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 hsiujuhistory
文章推薦指數: 80 %
1894年(光緒二十年)按照中國干支紀年,時年為甲午年,故稱為甲午戰爭。
豐島戰役是戰爭爆發的標誌。
最終,清朝政府戰敗,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
hsiujuhistory搜尋這個協作平台
康軒5下第五單元第一課(5-1)補充教材伊藤博文余清芳八田與一協議會(台灣日治時期)台灣文化協會台灣民報台灣民眾黨台灣總督府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李鴻章林獻堂臺灣民主國莫那·魯道蔣渭水西來庵事件賽德克族霧社事件馬關條約康軒5下第五單元第三課(5-3)補充教材陳澄波康軒5下第五單元第二課(5-2)補充教材下淡水溪鐵橋嘉南大圳廖添丁橋頭糖廠橋頭糖廠甲午戰爭臺灣銀行貨幣高雄港鴉片臺灣原住民族分類表協作平台地圖
康軒5下第五單元第二課(5-2)補充教材>
甲午戰爭
甲午戰爭,日方稱為日清戰爭(日本語:日清戦争/にっしんせんそうNisshinsensō?),國際通稱第一次中日戰爭(FirstSino-JapaneseWar),指的是大清帝國和大日本帝國之間為爭奪朝鮮半島控制權而爆發的一場戰爭。
1894年(光緒二十年)按照中國干支紀年,時年為甲午年,故稱為甲午戰爭。
豐島戰役是戰爭爆發的標誌。
最終,清朝政府戰敗,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
歷史背景清光緒元年(西元1875年),當時的朝鮮國王高宗李熙還年幼,由其生父「大院君」李昰應攝政。
李昰應為人極為反日,竟下令:「凡與日本交涉者,處死刑」。
這一年有艘日本軍艦「雲揚號」,停泊在朝鮮江華島沿海附近進行海域測量。
朝鮮守軍一見日本軍艦,江華島砲台守軍發砲攻擊。
日艦「雲揚號」全力反擊,摧毀江華島砲台並攻陷永宗城。
事後,1876年2月26日,日本與朝鮮在江華島簽訂不平等的《江華條約》(又稱《丙子修好條約》、《日朝修好條約》),朝鮮給與日本貿易特權並互相承認為自主獨立的國家。
關於此事件的來龍去脈,羅惇融在《中日兵事本末》此書中,有段詳細的記載:「光緒元年秋,日本以兵艦突入朝鮮江華島,毀其砲台,焚永宗城,殺朝鮮兵,掠軍械以去。
復以兵艦駐釜山,要盟。
方副島種而之來議也,乘間語總署,朝鮮是否我屬國,若為屬國,則由我主朝鮮通商事。
總署答以朝鮮雖我藩屬,而內政外交,聽其自主,我朝向不與聞……至是,日本以兵脅朝鮮,而遣開拓使黑田清隆為全權大臣,議官井上馨副之,赴朝鮮議約。
二年春,約定認朝鮮為獨立自主國,互派使臣,並開仁川、元山兩埠通商,日艦得隨時測量朝鮮海岸,中國視之漠然也。
」此條約在朝鮮造成了保守黨與維新派的鬥爭。
保守黨想維持「事大交小」傳統的外交方式,維新派想因此脫離與大清帝國的冊封關係,與西方國家結交來發展朝鮮。
但大清帝國仍然控制著李朝朝廷保守的官員與貴族。
清光緒八年(1882年),朝鮮發生新舊黨之爭。
朝鮮自江華島事件後,國內維新派組開化黨,是為新黨;舊黨則以大院君李昰應為首。
因王妃閔氏一族與李昰應不睦,李昰應遂唆使兵變,焚日本使館,殺日本中尉堀本禮造。
日本因而出兵朝鮮,清廷亦派兵朝鮮。
敉平叛亂後,清朝與日本皆駐軍漢城。
清朝將李昰應逮捕,囚禁於中國保定,1885年獲釋。
清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戰爭正酣,日本見清朝忙於應付法國,駐朝清軍兵力大減,決定尋釁以圖朝鮮,密令其駐朝鮮公使竹添進一郎策劃朝鮮維新派開化黨人發動政變。
竹添進一郎對金玉均、洪英植等開化黨首鼓動「中法開戰,清國將亡,貴國有志於改革之士,不可失此機……」,還主動幫開化黨制定政變計畫。
12月4日洪英植等開化黨人發動甲申政變,在王宮放火,引日軍入宮。
在朝鮮大臣奔向清軍軍營,「匍匐轅門,撫告哀衷」請求援助下,袁世凱率領二千名清軍進入漢城,擊敗日軍後攻入王宮,救出朝鮮國王李熙。
李熙獲救後立即下令將擒獲的洪英植等七人處死,並追捕朴永孝等人。
事件過後,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中日兩國代表李鴻章、伊藤博文於天津簽訂《中日天津條約》,中日兩國均自朝鮮撤兵,並約定:「將來朝鮮如有事,中日兩國或一國要派兵,應先行文知會;及其事定,仍即撤回,不再留防。
」劉公島上的甲午海戰紀念館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三月,朝鮮東學黨黨魁崔時享,於全羅道聚眾號召農民起義,發檄征討日寇、驅逐權奸,[來源請求]國王李熙恐慌,向北京告急。
四月,直隸提督葉志超奉令率軍馳赴朝鮮,清軍登陸駐屯於牙山,並按《中日天津條約》之規定電告日本。
東學黨亂兵聞中日軍隊已至,不戰而潰。
[來源請求]五月,袁世凱以東學黨潰散、叛亂已平,要求日本同時從朝鮮撤兵。
但日政府反要求中日兩國留兵,共同改革朝鮮內政,為清廷所拒。
六月,日軍突然衝入王宮,囚禁國王李熙,命大院君李昰應主國事。
李昰應為報囚禁中國保定之恨,不經思考,馬上答應為日本效力,並下令驅逐在朝鮮的所有華人出境。
[來源請求]後日本發現大院君曾寫信要求東學黨徒北上與平壤清軍一起驅逐日軍。
[1]北洋大臣李鴻章發覺事態不妙,急調總兵衛汝貴、提督馮玉崑率軍火速由大東溝登陸,進駐平壤;另調北洋陸軍十餘營分梯次渡海馳援朝鮮。
7月23日,濟遠和廣乙兩艦抵達牙山,掩護運送清軍的運兵船在朝鮮牙山登陸。
7月25日拂曉,兩艦離牙山返航。
清晨7時20分,在朝鮮豐島海面,遭遇日本聯合艦隊第一游擊隊吉野、浪速及秋津洲等三艦。
日軍不宣而戰,發砲攻擊濟遠和廣乙(日方稱濟遠先開火)。
經過一番激烈砲戰纏鬥後,福建船政局自製砲艦廣乙企圖逼近日艦發射魚雷,但在秋津洲、浪速壓倒性的火力打擊下受重創,船身傾斜,人員傷亡慘重,無力再戰。
此時載有第二波増援朝鮮清軍1200餘人、並懸掛英國國旗的英國高陞號商輪和滿載軍械的操江艦先後駛來,日艦浪速及秋津洲改追高昇及操江。
廣乙於是向海岸方向退出戰鬥,最後在朝鮮十八島附近擱淺,縱火自沉。
濟遠則懸掛白旗,然後更掛上日本軍旗,向西棄二艦而走,日艦吉野在後追擊,濟遠以尾炮向吉野還擊,後得脫。
9時15分,日艦浪速發出信號,勒令高陞號停俥,英籍船長被迫停駛。
浪速派代表乘小艇登船檢查,詢問船長:「高陞號隨浪速走,同意嗎?」,英國船長回答:「如果您如此命令,我沒有別的辦法,只有抗議下服從」。
人員回母艦後,浪速掛起信號旗命令高陞號起錨,隨其前進。
船上官兵拒不投降,在高繼善的領導下,接管高陞號並禁止英人離船,英籍船長要求浪速再派代表前來。
小艇接近高陞號,船長與日方交涉要求駛回大連或旅順,但日方未做回覆。
正在雙方僵持不下的時刻,日軍掛出旗號,要求船上洋員離船,但是清兵禁止放下小艇,英船長用信號告訴浪速此狀況並請其再派小艇來,浪速拒絕。
隨後開動繞高陞號一周,下午一時發射一枚魚雷,但魚雷失效未擊中。
又用艦砲轟擊,十數發之後高陞號緩緩下沉,清軍亦以步槍向敵艦開火,並向落水的歐洲人甚至是臨陣脫逃的同胞射擊。
浪速派出小艇營救出英籍船長,大副及另一名英國水手,法艦LeLion號營救出43人,德艦Iltis號救上150人,英艦Porpoise號救起87人,德國籍北洋水師教習漢納根自行游回岸上,其餘八百餘名清兵與中外船員罹難。
下午2時操江艦被秋津洲追上俘虜,此即豐島海戰。
此戰後英國社會為之震動,但英國官方最後作出擊沉高升符合國際法結論而不予日本譴責。
[2]7月28日夜,日本陸軍進攻牙山清軍,發生激戰,清軍不支,退向平壤。
8月1日(陰曆七月初一),中日雙方正式宣戰。
交戰雙方清朝中國旗艦定遠北洋海軍自1888年正式建軍後,配置有鐵甲艦定遠號及鎮遠號,各有12寸巨炮4門,航速分別為14.5節及15.4節。
然而之後到甲午戰爭之前6年沒有再添置鐵甲艦。
在此期間,重修頤和園花費數千萬兩白銀,即十幾艘定遠級鐵甲艦的費用。
1889年光緒皇帝大婚,花費白銀550萬兩,即三艘半定遠級鐵甲艦的費用。
1891年戶部尚書翁同龢奏准暫停南北海軍購買外洋槍炮船隻3年。
因此在開戰時的北洋海軍已經沒有多少「大艦巨炮」優勢可言,1894年中日對比是20CM以上火炮:31/15,20CM以下火炮230/140,速射機關炮244/294,魚雷管39/43,航速11.48/12.84,裝甲巡洋艦3/1,防護巡洋艦3/8。
[3]1894年5月下旬李鴻章校閱北洋海軍,奏稱:「北洋各艦及廣東三船沿途行駛操演,船陣整齊變化,雁行魚貫,操縱自如……以魚雷六艇試演襲營陣法,攻守多方,備極奇奧。
」「於駛行之際,擊穹遠之靶,發速中多。
經遠一船,發十六炮,中至十五。
廣東三船,中靶亦在七成以上。
」「夜間合操,水師全軍萬炮並發,起止如一。
英、法、俄、日本各國,均以兵船來觀,稱為節制精嚴。
」戰爭前夕,北洋艦隊的大沽、威海衛(今山東威海)和旅順(今屬遼寧大連)三大基地建成,英國觀察員看完北洋艦隊的操演後上書海軍部,也認為北洋艦隊的戰力不容小覷。
但是後期因為李鴻章解僱了當時訓練海軍的英國人琅威理,引致北洋艦隊軍紀出現問題,「有某西人偶登其船,見海軍提督正與巡兵團同坐斗竹牌也。
」「每北洋封凍,海軍歲例巡南洋,率淫賭於香港、上海,識者早憂之」。
1888年原本預訂購入300箱炮,後因為軍費不足,北洋海軍只購入了3發炮,「從前撥定北洋經費號稱二百萬兩,近年停解者多,歲僅收五六十萬。
」《李鴻章全集》「中國水雷船排列海邊,無人掌管,外則鐵鏽堆積,內則穢污狼藉,業已無可駛用。
」至於領導丁汝昌「孤寄群閩人之上,遂為閩黨所制,威令不行」。
劉步蟾則被人們稱為「實際上之提督者」。
日本日本旗艦松島1882年,日本海軍還只是魚雷艇和二千噸以下的近海鐵甲艦為主,無大型鐵甲巡洋艦。
1885年,日本提出十年的擴軍計劃,意圖超過北洋海軍。
1886年,法國海軍工程師白勞易(英語:Louis-ÉmileBertin)受雇建造4700噸級大型鐵甲巡洋艦「松島號防護巡洋艦」和「嚴島號防護巡洋艦」。
清國軍艦神符元寇史料館1890年時,中國北洋艦隊的總排水量為27,000噸,而日本海軍的總排水量在17,000噸以上。
日本以國家財政收入的60%來發展海、陸軍,當時日本政府的年度財政收入只有八千萬日元。
1893年起,明治天皇又決定每年從自己的宮廷經費中撥出三十萬日圓,再從官員的薪水裡取十分之一,補充造船費用。
到了1894年甲午戰爭時,日本海軍艦隊總排水量為72,000噸,並且多有配置速射炮的新式艦艇。
戰前日本實際動員兵力達240,616人,174,017人有參戰經驗,海軍擁有軍艦32艘、魚雷艇24艘,排水量72,000噸,超越北洋水師。
日本對清廷改革後的實力仍有顧忌,對於北洋水師不敢輕敵,1880年日本參謀本部長山縣有朋的調查報告中指出,大清帝國平時可徵兵425萬,戰時可達850萬人之多,「鄰邦之兵備愈強,則本邦之兵備亦更不可懈」。
1894年10月,日本發佈《開誠忠告十八省之豪傑》檄文,對清朝治下的人民提倡「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宣傳策略,進行戰爭準備以至於有民眾追崇日軍。
[4]過程甲午戰爭始於1894年7月25日的豐島海戰,至8月1日清朝政府對日宣戰和日本明治天皇發布宣戰詔書,1895年4月17日以簽署《馬關條約》而告結束。
整個戰爭持續近9個月,依據戰場轉換及雙方作戰態勢的變化,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894年anstyle="color:GREEN">黃海海戰an>圖第一階段,從1894年7月25日到9月17日。
戰爭分陸戰與海戰雙向進行,陸戰主要是在朝鮮半島上的平壤之戰,海戰主要是黃海海戰(1894年)。
黃海海戰是雙方海軍主力在黃海北部海域進行的戰役規模的海戰。
亦稱甲午海戰、大東溝海戰。
此役北洋海軍失利,自此退入威海衛,使黃海制海權落入日本聯合艦隊之手,對甲午戰爭的後期戰局具有決定性影響。
陸面戰鬥在三個戰場同時展開:大同江南岸戰場、玄武門外戰場、城西南戰場。
當時駐守平壤的清軍九千五百餘人,日軍也有一萬六千多人,雙方戰力相差甚遠。
日軍第九混成旅團首先向大同江南岸清軍發起進攻,太原鎮總兵馬玉崑奮勇抗擊,日軍無功而返。
日本聯合艦隊於黃海擊潰清朝北洋水師(浮世繪畫師小林清親、井上吉次郎繪)日軍攻克平壤清軍朝鮮人兵士和大清捕虜同時日農曆八月十八日(陽曆9月17日)海軍聯合艦隊進入黃海鴨綠江出海口西「大東溝」合擊北洋水師艦隊,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的大規模現代鋼鐵軍艦海戰。
售出軍艦給日清雙方的英國及當時各軍事大國極為關注此場海戰。
海戰在中午時分開始,雙方皆在11時15分和11時30分發現敵方。
由於清艦是從朝鮮運兵回來,加上未裝舷側速射炮側面火力貧弱而定遠級的主炮都排在前方所以艦隊以一字形排開,日艦則是尋戰而來,由坪井航三率第一游擊隊的吉野等四艘快速巡洋艦為前鋒,伊東祐亨帶領的本隊慢速六艦在後成一字陣。
12時清軍下令變陣,排成尖峰形。
13時開始炮擊:可是時間不足,艦隊中央是凹陷。
即使如此面對清軍鐵甲艦攻勢,日艦仍被迫後退。
此時日艦包抄清軍右側,由於日艦較快加上清軍指揮不當,右側艦隊被殲滅;丁汝昌之座艦也被炮擊,炮震力導致正在持雙筒望遠鏡觀看海面戰局的丁汝昌從二樓高炸飛摔落甲板,左手臂骨摔斷重傷(戰後左手臂打石膏直到次年2月右手拔槍自裁)。
定遠號艦長接手指揮,下令全部艦隻集中重炮攻擊日本旗艦松島號,14時松島號即中彈甚至是艦長室中彈,但因為炮彈火藥不足沒有爆炸(艦隊司令伊東祐亨回憶)沒有沉沒,日艦後退,伊東中將司令且即更換座艦(當松島號由友艦拉回日本時,全艦千瘡百孔卻未沉沒,日軍頻呼:「不可思議!」)。
戰鬥中致遠艦衝出隊列試圖撞擊日艦浪速號,卻傷勢過重而沉沒,管帶鄧世昌落水後拒絕救援,以身殉國。
16時清軍左側艦艇中彈,背靠荒島一邊滅火一邊攻擊日艦。
滅火成功,日艦在沒有優勢下撤退。
另一方面日艦所有火炮皆無法擊穿定遠號等清軍鐵甲艦,清左側艦隊回救運送重炮彈予兩艦,因此反而日艦多被重炮所傷。
伊東祐亨認為暫時無法擊沉定、鎮兩艦,下令撤退。
裴利曼特說:「日軍不能全掃乎華軍者,則以有巍巍鐵甲艦兩大艘也。
」[5]靖遠升旗召集各艦追擊,17時30分日艦遠去,清軍下令停止追擊;而日方的說法是清軍遁去,伊東的旗艦松島號由於損壞嚴重升起不再履行旗艦職務的旗號,於是日艦紛紛回護松島,反而失去全殲北洋水師的機會。
此大東溝海戰清軍傷亡600餘人,經遠管帶林永昇戰死,經遠沉沒,致遠管帶、鄧世昌與艦同沉殉國;日軍傷亡亦達300餘人,濟遠和廣甲逃離戰場,濟遠管帶方伯謙因此被處決,雖是罪有應得,但廣甲艦長卻因為與丁的私人關係得免罪責。
激戰5小時後,北洋艦隊損失巡洋艦5艘,包括經遠、致遠、超勇、揚威和廣甲,受傷4艘,但成功完成護航運載清劉銘傳淮軍12營陸軍登陸鴨綠江岸。
日艦僅傷5艘,先行撤離戰場。
戰後北洋艦隊未敢主動出擊,日本聯合艦隊達到了控制黃海制海權的目的。
9月15日,日軍分三路總攻平壤,戰鬥至為激烈,高州鎮總兵左寶貴中炮犧牲,隨後玄武門失守,葉志超下令徹退,六日內狂洩五百餘里,透露清陸軍內部湘軍、淮軍嚴重對立;26日清軍直抵鴨綠江以北的中國境內。
朝鮮全境為日本所控。
9月23日李上折要求提取從1888年起打著海軍名義籌備,實際一直被中央扣在手裡生息以建頤和園的260萬兩銀,獲得150萬兩緊急軍費。
[6]第二階段第二階段,從1894年9月17日到11月22日。
戰場位於遼東半島,以陸戰為主。
9月25日,日軍在鴨綠江上搭浮橋搶渡成功,向虎山清軍陣地發起進攻。
清軍守將馬金敘、聶士成被迫撤出陣地。
日軍攻陷虎山。
其他清軍各部不戰而逃,山縣有朋即將第一軍司令部移於虎山。
26日,日軍佔領了九連城和安東縣(今丹東),同日日軍在庄河花園口登陸,10月9日,攻佔金州,10日陷大連灣,至此清軍在鴨綠江防線全線崩潰。
25日旅順陷落。
日軍在旅順製造大屠殺。
對城內進行了4天3夜的搶劫、屠殺和強姦,大批平民死亡。
李鴻章曾經提出「若水師至力不能支時,不如出海拚戰,即戰不勝,或能留鐵艦等退往煙台。
」但是受到丁汝昌的堅決反對從而使得北洋水師繼續困守在港內。
[7]第三階段威海衛陷落丁汝昌獻降圖(實為北洋水師管帶薩鎮冰獻降)第三階段,從1894年11月22日到1895年4月17日,有威海衛之戰和遼東之戰。
12月24日,鎮遠退入威海衛時觸礁,經搶修才不至下沉,但已不可再出深海作戰,管帶林泰曾引咎自盡。
1895年1月20日,日本第二軍共兩萬五千人,在日艦掩護下開始在榮成龍須島登陸。
30日日軍集中兵力進攻威海衛南幫炮台。
營官周家恩陣亡,炮台被日軍攻佔。
2月3日日軍陷威海衛城,劉公島成為孤島,日本聯合艦隊司令伊東祐亨曾致書丁汝昌勸降。
10日,定遠號彈藥告罄,劉步蟾下令將艦炸沉,隨後劉步蟾生吞鴉片自殺。
11日,丁汝昌自殺。
17日,日軍在劉公島登陸,在英國籍海軍軍事顧問建議下,由最年輕管帶、日後民國第一任海軍總長薩鎮冰向伊東中將獻降,濟遠,廣丙,鎮中等10艦為日軍所俘。
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隨後薩鎮冰駕駛康濟艦並載著丁汝昌等六人靈柩離開劉公島。
北線日軍在海軍配合下,一路攻陷鳳凰、海城、營口、田莊臺,提督宋慶揚言再戰不降,被制止。
清廷求和心切,派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赴日議和。
4月17日簽定《中日馬關條約》,甲午戰爭結束。
分析此條目或部分可能包含原創研究或未查證內容。
請協助添加參考資料以改善這篇條目。
詳細情況請參見討論頁。
豐島海戰和黃海海戰兩次遭遇日本聯合艦隊,北洋艦隊被擊沉多艘大型艦艇,但未能擊沉一艘日艦,福龍號僅有的一次魚雷攻擊也未收戰果。
據傳是丁汝昌「只識弓馬」,一干管帶也全用錯了炮彈,不用海戰時的開花爆破彈,用了穿甲彈甚至訓練彈。
豐島海戰中,日本吉野號被一枚濟遠艦150毫米口徑火炮擊中右舷,擊毀舢板數隻,穿透鋼甲,擊壞發電機,墜入機艙的防護鋼板上,然後又轉入機艙里。
可是由於彈頭裡面未裝炸藥,所以擊中而不爆炸,使吉野僥倖免於報廢。
黃海海戰中,北洋海軍發射的炮彈有的彈藥中「實有泥沙」,有的引信中「僅實煤灰,故彈中敵船而不能裂」。
當時在鎮遠艦上協助作戰的美國人麥吉芬(PaulW.Bamford,1860-1897,美國安納波利斯海軍學院畢業)認為,「吉野」號能逃脫,是因為所中炮彈只是固體彈頭的穿甲彈。
[8]據統計,在定遠和鎮遠發射的197枚12英寸(305毫米)口徑炮彈中,半數是固體彈頭的穿甲彈,而不是爆破彈頭的開花彈。
[9]在直隸候補道徐建寅的《上督辦軍務處查驗北洋海軍稟》之後附有《北洋海軍各員優劣單》、《北洋海軍各船大炮及存船各種彈子數目清折》、《北洋海軍存庫備用各種大炮彈子數目清折》中統計,經鍾琳的分析,認為由於徐到威海視察已經離大東溝海戰三個月,並不能確證折中的炮彈數目就都是戰前運到的,再加上國產炮彈質量低下,藥包引信與彈不能配齊「克虜伯炮有藥無彈,阿姆斯特朗炮有彈無藥!」等因素,大東溝海戰中北洋艦隊的彈藥不足確實是客觀的後勤不力造成的而不存在「海戰中彈藥短缺而大量的炮彈卻堆在基地裡」的事。
[10]北洋水師與聯合艦隊進攻火力對比如下,北洋水師略遜一籌,但重炮佔優勢,如果炮彈配備到位可以重創日艦。
海戰結束後,定遠號、鎮遠號的護甲無一處被擊穿。
就平均船速而言,北洋水師較慢,為15.5節,聯合艦隊的本隊15.6節也不快,但包括吉野號在內的第一游擊編隊為19.4節,大大高於北洋水師。
戚本章認為遠東英艦隊司令裴利特曼說的「是役也,無論噸位、員兵、艦速或速射炮、新式艦,實以日本艦隊為優」是正確的。
[11]軍艦總數30厘米重炮20-30厘米大炮15-20厘米輕炮15厘米速射炮艦艇排水量北洋艦隊1281614903.5萬噸日本聯合艦隊1038160974.1萬噸此外,北洋海軍各主力艦都設有魚雷管3-4具,但是,在黃海海戰中,聯合艦隊未曾實施魚雷攻擊,只有福龍號對西京丸號攻擊未成[12]。
各艦炮彈數量未帶足,海戰時炮彈在五個小時內用盡。
如果考慮到上面所提到的庫存彈藥可能是因為無法使用而擱置的,則丁汝昌責任就較小,但李鴻章的責任並無減輕。
擔任天津軍械局總辦、負責軍需供應的張士珩是李鴻章的外甥,供給海軍的彈藥不合格。
梁啟超評論說:「槍或苦窳,彈或贗物,槍不對彈,藥不隨械,謂從前管軍械之人廉明,誰能信之?」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清軍對日軍情報全無。
日艦隊全體出擊也不知道,以致準備不足。
日軍雖未能一戰全殲清軍,然黃海之制海權已得,大東溝海戰日軍勝利為不爭事實。
1895年(明治28年)威海衛海戰戰勝祝賀慶應義塾大學炬火行列大運動會(燈籠遊行)結果及影響中國戰敗,只得向日本求和,簽下《馬關條約》。
1895年間,清廷派李鴻章前往日本簽約。
條約指明,中國須承認朝鮮為獨立國,撤出朝鮮半島。
割讓台灣、澎湖及其附屬島嶼予日本。
條約又要求中國向日本開放多個中國內陸的港口城市,包括沙市、重慶、蘇州、杭州。
要求向日本賠款,日本便獲得2.3億兩白銀的戰爭賠款(其中三千萬兩為清朝換回遼東半島的費用)。
還規定日本輪船可沿內河駛入上述個通商口。
日本貨物在中國內地必須免去內地稅。
這使日本經濟迅速發展,並由於獲得臺灣殖民地取得了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改變了東亞地區由英國和俄國對立和爭霸的原有格局,導致1902年的英日聯盟及1904年的日俄開戰。
而清軍在甲午戰爭中的失敗(北洋水師的覆滅)標誌著洋務運動的失敗,大清帝國的國際地位自此一落千丈,再次成為列強鯨吞蠶食的對象。
清朝國內的改革派對自身的弱點有了更深的認識,促使後來的政治制度的改革,即1898年的戊戌變法。
以上資料由http://zh.wikipedia.org/zh-tw/%E7%94%B2%E5%8D%88%E6%88%98%E4%BA%89提供(維基百科)
Signin|RecentSiteActivity|ReportAbuse|PrintPage|PoweredByGoogleSites
延伸文章資訊
- 1甲午戰爭- hsiujuhistory
1894年(光緒二十年)按照中國干支紀年,時年為甲午年,故稱為甲午戰爭。豐島戰役是戰爭爆發的標誌。最終,清朝政府戰敗,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
- 2跨清朝和日治時期的光緒20年[甲午戰爭年](台灣)分割家產同意書
跨清朝和日治時期的光緒20年[甲午戰爭年](台灣)分割家產同意書|
- 3西元1894年|光緒20年 - 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西元1894年即為(光緒20年),距離今日約128年,該年天干地支為:甲午,此頁面主要放置西元1894年當年,本知識服務平台所紀錄之相關直接或間接知識。
- 4甲午戰爭-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按照中華干支紀年,時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豐島海戰是戰爭爆發的標誌。最終清朝於1895年和日本簽訂《馬關條約》。 目次.
- 5中日甲午戰爭是哪一年?光緒20年(1894年7月25日爆發)
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於1894年7月25日,也就是清朝光緒二十年,同時也是日本明治27年,以豐島海戰為開端,屬於一場日本軍國主義對中國和朝鮮進行的侵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