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澎湖人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人口總數及其增加情形日治以後,臺灣始有現代化之人口統計。

明治29年(1896),也就是日本領臺的第二年,澎湖人口總數為51225人,惟... ▲ 01|網站首頁02|關於平台03|知識搜索04|聯絡我們 880|馬公市881|西嶼鄉882|望安鄉883|七美鄉884|白沙鄉885|湖西鄉史前時代宋朝元朝明朝荷治時期鄭氏時期清領時期日治時期01|文化工藝習俗飲食藝文故事族譜諺語教育褒歌02|宗教寺廟祭祀法師乩童厭勝物03|歷史建築文物事件開拓人物04|地理島嶼聚落地名環境05|交通海上交通空中交通陸上交通06|衛生醫療院所疾病防治07|產業農業漁業畜牧08|商業商店 查詢 歷史    開拓    人口───日治時期澎湖人口澎湖縣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人口總數及其增加情形-日治以後,臺灣始有現代化之人口統計。

明治29年(1896),也就是日本領臺的第二年,澎湖人口總數為51,225人,惟與光緒19年(1893)的67,541人相較,竟減少16,316人,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日軍占領澎湖的當年(明治28年、1895),霍亂流行,據《澎湖鄉土誌》記載,僅日軍罹患霍亂者就有1千7百餘名,病死者1千餘人,《澎湖廳要覽》更直指病死者1,248人。

由此等日軍感染霍亂而死亡的數字,推斷民間因霍亂而死者甚眾。

日治時期的澎湖人口一直要到昭和10年(1935),才恢復到光緒19年(1893)的水準,至昭和17年(1942)始突破7萬人。

日治時期澎湖人口年均成長率為6.66%,在澎湖人口籍別結構中,以日本人(日治時期謂之為「內地人」)成長幅度最大,年均成長率高達30.84%,臺灣人則僅有5.99%,外國人則呈現負成長,為-1.68%。

日本人口增長快速的原因主要是社會人口增加所致,來到澎湖的日本人多為日本官吏、公務人員、教師、商賈,而官吏、公務人員住在官邸宿舍,商賈住在馬公,鄉下則有教師住在學校宿舍。

惟馬公為廳治所在地,因此大部分的日本人主要是居住於馬公一帶。

-出生與死亡-臺灣總督府於明治38年(1905)在臺灣舉辦第一次人口普查,自此臺灣就有頗為準確的生命統計。

自明治38年至昭和17年(1942)期間,澎湖出生人口數除了明治40年(1907)為1,615人外,其他年份皆為2千餘人;在出生率方面,明治42年(1909)的出生率最高,為50.19%,期間雖有微幅波動,但這一段期間,平均出生率仍高達40.24%,惟出生數之年均成長率僅有5.93-%。

由於農業社會裡,勞動力為重要的生產投入,因此高出生率為勞動力來源穩定的保證,再加上臺灣人有「多子多孫多福氣」的傳統家庭觀念,此皆為導致澎湖人口高出生率的重要因素。

-人口組成-男女數量分配情形稱為性別組合,通常以「性比率」表示之,即每百女子所當男子數。

臺灣人口歷來男子多於女子,這與移墾社會與清治時期實施渡臺禁令有關。

澎湖地區情況亦然,例如乾隆32年(1767)澎湖性比率為127.83,也就是說澎湖男子數比女子數多1/4強。

-日治時期清況依然如此,明治38年(1905)臺灣本島人性比率高達111.3,之後男女比例趨於平衡,大正4年(1915)為107.2,昭和5年(1930)為103.6,至昭和15年(1940)為102.7。

然而澎湖情況剛好相反,日治時期澎湖人性比率除了明治30年(1897)、32年(1899)以及34年(1901)3年之外,性比率皆低於100,換句話說,澎湖的男子數低於女子數,而造成此一現象的主要因素,即為遷移至臺灣謀求生計的澎湖人以男性居多所致。

-若就籍別來看性比率,則在澎湖的外國人(主要為當時中華民國人)以男子數居多,其性比率超過100。

至於日本人則可分四期來看,第一期明治29年(1896)至大正3年(1914)以及第三期大正9年(1920)至昭和6年(1931),其性比率皆大於100,顯示男子數多於女子數;然而,第二期大正4年(1915)至大正8年(1919)以及第四期昭和7年(1932)以後,其性比率反顯示女子數多於男子數,其原因與戰爭有關,第二期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第四期則因日本為遂其大東亞共榮圈而實施的戰爭動員。

-籍別組成-在澎湖各籍別中,以臺灣人之人口為最多數,日本人及外國人次之。

日治時期各籍別占總人口數之平均數,分別為96.13%、3.77%以及0.09%;在臺灣人中其籍貫別幾全為福建籍,廣東籍少之又少,原住民(包括平埔族與高砂族)則無。

以昭和10年(1935)第四回國勢調查為例,澎湖廳臺灣人數61,743人,其中福建籍61,721人,廣東籍只有22人,原住民為零。

-家戶結構-日治時期澎湖家戶結構已有小家庭化傾向,維持4至6人;如以籍別區分,每戶平均人數(即戶量)則又有所不同,日本人之戶量除了明治30年(1897)、41年(1908)高於臺灣人之外,其餘年份皆低於臺灣人之戶量;日本人平均戶量為3.94人,臺灣人稍高為5.36人,外國人則高達16.94人。

至昭和7年(1932)以後,日本人戶量維持在4人以下,外國人戶量自大正10年(1921)起開始低於臺灣人戶量,大致上並維持在5人以下,反觀臺灣人戶量自此年起呈增長趨勢,至昭和12年(1937)戶量為6.22人達於頂峰,之後才又減緩。

-資訊引用|《續修澎湖縣志(卷三)|人民志》知識錯誤回報完整閱讀延伸知識|隱藏連結日治時期衛生醫療 |疾病防治 查詢 最新知識 近日更新 講美吳玉樹古宅 |講美村|建築菜嘴雷公心 |諺語拱北餌戰車 |城北村|文物舊台幣變新台幣 |故事烏崁靖海宮清心社專善堂 |烏崁里|法師乩童耶穌也來說忠孝 |故事南鯤鯓范王爺在鼎灣 |鼎灣村|故事做竅兆 |故事高攀:〈尤貞女傳〉 |中央里|故事澎湖通判饒廷錫 |人物 後寮村 |後寮村|聚落瓦硐村 |瓦硐村|聚落港子村 |港子村|聚落澎湖水族館 |岐頭村|藝文小赤村 |小赤村|聚落做竅兆 |故事柳星君祠 |案山里|寺廟北極殿 |紅羅村|寺廟文衡聖帝殿 |赤崁村|寺廟小池角黃氏宗祠 |池西村|建築 知識平台|影像總數49,170張 聯繫我們|知識搜尋|回到頂端|創辦人:WUOUXIANG創辦人|WUOUXIANG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