡錫既是思想天才,又是語言大師。

他的作品是一首首豐富語域裏的交響詩。

尤其是在他口語體極強的西部小説裏,他能在小説中純熟、確切地使用英語、西班牙語表現人物的不同文化背景,又能靈活、諧趣地駕馭俚語、土語、牛仔語言,凸顯角色各異的身份、性格、教養、志趣……麥氏西部小説也和其他同類作品一樣富有質樸、粗野的黑色幽默。

作品為南方哥特風格(SouthernGothic),後啓示錄(post-apocalyptic)流派。

同時著有戲劇和劇本。

文學批評家哈羅德·布魯姆(HaroldBloom)把他和托馬斯·品欽(ThomasPynchon)、唐·德里羅(DonDeLillo)、菲利普·羅斯(PhilipRoth)一起,列為當今時代美國最主要的四大小説家。

血色子午線 科馬克·麥卡錫在美國被譽為海明威與福克納唯一的後繼者,他的作品幫助美國式文藝告別了低級的大眾消遣。

2006年《紐約時報書評》評選“過去25年出版的美國最佳小説”時,科馬克·麥卡錫以1985年出版的《血色子午線》(BloodMeridian)名列第三。

《血色子午線》也被譽為20世紀最出色的一百部英文小説之一。

而他為中國讀者所熟悉的,則更多源於數年前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引進的“邊境三部曲”,其中《駿馬》曾獲1992年美國國家圖書獎。

科馬克·麥卡錫部分作品簡介 編輯 小説《路》是麥卡錫的第十部作品,描述一對父子游歷浩劫後的虛構世界,被認為是一部“殘酷的詩學”。

小説於2006年9月出版,好評如潮,2007年4月16日贏得普利策獎。

小説講述的是,核大戰讓整個由國家秩序建立起來的世界毀於一旦。

自然的末日來臨,灰濛濛的雪寂靜地落在荒蕪一片的寒冷冬日,無法滋養任何植物。

在這場浩劫中,有一家人僥倖活了下來。

他們僅剩一支手槍和一發子彈。

父親告誡兒子不要輕易使用子彈,如果遇到危險就用僅剩的子彈自殺。

沒想到孩子的母親卻不堪忍受生命的殘酷而拔槍自殺。

父子倆只得孤零地往美國的南方海岸走去,尋找可能的温暖。

這是一條沒有終點的路,他們面對着未知的生計與人性的邪惡。

他們惟一擁有的是彼此的關懷和對生存的一絲渴望。

他們在路上遇到一個棄嬰,感受到生命的火種開始有了延續的希望。

年逾74歲高齡的麥卡錫用細膩的文字描繪了天災和人禍共同釀造的末世景觀,成為後“911”時代的寓言,表現了作家對人類世界的密切關注。

《老無所依》如同寓言。

書名取自《航向拜占庭》中的首行,它的作者是愛爾蘭詩人葉芝(曾獲諾貝爾文學獎),被許多人認為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詩人。

[2]  《上帝之子》巴拉德是阿巴拉契亞山區的土著,外來者眼裏的怪人,當地族羣中的異類,“一個上帝的孩子,多半和你一樣”。

一場大火之後,巴拉德過上了穴居生活,他越來越多地呈現出原始的面貌,同時也在不斷地遭受失去——失去房子,失去名譽,失去社會聯結,直至失去生命。

從現代文明中一步步倒着退回荒野,退到世界的邊緣,終於再也無路可退。

一個人是怎樣被逐步剝奪殆盡的?一無所有的赤裸生命又要如何存在?“他決心繼續前行,因為已經無路可回,那天的世界和往常的任何一天一樣可愛,可他卻在騎着騾子邁向死亡。

” [3]  科馬克·麥卡錫主要作品 編輯 果園守門人TheOrchardKeeper(1965) 老無所依 外圍黑暗OuterDark(1968)神之子ChildofGod(1974)沙崔Suttree(1979)血紅子午線BloodMeridian,OrtheEveningRednessintheWest(1985)(邊境三部曲,trilogyoftheborder,*)駿馬AllthePrettyHorses(1992)穿越TheCrossing(1994)*平原上的城市CitiesofthePlain(1998)*路TheRoad(September26,2006) [2]  理想國《上帝之子》 上帝之子(理想國|河南文藝出版社) [4]  理想國《老無所依》 老無所依(理想國|河南文藝出版社) [5]  科馬克·麥卡錫出版圖書 編輯 參考資料 1.    科馬克-麥卡錫簡介  .和訊[引用日期2013-11-14] 2.    科馬克·麥卡錫  .搜狐讀書[引用日期2014-01-24] 3.    上帝之子(豆瓣)  .豆瓣[引用日期2020-08-05] 4.    上帝之子(豆瓣)  .豆瓣[引用日期2020-08-05] 5.    老無所依(豆瓣)  .豆瓣[引用日期2020-08-05] 圖集 科馬克·麥卡錫的概述圖(2張) 詞條統計 瀏覽次數:次 編輯次數:34次歷史版本 最近更新: 三环尚学教育 (2021-12-04) 1 人物經歷 2 部分作品簡介 3 主要作品 4 出版圖書 百科協議    隱私協議    意見反饋 Beta 進入詞條 清除歷史記錄關閉 編輯 反饋 登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