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銀飾 - 華人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苗族銀飾 · 中文名稱. 苗族銀飾 · 外文名稱. Miao silver · 銀飾文化. 巫文化主宰了苗族銀飾的精神 · 特點. 以大為美、以重為美 · 頭飾類型. 銀角、銀扇、銀帽、銀圍帕等 · 胸頸 ... 苗族銀飾銀飾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在歷史上曾被許多民族青睞,成為多元文化交流的載體之一。

在這一載體中,融合有來自南方少數民族的"耳檔",起源于北方少數民族的"跳脫",以及從古代飾物中沿襲而來的"步搖"、"五兵佩"和中國傳統的龍、鳳、鱗紋樣等等。

苗族銀飾以大為美的藝術特征是不言而喻的,苗族大銀角幾乎為佩戴者身高的一半便是令人信服的例證。

苗族的圖騰崇拜,是銀飾的重要造型。

苗族圖騰即與苗族有血緣關系的幾種圖像。

在苗族古歌中,傳唱是楓木生出了蝴蝶媽媽(即妹榜妹略),蝴蝶媽媽生下了十二個蛋,由鵲宇鳥孵化出苗族的祖先姜央和十二兄弟。

苗族銀飾以大為美的藝術特征是不言而喻的,苗族銀飾的加工,全是以家庭作坊內的手工操作完成。

根據需要,銀匠先把熔煉過的白銀製成薄片、銀條或銀絲,利用壓、寥、刻、摟等工藝,製出精美紋樣,然後再焊接或編織成型。

中文名稱苗族銀飾外文名稱Miaosilver銀飾文化巫文化主宰了苗族銀飾的精神特點以大為美、以重為美頭飾類型銀角、銀扇、銀帽、銀圍帕等胸頸飾銀項圈、銀壓領、銀胸牌等組成頭飾、頸飾、胸飾、手飾衣飾銀衣片、銀圍腰鏈、銀扣等。

民族苗族簡介銀飾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在歷史上曾被許多民族青睞,成為多元文化交流的載體之一。

在這一載體中,融合有來自南方少數民族的"耳檔",起源于北方少數民族的“跳脫”,以及從古代飾物中沿襲而來的“步搖”、“五兵佩”和中國傳統的龍、鳳、鱗紋樣等等。

進入苗族社會的銀飾決不單純表現為某個民族專有的藝術形態,而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混合體。

苗族銀飾可分頭飾、頸飾、胸飾、手飾、盛裝飾和童帽飾等,都是由苗族男性銀鐵匠精心做成,據說已有400多年歷史。

苗族銀飾以其多樣的品種、奇美的造型和精巧的工藝,不僅向人們呈現了一個瑰麗多彩的藝術世界,而且也展示出一個有著豐富內涵的精神世界。

苗族銀飾的種類較多,從頭到腳,無處不飾。

除頭飾、胸頸飾、手飾、衣飾、背飾、腰墜飾外,個別地方還有腳飾。

文化貴州四川等川黔地區,都是苗家人的聚居地。

苗家人的文化風俗極具少數民族的特色。

苗族的苗葯、苗家蠱術神秘奇妙,極為吸引人。

但是,有苗族人的地方,怎麽可以缺少了苗銀的存在呢?于是今天我們來一起走近那美麗的苗家銀飾。

一般來說,苗銀的本身是指純銀。

從很久開始苗族地區的人們就將苗銀製作的首飾看作是極為民族特色的飾品,並在婚嫁之時具有重要的意義。

但現在我們所說的苗銀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純銀,而是在其中人為的摻雜了另外一種材料,即銅,因此現代的苗族銀飾的含銀量並不高。

因為是苗族地區的工匠純手工製作的,銀飾上繪製的圖案獨特精細,寓意豐富,十分富有苗族的風情色彩,因此苗家銀器的藝術風格與其它銀器迥然不同。

苗族無論男女都對銀器情有獨鍾。

究竟是為什麽呢?據說苗族銀飾藝術起源于原始的圖騰巫術活動,苗家人十分堅信銀器能驅邪避煞並祈福求運。

佩戴銀飾能夠得到祖先的庇佑,永葆平安。

時至今日,闢邪祈福的功能已經逐漸退化成為一種遙遠的傳說,人們更多的是將銀飾看作一種屬于自己民族的裝飾品。

苗族人根據自己的民族文化不斷的進行時尚的創新,並加入各式圖案和花紋,使得銀器既濃縮著厚重的民間鄉土氣息,又展示出苗族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同時也顯示了一個歷史悠久的大民族文化的輝煌。

以大為美的苗族銀飾,它所帶有的藝術價值是不言而喻的。

與自然相和的苗族銀飾,顯示出了苗族人民獨具特色的藝術審美見解。

特征以大為美苗族銀飾以大為美的藝術特征是不言而喻的,苗族大銀角幾乎為佩戴者身高的一半便是令人信服的例證。

堆大為山,呈現出巍峨之美;水大為海,呈現出浩渺之美。

苗族銀飾以大為美的獨特見識,用美學的觀點來看是很有道理的。

以重為美再看以重為美,貴州施洞苗族婦女自幼穿耳後,即用漸次加粗的圓棍擴大穿孔,以確保能戴上當地流行的圓輪形耳環,利用耳環的重量拉長耳垂。

有些婦女因耳環過重,耳垂被拉豁。

當地耳環單隻最重達200克。

黎平苗族婦女的簍花銀排圈講究愈重愈好,重者逾八斤。

以多為美苗族銀飾上呈現出的"多"的藝術特征,也是十分驚人的。

很多苗族地區佩戴銀飾講究以多為美。

耳環掛三四隻,疊至垂肩;項圈戴三四件,沒頸掩額;腑飾、腰飾傾其所有,悉數佩戴。

特別是清水江流域的銀衣,組合部件即有數百之多,重疊繁復,呈現出一種繁縛之美。

這種炫耀意識的物化在其他民族也不難見到。

傣族男子的紋身習俗講究紋身部位愈寬、圖案愈復雜愈美;求偶期的哈尼族少女渾身上下戴著密密的珠飾、貝飾;青海牧區藏族婦女的“加龍”背飾充分體現了追求大和多的審美原則;德昂族的腰箍多達三四十圈,可謂追求飾品數量的典型。

足見追求繁縛的以多為美,不止苗族一家。

值得一提的是,從貴州省博物館所藏不同時期的銀飾比較情況看,苗族銀飾追求大、重、多的腳步始終沒有停止。

特別是在20世紀80年代以後,苗族銀飾的發展速度更為空前。

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苗族民眾生活水準的不斷提高。

歷史在明代以後的數百年裏,苗族銀飾經歷了一個為服從民族審美定勢需要,而演繹、組合、變異的民族化過程。

其一,所有的銀飾原有品種在苗族審美標準的取舍下,有的根本末被接納,有的引入後即被淘汰,有的屢經改造l]而面目全非,當然,也有的基本上保留了原有特征。

其實,任何民族文化的發展,實際上就是一個不斷加深認識和理解的過程。

其二,苗族銀飾的民族化過程同時又是一個創新的過程。

毋庸置疑,人類的需要是藝術創作的第一源泉,群體的審美觀念是藝術創造的規範。

苗族銀飾的創新正是遵循這一邏輯而發生、發展的。

由于對銀飾的需求,苗族對服裝的審美意識逐漸同實用意識分離開來,由物質需要的依存關系衍化成審美的主客體關系。

由于群體審美觀念的規範,在藝術創影響和規定苗族銀飾造型的審美觀點很多,那麽,其中最根本的是什麽呢?苗族從古至今都有"以錢為飾"的習俗,史料也顯示,“錢”飾與銀飾是同時步入苗族服飾領域的。

這種通過"以餞為飾"所流露出來的誇富心態,對于苗族銀飾的審美價值取向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形成了苗族銀飾最基本的三大藝術特征,即以大為美,以重為美,以多為美。

工藝加工苗族銀飾的加工,全是以家庭作坊內的手工操作完成。

根據需要,銀匠先把熔煉過的白銀製成薄片、銀條或銀絲,利用壓、寥、刻、摟等工藝,製出精美紋樣,然後再焊接或編織成型。

苗族銀飾工藝流程很復雜,一件銀飾多的要經過一二十道工序才能完成。

而且,銀飾造型本身對銀匠的手工技術要求極嚴,非個中達人很難完成。

除了在錘砧勞作上是行家裏手,在造型設計上苗族銀匠也堪稱達人。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苗族銀匠善于從婦女的刺綉及蠟染紋樣中汲取創作靈感。

另一方面,作為支系成員,也為了在同行中獲得競爭優勢,苗族銀匠根據本系的傳統習慣、審美情趣,對細節或局部的刻畫註重推陳出新。

工藝上的精益求精,使苗族銀飾日臻完美。

當然,這一切都必須以不觸動銀飾的整體造型為前提。

苗族銀飾在造型上有其穩定性,一經祖先確定形製,即不可改動,往往形成一個支系的重要標志。

苗族女性飾銀,愛其潔白,珍其無瑕。

因此,苗族銀匠除了加工銀飾,還要負責給銀飾除污去垢,俗稱"洗銀"。

他們給銀飾塗上硼砂水,用木炭火燒去附著在銀飾上的氧化層,然後放迸紫銅鍋裏的明礬水中燒煮,經清水洗凈,再用銅刷清理,銀飾即光亮如新原料歷史上的銀飾加工原料主要為銀元、銀錠。

也就是說,苗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周而復始,經年累月,積攢下的銀質貨幣,幾乎全都投入了熔爐。

正因為如此,各地銀飾的銀質純度以當地流行的銀幣為準。

譬如民國時期黔東南境內是以雷山為界,其北邊銀料來自大洋,純度較高,南邊來自貳毫,銀飾成色較差。

20世紀50年代後,黨和政府充分尊重苗族民眾的風俗習慣,每年低價撥給苗族專用銀分類(一)頭飾頭飾包括銀角、銀扇、銀帽、銀圍帕、銀飄頭排、銀發簪、銀插針、銀頂花、銀網鏈、銀花梳、銀耳環、銀童帽飾。

1·銀角落銀角分三種類型,即西江型、施洞型、排調型。

西江型銀角兩角分叉,主紋通常為二龍戲珠形象,龍身、珠體均為凸花,高出底面約1釐米。

西江型銀角因體積大而頗具恃色。

其寬約85釐米,高約80釐米,飾件高度超過佩戴者身高的一半,即使在世界上也堪稱一絕。

姑娘們佩戴時還要在銀角兩端插上白雞羽,雞羽隨風搖曳,使銀角顯得更為高聳,巍峨壯觀中兼有輕盈瓢逸之美。

西江型銀角造型簡樸,線條明快,最具古風。

施洞型銀角又稱銀扇,因其在分叉的兩角間均勻分布四根銀片頗類扇骨而得名。

銀角主紋亦為二龍戲珠,龍、珠皆單獨造型製作,用銀絲同主體焊連。

兩角頂端為錢紋,四根銀片高過兩角。

頂端為蝴蝶,蝶口銜瓜米垂穗。

銀片間立六隻鳳鳥,展翅欲飛。

各型銀角中,施洞型銀角造型最繁綢奢華,製作亦最為精細。

佩戴者行走時,銀角上龍鳳顫動,躍然譬項。

同為銀扇形的舟溪苗族銀角,兩角間數根扇片,無裝飾,薄而輕。

排調型銀角同上述兩種銀角有所區別。

其一,佩戴不是靠插針,而是靠銀片緊裹頭帕起到固定作用。

其二,銀角似角似羽。

兩角一分為二,遠觀似角,近觀如羽。

正中開出一支,頂端則明顯為變形銀羽。

突出三艾皆插白雞羽。

造型主題的含混沖突,是根植于造型者宗教觀念中萬物有靈多元表現意識的物化。

經實地考察,排調亦為巫術發達地區,當地敬奉的神邸共148種。

2·銀帽銀帽分為三種類型,即重安江型、雷山型、革東型。

銀帽為苗族盛裝頭飾,由眾多的銀花及各種造型的鳥、蝶、動物和銀鍵入銀鈴組成,給人以滿頭珠翠、雍容華貴的印象。

重安江型銀帽為半珠形,全封頂,分內外兩層。

內層用纏布鐵絲編成適于頂戴的帽圈,外層分三段,上段為帽頂,通冠由成百上幹的銀花組成,簇簇擁擁,十分繁密。

帽頂正中,銀扇高聳。

銀扇四周,有數隻鳳鳥、蝴蝶、螳螂高處花簇之上,或翔或踞,形態逼真。

中段帽箍為壓花銀片,上有二龍戲珠紋樣,兩側有孩童嬉戲形象。

下段沿帽箍垂下一排吊穗,皆以銀鏈相連,銀鈴叮當。

冠後拖三組銀羽,共十二根,羽長及腰。

重安江型銀帽的造型及結構設計充分吸收了古代"步搖"之長。

步搖出現于戰國時期,文字記載最早見于宋玉的《風賦》。

其曰:"主人之女,垂珠步搖。

《釋名·釋百飾》記:"步搖,上有垂珠,步則搖動也。

"步搖具有兩個特征,一為垂珠,二為顫枝。

重安江型銀帽凡銀花、銀鳳、銀蟲均用簧形銀絲與帽體相連,並作顫枝處埋。

額前流蘇低垂,戴帽人舉手投足,則銀花晃動,流蘇輕搖,整個銀帽頓時被註入生命活力。

雷山型銀帽上大下小,無頂,通高約30釐米。

其恃點是註重突出帽圍的平面裝飾,帽圍約10釐米高的銀片上布滿凸紋動物及花卉形象,帽圍前疊飾蝶、鳥等單體銀片,並以銀絲焊連,層次感極強。

帽頂為顫枝銀花,銀光閃爍,花姿綽約。

銀帽下部為齊眉流蘇,密勻整齊。

革東型銀帽,半封頂,是銀圍帕和銀替的組合體,較為簡單。

3·銀圍帕銀圍帕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將散件銀飾固定在頭帕上,另一種則整體為銀製,內襯布墊或直接固定在頭上。

貴州都勻壩固苗族將五件銀帽飾綴在紅綠豎條相間的頭帕上,正中銀飾稍大,綴于額部,其餘四件稍小,對稱綴于兩耳前後,均為鏤空銀花。

該頭帕銀色閃爍,布彩絢麗,相得益彰,頗有特色。

羅甸逢亭苗族在青色包頭帕上,橫排五個圓錐形銀飾,紋樣皆為銅鼓紋,並以兩根銀鏈相連。

每個圓錐形皆垂吊有蝴蝶瓜米穗。

雷山苗族把二十個渦紋銀帽飾分上下兩排對稱地釘在15釐米高的紅布上,排間綴長方形銀花片,紅白相襯,色彩對比鮮明。

整體為銀製的以施洞苗族銀馬圍帕最為精致。

其分三層,上層為二十九個芒紋圓形銀花;申層正中鑲嵌圓形鏡片,鏡片兩側各有十四位騎馬將士;下層為垂穗。

銀馬圍帕以騎馬將士為主紋。

兵士們披盔戴甲,佇列整齊;駿馬蹄踏銀鈴,威武雄壯。

貴州凱裏舟溪苗族的銀帕中間寬,兩端窄,系于額際,頗類古代首飾中的抹額。

4·銀發簪苗族銀發簪式樣極多,題材以花、鳥、蝶為主。

雖然同樣是花,但單瓣、復瓣,或束或簇,繁簡密疏,造型大不相同。

就風格而言,有的發簪纖巧細膩,靈秀生動,有的古拙樸實,渾厚凝重,各具特色。

雷山西江苗族銀發簪數十朵連枝銀花呈扇形展開,綠、黃、紅、白四色料珠裝飾花蕊。

扇心有五隻銀風昂首欲鳴。

其排列疏密有致。

發簪平伸譬後,如雀尾般散開,很是美麗。

凱裏苗族的銀蝶發三支為一套,五花銀簪插在頭頂,雙花銀簪分插左有。

施洞苗族銀鳳發簪造型生動,風頭冠雄嗓秀,鳳頸用銀絲編織,質感極強。

王司苗族銀鳳簪的造型則手法誇張。

銀鳳背上滿布銀花,翅腹密垂燈籠穗、葉片穗。

整簪以鳥身為中心,輔飾的銀片、垂穗呈輻射狀向四周伸展,恰似一團錦綉花簇。

苗族銀飾所顯示出的不同風格及特征,極大程度上同當地服裝綉染紋飾緊密相關。

如與壬司苗族屬同一文化地域的丹寨苗族,其蠟染紋飾中也常見鳥背生蔓、蔓頭長魚、魚口吐枝、枝頭綻花的形象,表達了當地苗族篤信生命不滅、迴圈無窮的觀念。

5·銀插針銀插針同屬銀發簪類,但通常造型簡單,因此單獨列類介紹。

插針的類型很多,有葉形銀插針、挖耳銀插針、方柱形銀插針、錢紋鑲珠銀插針、幾何紋銀插針、壽字銀插針、六方珠丁銀插針等等,數不勝數。

苗族插針的佩戴方式各有不同。

龍裏苗族銀插針為三個銀泡,每個銀泡上吊三個銀鈴,插于髻後。

施洞苗族龍首插針大小不等,大的用于節日,小的為日常生活中所佩戴。

其插法為橫向貫穿頂髻,留出一截簪桿斜出髻頂,格外惹眼奪目。

黎平苗族寬花插針柄部為雙層桃形,中間高,四周薄,上部飾有單層花瓣,造型與眾不同。

從江苗族的鬥簽插針簪獨具特色,一式數支,團團圍住發髻,雖不能遮風避雨,卻艷艷生輝,別有一番情趣。

貴陽苗族銀牛角簪造型如銀筷,十支一套。

每支根部皆垂有吊穗,佩戴時自左向有插入發髻,橫成一排,遠觀猶如排炮。

6·銀網鏈飾銀網鏈飾屬發簪類,都柳江流域較多見。

典型的有墜魚五股網鏈飾,由插針穿環固定,五股銀鏈如網張開,罩在簪後。

清水江流域流行的毛蟲形銀圍帶也屬銀網鏈飾。

其為八棱空心圓條,以銀絲編織而成,用來裝飾腦後發髻。

7·銀花梳銀花梳既可梳發、壓發,又是裝飾品,通常內為木質,外包銀皮,僅露梳齒,梳背上銀製各類形象以為裝飾。

其造型有繁有簡。

雷山西江苗族銀花梳梳背滿飾花、鳥、龍、鹿等形象,是花梳中的上乘之作。

都柳江流域的銀花梳,往往在梳背上裝飾十數位菩薩形象或尖角狀物,並附有長長的銀鏈。

戴上花梳後,銀鏈分五層或六層呈梯形自然垂下。

而凱裏爐山銀花梳隻是在木梳外包上一層壓花銀片,製作較為簡單。

8·銀耳環銀耳環是苗族銀飾家族中款式最多的一支,僅貴州博物館不完全的收藏,已近百種。

耳環分懸吊型、環狀型、鉤狀型、圓輪型四種,以懸吊型、環狀型較多。

其多樣的款式,一是得益于仿生設計的大量運用。

苗族耳環造型除了常見的花、鳥、蝶、龍等題材外,其他形象亦多有出現。

湘西苗族的茄子形耳環,從對整體造型的把握,到茄柄、茄蒂等細節的處理,都忠于原型,力求逼真。

流行于貴州都勻的蒜蔓耳環,將蒜蔓桿設計為環,一筆略過,著力喧染作為墜飾的蔓尖部分。

整個耳環造型簡約,風格獨特。

松塔形耳環以剝離後的松球為原型,自下而上,層層收斂,韻律感極強。

塔尖處理成銅鼓紋圓頂,虛實結合,相得益彰。

類似的設計還有牛角形耳環、釘螺墜耳環、催米蟲耳環、隋蜒耳環等等,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苗族銀匠師承自然、積極進取的創作精神。

二是得益于相同題材不同的處理手法。

如造型並不復雜的牛角形耳環,即有四棱柱、刻花挖槽四棱柱、刻花扁平形、絲編圓柱形之分。

題材相同的墜朵花耳環,不同造型的更是不下數十種。

另外,苗族銀匠還善于從生產、生活中捕捉靈感。

都柳江流域水源充足,池塘、稻田養魚十分普及,流行黎平迫東一帶的墜魚罩籮耳環便是當地捕撈方式在銀飾上的反映。

罩籮當地叫圓籮,無底,捕魚時先將魚罩在籮內,然後抓獲。

墜魚罩籮耳環上段為籮,以銀絲編就,沿籮口為魚墜,魚頭朝籮,仿佛成群結隊的魚兒遊迸罩籮,寓意芋收。

按照文化生態學的觀點,文化形態首先是人類適應生態環境的結果,作為銀飾,也離不開其獨特的地域性,並直接受到它的影響。

苗族耳環的款式如此豐富多樣,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苗族分支眾多。

同一分支內,往往男女耳環不同,婚前婚後有異,而且與其他大件銀飾相比,耳環較少受到經濟因素的限製,因此,在所有苗族銀飾中以耳環分布最廣,款式最多。

9·銀童帽飾由于苗族視銀為避邪之物,生活在清水江流域的苗族有給兒童飾銀的習俗。

銀飾通常釘在童帽上。

傳統的童帽飾造型多見獅、魚、蝶等形象,還有受漢族文化影響的"福祿壽喜"、"長命富貴"等字樣及"六寶"等,構思巧妙,造型別致。

貴州施洞有一種專為嬰兒特製的銀菩薩帽飾,一套九枚,件小,片薄,份量輕,適于不堪重負的嬰幼兒佩戴。

苗族銀頭飾還包括銀護頭花、銀頂花、銀瓢頭排等。

苗族銀質頭飾的貼力在于其特殊的組合、特殊的佩戴方式以及同頭帕相得益彰的搭配。

這種組合方式非常傳統,銀簪的位置、銀梳的方向、銀帕的圍法以及所有散件的佩戴,都有嚴格的規定,不能隨心所欲。

往往是由母親親手為尚不精通的女兒逐一插戴。

頭飾的偏重位置亦因地而異,或髻頂,或額前,或髻側,或腦後。

有些地方並不把頭飾直接插于髻頂發間,而是以"青布蒙頭",把飾件固定在頭布上,展現出獨特的裝飾風格。

(二)胸頸飾胸頸飾包括:銀項圈、銀壓領、銀胸牌、銀胸吊飾等。

1·銀項圈苗族很重視對胸頸部位的裝飾,由此銀項圈成為銀飾中製作考究的一支。

其可分為鏈型和圈型兩種。

鏈型以鏈環相連,可活動變化;圈型則用銀片或銀條製成圈形,定型後不可活動。

少數亦有鏈圈合一的。

此外,在貴州都柳江流域還流行一種銀排圈,即套圈,每套少則幾個,多則十兒個,由內及外,圈徑遞次增大。

屬于鏈型的有8字環形項鏈、金瓜項鏈、串珠型項鏈、四方形項鏈、響鈴項鏈等。

屬于圈型的有扭索項圈、絞絲項圈、串戒指項圈、百葉項圈、簍花項圈、藤形項圈、銀龍項圈、方柱扭索項圈。

鏈圈合一的有百家保鎖帶鏈項圈。

串戒指項圈很奇特,是以簍花銀片為內圈,用十四枚戒指串成的。

為避免戒指重疊,以銀絲將戒指等距固定,戒面以蝶及瓜米為垂穗。

絞絲項圈呈絞花狀,系用兩根銀條互相穿合,連續編圈製成,兩端用細銀絲扭索纏成圓柱形。

其造型華麗。

銀龍項圈為雙層,以銀片拼合,裏層扁平,表層呈半圓弧狀。

其上為凸紋二龍戲珠圖,項圈下緣垂十一串銀吊,吊分四級,為蝶、蓮台菩薩、銀鈴、葉片等形象。

其造型芋滿,工藝復雜,是苗族銀項圈中的精品。

藤形項圈製作工藝較簡單,但古枝扎藤的造型卻令人感受到山野清新的氣息。

2·銀壓領銀壓領是流行于湘西和貴州清水江流域苗族地區的壓飾,因佩戴後可平貼衣襟而得名。

銀壓領系從長命鎖演變而來。

長命鎖的前身為"長命摟",始于漢代,是人們為避不祥,端午節時懸掛于門帽的五色絲線。

至明代,演變成兒童專用頸飾,後逐漸發展成長命鎖。

長命鎖在黔中和清水江流域的部分苗族地區,還保持原始的長方形,鎖上簍有"長命富貴"等宇樣,往往同項圈連體或配套使用。

銀壓領脫離原型較遠,為半圓形或腰子形,體積增大數倍,紋樣芋富,製作工藝復雜。

湘西苗族的銀壓領為腰子形,表面鏤空二龍戲珠的紋樣,並垂十隻蝴蝶,每蝶垂三根銀鏈葉片吊。

長16釐米的銀吊如瀑布傾瀉,掩及肚腹。

雷公山腳的銀壓領更是兼用圓雕、浮雕及透雕技術,造型繁縛,工藝精美。

壓領主紋為兩隻圓雕銀腆磷,可活動的鏤空銀球居中,其上銀龍騰躍,其下銀花簇簇。

3·銀胸牌銀胸牌系部分苗族地區流行的胸飾,通常為單層長方形或半圓形簍花銀片製成,形狀規整,佩戴位置較銀壓領、銀鎖靠上。

同銀壓領一樣,銀胸牌也是由長命鎖演變而來,因此,這三種銀飾在同一苗族分支內一般隻使用其中一種,而不會兩種以上並存。

有的銀胸牌為單片,體形小。

也有的銀胸牌較大,且兩三片拼連,幾乎遮住佩戴者的整個胸腹,裝飾效果十分誇張。

4·銀胸吊飾常見的銀胸吊飾有蝶形吊、鳥形吊、魚形吊、錢紋吊、騎馬人物吊等等,通常由銀鏈、吊牌、墜飾組成,多級,一級一形,遞次而下,多者可達四至五級。

流行于都柳江流域的蝶形吊體形最大,分五級,總長在85釐米以上。

該地的鳥形吊造型原始粗擴、樸拙可愛,堪稱一絕。

大部分地區的胸吊飾以精美取勝,玲攏剔透。

其多以"五兵"為墜。

以兵器為飾的"五兵佩",流行于漢代,是當時的避邪之物。

苗族銀腑吊飾中常見的兵器有刀、槍、盾、餐、棍,以及苗鄉不見使甩的劍、哉、澗、矛、鏟等。

苗族銀飾一方面保留了"五兵佩"的形製,另一方面又對其進行改造,加入牙簽、挖耳勺、大鏟、鑷子等墜飾,所以,"五兵佩"在苗鄉被稱為"牙簽吊"。

其他銀飾,如壓領、腰吊飾也多有以五兵為墜的。

(三)手飾手飾包括銀手鐲、銀戒指。

1.銀手鐲手鐲亦稱手圈,是苗族銀飾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其造型不一,形式多樣。

多數苗族分支的手鐲款式統一,婦孺老少皆然。

苗族手鐲有空心筒狀型、絞絲型、編絲型、浮雕型、鏤空型、簍花型、焊花型等等。

不同類型及風格的手鐲反映出苗族不同分支的審美差異。

風格粗擴的手鐲光面無紋,碩太沉重;風格細膩的手鐲用極細的銀絲編織或焊成空花,工藝精致。

浮雕型手鐲以連續花枝紋或龍紋居多。

龍紋手鐲雙龍盤旋,龍眼凸出,生動誇張。

焊花型手鐲以網狀銀絲為面,以梅花或乳釘為紋,極富民族色彩。

雷山獨南苗族的乳釘紋筒狀手鐲造型最為特殊。

其鐲面頗寬,類似同古代盔甲配套的護腕。

苗族手鐲的佩戴方式也極具特色。

貴州施洞苗族飾鐲不以一對為限,實際佩戴多達四五對。

從江苗族則以五對為套鐲,排列于腕肘之間。

唐代盛行用金銀條盤製的狀如彈簧的"臂圳",又叫"跳脫",系從北方傳來的少數民族婦女飾物。

苗族戒指的戒面較寬,幾乎遮住整個指根表面。

戒面為浮雕花鳥或鏤空花朵及絞藤等。

對于佩戴位置沒有明確規定。

貴陽附近的苗族戴戒指,須戴八枚,拇指之外,每指一枚。

同其他銀飾相比,傳統的銀戒指樣式最少,流行面最窄。

(四)衣飾衣飾包括:銀衣片、銀圍腰鏈、銀扣等。

1·銀衣片貴州清水江流域的苗族盛行穿著銀衣,銀衣片是銀衣的主要飾物。

銀衣片分主片和配片。

主片壓花,紋飾精美,用來裝飾衣擺、衣背等主要部位。

配片稍小而簡單,用來裝飾衣袖、衣襟、衣擺邊等處,或者縫飾在主片排列的間隙中,起喧染及襯托作用。

施洞苗族銀衣片主片有44件,分正方形、長方形,圓形三種,表面浮雕獅、虎、膜磷、鳳凰、錦雞、龍、仙鶴、蝴蝶、花卉、羅漢、仙童等形象,三排為一組,上圓中長方下正方。

帽式銀衣泡595個,同主片配套,為輔飾。

蝴蝶鈴鐺吊60件,用于衣擺、袖口等部位,形成銀衣聲源。

西江苗族銀衣主片24件,皆有垂吊。

其中衣擺片11件,裝飾腰腹部位;衣背片13片,分五排布局,上下兩排各兩片,中間三層各為三片。

中心片最大,內圈為雀鳥花枝圖,第二圈為乳釘紋,第三圈為連續花草紋。

配片為5件騙蛹紋三角形銀衣片,專為裝飾衣擺角而特製。

蛹形銀鈴吊皿件,裝飾在腰帶上。

銀衣片用法在同一地區基本相似,件數因家境不同可多可少,紋飾則各有不同,題材多樣,保守估計也有數百種之多。

2·銀圍腰鏈多數苗族地區盛行以圍腰作為主要衣飾,其中部分地區俗以銀鏈為圍腰帶。

銀圍腰鏈多以梅花為鏈環造型,有單層、雙層兩種,兩端同圍腰的連線部為蝶、錢、球等形象的銀飾。

3·銀扣銀扣主要流行于都柳江流域的苗族地區,男女皆用,分為帶鏈銀扣及銀扣兩種。

帶鏈銀扣用于右大襟衣的前腳處,裝飾性較強;銀扣則多用于對襟衣,扣形花樣較多,有梅花扣、金瓜扣、鈴擋扣、雙球扣等,亦有以銅扣、錫扣代替者。

(五)背飾背飾包括銀背吊、銀背牌等。

1·銀背吊銀背吊分為實用性及裝飾性兩種。

實用性銀背吊又稱背扣,流行于貴州都柳江下遊的苗侗地區。

當地姑娘喜穿胸圍兜,銀背吊連線圍兜帶,懸于背部,既可調節兼作領口的腳圍口的高度,又可作為裝飾品。

這種銀背吊或用筷子粗細的銀條盤成螺旋紋,或為方形,重者可達三百餘克。

裝飾性的銀背吊流行面較廠,尤以黔中一帶苗族為多,常見的有蝶形吊和葫蘆吊,大多用來裝飾婦女背小孩的背扇。

2·銀背牌裝飾風格和效果頗類銀衣。

不過,銀背牌是將組合銀片縫在恃製的長方形背布上,而非直接釘于衣背,穿卸比銀衣更為方便,卻缺少了幾分銀衣的雍容華貴。

(六)腰墜飾腰墜飾包括銀腰帶、銀腰吊飾等。

1·銀腰帶銀腰帶主要流行于貴州黃平苗族地區,當地叫銀菩薩腰帶,即把數十或上百個銀菩薩分兩排或三排縫綴在布腰帶上。

貴州省博物館藏銀腰帶一件,其上105個銀菩薩造型獨特,姿態各異,顯示出苗族銀匠高超的想像力和非凡的創造力。

2·銀腰吊飾銀腰吊飾佩于腰部兩側,以有側居多。

由于佩戴位置不同,腰吊飾比腑吊飾要小,但是卻更精致,造型亦更加豐富。

(七)腳飾貴州黎平個別苗族地區有戴腳飾的習俗,腳飾為扭絲狀,兒童佩戴用來避邪。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鍛製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貴州省雷山縣的楊光賓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相關詞條苗族蠟染苗族節日苗綉苗族織錦技藝苗年蠟染苗族蘆笙苗族米酒苗族姊妹節苗族歌舞貴州蠟染銀飾蘆笙苗年節苗寨維吾爾族服飾藏族服飾蘆笙節蠱術傣族服飾滿族服飾白族服飾蒙古族服飾吊腳樓苗家酸湯魚苗族的習俗土家織錦苗家酸魚回族服飾苗人谷苗寨千人長桌宴蘆笙舞苗族音樂瑤族服飾攔門酒相關搜尋苗族銀飾鍛製技藝台江苗族銀飾苗族飲食其它詞條BLACKLISTblogspotKennethColewonderfultonightYY小說東京車展卡拉什尼科夫自動步槍天尊重生奶酥麵包小九九新聞網站日月潭風景區明華園歐洲野牛欲望都市熱血足球電鍍廠請你記得我的好進擊的巨人OP首映禮苗族銀飾@華人百科苗族銀飾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