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人們祭祀祖先,藉以叩謝庇佑,以及祈求未來幸福平安,俗諺「冬節不返無祖,過年不返無某。

」正是說明人們重視冬至祭祖的習俗。

敬神祭祖主要的供品為湯圓 ... 冬至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在12月22日或23日,這一天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因此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

冬至過後,太陽照射的光線向北回歸線移轉,北半球的白晝漸長,而黑夜漸短,故有「冬至一陽生」的說法。

又稱冬節、至節、長至節、大冬、亞歲、小年、肥冬、喜冬、履長節等。

中國自夏代開始即有冬節,周代在冬至便有祭天的儀式。

漢代時,冬至成為正式休假的節日。

唐代則將冬至與新年並重,《唐書‧禮樂志》:「元正,歲之始;冬至,陽之復,二節並重」,所以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唐代以後歷代官方與民間也都相當重視冬至,1384年(洪武17年)起,甚至還有放假3天的規定。

民間常以冬至日到來的時間先後與當日天氣的好壞,推測往後的氣候,俗諺「冬至在月頭,要冷在年兜(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無雪也沒霜」,這是依據冬至日來到時,該日所屬的農曆時間來推測寒流到臺灣的時間;俗諺「冬至黑,過年疏;冬至疏,過年黑」,指冬至日如果沒有太陽,過年一定是晴天;如果冬至放晴,過年就會下雨。

冬至也是農家重要的歲時節日,關於土地的耕佃、買賣與抵押等事,都在農曆8月15日預先談好,而在冬至這天正式訂立契約;因冬至時農作物都已收成,產權較易交割清楚之故。

早期也有將冬至日視為耕牛生日的習俗,請耕牛喝酒,藉此犒勞其一年之辛勞。

冬至要進行敬神祭祖、吃冬至(節)圓、作雞母狗仔、餉耗等民俗活動。

清代高拱乾《臺灣府志》:「冬至,人家作米丸祀眾神及祖先,舉家團圞而食之,謂之『添歲』;即古所謂『亞歲』也。

門扉器物各粘一丸其上,謂之『餉耗』。

是日,長幼祀祖、賀節,略如元旦。

」日治時期鈴木清一郎對於祭祖的記錄更為詳細:「省民之同姓同宗者,大部分在冬至日祭祖祠,俗謂『進祖』,然後張盛筵於祖祠,團聚而食謂之『食祖』。

」人們祭祀祖先,藉以叩謝庇佑,以及祈求未來幸福平安,俗諺「冬節不返無祖,過年不返無某。

」正是說明人們重視冬至祭祖的習俗。

敬神祭祖主要的供品為湯圓(冬節圓、圓仔)、雞母狗仔、菜包等。

湯圓的做法是先將糯米浸水,用石磨磨成米漿、壓出水分,成為「粿粹」,再搓成湯圓。

冬至前夕闔家團聚搓湯圓。

湯圓有紅、白兩色,約5元硬幣大小。

口味多為甜湯圓,祭祖後食用。

俗諺「冬節圓食落去加一歲」便是說吃湯圓後象徵過完一年、增長一歲。

小孩會用湯圓或染色的生粿,捏成雞、鴨、狗、豬等形狀的「雞母狗仔」,蒸熟後祭祖。

祭祖後,有人會將這些形狀各異的湯圓黏貼在門窗器物等處,稱為「餉耗」,有犒勞諸神的用意。

等湯圓風乾後,煮或烤給小孩吃,據說還能保祐小孩發育。

如今罕見以上二俗。

撰稿者:陳益源最後修訂日期:98年11月05日參考資料:1李豐楙。

2004。

《臺灣節慶之美》。

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2李秀娥。

2004。

《臺灣民俗節慶》。

臺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3阮昌銳。

1991。

《歲時與神誕》。

臺北:臺灣省立博物館。

4喬繼堂。

1993。

《中國歲時禮俗》。

臺北:百觀出版社。

5劉還月。

1990。

《臺灣歲時小百科》。

臺北:臺原出版社。

6劉還月。

2000。

《臺灣人的歲時與節俗》。

臺北:常民文化。

7許晉章。

2002《臺灣常民文化:鄉土節令與民俗活動》。

臺南:華淋出版社。

8李寧遠、黃韶顏、倪維亞。

2006。

《飲食文化》。

臺北:華香園出版社。

9鈴木清一郎著、馮作民譯。

1989《臺灣舊慣習俗信仰》。

臺北:眾文出版社。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