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商與治療好書介紹:《是你選擇了憂鬱》】 – 愛智者書窩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威廉葛拉瑟(William Glasser,1925-2013),以現實治療法創立者的身份為心理學界所熟悉。

我… 直接觀看文章 威廉葛拉瑟(WilliamGlasser,1925-2013),以現實治療法創立者的身份為心理學界所熟悉。

我們知道他以控制理論為基石,充實了他現實治療的理論,並將治療重點放在此時最重要的關係議題,例如親子、夫妻,摒棄傳統佛洛伊德學派對過去經驗的重視。

他最常說的是,重溫過去的創傷並沒有幫助,不愉快的經驗只要經歷一次就夠了。

當事人的困擾不是源於過去,而總是當前不盡滿足的關係,所以他聚焦於此刻。

威廉葛拉瑟之所以用控制一詞來稱呼現實治療的主軸,是想強調我們對自己的行動、思考、感覺與生理所組成的「完全行為」(totalbehavior)是可受個人控制的。

縱使感覺與生理只能間接經由行動與思考的控制來改變,但這個用法充分說明了威廉葛拉瑟對人性的樂觀面。

雖如此,他在1998年1月出版了《選擇理論》(臺灣翻成《是你選擇了憂鬱》)一書,將控制理論更名為選擇理論,因為他相信我們有能力選擇自己的狀態,變得更自由。

他將在此之前的心理學稱為外在控制的心理學,那是透過懲罰而建立的。

但人類的進步(非指物質科學的進步)則必須仰賴他所提倡的新心理學才有可能成真。

為了不使讀者混淆,也尊重葛拉瑟對現實治療理論的最後修改,先摘述選擇理論的十大原則: 1、我們所能控制的只有我們自己的行為。

如果能瞭解這點,我們就能立刻開始重新定義個人的自由,並且明白我們擁有的自由其實比我們瞭解的還多。

2、我們所能給他人或從他人身上得到的只有訊息,如何處理那樣的訊息是我們或他們的選擇。

3、所有長期的身心疾病其實都是由關係問題造成的,其他身體症狀的部分原因,例如疼痛、虛弱、慢性病等,也是由關係問題所引發。

4、發生問題的關係不可避免的是我們目前人生的一部分。

它才是我們必須重新定義個人自由的部分。

如果要活得自由,沒有至少一個滿足的關係是不可能的。

5、過去發生的痛苦經驗對今日的我們有很大的影響,但再次複習那段回憶對我們卻沒有太多貢獻,我們必須做了事改善目前一個重要的關係。

6、我們一生被五種基因需求驅使:生存、愛與歸屬、權力、自由和樂趣。

7、滿足這些需求要藉助滿足我們優質世界(也就是個人對美好世界的想像,人人都不同)裡的圖像,那些我們放在優質世界裡的東西是最重要的。

8、從出生到死亡,我們能做的就是行為。

所有的行為都是完全行為,並由四項要素構成:行動、思想、感覺及生理。

9、所有的完全行為都是主動的動詞型態,例如:我選擇憂鬱或我正在憂鬱,而不是我為憂鬱所苦或我覺得被憂鬱襲擊。

10、所有的完全行為都是被選擇的,但我們只能對行動和思想有直接控制權。

然而,我們可以透過如何行動及思想間接控制感覺和生理。

我在此處先幫各位初次接觸現實治療法的讀者說明威廉葛拉瑟文中的兩個重要概念: 第一,是優質世界,這是存在於每個人心中的美好圖像,它包含了我們最想在一起的人、我們最想擁有和經驗的事情、以及信仰的觀念和遵循方式。

我們的思緒會一直圍繞著優質世界打轉,例如我們想要的工作、想住的房子、想結婚的對象、想恢復的健康等等。

他認為,行為改變的關鍵是個體的優質世界中必須存有特定要素。

例如,學生的優質世界中若不再有學校和老師的存在,那麼他中輟及涉入行為問題的可能性就會大幅提高。

預防勝於治療,在任何一段關係破滅前,我們必須盡力使個體的優質圖像等夠維繫住,而其前提就是明白我們所能控制的只有自己,我們要放棄控制他人的念頭。

第二,是完全行為。

完全行為包含了行動、思想、感覺及生理。

他用汽車的四個輪子來形容,但行動與思想是前輪,感覺及生理則是後輪。

每個行為都是由這四個元素完全整合在一起的,彼此密不可分。

它們總會一起發生,但我們能直接控制的只有行動和思想。

當我們選擇了憂鬱的行動和思考時,感覺及生理也會變得憂鬱,包括恐懼也是如此。

因為完全行為的緣故,所以我們不應當去問當事人「你覺得怎樣?」而應該問「你今天計畫要做什麼?」這暗示當事人我們仍然有選擇。

從上可知,威廉葛拉瑟的現實療法墊基於現象學,其技術則以認知與行為療法的概念為宗,實話說,他並沒有提出新的典範。

葛拉瑟相當反對醫療模式的治療,他認為症狀是個人對外在世界的反應,表現症狀的目的是我們選擇用這些行為來控制自己和世界。

以憂鬱症為例,選擇表現憂鬱的目的是為了壓制憤怒,「憂鬱意指了大量的家庭和婚姻暴力,假如我們多數人不是在我們受挫時用憂鬱來面對,整個街上和我們的家裡恐怕都會變成戰區。

」有時選擇憂鬱也是為了逃避。

不管是哪種目的,都是因為我們失去了對人生的有效控制,才會選擇生病。

他用自己在精神病醫院工作的經驗為例,他曾使36位病人中的32個成功出院,其所使用的方式就是現實療法。

他在本書裡也舉了免疫系統患者、風濕性關節炎、氣喘、PTSD、或受其他疼痛所苦的病人為例,說明其症狀的根源皆是對自己的人生失去控制(或至少是部分原因)。

他不厭其煩地強調,一段正在令人受挫的關係才是主因。

我們的創造力系統總是會讓我們出現各種症狀,他認為真正的仁慈是「對受創者有信心,相信他能夠處理並請讓自己受益,真正的同情新是幫助自我幫助的人。

」我們必須教導他們選擇理論,讓他們知道人生還有其他可能性,進而才能開創更建設性的生活。

威廉葛拉瑟的理論相當適合在婚姻與伴侶治療及學校場域來應用,他所使用的技術之一是「解決圈圈」。

對有婚姻危機的人來說,選擇站在解決圈圈內,就是認同維繫關係比個人需求來得重要,這個需求可能是愛與歸屬的需求,或自由的需求等等。

進來這個圈圈,意味著雙方必須讓步,來使關係能夠繼續和諧進行。

然而前提永遠是,雙方都不能有控制他人的念頭,真正能夠控制的只有我們自己的人生。

進入圈圈就代表著不能勉強對方,因為「控制招來控制」,我們一旦想強迫對方做什麼,很快就會陷入強迫-反抗的惡性循環裡。

在教育單位也是一樣,美國的學校教育在已開發國家中的表現是末段班,輟學、毒品、暴力問題都相當嚴重。

威廉葛拉瑟用他的現實理論進入校園,協助校方一同來改善學生學習動機低落、以及反抗情緒高張的問題。

主要理論都呈現在《優質學校》與《優質學校的老師》兩本書中。

他相信我們的教育基本上是填鴨教育,由於學生拒絕學習那些在生活中用不到的知識所以動機低落,然而我們的體制卻會處罰這些不願學習的學生,例如當掉學分、不給畢業等等。

這只會讓學生的優質圖像中將學校與教師的角色去掉,如果學生不能透過使用知識來證明能力,再多的學習都引不起他們的興趣。

他在西華中學以及哈丁藤森林小學的成功經驗都應證了選擇理論的優越性。

在那裡是沒有懲罰的,只有很多的關心跟彈性的教學與考試方式。

雖然如此,他們授予學分與畢業證書的條件仍然相當嚴格,因為有品質的學校不會放水,如同真實的世界一樣。

因為教育實驗的成功,現實治療法在國內也相當受到注目,特別是學校的輔導人員都不陌生他的治療理論,亦即WDEP系統。

W是當事人的目標與需求,D是當事人目前的方向與選擇的行為,E是評估,意指邀請當事人來評估他所要的(也就是W)跟他正在做的(也就是D),兩者是否一致?後者是否能到達前者的目標?P是規劃與承諾,也就是針對當事人想要的改變做一清楚有效的計畫來進行。

治療師不接受藉口、但也不懲罰當事人、同時永不放棄。

這個正向且聚焦於當下現實的取向深受許多治療師喜愛,明確的步驟也讓許多初學者有所依循。

但它拒絕醫學診斷的作法仍然存在著危險,身心交互作用的理論雖有實證支持,但心理影響生理的幅度還待確認。

疾病的種類繁多,我們很難一概而論,說它明確地源自我們此刻未滿足的重要關係。

要怎麼辨認區別症狀的生理或心理因素,考驗治療者的功力。

現實療法拒絕耽溺在過去的重要經驗,強調當下的選擇,這點是很有力量的,但當事人是否得到了足夠的支持,是否感到他過往的傷痛得到了理解,這一切又需要我們回頭去傾聽他過往的創傷與故事。

選擇是最重要的治療關鍵,這點已經為存在取向的治療師所確認。

治療師需要讓個案瞭解選擇背後代表的自由與責任,說症狀是選擇的結果並不算錯,但要怎麼讓個案明白則考驗治療師的智慧。

那些對選擇理論還不夠堅定的新手治療師,恐怕常會遭遇挫折。

過度仰賴WDEP的步驟,也很容易讓個案感到厭煩,因為我們通常不希望被機器人治療,而是期待一個更人性、更個別化的對待方式。

現實療法與REBT(理情行為療法)同屬認知運動的一環,但威廉葛拉瑟對於改造社會及促進人類成長的企圖更為明顯,他對人性的樂觀鼓舞了許多人,但現實療法與精神醫學的整合性過低,觀念的革新性也比不上REBT與人本-存在-完形取向的現象學,這都可能限制該理論的未來發展。

在極富天才的威廉葛拉瑟過世後,這個他深深期待的新心理學還能走多遠,值得吾人觀察。

愛智者 (圖片來源:博客來) 分享此文:TwitterFacebook請按讚:喜歡正在載入... 相關 發表迴響取消回覆 在此輸入你的回應…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電子郵件(必須填寫)(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名稱(必須填寫) 個人網站 您的留言將使用WordPress.com帳號。

( 登出 /  變更 ) 您的留言將使用Google帳號。

( 登出 /  變更 ) 您的留言將使用Twitter帳號。

( 登出 /  變更 ) 您的留言將使用Facebook帳號。

( 登出 /  變更 ) 取消 連結到%s 透過電子郵件通知我後續回應。

有新文章時用Email通知我。

Δ 文章分頁導航 先前的上一篇文章:【佛洛伊德經典個案03《史瑞伯-妄想症案例的精神分析》】下一步下一篇文章:【6月書介預告-愛與孤獨】 選單 關於 本站文章分類 塔羅書目介紹 占星書目介紹 神秘學書目介紹 神話與人類學書目介紹 心理治療與諮商書目介紹 文史哲書目介紹 塔羅專文 占星專文 心理治療與諮商專文 雜記 國內外重要網站連結(塔羅、占星、神秘學) 美國塔羅協會官方網站 黃金黎明協會官方網站 塔羅智慧(tarosophy)塔羅協會 艾克雷克提克(Aeclectic)塔羅網站 聖甲蟲公司官方網站 盧埃林(Llewellyn)出版社官方網站 塔羅的奇幻旅程(臺灣) 靜止點心藝知性空間(臺灣) AstroCode占星聖碼諮商研究室(臺灣) 宇宙象徵占星學(臺灣) 占星之門(臺灣) 心理諮商與治療重要網站連結 臺灣諮商心理學會 臺灣精神分析學會 臺灣哲學諮商學會 臺灣藝術治療學會 臺灣沙遊治療學會 臺灣生涯發展與諮詢學會 木水榮格文化事業 追蹤 已追蹤 愛智者書窩(哲學‧心理‧神秘學) 加入其他158位關注者 我要註冊 已經有WordPress.com帳號了?立即登入。

愛智者書窩(哲學‧心理‧神秘學) 自訂 追蹤 已追蹤 註冊 登入 複製短網址 回報此內容 以閱讀器檢視 管理訂閱 收合此列 %d位部落客按了讚: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