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很多語言有聲調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以(混合腔)台語為例,某個子音和母音的組合(如:/si/),所承載的聲調最多就是五種,除非加上子音,但加了子音後只會有兩種聲調,無法達到七種。

跳到主要內容 世界上有很多語言有聲調嗎? 6月04,2017 「媽」、「麻」、「馬」、「罵」,華語當中基本上有四個聲調,對於閱讀這篇文章的許多讀者而言,並不陌生。

除了華語外,漢語各語言也多有聲調,粵語有九個聲調,台灣客家語有六個聲調,台灣閩南語則有七個聲調。

而我們也知道,英文沒有我們習慣的聲調,所以非母語者在學習以上的聲調語言時,常會遇到很大的困難。

所謂的聲調,到底是什麼?有很多語言有嗎? 我們的語言,在一個「音」的表現上,可分為幾個部分:一是子音,例如華語的「筆」和「痞」就是子音的不同。

一是母音,例如「筆」和「補」的母音不同。

世界上的所有語言,都有子音和母音。

而我們判斷一個語言有多少個子音或母音,語言學上通常利用兩個音之間「辨義與否」來判斷。

例如,「筆」和「痞」在國際音標上都是[p]的音,差別在於前者不送氣,後者送氣,這兩個音在華語、韓語、客語、台語等等語言裡頭,都會造成意義上的不同。

「筆」不於「痞」、「補」不等於「普」。

不過,在另一些語言中,這兩個子音並無法造成意義上的區別,如法語。

當我們知道「補」不等於「普」,我們還可以繼續探測「普」等不等於「母」,如果會造成意義不同,那麼就是不同的音;如果不會,可能就只是隨著發音的環境些微不一樣而已。

如此一來,我們就可以知道一一計算某個語言裡,有多少個音。

而除了子音和母音,我們的聲帶還可以提供不同的音高,如果在一個語言當中,詞語是會因為音高不同而造成不同意思,一般就稱它為聲調語言。

例如文章起始的「媽」、「麻」、「馬」、「罵」,其最主要的差異,就是音高不同。

華語「媽」「麻」「馬」「罵」的聲圖,紅線為音高。

又例如在台灣閩南語中,同一個/to/的發音,會因為音高的不同,有不同的意思,維持高音的是「刀」,大幅度的下降調是「島」,由較低的音高往下降是「倒」,上昇(如華語的2聲)是「逃」,而維持中音則是「道」。

粵語中,/yau/也依賴著音高,而有著擔憂、又、油、有…等不同的意義。

同樣的現象,在客語、馬祖語也都可看見。

這些「聲調語言」中,用以辨別意義的音高,一般就是我們所稱的「聲調」。

描述聲調時,一般會提及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聲調的「形狀」,是平的、上昇、或是下降。

第二部分則是音高高度,是低的、高的、或介於低高中間。

有趣的是,無論是聲調語言的使用者,或是語言中沒有聲調的使用者,都有一種「聲調語言很少見」的偏見。

事實上,聲調語言比我們想像中的多,除了大家熟悉的上述語言及漢語各語言外,藏語拉蕯方言、緬甸語、瑞典語、約魯巴語(西非)、泰語、越南語……,還有許多南亞、美洲、非洲的語言都是聲調語言,版圖相當宏闊。

非洲及中美洲皆有許多聲調語言,如西非的約魯巴語和伊博語皆是,兩個語言皆有上千萬的使用者,例如在約魯巴語中,有三個基本聲調,分別是高調、中調、低調。

而伊博語則主要有兩種。

台語說的「講話敢若咧唱歌」(講話像在唱歌)真是對聲調語言貼切的描述。

聽起來粵語和台語等語言,聲調好像非常複雜。

又是九個又是七八個(怎麼有種較勁的火藥味…),這主要是因為在漢語各語言當中,受到傳統的聲調分類影響,把子音結尾的入聲,獨立算為不同聲調。

不過這些入聲字和非入聲字的差別,並不是純以音高決定,而還牽涉到音節構造的不同。

以(混合腔)台語為例,某個子音和母音的組合(如:/si/),所承載的聲調最多就是五種,除非加上子音,但加了子音後只會有兩種聲調,無法達到七種。

粵語也相同。

日語、琉球語和韓國南部的韓語慶尚道方言,是比較棘手的例子。

與以上的聲調語言一樣,在這些語言中,也有利用音高來辨別意義的「聲調」,例如日語東京方言中有高調與低調,高調的位置會影響詞的意義,/ame/的/a/高是「雨」,/me/高則是「糖果」;另一方面,韓語大多數方言並沒有以聲調辨義的現象,不過在南部的慶尚道方言,則有與日語類似的現象。

在這些語言的研究中,一般將其稱為「高低重音」(pitchaccent)。

不過如果我們把聲調定義為「以音高辨義」,那麼日語理當入聲調語言,也因而有一些研究者,認為不需特別區分出高低重音。

不過,即便一個語言不是聲調語言,並不代表這個語言講起來就會是平板無起伏,許多語言有習慣的重音模式,例如每個字的倒數第二個音節都念得高一些,或者每個字的最後都念得高一些等等,台灣的南島語言,多半屬於這類,這些語言中只是不使用聲調來辨義,但詞語或句子中還是有規則的音高分布。

而至於常常聽到的英語「重音」(stress),則比聲調複雜一些。

在英語及其他的重音語言中,所謂「重音」的部分並不只是音高的高低,強度、母音的長度、母音的質量都會受到影響。

英語中的音高主要用在語調,同樣的句子,不同的音高會有不同的語氣,不過僅止於語氣的不同,語意的內容並不會改變,所以我們一般不把英語歸在聲調語言。

無論是高低重音、聲調,和重音,都是利用子音和母音以外的方式,這些在語言學上統稱做「超音段」。

一個語言可能只用音高,或者同時使用音高、強度(響度)等等,也因此要完全區分開來,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現代世界裡,幾個較強勢的歐洲語言,都恰巧不是既定印象中的「聲調語言」。

或許因為這樣,總讓我們有種聲調語言很少見的錯覺。

不過在真實的語言世界裡,聲調語言相當多樣而豐富,「講話若咧唱歌」。

分享 取得連結 Facebook Twitter Pinterest 以電子郵件傳送 其他應用程式 分享 取得連結 Facebook Twitter Pinterest 以電子郵件傳送 其他應用程式 留言 匿名表示… 粵語只有6個聲調,現在沒使用第1聲調,是雙母音語言,9聲6調是錯的,主要是將雙母音當成了單母音。

英語也是有聲調的。

2019年2月25日凌晨1:07 匿名表示… 英語沒有聲調,那只是依當時情感對發音高低作改變而已,這也是為什麼缺聲調系統的母語者講中文時一興奮講出來的話就根本聽不懂,音調會全部亂跑。

2019年7月5日凌晨2:13 匿名表示… 我以為華語應該是5個聲調吧,不是還有一個「嗎」?另外閩南語好像是8個 2019年12月28日晚上11:28 土豆仁老師寫道… 留言好多鍵盤語言學家:D 2020年2月22日晚上8:26 匿名表示… 「輕聲」不算是聲調哦~輕聲是指一個詞彙發音弱化到失去原本的聲調,會讀輕聲的通常是附加於句末的語氣助詞,或是構詞時的「詞綴」(ex:刷子、桌子、鞋子...),實際的音高會隨著前一字或後一字的聲調,或者是整句的語調變化,如「吃了嗎?」的「嗎」字因為整句的語調是上揚的,所以聽起來像是ㄇㄚ閩南話被稱為是7聲8調,原本應該是有8個聲調沒錯,但現代的閩南話(指漳泉與臺灣)只有7個,是因為調類合併的結果--漳州是陽上調併入陽去調(第6併入第7調),泉州則是陰去、陽去合併為一個去聲,臺灣、廈門和漳州的情形相同。

漳州、臺灣的情形在聲韻學上被稱為「濁上歸去」 2020年3月20日晚上10:32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為什麼中文叫"Mandarin"-滿大人? 2月13,2015 讀者發問:「現代英語稱中文為Mandarin,其實就是「滿大人」,當時的滿族官員威風凜凜,前來大清王朝的外國人聽到這詞,就把它直譯為英語-Man-da-rin。

這是真的嗎?」 分享 取得連結 Facebook Twitter Pinterest 以電子郵件傳送 其他應用程式 34則留言 Readmore 我們怎麼學外語?-Krashen的五個假說(MonitorTheory) 12月02,2014   人們究竟是怎麼學習第二語言,這是個直至今日都還在語言學界及語言教育界爭論不休的議題。

不過,在諸多理論中,有一些較為代表性的理論,還是可以介紹給大家。

今天要介紹的就是StephenKrashen的理論。

分享 取得連結 Facebook Twitter Pinterest 以電子郵件傳送 其他應用程式 4則留言 Readmore 金門、馬祖、烏坵講什麼語言? 9月21,2016 昔日的戰地,今日成了觀光勝地。

雖然軍隊仍在,但近年來也愈來愈多遊客,來到金門或馬祖觀光。

不過,金門、馬祖,以及中間的烏坵,又講什麼語言呢? 分享 取得連結 Facebook Twitter Pinterest 以電子郵件傳送 其他應用程式 8則留言 Readmore 作者 麻瓜先生 從一個愛語言學的小麻瓜成長為靠研究語言學吃飯的中型麻瓜。

瀏覽簡介 站內搜尋 訂閱麻瓜 所有文章 2021 2 09 1 01 1 2020 3 08 1 03 2 2019 1 07 1 2018 1 02 1 2017 6 08 1 06 2 瑞典語的聲調是怎麼一回事? 世界上有很多語言有聲調嗎? 03 2 01 1 2016 10 12 1 10 1 09 1 08 1 07 1 06 1 05 1 04 1 03 1 01 1 2015 47 11 1 10 1 08 2 07 3 06 3 05 3 04 4 03 9 02 8 01 13 2014 11 12 6 11 5 顯示更多 顯示較少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