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台灣美術館台灣美術知識庫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由於考古學家的努力,台灣史前時期的歷史已有相當明確的輪廓,我們對它也有相當清楚的了解。

相對而言,在美術史上,台灣史前期的藝術則鮮少被嚴肅的探討,因而還是有待開發 ... 臺灣美術期刊 研討會論文 美術家傳記叢書 臺灣美術期刊 研討會論文 美術家傳記叢書 首頁>臺灣美術 臺灣美術季刊資料 期數: 51期 出版年月: 2003年1月 篇名標題: 台灣史前與原住民陶藝初探 作者: 徐文琴 摘要:   台灣大約在距今7000年至6500年之間由舊石器時代進入新石器時代,一直到十七世紀才進入歷史階段。

史前時期的漫長是台灣歷史的特色。

由於考古學家的努力,台灣史前時期的歷史已有相當明確的輪廓,我們對它也有相當清楚的了解。

相對而言,在美術史上,台灣史前期的藝術則鮮少被嚴肅的探討,因而還是有待開發的領域。

陶器的生產是新石器時代的特色,人類文明的一大進步。

陶器同時也是人類最早的美術活動表現,是美術史上非常重要的研究資料。

本文以探討台灣史前及原住民陶藝為主。

  原住民是現存族群中台灣最早的居民,許多學者相信台灣石器時代的文化與台灣原住民有直接關係,因而探討史前時期的陶藝,也就是以原住民的陶藝為主。

台灣史前時期的陶器可歸納分析為繩紋陶、彩陶、黑陶、素面紅陶、幾何印文陶以及高溫硬陶幾種。

本文逐一分析介紹各種陶藝特色、不同類別、製作和裝飾方法以及在文化上的意義。

  在歷史階段台灣原住民陶器方面,由於原住民與漢人接觸後,採用漢人製作的陶器,本身的製陶技術沒有改進,以致於技能日漸荒疏,終至於幾乎全被遺忘。

台灣光復時只有少數幾個族群還在製作。

本文選取了資料較為豐富的雅美族(現稱達悟族)、阿美族以及較為精美的排灣族、平埔族陶器加以探討介紹。

近年來由於本土意識提升,原住民尋根熱潮的興起,原住民的陶藝製作成現復興跡象,不過以仿古陶壺的製作為主,似乎尚未進入現代美術創作的層面。

  台灣曾有輝煌的史前文化,與中國江浙地區以及東南沿海地區的史前文化可以鼎足而立。

此時期的陶器生產雖比不上中國大陸精緻和豐富,但種類也非常多樣化,而且具有特色,其中不乏精品。

經由考古出土文物的增加,文物收藏機構的開放,我們對於台灣史前時期以及原住民陶藝生產的研究可望獲得更多資料。

期望學者的重視也將使我們對於這個領域有更深入、精確的了解。

文字全文瀏覽: 瀏覽 原刊頁面瀏覽: 瀏覽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