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蟲病 - A+醫學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發育為感染性卵(如蟯蟲、蛔蟲、鞭蟲、毛細線蟲)經口感染人體;或發育為感染期幼蟲,再經口感染人體(如毛圓線蟲)或從皮膚侵入人體(如鉤蟲);糞類圓線蟲的卵產於寄主腸 ... 線蟲病 跳轉到:導航, 搜索 A+醫學百科>>線蟲病 Ascarislumbricoides,線蟲的一種 線蟲病(nematodiasis),線蟲成蟲或幼蟲寄生於人體而引起的疾病。

臨床表現因蟲種、數量、寄生部位及人體免疫狀態而異。

線蟲寄生於胃腸道時,輕者無症状,重者可致腹痛、腹瀉、食欲不振等。

寄生於組織的線蟲可引起嚴重後果。

線蟲屬線形動物門線蟲綱。

線蟲綱分尾感器亞綱及無尾感器亞綱。

南亞綱均有致病種類。

線蟲種類極多,分布很廣。

多數自由生活於泥土或水中,少數種類寄生於動物和植物。

能寄生於人體的有50餘種,常見的僅10餘種。

目錄 1線蟲的形態與代謝 2線蟲生活史 3臨床表現 4診斷 5治療 6預防 7站外連結 線蟲的形態與代謝 線蟲體呈線狀,不分節,兩側對稱。

蟲體大小懸殊,小的在1mm以下,大的可長1m以上。

雌雄異體,雌蟲一般大於雄蟲,尾端尖直;雄蟲尾端常捲曲或膨大呈傘狀。

體壁與消化道之間的空隙由胚胎時期的囊胚腔衍生而來,無上皮細胞覆蓋,故稱假體腔或原體腔。

腔內充滿液體──血淋巴,內部器官浸浴其中。

血淋巴有吸收、輸送營養物質和排泄廢物的功能,線蟲體液對軀體運動有極重要作用,有「液壓骨骼」之稱。

有的種類在尾端有感覺器官──尾感器,有無尾感器是分類的一個重要依據。

自由生活的線蟲及寄生性線蟲的卵(生存在寄主體外的富氧環境中),其代謝過程為需氧代謝。

但寄生於寄主腸道缺氧環境中的寄生性線蟲的成蟲卻必須能進行厭氧代謝。

不同線蟲演化出不同的厭氧代謝途徑。

一部分抗線蟲藥(如四咪唑)就是作用於這些特殊代謝途徑而發揮抗蟲作用但不傷及寄主。

寄主線蟲蟲體結構複雜多樣,能釋放出多種抗原性物質,刺激寄主免疫活性細胞,誘發保護性免疫反應,此反應可將蟲體排除出寄生器官,抑制蟲體的生長發育或降低其生殖能力。

寄生於組織內的寄生蟲,比寄生於腸道的能引起更強烈的免疫反應。

旋毛蟲寄生可使寄主產生較顯著的免疫力。

線蟲感染後,人體血液中嗜酸性粒細胞增多。

在保護性免疫反應中,細胞免疫及體液免疫起協同作用。

這些免疫反應,在線蟲病(如旋毛蟲病、絲蟲病)診斷中起一定作用。

線蟲生活史 線蟲的發育過程分卵、幼蟲、成蟲3個階段。

蟲卵產出時,卵內細胞的發育程度各異,或尚未分裂(如蛔蟲、鞭蟲),或正在分裂(如鉤蟲),或已含胚胎(如蟯蟲、糞類圓線蟲)。

有的線蟲為卵胎生,卵在子宮內發育,產出時即為幼蟲,如旋毛蟲、絲蟲,麥地那龍線蟲的子宮內含億萬幼蟲,雌蟲蟲體破裂,散出幼蟲。

線蟲幼蟲的特徵是「蛻皮」。

幼蟲共蛻皮4次,蛻皮2次後成為感染性幼蟲,由桿狀蚴變為絲狀蚴。

第4次蛻皮後方成熟。

在多數線蟲,卵及幼蟲具自由生活時期,最適於在潮濕、蔭蔽又有氧氣的環境中生長發育。

而在旋毛蟲、絲蟲等蟲的發育過程中,幼蟲無自由生活時期。

糞類圓線蟲的生活史複雜,包括自由生活世代及寄生世代。

自由生活世代生活於土壤中,環境適宜時可繼續多次。

多認為寄生世代營孤雌生殖。

寄生線蟲的生活史又可分為兩大類型: ①不需中間寄主。

寄生於腸道的線蟲多屬此類。

蟲卵隨糞便排出後在土壤等中發育(如蛔蟲、鞭蟲、毛細線蟲、毛圓線蟲等),或由雌蟲產於寄主肛門周圍而在此發育(如蟯蟲)。

發育為感染性卵(如蟯蟲、蛔蟲、鞭蟲、毛細線蟲)經口感染人體;或發育為感染期幼蟲,再經口感染人體(如毛圓線蟲)或從皮膚侵入人體(如鉤蟲);糞類圓線蟲的卵產於寄主腸內,隨即孵出桿狀蚴,再隨寄主糞便排出體外發育為絲狀蚴,又侵入寄主皮膚,特殊情況下,糞類圓線蟲的桿狀蚴可在寄主腸內迅速發育為絲狀蚴,又侵入血循環引起自身感染。

②需要中間寄主。

寄生於組織內的線蟲多屬此類。

需要一個中間寄主(如旋毛蟲、絲蟲、結膜吸吮線蟲、麥地那龍線蟲、美麗筒線蟲、廣州血管圓線蟲、腎膨結線蟲)或兩個中間寄主(如棘顎口線蟲)。

幼蟲在中間寄主體內發育為感染期幼蟲,再經口(旋毛蟲、棘顎口線蟲、美麗筒線蟲、腎膨結線蟲)或皮膚粘膜(絲蟲、結膜吸吮線蟲)侵入人體。

有些動物吞食中間寄主後,幼蟲在其體內生存,但不發育,如果這些動物又被終寄主所食,幼蟲即在終寄主體內發育成熟。

這些動物即稱為轉續寄主,如淡水魚可為腎膨結線蟲、廣州管圓線蟲的轉續寄主。

臨床表現 可因寄生蟲的種類、數量、寄生部位、發育階段、蟲體的機械刺激與化學作用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現,亦與人體的功能狀態和免疫反應等因素有關。

多數線蟲的成蟲寄生於腸道,吸附於腸壁上或插入腸壁內,攝取營養,損傷組織,有的還吸血,輕者無症状,重者可導致消化和吸收障礙、貧血、腹痛、慢性腹瀉、食慾減退、浮腫等。

若寄生線蟲形大或數多,或鑽入某些腔道,則可致梗阻症状(如蛔蟲團致腸梗阻)。

寄生於組織的線蟲(如寄生於肌肉的旋毛蟲幼蟲、寄生於腦組織的廣州血管圓線蟲幼蟲、寄生於皮膚的麥地那龍線蟲、寄生於眼部的結膜吸吮線蟲、寄生於淋巴系統的絲蟲、寄生於腎的腎膨結線蟲等)可引起相應的局部症状。

幼蟲及成蟲均可發生異位寄生,若侵犯重要器官,則致嚴重後果,如膽道蛔蟲症。

幼蟲若從皮膚侵入,則可致皮炎(如鉤蚴),幼蟲在人體內移行(如蛔蟲或鉤蟲幼蟲),可致速髮型超敏反應,如發熱、蕁麻疹、血液免疫球蛋白E及嗜酸性粒細胞增高。

幼蟲移經肺部時可引起發熱、咳喘。

一些通常寄生於動物的線蟲,若感染非適宜寄主──人體,則在人體組織內移行,引起蠕蚴移行症。

腸線蟲寄生常使痢疾症状加重。

此外,線蟲寄生為細菌感染提供條件,膽道蛔蟲症常並發膽道感染,絲蟲寄生引起象皮腫,局部亦易並發細菌感染,鉤蚴皮炎也常繼發化膿性感染。

診斷 主要依靠從糞便中找出蟲卵,血液中找到幼蟲(絲蟲的微絲蚴)或在病變組織中找至蟲體(如旋毛蟲幼蟲、麥地那龍線蟲成蟲)。

免疫試驗有皮內試驗、補體結合試驗、間接血凝試驗、瓊脂擴散試驗、對流免疫電泳試驗、間接免疫熒光抗體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等,有的適於臨床診斷,有的可用於大規模流行學調查,但多用於輔助診斷。

治療 包括藥物及手術治療。

驅蟲藥種類甚多,現已研製成多種廣譜驅蟲藥,可驅腦腸蟲。

對絲蟲病,用海群生治療安全有效。

對鉤蟲病,用鐵劑糾正貧血與驅蟲同樣重要,對症治療及治療併發症亦適用於其他線蟲病。

寄生於組織內的線蟲常需手術治療。

預防 進行普查普治,及時治療患者,消滅傳染源,對糞便進行無害化處理,搞好環境衛生及個人衛生,消滅媒介昆蟲等。

站外連結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土源性線蟲病防治技術方案(2010年版)》 出自A+醫學百科「線蟲病」條目http://cht.a-hospital.com/w/%E7%BA%BF%E8%99%AB%E7%97%85轉載請保留此連結 關於「線蟲病」的留言: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1個分類:寄生蟲病 個人工具 登入/建立新賬號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檢視 閱讀 简体中文 編輯修改 修訂歷史 動作 搜索   導航 首頁 大醫精誠 人體穴位圖 中藥圖典 醫學電子書 藥品百科 中醫百科 疾病診斷 急救常識 疾病查詢 中藥百科 中醫方劑大全 怎樣看化驗單 醫事漫談 醫學下載 醫學視頻 功能菜單 志願者招募中 關於廣告 網站事務 最近更改 工具箱 鏈入頁面 鏈出更改 所有特殊頁面 可列印版 此頁由A+醫學百科用戶医者於2013年4月13日(星期六)19:23的最後更改。

在A+醫學百科用戶行医的工作基礎上。

本站內容由網友添加和整理,僅供學習和參考。

站內信息不一定準確、全面或最新。

網站內容不應成為診斷或治療疾病的最終依據。

A+醫學百科提醒網友,如有身體不適,請及時就醫。

本站的全部文本內容在知識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3.0協議之條款下提供。

隱私政策 關於A+醫學百科 免責聲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