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兮歸來: 愛國詩人屈原| 誠品線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魂兮歸來: 愛國詩人屈原:屈原,中國文化中一個永遠說不盡的話題。

西元前277年,湖南長沙一帶的汨羅江旁,一位披頭散髮的男子在岸邊徘徊、沉思。

誠品線上 中文出版 人文史哲 歷史 魂兮歸來:愛國詩人屈原 魂兮歸來:愛國詩人屈原 作者 楊雨 出版社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魂兮歸來:愛國詩人屈原:屈原,中國文化中一個永遠說不盡的話題。

西元前277年,湖南長沙一帶的汨羅江旁,一位披頭散髮的男子在岸邊徘徊、沉思。

他和江邊的漁翁對談,「舉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屈原,中國文化中一個永遠說不盡的話題。

西元前277年,湖南長沙一帶的汨羅江旁,一位披頭散髮的男子在岸邊徘徊、沉思。

他和江邊的漁翁對談,「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漁翁勸戒他,何必非得把事情看得那麼透徹深刻,何必非得讓自己的言行舉止高潔、何苦與眾不同,以致於為世人不容而被放逐呢?這人就是屈原,後人提起他時,稱為屈子,認為他和孔子、孟子那些大家一樣,對中國文化產生過巨大影響。

屈原帶給人的影響不僅是因為其為愛國思想先驅,其更可稱為浪漫文學始祖,他開創了中國文學的一個重要體裁──楚辭體,而且代表這一文學體裁最高成就的作品就是離騷。

此外,他正道直行的信念和精神,早已被自己選擇的最後歸宿證明,在如今,中國法定的傳統節日中,唯有端午節是有明確紀念對象的,就是屈原。

儘管學者已經證明,早在屈原生活的時代以前,端午節就是已經存在,但是因為屈原是在五月初五這一天自沉的,所以從此以後,端午節成為人們祭祀、緬懷屈原的節日。

屈原,傳奇的詩人,一生中,經歷過哪些傳奇故事?他對祖國的熱烈到底有什麼動人的傳說?作者在書中做了詳盡的闡述。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作者簡介楊雨湖南長沙人,文學博士。

現任中南大學文學院教授,古代文學專業學科帶頭人。

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湖南省首批新世紀121人才工程,湖南省高校青年骨幹教師。

中國詞學研究會常務理事。

已出版《我是人間惆悵客——聽楊雨講納蘭》、《宋詞的女性意識》、《傳播學視野下的宋詞生態》、《網路詩歌論》、《莫道不銷魂——楊雨解密李清照》、《俠骨柔情陸放翁——楊雨講述傳奇陸遊》、《唐宋名士瀟湘情》、《唐宋詞經典——楊雨如是說》等著作,發表論文四十餘篇,主持多項省、部級社科規劃課題,獲多項科研、教學獎勵。

自2011年起,在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先後主講「俠骨柔情陸放翁」、「納蘭心事有誰知」、「端午時節話屈原」等系列講座。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自序第一章狐死首丘——白起破郢,屈子自沉第二章香草美人——文學始祖,浪漫楚騷第三章密事載心——秦楚抗衡,屈原變法第四章鷙鳥不群——屈原聯齊,六國合縱第五章精彩絕豔——《九歌》亮相,屈原成名第六章蛾眉遭嫉——攻秦失利,屈原遭讒第七章黨人偷樂——張儀使楚,屈原被疏第八章靈修數化——懷王絕齊,秦楚交鋒第九章驟諫不聽——屈原使齊,張儀欺楚第十章美人造怒——懷王善變,屈原被逐第十一章上下求索(一)——屈原放逐,乃賦〈離騷〉第十二章上下求索(二)——穿越時空,守望故國第十三章長夜漫漫——屈原歸朝,懷王客死第十四章魂兮歸來——屈原〈招魂〉,生命輓歌第十五章光齊日月——屈騷情懷,隔世知音附錄一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附錄二劉向《新序‧節士》後記主要參考書目 商品規格 書名/ 魂兮歸來:愛國詩人屈原 作者/ 楊雨 簡介/ 魂兮歸來:愛國詩人屈原:屈原,中國文化中一個永遠說不盡的話題。

西元前277年,湖南長沙一帶的汨羅江旁,一位披頭散髮的男子在岸邊徘徊、沉思。

他和江邊的漁翁對談,「舉 出版社/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9789571179032 ISBN10/ 9571179035 EAN/ 9789571179032 誠品26碼/ 2680922827008 裝訂/ 平裝 頁數/ 336 語言/ 中文繁體 級別/ 無 開數/ 25K 試閱文字 產品試閱:第一章  狐死首丘——白起破郢,屈子自沉 大約在西元前二七七年的某一天,湖南長沙一帶的汨羅江邊,一位身材瘦長、面容蒼老、臉色灰暗、披頭散髮的男子,在岸邊長時間徘徊、沉思著,看樣子十分落魄潦倒。

他有時一邊走一邊高聲吟誦著什麼,有時又停下腳步,朝西北的方向久久地凝望著,花白的長髮被夏天傍晚的風吹得淩亂不堪,他也渾然不覺。

眼看著太陽就要西沉,江上瀰漫起薄霧,他似乎還沒有離開的打算。

不遠處有一位打漁的老翁,注意這位男子幾乎整整一天了。

漁父收起漁網準備返回,特意繞到男子身邊,上下打量了他好久,忽然眼睛一亮,神色頓時變得恭敬起來,他對著男子深深一拜,拱手問道:「敢問這位先生可是三閭大夫?您怎麼會來到這兒呢?」 男子的沉思被打斷,也拱手回禮道:「在下正是屈平。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沒有地方可以容得下我,所以我就被流放到了這裡。

」 漁父說:「聖人可不應該像您這樣迂腐固執啊!聖人應該能夠適應社會、伸縮自如。

既然全天下的人都渾濁,那您為什麼不能混在裡面也一起和稀泥、同流合汙呢?既然別人都昏昏沉沉、大醉不醒,那您為什麼不混在其中連酒帶渣地一起喝他個酩酊大醉呢?先生您為什麼非要把事情看得那麼透徹深刻,為什麼非要讓自己的言行舉止那麼高潔,那麼與眾不同,以至於為世人不容而被放逐呢?」 屈平長歎一聲,回答道:「我聽說,剛洗過頭的人一定要先彈去帽子上的灰塵,再將帽子戴在頭上;剛洗過澡的人一定會先把衣服上的灰塵抖掉,再穿上乾淨的衣服。

我怎麼能讓自己乾乾淨淨的身體裹在汙濁不堪的衣服裡面呢?我做不到啊!我寧可投身江水去餵魚,也絕不能讓自己潔淨的身體沾染上世俗的塵埃汙垢!」 漁父聽了,微微一笑,也不再答話,他知道已經不可能再說服屈平。

於是,漁父拱手告別,一邊搖著船槳叩著船舷,一邊高聲唱起了楚地流行的歌謠:「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 當屈平自認為已經瀕臨絕境、不知該何去何從的時候,漁父的勸告彷彿是為他指出了另外一條出路,他能做得到嗎? 屈平,也就是屈原。

「平」是他的名,「原」是字。

後人提起他時,總是以字敬稱,稱他為「屈原」,甚至稱他為「屈子」,認為他和孔子、孟子那些大家一樣,對中國文化產生過巨大影響。

屈原,出生於湖北的秭歸(今湖北宜昌秭歸縣),根據屈原在他的長篇詩歌〈離騷〉中的自述,他的出生日期非常特別——出生於寅年寅月寅日。

「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攝提是歲星也就是木星的別名;貞,是正當的意思;孟,開始;陬則是夏曆正月的意思。

因此這兩句詩可以解釋為:歲星恰好在孟春正月晨出東方,庚寅的這一天我降生了。

據當代學者推算,屈原應當出生於西元前三四二年夏曆正月二十六日庚寅,也就是楚宣王二十八年己卯。

關於屈原的出生,唯一可以依據的資料就是他自己的這兩句詩,按照不同的計算方法,歷代都有學者對他的出生日期進行推算,結論也有諸多分歧。

但有一點目前已經取得了共識:那就是屈原出生於楚宣王後期,主要活動於懷王和頃襄王時期,這應該是沒有疑問的。

屈原具體出生於哪一天雖然還有爭議,但沒有爭議的是,屈原既然自稱「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說明他對自己降生在特別吉祥的日子裡充滿驕傲,也充滿了一種特殊的使命感。

因為按照古代的禮法,男子如果生於寅,那就很不一般,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的先兆了。

王室後裔 屈原的身分確實不同一般:他是楚國王室的後裔,和楚國的君王本來是同姓的宗親,而且他年紀輕輕就進入了楚國的政壇中心——在他二十出頭、楚懷王當政的時候已經官至左徒。

【5】 左徒是一個什麼官呢?當時楚國的官職和中原諸侯國不一樣。

楚國的最高官職是令尹,相當於丞相。

左徒大約是僅次於令尹的官職,很可能類似於「副相」的職位。

屈原流浪江邊時,漁父稱他為「三閭大夫」,這是因為除了左徒外,屈原還做過「三閭大夫」。

這個官職的主要功能,是掌管楚國王室宗族之事,並且還承擔培養王族子弟的教育任務。

既是王室宗親,又是朝廷貴臣的屈原,此時卻也走到了人生的岔路口,面臨著艱難而痛苦的抉擇。

西元前二七七年,屈原虛歲已經六十六了。

歷盡滄桑的他,怎麼會走到如此進退兩難的境地呢? 時間首先要回溯到一年前,也就是西元前二七八年。

這一年發生了一件大事,讓屈原坎坷的命運雪上加霜。

西元前二七八年,正是中國歷史上的戰國時期。

如果將西元前四○三年韓、趙、魏三家瓜分 晉國後接受周天子周威烈王冊命,成為正式的諸侯國,標誌著戰國時代的開始,那麼西元前二七八年,已經是戰國的後期——戰國時期進入到了第一百二十五個年頭,離秦始皇帝統一六國、結束戰國局面的西元前二二一年只有五十七年。

戰國時期的最大特點是戰亂頻繁,同時又是中國歷史上思想最活躍也最為激動人心的時代。

七國爭雄、名士縱橫,套用一句廣告詞,這正是一個「一切皆有可能」的時代。

到西元前二七八年的時候,七國爭雄的戰國時代行將結束,燕、趙、魏、韓業已衰落,真正的強國實際上只剩下秦、楚、齊三國。

這三個諸侯國之中,秦國的軍事力量最為強大,齊國是當仁不讓的文化強國,楚國則是版圖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它幾乎占有整個長江的中下游地區,西起陝西漢中,東到大海,包括今天的湖北、湖南、安徽、江蘇四省,還有江西的大部分地區,以及陝西、河南、貴州、四川、重慶、廣東、浙江、山東的部分地區,差不多將近今天中國面積的一半了,堪稱地大物博、實力雄厚。

此時的周天子雖然還存在,但實際上已名存實亡,對諸侯國已經完全喪失了控制力,各諸侯國之間的較量早已成為事實上的「國際形勢」變化。

三大諸侯國之中,又以秦國和楚國的實力最為強大,甚至當時流傳有「凡天下強國,非秦而楚,非楚而秦」的說法。

因此,如果說從當時的歷史趨勢來看,中國的統一已經成為必然,而肩負著統一重任、又不乏統一雄心的國家非秦、楚莫屬。

俗話說得好,一山容不得二虎,戰國後期國際形勢的風雲變幻,就在兩大強國——秦國和楚國之間轟轟烈烈地展開了。

白起破郢 西元前二七八年,對關東六國虎視眈眈的秦國,再次向他最強大的鄰國楚國發起強攻。

這次戰役的最高軍事指揮官——秦國的大良造白起率領秦軍大舉南下,進攻楚國。

儘管號稱是兩大強國之間的較量,但真正一交手就會發現,楚國在軍事上顯然是外強中乾,秦軍一開始便占據了戰場的主動。

秦軍勢如破竹,楚國當時的都城郢(今湖北荊州市)危若累卵。

其實就在前一年,也就是西元前二七九年,大良造白起就已經率領秦軍連續占領了鄢、鄧兩 座城池(兩地均在今湖北襄陽市境)。

鄢、鄧距離郢不過一兩百里路程,可以說是郢都的最後一道屏障。

這道屏障的失守,郢都就毫無遮擋地暴露於秦軍的兵鋒之下。

此時的秦國,是當時的第一軍事強國,不僅武器裝備精良,驍勇善戰的士兵橫掃天下,而且賞罰分明,將士無不踴躍衝鋒陷陣,幾乎是所向披靡,「虎狼之國」的威名早已名滿天下。

更重要的是,戰國時期的秦國,一代又一代名將不斷湧現,如:司馬錯、樗里疾,以及白起、蒙驁、王翦、王賁、蒙武……,一時間,將帥之才如群星閃耀。

而率領秦軍進攻楚國的大良造白起,正是秦昭王時期聲威赫赫的一代名將,幾乎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白起不但為秦國屢立戰功,他還有一個讓人心驚膽戰的名聲:殺人不眨眼的「魔王」!如: 秦昭王十四年,白起攻韓、魏,斬首二十四萬。

秦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斬首十三萬。

秦昭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韓,斬首五萬。

最令人髮指的是秦昭王四十七年,據《史記》記載,長平之戰後,白起坑殺趙國降卒四十五萬人,天下震恐……。

西元前二七八年,正是秦昭王二十九年,這時的白起雖然還不像後來那樣如日中天,但也正是他的聲威逐漸顯赫的時候。

可以想像,當白起的大軍兵臨郢都城下的時候,楚國上下是何等驚慌! 郢都,危在旦夕! 楚國,生死攸關! 而有一位楚國人,此時也到了生死攸關的時候! 這位楚人,正是屈原! 此時的屈原,既不是楚國的王侯將相,也不是朝廷高官,他甚至連楚國的一介平民都算不上,他只是一個被楚王放逐的罪臣,這時正在長江以南流浪。

遠離都城、遠離故鄉的他,已經這樣流浪很多年了。

秦楚交戰,白起攻郢勢在必得,即便是早已被排擠在楚國政壇之外的屈原,這一切資訊對他而言也是極其敏感的。

他的一生,也因此而走到了痛苦最強烈、思想鬥爭最激烈的時候。

他真希望,現在的他,不是在遠離郢都的地方「閒逛」,眼看著楚國大廈將傾而束手無策;他多麼希望能夠率領楚軍,布陣在白起軍隊的前方,就算是背水一戰,就算是明知敗局已定,也要傾盡全力、傾盡智慧,為楚國做最後的一搏。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這不正是屈原的勇氣和膽量嗎? 他不止一次地假想,假定他還在朝廷效力,還能鞍前馬後地為朝廷獻計獻策,而楚王也還像當年一樣對他言聽計從,也許形勢不會像今天這樣:眼睜睜地看著秦國強大,眼睜睜地看著六國衰弱,這其中,包括他的祖國——楚國。

可是,這一切在現在的屈原看來,都只能是假想——儘管當年,他自信完全有可能令楚國政局改觀,重現楚國的輝煌與強大。

然而,現在的他,早已喪失了左右楚國政壇的機會。

他,只是一個罪臣。

流亡多年,楚王也許早就忘了還有屈原這個人吧?他當年共事的那些同僚、當年教育過的那些王族子弟,也早就忘了還有屈原這個人吧? 但是,他不會忘記,他的一生從來沒有、也永遠不會忘記楚國,他是用對待愛情、對待愛人般矢志不渝的感情來愛著他的楚國。

而且他這個「愛人」——楚國,一度也是那麼愛他、信賴他,儘管後來對他有點反覆無常,到最後甚至還絕情地拋棄了他,但他仍然抱著熱戀時的那份情感,執著地守望著他的「初戀」——這也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次「熱戀」。

如今,「愛人」的生命危在旦夕,從屈原的內心深處而言,他渴望赴湯蹈火地去救她。

但他的「愛人」已經不再愛他了,甚至還斷絕了一切能使自己接近她的機會,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愛人」在生命垂危之際苦苦掙扎,誰能了解他內心如此強烈的痛苦? 屈原,就這樣站在了生命的「懸崖」:進,是萬丈深淵,粉身碎骨;退,他還可以苟活於世,但是那樣的他,剩下的只是一具沒有靈魂的軀殼。

白起即將圍攻郢都的消息,將屈原推向了一生矛盾的頂峰,但他的心中還殘留著最後一線希望。

不錯,楚國就像他生生死死唯一眷戀的「愛人」,可是他的「愛人」卻不是僅有他這一位「護花使者」。

儘管屈原深信沒有人會比自己對她的愛更強烈、更不顧一切,但為了「愛人」的平安,他還是保留著最後的希望:他的「愛人」身邊圍繞著的那些「護花使者」——那些朝廷重臣,能夠幫助她絕地重生,哪怕只是爭取到一線生機! 屈原,就這樣懷著極度的矛盾和痛苦,佇立在「懸崖」邊上,等待著來自郢都的每一點消息。

此時的郢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慌亂之中,早已看不到了昔日富庶繁華的景象。

城裡的老百姓亂成一團,哭的哭,喊的喊,逃的逃,散的散;也有一些死守著多年經營的家,眼巴巴指望楚國的軍隊能夠保護他們的家園。

而老百姓眼巴巴指望的唯一的保護傘——楚國的朝廷,現在也亂成了一鍋粥。

這時的楚王是頃襄王熊橫,生死存亡之際,頃襄王理所當然地寄希望於圍繞在身邊的那些「股肱之臣」。

他緊急召集大臣們出謀劃策,希望能夠在最後關頭殺出一條活路來。

可是,平時在他周圍滔滔不絕縱論國際形勢的那些朝廷重臣,那些平日裡侃侃而談好像學富五車的大夫卿相,現在竟然比他還慌亂。

這個說:「趕緊向秦國求和吧,我們實在是沒有還手之力了啊!大王您是秦國的女婿,說不定秦王會看在姻親的分上,接受我們的投降,保全郢都啊!」那個說:「別給大王出餿主意了!秦國的狼子野心誰還看不出來?!白起又豈是一個心慈手軟之人?!他們殺起俘虜來可是連眼睛都不眨一下!我看還是別白費力氣了,不如趁早保護大王逃走吧!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等以後我們休整好了,再把郢都奪回來,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啊!」 …… 這些人在頃襄王耳邊嘰嘰喳喳個不停,你指責我,我嘲笑你,頃襄王頹唐地看著眼前這些晃來晃去的腦袋,看著那些喋喋不休的嘴皮子,心想:這就是我平日裡極度信任的左膀右臂?這就是我平時賞賜無數的股肱大臣?一時間,他失望到了極點,也氣憤到了極點。

正當朝臣們吵得不可開交的時候,一向昏聵沒主意的頃襄王,倒好像忽然清醒了。

他左右一權衡——戰吧,最近幾場大仗和秦國交手下來都是完敗,朝中幾乎已經沒有可以帶兵打仗的將領了;投降吧,秦王和白起絕對不可能接受;退一萬步講,就算他們答應,投降恐怕也是凶多吉少,父親懷王被秦國拘禁至死的下場就是前車之鑒……。

想來想去,三十六計還是走為上計! 楚王這一拍板,那些貪生怕死的酒囊飯袋們紛紛高呼「大王英明」,便迅速打點好金銀細軟,帶上寵姬美妾,簇擁著頃襄王和他的後宮妃嬪們,手忙腳亂地連夜逃出了郢都。

當然,君王出逃自然不能說是「逃跑」,他們公之於眾的理由是「遷都」。

但無論理由是什麼,總之,事實上,楚王跑了! 楚王棄城而逃的消息不脛而走,國王跑了,留守的楚軍當然不會再為他賣命,老百姓也就失去了最後的庇護。

白起攻郢,幾乎沒有遭到什麼有效的抵抗,楚國就這樣丟失了它的都城。

從楚國先祖楚文王熊貲定都郢以來,郢都已歷經二十代君王,又經過楚平王等幾代人的不斷修繕、加固,四百多年的苦心經營,當時已號稱是天下最美麗、最繁華的都城。

白起率秦軍進駐郢都後,將其更名為秦國的南郡,還縱火焚燒了楚先王的陵墓夷陵(今湖北宜昌市夷陵區)。

僥倖逃脫的郢都百姓一路流亡、哀鴻遍野,一夜之間,繁華都市變成一片廢墟。

白起則因為這場大勝而被秦昭王加封為武安君。

白起乘勝追擊,又一舉拿下楚國的巫郡和黔中郡,改為秦國治下的黔中郡。

郢都陷落的消息傳來,儘管這個結果應該早在屈原的預料之中,但他還是不敢接受也不忍心接受這樣的結局。

他甚至一度希望這個消息只是老百姓因為懼怕秦軍而散布的謠言,或者是秦軍為了動搖民心而散布的流言。

正是這殘存的一點希望,讓他流浪的腳步不自覺地迅速邁向郢都的方向。

但是,當他越接近郢都,這最後的一點幻想越趨於破滅。

因為不久之後,他就遇到了一批又一批從郢都倉皇逃出來的老百姓,他們一個個衣不蔽體、面色慘痛。

意料之中的結局終於成了無可挽回的現實!屈原淚如雨下,他發出了撕心裂肺的痛哭,也寫下了著名的詩篇〈哀郢〉:「皇天之不純命兮,何百姓之震愆。

民離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東遷。

」 〈哀郢〉,顧名思義就是哀傷郢都的陷落。

其實,讓屈原陷入極度傷心和絕望的,還不僅僅是國都陷落、君王和百姓的流亡,對他而言,可能更痛苦的是,作為楚國人,而且自認為是楚國最堅貞、最勇敢的守護者,眼看著「愛人」遭受慘無人道的蹂躪,自己卻無能為力。

他沒有辦法原諒自己,更不應該在「愛人」遭遇滅頂之災後,自己卻還逍遙地苟活於世,就好像什麼事情都沒發生過! 在這一刻,屈原下定了決心。

此時的屈原,漂泊到了長沙東北今岳陽地區的汨羅一帶。

活動 【買書送米】圖書滿千贈米一包(海外訂單恕不參加)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