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研究揭秘中生代鳥類演化軌跡 - 香港新浪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新網北京2月3日電(記者孫自法)中生代白堊紀(距今約1.3億年至6500萬年)部分今鳥型類是如何躲過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生物大絕滅,而逐步演化為現代鳥類 ... 首頁 數碼遊戲 新浪網 數碼遊戲 科技新聞 新浪網 中國科學家研究揭秘中生代鳥類演化軌跡 2021年02月03日17:25 中新網北京2月3日電(記者孫自法)中生代白堊紀(距今約1.3億年至6500萬年)部分今鳥型類是如何躲過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生物大絕滅,而逐步演化為現代鳥類?中國科學家首次通過對中生代鳥類特徵(“形態空間”)和體型(“體型空間”)的多樣性演化進行對比研究,發現中生代鳥類兩大主要類群、同時也構成姐妹群的反鳥類和今鳥型類顯示出截然不同的演化軌跡。

正是兩者的不同演化軌跡,可能造成二者在白堊紀生物大絕滅時的不同響應:所有的反鳥類都絕滅了,而部分今鳥型類存活下來,並在此次大絕滅後的新時代伊始輻射演化,最終形成所有現代鳥類。

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科研人員王敏、張馳、周忠和共同完成的這項現代鳥類溯源研究重要成果論文,北京時間2月3日在自然指數期刊《英國皇家學會會刊B》發表。

論文第一作者王敏研究員介紹說,本次研究通過對大量中生代鳥類肢骨的測量,以四肢骨骼長度來定義“體型空間”,根據解剖學特徵量化“形態空間”,以及兩者隨時間的變化。

此外,採用基於系統發育關係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剔除親緣關係,最大程度保證采樣點的獨立性,同時複原祖先節點,來展現不同類群的演化趨勢。

研究結果顯示,中生代鳥類主要類群——反鳥類、今鳥型類和更為原始的“基幹鳥類”(“基幹鳥類”並不是一個單系群,而是包括孔子鳥類、會鳥類、熱河鳥類和始祖鳥類),它們在體型空間上沒有明顯分異。

不過,這三個類群的生態習性差異顯著,如反鳥類都是樹棲、今鳥型類多是地棲,而“基幹鳥類”中的熱河鳥和始祖鳥還具有爬行動物典型的長尾骨。

這樣的“矛盾”說明“體型空間”在演化上相對保守,這可能是包括飛行在內的選擇作用的結果。

在比較這三個類群時,今鳥型類在所有多樣性的量化指標上都高於其他兩個類群,反映出在今鳥型類演化中,其體型變得更多樣,這也與該類群在晚白堊世出現多樣的生態類型相一致。

王敏指出,在“形態空間”上,中生代鳥類三個類群分異顯著,反鳥類和今鳥型類之間的差異隨著時間推移變大:反鳥類在其演化過程中,特徵多樣性的增加幾乎停滯,甚至有變小的趨勢;今鳥型類多樣性增大,出現形態特徵非常不同的類群(如魚鳥等)。

“雖然反鳥類是目前發現物種數目最多的中生代鳥類支系,但是今鳥型類在所有多樣性指標上都是最高的,這反映了物種多樣性和形態多樣性在一些類群的演化中是不同步的”。

王敏表示,綜合起來,這次研究獲得反鳥類和今鳥型類截然不同的演化軌跡,主要體現為:反鳥類是在窮極已有的“體型空間”和“形態空間”來增加物種數目,而今鳥型類則是不斷擴張“體型空間”和“形態空間”的範圍;演化相對侷促的反鳥類也反映在其單一的生態習性上,與之相對,今鳥型類則已出現包括潛水、樹棲、地棲等多種生態習性。

關鍵字︰ 北京 英國 視頻精選 更多新聞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