韌性城市-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傳統上, 都市韌性(英語:urban resilience)定義為「都市系統及其居民在各種衝擊和壓力 ... Resilient cities: meaning, models, and metaphor for integrating the ... 韌性城市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傳統上,都市韌性(英語:urbanresilience)定義為「都市系統及其居民在各種衝擊和壓力下保持正常運作,且積極適應並轉向永續發展的可量化的能力」。

[1]因此,一座韌性城市就是對自然和人為的、突發和慢性的、預期和未預期到的災害進行評估、計劃並採取行動,以對災害未雨綢繆和積極應對的都市。

韌性城市更能夠保護和改善人們的生活、保衛發展成果、營造良好投資環境以及推動積極的改變。

關於都市韌性的學術討論主要集中在三種不同的威脅上:氣候變化、自然災害和恐怖主義。

[2][3]不少學者已討論過都市計畫和設計的物質和非物質層面上抵禦這些威脅的能力。

[4][5][6]因此,韌性城市更多在反恐、自然災害(地震、海嘯、洪水、太陽耀斑等)以及基礎設施採用可持續能源方面提出應變策略。

[7] 近來,人們越來越重視都市韌性的譜系[8]和都市系統對不斷變化的環境的適應能力。

[9][10]韌性理論的這一分支建立在都市作為高度複雜適應系統的概念之上。

這種見解的內涵是將都市計畫從基於幾何規劃的傳統方法轉變為以網絡科學為基礎的、對都市運作干擾更少的方法。

網絡科學提供了一種將都市規模與能夠使都市以不同方式運轉的網絡形式聯繫起來的方法。

它可以進一步洞察各種都市政策的潛在效力。

[11]這就需要更好地了解有助於建立都市適應力的各類實踐和工具。

譜系方法探索了這些實踐(包括支撐它們的價值觀和權力關係)隨時間的演變。

提高都市的韌性取決於投資決策,這些決策要將支出優先提供給有備用方案、在不同情況下都能正常工作的項目。

此類決策需要考慮未來的風險和不確定性。

由於風險不可能完全消除,因此緊急情況和災難下的救援計劃至關重要。

[12]例如,災害風險管理框架為增強抗災能力提供了切實的機會。

[13] 截至2007年,全球已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都市中,到2050年,都市化率預計將上升至80%。

[14]這意味著,這個時代面臨的抵禦風險的主要挑戰,諸如減貧、自然災害和氣候變化、環境可持續性以及社會包容性,其成敗將取決於都市。

高人口密度使人們特別容易受到突如其來的災害以及緩慢的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這些都使韌性規劃至關重要。

同時,在過去的一個世紀中,都市化的進程也與顯著的都市蔓延有關。

韌性城市不僅能幫助個人、社區和企業面對多種衝擊和壓力的挑戰,也能為轉型發展提供機會。

作為應對都市地區災害風險的一種方法,國家和地方政府可以組織不適宜居住區的移民安置。

這可以是預防性的,也可以在災難後發生。

這雖然減少了人們受災的風險,但是也可能導致其他問題。

理解重新安置,需要將其作為長期永續發展的一部分,而不僅僅是減少災害風險的一種手段。

[15] 參考文獻[編輯] ^Mariani,Luisana.UrbanResilienceHub.urbanresiliencehub.org.[2018-04-04].  ^Coaffee,J.Risk,resilience,andenvironmentallysustainablecities.EnergyPolicy.2008,36(12):4633–4638.doi:10.1016/j.enpol.2008.09.048.  ^Pickett,S.T.A.;Cadenasso,M.L.;等.Resilientcities:meaning,models,andmetaphorforintegratingtheecological,socio-economic,andplanningrealms.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2004,69(4):373.doi:10.1016/j.landurbplan.2003.10.035.  ^Sharifi,Ayyoob.Urbanformresilience:Ameso-scaleanalysis.Cities.October2019,93:238–252.doi:10.1016/j.cities.2019.05.010.  ^Sharifi,Ayyoob.Resilienturbanforms:Amacro-scaleanalysis.Cities.February2019,85:1–14.doi:10.1016/j.cities.2018.11.023.  ^Sharifi,Ayyoob.Resilienturbanforms:Areviewofliteratureonstreetsandstreetnetworks.BuildingandEnvironment.January2019,147:171–187.doi:10.1016/j.buildenv.2018.09.040.  ^Sharifi,Ayyoob;Yamagata,Yoshiki.Principlesandcriteriaforassessingurbanenergyresilience:Aliteraturereview.RenewableandSustainableEnergyReviews.July2016,60:1654–1677.doi:10.1016/j.rser.2016.03.028.  ^Rogers,Peter.ResilienceandtheCity:change(dis)orderandDisaster.London:Ashgate.2012.ISBN 978-0754676584.  ^Sharifi,Ayyoob;Yamagata,Yoshiki.Onthesuitabilityofassessmenttoolsforguidingcommunitiestowardsdisasterresilience.InternationalJournalofDisasterRiskReduction.September2016,18:115–124.doi:10.1016/j.ijdrr.2016.06.006.  ^Sharifi,Ayyoob.Acriticalreviewofselectedtoolsforassessingcommunityresilience.EcologicalIndicators.October2016,69:629–647.doi:10.1016/j.ecolind.2016.05.023. 無效|subscription=free(幫助) ^Batty,Michael.TheSize,Scale,andShapeofCities.Science.2008,319(5864):769–771.Bibcode:2008Sci...319..769B.PMID 18258906.doi:10.1126/science.1151419.  ^TheProfessionalPracticesforBusinessContinuityManagement,DisasterRecoveryInstituteInternational(DRI),2017. ^Jha;等.BuildingUrbanResilience:Principles,Tools,andPractice.TheWorldBank.2013.  ^Dowe,M.UrbanisationandClimateChange.[May16,2011].  ^Risk-relatedresettlementandrelocationinurbanareasTheClimateandDevelopmentKnowledgeNetwork(CDKN),accessdate25July2017 閱論編都市與區域規劃基本概念都市-區域-區位-市區-市域-市中心-中心商業區(CBD)-郊區-遠郊-建成區-人口集中地區(日)-城市規劃區(中)-都市邊緣區-城鄉結合部-都會區-大都市帶(城市群)-都市體系-都市化-郊區都市化-逆都市化-再都市化-同心圓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研究方向都市計畫土地利用規劃(英語:Land-useplanning)-土地使用分區-控制性詳細規劃(中)-都市設計-敷地計畫-智慧城市-收縮都市-都市更新環境規劃環境設計-園林設計-景觀設計-都市開放空間-都市綠地-綠色建築-環境影響評價-都市承載力-生態都市-永續發展-低影響開發-海綿城市-韌性城市(英語:Urbanresilience)交通規劃公共運輸-大眾運輸導向型發展-上蓋開發-生活化道路-交通寧靜化-共享空間-完整街道區域規劃(英語:Regionalplanning)中心地理論-增長極理論-核心-邊緣理論-點軸理論-都市階層-城鎮體系-國土空間規劃(中)-國土形成計畫(日)-國土三法(臺)規劃理念田園城市理論-線形都市-都市美化運動-300萬人口的現代都市-鄰里單位-光輝城市-《雅典憲章》-新城運動(英語:Newtownsmovement)-廣畝都市-有機疏散理論-《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馬丘比丘憲章》-緊密都市-15分鐘都市 -新都市主義-新徒步主義各類都市全球都市-巨型都市-門戶都市-組合都市(組團式城市群)-邊緣都市-衛星都市-新市鎮-公司市鎮-放射型都市-臥城-雙城-收縮都市-大學城(英語:Collegetown)-學園都市都市問題(日語:都市問題)都市蔓延-睡城-貧民窟-仕紳化-都市衰退-屏風樓-爛尾建築-鬼鎮-隔都-農村人口外流-交通堵塞-環境污染-內澇-熱島效應-汽車依賴量化指標容積率-建蔽率-建築間距-綠地率-都市化程度(各國都市化率)-首要性-都市人口密度人物理論家從業者安德魯·杜安尼-科拉倫斯·佩里-科林·布坎南-丹尼爾·伯納姆-埃比尼澤·霍華德-埃德蒙·N·培根(英語:EdmundBacon(architect))-紀·班佛尼斯特(英語:GuyBenveniste)-英·瑪哈-凱文·林區-勒·柯比意-彼得·卡爾索普-派屈克·格迪斯-雷蒙德·昂溫(英語:RaymondUnwin)批評家珍·雅各-詹姆斯·霍華德·孔斯特勒(英語:JamesHowardKunstler)-劉易斯·芒福德-蘭德爾·奧圖爾(英語:RandalO'Toole)交叉學科地理學-建築學-土木工程-土地開發(英語:Landdevelopment)-海洋空間規劃(英語:Marinespatialplanning)-都市工程學-都市地理學-人文地理學-都市社會學-都市人類學-人類群居學-都市經濟學(英語:Urbaneconomics)-發展經濟學-人口學-政治學-公共政策-社會科學-都市生態學-風水學-風景園林學-環境科學其他近現代都市計畫理論與實踐列表-都市史-都市計畫史(英語:Historyofurbanplanning)-都市計畫技師地方實踐巴黎改造-大上海都市計劃-臺灣市區改正-天津都市計畫-香港新市鎮-高雄都市計畫-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協同發展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韧性城市&oldid=69151520」 分類:​都市計畫災害管理隱藏分類:​引文格式1錯誤:無效參數值含有英語的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語言 العربيةČeštinaEnglishFrançaisעבריתBahasaIndonesia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