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羅尼-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陀羅尼(梵語天城文:धारणी,dhāraṇī;藏語:གཟུངས,轉寫:gzungs),意譯總持、能持、能遮、遮持,又音譯作陀隣尼、馱囉尼、陁羅尼,持的意思是「無所漏忘」,能 ... 陀羅尼 語言 監視 編輯 陀羅尼(梵語天城文:धारणी,dhāraṇī;藏語:གཟུངས,轉寫:gzungs),意譯總持、能持、能遮、遮持,又音譯作陀隣尼、馱囉尼、陁羅尼,持的意思是「無所漏忘」[1],能持的意思是「持諸善法,不令漏失」。

能遮為「遮諸惡法,不令得起」。

二者合稱遮持,又作總持,意思是「持善不失,持惡不生」。

總持又解釋為「對經典的文字、義理、修行功德,皆悉持守」,或者「用簡要的詞句,含攝教法義理」[2][3]。

又翻作咒,是指真言(mantra),真實無二之言是真言[4]。

又稱持明(梵:vidyadhara、緬:weizzā(英語:Weizza))、密語(祕密語)等,真言或咒,是以梵語、俗語的字母及句子構成,出現於佛教經典中。

陀羅尼和曼怛羅都有真實之言、咒之含意,不過陀羅尼大多指可明白理解其意思的詞句,用來憶持教法,而曼怛羅則大多為不知道意義,需特別傳授的秘密語句[5]。

印度最早的真言是婆羅門用於祭祀的吠陀贊歌。

目次 1名稱 2類型 3佛教咒語 3.1歷史 3.2形式 4參見 5參考文獻 名稱編輯 通常陀羅尼、真言、明咒、神咒,被視為同義詞而混用,不過這些詞彙仍有些許表達上的差別。

另外,陀羅尼大多會強調其普傳的特性,而曼怛羅(mantra)則較具有祕密的性質而需特別傳授。

諦語並非固定的詞句,而是隨場合發出的誓言。

咒願則是一般場合的祝福之語。

真言(梵語:mantra)︰指真實無虛妄之言。

mantra又帶有密語、神咒之意味。

陀羅尼、總持(梵語:dhāraṇī)︰用精鍊簡要的詞句,總攝教法義理,令不散不失。

近似詞:陀羅那(梵語、巴利語:dhāraṇa),意思是憶持。

明咒(梵語:vidyāmantra)︰明是智慧、知識,明咒是能破除無明煩惱的語句。

咒、神咒︰能引發神通,消除災患的詞語。

諦語(英語:Sacca-kiriya)(梵語:satyavacana,巴利語:saccavacana),或譯實語、真實語:有良好功德的人,從真誠不虛妄的誓言中,發出神奇的力量,實現誓言[6]。

咒願(梵語、巴利語:anumodanā[7][8]),又作祝願:沙門於受食等場合,以帶有吉祥意義的祝願詞為眾生祝福、祈願[6]。

相關詞語[6][9]:達嚫(梵語:dakṣiṇā,巴利語:dakkhiṇā)。

三鉢羅佉多、僧跋(梵語:saṃprāpta[10],巴利語:sampatta[11])類型編輯 根據《大智度論》,陀羅尼分三種。

按智顗的解釋,這三種陀羅尼,分別對應「名持(持守文句)、義持(持守義理)、行持(持守修行)」[12]: 聞持陀羅尼:謂得此陀羅尼者,於一切語言、諸法,耳之所聞,皆不忘失。

分別陀羅尼:謂得此陀羅尼者,於一切眾生,一切諸法,分別不錯。

入音聲陀羅尼:謂得此陀羅尼者,聞一切眾生惡言罵詈,心不憎恨;聞一切眾生善言讚歎,心不搖動,是名入音聲陀羅尼。

根據《瑜伽師地論》,陀羅尼分為四種: 法陀羅尼:謂諸菩薩得念、慧力,能記誦、集結無量經典,永不忘失。

義陀羅尼:謂諸菩薩得念、慧力,能解明經典之無量義趣,永不忘失。

呪陀羅尼:謂諸菩薩依禪定力,令其諸呪章句悉皆神驗,能除眾生種種災患。

忍陀羅尼:謂諸菩薩精勤修習,因起智慧,通達諸法離言實相,得菩薩忍。

又不空《總釋陀羅尼義讚》,解說陀羅尼為四種: 法持:由得此持,摧滅一切雜染之法,證得清淨法界等流教法。

義持:由得此持,於一字義中,悟百千無量修多羅行,演說逆順自在。

三摩地持:由此持故,必不散動,三昧現前,悟無量百千三摩地門。

悲增菩薩於六趣以願受生,不被煩惱、隨煩惱壞其三昧。

由此三摩地證五神通成就,利樂無邊有情。

文持:由此持故,成就所聞,所謂一切契經,於一切如來諸菩薩所聞百千無量修多羅,永不忘失。

不空又用「法、義、三摩地、文」這四義,來解說「真言」、「密咒」、「明」,並稱「或有一字真言乃至二字三字乃至百字千字萬字,復過此數乃至無量無邊,皆名陀羅尼、真言、密言、明」。

佛教咒語編輯 歷史編輯 在初期佛教和部派佛教中,佛教僧人就會用咒語作防護(paritta)之用,最為鮮明的一個例子,是用來防護毒蛇的咒語[6]。

律藏中記載僧人以慈心遍滿蛇王族等有情眾生,祈願其不來害我,並為一切有情的安樂祝願,最後稱唸三寶無量,蛇蟲等眾生有限有量,我已得防護,禮敬佛世尊,來防護毒蛇[13][14][15],在南傳上座部中,這又被稱作《蘊護衛偈》(KhandhaParitta)[16]。

類似的記載出現在《雜阿含經·優波先那經》[17],《隨勇尊者經》[18],《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19],以及梵文本《UpasenaSūtra》[20]。

這版本先是誦唸偈頌(gāthā),以慈心遍滿蛇王族、一切有情眾生,並為一切有情安樂祝願,最後以如來真實語之威力及三寶加被,守護善人,破除毒害,再說呪術章句(mantrapada)「塢躭婆隷 躭婆隷(otuṃbiletuṃbile)」等[21]。

在大乘佛教中,用來防護毒蛇、遠離毒害的咒語,如《佛母大孔雀明王經》(Mahā-MāyūrīVidyā-Rājñī)等,經中講述「佛母大孔雀明王陀羅尼」之咒語,能滅一切諸毒、怖畏、災惱,又提及諸龍王名字,當起慈心稱念其名,並祈願一切眾生,各起慈心相護念,最後敬禮佛陀、菩提、涅槃、諸菩薩、大孔雀明王尊等,祈求護衛我及諸眷屬,無病壽百歲[22][23][24]。

形式編輯 佛教咒語大致可分為四種形式: 種子字,只有一個音節,猶如植物的種子,以一聲多,故名為種子字;例如「嗡」、「吽」等; 心咒,一般只有幾個音節到十幾個音節,是咒語的中心或重心,故稱咒心;例如觀音菩薩六字真言、文殊菩薩五字心咒等; 短咒,一般只有短短的幾句;例如《功德寶山神咒》、《藥師灌頂真言》等; 長咒,有十幾句、幾十句甚至百千句,例如《大悲咒》、《楞嚴咒》、《尊勝咒》等。

參見編輯 三字總持真言 六字真言 十小咒 四十二字陀羅尼門 阿剎羅(英語:Aksara)(akṣara,根本字) 曼怛羅(mantra) 護衛偈(英語:Paritta)(paritta)參考文獻編輯 ^僧肇《注維摩詰經》:「總持謂持善不失持惡不生,無所漏忘謂之持。

」 ^《翻譯名義集》:「《大論》:「秦言能持。

集種種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

譬如好器盛水,水不漏散。

惡不善根心生,能遮令不生。

若欲作惡罪時,持令不作,是名陀羅尼。

」肇翻總持,謂持善不失,持惡不生。

又翻遮持。

《輔行》云:「體遮三惑,性持三智。

」《熏聞》云:「遮二邊之惡,持中道之善。

此從慧性立名。

」《闡義》云:「然則陀羅尼,既是梵語,呪字即當華言,經題華梵雙標,故云陀羅尼呪。

若爾何故云陀羅尼翻遮持耶?答:古人見祕密不翻。

例如此土禁呪等法,便以呪名往翻。

然亦不失遮持之義。

何者?呪既訓願,如菩薩四願:二願拔苦,即遮惡義;二願與樂,即持善義。

」《大論》明三陀羅尼:一、聞持陀羅尼。

得此陀羅尼者,一切語言諸法,耳所聞者,皆不忘失,即是名持。

二、分別知陀羅尼。

得是陀羅尼諸眾生,諸法大小好醜,分別悉知,故分別陀羅尼,即是義持。

三、入音聲陀羅尼。

得此陀羅尼者,聞一切語言音聲,不喜不瞋;一切眾生如恆沙等劫壽,惡言罵詈,心不憎恨;一切眾生如恆沙等,以讚歎供養,其心不動,不喜不著,是為入音聲陀羅尼,即是行持也。

《法華》明三陀羅尼:一、旋陀羅尼,二、百千萬億旋陀羅尼,三、法音方便陀羅尼。

《淨名疏》釋云:「旋者,轉也。

轉假入空,得證真諦。

百千萬億者,即是從空入假,旋轉分別,破塵沙惑,顯出恆沙佛法。

法音方便者,即是二觀方便,得入中道。

」」 ^《大智度論》:「陀羅尼,秦言能持,或言能遮。

能持者,集種種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

譬如完器盛水,水不漏散。

能遮者,惡不善根心生,能遮令不生;若欲作惡罪,持令不作。

是名陀羅尼。

是陀羅尼,或心相應,或心不相應;或有漏,或無漏;無色、不可見、無對;一持、一入、一陰攝(法持、法入、行陰);九智知(除盡智);一識識(一意識),阿毘曇法陀羅尼義如是。

復次,得陀羅尼,菩薩一切所聞法,以念力故,能持不失。

復次,是陀羅尼法,常逐菩薩,譬如間日瘧病;是陀羅尼不離菩薩,譬如鬼著;是陀羅尼常隨菩薩,如善不善律儀。

復次,是陀羅尼持菩薩,不令墮二地坑;譬如慈父愛子,子欲墮坑,持令不墮。

復次,菩薩得陀羅尼力故,一切魔王、魔民、魔人無能動、無能破、無能勝;譬如須彌山,凡人口吹不能令動。

」 智顗《維摩經文疏》:「總持者即是歎陀羅尼德,此言能持、能遮。

持諸善法不令漏失,遮諸惡法不令得起,故名遮持亦言總持,[持]一切善法不漏失也。

」 智顗《法界次第初門》:「陀羅尼是西土之言。

此翻云能持。

或言能遮。

言能持者。

集種種善法。

能持令不散不失。

譬如完器盛水。

水不漏散。

能遮者。

惡不善根心生。

能遮令不起。

故云能遮。

又翻為總持,隨有若名、若義、若行地功德,皆悉能持,故名總持。

」 窺基《觀彌勒上生兜率天經贊》:「梵云陀羅尼此云總持,念慧二能,總含眾德,以為體性,識達簡擇,明記不妄,能以少略,含多廣故,名為總持。

」 窺基《說無垢稱經疏》:「如對法論第十說。

總持者。

陀羅尼也。

念慧為體。

能以少功廣含多義。

能總任持。

名為總持。

」 德清《圓覺經直解》:「梵語陀羅尼。

此云總持。

謂總一切法。

持無量義。

」 ^《一切經音義》:「梵語云陀羅尼唐云持盟或云總持。

案持盟者則真實言也。

古譯云呪即是設盟立誓不二真實之言也。

共依此約不敢違越名曰持盟。

俗語尚云共設呪誓是此義也。

真言者真實無二之言也。

」不空《總釋陀羅尼義讚》:「或有一字真言乃至二字三字乃至百字千字萬字,復過此數乃至無量無邊,皆名陀羅尼(dhāraṇī)、真言(mantra)、密(guhya)言、明(vidya),若與三密門相應。

」 ^RedPine.TheHeartSutra:TheWomboftheBuddhas(2004)Shoemaker&Hoard,pg.146 ^6.06.16.26.3印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第三節神秘力護持的仰信.[2021-07-29].(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29).  ^《中阿含·梵摩經》:「食、已食,澡手咒願(anumodanā)」 《中部·梵壽經》(Brahmāyusutt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Sobhuttāvīmuhuttaṁtuṇhīnisīdati,nacaanumodanassakālamatināmeti.Sobhuttāvīanumodati,nataṁbhattaṁgarahati,naaññaṁbhattaṁpaṭikaṅkhati;aññadatthudhammiyākathāyataṁparisaṁsandassetisamādapetisamuttejetisampahaṁseti.」(莊春江譯本:「他吃完坐著沈默片刻,但不耗掉祝福的時間;他吃完隨喜,不責難那一餐,不期待其它餐;無論如何以法說開示、勸導、鼓勵群眾,使之歡喜,以法說開示、勸導、鼓勵聽眾」;英譯本(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Aftereatinghesitsforawhileinsilence,butdoesn’twaittoolongtogivetheversesofappreciation.Aftereatingheexpressesappreciationwithoutcriticizingthemealorexpectinganotherone.Invariably,heeducates,encourages,firesup,andinspiresthatassemblywithaDhammatalk.」) ^ChantingGuide-Anumodana.[2022-03-08].(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8).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三十二.[2022-03-08].(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8).  ^三鉢羅佉哆-ChineseBuddhisttermsdictionary(Chinese-English).[2021-07-29].(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29).  ^《犍度·儀法犍度》(Cūḷavagga·Vattakkhandhak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therenavattabbo—'sabbesaṁsamakaṁsampādehī'ti.……Natāvatherenabhuñjitabbaṁyāvanasabbesaṁodanosampattohoti.」(元亨寺譯本:「長老應說:『均等供給一切人!』……一切人未全受飯,長老不得食。

」英譯本:「theseniormonkshouldsay,『Everyonegetsanequalshare.』……Theseniormonkshouldnotstarteatinguntileveryonehasreceivedrice.」) ^法界次第初門:「一、聞持陀羅尼……即是名持。

二、分別陀羅尼……即是義持。

三、入音聲陀羅尼……即是行持也。

復有……如是等略說乃至五百陀羅尼,廣明則無量陀羅尼。

」 ^TheravādaCollectiononMonasticLaw:Thechapterwithshorttopics.[2021-07-3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08).Ononeoccasionamonkhadbeenbittenbyasnakeanddied……  ^巴利律藏:小事犍度.[2021-08-02].(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02).  ^《四分律》:「佛聽作自護慈念呪:『毘樓勒叉慈、伽甯慈、瞿曇冥慈、施婆彌多羅慈、多奢伊羅摩尼慈、伽毘羅濕波羅慈、提頭賴吒慈,慈念諸龍王、乾闥婆、羅剎娑,今我作慈心,除滅諸毒惡,從是得平復,斷毒滅毒除毒,南無婆伽婆。

』」《五分律》:「『我慈諸龍王,天上及世間,以我此慈心,得滅諸恚毒。

我以智慧力,用之殺此毒,味毒無味毒,破滅入地去。

』佛言若彼比丘以此呪自護者,不為毒蛇之所傷殺。

」 ^KhandhaParitta.[2021-07-3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10).  ^雜阿含經(二五二)優波先那.[2021-07-3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31).  ^隨勇尊者經.[2021-07-3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31).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2021-08-02].(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02).  ^Upasenasūtra.[2021-07-3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31).  ^Appendix1-Storyofthenāga-kingElapatra.[2021-07-3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06).  ^蔡耀明.梵文本大孔雀明王經翻譯與解析(PDF).[2021-07-31].(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21-08-07).  ^有關孔雀法的名相淺釋.[2021-07-3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31).  ^佛母大孔雀明王經.[2021-07-3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31).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陀羅尼&oldid=70896295」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