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滔滔在北宋歷史上真實形象如何?有名嗎? - 小熊問答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清平樂》中,高滔滔身為曹皇后的侄女,從小在曹皇后身邊長大,接受宮中教育。

她母親一系出身名門,是北宋開國第一功臣曹彬的孫女,姑姑是宋仁宗時期的 ... 選單首頁娛樂體育汽車科技育兒歷史美食數碼時尚寵物收藏教育財經社會國際滔滔皇后太后變法神宗高滔滔在北宋歷史上真實形象如何?有名嗎?由 江湖小曉生 發表于 歷史2021-06-20江湖小曉生2020-08-3010:08:49高滔滔是宋英宗的媳婦兒,宋英宗趙曙做了沒幾年皇帝就掛了,好在兒子比較給力,那就是著名的宋神宗趙頊。

高滔滔也就是宋神宗的生母,因為兒子比較能幹,高滔滔自然是樂得清閒,在後宮過著安穩的小日子,好不快活。

可是高滔滔的壽命比較大,而宋神宗的壽命比較短,宋神宗只活了38歲就掛了,留下年僅9歲的兒子趙煦繼承了皇位,也就是宋哲宗。

因為孩子年紀比較小,因此高滔滔在這種情況下,選擇走到前臺,垂簾聽政。

她在哲宗朝執政8年之久,被稱為宋朝最有能力的太后,名聲比宋真宗媳婦兒劉娥要好得多。

高滔滔屬於媳婦熬成婆的典型案例。

宋仁宗的媳婦兒比較多,但是他沒有兒子,因此只能把趙曙找來做自己的養子繼承皇位。

因此曹皇后並不是趙曙的生母。

等到宋仁宗駕崩以後,曹皇后還活著,自然榮升為曹太后。

宋英宗就算再孝順,可終究不是曹太后的兒子,因此曹太后和宋英宗之間,其實是矛盾重重的。

尤其是在宋英宗病重的情況下,曹太后一度垂簾聽政,大有重啟劉娥執政的現象。

所以這個時候作為宋英宗的媳婦兒,高滔滔的處境是很微妙的。

她一邊要侍奉好自己的婆婆曹太后,一邊又要照顧好自己的丈夫宋英宗,想要做到兩邊不得罪,這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畢竟一心向著丈夫本是高滔滔該做的事情,可是這麼一來就會徹底得罪曹太后。

如果曹太后一道詔令,隨時可以把高滔滔給廢了。

因此那幾年高滔滔心裡別提多慌了,好在她丈夫宋英宗是個短命鬼,僅僅做了4年皇帝就嗝兒屁了,等到高滔滔的兒子宋神宗趙頊登基以後,高滔滔才算是鬆了口氣。

畢竟自己的兒子成了皇帝,自己這個皇太后的位置算是穩住了。

這就好比是媳婦熬成了婆,但是上頭始終有個曹太后在,她這心裡別提多彆扭了。

整個神宗朝,基本上看不到高滔滔的任何話語權,反倒是曹太后總是沒事兒會插兩句話。

比如說蘇軾因為烏臺詩案下了大牢的時候,曹太后就說,宋仁宗時期說蘇軾兄弟是他給子孫選定的未來宰相,這才救了蘇軾一命。

王安石變法的時候,曹太后也是表示堅決反對,為什麼?因為她認為祖宗的法令不能輕易改變,這也是王安石變法受阻的原因之一。

宋神宗打算收復燕雲之地,但是不敢自己做主,還得屁顛屁顛地跑去問曹太后的意見,曹太后各種詢問以後,依舊感到擔心,畢竟宋太宗、宋真宗都嘗試過,且都失敗了,嚇得宋神宗連連點頭。

由此可見,曹太后其實在宋英宗和宋神宗朝的地位那是相當高的,這期間高滔滔根本就不敢多嘴一句,依舊只能好好做個兒媳婦兒。

高滔滔媳婦兒熬成婆以後,跟婆婆曹太后有的一比。

公元1079年,曹太后終於去世了,高滔滔長長鬆了口氣,在後宮之中,她總算能夠稱霸了。

這個時候兒子宋神宗也得聽從高滔滔的建議,畢竟孝順也是宋朝所提倡的。

英宗宣仁聖烈高皇后,亳州蒙城人。

曾祖瓊,祖繼勳,皆有勳王室,至節度使。

母曹氏,慈聖光獻後姊也,故後少鞠宮中。

時英宗亦在帝所,與後年同,仁宗謂慈聖,異日必以為配。

既長,遂成婚濮邸。

生神宗皇帝、岐王顥、嘉王頵、壽康公主。

治平二年,冊為皇后。

——-《宋史》因此高滔滔逐漸參與到了政治當中來,但是宋神宗在位期間,高滔滔沒有什麼過分舉動,她始終相信兒子能夠把這個國家治理好。

可惜事實並不是如此,她眼睜睜看著好端端的熙寧變法從興起到消亡,主要責任就在於宋神宗的意志力不夠堅定。

王安石無奈離任以後,宋神宗還想繼續堅持,其實已經到了尾大不掉的局面。

結果宋神宗帶著遺憾,年僅38歲就離開了人世。

這個時候高滔滔終於找到了做婆婆的感覺,她以太皇太后的名義,垂簾聽政,從此掌握了宋朝的軍政大權。

不過她認為宋神宗的變法搞得七零八落的,完全沒了作用,因此她上臺以後,一口氣把兒子一輩子的心血都給毀掉了。

高滔滔被稱為女中堯舜。

高滔滔掌權以後,開始啟用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成員,對於變法成員,則是各種打壓,廢除了所有王安石變法的內容,使得宋朝一度陷入了朝令夕改的狀態之中。

不過高滔滔治國還是很有本事的,她執政期間,能夠做到勤儉克己,勵精圖治,使得宋朝的經濟蓬勃發展,老百姓們過著相對安穩的好日子。

這個時候的宋朝幾乎到了巔峰狀態,大部分人家都過上了小康生活,國家綜合實力也增長了不少,為後來宋哲宗的折騰,打下了牢靠的基礎。

高滔滔還有一個好處,她杜絕自家的外戚在朝中掌權。

外戚始終是封建王朝難以逾越的權力人員,高滔滔卻總是拒絕讓宋英宗和宋神宗包括宋哲宗提拔自己的家裡人。

哲宗嗣位,尊為太皇太后。

驛召司馬光、呂公著,未至,迎問今日設施所宜先。

未及條上,已散遣修京城役夫,減皇城覘卒,止禁庭工技,廢導洛司,出近侍尤亡狀者。

戒中外毋苛斂,寬民間保戶馬。

事由中旨,王珪等弗預知。

又起文彥博於既老,遣使勞諸途,諭以復祖宗法度為先務,且令亟疏可用者。

——-《宋史》她當權以後,她的倆侄子按照履歷應該要升任觀察使了,可是她卻堅決不答應,在宋哲宗多次請求之下,才勉強升了一級。

這種思想境界,難怪稱她為女中堯舜了。

總結:高滔滔與宋哲宗的治國理念是有很大矛盾的。

高滔滔其實明知道自己守舊的思想,和宋哲宗想要改革的思想有反差,但是她依舊堅持自己的主見。

從長遠來看,改革肯定是對的,但是改革所需要的條件非常苛刻,首先需要君王有秦孝公那種意志力,其次需要改革者需要有商鞅那種執行力和思維能力。

就算王安石趕上了商鞅,可宋神宗也沒趕上秦孝公,因此高滔滔否定變法的做法,未嘗不是一種自救的辦法。

可惜宋哲宗不能理解,他覺得變法完全是對的,因此在高滔滔去世以後,又開始重新實行變法,可惜那個時候變法人才凋零,周圍都是小人,自然也就沒辦法成功了。

參考資料:《宋史》公子靈均2020-05-0521:17:11很榮幸看到這個問題,也很高興給大家分享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和想法,也希望我的分享能給大家帶來幫助和快樂,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

中國歷史幾千前,自秦始皇建立帝制開始,到清朝滅亡,不乏掌權的女皇后、女太后,其中最出名的應該就是慈禧太后了,除了慈禧還有呂雉、武則天等,這是幾位比較出名的,還有眾多不為大家所熟悉的女皇后,她們利用帝后的便宜,插手朝政,安排自己親人進入朝廷中樞,把控朝政,嚴重的還會禍國殃民。

像漢末、清末都是外戚干政,閹宦橫行,但凡出現這種情況的朝代,都基本是滅國的前兆。

即便掌權一輩子的慈禧太后,在臨死前好像又明白了這個道理,留下遺言,不讓後世女人、宦官再幹政。

長遠來看,外戚干政對國家、對她們本人好像都沒什麼好下場,所以這也成了一個歷史規律,女人只要一干政,就不會有好結果。

但也有例外,比如孝莊文皇后,輔佐了順治帝、康熙帝兩代君主,尤其是康熙帝,從生下來就離開了父母,是孝莊文皇后把他撫養成人的,康熙之所以被稱為千古一帝,孝莊的功勞可謂是最大的。

孝莊文皇后輔佐了兩位偉大的君主,但是她不垂簾聽政。

也許,這正是孝莊文皇后的偉大之處,既關心朝政,左右朝政,但又不專權,總是在兒孫最需要自己的時候出來貢獻力量,一旦局勢緩和,又退居二線,放權給兒孫。

那麼,在中國歷史上有沒有一位皇后,既垂簾聽政,又飽受好評呢?答案是:有,恐怕也只有這一位:宣仁太后高滔滔。

高滔滔自幼在北宋宮中長大,她本是勳戚之後,宋朝第四位皇帝宋仁宗趙禎的皇后曹氏,是她的姨媽。

曹皇后本想把她獻給自己的丈夫宋仁宗趙禎,但被宋仁宗委婉拒絕了。

後來把她許配給了宋朝第五位皇帝,宋仁宗趙禎的養子宋英宗趙曙,後成為趙曙的皇后。

高滔滔和宋英宗趙曙生有三子兩女,分別為宋神宗趙頊、岐王趙顥、嘉王趙頵、寶安公主、壽康公主。

宋英宗趙曙死後,宋神宗趙頊登基,高滔滔成為太后。

不知是怎麼回事,宋朝的這幾位皇帝壽命都不長。

宋仁宗趙禎是比較長壽的了,活了54歲;宋英宗趙曙,也就是高滔滔的丈夫,只活了36歲;她的兒子宋神宗趙頊也只活了38歲。

高滔滔的兒子趙頊死後,她年僅9歲的孫子宋哲宗趙煦登基為帝,高滔滔成為太皇太后。

九歲的孩子能懂啥,於是,高滔滔奉兒子宋神宗遺詔,輔佐年幼的皇上,從1085年開始垂簾聽政,此時她已經53歲。

高滔滔一執政,就開始任用司馬光為宰相,把王安石的新法全部廢止。

雖然她是保守派,但在執政期間,勤儉廉政,勵精圖治,宋朝的這段歷史政治清明,經濟也十分繁榮,國勢慢慢強盛起來,所以本是頹敗的北宋,到高滔滔執政後又起死回生了一段時間。

高滔滔除了在執政上勤儉廉政、在對待自家人上,也真是做到了大公無私。

她的丈夫宋英宗曾多次要給她弟弟升官,但被她拒絕了。

她的孫子宋哲宗要給高滔滔的兩個侄子升官,也被她拒絕,最後在宋哲宗的一再請求下,才勉強升了一級。

這一點,恐怕歷史上沒有那個皇后可以做的到。

即便是孝莊文皇后,也是千方百計的安排自己人進入朝廷及其皇帝身邊,包括順治帝的皇后、妃子都是孝莊強制安排的,為此母子兩個還鬧彆扭。

以上分享是我關於這個問題的個人想法和觀點。

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解答,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與看法,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走進這話題。

有喜歡我的記得關注下哦,每天為大家分享與解答我的想法與見解哦。

麥穗日記2020-05-0310:15:26北宋歷史上,皇太后垂簾聽政屢見不鮮,但高滔滔的名聲最旺,她被捧為“女中堯舜”,在攝政的九年中,口碑極好,但是其真實形象卻令人堪憂,可謂是引領北宋走向滅亡的第一人。

一、優越背景,獨此一後《清平樂》中,高滔滔身為曹皇后的侄女,從小在曹皇后身邊長大,接受宮中教育。

她母親一系出身名門,是北宋開國第一功臣曹彬的孫女,姑姑是宋仁宗時期的皇后,父親一族也是地位高貴,曾祖父高瓊曾在澶淵之盟戰役中立下戰功,祖父高繼勳被稱為“神將”,她的優越背景簡直是不可比擬的。

高滔滔與曹皇后的養子趙宗實(後稱趙曙),從小青梅竹馬,被宋仁宗指婚,二人在一起更是相敬如賓,被徽柔認為是“最好的愛情”,以至於在趙曙即位時,四年獨寵高滔滔一人,沒有再娶別的妃嬪,足以見得高滔滔與趙曙之間的真情,更見高滔滔對男人的把持,很是高明。

在高滔滔與趙曙成婚時,民間流傳一個說法,稱“天子娶媳,皇后嫁女”,可謂一段佳話。

二、36歲成太后,54歲開啟政治生涯1063年,趙曙即位後,稱宋英宗,立高滔滔為皇后,而英宗一向多病,再加上忽然成為皇上後的瘋癲,即位不到四年就病逝了。

趙曙病逝後,他的長子趙頊(xu)即位,為宋神宗。

此時的高皇后只有36歲,就成了高太后,是宋史上較為年輕的太后之一。

宋神宗時期,王安石變法成為高潮,而在經歷過慶曆新政的曹皇后,第一個不同意這項變法,她多次暗示神宗終止變法,民間百姓疾苦難耐,多由變法推行不當而致,但神宗卻不願意接受曹氏的建議。

高滔滔作為曹氏的侄女,她必然站在孃家人身邊,聽從曹氏的看法,但依然勸不過自己的兒子。

終於在1085年,年僅38歲的宋神宗崩逝,王安石變法不及而終,54歲的高滔滔站在政治的分叉口,不知道該允諾誰來繼任下一代皇帝。

在古代,兄終弟及的皇位繼承是有先例的,比如宋太祖趙匡胤被弟弟趙光義繼承皇位,而宋神宗在病逝時,他的兩個弟弟均30多歲,可以被認為是皇位繼承的人選,但此時的神宗已經說不出話,在宰相王珪問及此事時,他說的問題帶有傾向性,說:是否可以立趙煦為帝?無法言語的神宗,只點頭同意,並無他言。

宰相王珪口中的趙煦,是神宗的兒子,年方10歲,並未有豐富的執政經驗,更無法主持朝政,而54歲的高滔滔被一致認為臨朝聽政的最佳人選。

三、經驗不足,開始迴歸舊法相比宋朝第一個執政太后劉娥,高滔滔對政治也是毫無經驗,劉娥在先皇帝在位時,便“曉書史,聞朝廷事,閱天下封奏”,而高滔滔的政治理念皆來自姑姑曹太后——力阻王安石變法。

所以,高滔滔在垂簾聽政之後,就開始打壓王安石變法的人,開始重用司馬光、文彥博、蘇轍、等人,廢除王安石變法中的方田均稅、市易、保甲等,一下子回到了仁宗、英宗時代,可謂是“一夜回到解放前”。

迴歸舊制長達9年之久,這九年裡,宋哲宗趙煦已然成為一個有才智的君王,可卻從未有過實權。

據宋史記載,劉娥在輔佐宋仁宗趙禎時,兩人多是平起平坐,劉娥在發表意見時,還需要過問趙禎的意見,而高滔滔卻不是,朝堂之上,趙煦與高滔滔左右相對而坐,大臣直面高滔滔奏事,背對趙煦奏事,以至於趙煦提及當年高滔滔垂簾聽政的場景,只說:當時自己個子小,只能看到朝臣的屁股和腰。

足以見得高滔滔對權力的把握,極其嚴格。

更有甚的是,開朝時,官員需要先拜高太后,後拜宋哲宗趙煦,朝臣奏事之後,高太后都不會過問趙煦的意見,只會沉默不言,不敢多說半句話。

1093年秋,62歲的高滔滔病逝,諡號為“宣仁聖烈皇后”。

而高滔滔之所以被稱為”女中堯舜,後人多懷疑是她重用了司馬光,司馬光作為編纂《資治通鑑》的史學家,在受到重用後,開始大大稱讚高太后的賢明智慧。

更有史書稱讚高滔滔輔佐政治期間:自是內降遂絕,力行故事,抑絕外傢俬恩。

文思院奉上之物,無問鉅細,終身不取其一。

人以為女中堯舜。

《宋史·英宗宣仁聖烈高皇后傳》我朝之治,元祐為甚,母后之賢,宣仁為最。

——司馬光四、高滔滔攝政期間給北宋埋下的三大惡果高滔滔在攝政期間,架空了皇帝的權力,又堅守祖宗之法不可變的準則,看似為了保住國家安寧,卻是加劇北宋末年衰敗滅亡的第一人,之所以這樣評價,在於她對北宋做出的三大錯舉:第一,全面否定王安石變法,把北宋經濟推向衰敗的邊緣;第二,西夏戰爭時,同意割地換取安寧,不但沒有換的和平,反而刺激了西夏侵佔土地的野心;第三,縱容黨爭,任由結黨之派氾濫,顛覆了朝堂秩序。

尤其是第三點,給北宋的滅亡埋下了深深的惡果。

在司馬光死後,保守派分為三黨,高滔滔對三黨勢力不加管制,任其惡化,被後世稱為“蜀洛朔黨爭”,包括“烏臺詩案”、“車蓋亭詩案”皆是高滔滔攝政期間由於不必要的黨爭引起的紛爭,加速了北宋的滅亡。

高滔滔作為北宋第二位垂簾聽政的女太后,她被史書記載為“女中堯舜”,卻沒有做出讓北宋政治、經濟、文化等繁榮的措施,反而是加速北宋滅亡的第一人,可謂是徒有虛名!而再看《清平樂》中,她與趙宗實之間的堅定愛情,也頗令人讚歎!作者:蔡小記參考文獻:《宋史》宛若星辰暖若夕陽2020-05-0121:57:17高滔滔是宋英宗趙曙的皇后,她出身於宦官世家,父親在朝中為官,母親是北宋開國大將之後。

最主要的是,高滔滔還有個很厲害的姨媽,高滔滔的姨媽正是宋仁宗的曹皇后。

因為姨媽的關係,高滔滔從小就在皇宮中長大,曹皇后更是將她當成親生女兒一樣的疼愛。

本就是家世顯赫,再加上這樣的成長環境,高滔滔的一言一行都深受曹皇后的影響。

後來她又被嫁給了趙宗實,也就是後來的趙曙為妻。

趙宗實原本就是被作為宋仁宗的接班人培養的,所以高滔滔嫁給他,就已經註定是母儀天下的命。

只可惜,宋英宗趙曙在位沒多久就駕崩了,趙曙死後,高滔滔的兒子繼承了皇位,高滔滔也成了高高在上的高太后。

她當皇后的時候,就謹守禮法,當上了太后之後,也沒有想著要干預朝政。

如果宋神宗不是後來因為變法失敗,早早的鬱鬱而終,高滔滔可能也不會扶持年僅十歲的宋哲宗繼位。

由於宋哲宗年紀太小,高滔滔才以太皇太后的身份,臨朝稱制。

她執政期間,依舊克己自律,勤儉廉政,她很快扭轉了王安石變法所遺留下來的種種不正之風。

她對朝政始終秉持著綱紀嚴明的作風,對於自家,她也在努力做到公私分明,問心無愧。

歷史對她的評價也很高,贊她是女中堯舜。

浮光掠影史海波瀾2020-05-0119:06:07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清平樂裡的小女孩高滔滔,是有原型的,她就是宋英宗的皇后、宋神宗趙頊之母。

本名高正儀,小字滔滔,史稱宣仁聖烈皇后。

高滔滔出身高貴,父族祖上高瓊,母族祖上曹彬,都是宋朝開國名將。

長於皇宮,青梅竹馬高滔滔的姨母是宋仁宗的中宮曹皇后。

三歲時就長得明眸皓齒,極為可愛。

曹皇后十分喜愛,將她帶在身邊,養育宮中。

仁宗也因為遲遲無嗣,在群臣建議下,過繼三歲的侄子趙宗實(後來的宋英宗)進宮,由曹皇后撫養。

兩個小孩子就這樣相遇了。

他們一起讀書,一起長大,青梅竹馬。

宋仁宗看他們感情十分好,曾逗弄他們說“異日當以婚配”。

天子無戲言,後來宋仁宗下旨賜婚,讓趙宗實迎娶高滔滔,留下一樁“天子娶媳,皇后嫁女“的美談。

趙宗實登基後,高滔滔也順理成章地封為皇后。

她一共生了四子四女,英宗的所有兒女都是她所生。

生平事蹟高皇后極為英明賢德,自律性強。

她的同胞弟弟高士林擔任內殿崇班已很久了,英宗打算給予提升,高皇后極力勸止。

神宗即位後,尊稱高皇后為皇太后。

神宗多次要為高氏家族建造龐大的府第,高太后又加以阻止。

高太后還拒絕家族封號,有一次侄子高公繪呈上奏本,請朝廷尊崇哲宗生母朱太妃和高太后家族。

高太后覺得侄子的水平寫不出這種奏章,擔心是旁人唆使,便叫來侄子:“奏章到底是誰讓你這麼寫的?”侄子見瞞不住,說是邢恕的主意。

高太后把邢恕逐出了朝廷。

正是高後對孃家人一向要求嚴格,不肯逾禮半點,因此未造成其它朝代那樣外戚干政的局面。

元豐八年,神宗病重,宰相王珪等人進宮探病,建議立10歲的延安郡王趙煦為太子,由高太后垂簾聽政,得到神宗批准。

次年,哲宗趙煦即位,尊稱高太后為太皇太后。

高太后臨朝稱制,大刀闊斧,施行改革:遣散擴建京城的工役,削減禁衛軍,停止皇宮樓閣的建造,減少宦官宮女;同時,又禁止對內對外的橫徵暴斂,放寬民間保甲制度,使百姓得以寬鬆安居。

北宋名臣司馬光、呂公著也奉高太后之召返回京城,被任命為宰相。

一時,名臣文士彙集於朝廷,呈現一片欣欣向榮景象。

她對於神宗年間施行的一些新政如“青苗法”、“募役法”、“市易法”等等不很妥當的,陸續予以廢除,使天下得到安定。

由於高太后的英明賢德,在她垂簾聽政的九年中,朝廷政務清明,國家形勢穩定,成就了北宋最後一個天下小康、國勢較強的時期。

後世稱她為“女中堯舜”。

這就是高滔滔高太后的一生,可能就是因為太過於順遂、完滿,影視劇裡都很少講她,就算有,也只是作為大戲的背景,畢竟,這麼完美、幸福,又沒啥磨難和波折的女主,太缺乏戲劇張力了!歲月是一條河流2020-05-2010:30:16高滔滔是宋英宗趙曙的皇后,她在兒子神宗趙頊死後,以太皇太后身份垂簾聽政,輔佐時年僅十歲的孫子哲宗趙煦。

“臨政九年,朝廷清明,華夏綏定。

……內降遂絕,力行故事,抑絕外傢俬恩。

文思院奉上之物,無問鉅細,終身不取其一。

人以為女中堯舜。

”以上就是《宋史》對高滔滔的評價。

意思是說,高太后臨政期間,政治清明,國泰民安,並且杜絕了內宮請託降恩。

高太后還奉行儉約,文思院所貢大小物品,不取一件。

所以,高太后被人們認為是女輩中的堯舜。

高滔滔的出身非常顯貴,她的曾祖父高瓊、祖父高繼勳都曾官至節度使。

而高滔滔的父親高遵甫也做過北作坊使,娶北宋開國功臣曹彬的孫女為妻。

高滔滔的一生深受其姨母的影響,她的姨母便宋仁宗的曹皇后。

由於曹皇后未曾生育,高滔滔三歲時便被曹皇后領養宮中。

而久無子嗣的宋仁宗也把堂兄濮王趙允讓的十三子趙宗實接入宮中撫育。

高滔滔與年齡相仿的趙宗實因此成為兩小無猜的小夥伴。

待高滔滔與趙宗實成年後,在仁宗及曹皇后的力促下,高滔滔與慶曆七年(1047年)嫁與濮王府,成為趙宗實的妻子。

嘉祐八年(1063),仁宗趙禎病亡。

由於仁宗並無親生子嗣,嗣子趙宗實(嘉祐七年被賜名趙曙)登基即位,是為英宗。

高滔滔也在治平二年(1065年)被冊立為皇后。

英宗共育有四子四女,全部為高滔滔所出。

英宗後宮不乏其他美女,卻未能給英宗生下一男半女。

這也從側面說明高滔滔是位非常善妒的皇后,一如隋文帝楊堅的獨孤皇后。

不過,英宗在當上皇帝后就體弱多病,在勉強地幹了四年皇帝后(其中曹皇后垂簾一年),就撒手西去。

英宗逝後,他的長子趙頊即位,是為神宗。

神宗的生母高滔滔被尊為太后。

對於神宗任用王安石進行變法,高太后和她的姨母曹太后是極端不贊成的。

高太后甚至比她的姨母曹太后更為守舊。

高太后的丈夫英宗趙曙三十五歲早逝。

她的兒子神宗趙頊也不長壽,只活了三十八歲。

神宗趙頊在元豐八年(1085年)崩逝時,他的兒子哲宗趙煦只有十歲。

所以被尊為太皇太后的高滔滔垂簾聽政,輔佐幼帝哲宗。

高滔滔垂簾後,立即著手廢除新法。

因反對變法,在神宗朝被迫離開朝廷十五年之久的司馬光被高太后重新召回朝廷,並被任命為門下侍郎(常務副宰相)。

這預示著舊黨人士捲土重來,一場新舊黨爭即將展開。

在高滔滔的授意下,司馬光連上奏章,痛批新法,部分新法被立即廢止。

而朝臣中的變法首領也曾到以司馬光為首的舊黨的打擊。

新黨首領、宰相蔡確因沒有為神宗守靈,被舊黨紛紛指責為對先帝不恭。

高滔滔最終將其罷相,逐出朝廷,下放到陳州。

支援變法的知樞密院事章惇、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韓縝隨後也分別被貶到了汝州及潁昌府。

司馬光取代了宰相蔡確的位子,升為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大刀闊斧地一頓猛操作,新法基本上完全被廢止了。

高滔滔在政治上因循守舊,打擊新黨不遺餘力,但在約束母族外戚方面的確嚴厲,這一點為後世所稱道。

英宗趙曙在世時,多次欲提拔高滔滔的弟弟高士林,都被高滔滔婉拒。

神宗趙頊時期,高滔滔每次對孃家外戚的賞賜都很微薄。

在神宗的力勸下,高滔滔才同意神宗賜給孃家一處宅地。

但修造府第的費用全部由高滔滔的個人收入買單,並未動用朝廷一文錢。

而按例,這筆款項應由朝廷大農寺承擔的。

高滔滔垂簾期間,確實厲行節儉,對自己母族的朝廷外戚約束也很嚴厲,因此也得到了《宋史》的高度評價。

但高滔滔在政治上非常保守,她一上臺,即全面否定了王安石變法,由此引發了北宋新舊黨爭的再一次升級。

變法被全面廢止後,北宋的軍力和財力再一次面臨倒退,北宋復興的最後一次希望被高滔滔斷送。

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六十一歲的高滔滔病逝。

高滔滔在神宗、哲宗兩朝臨朝輔政,她厲行節儉,嚴厲約束外戚,個人美德難能可貴。

但她垂簾後,將王安石變法一棍子打死,造成了國力的全面衰退。

高滔滔大肆打擊新黨人士,引發了新一輪激烈黨爭。

高滔滔死後,哲宗得以親政,新黨人士重新得勢,又捲土重來,對舊黨展開新一輪的報復,死後的司馬光也被追貶官職。

甚至連高滔滔本人也遭到新黨的追責,如不是兒媳向太后的極力保全,高滔滔太皇太后的封號都差一點被廢。

所以說,“女中堯舜”的評價對高滔滔來說,有點過譽了。

伯虎422020-08-1423:20:34宋元祐八年(1093年)秋,已經臨朝執政八年之久的太皇太后高氏病重,即將不久於人世。

臨終前,她將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左相)呂大防、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右相)範純仁等執政重臣召入大內,隔著簾子囑咐他們說:“吾將不起矣,待吾死以後,官家(指其孫、哲宗趙煦)必不會用相公等舊臣。

你們應有自知之明,主動告退,騰出相位,好讓官家啟用他人,這樣也免得遭受禍端。

”呂大防、範純仁等惶恐哀傷,只得俯首稱諾。

數天後,高太皇太后駕崩於東京皇宮,年六十二。

哲宗追諡祖母為“宣仁聖烈皇后”,與祖父英宗趙曙合葬於永厚陵,後世也因此以宣仁太后作為她的主要稱謂。

這,就是本文將要敘述的主人公:高滔滔。

宋天聖十年(1032年),宋保順軍節度使、洮州刺史、侍衛親軍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高繼勳位於東京的府邸中又有孫輩降生——他的第三子高遵甫誕育了一個女兒。

高家是一個大家族,也是頂級將門世家,高繼勳是當年澶淵之盟時護衛真宗皇帝渡河親臨澶州前線的渤海郡公、忠武節度使、殿前都指揮使高瓊之子,少年時就隨父從軍,出征入衛,歷事三朝,多有夙夜功勞。

高家因而得保厚祿皇恩,子孫繁衍、枝葉茂盛。

而這個小小的女嬰誕生後,沒有受到什麼特別的厚愛,只不過按照家族舊例,獲取自己那一份待遇,在父親高遵甫和母親曹氏的撫養下,逐漸成長,並起了個“滔滔”的小名,日子過得平平常常,僅此而已。

景祐元年(1034年),垂簾執政十年之久的章獻皇太后劉氏(真宗皇后、仁宗嫡母)去世。

一年後,仁宗趙禎藉口皇后郭氏無子且善妒,廢黜了章獻皇太后在世時所青睞的郭氏,作為向嫡母的小小報復。

然後在這一年九月立之前奉詔入宮的開國名臣——中書令、濟陽武惠王曹彬的孫女、十八歲的曹氏為新皇后。

曹皇后,就是高滔滔的親姨母。

仁宗趙禎此時久久未有皇子,同時也沒有同胞兄弟,而其堂兄—知大宗正寺、寧江軍節度使趙允讓卻有十多個兒子。

為了有個“多子多福”的好兆頭,仁宗在景祐二年(1035年)將趙允讓四歲的第十三子接入皇宮,賜名趙宗實,並交給曹皇后撫養,以求能夠給皇室帶來誕育子嗣的“福氣”。

趙宗實之父趙允讓是真宗的弟弟商王趙元份第三子,當年也是被前幾個兒子都早夭的伯父真宗趙恆以皇子禮儀接入宮中撫養,直到仁宗出生後才以簫韶部樂送還商王府邸。

所以仁宗也想按照父親的做法,接堂侄進宮撫養,從而為皇室帶來誕育子嗣的好兆頭。

趙宗實入宮後不久,曹皇后怕他孤單,也將自己的外甥女高滔滔接到宮內居住,讓兩個小孩子時常在一起玩耍、讀書,可以說這兩個同歲的小孩兒自幼就有了青梅竹馬的感情。

寶元二年(1039年),趙宗實入宮四年後,仁宗的第三子趙昕出生,這讓仁宗喜不自禁,認為自己後繼有人。

同時,完成了“招弟”任務的趙宗實也如同他父親趙允讓當年一樣,被仁宗用隆重禮儀送回其父趙允讓府上。

慶曆三年(1043年)正月,三歲的趙昕不幸早夭,仁宗再一次失去了兒子,之後也再沒有生出皇子(皇女倒是生了十多個),大宋皇室面臨著絕嗣危險。

而曾經的仁宗養子趙宗實,因為有過被接入宮中作為皇子生活過四年的經歷,再一次成為皇儲的最有力人選,之後的日子裡受到仁宗和曹皇后的重視、逐漸開始關注和培養他。

慶曆七年(1047年)正月,趙宗實已經年滿十五,按制度將要舉行婚禮,以宣示成人之禮。

仁宗對於這個養子的婚姻大事很是上心,在朝臣勳戚中物色合適的適齡女孩,作為趙宗實的正妻。

而曾經撫養過趙宗實四年的曹皇后秉承著“親上加親”的原則,向仁宗大力推薦自己的姨外甥女高滔滔,請求仁宗為兩個人賜婚。

仁宗認為高滔滔是開國功臣高瓊的曾孫女,又是另一位開國功臣曹彬的曾外孫女,家世顯赫,門第相當,而兩人自幼就認識並曾經在一起共同生活過幾年時間,感情深厚,可以作為趙宗實的良配,於是在這一年三月正式賜婚,將高滔滔嫁給了趙宗實,並加封京兆郡君,同時賜其大名為“高正儀”(為了方便起見,之後還是稱其為高滔滔。

)對於這一樁天作之合,當時朝野有“天子娶媳、皇后嫁女”的讚譽。

就這樣,時年十五歲的高滔滔自此便走上了歷史舞臺。

嘉祐七年(1062)八月初四,仁宗在久久不能誕育皇子的無奈情形下,只得正式立趙宗實為皇子,按照皇子改名的規矩賜其名為趙曙,由此確立了大宋皇統所在。

嘉祐八年(1063)三月二十九,五十四歲的仁宗駕崩於東京皇宮。

四月初一,皇子趙曙在諸臣的擁戴下繼位,即大宋第五代皇帝宋英宗。

英宗即位後,於四月二十九冊立正妻京兆郡君高滔滔為皇后。

在英宗在位的四年裡,作為皇后的高滔滔並沒有過多地出現在臣民的眼前,而是身居後宮,主持大內庶務,奉養已經是皇太后了的姨母、仁宗曹皇后。

由於高滔滔和英宗感情和睦、而英宗也很是敬畏皇后,所以登基前後的英宗沒有其他妃嬪,四子四女都是高滔滔所出。

治平二年(1065年),英宗患病,久治方才痊癒,但是身邊缺少服侍照料的宮人。

曹太后覺得這樣不是個辦法,於是命宮中女官偷偷向外甥女皇后進言:“官家已經登基繼位很久,都沒有晉封妃嬪。

現在身體剛剛痊癒,也需要人侍候,怎麼可以身邊沒有合適的人照顧呢?”高滔滔自十五歲嫁給英宗,就一直獨享丈夫的寵愛,從來沒有和其他女子分享過,心性自然驕縱,於是毫不客氣地對姨母派來的女官回覆說:“請上稟娘娘,新婦只嫁給過十三團練,不曾嫁得什麼官家!”曹太后碰了個釘子,此後再也不提給英宗納妃之事。

不過除了這件事,其他方面高滔滔倒是沒有什麼頂撞慢待曹太后的事情,姨甥之間相處倒也比較融洽。

治平三年(1066年)十一月,英宗再次患病,並迅速轉危,御醫多方診治也沒有效果。

高皇后為了給皇帝“沖喜”,這才按照曹太后的意見,給英宗選納了三個妃子,不過這對英宗的病情無濟於事。

十二月,英宗立長子趙頊為皇太子,以穩定社稷。

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初八,英宗在大內福寧殿駕崩,年三十六。

皇太子趙頊繼位,即大宋第六代皇帝宋神宗。

神宗登基後尊奉祖母曹氏為太皇太后,母親高氏為皇太后、立太子妃向氏為皇后。

這一年,高滔滔三十六歲。

熙寧二年(1069年),神宗啟用“負天下人望二十年”的改革派大臣,翰林學士、知江寧府王安石為參知政事、同中書門下平章政事,主持開展變法,以求“消除冗靡、富國強兵”。

這就是著名的“熙寧變法”。

在神宗的支援下,王安石等變法派先後制定了“青苗、均輸、免役、保甲、將兵”等法,並改革了科舉制度,打破了自宋初之際延續百年的舊制度,取得了積極成效,同時也觸犯了諸多舊官僚貴戚的切身利益,導致變法遭到激烈抵制和反對。

朝堂也因此分裂為支援變法的新黨和反對變法的舊黨。

而後宮之中,曹太皇太后及高太后、向皇后因各自的外戚家族屬於被觸犯利益的一方,所以都傾向於舊黨方面,在熙寧變法的新舊黨交鋒中,憑藉祖母、母親、妻子的身份,對年輕的神宗持續施加壓力,導致本來意志就不是很堅定的神宗時常出現畏縮情緒,大大影響了變法的執行。

神宗曾經無奈地對王安石說:“自近臣以至後族,無不言變法其害,兩宮不安、再三勸慰,以至泣下。

言近來京師亂起,皆由此至,而失人心矣。

”王安石毫不動搖,繼續鼓勵神宗,並斷言後宮這麼多的中傷反對意見,一定是向氏(神宗皇后家族)、曹氏(太皇太后家族)的人因為自己的利益受損而攛掇皇后、太皇太后向皇帝告狀、並從中搗鬼。

不過王安石並沒有點高氏(皇太后家族)的名,這似乎可以說明雖然皇太后反對變法,但是卻沒有縱容自己的孃家人從中謀取利益,或者跟在後面起鬨,這表明高太后對於家族的約束和管制是得力的,這也是她日後獲得朝野好評的原因之一。

熙寧七年(1074年)四月,曹太皇太后和高太后以天下大旱、饑民流離失所,都是變法所帶來的結果為由,再度向神宗哭訴“變法百害、王安石亂政”。

神宗也因為天下大旱而一籌莫展、滿面愁容,對變法產生了懷疑,思想開始猶豫不決。

當年,王安石改任觀文殿大學士、知江寧府,被迫離開了變法第一線。

雖然後來王安石曾復相,不過神宗從穩固皇權、消除不穩因素出發,意志動搖,再也不輕易做出無條件支援變法派大臣的舉動,熙寧變法遭受重挫。

元豐二年(1079年)冬,曹太皇太后駕崩,後宮中便以高太后為尊。

高太后除了在大內頤養天年之外,就是以母后之尊向兒子神宗施加壓力,反對已經搖搖欲墜的變法大業,以恢復祖宗舊制為己任。

但是除了反對變法之外,高太后其他方面幾乎是無可挑剔的,她對於權力的慾望其實一點也不強烈,英宗登基後身子孱弱、無法理政,身為皇后的高氏主動請求曹太后垂簾,以執掌朝政。

神宗繼位後舉行變法,她也只是出於遵循祖宗舊制的本性,聯通婆母、兒媳一起向兒子施壓、要求廢棄新法而已,此外嚴守皇室家法,並沒有藉機干涉國政,獲取私利的念頭。

對於高氏外戚,她一貫是嚴格管束,不讓孃家叔伯兄弟子侄們可以憑藉外戚的身份獲取正常待遇之外的官爵和尊崇,因此在當時口碑很佳,即使變法新黨諸人,也由衷讚歎高太后的樸實平和以及謙恭自律。

元豐八年(1085年)正月,神宗因變法的不順及對西夏作戰不利而精神上受到沉重打擊,乃至憂慮成疾、一病不起。

二月,病情極度惡化的神宗在彌留時立第六子趙傭為皇太子,改名趙煦,同時留下了“國事一委皇太后暫為處理”的遺詔,於三月初五在大內福寧殿駕崩。

皇太子趙煦奉詔登基,成為大宋第七代皇帝——宋哲宗。

五十四歲的皇太后高滔滔也升級成為太皇太后,按照兒子的遺詔,替九歲的孫子哲宗趙煦代為處理國政,開始了她為期八年的臨朝稱制歷程。

高太皇太后垂簾後,代孫子哲宗行使執政權、名正言順地掌握了大宋朝堂最高權力。

她出於恢復祖宗舊制的目的,垂簾伊始就將變法派大臣呂惠卿、章惇、蔡確等統統罷去,起用反對變法的文彥博、司馬光、範純仁、呂公著等守舊派大臣,用司馬光“以母改子”說法,將神宗和王安石等人所推行的新法全部罷棄不用。

這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朝堂的對立,也將變法時所獲得的一些來之不不易的成就消耗殆盡。

北宋末年愈演愈烈的黨爭,也從高太皇太后執政開始變得愈發惡劣,從意見之爭變成赤裸裸地打擊報復,直至另一方徹底倒臺為止。

因為這一時期哲宗的年號叫元祐,所以由高太皇太后主持朝政、恢復舊制的這段時間,就叫做“元祐更化”。

高太皇太后為人其實非常自律,廉潔節儉、樸實無華,對於百姓困苦相當重視,對母家外戚也不徇私情,嚴格管教。

臨朝後施政清明、輕薄徭役、儘量與民休息,所以擔得起賢后的美名。

但是她畢竟是缺乏實際政治手腕、眼界和見識都相對短淺的後宮女子,垂簾之前也沒有任何執政經驗,對於複雜的政治局面和繁冗的治國政策都不是很能理解,只能以自己所看見的、所理解的去分辨事物的好惡和對錯,無法辨別表面盛世下的危機。

她重用守舊派大臣,從切身利益出發,維護皇室和守舊官僚集團的利益,並在不知不覺間,成為了舊黨打擊新黨、廢棄新法的工具和旗幟。

這也是高太皇太后本人的悲哀和無奈。

而在臨朝執政中,高太皇太后最大失誤,就是忽視了親孫子哲宗的感受,而這個小孩,才是大宋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

她在臨朝的八年中,一直把持著軍國大事及內外政務,沒有給孫子留下哪怕象徵性的朝堂發言權,即使哲宗年滿十七時,依舊沒有撤簾歸政。

而高太皇太后所倚重的守舊派大臣們則習慣於聽命高太皇太后,在朝堂之上議事時,根據禮數大臣應面對哲宗;然而,大臣都反過來面對高太皇太后,以至於背對哲宗。

後來哲宗親政,回想當年祖母垂簾的場景,還恨恨地說:“朕只見臀背矣”。

這短短几個字,清楚地顯示了祖母和孫子之間因權力分配而產生的深深隔閡。

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太皇太后高滔滔駕崩,被壓制了八年的哲宗終於得以親政。

他將變法派諸臣召回朝中,執掌朝政,重開新法。

守舊派大臣則全部貶謫出外,已去世的司馬光、呂公著則被奪諡毀碑,司馬光甚至差一點被刨棺戮屍。

哲宗用這種極端手段,來表示和舊黨臣子的勢不兩立,以及報復他們當年聽命於太皇太后、輕視自己的行為。

對於去世的祖母,哲宗滿懷怨恨,一度想降低其身後待遇和尊諡,在嫡母向太后和生母朱太妃的勸慰下,才勉強作罷。

不過自哲宗親政起,大宋朝野中對於執政九年、頗有建樹的太皇太后高氏逐漸出現了“老奸擅國”這樣的貶損評價,是否出於哲宗本人的授意,就不清楚了。

數十年後,北宋因黨爭消耗國力過大、又囿於神宗另一個兒子徽宗趙佶的享樂無能,導致國勢頹廢、被新興的北方金國所滅。

徽宗唯一逃脫滅國之禍的兒子趙構逃亡南方,建立南宋。

此後執掌南宋中樞的基本是舊黨保守派,而他們出於黨同伐異的目的,大力貶損變法派新黨,重新修訂更改了高太皇太后執政時期的史料記錄,稱當時“朝廷清明,華夏綏定”。

又人為抬高了守舊派的旗幟高太皇太后地位,標榜“我朝之治,元祐為甚,母后之賢,宣仁為最”,將高滔滔奉為“女中堯舜”,大力吹捧。

但是事情的真相到底是怎樣的,那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小文觀史2020-10-1516:07:57高滔滔(1032-1093),大名高正儀,小名高滔滔,按現在的話說,屬於含著金鑰匙出生。

一出生就贏在起跑線上。

她出身於名門望族,祖父高繼勳,被時人稱為“神將”。

她的母系更顯赫,母親是大宋第一開國功臣曹彬的孫女,宋仁宗皇后(曹皇后)的親姐姐,高滔滔也就是當朝皇后的親侄女。

她自幼跟隨姨媽曹皇后在宮中長大,宋仁宗與曹皇后膝下無子,就立侄子宋宗實為太子,賜名趙曙。

他倆人年齡相仿,青梅竹馬。

宋仁宗見他們天生一對,曾對曹皇后說:“異日當以婚配”。

於是在高滔滔15歲的時候,由宋仁宗與曹皇后主持婚禮,嫁給了趙曙,當時有“天子娶媳,皇后嫁女”的說法在民間廣為流傳。

1062年,宋仁宗駕崩。

1063年,趙曙繼位為宋朝第五位皇帝,即宋英宗。

高滔滔則被冊封為皇后。

高滔滔先後為宋英宗生了四子四女。

宋英宗在位不到4年,便於1067年病逝了。

他與高滔滔的長子趙頊繼位,也就是宋神宗。

自此,35歲的高皇后,變成了高太后。

兒子宋神宗即位後,思想前衛大膽,重用王安石,推行變法,變法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卻阻力重重,遭到了當時的“後宮天團”的一直反對。

由曹太皇太后、高太后以及宋神宗的皇后向氏為核心的後宮聯合反對變法,宋神宗壓力山大,一度向王安石訴苦:“自近臣以至後族,無不言其害,兩宮泣下,憂京師亂起,以為天旱更失人心”。

1085年,年僅38歲的宋神宗帶著未竟的雄心壯志,憂鬱病逝。

新登基的皇帝哲宗趙煦只有十歲,還是個小皇帝。

54歲的高太后升級為太皇太后,開始垂簾聽政輔佐新君。

開啟了她自己的政治生涯。

改年號為“元祐”高太后執政期間,任用司馬光為宰相,將王安石的新法全部廢止。

曾被貶的舊臣也被召回重用。

她擁有十分優秀的執政才能。

執政期間,勤儉廉政,勵精圖治。

期間政治比較清明,百姓安居樂業、社會平和,歷史稱:“元祐之治”。

因而,宋哲宗時期是北宋最後一個經濟繁榮、天下小康、政治清明、國勢較強的時期。

這與高太后的賢德是分不開的,後人譽為女中堯舜。

1093年九月,高太后薨逝,終年62歲,諡號宣仁聖烈皇后,與宋英宗合葬永厚陵(今河南鞏縣)。

四川達州人2020-05-0122:01:20很有名。

高氏是北宋與真宗皇后劉氏並列的重要當政女性,更是被譽為女中堯舜。

高氏是宋英宗皇后,出身將門。

作為宋仁宗嗣子的宋英宗繼位,太后曹氏與媳婦高氏基本相處愉快,不久宋英宗死,高氏兒子宋神宗繼位,曹氏成為太皇太后,高氏成為太后,與神宗皇后向氏一起,對制約宋神宗的冒進改革起到了剎車作用。

1185年宋神宗死,高氏成為太皇太后,宋哲宗繼位,高氏因此當政8年代孫子管理國家。

代理朝政期間,高氏任用司馬光,全面廢除新法,平反一些冤案,也打擊了猖獗異常的新黨。

相對來說,高氏執政期間政治清明,是北宋最後的迴光返照。

此後,宋哲宗宋徽宗極度信任新黨,肆意打擊不同意見,分裂統治階級,向著亡國一路狂奔。

小島知風2020-05-0621:59:27北宋自宋真宗的皇后劉娥成為第一位臨朝稱制的皇太后之後,又出現過兩位臨朝稱制且還在後世歷史上頗有賢名的皇太后,分別是劉娥的兒媳婦宋仁宗的皇后曹皇后,還有劉娥的孫媳婦宋英宗的皇后高皇后高滔滔。

她們祖孫三代齊齊亮相當下熱播的電視劇《清平樂》,而且這三代女性都是在歷史上頗有賢名垂簾聽政的皇太后。

劉娥權力慾望比較過盛,非常有手段,一代名相寇準都栽在了劉娥手裡,所以劉娥雖然歷史上也算是頗有賢名,評價也比較高,但是不及曹皇后和高滔滔更加備受好評。

曹皇后按電視劇的名字曹丹姝稱呼,她其實臨朝稱制只在宋英宗身體抱病期間短暫的執政過一段時間,她的權力慾不如婆婆劉娥那麼強盛,所以她不過分攬權,而英宗去世後,宋神宗繼位,宋神宗是比較孝順尊重養祖母曹丹姝,他在處理朝政時,都會主動請示曹丹姝,雖然其時曹丹姝不算臨朝稱制,但是也算是輔助宋神宗決策朝政大事。

曹丹姝賢名比較好,她處事比較公正嚴謹,所以宋神宗和大臣都非常敬重曹丹姝。

高滔滔則是輔佐孫子宋哲宗趙煦,在趙煦幼年登基時,高滔滔臨朝稱制,高滔滔執政期間勤儉廉政,勵精圖治,被後人譽為女中堯舜。

她的評價應該算是祖孫三代皇太后中評價最高的一位。

高滔滔是曹丹姝堂姐的女兒,算是曹丹姝的外甥女,由於是姻親關係,所以高滔滔因為這層出身,自幼就被許配給了曹丹姝的養子後來的宋英宗趙曙。

宋英宗是歷史上著名的刻薄寡恩,忘恩負義的皇帝,他在養父宋仁宗趙禎去世後,對宋仁宗的女兒非常不好,也不尊重養母曹丹姝。

由於宋英宗遺傳有老趙家的家族精神疾病,身體非常不好,他身體不好期間都是由養母曹丹姝臨朝稱制處理政務,在婆婆面前這時還輪不到高滔滔臨朝稱制,但是高滔滔在這期間向婆婆曹丹姝學習到了很多理政經驗。

宋英宗不尊重曹丹姝的地方就在於他非常不信任養母,處處提防養母曹丹姝攬權,怕自己的皇權落到曹丹姝手裡,而曹丹姝為人比較公正嚴謹,為了杜絕養子的疑心,所以她從不攬權,宋英宗身體一旦好轉,立刻還權於他。

宋英宗在位期間比較短,在位四年35歲就去世了,高滔滔的兒子宋神宗趙頊繼位,宋神宗即位時年齡已大,不需要皇太后輔政,所以高滔滔這時也沒有臨朝稱制的機會,而且宋神宗更為尊重養祖母曹丹姝,所以他遇到朝政大事都會先請示曹丹姝,而曹丹姝為了尊重兒媳也會與她一起商議。

因此宋神宗期間,是高滔滔徹底跟隨曹丹姝學習理政的時期,高滔滔也對即是婆婆又是姨媽的曹丹姝非常敬佩,她也處處以曹丹姝為榜樣學習,所以為她後來臨朝稱制,執政期間勤儉廉政,勵精圖治奠定了基礎。

宋神宗一直支援王安石變法,實行新政,但是他又抵受不住守舊黨派的壓力,所以他一直在新舊兩派之間搖擺不定。

宋神宗去世後,兒子宋哲宗繼位時年僅八歲年紀幼小,所以高滔滔以太皇太后身份臨朝稱制。

高滔滔執政後立即廢除了王安石變法,啟用守舊黨派的司馬光等人,穩定了已經因為王安石變法產生新舊黨派爭端而動盪的朝政局勢。

高滔滔在曹丹姝的薰陶下已經具有非常卓越的理政能力,她輔佐宋哲宗執政期間,北宋政治比較清明,加上宋仁宗的“仁宗盛治”奠定的深厚基礎,當時中國經濟十分繁榮。

因此在高滔滔的臨朝稱制之下讓宋哲宗統治時期成為了北宋最後一個經濟繁榮、天下小康、政治清明、國勢較強的時代,這與高滔滔的卓越能力和賢德品行是密不可分,也因此後世評價高滔滔為“女中堯舜”。

小島知風拙見歡迎四海八方的朋友關注和點評!春秋硯2020-05-1215:58:10《清平樂》中結局最好、最幸福的女性應該是高滔滔了,她順利地成為皇后,與英宗也是互相恩愛。

她還是北宋五個垂簾聽政的女主之一,也是其中最強勢的。

《宋史》中記載高太后:“臨政九年,朝廷清明,結夏綏安,杜絕內降僥倖;文思院奉上之物,無問鉅細,終身不取其一,人以為女中堯舜。

”我們看到,她的個人品格很好,在歷代傳統文人眼中是個聖明的太后。

但其思想保守,看不清宋朝內部沉痾難起的病症,使黨爭變得激烈而殘酷,對北宋後期的走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並不存在的青梅竹馬宋仁宗因為沒有兒子,在朝臣的一再要求下,將三歲的侄子趙宗實認為養子,接到宮中,由曹皇后撫養。

高滔滔也是幼小入宮,她先祖是開國名將高瓊,母親是曹皇后的堂姐,四、五歲時被接進宮,成為曹皇后的養女。

高滔滔與趙宗實有可能曾經是皇后宮中的玩伴,他們在以後成為夫妻,被傳為“天子娶兒媳,皇后嫁閨女”的佳話。

但高滔滔最初並非是為後來的宋英宗趙宗實預備的,絕不可以青梅竹馬相論,因為她長大後更可能的是成為宋仁宗的嬪妃。

宋朝的后妃們有養女的習俗,她們長大後的最佳出路就是"進御",這也是后妃們養女的目的所在,在宮廷內太需要助力了,而母女的關係決定了她們的共同利益。

宋太宗最寵愛的張貴妃就是養女出身,她與曹皇后宮鬥,數度幾乎達成廢后、取而代之的目標。

趙宗實是因為宋仁宗無後而入宮,但宋仁宗一直在努力生下自己的血脈。

妃子們接連懷孕,雖然產下的皇子夭折,但後宮仍有懷孕的妃子。

趙宗實8歲時,被送出宮。

此後8年,他與高滔滔再未謀面,直到高滔滔變成了一個亭亭玉立的姑娘,選擇人生道路的時刻到來。

蘇轍曾有著述:“時宣仁皇后以慈聖外甥,亦為慈聖所養。

稍長,將以進御。

”明確記載了曹皇后收養外甥女的目的,高滔滔本應該是宋英宗的庶母之一。

二、一次宮鬥陰謀,"殃及"高滔滔除了高滔滔之外,曹皇后還有個養女範觀音首先被仁宗看中,受到寵愛,只是還沒給名分。

此前深受宋仁宗喜愛的張貴妃感受到了重大威脅,為免失寵之患,她串通外朝宰相賈昌朝,在宮中掀起了滔天巨浪。

時逢大旱,在農業社會,這就是天大的事情。

皇帝與大臣們多次祭祀祈雨,但仍豔陽高照,一季的糧食眼看就要無望。

根據天人感應的理論,這就是當政者有失德的行為,上天的警示,如果不改正的話,還會有更大的災禍。

賈昌朝以穰災為名,要求仁宗釋放一批宮女。

宋仁宗立刻照準,只要下雨,這時候什麼事他都會答應。

張貴妃在內宮又向皇帝進言,如果放出的不是親近的宮女,上蒼不會感動。

帶頭將自己最喜歡的一個養女放出了宮。

事關天下事,曹皇后也只得讓範觀音出宮。

高滔滔也受到了這一事件的影響。

上天既已做出警示,宋仁宗也不想逆天行事。

高滔滔是皇后的外甥女,身份高貴,不同於一般的養女。

而趙宗實這個養子也需要安撫,皇帝、皇后一拍即合,定下了這門婚姻。

高滔滔出宮,嫁給了趙充實。

三、受到文人們的擁戴,但她的選擇並不明智高滔滔是個超級能生育的女性,育有四子四女。

宋仁宗無子,英宗即位,高滔滔順理成章地成為了皇后。

宋英宗在位時間不長,不到四年就駕鶴西去。

高皇后的長子趙頊即位,是為宋神宗。

此時的宋朝已陷入積貧積弱的囧境,神宗立志變革圖強,由此,拉開了王安石變法的序幕。

變法之初,隨著均輸法、青苗法、農田水利法的推進,取得了一定成績,在對西夏的戰爭中,又拓地五州。

但後期,隨著一些失誤及執行、用人的不利,神宗在變法、守舊兩派意見間搖擺。

伐夏的戰爭又不能取勝,神宗憂勞成疾,38歲去世。

神宗彌留之際,太子趙煦只有9歲,宰相王珪“乞皇太后權同聽政,候康復日依舊,上亦顧視肯首。

”神宗實際將權力交給了自己的母親。

哲宗即位,尊祖母高氏為太皇太后,高滔滔開始垂簾聽政,直至8年後去世。

高太皇太后執政後,立即啟用司馬光。

她在執政期間,勤儉廉政,民力有了一定的恢復,但她全面廢除了兒子畢生心血推行的新法,對變法派無情打擊,以文字獄將新黨領袖蔡確貶至嶺南,造成新舊兩黨之爭全面激化,最終導致了不可調和的對立。

由於宋後歷代文人對王安石變法普遍持負面態度,因此,高滔滔的行為相當於撥亂反正,其有“女中堯舜”的評價就不足為奇了。

結語:高滔滔自小長於宮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個人素質及修養無疑是出類拔萃的。

她養女的身份,加之曹皇后外甥女的出身,決定了她長大後,本應成為宋仁宗的嬪妾。

一場宮鬥,將她送出了宮,嫁給曾為仁宗養子的宗室趙宗實。

但時也命也,宋仁宗無後,趙宗實即位,高滔滔又回到了從小長大的地方,並且成為了女主。

可惜的是她思想保守,未能將宋朝帶上光明的道路。

當代曹植2020-05-0210:26:11很有名!高氏是北宋與真宗皇后劉氏並列的重要當政女性,更是被譽為女中堯舜。

高滔滔出身於宦官世家,父親在朝中為官,母親是北宋開國大將之後。

高滔滔的姨媽正是宋仁宗的曹皇后。

因為姨媽的關係,高滔滔從小就在皇宮中長大,曹皇后更是將她當成親生女兒一樣的疼愛。

本就是家世顯赫,再加上這樣的成長環境,高滔滔的一言一行都深受曹皇后的影響。

高氏是宋英宗皇后,出身將門。

作為宋仁宗嗣子的宋英宗繼位,不久宋英宗死,高氏兒子宋神宗繼位。

1185年宋神宗死,高氏成為太皇太后,宋哲宗繼位,高氏因此當政8年代孫子管理國家。

代理朝政期間,高氏任用司馬光,全面廢除新法,平反一些冤案。

清水空流2020-12-3008:11:13在兩宋太后垂簾聽政不算事,自真宗皇后劉娥(傳說狸貓換太子那位)之後,太后垂簾聽政就成為慣例,兩宋一共有七位太后垂簾,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真宗皇后劉娥輔佐仁宗,一個就是英宗皇后輔佐神宗和哲宗兩朝皇帝的高滔滔,《宋史》評價她為女中堯舜。

而實際是她的秉政埋下了北宋的亡國之禍。

高滔滔祖上是高瓊,將門之後,在十五歲那年,宋仁宗和曹皇后做主,將高滔滔嫁給趙宗實為妻。

這裡面趙宗實是仁宗的侄子,高滔滔是皇后妹妹的女兒,當時有人戲稱,這是天子娶媳、皇后嫁女。

當時趙宗實並未封為太子子,只是團練使的官職,但畢竟身份特殊,作為潛在的帝國接班人,他們的婚事也備受矚目。

應該說,他們的婚姻是美滿的。

高滔滔不知道高興還是悲哀,她每每死掉一個和她有關的男人她的地位就意味著升一級,最初是太子妃,公公仁宗皇帝駕崩,她成為皇后,丈夫英宗皇帝駕崩。

她成為太后。

兒子神宗皇帝駕崩,她成為太皇太后,這種以喪失至親男人為代價的升遷也許並非她所願。

這對大宋王朝來說,也許不祥之兆。

牝雞司晨非國家之福。

而高滔滔本人的能力顯然不足以駕馭這個需要變革王朝的掌舵人。

北宋的黨爭實際上就是她一手造成的。

高後,大名正儀,小字滔滔,亳州蒙城(今安徽省蒙城縣)人。

宋英宗皇后,二人生下四男四女。

公元1093年薨世,終年六十二歲。

公元1607年在位四年英宗駕崩,長子趙頊繼位,時年21歲尊高滔滔為皇太后。

宋神宗在位最重大的政治事件就是王安石變法,宋神宗在位十八年,對於王安石變法幾次反覆。

這和高滔滔反對不無關係,公元1085年神宗病重時,宰相王珪奏請立太子,宋神宗立六子趙煦為太子,並請皇太后權同聽政。

待8歲哲皇帝登基時候,高滔滔遂垂簾於福安殿。

高滔滔就此由幕後走向臺前。

53歲的高滔滔成為大宋王朝實際當家人,高滔滔臨朝聽政,前後八年。

作為無可置疑的最高權威,高滔滔按照自己的意志,治理著這個龐大的帝國。

在政治上無疑是保守派,廢棄王安石變法。

由保守派司馬光主政。

但由於高滔滔對哲宗管束過於嚴厲,導致哲宗親政(16歲)立即扶持新黨,完全有理由相信,如果高滔滔信任新黨,哲宗必然扶持舊黨。

高滔滔為人潑辣。

當兒媳婦的時候回,就敢懟自己的婆婆和親姑母曹太后,不讓英宗不讓接觸別的女人。

英宗還是一個“妻管嚴”,後世高滔滔名聲不錯的主要原先就是因為是舊黨當家,如果是新黨主政,高滔滔絕對不會這個評價。

但也不得不說明的是,宋朝雖然後宮秉政的不少,而沒有形成唐朝後宮干政的局面,就在於士大夫始終控制著最高權力,宋代太后只是皇權有力代理形式出現。

作為太后,她們的一個主要任務就是確保皇位平穩過渡。

在這一點高滔滔無疑做的很完美。

她的錯誤更多是施政方式。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

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張生全精彩歷史2021-02-0911:00:34北宋的高太后,在影視作品中是一個極厲害的人物,甚至有人認為她是可以與呂后、慈禧齊名的人物。

那麼,歷史上真實的高太后是怎樣的呢?(高太后畫像)高太后名叫高滔滔。

不過,由於古代女性大多沒有留下自己的名字,高滔滔也不例外。

因此,“滔滔”只是其小字,嚴格來說,我們只能稱她為高氏、高皇后或高太后。

在這裡,我們也就入鄉隨俗討個便宜,稱其為高滔滔吧。

高滔滔的曾祖父是忠武軍節度使高瓊,祖父是建雄軍節度使高繼勳,母親為開國功臣曹彬之孫女,姨媽乃當朝仁宗曹皇后。

高、曹兩家與大宋朝的密切關係就不用多說了。

高滔滔生長在如此豪富尊貴之家,上天對此安排似乎還不甚滿意。

高滔滔很小便被姨媽曹皇后養在宮中。

宋仁宗常年無子,也把宗室之子趙宗實收為養子。

二人自小青梅竹馬,1047年,15歲的高滔滔和趙宗實結為夫妻,被稱為“皇帝娶媳,皇后嫁女”,風光無限。

高滔滔的婚姻如此完滿高調,但上天對此安排似乎仍然不甚滿意。

1063年,“好好先生”宋仁宗病逝時仍然無子,養子趙宗實最終繼位,改名趙曙,是為宋英宗,31歲的高滔滔被冊立為皇后。

宋英宗趙曙的四子四女,全部為高滔滔所生。

宋英宗一朝宮中,也沒有任何其他妃嬪,高滔滔的大女主氣質顯露無疑。

高滔滔的出身、名分、婚姻和家庭如此美滿,上天總算滿意了。

不過,水滿則溢,月滿則虧,遺憾也隨之而來。

1067年,在位僅四年的宋英宗去世,時年35歲。

丈夫早逝,這是上天給高滔滔的第一個遺憾。

1085年,在位十八年的宋神宗去世,時年37歲。

兒子去世,這是上天給高滔滔的又一個遺憾。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宋神宗去世時,即位的宋哲宗年僅8歲,上天的補償是讓53歲的高滔滔開始了八年的臨朝聽政,這也為其帶來了“女中堯舜”的美名。

(宋神宗畫像)談秦孝公必談商鞅,談宋神宗必談王安石。

宋神宗一朝轟轟烈烈的“王安石變法”,現在受到肯定。

但是歷史上卻被批為大宋的亂世賊臣。

高滔滔顯然也是這種看法。

高滔滔臨朝聽政伊始,便重用保守派,廢除新法,恢復舊制,史稱“元祐更化”。

這顯然符合保守派等傳統士大夫的要求,這也是其獲得“女中堯舜”美名的原因之一。

畢竟,蓋棺定論的身後之事,還得由讀書人和士大夫來書寫。

人是習慣活在舒適區的,宋神宗朝的新政策、新花樣,高滔滔顯然既看不懂也看不慣。

臨朝聽政之始,高滔滔便請回了已在洛陽賦閒十幾年,一心修撰《資治通鑑》的保守派領袖司馬光,並拜為宰相。

這才是那種熟悉的味道,熟悉的配方,高滔滔很滿意。

1086年,改革派領袖王安石和保守派領袖司馬光這對老冤家相繼去世。

這兩位大政治家雖然政見不同,但無疑都具有高尚的政治品格,一心謀國而不謀私。

這二位去世後,他們的繼承者把新黨舊黨只當作一種政治標籤,相互攻擊,互相傾軋。

只知爭奪眼前的政治利益,而早已忘記了國家安危和天下興亡。

在北宋最後的三四十年中,你方唱罷我登場,終於迎來了北宋滅亡的“靖康之恥”。

(宋英宗畫像)在高滔滔臨朝的八年間,一心扶持保守黨,徹底打擊改革派。

雖然憑藉自己的權威,朝堂相對穩定,但已然種下了保守派和改革派之間尖銳的政治對立的種子。

高滔滔的政治策略是壓制而非調和,是縱容而非扭轉,作為最高權力者,被稱為“女中堯舜”,其實是有點過譽了。

高滔滔的政治取向雖然有爭議,但在私德方面幾乎無可挑剔。

自己勤儉廉政,勵精圖治,對孃家人的身份名望和地位也嚴加約束,不容私情。

宋英宗曾想給高滔滔的兄弟高士林升官,被高滔滔拒絕。

神宗又多次想為高家子弟修築豪宅,高滔滔仍然拒絕。

最後國家賞了一塊空地,高家子弟自己出錢,沒有花國庫一文錢。

高滔滔的兩個侄子高公繪、高公紀已經到了升職的時間,高滔滔同樣不允,三番五次,最終也只給他們升了一級。

高滔滔無論是皇后、皇太后還是後來的太皇太后,對自己及親屬的管理和約束,都是值得稱道的。

這與大肆分封諸呂的呂后,還是與垂簾聽政禍國殃民的慈禧比,高滔滔都算是賢明節制的人物。

北宋兩位知名的女主中,劉太后臨朝直到宋仁宗23歲,太皇太后高滔滔聽政聽到宋哲宗16歲。

劉娥和高滔滔政治生命的結束均非主動放棄,而是源於死神的召喚和自身生命的結束。

權力是毒藥,一旦上癮永遠忘不掉,這是人性使然。

也只有真正的堯舜,才能洞悉權力的本質,徹底剪斷權力的羈絆。

公義存疑,私德無愧的“女中堯舜”高滔滔,似乎還有進一步精進空間。

(參考資料:《宋史》等)2許雲輝2020-09-1315:19:26北宋宋英宗皇后高氏,小名滔滔,故稱高滔滔。

她15歲嫁趙宗實,先後為其生四男四女。

趙宗實被宋仁宗立為太子後改名趙曙,並於次年即位為英宗,立高滔滔為皇后。

四年後,英宗崩,宋神宗即位,尊高滔滔為皇太后。

宋神宗病重時,宰相王珪奏請立太子,並請皇太后權同聽政。

高滔滔遂垂簾於福安殿,立趙傭為皇太子,改名趙煦。

神宗崩,趙煦即位為宋哲宗,因年僅十歲,遂由太皇太后高滔滔臨朝聽政。

高滔滔素來反對王安石變法,聽政後任用司馬光為宰相,廢止王安石新法,恢復舊法,史稱“元佑更化”。

她執政才能優秀,政治清明,經濟繁榮,“臨政九年,朝廷清明,華夏綏定”,被後人譽為“女中堯舜”。

62歲時病崩,諡號宣仁聖烈皇后。

高滔滔賢惠廉潔,多次拒絕歷任皇帝給自己的弟弟和侄子們升官和建豪宅。

朝廷最終賞賜一塊空地,她自己修建,未花國庫一文錢。

市井九公子2020-05-0210:06:57我是小九,很高興回答您的這個問題!高滔滔清平樂中人物,在北宋真實的歷史上,她的原型為北宋宣仁太后——高太后(讓我們一起了解)北宋宣仁皇太后高氏(1032年—1093年),小名滔滔,宋英宗的皇后,宋神宗的母親,亳州蒙城(今安徽省蒙城縣)人,她的姨媽是宋仁宗的曹皇后,因此家庭地位顯赫。

如果是要問她有名嗎,且看歷史對她的評價由於高太后廉潔自奉,處事公正,所以她垂簾聽政期間,朝政比較清明,她因此也被稱為女中堯舜。

高太后一向反對王安石變法,信任保守派舊黨的大官司馬光。

1085年,神宗病故,新登基的皇帝哲宗趙煦只有十歲,還是個小皇上。

時高太后已是太皇太后,她奉神宗遺詔輔佐年幼的皇上,垂簾聽政。

高太后一執政,就開始任用司馬光為宰相,將王安石的新法全部廢止。

高太后雖反對王安石的變法派,但是卻有十分優秀的執政才能。

她執政期間,勤儉廉政,勵精圖治,因此這期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也十分繁榮。

因而,宋哲宗時期是北宋最後一個經濟繁榮、天下小康、政治清明、國勢較強的時期。

這與高太后的賢德是分不開的。

元祜八年(1093年)秋,高太后病重,召大臣呂防、範純仁等入內,對他們說:“我死以後,皇上(哲宗)是不會再重用你們的了。

你倆應當有自知之明,早些主動退避,讓皇上另用他人,免得遭禍。

”幾天後,高太后病死於汴京。

終年62歲,諡號為宣仁聖烈皇后。

關於高太后還有這樣一則小故事——高太后過生日的時候,御廚別出心裁地用羊乳房和羊羔肉做成兩道美味的菜餚,獻給高太后。

高太后得知後,說:“羔羊在吃乳時期,殺母羊取其乳房,羔羊就要斷乳餓死,羔羊幼小,烹而食之有傷天道。

”即命將菜撤去並下旨不得宰羊羔為膳。

高太后還常到御房,視食器刷洗是否乾淨,並誠以節儉,不可奢侈浪費。

以上↑就是小九對這個問題的回答請多多指教曉話文史2020-09-2108:42:40北宋宋英宗皇后高氏,名滔滔。

她是曹彬的外曾孫女,(這裡區別於宋仁宗皇后曹氏,是宋大將曹彬的孫女,大家不要混淆)。

那電視劇裡的原型高滔滔歷史面目如何?我們來看史書對她的評價,《宋史》載:高太后“臨政九年,朝廷清明,結夏綏安,杜絕內降僥倖;文思院奉上之物,無問鉅細,終身不取其一,人以為女中堯舜。

”“女中堯舜”的評價不可謂不高!那高滔滔到底做了什麼,她又當不當的上這個評價。

貢獻高滔滔兒子宋神宗死後,高滔滔冊立皇孫宋哲宗即位,臨朝稱制。

高皇后本身是一個例行節儉,關心百姓的人,這也是她在神宗當政期間為何屢次反對王安石變法。

高皇后執政之後,任用司馬光、呂公著等保守派,下詔停休各種大型建築,對遭受天災的百姓進行援助與補貼,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王安石變法帶來的社會矛盾。

同時展開防腐運動,打擊宋朝建國以來的官員腐敗問題,保障百姓的基礎利益。

執政期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十分繁榮。

因而,宋哲宗時期是北宋最後一個經濟繁榮、天下小康、政治清明、國勢較強的時期。

爭議就論上面的貢獻,“女中堯舜”的評價似乎有點誇大。

就論高皇后反對王安石變法,起用保守派司馬光等人,就迎來無限的爭議。

我在這不討論王安石的功過,如果有興趣可以翻開我的早期圖文和問答,其中有關於王安石變法的理解。

司馬光起復之後雖然基本廢除王安石變法的各種改革,但是依舊有所保留,而且也並沒有像古代黨爭一樣追究變法者的責任。

紹聖元年王安石獲諡“文”,故世稱王文公。

反而宋徽宗崇寧元年間,蔡京拜相後,為打擊政敵,將司馬光以下共309人之所謂罪行刻碑為記,立於端禮門,稱為元佑黨人碑、黨人碑。

這才是真正的肆無忌憚的黨爭,難道口水喊著支援新法的蔡京是好人?未必。

此外,高皇后執政時期對外求穩,也被人稱為賣國的說法,然而那個時候的宋朝國內亂糟糟,哪裡顧及得上外國。

綜上所述:史書的評價還是高了,只能說高皇后的作為符合史學家的政治訴求,因為獲得偏高的評價。

高皇后是北宋著名的女政治家。

香茗史館2020-09-2923:32:46《清平樂》裡面的高滔滔,歷史上確有其人,她便是北宋宣仁皇后高氏,在兒子宋神宗去世後,因孫子趙煦繼位時年僅八歲,身為太皇太后的高氏得以垂簾聽政,執政期間清正廉明、勤儉節約,一手締造了“元祐之治”,但由於其自身的侷限性,同樣導致了對北宋末期影響巨大的“元祐黨爭”。

高滔滔出身官宦之家,歷經四朝也曾垂簾聽政高滔滔乃是建雄軍節度使高繼勳的孫女,其父高遵甫曾任北作坊副使,因而也算是出身官宦之家。

慶曆七年(1047年)三月,年僅十五歲的高滔滔,便嫁給了時任嶽州團練使的趙宗實(後改名趙曙),被封為京兆郡君,並在次年就生下了長子趙頊(後來的宋神宗)。

趙宗實雖然不是宋仁宗趙禎的親生兒子,但宋仁宗因早年無子,趙宗實自幼便被接入宮中,交由曹皇后撫養。

雖然後來因宋仁宗親生兒子豫王趙昕出生而返回父親身邊,但由於趙昕最終夭折,趙宗實還是於嘉祐七年(1062年)被立為了皇子,並改名趙曙。

嘉祐八年(1063年)。

三月,宋仁宗駕崩,趙曙繼位為帝,是為宋英宗,而高滔滔則於一個月後被立為皇后。

宋英宗在位僅四年,便於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駕崩,太子趙頊繼位,是為宋神宗,高滔滔隨之被尊為皇太后。

然而,任用王安石變法的宋神宗卻再度英年早逝,元豐八年(1086年)三月,年僅三十八歲的宋神宗駕崩,其年僅九歲的兒子趙煦繼位,是為宋哲宗。

因天子年幼,被尊為太皇太后的高滔滔,開始垂簾聽政,直到元祐八年(1093年)去世,終年61歲。

個人品德毫無問題,一手締造“元祐之治”高太后垂簾聽政之後,在執政方面“以復祖宗法度為先務,盡行仁宗之政”,其執政的九年間,被認為是宋朝最為太平、百姓最為安樂的時代,史稱“元祐之治”,甚至被譽為堪比漢朝的“文景之治”和唐朝的“貞觀之治”,而這些與她的個人品德可以說息息相關。

高太后本人極為崇尚節儉,被稱為““恭勤儉度越前古”,並教導皇帝“一甕酒,醉一宵;一斗米,活十口。

在上者要儘量減少浪費,提倡節儉”。

高太后本人節儉到了什麼程度?作為太后的她除了參加朝會典禮之外,在宮中甚至穿著布衣而不用絲錦,又因羔羊幼小食之有傷天和,而下令不得宰羊羔為膳。

與此同時,高太后對於外戚的限制同樣極為嚴格,早在宋英宗和宋神宗在位之時,高太后就拒絕給弟弟高士林升官,給高家修建宅第,而在臨朝聽政之後,不僅拒絕了官員“加恩高氏”的請求,甚至連之前的私恩賞賜都減去了四分之一。

而其兩個侄子本應升官,還被高太后強行壓住,直到宋哲宗一再請求,這才勉強升了一級。

作為一名女子,高太后毫無疑問有著極為出色的執政才能,再加上其自身品德極為高尚,這才使得她執政期間,經濟繁榮,天下小康,政治清明,《宋史》評價道,“臨政九年,朝廷清明,結夏綏安,杜絕內降僥倖;文思院奉上之物,無問鉅細,終身不取其一,人以為女中堯舜”。

由於自身侷限性,又一手釀成了元祐黨爭高太后的執政才能雖然較為出色,但由於其自身的侷限性,導致其對王安石變法持全盤否定態度,導致在其執政期間新法派慘遭打擊,再加上其與孫子宋哲宗之間的矛盾,使得北宋朝廷迅速陷入嚴重的黨爭之中。

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變法之後,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於政策缺陷、用人不當等原因,在後期卻也鬧得朝野內外動盪不安,或許正因如此,高太后對於王安石變法一直持反對態度,執政之後便立即將司馬光再度拜相,而曾經因反對新法而被下放貶謫的呂公著、文彥博等官員也開始再度受到重用。

在高太后的支援下,守舊派再度聲威高漲,司馬光更是使用“以母改子”的政治手段,直接上了一道《請更張新法》,將新法比成毒藥,導致新法被全面廢止。

而曾經的變法派,也開始慘遭報復打擊,蔡確、呂惠卿等大量變法派被貶謫,蔡確、章惇和韓縝更是被斥為“三奸”,這使得王安石變法以來的黨爭開始加劇。

在高太后臨朝聽政時,由於軍國大事都由其與幾位大臣處理,趙煦對朝政幾乎沒有任何發言權,而大臣們也認為趙煦過於年幼,也根本不予請示。

朝堂上,趙煦的御座與高太后座位相對,大臣們向高太后奏事時,恰好背對趙煦,以至於趙煦親政後在談及垂簾時說,他只能看朝中官員的臀部和背部,這自然使得趙煦對於高太后和大臣們有所不滿。

而到了趙煦十七歲時,高太后本應還政,但卻仍然保持著垂簾聽政的習慣,而大臣們依舊沒有重視已經逐漸長大的皇帝,甚至也不勸太后撤簾還政。

高太后和大臣們的這種態度對趙煦影響極大,此時的他雖然無法直接與之對抗,但內心已經極為牴觸,例如有次高太后問趙煦為何不對大臣的奏對錶達自己的看法,趙煦直接回道,“娘娘已處分,還要我說什麼?”被徹底惹惱的趙煦,在高太后病逝,自己親政之後,開始對朝中的守舊派再度展開清算,絕大部分的舊黨黨人都被放逐,同時對王安石變法中的保甲法、免役法、青苗法等政策,也進行了恢復。

紹聖初年舉行郊祀大禮之時,按理朝廷要頒佈大赦詔令,甚至連死囚都可以減輕懲罰,然而當有大臣請示是否可以赦免被貶謫的舊黨官員時,卻被趙煦立即拒絕。

後來,又有人建議是否可以讓謫居嶺南的劉摯等“稍徙善地”,趙煦卻說“劉摯等安可徙”,由此可見趙煦對高太后和元祐黨人的痛恨。

如上所述,高滔滔雖然具備一定執政能力,個人品德也絲毫沒有問題,甚至還締造了“元祐之治”,但由於個人的侷限性,卻也導致自王安石變法以來初現端倪的黨爭開始加劇,可以說北宋末年陷入不可收拾的黨爭,正是自高太后執政時期而起。

茉莉疏雨2020-05-2118:26:01高滔滔是北宋歷史上第三位垂簾聽政的太后,第一位是宋真宗皇后劉娥,第二位是宋仁宗皇后曹氏。

史書對女人的記載往往是一筆帶過,但對這位高太后的記載卻算得上濃墨重彩了,可見高滔滔是一位在北宋歷史上舉足輕重的女性。

出身顯赫高滔滔出身將門,曾祖是宋初大將高瓊,外曾祖是宋朝開國元勳、魯國公曹彬。

更厲害的一層關係是滔滔的母親是曹皇后的堂姐,所以高滔滔是曹皇后的外甥女。

曹皇后沒有兒女,所以在滔滔三歲的時候把她接入宮中撫養。

宋仁宗其他妃子生的孩子也很少,而且還一個接一個夭折,就把堂兄濮安懿王的兒子趙宗實接入宮中撫養,作為皇位的備選接班人。

高滔滔和趙宗實年齡相仿,從小在宮裡一起玩耍,很有點青梅竹馬的味道。

帝后賜婚慶曆末年,仁宗還是沒有生出兒子,就對曹皇后說:“我們過去收養過的宗實和滔滔都長大了,我們為他們主婚怎麼樣?”於是,仁宗的養子宗實娶了曹皇后的外甥女滔滔,宮中盛傳這場隆重的婚禮為“天子娶婦,皇后嫁女”。

不久,仁宗正式立宗實為皇子,改了個氣派的名字叫趙曙。

英宗獨寵仁宗直到去世還是無法生出兒子,為了防止政變,曹皇后和宰相韓琦當機立斷,趕鴨子上架地把趙宗實架上皇位。

趙宗實就成了宋英宗,而高滔滔就成了高皇后。

在感情上,高滔滔可以算得上皇后中的大贏家,因為宋英宗幾乎沒有別的嬪妃。

她為英宗生下了三兒四女,英宗所有的孩子都是她生的。

垂簾聽政只可惜英宗太短命,在位四年就駕崩了,傳位給長子趙頊,也就是宋神宗。

神宗也不長壽,在位18年後去世。

神宗的第六子趙煦即位時才10歲,成為宋哲宗。

在哲宗即位的頭九年,高太后以太皇太后的身份垂簾聽政,輔佐孫子治理國家,順利地完成了皇位的交接。

高太后垂簾聽政期間,幾乎全部廢除了兒子神宗推出的新法,恢復舊制,得到舊臣們的擁戴。

舊臣們為高太后馬首是瞻,根本沒把小皇帝放在眼裡,甚至連他說話都愛理不理。

在高太后的陰影下,宋哲宗活得很壓抑,對高太后和舊臣們積累著深深的怨憤。

有一次,高太后問他:“那些大臣奏事,你怎麼想的,為什麼不說?”他回答道:“娘娘已處分,還讓我說什麼?”在垂簾聽政的九年時間裡,高太后自覺裁抑外戚,保證了政權沒有旁落外戚之手。

高家外戚被裁抑到什麼程度呢?據說有一年元宵節,她給孃家發放節日賞賜,吩咐給年長的每人送兩匹絹,給年幼的只分兩個乳糖獅子。

對於高太后垂簾聽政的政績,褒貶不一。

舊臣們盛讚她為“女中堯舜”,有些史學家卻評論她矯枉過正,雖然糾正了熙豐變法中的部分弊病,卻在北宋後期政治上留下了嚴重的後遺症。

元祐八年秋天,高太后離世,享年62歲。

這位晚年承擔起輔佐幼主、治理國家的重任的偉大的女人走完了自己的一生,留下了廉潔自奉,處事公正的美名。

小編虎哥2020-05-0600:21:55高滔滔(1032年-1093年),高皇后,大名正儀,小名滔滔,北宋英宗皇后,史稱宣仁聖烈皇后,亳州蒙城人。

高皇后的兒子宋神宗去世後,其作為太皇太后支援孫子宋哲宗順利繼位,並遵神宗遺詔臨朝稱制,長達八年,對於皇權的平穩過渡以及朝局穩定、國家安定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一、高滔滔出身顯貴,其曾祖父是名將高瓊,祖父是名將高繼勳,其父是高繼勳的第三子高遵甫。

高滔滔的母系同樣是勳貴之家,其母是開國大將、樞密使曹彬的女兒,宋仁宗曹皇后的親姐姐。

高滔滔自幼在宮中曹皇后的身邊長大,曹皇后對其疼愛有加。

當時,英宗趙曙還是太子,和高皇后同歲,二人可謂是青梅竹馬,兩小無猜。

仁宗見二人恰似天生一對,十分喜歡,就對曹皇后說,將來一定要他們結為夫妻。

高滔滔長大後與趙曙在濮陽行宮大婚,先後生下趙頊(神宗)、趙顒(雍王)、趙頵(曹王)和壽康公主。

英宗即位後,於治平二年冊封高氏為皇后。

連當時的童謠也雲:“曹門好,有好好,曹門高,有高高”。

《宋大詔令集》記載冊封高滔滔為皇后時,聖旨如此描述:“天子若曰……率迪故常,諮爾高氏,惟乃祖休有丕烈,顯於家邦,勳昭前人,慶浹後世,眷乃淑哲,雍和粹純,貴而能去其驕,動而能約以禮。

早嬪藩邸,肇正儀,肆朕纘服,輔予憂勤……今遣具官曾公亮,具官陳昇之,持節冊命爾為皇后。

”這段冊封之詞,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出高皇后出身顯赫,同時氣質高貴,賢良淑德,有母儀天下的風範,與英宗伉儷情深。

高後的弟弟高士林任內殿崇班多年,英宗想為高士林升官,高後謝絕說:“士林能在朝做官,已經是過分的恩典了,怎麼好參照前代加封后族的慣例呢?”神宗時幾次要為高氏家族修建豪華的府邸,高後都沒有同意,最後由朝廷賞賜了一片空地,高後用自己的宮俸出錢建造,沒有花國庫一分錢。

二、英宗逝世,由高後之子神宗繼位。

元豐八年三月,神宗病死,高後之孫哲宗在繼位問題上,也頗有些周折,多虧高後顧全大局,才使哲宗順利即位,防止了奪位之爭。

神宗時,趙煦(即哲宗)的五個哥哥先後夭折,趙煦遂成為年紀最長的皇子,加之英俊好學,於元豐五年被封為延安郡王,在神宗病危之時,手書佛書,替父親祈福。

宰相王珪建議應將趙煦立為太子,太后垂簾,以免生出禍端,但次相蔡確及職方員外郎邢恕卻主張兄終弟及,立神宗的同母弟雍王趙顒或曹王趙頵為帝,還企圖拉攏高後的侄子高公繪、高公紀,向高後進言,二高怕惹禍,沒有答應。

趙煦是高後的親孫子,雍王趙顒和曹王趙頵是高後的親兒子,手心手背都是肉。

高後堅持原則,按照神宗意願,力主立趙煦為太子。

趙顒和趙頵只得接受既成事實。

為防止發生不測,高後下令他們不得動輒入宮,把對趙煦造成的最大威脅降到最低點。

神宗病危彌留之際,高後密遣內使梁惟簡,讓他的妻子縫製小兒龍袍,悄悄帶入皇宮,可見當時形勢十分緊張。

神宗駕崩後,高後當著滿朝文武大臣宣佈“帝是先帝長子,子繼父業,其分當然。

”哲宗趙煦才得以順利即位。

神宗重病時,就有大臣意識到“國不能一日無主”,奏請高後垂簾聽政,神宗也頒佈詔令請求太后暫理朝政。

《宋大詔令集》中有詳實的記載:“朕應昊穹睹命,攢列聖之丕圖,夙夜精勤興居爽豫,永惟四海之廣,慮壅萬微之繁,皇太后德盛母儀,道隆坤載,聖性聰哲,達於幾深,仰叩慈仁,許同聽斷,庶專調護,早遂康和,應軍國事,並皇太后權同處分,候康復日依舊。

”從這道聖旨的內容,可以看出高太后是在其子神宗的委託下聽政的,因而是合法的。

神宗在宋朝歷史上也算是一代明君,這也是其與眾大臣商議,經過深思熟慮所做出的決定。

但是髙太后還沒有做好聽政的心理準備,兒子神宗就病情加重,繼而駕崩,哲宗繼位。

當時的哲宗還是個十歲的孩子,主少國疑,外有遼國、西夏虎視眈眈,趙氏多年的基業可謂危機四伏。

高後作為神宗的母親,哲宗的祖母,“受命於危難之間”,在朝臣支援下,臨朝稱制,力扶危局,為大宋撐起了主心骨。

高後臨朝稱制期間,雖然反對王安石變法,但是卻有十分優秀的執政才能。

她執政期間,勤儉廉政,勵精圖治,因此政治比較清明,經濟也十分繁榮,使得宋哲宗時期成為北宋最後一個經濟繁榮、百姓安定、政治清明、國勢較強的時期。

她任命司馬光、呂公著為相,令他們同心輔助政事,一時名士賢才雲集於朝廷。

她與民生息,下令遣散修繕皇城的役夫,裁減皇城守衛,停止後宮工技之役,廢除導洛司,罷免不守法的近侍,戒令朝廷及地方官員不得苛徵暴斂,放寬民間養馬的限制,廣受大臣及百姓好評。

朝廷科舉進行殿試時,主管此事的官員奏請,依照仁宗天聖年間舊例,太后和年幼的皇帝一同上金殿上就座,高後予以拒絕。

與前幾代皇后相比,高後甚為節儉,“前代帝王所有浮費,一切不為”,在生活上“儉惟化俗,衣有大練,奩無片玉”,甚至與當時的太妃都不能相比。

重臣呂大防之妻談到對高後和朱太妃(哲宗生母)住宅與起居時說:朱太妃所居宮中“前後亦白玉龍簪而飾以北珠,甚大,衣紅背子,皆用珠為飾”。

而高後所居的寶慈宮卻“衣黃背子元華彩”。

文思院貢奉來的物品,不論大小,高後一生不取用一件。

五、高後對外戚要求甚嚴,以“專奉帝室,不私外家”而著稱,“繩檢族人一以法度”。

元祐七年朝廷下“酒禁詔”,規定外戚有“違犯酒禁,如果及三次,並勾收槽杖”。

其目的就是讓外戚與普通人家一樣,謹守法律。

上元燈節宮中舉行晚宴,高後的母親已應邀出席,但高後卻阻止說:“夫人登樓,皇上就必須得行禮,這樣由於我的個人原因而超越禮制,於心很不安啊!”只是下令賜給母親一些燈燭,並且每年都照此辦理。

高後的堂叔高遵裕(高繼勳之弟高繼忠的長子)曾由於元豐四年征討西夏失利而降職,高後聽政期間有朝臣獻媚,建議恢復高遵裕的官職。

高後說:“遵裕靈武一戰失利,致使百萬軍民遭受損失,先帝神宗得到戰報後,徹夜不眠,還引發一場大病,這是遵裕的罪過,不被處死,已是萬幸了,我怎麼可以為了親情而違背天下公議呢?”高後的侄兒高公繪、高公紀按規定應該提升為觀察使,高太后也極力阻止。

皇帝再三提出,也只升一級。

直到高太后去世,也無人再敢提晉升。

高後認為官員冗多,應當裁汰,詔令在自己的家族中裁撤四分之一,作為表率。

宋用臣等官員被撤職後,託神宗的乳母閻氏進宮說情。

高後嚴厲斥責:“你是不是想和過去一樣,靠‘內降’(即‘走後門’)干擾國家事務?再敢如此,我就斬了你!”從此以後,“內降”絕跡。

元裕八年九月,高後病逝,終年六十二歲。

司馬光等稱之為“女中堯舜”,並說“古今母后臨朝,如宣仁後專奉帝室,不為私計,實未有也”。

後人評價:“宋之創業、中興,其君弗漢、唐若也,而母后之賢獨盛焉……止稱高(英宗高皇后)、曹(仁宗曹皇后)、向(神宗向皇后)、孟(哲宗孟皇后)”。

上一篇希特勒到底因為什麼發動的二戰?下一篇曾經號稱日不落帝國的英國,是什麼原因導致它衰落?猜你喜歡琅琊榜惠妃是壞人麼?如懿傳25集講解?用八個字概括商鞅變法內容?搜索隨便看看2022-07-12紅黃藍令旗是什麼意思?光纜的包層有何用途?2022-07-12司馬昭為何敢當街弒君,為後來者開創了怎樣的先河?2022-07-11數控車床r值計算公式?2022-07-11首頁娛樂體育汽車科技育兒歷史美食數碼時尚寵物收藏教育財經社會國際Copyright©2022小熊問答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