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Wikipedia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中国文化之精粹,故又称“国粹”。
民国初期简称为“国术”(后为中央国术馆正式采用,现今台湾亦沿用此称呼)。
中国武术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本条目存在以下问题,请协助改善本条目或在讨论页针对议题发表看法。
此条目需要编修,以确保文法、用词、语气、格式、标点等使用恰当。
(2018年6月6日)请按照校对指引,帮助编辑这个条目。
(帮助、讨论)
此条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关主题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
(2018年6月6日)请邀请适合的人士改善本条目。
更多的细节与详情请参见讨论页。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8年6月6日)请协助补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会因为异议提出而移除。
致使用者: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来源搜索:"中国武术"—网页、新闻、书籍、学术、图像),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判定指引)。
中国
中国历史年表-朝代-近代史明史-清史-民国史-共和国史文化史-史前文化-传说时代
中国地理疆域-边界-首都-区划-时区气候-地图-环境-地质-生物
中国政治法制(史)-吏治史-职官制度-政党-军事-外交
中国经济农业-货币-外贸-交通-旅游大陆经济
中国人语言-文字-姓名-人口(史)-民族
中国文化神话-思想-哲学-文学-宗教(史)
饮食-服饰-建筑-文物-节日-民俗-教育
科学-五术(医学-术数)-武术
艺术-书法-油画-国画-音乐-戏曲-电影
中国主题查论编
中国武术
气功
五禽戏
八段锦
易筋经
中国武术流派
洪拳
潭腿
太极拳
八卦掌
形意拳
心意六合拳
意拳
梅花拳
螳螂拳
劈挂拳
通背拳
鹰爪功
鹰爪翻子拳
三皇炮捶门
弹腿
太祖拳
南拳
洪拳
刘家拳
蔡家拳
莫家拳
李家拳
佛家拳
咏春拳
永春拳
白鹤拳
迷踪拳
迷踪罗汉拳
花拳
孙膑拳
中国摔跤
查拳
八极拳
纵鹤拳
金鹰拳
客家流民拳
武术家
张松溪
王来咸
黄百家
俞大猷
岳飞
姬际可
李存义
尚云祥
董海川
杨露禅
陈王廷
李书文
黄飞鸿
霍元甲
梁赞
陈华顺
叶问
李振藩
刘云樵
武术机构
中央国术馆
精武体育会
区域演变
台湾特有拳种
查论编
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中国文化之精粹,故又称“国粹”。
民国初期简称为“国术”(后为中央国术馆正式采用,现今台湾亦沿用此称呼)。
由于历史发展和地域分布关系,衍生出不同流派。
中国武术主要内容包括搏击技艺、暗器射技、格斗理论与战法、实用功法。
搏击技艺包含徒手搏击技和武器格斗术。
实用功法蕴含保健功法及实战功法,理论部分则是来自前人之武术经验和拳谱记录。
因此,它体现中华民族对攻防技击及策略上的理解。
加上经验上积累,以自立、自强、健体养生为目标的自我运作,练习套路时显示出身体动作之优美姿态。
中国武术往往带有思想冶炼的文化特征及人文哲学的特色、意义,对现今中国的大众文化有着深远影响。
目录
1起源
2武术的门派与分类
3历史
3.1传说时期
3.2早期历史
3.3宋朝
3.4明朝
3.5清朝
3.5.1清朝初期
3.5.2鸦片战争(1840年)后
3.5.3太平天国失败(1864年)后
3.5.4清朝后期
3.5.5民间武术团体成立
3.6民国时期
3.6.1民国初期
3.6.2中央国术馆成立后
3.7共和国时期
3.7.1共和国之初
3.7.2改革开放后
3.7.3现况
4三大系统
5练武
5.1内功
5.2外功
5.3套路
5.4器械
6技击功能
7人文
7.1中国武术精神:武德
7.2通俗文学、电影与中国武术
8武术名师
9参看
10参考资料
10.1参考书籍
11外部链接
起源[编辑]
少林寺千佛殿壁画中的僧人比武图画
中国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
当时的人类用棍棒等工具与野兽搏斗,逐渐积累了一些攻防经验。
而商代产生田猎更被视为武术训练的重要手段。
商周时期,利用“武舞”来训练士兵,鼓舞士气。
故认为武术可以以舞蹈形式演练。
周代设“序”,“序”等学校中也把射御,习舞干列为教育内容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很重视格斗技术在战场中的运用。
齐桓公举行春秋两季的“角试”来选拔天下英雄。
在这时期,剑的制造及剑道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秦汉时期,盛行角抵、击剑,有宴乐兴舞的习俗。
鸿门宴中即有项庄舞剑。
其形式更接近于今天武术的套路。
汉代枪的应用达到颠峰,各种枪法开始出现。
据传华佗首创“五禽戏”,是中国武术的滥觞。
人们都认为武术起源于战斗的需要,可是《中国武术——历史与文化》一书提出武术虽然部分来自军事需要,但是大部分还是来自民间的私斗。
军事用途的武术和民间武术的要求不同。
《国家地理杂志》在《郑和下西洋》的电视节目中认为,南北朝时期,佛教禅宗始祖达摩有可能把印度的武学带入中土河南嵩山少林寺里。
武术的门派与分类[编辑]
参见:中国武术流派
在北京香山的太极拳修炼者,2004年
中国武术的早期发展多半缺乏文字记载,仅能靠师徒口耳相传。
中国武术门派之多,在世界武术中也是非常少见的。
据统计,中国目前有“历史清楚,脉络有序,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约300多种。
郭希汾的《中国体育史》中,提到中国武术门派众多是由于南北地理、气候、人的不同而造成的。
北方人身材高大,北方气候严寒造成北派拳术气势雄劲,大开大合。
南方多水,南方人身材矮小,拳术也比较细腻。
谚语也有“南拳北腿”之说。
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例如起源自北方的八卦掌就很少用腿攻击[来源请求],而南方的咏春拳却有不少腿击技巧。
中国武术的流派繁多,却没有统一的命名方法。
有些按地区命名(如河南派心意拳);一些按山脉、河流(如武当派);有以宗师姓氏命名(如杨氏太极拳)……以往,这些流派会以主修内功、外功来粗略划分,成为内家拳和外家拳两大类。
1949年,中共建政后,正统承传及武馆传授方式停止了。
只有部分门派的武术被编成健身及表演套路,在中小学校教授学生。
改革开放后,一般按其内容分为套路和搏击格斗两个类别。
随着搏击运动的发展,中国武术现已转投向更实用的散打运动为主。
历史[编辑]
传说时期[编辑]
五代后梁人任昉在《述异记》一书中,指称“…蚩尤氏兄弟七十二人善角抵术,人不能向,每战披靡…。
”此所谓角抵术,是史书记载之中提到最古老的摔角术。
黄帝、蚩尤时代已有完整进步的社会组织与战斗型态,因此虽不能说发源于蚩尤,但可视为一次总成。
早期历史[编辑]
春秋战国时代也有对摔跤相当的记载。
吕不韦撰《礼记月令》中提到周天子将摔角列作军士之徒手近身格斗战技训练,并采两军搏斗竞赛方式称为“角力”。
一方面可考验武技,再者收集团斗阵练兵教战的效果。
另《吕氏春秋》、《淮南子》都有类似记述。
秦朝统一中国之后,在现时之陕西省咸阳市建都,造就了秦汉时期流行于陕西之关中拳;发展至明时改称为红拳之地方拳术。
唐朝李世民时有河南省嵩山少林寺僧兵及武僧纪录。
武则天于公元702年订出武举制度[1],选举军将人才,并用考试的办法授予一定的称号,这大大促进了武术的发展。
宋、明、清亦从之,至清末废除,历代皆有兵员军将之世袭制度,此时武术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形式,并产生流派承传,从此影响到东南亚各国。
宋朝[编辑]
宋朝立国之始订下禁止民间组社、私藏兵器的禁律。
1127年(南宋建炎元年),宋室南迁,以岳飞、韩世忠为首的爱国将领提议下,大部分军民奋起习武,以杭州为中心。
杭州流传的为南拳,拳势多以上肢为主,肘膝为辅,很少飞身离地,称“拳打卧牛地”[2]。
心意六合拳先祖,据说传有《岳武穆王拳经》。
且被该派尊为祖师,可惜没有历史佐证。
1156年(绍兴二十六年),朝廷在临安设立武学。
1180年(淳熙七年),设“武举绝伦从军法”,学武者可以考取功名。
南宋共出现二十七名武状元。
当时杭州的武术团体有角抵社、锦标社、射水弩社、川弩射弓社、英略社、马社等。
还有民间组成的巡社、弓箭手、良家子等团体。
他们平日“执弓荷锄,仗剑巡步”。
北方被金侵占后,大批难民来杭,带来了北方的拳种,与原来的南派拳种融合。
此一时间开始出现了浪迹江湖,习武卖艺为生的“路歧人”。
明朝[编辑]
元朝视汉人为下等人,不可习武聚会。
明朝定都今北京,将南方(南京)武术如长拳,红拳等带来,与原本北京、天津、沧洲之武术,如十八手(叟),六合等拳术融合,今人称为少林拳种。
明朝戚继光在福建整理当时全国武术(包括长拳,短打、红拳,巴子拳等,留意当时未有提及少林派及武当派),今人(民国初期,有人将中国武术分类)统称南少林拳(或属概念象征)。
沿海被倭寇搜劫,俞大猷、戚继光曾驻扎沿海地方。
福建及山东留下了当时的拳种如长拳、短打、五拳及华拳。
福建衍生了五形拳,鹤拳;两广衍生了洪拳,咏春及蔡李佛等南拳(今人称南少林拳)。
山东将原来之罗汉、六合等演变出现在之罗汉螳螂拳和六合螳螂拳。
明万历张松溪创内家拳。
(此时称拳不称派)。
民初吴式太极拳传人许禹生著作中说:宋书铭自称张松溪将内家拳传与其先祖宋远桥,文中未有提出证据。
明朝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拳’术。
(此时称拳不称派)。
许多记载武术的书籍也相继出版。
流行的‘拳’有长拳(后演生为太极拳)、红拳、华拳(后演生为心意六合拳)、五拳(后演生为五形洪拳)、查拳、巴子拳、弹腿、短打(后演生为螳螂拳)、内家拳等等。
清朝[编辑]
清朝初期[编辑]
清前期明令汉人不得聚众习武,南少林寺不再存在,嵩山少林寺受到监视,寺僧亦不可习武。
明末清初,在南方《五拳》发展成老洪拳之(五形拳)、今人称为《南少林拳》,在福建广东流行。
其拳种来自福建,经戚继光整理后之南方拳术。
福建之海盐西进,外来商品在广东北上,皆必须精通武术之镖师。
退隐之明末带兵官陈王廷将其拳术(包括长拳、炮捶、红拳)加入道教元素,吐纳养生之法,在家乡陈家沟传承陈氏长拳,属刚拳。
清初期交通不便,货运安全必须保镖行业。
因为汉人不得聚众习武,故做就邻近北京沧州之回民习武成风。
沧州为货运入京主要之途。
沧州当时盛行的拳术有六合拳,罗汉拳。
回民外族之拳术(例如巴子拳、查拳等)得以流行,并加入地方拳术;长拳与红拳等。
明末清初人姬际可(1602-1683)传授之拳术称‘六合拳’、内容包括十形(势),后演生成心意拳、心意六合拳等,今人称为‘北少林拳’。
雍正十三年(1735),河南进士王自诚作《拳论质疑序》。
《序》云:“拳之种类不同,他端亦不知创自何人,惟此六合拳则出自山西姬龙、姬凤,二师乃系明末人也(应为姬龙峰(凤)之误),精于枪法,人皆以为神……”[3]
内家拳名称出现于黄宗羲作于1669年即康熙八年之《王征南墓志铭》。
鸦片战争(1840年)后[编辑]
首先在广东,林则徐与两广总督邓廷桢严厉禁烟,需要当地社团及武术团体支持,大力发展民间团练以防英军从海路进入广东三江流域,清初禁止汉人聚众集武已经松弛了。
后来曾国藩更以团练制度发展湘军之汉人军队。
使汉人武术得以重新发展。
陈王廷后人陈长兴(1771年-1853年)传杨露禅(1799年-1872年)(后称杨式太极拳),杨减省一些刚烈拳势(如炮捶、红拳),注重刚柔并济。
河北李洛能(1808年-1890年)从心意六合拳演生成形意拳。
1851年,太平天国正式成立,1853年建都天京(今南京)。
南方大城市广州及佛山之三合会武术团体快速发展,为太平天国提供人力资源。
参与之武术社团领袖,为避免身份外涉及连累父兄辈,故以匿名为号。
以(南)少林作为号召。
广东佛山之洪拳(所谓少林拳)得以经湖南传到南京江浙一带。
陈享于1845年,林则徐被罢免后,返回乡间,广东新会崖门镇西京梅村,开设洪胜武馆。
故称洪拳。
后于广东各地分设立44所分馆。
所教的有花拳,平拳,五形拳及八卦拳。
黄华宝1852年后传技佛山梁赞,去除气硬功,强调技巧之柔性南少林拳、咏春拳出现。
尊(南)少林五枚师太为祖师。
清王宗岳著《太极拳论》出现(1852年由武禹襄带出),开始有太极拳名称,只有八卦五行十三势。
退休太监董海川(1797-1882)于1856年后在北京设帐传授八卦掌。
赵堡陈清萍传武禹襄(1812-1880),(武氏太极拳)。
一些著名武术家例如鹞子高三、陈享参与秘密结社推翻清朝,促进中华武术发展。
太平天国失败(1864年)后[编辑]
广东佛山的洪拳包括花拳及八卦拳(太平天国洪秀全拳术-(南)少林拳)传到南京、江浙一带。
广东黄麒英洪家拳传黄飞鸿(1847年─1925年)。
尊(南)少林至善禅师为祖师。
张炎在1876年接掌佛山鸿胜馆,教授蔡李佛拳。
尊(南)少林至善禅师为祖师。
清朝地方不靖,富贵人家及商铺多请来保镖或武师护院,并训练家仆武术;地方人士多自设民团(自卫队),聘任武术教练。
清中叶后,有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家之分别。
亦有佛、道之分别。
更有南(拳)北(腿)之分野。
山东范旭东(18??-1935)流传下《少林衣钵真传》,按升霄道人的《罗汉短打》,及自己的经验编成五卷。
内容论及十八家法,螳螂拳法概论,螳螂短打要论,螳螂手法要论,螳螂手法总敌,王郎(应该是指其师王荣生)之螳螂短打总纲。
(螳螂拳名称正式出现)。
福居禅师流传下《短打秘钥》。
自言抄写之时间为咸丰五年(1856年)(书中所言,未有佐证),相信是范旭东或其后人所编。
此一阶段查拳、神打出现。
北方有山东白莲教或其支流-七星红拳(七星螳螂拳前身?)、义和拳、义合拳、八番拳;四川有梅花拳(花拳前身?见川楚教乱条);广东有佛拳及八卦拳(见陈享条及太平天国条)。
清朝后期[编辑]
主条目:武当派和少林派
清朝后期,武当派之名称出现。
武当派或内家拳是指当时北京、天津、直隶一带之地方武术,混合了长拳、炮捶、红拳而衍生出之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
少林派之名称也在此时出现。
革命党人借镜洪门历史,于各会党及社团中传播火烧少林寺等反清情绪。
宣统三年(1911年),上海《天铎报》连载有《少林宗法》一文。
是与广东人有关,陈铁生等集体创作,其中所指之南少林承传:历史背景与所描述地方,皆不可考。
所载的拳术则为广东洪拳。
唐豪先生曾经考证,并著有少林拳术秘诀考证一书。
北少林,指来自河北沧洲之拳术。
指六合、罗汉及螳螂手法。
站桩时练硬气功,全身肌肉绷紧。
丹田在肚脐之上两至三吋,锻炼整体腹肌。
南少林,指南拳;以技击为主,坐马时全身肌肉不比《北少林》绷紧,气功转往刚柔并济,丹田在肚脐之下两至三吋,锻炼下腹肌。
个别南拳拳种由全刚烈(以至善为少林始祖作为刚拳象征)加入柔顺元素(以五枚师太、方永春、严咏春等作为柔拳的概念象征)。
民间武术团体成立[编辑]
1909年,自农葝荪与霍元甲在上海创办(当时中国第一个民间武术团体)精武体操会后,佛山、汉口、广州、梧州、南宁等地的精武会相继成立,影响所及,海外分会如香港、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华侨聚集的商埠亦纷纷建立。
精武体操会之宗旨为提倡武术、研究体育、铸造强毅之国人。
中华武士会是1911年在华北同盟会倡导下成立的大型规模的民间武术社团,由叶云表、马凤图等人发起组织。
以团结武林同道,提高中华武术,振奋民族精神为宗旨。
1912年秋,在天津河北公园举行盛大的武术表演。
北京体育研究社于1912年在北京武由许禹生、郭志云、杨季子、赵鑫州、恒寿山、纪子修、高克兴、佟瑞甫等人成立。
宗旨是发展武术运动,培养人才,达到强民救国的目的。
[4]
民国时期[编辑]
民国初期[编辑]
民国初年,民间相对安定,经济转形。
保镖、护院、团练,都转往授武,很多新的流派出现。
清末直隶清军中武术,亦是后来袁世凯新军中所习的拳术,后直系军阀承继之。
国民政府积极支持人民习武强身。
亦在各大高级院校建立武术体育课。
民初吴式太极传人许禹生说替袁世凯工作之宋书铭,自称藏有远祖宋远桥之太极拳谱。
说张三丰传张松溪及张翠山,再传宋远桥,名十三式。
1915年(民国四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尊我斋主人所撰之《少林拳术秘诀》。
内容拟似武术小说,今人所说有关所谓“少林派”之传闻,多由此而来。
跟随而来的是有关少林之传奇小说。
如赵石之“南少林传奇”、“火烧少林寺”等。
1918年(民国七年),大声书局出版了由陆士谔所藏有之《伏气图说》及《易筋经义》组合而成的所谓《少林拳术精义》。
内容实与少林拳术无关。
1926年国民党开始北伐,1927年3月6日,少林寺主持妙兴和尚因加入北洋军阀,于舞阳阵亡,年仅37岁。
1928年,嵩山少林寺于军阀内战中全部被烧毁。
民国初年武术界出现很多新的门派,都说源出至善等少林五老、少林寺、武当派及峨嵋派。
然而这反而暴露了他们之“新”,其目的只是“源出正统”而已,实质多数都是混合几位师父所学而成。
至善等少林五老出于清末慈禧太后时期留行于广东之武术小说《万年青》,另名《乾隆皇游江南》,坊间有售。
而明清地方历史都没有半点纪录。
《万年青》流行于清末广东省之广州及佛山一带,当时该地之著名的拳术有咏春拳(遵五枚师太为祖师);洪拳、花洪拳(现称少林永春拳)及蔡李佛(遵至善禅师为祖师);花拳(遵苗显为祖师);东江拳(遵白眉道人为祖师)。
该小说相信是根据上述数个门派之相传资料加上广州机房里旗下人欺侮汉人的情节写成。
中央国术馆成立后[编辑]
主条目:中央国术馆
在民国初期,倡导“强国强种”,武术得以鼓励和推行。
1927年,国民政府为了进一步管理各自为政及拥有强势之武术团体,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国术馆、并成立了编审处,唐范生(豪)为首任处长。
由于唐注重真正的武术历史,为部分有权势之人士不容,而离去。
造成后来之编审处收集了很多托古(伪作)之手抄本。
中央国术馆以当时军旅中的元老主政,有李景林,张之江与杜心五等,把各家各派的武术掌门人请到国术馆任教。
硬将中国武术分为少林及武当两门,下再细分。
门派正式出现。
当时万籁声(自称是杜心五的徒弟)称自己为蛾眉派自然门。
从此只在武术小说上出现之八大门派,正式争相出现,各寻远祖,个个正宗。
1927年12月,将领张之江在教育家蔡元培的支持下创办了武术研究所。
以“强种救国”、“御侮图强”为口号发扬中华武术,其时南京政府和地方军队也将武术列为训练军队的主要术科,于是社会上掀起武术热,各省、市县的“国术馆”,纷纷成立。
[5]
由于日本侵略之心已经出现,故爱国抗金英雄岳飞,与成功从外族取回政权之明太祖朱元璋皆被打做成少林英雄。
之后,出现了很多所谓武术手抄秘本,皆称岳飞、朱元璋,戚继光及俞大酋等抵抗外敌英雄;都与少林寺发生关系。
1929年(民国十八年)由“大声书局”以石印出版了《拳经》一书,说是由清乾隆年时曹焕斗作注,收集康熙时张孔昭之拳技整理而成。
[6]同年,张之江、李景林在杭州“西湖博览会”举办“武术运动会”。
1932年,金恩忠声称得到少林寺妙兴和尚秘传七十二绝技。
1933年,形意拳传人薛颠,自称在五台山灵空禅师处学得“华佗五禽术”及“点穴法”。
先后出版了《形意拳术讲义》、《象形拳法真铨》、《灵空禅师点穴袐诀’。
1936年8月,中国武术队赴柏林奥运会参加表演。
同年,“蟫隐庐”出版了较《拳经》完备之手抄本《拳经拳法备要》。
经唐豪考证后,可能是明末少林武僧玄机和尚的遗法。
其后中国经历二战和国共内战,武术停滞发展不前,产生了断层。
共和国时期[编辑]
共和国之初[编辑]
1962年武术表演
1950年,官方之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确立了武术是为人民健康服务的。
中国共产党实施公有制度,不可私有设馆授徒。
一些杀伤力强之著名拳术如咏春拳等被禁。
1956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建立中国武术协会,把武术列为表演项目、成立了武术队等。
中国武术协会管理和分配所有的武术从业者。
全国只有十二武术单位。
教授注重健身之套路及气功。
像杨氏太极二十四式、扇舞、剑舞等、木兰拳等健身操。
1957年,中国武术协会在各省市组织武术协会。
1960年,各地中、小学把武术列为体育教学内容。
1966年起,文化大革命期间,武术被否定。
旧拳谱书籍被销毁。
有关武术工作者被清算。
1966年-1982年,16年内,武术发展在中国完全停顿了。
改革开放后[编辑]
1983年-1986年间,国家体育委员会(简称国家体委)作武术普查,重新订立武术单位(门派)的内容。
1984年-1993年间,举行了十界全球华人国术大赛,赛事有表演赛和搏击赛两种;两岸三地及国际间曾以“市”级代表制参赛,每个国家都不一定每个“市”都有代表派出,但每届九级(45公斤级至85公斤级)赛事都有超过一百位代表竞逐六十四强入围赛、而且甚为壮举;大赛最终因两岸政治矛盾而停止举办。
1993年中国大陆实质上没有参与,这年赛制包含籍贯代表制。
1985年,在西安举行了首届国际武术邀请赛,并成立了(半官方式)国际武术联合会筹委会。
此时地方武术团体纷纷成立或恢复,如少林寺、精武体育会、武当山道教武术院,中国峨眉武术研究会等。
所谓(八或十)大门派,再次出现。
1987年,在横滨举行了第一届亚洲武术锦标赛。
1990年,武术首次被列入第十一届“亚运会”竞赛项目。
1999年,国际武联被吸收为国际奥委会的正式国际体育单项联合会成员,这是中国武术走向世界的标志。
现况[编辑]
一位西方人正在练习武术。
内家拳中的形意拳的收式,以及外家拳北少林的“滴水势”,均有类似图中的招式
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体育总局下设有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原称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及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原称中国武术研究院)。
而全国性群众武术组织——中国武术协会也是中华全国体育总会领导下的单项运动协会之一。
一般由它们发起组织武术体育竞技。
上述组织认为,武术应该转向为强身健体和竞技体育比赛。
此外,设有国际武术联合会(英文:InternationalWushuFederation,缩写为IWUF)来推广武术,认为应该把武术当作竞技体育的一种,并组织国际“标准套路”比赛。
因此该武术比赛被人批评为是表演“舞术”,毫无实用的技击性,只是花拳绣腿的体操而已。
目前,国际武术联合会有114个会员国。
因此中国官方从1980年代开始推出散打运动。
但是,这却遭到了更多的批评,许多持否定态度者根本不承认它算作中国武术,批评它是泰拳的腿法,拳击的拳法,加上一些四不像的跤法(因为中国传统武术中的跤法和它完全两样)。
三大系统[编辑]
中国拳术发展到明朝戚继光时出现了长拳系、形拳系两大系统。
往后至清朝初期,混合以上两大系统发展成意拳系。
长拳系[7](古拳系):北拳,包括跳跃,翻跟斗,大车身等动作。
因要重复单势操练,故称长拳。
宋朝已经发展成熟,多以单势操练至熟稔为止。
至明时加入红拳,炮锤,华拳等元素。
形拳系(少林拳系):(红拳、炮锤、华拳加上长拳),明朝以后,取动物捕食时之姿态及风雷雨电之急势,衍生出北方六合拳、罗汉短打及南方五形洪拳。
拳种包括福建五拳、华拳、山西六合拳等。
意拳系(新拳系-内家拳系及新派南拳):简化了形拳系之重复练习形式.减去了长拳系之烦琐困难动作。
改良了一些对身体造成偒害之硬著头皮方式之练习形式。
于是门派开始形成。
乾隆时盛行之太极拳是由简化了之长拳系拳术加上了五行八卦等意念构成,同期之形意拳则以形拳会意而成。
混合以上三大系统演衍出现代拳系,包括咏春拳、大成拳、截拳道及现称武当、峨眉之各流派。
练武[编辑]
八卦掌,孙禄堂所着《八卦拳学》插图
中国武术的学习,目前在武馆或一些武术教学场所公开招收学徒。
而传统武术的拜师学艺目前在民间却仍然保持了许多古代的传统,需要有人推荐,然后递帖子行拜师礼。
虽然已经很少像以前那样“师看徒三年,徒看师三年”,但是仍然会有较长时间的观察期,让师傅了解这个徒弟是否可教;让徒弟了解师傅的功夫是否可学。
中国武术的修炼,各门各派都不相同。
大体上都包括了基本功、套路、内功和外功。
尤其是其中的内功和外功都被各派视为最重要的内容,素有“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的说法,不肯轻易示人,即使自己的徒弟也不见得倾囊相授。
[来源请求]
就内功而言,主要的中医理论基础是中医的经络学说。
中医认为,“经络为脏腑之表,脏腑为经络之里”,修炼经络,会对脏腑产生调理、巩固、增强的作用。
中国武术的内功主要练的是内气,而经络是内气运行的通道,内气在经络中按一定方式运行,会对经络本身、相应的脏器以及身体的整体产生调理、巩固、增强的作用。
[来源请求]
就外功而言,很多外功的修炼要借助药物作为辅助。
辅助的作用主要分为辅助练习、疗伤、调理及增强身体相应部位和器官等几方面。
药物的作用通常同时包括其中的多个方面。
中国武术的基本功各家各派大同小异。
一般有站桩,例如站马步;各种锻炼肢体柔韧性的方法(和现代其他体育项目的锻炼方法差不多);一些基本招式和基本套路的练习。
这是对于传统武术而言,对于现在的套路武术,则具有一定运动员水平,就直接学习套路动作,对于传统武术的基本功并不大重视。
中国武术的基本功讲究的是“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
手法有拳、掌、钩,“四击八法十二型”。
内功[编辑]
主条目:内功
主要是用呼吸、吐纳、运气方法,使意念集中并配合身体动作,以加强攻击、防守动作的效果。
内功的修炼效果:绝大部分普通百姓将气功修炼作为强身健体的一种方法。
如果长期坚持并且练习得法,能使精神健旺,全身高度舒适,并能增强体质。
如果作为技击的基本功长期练习,则可以大幅增加肌肉爆发力[来源请求],并增强体力[来源请求]。
一些主要流派,都有发出内气的功夫。
[来源请求]
由于中国民间思想受道教影响深远。
道教有说法认为大宇宙(世界)和小宇宙(身体)能互相沟通影响,所以有所谓气功或内功的修练。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部分武术流派亦有“养气”、“练气”、“运气”之说。
一开始,内功并不是中国武术的内容。
经过漫长的发展,逐渐和气功结合。
主条目:气功
不同流派对“气”的理解不尽相同,不过大体源自对外在大气的想象,近似于中医理论中的气,但不同于近代科学中的空气或其它气体。
内气又称“真气”或“气”,而修炼内气大致分为动功和静功两大类,前者以一定的动作套路配合呼吸、意念实现对内气的增强、推动,广泛流传的如太极拳等;后者主要依靠呼吸和意念实现同样的目的。
练习后者较困难。
并且,由于深度的入静,容易受外界干扰而产生偏差(即所谓“走火入魔”)。
[来源请求]
外功[编辑]
主条目:外功
主要是锻炼筋骨皮的强度,与练习手、眼、身、步及肩、肘、腕、胯、膝等部位的使用技巧,以加强攻击、防守动作的威力。
练习方式从手段上看有与其他技击种类相似的地方,都是反复打击一定硬度的目标或反复承受击打,但在中国武术中,中药对于外功的练习也起着重要作用,包括了疗伤及调理身体方面。
外功修炼的效果:外功的目的一是增加自身的抗击打能力,二是增加进攻的威力。
由于武术作为技击实战的意义早已基本消失,只有很少数人在练习外功。
公开的表演和武警训练的内容包括用砖头猛击头部,砖头破碎而头部无损伤等。
更早时期的关于外功的公开表演有例如义和团时期的刀枪不入的表演。
套路[编辑]
主条目:武术套路
中国武术一个比较显着的特点就是有许多套路。
套路就是一连串含有技击和攻防含义的动作的组合。
各家各派都有表现自己门派特色的许多套路,而且套路多是循序渐进的,初学者和练习很长时间的人学习的套路是不同的。
目前的武术运动员虽然同时很快的学会多种风格迥异的套路,但是对于其技击和攻防含义大多并不清楚。
传统武术中,套路练习初期多是分开来一招一招练的,让学习者体会运气使力,攻防技击的含义。
而这种练习反复不断地进行,正是为了在实战中能够条件反射式的使出相应的招式,也可以仔细体会招式的功效。
例如号称“半步崩拳打天下”的形意拳大师郭云深,对敌总是使用一个招式崩拳,而且严格来说只是半个招式,但是却足以击败对手。
器械[编辑]
参见:十八般兵器
武术器械的主要来源是冷兵器时代的兵器,如剑、刀、枪、棍等。
在中国古代,剑曾一度是战场上最主要的短兵器,之后让位给了刀。
而武术家们则以剑和刀为最广泛研习的器械。
其他的武术器械包括非战斗使用的武器,如蛾眉刺、双节棍,或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用具,如绣花针、石磨、铁锅、镰刀、雨伞,等等。
中国武术始终给人以神秘的色彩。
这当然有武侠小说和功夫片的宣传影响。
但是中国武术本身由于受到传统宗法制度的影响(见程大力《中国武术——历史与文化》),大多都是秘密传授,而关键之处更是不见诸文字,只是师徒口耳相传。
因此只是按照书本学武,基本上是不可能真正学会的。
而也正是因为如此,许多拳种也逐渐绝迹,慢慢变成逸闻或坊间话题。
技击功能[编辑]
中国武术在技击格斗中的表现和其他地区的武术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的武术是一种不同等条件的竞技,因此中国武术产生了诸如空手与持武器的对手格斗的空手入白刃;倒地时所使用的地趟拳,以及乘人不备时使用的暗器等等。
甚至猴拳中还有抓土扬脸的法门也被吸收进来。
中国武术的实战格斗由于文学、电影的表现而被夸大。
武术家之间的交手多使用推手的形式,点到为止。
而真正的搏斗,并不像许多人理解的那样拳来腿往,打上半天,而大多只是几个回合就能分出胜负。
实际比赛方面,由现有的中国传统武术比试的影片资料参考可以发现到一种难堪的状态,那就是不论是中国武术对抗现代搏击亦或与国外技击术交流的场合下,多数传统武术选手或参赛者往往出招皆为双拳左右互抡、双腿使出近似散打边腿或空手道旋踢外,甚至还出现搂住对手想要蛮摔的景象,更甚者还能看到比赛时候对抗的两人几乎就是接近没学过武术的村夫打架一般,传统武术精妙的技术完全没有看到。
糗态是套路拆解时示范是一回事,实际上场比赛打得又是一回事,能看到的尽是拳击加脚踢、憋扭的摔法,其比赛所能看的力道与气势还不如散打。
中国武术能够练习到什么样的境界,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根据太极拳的说法,最高的境界可以达到“一羽不能加,蚊蝇不能落”,也就是说,一片羽毛碰到他的身体,都能被他自然的弹出去。
但是有什么人能够达到这种理想的境界呢?
人文[编辑]
中国武术,是中国社会重要的集体记忆之一,在各种文学、电影、戏剧中经常出现,对中国社会有着深刻而无可取代的人文意义。
另外,由于全球化关系,中国武术更经常出现于欧美电影、电视节目之中,被欧美社会看成中国文化的重要注脚。
中国武术精神:武德[编辑]
近代中国人每当谈及中国武术,往往十分重视它当中的哲学精神。
大部分喜爱中国武术的人,均重视“使用武术的道德规范和价值”,或称武德。
传统武术的武德,首重“尊师重道”,教人行善,练武术目的是锻练身体、防身自卫,进而锄强扶弱,保家卫国。
经常有人引用“止戈为武”来解释中国武术的人文精神。
根据《左传·宣公十二年》的记载:“夫文,止戈为武”,大意说中国的汉字“武”,由“止”和“戈”两个字组成,由此解译“武”的真正价值,并不是为了杀伤破坏,而是为了后来的和平。
虽然“武”字的来源另有解释,比如有的人认为“止”通“趾”即“手”之意,用“趾”拿起“戈”进行斗争才是武之本意。
但不少人都喜欢视“止戈为武”为解释中国武术精神的部分。
无论武术家、小说家、电影,均经常强调中国武术的价值:“功夫并不是用来打架,而是用作强身健体”。
而当武术家切磋技艺时,应该“点到即止”,不应乱作杀伤。
会武的人,“切忌心浮气燥”,必需“戒急用忍”,因为武术不应用作主动伤人,而只应“在必要时作自卫用途”。
至于国家面对危难时,便“匹夫有责”,是会武术的人出手的时候。
我们可以总结中国武术对中国人的意义,在于:
提倡和平。
保持身体健康。
不主动侵犯他人,但亦不容让他人侵犯。
有能力的人,应负社会责任。
通俗文学、电影与中国武术[编辑]
中国武术,在中国近代通俗文学、电影作品中大量涌现,进而衍生出武侠小说、动作电影。
在这些作品中,中国武术往往有以下作用:
借中国武术高举武术精神,并重建某些中国传统伦理价值。
以武打场面刺激观众,作为吸引观众的手段。
事实上,编写上述作品的人,往往并非真正懂得中国武术。
有些只取武功招式、武术流派作为题材,另一些作品则引用一些传说中的武功,还有一些更是另行创作天马行空的武学内容。
其实,不少在各式故事经常出现的武招式(例如飞檐走壁、点穴术、隔山打牛等),都是实在的武术招数,但是在故事的渲染下,这些招式的方法、效果均已脱离现实甚远。
不少文化分析认为,这现象反映现代人在社会中的无力与压抑,使人寻求超离现实的人体力量,以战胜在现实社会遇上的焦虑、与及机械文明的冲击。
武术名师[编辑]
赵鑫洲(六合拳、螳螂手、六合门)
马凤图(劈挂拳)
霍元甲(迷踪拳)(精武体操会)
黄飞鸿(洪拳)
常东昇(摔跤)
卫笑堂(八步螳螂拳)
韩庆堂(长拳)
李书文(八极拳)
刘云樵“神枪”李书文的关门弟子。
擅长八极拳、宫氏八卦掌及六合螳螂拳
刘百川(罗汉拳)
苏黑虎(黑虎门)
黄祥(黑虎门)
邵汉生(蔡李佛)(洪拳)(广东精武体育会)
何长海(罗汉拳)(查拳)
吴彬(炮锤)
屈镇强(七星螳螂拳)
梁赞(咏春拳)
叶问(咏春拳)
张礼泉(白眉拳)
李广元(一十二式阴阳手)
李振藩(已故武术电影红星李小龙、创立截拳道)
卢文锦(咏春拳)
梁挺(咏春拳)
陈享(蔡李佛)
谭三(北胜蔡李佛)
董海川(八卦掌)
郭云深(形意拳)
尚云祥(形意拳)
薛颠(形意拳)
姜容樵(形意拳)(八卦掌)
陈王廷(陈式太极拳)
杨露禅(杨式太极拳)
孙福全(孙式太极拳)
傅振嵩(傅式八卦掌)
武绍林(孙膑门)(孙膑拳)
三达祖师(江西竹林寺螳螂拳
参看[编辑]
太极剑
南少林
少林拳
洪门
南拳
八大门派
功夫片
武侠小说
武侠文化
十八般兵器
武林
江湖
少林七十二绝技
中国武术流派
中国武术器械列表
世界青少年武术锦标赛
马氏咏春
参考资料[编辑]
^南方都市报,武举(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新浪.2005年9月12日
^杭州市志(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杭州政府网站.2003年2月5日
^http://www.tvbnow.com/redirect.php?tid=114747&goto=lastpost.[2007-07-13].(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6). 外部链接存在于|title=(帮助)
^北京体育研究社(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太极拳近百余年的发展情况(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国武术协会网.2005年2月4日
^存档副本.[2007-07-15].(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8).
^長拳史.[2007-05-26].(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18).
参考书籍[编辑]
沈寿校对,《太极拳谱》,人民体育出版社。
许禹生(靇厚)著,《太极拳势图解》,1921年初版。
张孔昭著,《拳经拳法备要二卷》,谭隐庐印行。
姜容樵著,《形意母拳》1929年。
薛颠著,《灵空禅师点穴秘诀》1933年。
唐豪著,《少林武当考》
徐哲东(徐震)著,《国技论略》
沈一贯著,《搏者张松溪传》
明张时彻等编,《宁波府志.张松溪传》
程大力,《中国武术——历史与文化》,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年ISBN7-5614-1193-6。
余水清,《中国武术史概要》,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国武术系列规定套路编写组/编,《螳螂拳》,品冠文化出版社,2002年8月1日。
王广西,《功夫:中国武术文化》,云龙出版社,2003年12月1日。
林伯原,《中国武术史》,五洲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12月1日。
外部链接[编辑]
中国主题
体育运动主题
文化主题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中国武术
国际武术联合会官方网站(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中国武术网(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中国武术协会网(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马氏咏春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0811005149/http://www.wushuwithrezaee.com/WushuInIranwithAli&MojtabaRezaee
查论编武术
武术列表(英语:Listofmartialarts)
武术历史(英语:Historyofmartialarts)
武术时间线(英语:Martialartstimeline)
硬与柔(武术)(英语:Hardandsoft(martialarts))
武术按发源地列表(英语:List_of_martial_arts_by_regional_origin)
中国武术
台湾特有拳种
日本武术(英语:Japanesemartialarts)
朝鲜武术(英语:Koreanmartialarts)
印度支那武术(英语:Indochinesemartialarts)
菲律宾武术(英语:Filipinomartialarts)
印度武术(英语:Indianmartialarts)
孟加拉武术(英语:Bangladeshimartialarts)
俄罗斯武术(英语:Russianmartialarts)
历史欧洲武术
越南武术(英语:Vietnamesemartialarts)
徒手搏斗(英语:Hand-to-handcombat)
脚法
拳法
Grapplinghold(英语:Grapplinghold)
Clinchfighting(英语:Clinchfighting)
肘击(英语:Elbow(strike))
Trapping(martialarts)(英语:Trapping(martialarts))
扫(武术)(英语:Sweep(martialarts))
投(武术)(英语:Throw(grappling))
Takedown(grappling)(英语:Takedown(grappling))
关节技
Chokehold(英语:Chokehold)
武术武器列表(英语:Listofmartialartsweapons)
射箭
枪术
剑术
短兵器
棒法(英语:Stickfighting)
刀法(英语:Knifefighting)
训练
套路
推手
坐马
步法
自由对摔(柔道)(英语:Randori)
Punchingbag(英语:Punchingbag)
习练兵器列表(英语:Listofpracticeweapons)
ModelMugging(英语:ModelMugging)
擒拿术
巴西柔术
摔跤
柔道
柔术
桑搏
相扑
日耳曼擒拿术
中国式摔跤
击打
纵鹤拳
金鹰拳
客家流民拳
拳击
卡波耶拉
空手道
踢拳
泰拳
跆拳道
内家
合气道
八卦掌
太极拳
形意拳
自由搏击/格斗运动
全接触空手道
综合格斗
散手
职业拳击(英语:professionalboxing)
自卫/格斗
合气道
以色列近身格斗术
西斯特玛
正当防卫
海军陆战队武术课程(英语:MarineCorpsMartialArtsProgram)
混合武术(英语:hybridmartialarts)
合气道(韩国)
截拳道
ChunKukDo(英语:ChunKukDo)
Kajukenbo(英语:Kajukenbo)
娱乐
武侠
武打
格斗游戏
职业摔角
武侠片(Samuraicinema(英语:Samuraicinema))
Mockcombat(英语:Mockcombat)
查论编中国主题历史
年表
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
中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黄河文明
长江文明
中国近代史
明朝历史
清朝历史
中华民国历史
大陆时期
台湾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年表)
疆域
中原
塞北
岭南
西域
山东
传统大区(东北·华北·华东·中南(华中·华南)·西南·西北)
中华民国疆域
中华人民共和国疆域(边界线海岸线·领海基点)
两岸三地
中国大陆
香港
澳门
台湾
藏南地区
渤海
黄海
东海
南海
地理
中国气候
中国冰川
中国山脉
中国平原
中国高原
中国丘陵
中国丹霞
中国岛屿
中国半岛
中国海湾
中国河流
中国湖泊
淡水湖泊
咸水湖泊
火山
自然资源
矿产
森林
水资源
自然灾害
蝗灾
水灾
地震
旱灾
瘟疫
政治历代政权
夏朝
商朝
周朝
西周
东周
秦朝
汉朝
西汉
新朝
东汉
三国
孙吴
蜀汉
曹魏
晋朝
西晋
东晋
南北朝
隋朝
唐朝
五代十国
宋朝
北宋
南宋
元朝
明朝
清朝
中华民国
大陆时期
台湾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
行政区划
先秦
九州
十二州
秦朝
汉朝
西汉
新朝
东汉
三国
西晋
东晋
十六国
南北朝
隋朝
唐朝
五代十国
宋朝
辽朝
金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中华民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政党
官吏
科举
法制
宪法
治贪
酷刑
对外关系
军事
战争
水军
空军
军费经济
农业
水利
外贸
货币
财政
证券
典当业
报刊业
交通(驿站)
汉朝经济
唐朝经济
清朝经济
中华民国经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
宋朝科技
明朝科技
中华民国科技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
文化
中华文化
神话
人物
妖怪
神兽
传说
汉文化
中国语言
汉语圈
汉字文化圈
汉字词
汉字文化影响史(英语:AdoptionofChineseliteraryculture)
中国文学
中国书法
中国哲学
中国戏曲
中国音乐
中国武术
游戏
中国建筑
中国桥梁
中国园林
美术
中国油画
中国画
宗教
信仰
思想
教育
科学
数学
天文学
化学
发明
历法
服饰
中国舞
中国菜
茶文化
酒文化
中医
中药
术数
民俗
殡葬
生殉
盗墓
人口
宗族
中国人
四夷
东夷
西戎
南蛮
北狄
中华民族
中国民族主义
中国民族列表
移民
华人
君主
皇帝
公主
宰相
总理
妇女
娼妓
同性恋
流寇
流民
乞丐
中国主题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中国武术&oldid=72951983”
分类:中国武术隐藏分类:引文格式1错误:外部链接自2018年6月需要校对的页面自2018年6月需要专业人士关注的页面自2018年6月需补充来源的条目拒绝当选首页新条目推荐栏目的条目含有多个问题的条目有未列明来源语句的条目使用ISBN魔术链接的页面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未登录讨论贡献创建账号登录
命名空间
条目讨论
大马简体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编辑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分类索引特色内容新闻动态最近更改随机页面资助维基百科
帮助
帮助维基社群方针与指引互助客栈知识问答字词转换IRC即时聊天联络我们关于维基百科
工具
链入页面相关更改上传文件特殊页面固定链接页面信息引用本页维基数据项目
打印/导出
下载为PDF可打印版本
在其他项目中
维基共享资源
其他语言
العربيةAsturianuБългарскиবাংলাབོད་ཡིགCatalàکوردیDeutsch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فارسیFrançaisGaeilgeગુજરાતીעבריתहिन्दीMagyarInterlinguaBahasaIndonesiaItaliano日本語ქართულიಕನ್ನಡLatinaМакедонскиBahasaMelayuPortuguêsRomânăРусскийSicilianu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SimpleEnglishSlovenščinaSoomaaliga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தமிழ்TürkçeУкраїнська粵語
编辑链接
延伸文章資訊
- 1中国武术历史- 快懂百科
中国武术文化底蕴丰富,门类众多。按流行地区分类,划分为南拳、太极拳;按山脉、庙宇分类,可划分为少林拳、 ...
- 2中国武术-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國武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視為中國文化之精粹,故又稱「國粹」。民國初期簡稱為“國術”(後為中央國術館正式採用,現今台灣亦沿用此稱呼)。
- 3中国武术到底是真是假? - 知乎
我练武术11年,学过少林拳、太极拳、形意拳,拜的老师都是有真才实学的。也跟市专业队朋友的练过一点拳击和散打,结合自己的情况说一点。 中国武术有打的能力,这一点 ...
- 4中国武术-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Wikipedia
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中国文化之精粹,故又称“国粹”。民国初期简称为“国术”(后为中央国术馆正式采用,现今台湾亦沿用此称呼)。
- 5中國武術
中國武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被視為中國文化之精粹,故又稱「國粹」。民國初期簡稱為「國術」(後為中央國術館正式採用,現今台灣亦沿用此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