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電視的日子】阿嬤們也懂斗內!?七十年前全臺追星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此外,在題材上,內臺歌仔戲由於不需滿足酬神的需求,不必只能演出忠孝節義的故事,取而代之的是「三小愛情劇」(小生、小旦、小丑),劇情側重情感 ...
尚未登入
訂閱方案
看・這些人
帝王將相
革命家
王子
公主
皇后
歐洲名人
希特勒
拿破崙
伊莉莎白一世
臺灣
鄭成功
林獻堂
蔣經國
宋美齡
蔣介石
孫中山
中國
曹操
毛澤東
袁世凱
慈禧太后
唐太宗
行行出狀元
農民
文豪
攝影師
科學家
運動員
醫護人員
看全部分類
看・這些事
天災人禍
災難
戰爭
COVID-19
文青日常
藝術/設計
閱讀
音樂
影視/電影
生活大小事
移民/遷移
新聞/媒體
法律
飲食
科技
主義/思想
法西斯主義
轉型正義
資本主義
女性主義
政治/國際
共產黨
國民黨
伊斯蘭
納粹
神聖羅馬帝國
看全部分類
看・這世界
Asia。
亞洲
越南
泰國
韓國
日本
香港、澳門
中國
Europe。
歐洲
英國
荷蘭
希臘
義大利
德國
Americas。
美洲
墨西哥
古巴
加拿大
美國
Taiwan。
臺灣
臺灣
高雄
臺南
嘉義
臺北
基隆
看全部分類
看・這時代
臺灣分期
戰後時期
日治時期
清治時期
鄭氏時期
荷西時期
英國王朝
都鐸王朝
金雀花王朝
斯圖亞特王朝
西元世紀
20世紀
19世紀
18世紀
17世紀
16世紀
中國朝代
春秋戰國
唐
魏晉南北朝
三國
秦
世界大代誌
文藝復興
冷戰
工業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
看全部分類
所有分類
會員專區
專題特輯
專欄作者
所有文章
活動
影音
倒數2030
帳戶資訊
閱讀紀錄
收藏清單
關於我們
月繳方案
149/月
新會員首月99元優惠
訂閱此方案
季繳方案
原價NT447
350/季
淺嚐方案,閱讀故事小試身手
訂閱此方案
年繳方案
原價NT1788
1280/年
深度探索,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此方案
首頁
【沒有電視的日子】阿...
【沒有電視的日子】阿嬤們也懂斗內!?七十年前全臺追星歌仔戲的瘋狂事蹟
羅一平
2019-06-28
早就存在的斗內,資深少女全臺追星的日子
內臺歌仔戲的式微與轉機
歌仔戲電影與臺語片黃金年代
有沒有歌仔戲劇情丕變的八卦?
收藏
+新增分類
分享
Twitter
Facebook
Line
1950年代的臺灣,面臨政權更迭、國家陷入戰後重建、處在民生物資短缺、戒嚴、高壓政治,「壓抑」也許是大眾近乎唯一的聯想,但當時社會其實並存著出乎意料的面相——「充滿活力、生機的娛樂產業」,例如蓬勃發展的布袋戲、歌仔戲、電影、廣播與報章雜誌。
在沉重政治氛圍下,這些娛樂從鋪天蓋地的政治控制中取得微妙的平衡,人們透過娛樂得到了喘息的機會,「壓抑」與「娛樂」彼此相互牽制,提供了獨特的畫面。
在這個還沒有電視的1950年代,臺灣人透過娛樂體驗而交流情感,構成了一幕又一幕生動的庶民生活史!早就存在的斗內,資深少女全臺追星的日子瘋狂粉絲、迷妹、追星、斗內(Donate)...,一系列現代用語,產自與「偶像」相關的種種社會文化現象,不知道有多少千禧年世代的少男少女投身於此,為了偶像的一顰一笑不惜吃土也要散盡家財地支持。
但這並不是先例,早在1950年代的臺灣,就存在著「娛樂產業圈」,我們的阿婆、阿嬤們可說是臺灣元祖級的迷妹,對她們來說,參加廟會看歌仔戲是生活中少數期待的事。
當時資深迷妹可是不遜於現代的瘋狂,他們不惜全臺跑透透就為了追星,甚至如同現代的「斗內」文化也在當時盛行著——資深迷妹們的「捐衣贈金」(真的金塊、金牌!)——其中有的只是單純欣賞某小生,想在實質層面贊助演員的生活,但有些迷妹則是「別有居心」,砸上大把的銀兩,想盡辦法只為成為偶像小生的「朋友」。
那究竟為什麼歌仔戲團在戰後會出現如此風光的時代?為什麼資深迷妹們會對歌仔戲情有獨鍾呢?戰後,於戰爭時代禁演許久的歌仔戲終於得以解禁,劇團們躍躍欲試,觀眾也期待著久違的娛樂生活,同時隨著廣播、報章雜誌蓬勃,帶來的龐大宣傳效力,過往只限於特定地方的劇團開始在全臺曝光,紛紛展開巡迴演出。
和布袋戲一樣,傳統歌仔戲演出形式為與宗教活動相關「野臺戲」,大多是簡陋的舞臺,看戲的觀眾還得站著或自備椅子。
但對於許多阿嬤來說,由於父權社會的環境,女性遭受到極大的壓抑,那是一個女人不能自由外出的年代,因此趁著廟會出門看齣歌仔戲是當時女性少數的休閒娛樂,所以拿椅子到戲棚下搶位置,成了她們少女時代的甜蜜回憶。
但因為政府對野臺戲這種民眾公開聚會頗敏感,另一方面由於歌仔戲相當受到民眾歡迎,許多戲院開始延攬知名歌仔戲班進入室內劇場售票演出,種種原因之下,促成了1950年代「內臺歌仔戲」的黃金時期。
這類演出大多以十天為一檔期,並以「連續劇本」形式來演出,每日劇情互有銜接,吸引觀眾持續買票進戲院看戲。
由於具有票房壓力,內臺戲需要有名角、好戲、華麗佈景服飾、炫麗燈光設備,演員除了要有觀眾緣,還必須具備唱作俱佳的舞臺魅力。
而鎮上戲院一遇到歌仔戲團要來演出,更是卯足全力做行銷,除了掛上看板廣告,還會登報宣傳並到處張貼海報、散發傳單,邀請演員扮相坐在三輪車上,繞街宣傳,吸引觀眾買票進場。
此外,在題材上,內臺歌仔戲由於不需滿足酬神的需求,不必只能演出忠孝節義的故事,取而代之的是「三小愛情劇」(小生、小旦、小丑),劇情側重情感描寫浪漫劇情,吸引了大批女性觀眾,看著看著,不禁就產生共感跟著痛哭一場。
就在這一齣齣歌仔戲虛擬劇情中,當時的女人們找到釋放情緒的出口,也在此之中漸漸的擁有了自我存在的意識,嚮往起自由戀愛的甜蜜,更加無可救藥著魔般不斷地走入戲院,即使跟朋友借錢,也要看完一整個檔期的戲。
最後,使歌仔戲如此風靡的原因更是關乎於當時的保守觀念——女性無法明示表露對男性的愛慕——因此女扮男裝的俊美小生,成為資深少女們當時幾近唯一能夠公開傾訴愛意的對象,這也無怪乎愛看歌仔戲的觀眾女性比男性多上許多了,更使得本來就是小生當家的歌仔戲,擁有最多「迷妹」行當的也毫無疑問的非小生莫屬了。
歌仔戲迷妹用語小辭典
乾媽:由於歌仔戲世界中,粉絲與偶像皆為女性,因此迷妹通常自稱為心儀小生的「乾媽」,給予斗內。
戲箱:本指裝戲服、頭飾的箱子,後來用以形容經常做服飾給演員的戲迷,更甚者或給賞金、鑽石、金子等的,而戲箱又分「大咖仔」、「細咖仔」,如果只是送糖仔、水果等,則被戲稱「番仔火箱仔」(火柴盒)。
貼賞金:歌仔戲演出途中,每當有人打賞時,劇團就會暫停演出,甚至放鞭炮,然後由工作人員或未出場的演員將下擺貼上現金的紅紙拿出,以麥克風宣布:感謝某人賞金多少,此舉稱為貼賞金。
——Source|洪瓊芳:〈歌仔戲藝人的「朋友」觀〉。
《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17期(2008年12月),頁322-327。
從以下口述資料的紀錄,可以窺見歌仔戲賞金文化多麽盛行。
「有時陣怹真敢也真甘,出手攏袂手軟,五萬、十萬一直貼下去,說卡歹聽一點,就是用錢槓人……煞戲後,怹那說要請阮吃宵夜,阮那說毋去也會歹勢。
」
——Source|洪瓊芳:〈粉絲有賞---歌仔戲賞金文化〉。
《傳藝》第68期(2007年2月),頁53-55。
備註:賞金文化微觀社會學戲箱貼賞金最常見的心態是為了捧小生、主角的場,或者有時是戲箱本身在較勁,以賞金的多寡來證明自己對藝人的支持程度。
通常戲箱都以「親友」的名義貼賞金,一來表示跟藝人的情感很好,如同親人,二來是擔心先生家人知道,所以不好直接以真名示人。
給予賞金的理由有許多,簡單的情況下,可能只是種藝術肯定、一股支持力量,或是種憐惜,但也有可能是迷妹們情慾慾望的投射,或甚其實是一種利益交換。
後舞臺牆上黏有紙鈔的紅紙即為「貼賞金」(此圖中的粉絲斗內算是「深藏不露」,歌仔戲不乏有斗內十幾萬,形成鈔票瀑布的情況)
Source|[email protected]
內臺歌仔戲的式微與轉機歌仔戲好景不常,1950年代大量電影席捲臺灣,且受到廣大民眾的歡迎,尤其是好萊塢電影,幾乎雄霸了臺灣電影市場,得過大獎的美國片更是票房保證,如1954年由奧斯卡最佳女主角奧黛麗赫本主演的《羅馬假期》甫上映即大賣,隔年上映的《無情荒地有情天》更是連續近一個月場場爆滿,創下超過二十萬觀影人次的紀錄,除此之外《亂世佳人》、《戰地鐘聲》、《慾望街車》以及瑪麗蓮夢露主演的《七年之癢》⋯⋯等,都是1950年代風靡過臺灣的電影。
《無情荒地有情天》報紙廣告宣傳,從「開台灣空前未有最高賣座票房紀錄」、「請看空間未有驚人數字」的宣傳標語,可以知道當時這部電影人氣多麽驚人。
Source|《民聲日報》,1955.10.02
許多戲迷很快就跳槽到這時髦的娛樂,轉變為電影迷的人越來越多,看歌仔戲的人口日益下降,內臺歌仔戲票房一落千丈,許多劇院為了營利,紛紛改裝成電影院,和外國電影公司簽訂長期放映合約,拒絕讓無法達到最大的票房收入的歌仔劇班演出。
電影產業的興起使歌仔戲的演出空間受到擠壓,進而影響到了內臺歌仔戲的生存,面臨如此惡劣環境,內臺歌仔戲班被迫開始思考如何轉型。
「演出歌仔戲的(室內)戲台,必須要有足夠的後台作為戲班的起居場所,而放映電影只需要一道屏幕,戲台可大幅縮小。
因此,改成電影院的戲院,會把大半的戲臺拆掉,改成觀眾席。
而這一改動,就無法再演歌仔戲了」
——Source|林美璱:《歌仔戲皇帝楊麗花》(臺北:時報出版),頁55。
這時候歌仔戲開始搭上最新技術——走向「電影化」,從「內臺歌仔戲」轉型成「歌仔戲電影」,轉機應運而生,甚至讓掀起了另一波歌仔戲榮景。
歌仔戲電影與臺語片黃金年代1956年,何基明、何林兄弟導演與「拱樂社」歌仔戲團合作拍攝了黑白片《薛平貴與王寶釧》,這是第一部使用35釐米攝影機拍攝的臺語電影。
在電影上映前,全體團員以歌仔戲打扮,分乘兩臺小包車,伴隨著現場歌隊,吹打著西洋樂,繞行臺北市區,大肆宣傳,所到之處熱鬧繽紛人潮湧動。
結果《薛平貴與王寶釧》空前的賣座,連續上映了24天,票房衝破150萬臺幣,大批觀眾將戲院擠得水洩不通,甚至還發生觀眾太多,因為擠破窗戶的事件發生,此片因而被視為帶動臺語電影熱潮的濫觴。
《薛》票房開紅,特地登報感謝觀眾支持。
Source|《民聲日報》,1956.01.27
《薛平貴與王寶釧》的成功,馬上就引發歌仔戲電影的風潮,確實電影歌仔戲因為電影鏡頭逼真、外景自然、動作比現場更加戲劇化,並且舞臺歌仔戲往往要連演兩個星期的故事,在電影院只需花兩個小時就可結束,省時又省錢,吸引了戲迷以及影迷之外,其劇情通俗,又使用臺灣人熟悉的本土語言,因此更是受到普遍廣大的普通民眾喜愛。
許多戲班轉為「兩棲歌仔戲劇團」,投入歌仔戲電影的演出,如同內臺歌仔戲,歌仔戲電影也會用力宣傳——基本的繪製看板、登廣告、踩街不可少,甚至還會請演員突然登臺與電影串場表演,觀眾為了一睹偶像真面目,總是心甘情願地一再掏錢看電影,使得歌仔戲電影部部叫好又叫座,更直接帶動了臺語電影的流行風潮,開啟了「臺語片黃金年代」。
「當時歌仔戲電影風靡程度,使得傳統戲都拍完了,開始出現《阿里巴巴四十大盜》、《一千零一夜》這類融合西方民間傳奇故事的新編戲碼。
」
——Source|楊馥菱:《臺灣歌仔戲史》(臺中:遠流出版),頁126。
「檢閱當時(1955-1959)出品的一百七十餘部台語片資料,雖然許多影片已不存,但由出資者、主要編導與演職人員名單判斷,仍可以約略估計出,至少有三十多部影片是由歌仔戲演出翻製的,如果加上由歌仔戲劇團演職員參與或投資的影片數量,那數字還會更多。
」這清楚說明在台語片黃金時代,歌仔戲團體所提供的人力、
物力與基金,乃是當時主要的生產力來源。
——Source|盧非易:《臺灣電影:政治、經濟、美學》(臺北:遠流出版),頁81。
有沒有歌仔戲劇情丕變的八卦?政權的轉換,總會帶動藝術上的劇烈變革,1950年代,臺灣經歷政權更迭,由中國來臺接管的黨政軍,不乏有優秀的戲曲藝師與樂手一同來到臺灣,且剛從緊繃的戰爭狀態得以暫時鬆開,歌仔戲團興奮的想要再次大展拳腳,民眾們也期待著久違的娛樂生活,因此首先迎來的是難得的盛況,甚至可以說是歌仔戲最風光燦爛的巔峰期。
但政府與民間娛樂之間始終存在著對峙的緊張關係,國民黨政府為了「維持」和「突顯」中國法統的正當性,在戲曲方面,刻意的獨尊「國劇/京劇」,而相對於京劇獲得政府資源大力支持,夾縫求生的歌仔戲備受思想審查以及國語政策等限制,有些戲班只得解散、黯然離開舞臺,或是接受成為反共抗俄的宣傳工具,演出「改進」後的劇目,如:《還我自由》、《延平王復國》。
甚至在政府更直接地在1954年提出「戰鬥文藝」的口號,進行「文化清潔運動」,象徵該時期的一切藝文活動,其背後目的都該在於徹底執行官方政策,藝術自此更顯而易見的成為了當時政府控制人民的利器。
「關於電影和廣播等電化教育事業必須先要國家經營,⋯⋯以達成保持與增進國民心裡康樂的目的。
」(蔣中正,1953年11月) 反共抗俄劇範例:
《樊梨花第四次下山》:片尾眾人齊呼「反攻」口號數聲。
《薛剛大鬧花燈》:薛剛曾被勸說要以山寨作為「復仇的基地」。
《萬里尋母》:三個主角小孩被送進乞食寮,受盡如勞改般的荼毒後奮不顧身地逃離。
——Source|林奎章:《尋找台語片的類型與作者:從產業到文本》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頁44。
外臺歌仔戲、內臺歌仔戲發展受挫,那電影歌仔戲呢?確實前文有提到1950年代臺灣曾有過「臺語電影的黃金時代」,但並沒有持續太久,因為政府為了鞏固威權體制,便有意識的打壓使用臺語的歌仔戲電影,即使早期臺語片產量非常多,但在種種政策推行之下發展遭受壓制並面臨許多瓶頸,在這樣的背景下,臺語電影彷彿曇花一現,在1960年代開始逐漸式微;相較之下,國語電影則一支獨秀。
為了打造政權認同,1962年為了振興臺灣電影產業而創立的「金馬獎」,在當時只頒布給「國語片」,成為國家打壓本土語言的工具,臺語電影、歌仔戲等庶民娛樂也只得在深不見底的地方掙扎著。
娛樂不再只是娛樂。
展覽資訊
《娛樂時代—記沒有電視的十年》
◾️展期|2019/7/4~2019/10/6(週一休館)
◾️時間|10:00~17:00
◾️地點|西本願寺廣場樹心會館(臺北市萬華區中華路一段174號)
◾️指導單位|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主辦單位|臺北市立文獻館
◾️執行單位|均勻製作
◾️協辦單位|五洲園掌中劇團、六禾音樂館、李天祿布袋戲文物館、黃文進木偶紀念館
◾️視覺統籌|徐睿紳
◾️粉專連結|https://lihi1.cc/qBJg3
讀故事+看展覽=拿獎品\超神準心理測驗:回到過去,你會是臺灣1950年代的誰呢? /
◆你深愛著你的idol(+8分)
◆你把定期追劇當作人生的志業(+8分)
◆你強力譴責「不訂閱不斗內只看免費直播的人」(+8分)
◆無論你愛好的事物怎麼被打壓、被迫改變形式,你都不離不棄的喜愛著(+20分)如果超過10分,恭喜你,你是臺灣1950年代的「資深斗內乾媽世界大愛者」只要於「展覽現場」報出你是「資深斗內乾媽世界大愛者」,即可馬上獲得心儀的「娛樂時代143杯」!
限量10個!欲取從速,避免向隅!
▲主辦單位有權決定取消、終止、修改或暫停本活動,並保有最終釋義權。
▲請注意展覽日期與時間,獎品僅提供現場領取。
參考資料
林芬郁、沈佳姍、蔡蕙頻合著,《沒有電視的年代阿公阿嬤的生活娛樂史》,臺北:貓頭鷹出版,2012。
林鶴宜,《臺灣歌仔戲》,臺北:行政院新聞局,2000。
曾永義,《台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臺北:聯經,1988。
曾永義、楊馥菱,《臺灣歌仔戲史》,臺中:晨星,2002。
林永昌,《觀眾視野下的臺灣歌仔戲發展史》,臺中:天空數位圖書,2011。
曾郁珺,《城市・銳變・歌仔味:臺北市歌仔戲發展史》,臺北:北市文化局,2012。
石光生,《臺灣傳統戲曲劇場文化》,臺北:五南,2013。
林奎章,〈尋找台語片的類型與作者:從產業到文本〉,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蕭伶玲,〈朋友(bein-yu)的社會學研究---以野台歌仔戲的觀演關係為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紀蔚然,〈善惡對立與晦暗地帶:臺灣反共戲劇文本研究〉,《戲劇研究》第7期,2011年1月。
洪瓊芳,〈粉絲有賞---歌仔戲賞金文化〉《傳藝》(68),2007年2月)。
洪瓊芳,〈歌仔戲藝人的「朋友」觀〉,《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17期,2008年12月)。
【台語片60週年】關於台語片02《薛平貴與王寶釧》(TFI 國家電影中心youtube)
【台語片60週年】關於台語片10-歌仔戲電影(TFI 國家電影中心youtube)http://bit.ly/2v7Tjlu
TFI臺灣電影數位博物館http://tfi.openmuseum.tw/
封面圖片來源:"真人布袋戲(因為不像歌仔戲)"bychiayingYangislicensedunderCCBY2.0
文章資訊
作者
羅一平
刊登日期
2019-06-28
文章分類
故事
標籤
臺灣
戰後時期
20世紀
母語
藝術/設計
影視/電影
收錄專題
娛樂時代:記沒有電視的十年
進入專題
相關故事
#臺灣
#戰後時期
#20世紀
#母語
#藝術/設計
#影視/電影
2016-07-29
故事
臺北臺北,哩咁有聽到?──流行音樂史裡的臺北流浪故事
陳韋聿Emery
你是離開家鄉到臺北打拚的庄腳囝仔嗎?這座城市是否應許了你所當初的願望呢?
2017-08-23
故事
【冷知識週刊】第一百零五號:最初不是為兒童發行的〈國語日報〉
每日一冷Dailycold
跟現在完全相反,其實當初國語日報的目標讀者不是兒童,而是成人!
2019-06-29
故事
【沒有電視的日子】廣播與雜誌帶你在噤聲時代裡做「發聲」練習
羅一平
在電視尚未普及、網路還不發達,且資訊自由處處受限的1950年代台灣,最時尚、最文藝、最洋派的當代潮人都透過什麼管道才能接收最新的訊息呢?
延伸文章資訊
- 1目錄
雖然劇情採用一般觀眾極為熟悉的民間傳奇故事,但本片並非單. 純的歌仔戲電影,根據何基明導演與女主角吳碧玉的回憶,何基明導演要求演員. 必須摒除歌仔戲的身段、 ...
- 2歌仔戲的由來及問題
... 中,鄉民以唱答山歌作為農閒時的娛樂活動,以民俗四句連的說唱內容為故事題材,借用車鼓戲的身段服飾及後場為表演形式,發展出純屬男性子弟的落地掃歌仔戲,著名的 ...
- 3國家隊講台灣故事!歌仔戲、陣頭⋯疫情下傳承跟拍3個月成果 ...
台灣的歌仔戲、陣頭、布袋戲等文化,如何克服世代傳承和疫情考驗,持續在國際舞台發光發熱?Discovery 與TaiwanPlus 合作,推出全新重磅系列 ...
- 4歌仔戲
歌仔戲的形成,一般認為是在大約一百多年前的宜蘭地區,由演唱台灣早期含有豐富男女愛情故事內容的民謠小調(通稱為「歌仔」)而來。起初是一群喜歡唱「歌仔」的農民 ...
- 5歌仔戲的劇本- 陳三五娘
歌仔戲劇本的題材涵蓋了歷史故事、民間傳說、稗官野史、真人真事、武林小說等。早期歌仔戲的演出,以及現在的野台歌仔戲,因採用做活戲的方式,演出時沒有固定的劇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