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治者施行仁政的例子_有哪些例子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 ...
三人行教育网
搜索提问?
统治者施行仁政的例子_有哪些例子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
网友问题:有哪些例子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
回答作者:心尖人-心尖人
采纳时间:2020-05-1800:57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认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
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
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以“仁政”为根本的出发点,创立了一套以“井田”为模式的理想经济方案。
提倡“省刑罚、薄税敛”、“不违农时”等主张。
要求封建国家在征收赋税的同时,必须注意生产,发展生产,使人民富裕起来,这样财政收入才有充足的来源。
孟子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拥护,这样便可以无敌于天下。
孟子所说的仁政要建立在统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础上。
孟子说:“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不忍人之心”是一种同情仁爱之心。
但是,这种同情仁爱之心不同于墨子的“兼爱”,而是从血缘的感情出发的。
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仁政就是这种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体现。
这种思想,是应该肯定的。
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孟子还提出重农而不抑商理论,改进了传统的“重农抑商”的思想,这种经济观念在当时是进步的。
孟子的“井田制”理想,对后世确立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的治国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及指导意义。
网友问题:孟子仁政思想的现代意义?
回答作者:与你风雨-与你风雨
采纳时间:2020-05-1700:57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
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
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
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
所谓“经界”,就是划分整理田界,实行井田制。
孟子所设想的井田制,是一种封建性的自然经济,以一家一户的小农为基础,采取劳役地租的剥削形式。
每家农户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吃穿自给自足。
孟子认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只有使人民拥有“恒产”,固定在土地上,安居乐业,他们才不去触犯刑律,为非作歹。
孟子认为,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统治者再兴办学校,用孝悌的道理进行教化,引导他们向善,这就可以造成一种“亲亲”、“长长”的良好道德风尚,即“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弧子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拥护,这样便可以无敌于天下。
孟子所说的仁政要建立在统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础上。
孟子说:“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不忍人之心”是一种同情仁爱之心。
但是,这种同情仁爱之心不同于墨子的“兼爱”,而是从血缘的感情出发的。
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仁政就是这种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体现。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网友问题:孟子故事和简介?
回答作者:片面感情-片面感情
采纳时间:2020-05-1600:57
简介:孟子(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鲁国人(今山东邹城人),汉族。
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
父名激,母邹氏。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生于周烈王四年,死于周赧王二十六年。
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孟子师承孔伋(孔子之孙一般来说是师承自孔伋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
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
有《孟子》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
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
注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
典故:1、孟母三迁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
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
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
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2、始作俑者
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
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
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3、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
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
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
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
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余下全文>>
网友问题:关于孟子的故事(50字左右)?
回答作者:冬与甜-冬与甜
采纳时间:2020-05-1500:57
1、孟母三迁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
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
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
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2、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
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
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
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
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
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
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
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
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
成语比喻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
又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
3、始作俑者
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
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
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4、一暴十寒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
一般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最为凸出。
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著名辩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孟子对齐王的昏庸,作事没有坚持性、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的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那里还活着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按着,他使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怕着有大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鹅。
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而后者的成绩却差得很远。
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这是一个很有教学意义的故事,我们要学习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专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
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丢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样做得好呢?求学、做事的能否成功,这也是个决定因素之一,故后来的人便将孟子所说?quot;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简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作辍无常的一种说法。
例如一位同学,对于求学很是随便,学习的时间少,荒废的时间多,我们便说:他这种一曝十寒的作法,那里能学到什么东西呢?
5、孟母断织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
”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
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
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
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
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
”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
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6、仁者无敌
梁惠王说:“晋国是天下最强的国家,老丈你是知道的。
到了我这一代,东面战败于齐国,长子阵亡;西面丧失了七百里疆土给秦国;南面受辱于楚国。
我对此感到耻辱,愿意替死者来洗刷所有的仇恨,怎样才能办到呢?”
孟子答道:“拥有方圆百里的土地就能称王天下。
大王如能对民众施行仁政、减省刑罚、薄敛赋税、深耕土壤、清除杂草;青壮年在空闲时修习孝悌忠信的道理,在家里用这些来事奉父兄,出外用这些来事奉尊长,就能使他们拿着木棒来打击秦楚的坚甲利兵了。
那些国家侵夺民众的农时,使他们不能耕种农田来养活自己的父母,父母挨冻受饿,兄弟妻儿离散。
那些国家虐害自己的民众,大王去讨伐他们,谁能和大王对抗?所以说仁者是无敌的,希望大王不要犹豫。
”
网友问题:关于孔子的小故事?
回答作者:愁千片-愁千片
采纳时间:2020-05-1400:57
1
孔子的故事:
孔子的一位学生在煮粥时,发现有肮脏的东西掉进锅里去了。
他连忙用汤匙把它捞起来,正想把它倒掉时,忽然想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啊。
于是便把它吃了。
刚巧孔子走进厨房,以为他在偷食,便教训了那位负责煮食的同学。
经过解释,大家才恍然大悟。
孔子很感慨的说:"我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确实,何况是道听途听呢?"
学而时习之
孔子的先世是宋国的贵族,后来破落下来了。
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母亲带着他搬到离陬邑不远的鲁国都城曲阜,过着清贫的生活。
鲁国是当时公认的文化中心,跟宋国一样保存了很多古老的商周文化。
其中的礼可真够多的,结婚、死人、祭祀祖先,都有一套十分繁琐的仪式。
穷人当然说不上这些,但是,从天王、诸侯、大夫,到一般奴隶主富贵人家,对此特讲究,他们认为这正是炫耀自己财势的好机会。
每逢婚丧大事,他们便会雇用一班子人来举行礼的仪式。
那时管从事这种职业的人叫“儒”。
孔子从小就受到这种古老文化的熏陶,学懂了许多古代的礼,以至连做游戏,也常用小木块当祭器,小泥团当供品,演习着古代的礼仪,总是乐此不疲,并且发展为以礼治国的政治主张。
由是,后人把孔子倡导的学说称作“儒家”。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幼年时家境贫困,难以受到良好的教育。
然而他非常好学,常拜他人为师,哪怕是向年仅7岁的小孩项橐求教。
他曾经“问礼于老蚺”、“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孔子的故事“学官制于郯子”„„一次,鲁国附庸国的国君郯子来鲁国朝见鲁昭公。
郯子虽是小国之君,可自称是少皞氏的后代。
在鲁昭公举行的宴会上,叔孙昭子问少皞氏干吗以鸟名为官名,郯子便大谈了一通古代官名的由来,还乘机夸耀“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
孔子听过了,觉得郯子虽然举止有些可笑,但对古代官制倒确实有点研究,便“见于郯子而学之”。
网友问题:孟子仁政说与民本思想及其评价?
回答作者:江小鱼花無缺-江小鱼花無缺
采纳时间:2020-05-1300:57
仁政学说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
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
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
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
所谓“经界”,就是划分整理田界,实行井田制。
孟子所设想的井田制,是一种封建性的自然经济,以一家一户的小农为基础,采取劳役地租的剥削形式。
每家农户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吃穿自给自足。
孟子认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只有使人民拥有“恒产”,固定在土地上,安居乐业,他们才不去触犯刑律,为非作歹。
孟子认为,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统治者再兴办学校,用孝悌的道理进行教化,引导他们向善,这就可以造成一种“亲亲”、“长长”的良好道德风尚,即“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孟子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拥护,这样便可以无敌于天下。
孟子所说的仁政要建立在统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础上。
孟子说:“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不忍人之心”是一种同情仁爱之心。
但是,这种同情仁爱之心不同于墨子的“兼爱”,而是从血缘的感情出发的。
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仁政就是这种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体现。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道德伦理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
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
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
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
为了说明这些道德规范的起源,孟子提出了性善论的思想。
他认为,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是他们的人性却是同一的。
他说:“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
”这里,孟子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摆在平等的地位,探讨他们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
这种探讨适应于当时奴隶解放和社会变革的历史潮流,标志着人类认识的深化,对伦理思想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进。
网友问题:孟子提倡统治者实行什么?
回答作者:枕五月-枕五月
采纳时间:2020-05-1200:57
孟子提倡统治者实行“仁政”。
孟子发挥孔子学说,明确提出“仁政”的主张。
《孟子·梁惠王上》:“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
孟子主张以德治天下,即德治,提出了“仁政”、“王道”等观点,并使之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应用于政治,认为百姓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统治者再兴办学校,用孝悌的道理进行教化,便能引导人们向善,就可以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风尚,即“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对于如何推行仁政,孟子说:“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也就是说,凭借武力又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天下,所以称霸者必须具备自身是大国的条件。
依靠道德而施行仁义的人也可以称王天下,但不一定必须是大国。
商汤凭借七十里的国土面积称王天下,周文王凭借一百里面积的国土称王。
用武力让别人屈服,别人未必是真心屈服,只是力量不足以反抗罢了;用道德让别人顺从,别人才会心悦诚服地顺从。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
按:车,古文;舆,今字。
车又音居,是故,子舆、子车、子居,皆孟子之字也)。
汉族,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及其门人著有《孟子》一书。
网友问题:孟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回答作者:討个价-討个价
采纳时间:2020-05-1100:57
孟子主要继承孔子的思想主张,孟子主张“仁”、民本思想。
孟子首先将孔子的“仁者爱人”的思想升格为政治领域内的“仁政”思想,使得儒家在政治上也有了清晰的主张,不再单纯的只是思想领域内的学术团体,而是将儒家学派及其弟子作为一个政治集团而存在,后来的读书人为了科举高中,读书做官都要学习儒家经典,都是儒家的传人,可以说儒家学派已经成为中国政坛上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孟子的第二个成就就是他的民本思想,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当人类社会还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度的阶段,孟子就已经有了朴素的民本主义思想,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因为当时的社会就是弱肉强食,大国兼并小国,是强者称霸的时期,人人都想着如何战胜别人,奴役别人,并把这些当做是成就的标志,根本就不会想着如何为百姓造福。
所以孟子的思想在当时不被采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渐渐证明了孟子的正确,所以后来统治者为了安抚人心,巩固统治,纷纷推出各种举措来减轻人们的负担,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说过“君为水,民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代表。
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杰出的代表人物。
他出生于邹国,当时正值战国争雄的时期,所以他又是东周时期人。
网友问题:完整三字经?
回答作者:分秒岁月-分秒岁月
采纳时间:2020-05-1000:57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弟,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
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本乎数。
十干者,甲至癸。
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日所躔。
曰赤道,当中权。
赤道下,温暖极。
我中华,在东北。
寒燠均,霜露改。
右高原,左大海。
曰江河,曰淮济。
此四渎,水之纪。
曰岱华,嵩恒衡。
此五岳,山之名。
古九州,今改制。
称行省,三十五。
曰士农,曰工商。
此四民,国之良。
地所生,有草木。
此植物,遍水陆。
有虫鱼,有鸟兽。
此动物,能飞走。
稻粱菽,麦黍稷。
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
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
爱恶欲,七情具。
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紊。
青赤黄,及白黑。
此五色,目所识。
酸甘甘,及辛咸。
此五味,口所含。
膻焦香,及腥朽。
此五臭,鼻所嗅。
宫商角,及徵羽。
此五音,耳所取。
匏土革,木石金。
与丝竹,乃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
此四声,宜调叶。
九族者,序宗亲。
高曾祖,父而身。
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曾玄。
五伦者,始夫妇。
父子先,君臣后。
次兄弟,及朋友。
当顺叙,勿违背。
有伯叔,有舅甥。
婿妇翁,三党名。
凡训蒙,须讲究。
详训故,明句读。
礼乐射,御书数。
古六艺,今不具。
帷书学,人共遵。
既识字,讲说文。
有古文,大小篆。
隶草继,不可乱。
若广学,惧其繁。
但略说,能知源。
为学者,必有初。
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
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
辨王载,说仁义。
中庸者,子思笔。
中不偏,庸不易。
大学者,乃曾子。
自修齐,至治平。
此二篇,在礼记。
今单行,至治平。
四书通,孝经熟。
如六经,始可读。
六经者,统儒术。
文作周,孔子述。
易诗书,礼春秋。
乐经亡,馀可求。
有连山,有归藏。
有周易,三易详。
有典谟,有训诰。
有誓命,书之奥。
有国风,有雅颂。
号四诗,当讽诵。
周礼者,箸六官。
仪礼者,十七篇。
大小戴,集礼记。
述圣言,礼法备。
王迹息,春秋作。
寓褒贬,别善恶。
王传者,有公羊。
有左氏,有谷梁。
尔雅者,善辨言。
求经训,此莫先。
古圣著,先贤传。
注疏备,十三经。
左传外,有国语。
合群经,数十五。
经既明,方读子。
撮其要,记其事。
古九流,多亡佚。
取五种,修文质。
五子者,有荀扬。
文中子,及老庄。
经子通,读诸史。
考世系。
知终始。
自羲农,至黄帝。
号三皇,在上世。
尧舜兴,禅尊位。
号唐虞,为二帝。
夏有禹,商有汤。
周文武,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
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
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
八百载,最长久。
周共和,始纪年。
历宣幽,遂东迁。
周道衰,王纳坠。
逞士戈,尚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
五霸强,七雄出。
蠃秦氏,始兼并。
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
至孝平,王莽篡。
先武兴,为东汉。
四百年,终於献。
魏蜀吴,争汉鼎。
号三国,迄两晋。
宋齐继,梁陈承。
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
宇文周,与高齐。
迨至隋,一土宇。
不再传,失统绪。
唐高祖,起义师。
除隋乱,创国基。
二十传,三百载。
梁灭之,国乃改。
梁唐晋,及汉周。
称五代,皆有由。
赵宋兴,受周祥。
十八传,南北混。
辽兴金,皆夷裔。
元灭之,绝宋世。
莅中国,兼戎狄。
九十年,返沙碛。
太祖兴,称大明。
纪洪武,都金陵。
迨成祖,迁宛平。
十六世,至崇祯。
权阉肆,流寇起。
自成入,神器毁。
清太祖,兴辽东。
金之后,受明封。
至世祖,乃大同。
十十世,清祚终。
凡正史,廿四部。
益以清,成廿五。
史虽繁,读有次。
史记一,汉书二。
后汉三,国志四。
此四史,最精致。
先四史,兼证经。
参通鉴,约而精。
历代事,全在兹。
载治乱,知兴衰。
读史者,考实录。
通古今,若亲目。
汉贾董,及许郑。
皆经师,能述圣。
宋周程,张朱陆。
明王氏,皆道学。
屈原赋,本风人。
逮邹枚,暨卿云。
韩与柳,并文雄。
李若杜,为诗宗。
凡学者,宜兼通。
翼圣教,振民风。
口而诵,心而帷。
朝於斯,夕於斯。
昔仲尼,师项橐。
古圣贤,尚勤学。
赵中令,读鲁论。
波既仕,学且勤。
披薄编,削竹简。
波无书,且知勉。
头悬梁,锥刺股。
波不教,自勤苦。
如囊萤,如映雪。
家虽贫,学不辍。
如负薪。
如挂角。
身虽劳,犹苦卓。
苏明允,二十七。
始发愤,读书籍。
波既老,犹悔迟。
尔小生,宜早思。
若荀卿,年五十。
游稷下,习儒业。
波既成,众称异。
尔小生,宜立志。
莹八岁,能咏诗。
泌七岁,能赋棋。
波颖悟,人称奇。
尔幼学,当效之。
蔡文姬,能辩琴。
谢道韫,能咏吟。
波女子,且聪敏。
尔男子,当自警。
唐刘晏,方七岁。
举神童,作正字。
波虽幼,身已仕。
尔细学,勉而致。
犬守夜,鸡司晨。
苟不学,曷为人。
蚕吐丝,蜂酿蜜。
人不学,不如物。
幼习业,壮致身。
上匡国,下利民。
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帷一经。
勤有功,戏无益。
戒之哉,宜勉力。
翻译: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善良的本性彼此都很接近,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所处的环境和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译文】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善良的本性就会随环境的影响而改变,至于教育的诸多规律中,应注重培养孩子的专心致志、持之以恒。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zhù)
【译文】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从坟场附近搬到屠宰场边,再三迁至学校旁),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窦(dòu)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译文】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因而窦禹钧美名远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duò)
【译文】生养孩子却不加教育,这是父亲的过错。
教育学生不严格要求,这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译文】为人子女如果不用心学习,是不对的;年纪小的时候,不肯努力、用功学习,等到年纪大了,还能有什么作为呢?
玉不琢(zhuó)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译文】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做人的道理,也就成不了大器。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译文】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结交益友,学习学习待人、处事、应对、进退的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译文】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孝顺父母是儿女应该做到的。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译文】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美德,应该及早教育培养。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译文】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其次才是增广见闻学习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明白数字的变化,并研读古圣先贤的文章,来修养自己。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译文】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如此累计上去,可以无穷无尽。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译文】古人认为混沌初开时,气之轻清者上浮为天,重浊者下凝为地。
乾坤奠定后,世上的一切生物便在天地之间繁衍生长,永无休止。
而人类则是最高等的生物。
因此古人把构成生命现象与生命意义的基本要素——天、地、人称为“三才”。
古代阴阳学家说认为,白昼的太阳为“阳气”之精髓,黑夜的月亮是“阴气”的魂魄,而群星则排列在天空中,灿烂辉煌,映衬日月。
因此古人把日、月、星称为“三光”。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译文】什么是“三纲”呢?三纲是维持维持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三种伦常关系,就是君王与臣子的言行要合乎义理,父母子女之间要有亲情,夫妻之间和顺相处。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译文】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是一年四个季节,这四时季节循环往复,永不停止。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译文】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都以中央位置为准互相对应。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译文】金、木、水、火、土为构成物质的五种基本特性,称为“五行”。
五行来源于天理。
十干者甲至癸(guǐ)十二支子至亥
【译文】“十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wù)、己、庚(gēng)、辛、壬(rén)、癸(guǐ),又叫“天干”;“十二支”指的是子、丑、寅(yín)、卯(mǎo)、辰、巳(sì)、午、未、申、酉(yǒu)、戌(xū)、亥(hài),又叫“地支”,是古代记时的标记。
曰黄道日所躔(chán)曰赤道当中权
【译文】地球围绕太阳运转,而太阳又围绕着银河系中心运转。
太阳运行的轨道叫“黄道”,赤道是地球的中线,将地球分为南半球和北半球。
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
【译文】在赤道地区,温度最高,气候特别炎热,从赤道向南北两个方向,气温逐渐变低。
我们国家是地处北半球的东边。
曰江河曰准济此四渎(dú)水之纪
【译文】直接流入大海的有长江、黄河、淮河和济水,这四条大河是中国河流的代表。
曰岱(dài)华嵩(sōng)恒衡此五岳山之名
译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这五座山称为“五岳”,是中国的五大名山。
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
【译文】知识分子、农民、工人和商人,是国家不可缺少的栋梁,称为四民,这是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wěn)
【译文】仁、义、礼、智、信,维系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五种道理永远不变,必须遵守不容许混淆。
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
【译文】大地所生长的生物,种类繁多,像草木是属于植物,遍及陆地上及水上。
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
【译文】至于动物虫、鱼、鸟、兽,它们有的能在天空中飞,有的能在陆地上走,有的能在水里游。
稻梁菽(shū)麦黍(shǔ)稷(jì)此六谷人所食
【译文】稻子、高粱、豆子、麦子、糜子和谷子,是人类所食用的主要粮食作物。
马牛羊鸡犬(quǎn)豕(shǐ)此六畜人所饲
【译文】马、牛、羊、鸡、狗和猪,叫六畜。
它们是人类所蓄养的主要牲畜。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俱
【译文】高兴、生气、伤感、恐惧、喜爱、憎恶以及欲望,合起来叫七情。
这是人生下来就有的七种感情。
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
【译文】青色、黄色、赤色、黑色和白色,这是我国古代传统的五种颜色,我们很容易用眼睛辨别出来。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译文】酸、甜、苦、辣和咸,这五种味道,是食物中所包含的五种味道。
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译文】气味主要有五种:羊膻味、烧焦味、香味、鱼腥味和腐烂的臭味,这是我们的鼻子可以闻出五种气味。
匏(páo)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译文】我国古代人把制造乐器的材料,分为八种,即匏类[笙(shēng)等]、土类[埙(xūn)等]、革类[鼓等]、木类[柷(zhù)等]、石类[磬(qìng)]、金类[钟、铃等]、丝类[琴、瑟等]与竹类[管、箫等],称为“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
【译文】平、上、去、入,是古时候的“四声”。
讲话时咬字发音应该正确,才能让人听得清楚明白。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译文】由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父亲,父亲生我本身,我生儿子,儿子再生孙子。
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译文】由自己的儿子、孙子再接下去,就是曾孙和玄孙。
以本人为中心,上数“四代”,下数“四代”,一共是九代,俗称“九族”。
是家族中长幼尊卑基本的伦常关系。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
【译文】父母对子女的慈爱,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夫妻感情和顺,兄长对弟弟的爱护,弟弟对哥哥要尊敬。
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译文】年长的和年幼的交往要注意长幼尊卑的次序;朋友相处应该互相讲信用。
如果君主能尊重他的臣子,官吏们就会对他忠心耿耿了。
此十义人所同当师叙勿违背
【译文】前面所说的:父慈、子孝、夫和、妻顺、兄友、弟恭、朋信、友义、君敬、臣忠,这便是封建社会主张的“十义”。
要求人人都应遵守的道德标准,不能违背。
斩齐衰大小功至缌(sī)麻五服终
【译文】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这是中国古代亲族中不同的人死去时穿的五种孝服。
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
【译文】礼法、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算数是古人教导子弟必备的六种技能,称为“”代读书人必须学习的六种技艺,这六种技艺到现在已经没有人能同时具备这些技能了。
惟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
【译文】在六艺中,只有书法现在还是每个人都推崇的。
当一个人认识字以后,就可以去研究《说文解字》,这样对于研究高深的学问是有帮助的。
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
【译文】我国的文字发展经历了古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这一定要认清楚,不可搞混乱了。
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原
【译文】天地之间的学问广大无边,如果都想要学,恐怕会无从学起,不如选择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日积月累功夫精深,自然水到渠成成就非凡,其余的只须知其概要,了解来源就可以了。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译文】凡是教导刚入学的儿童的老师,必须把每个字都讲清楚,每句话都要解释明白,并且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断句。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译文】读书求学,必须有一个好的开始,才能奠定良好的基础,应先熟悉宋朝朱熹所著的小学这本书,学习洒扫应对及六艺等,再来深究四书当中修齐治平的大学问。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译文】《论语》这本书共有二十篇。
是孔子的弟子们,以及弟子的弟子们,记载的有关孔子言论是一部书。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译文】《孟子》是学生万章与公孙丑等记录老师言行的书,共七篇,内容内容都是讲述道德仁义的事。
作中庸乃孔亻及(jí)中不偏庸不易
【译文】中庸这一本书是孔夫子的孙子孔伋(jí)所作(孔伋字子思,古人以字相称,以字行之。
)中是不偏不倚的意思,庸是不易,不变的意思。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译文】大学这一本书是孔夫子的学生曾参所写,本书共有十章,内容阐述一个人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译文】《孝经》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共十八章,是孔子门人所作,它论述了封建孝道。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因此古人研究学问,首先读孝经,要把孝经这一部书的道理,都融会贯通,再读四书,明白做人处世的道理,并且有了学问的基础,然后才能研究六经这些深奥的典籍。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译文】《诗》、《书》、《易》、《礼》、《春秋》,再加上《乐》称六经,这是中国古代儒家的重要经典,应当认真研读这些经典著作。
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译文】古时候的易经有三种版本,分别为《连山》、《归藏》和《周易》,共称为三易,《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了,如今流传下来的只有《周易》一种,孔老夫子曾经审订过,书中的理论比较详尽易懂。
有典谟(mó)有训诰(gào)有誓命书之奥
【译文】《书经》的内容分六个部分:一典,是立国的基本原则;二谟,即治国计划;三训,即大臣的态度;四诰,即国君的通告;五誓,起兵文告;六命,国君的命令。
这些都是《书经》的奥妙之所在。
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译文】周公制定周礼,分官设职建立国家的政治制度,六官即六卿,包含了天官:吏部大冢宰,地官:户部大司徒,春官:礼部大宗伯,夏官:兵部大司马,秋官:刑部大司寇,冬官:工部大司空,分属于天子之下,各司其职管理国家大事,为后世保存了良好的政治典范。
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译文】西汉儒家学者戴德和侄子戴圣分别著《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
其内容完整的保存了古圣先贤的言论。
由于古代“礼”和“乐”常合在一起,而《小戴礼记》中收了《乐记》,所以《礼记》一书使“礼”与“乐”齐备无缺了。
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译文】诗经“国风”、“大雅”、“小雅”、“颂”,四种文体称为“四诗”,是一种内容丰富、感情深切的诗歌,实在是值得我们去好好吟咏。
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译文】后来由于周朝的衰落,作诗的风气就逐渐没落消失了,于是孔子就作《春秋》,在这本书中隐含着对现实政治的褒贬以及对各国善恶行为的分辩。
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译文】注释和解说《春秋》的著作很多,最著名的称为“三传”,“三传”就是羊高所著的《公羊传》,左丘明所著的《左传》和谷梁赤所著的《谷梁传》。
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译文】把儒家的这些经典都通晓之后,方可读诸子百家的书。
读诸子的书只要抓住其中的要点,记住主要内容就行了。
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译文】五子是指荀子、扬子、文中子、老子和庄子。
他们所写的书,便称为子书。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译文】经书和子书融会贯通之后,就可以开始研读各种史书,史书是记载一国兴亡的事,要从中考察历代王朝传承的世系,明白各国政治上的利弊得失,和治乱兴亡的原因,给自己一个警惕。
自羲(xī)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译文】自伏羲氏、神农氏到黄帝,这三位上古时代的帝王都能勤政爱民、非常伟大,因此后人尊称他们为“三皇”。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xùn)称盛世
【译文】传至唐尧和虞舜合称“二帝”,他们都把国家当作公器,传贤不传子,把帝位禅让给贤能的人,因为没有一点私心,造就了一番太平盛世。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译文】夏朝的开国君主是禹,商朝的开国君主是汤,周朝的开国君主是文王和武王。
这几个德才兼备的君王被后人称为“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译文】后来夏禹准备把帝位传给益,因为人民怀念禹治水的功绩,加上儿子启又非常贤能,因此诸侯拥戴启为天子。
中国从此变成家天下。
经过四百多年,夏被汤灭掉,从而结束了它的统治。
夏朝传了四百年就改朝换代了。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译文】周武王举兵伐纣,在牧野与纣王决战,灭亡了商朝,建立周朝,周朝历时八百多年,这是中国历史上是统时间最长的朝代。
周辙东王纲坠(zhuì)逞干戈(gē)尚游说
【译文】自从周平王东迁国都后,对诸侯的控制力就越来越弱了。
诸侯国之间时常发生战争,一些谋士与投机份子趁机崛起,周游列国担任说客谋取功名,在各国之间进行游说,有的主张连横,有的提倡合纵,从此兵连祸结,天下苍生不得安宁。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译文】东周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春秋时期,一是战国时期。
春秋时的齐恒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号称“春秋五霸”。
“战国七雄”分别为齐、楚、燕、韩、赵、魏、秦。
嬴(yíng)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译文】秦始王姓嬴名政,采用张仪的连横外交及远交近攻等策略,将六国个个击破,兼并六国的领土,统一天下(中国)自称秦始皇。
只可惜不行仁政,暴虐无道民不聊生,传到第二代胡亥时就被抗暴队伍项羽和刘邦推翻了。
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相争,两军交战七十多回合,最后项羽兵败自杀,天下又成统一的局面。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mǎng)篡(cuàn)
【译文】汉高祖打败了项羽,建立汉朝。
汉朝的帝位传了两百多年,到了孝平帝时,就被外戚王莽篡夺了帝位,王莽篡汉后,改国号为新。
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译文】刘秀推翻王莽,恢复国号为汉,史称东汉光武帝,建都洛阳,汉朝包括西汉和东汉,共四百多年,到汉献帝时,被曹操之子曹丕所废。
魏蜀吴争汉鼎(dǐng)号三国迄两晋
【译文】东汉末年,魏国、蜀国、吴国争夺天下,形成三国相争的局面。
后来魏灭了蜀国和吴国,但被司马懿(yì)篡夺了帝位,建立了晋朝,晋又分为东晋和西晋两个时期。
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译文】晋朝王室南迁以后,不久就衰亡了,继之而起的是南北朝时代。
南朝包括宋、齐
网友问题:与孟子有关的故事有哪些?
回答作者:释怀过去-释怀过去
采纳时间:2020-05-0900:57
孟子休妻
孟子一生所取得的成就,与母亲的教导是分不开的。
一天,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叉开腿蹲在地上。
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我把她休了。
”
孟母说:“什么原因?”
孟子说:“她叉开腿蹲在地上。
”
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
孟子曰:“我亲眼看见的。
”
孟母说:“这是你不讲礼仪,不是妇人不讲礼仪。
《礼经》上不是这样说吗,将要进门的时候,必须先问屋里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
《礼经》这样讲,为的是不让人措手不及,无所防备。
而今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去,进屋没有声响人家不知道,因而让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样子。
这是你不讲礼仪,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讲礼仪。
”孟子听了孟母的教导后,认识到自己错了,再也不敢讲休妻的事了。
孟母三迁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
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足辟][bi,两字合一]踊痛哭之事。
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
”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
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
”继而迁于学宫之旁。
每月朔[shuo,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i,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
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
”遂居于此。
[白话]过去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
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足辟]踊痛哭这样的事。
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
”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
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
”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
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
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
”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始作俑者
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
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
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
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
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
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
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
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
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
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
这......余下全文>>
已解决问题
实践是真理和谬误之间的界限
是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
我的职业理想演讲稿计算机
赞美地球母亲的诗歌
汉武帝和河西走廊_夺回河西走廊对汉武帝与他的大汉帝国有何作用?
导线平差计算表数据
花鸟画的主题一般包括什么
好习惯伴我成长班会_好习惯伴我成长 主题班会流程
停止物业服务通知单
地形测量技术报告
最新提问
什么是我最喜欢的动物英语
创新三个层次包括什么
入职给客户发邮件
点面结合的作文写拔河比赛
母亲温暖的怀抱句子
深圳版一年级测试卷电子版
青海省的土壤结构
互联网金融内涵_互联网金融的内涵,大家了解吗
教研发言主题七年级语文
延伸文章資訊
- 1有哪些例子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 - 百度知道
有哪些例子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 我来答 ...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 ...
- 2统治者施行仁政的例子_有哪些例子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 ...
- 3仁政例子
提供仁政例子相關PTT/Dcard文章,想要了解更多仁政例子、孟子民主、孟子觀點有關歷史/文化文章或書籍, ... 孔子的政治思想重,孟子仁政学说的内容及其价值--理论.
- 4孟子仁政學說的內容及其價值--理論-人民網
孟子在中國思想史上的重大貢獻集中體現在孟子的仁政學說中。孟子的仁政 ... 這個例子和齊宣王“見牛未見羊”的例子是一樣的,見到與沒有見到不一樣。
- 5劉庭華:孔子的德治仁政思想及其時代價值 - 每日頭條
二、孔子的德治仁政包含崇高的人文主義精神。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含有儒家文化的基因,今天要求領導幹部堅守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做到「三嚴三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