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者深淵-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挑戰者深淵是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的最深處,深約11,000米,同時也是世界上海洋最深處和地表最深的地方。

該深度的壓力是海平面壓力的1,100倍。

挑戰者深淵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挑戰者深淵在太平洋的位置 挑戰者深淵是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的最深處,深約11,000米,同時也是世界上海洋最深處和地表最深的地方。

該深度的壓力是海平面壓力的1,100倍。

人類探測[編輯] 人類使用深海載人潛水器(英語:Deep-submergencevehicle)和遙控水下航行器對挑戰者深淵進行探測。

首次載人探測是在1960年1月23日,瑞士探險家雅克·皮卡和美國探險家唐納德·沃爾什駕駛的里雅斯特號(英語:BathyscapheTrieste)深海潛艇首次下潛至挑戰者深淵,並停留了20分鐘,測得深度為10,916米,發現有魚和蝦等生物。

1995年3月4日,日本海溝號(英語:Kaikō)遙控水下航行器下潛至挑戰者深淵,測得深度為10,911米,發現有海參、蠕蟲和蝦等。

2009年5月31日,美國海神號遙控水下航行器下潛至挑戰者深淵[1][2]。

第二次載人探測是加拿大奧斯卡得獎導演詹姆斯·法蘭西斯·卡麥隆,於2012年3月26日,駕駛單人潛艇深海挑戰者號(DeepseaChallenger),下潛2小時36分鐘之後,終於降落在10,898米(35,756呎)的挑戰者深淵海床。

卡麥隆成為自1960年以來,第一位潛入這個世界最深淵的人,更是首位隻身潛入的探險家。

他在地球最深淵逗留了3小時多一點。

[3] 第三次載人探測是在2019年4月28日,美國退休的海軍軍官和海底探險家維克多·韋斯科沃(英語:VictorVescovo)單獨駕駛DSVLimitingFactor(英語:TritonSubmarines)抵達深度10,928公尺(35,853呎)處,比前記錄多了16公尺(52呎)。

他在底部探測了四小時(248分鐘),也是目前單獨在深淵逗留時間最長的記錄。

同年5月1日,Vescovo再度單獨下濳至10,927公尺處,成為世界記錄中第一位抵達深淵兩次的人;這次他停留了三小時(217分鐘)。

他在挑戰者深淵海床上看到了塑膠袋及糖果包裝紙。

此行共有五次的科學及商業下潛任務至海溝底部(含之後5月3日、5月5日、5月7日的三次下潛),主要收集了生物、地質等樣本[4][5]。

2020年11月10日,3名潛航員乘坐當時世界最大、當時搭載人數最多的中國「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抵達馬里亞納海溝最深處,下潛深度為10909米[6][7]。

截至2021年12月5日,奮鬥者號已完成21次萬米下潛,已有27位科學家通過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到達過全球海洋最深處[8]。

參考文獻[編輯] ^美國機器人將赴1.1萬米海洋最深處探秘(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新華網,2009年5月11日。

^美國機器人下潛11000米探秘最深海底(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南方網,2009年6月3日。

^金像大導金馬倫潛萬米獨闖最深深淵蘋果日報(香港).2012年03月27日. ^【Omega】Seamaster打破勞力士多年紀錄.香港01.2019年12月16日[2020年1月25日].(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1月25日).  ^PacificOceanDeepestDive(PDF).FiveDeepsExpedition.2019年5月13日[2020年1月25日].(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20年2月3日).  ^海底1万米,你好!——“奋斗者”号标注中国载人深潜新坐标. 新華社,2020年11月28日 ^“奋斗者”号的万米深潜之路. 央視新聞,2021年1月7日 ^“奋斗者”号已完成21次万米下潜27位科学家到达过全球海洋最深处. 央視網,2021年12月5日 參見[編輯] 海溝列表 馬里亞納海溝 奮鬥者號潛水器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挑战者深渊&oldid=70305214」 分類:​太平洋地質學大洋洲地形地理之最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العربيةAsturianuবাংলাCatalàCebuanoČeštinaDanskDeutsch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uskaraفارسیSuomiFrançaisGaeilgeGalegoעבריתहिन्दीBahasaIndonesiaItaliano日本語한국어LietuviųLatviešuമലയാളം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PolskiPortuguêsРусскийSlovenčinaSvenskaதமிழ்ไทยУкраїнськаTiếngViệt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