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 - 维基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簡稱建中、建國中學、CKHS,為一所市立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設有普通班、體育班、科學班、數理資優班、人文暨社會科學資優班。

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 語言 監視 編輯   「建中」重新導向至此。

關於同簡稱的其他學校,請見「建中(消歧義)」。

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創研究或未查證內容。

(2015年9月9日)請協助補充參考資料以改善這篇條目。

詳細情況請參見討論頁。

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簡稱建中、建國中學、CKHS,為一所市立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設有普通班、體育班、科學班、數理資優班、人文暨社會科學資優班。

位於臺灣臺北市中正區南海學園正對面,為北市六省中之一。

前身為臺灣日治時期的臺北一中、三中及四中[b]。

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建國中學校徽建國中學紅樓正面與蔣中正銅像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地址 臺北市中正區南海路56號經緯度25°01′49″N121°30′46″E/25.030390°N121.512795°E/25.030390;121.512795座標:25°01′49″N121°30′46″E/25.030390°N121.512795°E/25.030390;121.512795郵遞區號100052其它名稱TaipeiMunicipalChienKuoHighSchool[a]外文名TaipeiMunicipalJianguoHighSchool原名臺灣省立臺北第一中學(1945年) 臺灣省立臺北建國中學(1946年)簡稱建中、建國中學、CKHS、JGHS類型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創辦日期1898年,​123年前​(1898)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第四附屬學校尋常中等科1945年12月6日,​76年前​(1945-12-06)臺灣省立臺北第一中學創始人町田則文(日語:町田則文)學區 中華民國(臺灣)基北區教育部學校代碼353301校長莊智鈞職員人數36人(110學年度[2])教師人數212人(110學年度[2])年級高一到高三招生性別男性學生人數2,895人(110學年度[2]) • 10年級人數938人 • 11年級人數975人 • 12年級人數982人班級數83班(110學年度[2])每班人數平均34.88人(110學年度[2])學生教師比例13.66(110學年度[2])教室數量普通教室88間特別教室20餘間多功能教室1間綜合教室1間[3]校園面積62,502平方公尺[2]校訓勤、樸、誠、勇(Diligence,Simplicity,Sincerity,Courage.)標語今日我以建中為榮,明日建中以我為榮。

(CKproudofCK.)校報《建中青年》[4]年度校刊《建中人》《建中文選》預算NT$528,920,000(2022年[5])著名校友請見校友列表諾貝爾獎得主丁肇中學生會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班聯會學生會長謝秉錡社團68個(110學年度[6])校隊橄欖球、田徑、游泳、網球前身臺北州立臺北第一中學校電話號碼+886 2 2303-4381傳真號碼+886 2 2305-2661學校網址www2.ck.tp.edu.tw校服樣式夏季制服(短袖)與褲裝。

建國中學紅樓位置臺北市中正區南海路56號建成時間日治臺灣明治42年(1909年,​112年前​(1909)) 中華民國文化資產官方名稱建國中學紅樓類型登錄等級:直轄市定古蹟公告1998年5月4日 詳細登錄資料本校校區坐落於南海路上,鄰近國立歷史博物館、教育廣播電台、台北植物園、二二八國家紀念館等文教機構,交通上可乘臺北捷運抵中正紀念堂站、小南門站及尚未完工的植物園站。

進入校門,映入眼簾的即是建中的指標建築紅樓,該建築建於1909年台灣日治時期,已登錄為臺北市市定古蹟。

建中以自由學風著稱,社團的多元蓬勃發展也頗為著名,學生人數近3000人。

110學年度有68個社團[6]。

目次 1學校象徵 1.1校徽 1.2校名 1.3校歌 1.4校訓 2校史 2.1沿革 2.2歷屆校長 2.2.1「赫赫黌宇」碑 3課程教學 3.1招生情況 3.2特殊班級 3.3教學活動 4課外活動 4.1社團活動 4.2自治活動 4.2.1班聯會 4.2.2畢聯會 4.2.3畢籌會 4.3學生刊物 4.3.1正式刊物 4.3.1.1《建中青年》 4.3.1.2《東海東》 4.3.1.3《建中人》 4.3.2地下刊物 4.4體育運動 4.4.1橄欖球 4.4.2排球 4.4.3棒球 5校園環境 5.1周遭環境 5.1.1公共運輸 5.1.1.1捷運 5.1.1.2公車 5.1.2學校 5.2校園建築 5.2.1紅樓 5.2.2夢紅樓 5.2.3校舍更新計畫[41] 6校友 6.1校友會 6.2知名校友 6.2.1學術教育 6.2.2政治 6.2.3文化藝術 6.2.4企業 6.2.5醫界 7教師 8文藝作品中的建中 9合作關係與姊妹校 9.1高級中學 9.2大專院校 10爭議 10.1徐建國校長爭議 10.1.1遴選爭議 10.1.2座談會爭議 11參見 12注釋 13參考資料 13.1腳註 13.2網頁 13.3書籍 14外部連結 學校象徵編輯 校徽編輯  作為該校精神象徵,校徽與紅樓形象常出現於各項紀念品。

三角形的深藍色校徽中,是一個「北」字圍成的框架,而三角形的中間,是一「台」字,象徵建中所在的城市;其中,又表示建中過去為臺北州立臺北第一中學校。

[7]隨著歷史的改變,校名由「臺灣總督府臺北中學校」、「臺北州立臺北第一中學校」,二戰後變成「臺灣省立臺北建國中學」,而到現在的「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

 現行校徽 台北一中校徽 校名編輯 參見:臺北州立臺北第一中學校和台灣的拼音系統爭議 建國中學的校名,乃來自於當時台北一中與二中的名稱爭議。

1945年12月6日一、三、四中臺生聯合復課後,14日,臺灣省教育處令一中、三中、四中臺灣籍學生收集進入一中,暫於四中校舍內上課。

15日週五,於四中正式上課,暫由前四中校長小林敏代理校長。

事實上,一中至四中的名稱僅決定於成立先後,但舊二中學生仍認為二中是以臺人為主之學校,而一、三、四中則是以日人為主的學校,應由二中成為一中,對教育處此舉表示不滿。

張耀堂校長自1946年一月中旬就任後,努力奔走。

教育處於是於一月二十八日將臺北一中更名為「臺灣省立臺北建國中學」,二中則更名「臺灣省立臺北成功中學」,取其「建國成功」之意。

自此,建國中學之名訂定,沿用迄今。

由於日治時代臺灣各地的「一中」多為招收日人子弟者(臺中一中除外),二中才有較多比例的臺生。

因此在戰後初期,類似的一中、二中爭議不少。

在臺中是沿用校名,臺南則互換,高雄則合併。

而臺北地區的女子中學則較為特別,臺北第一高女成為北一女中。

臺北第三高女更名為北二女中(今中山女高)。

臺北第二及第四高女則在戰後不久因校舍受損嚴重停辦,二高女原址在立法院,四高女原址在臺北護理學院城內校區[8]。

其校名中「建國」二字,原先依照韋氏拼音翻譯成「ChienKuo」,沿用已久,獲學生及校友認同,故仍經常使用非正式文宣上。

而該校知名校友馬英九於臺北市長任內市府為所屬機關學校英文譯名統一使用漢語拼音,故官方正式譯名為「Jianguo」[1]。

校歌編輯 建國中學校歌由趙友培作詞,李君重作曲。

歌詞中「看!我們重建燦爛的新中華。

」、「同學們!同學們!同學們!努力奮鬥同建大中華。

」兩句也呼應著校名「建國」二字。

[7]校歌通常會在校慶、開學典禮、始業式、結業式與畢業典禮上由樂旗隊演奏。

慣例是演奏兩次,一次原速,一次加快速度。

學生在唱到「春風吹放自由花」後常會加上一段音階下行的「蹦蹦蹦蹦」,雖然並未正式寫入歌詞中,[c]但已經成為了一種不成文慣例。

[9][7] 外部影片連結校歌 校歌(無人聲版)出品:建國中學畢籌會孫嘉時校長任內,曾將校歌依原曲重新[10]填詞,將原本的「東海東,玉山下」改為「草山高,淡水清」版本,後取消,復用原詞。

日治時期臺北一中亦有校歌,並有著「高砂島是為日本國南方的重鎮」、「仰望高聳入天的新高山」、「將此自覺之光輝散佈到全世界」等歌詞內容。

[d]校訓編輯  建國中學校徽、校訓、標語 在建中,除了全國學校共同校訓「禮、義、廉、恥」[e]外,另外以「勤、樸、誠、勇」作為其校訓[11]。

前者可以在紅樓正門看到,後者則在紅樓二樓校長室對面牆面上。

而紅樓二樓牆面上也題有「今日我以建中為榮,明日建中以我為榮」等十六字標語以勉勵學子。

另外在黃建斌、李大祥校長時期的《建中人》報脊上可以看到不同的標語:如「發揚建中人精神 守國家立場 堅奮鬥勇氣 負真理責任 抱創導熱誠」、「心平氣和 明辨是非 正大光明 彬彬有禮 作一個堂堂正正的建中人」等也可算是另一種不成文的校訓。

[12]不過今日師長較少就校訓論述或以此要求、期勉學生。

校史編輯 沿革編輯 建中大事年表紅色為  日本治台時期藍色為  中華民國時期1898設立國語學校 第四附屬學校尋常中等科改為國語學校 第二附屬學校中學科1899–19011902改設國語學校中學部1903–19061907獨立設置臺灣總督府中學校1908尋得校地鼓亭龍口町一丁目(即現址)1909遷入由近藤十郎設計的新校舍(紅樓)1910–19131914發布《臺灣總督府中學校規則》 因新設臺灣總督府臺南中學校 更名為臺灣總督府臺北中學校1915–19181919發佈第一次《臺灣教育令》 試行日臺共學19201921移交臺北州管轄後 更名為臺北州立臺北中學校1922發佈第二次《臺灣教育令》正式實施日臺共學 臺北州立臺北第二中學校成立更名為臺北州立臺北第一中學校1923代表臺灣出賽 第9回全國中等學校優勝野球大會1924–19441945二戰結束日本投降 臺籍學生改為 臺灣省立臺北第一中學 於永樂國民學校復課 後遷往日新國民學校舉辦開學典禮日籍學生改為 臺灣省立臺北仁愛中學後併入 臺灣省立臺北和平中學(今師大附中)1946更名臺灣省立臺北建國中學1947–19541955停止招收女生 配合政府防空疏散政策於臺北縣中和鄉成立五省立中學中和聯合分部1956–19661967臺北市升格為直轄市 從台灣省改隸臺北市 更名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1968九年義務教育實施,停辦初中1969–19811982由班聯會發行社團簡介本《建社望友》1983停辦附屬高中夜間部1984–19971998紅樓被指定為市定古蹟19992000停辦附屬建中補校僅存日間部高中部學制,並專收男生2001–20042005紅樓整修完成2006–20072008第一次校長遴選2009與北一女聯合開辦建北聯合特約商家與台大合作成立科學班為第一批辦理科學班的高中。

2010–20122013夢紅樓啟用20142015臺北市立高中校長遴選爭議1898年2月,時任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校長町田則文建議設立中學校,3月4日設立「國語學校第四附屬學校尋常中等科」,4月2日在今中山堂附近之房舍正式開學。

同年8月16日,再改為「總督府國語學校第二附屬學校中學科」,於次年4月1日起實施,為專收日籍學生的中等學校。

1902年3月30日改設「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中學部」[13]。

1907年5月20日獨立設置為「臺灣總督府中學校」。

1908年於臺北市鼓亭龍口町一丁目尋得校地,即今臺北市南海路56號現址。

次年遷入由臺灣總督府土木局營繕課近藤十郎所設計的新校舍。

[14]1914年發布告示第72號《臺灣總督府中學校規則》。

因新設「臺灣總督府臺南中學校」(今臺南二中),校名更為「臺灣總督府臺北中學校」。

1919年發佈《臺灣教育令》,總督府採許可制,准許臺灣人子弟可以進入日人專用的各學校,試行「日臺共學」。

1920年臺灣地方制度劃分為五州二廳。

1921年4月1日移交臺北州管轄,25日,更名為「臺北州立臺北中學校」。

1922年發布《臺灣教育令》第2次修正,實施日臺共學,因「臺北州立臺北第二中學校」(今成功高中)成立,改名為「臺北州立臺北第一中學校」。

1923年代表臺灣出賽「第9回全國中等學校優勝野球大會」,此為臺灣隊伍第一次參賽。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無條件投降,臺北一中和四中的臺籍學生10月29日於永樂國民學校(今永樂國小)復課,後來臺北三中臺籍學生加入,12月5日,遷日新國民學校(今日新國小),12月6日於日新國小辦聯合開學典禮,後以為校慶,以資紀念。

日本籍的學生,以「臺灣省立臺北仁愛中學」的名義於原龍口町臺北一中校舍繼續上課,旋併入臺灣省立臺北和平中學(今師大附中)。

12月14日,臺灣省政府教育廳下令將臺北一、三、四中的臺籍學生合併為「臺灣省立臺北第一中學」,暫於舊「臺北第四中學校」校舍(今建國中學東北角宿舍區)上課。

[15]1946年1月28日更名為「臺灣省立臺北建國中學」,初設有日夜間部高中、初中、補習學校初高中等多種學制,一度男女兼收,1955年停止招收女生。

1955年,因中華民國政府鑒於中樞方從中國大陸遷臺不久,深知時局不穩,實施「防空疏散政策」,規劃臺灣省各省立學校設立分校,於是建國中學主辦的「臺灣省臺北市五省立中學中和聯合分部」在8月設立,1963年獨立設校為台北縣立中和初級中學(今新北市立中和國民中學)。

[16]1967年臺北市升格為直轄市後改隸臺北市政府,更名為「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

1968年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政策而停辦初中。

1983年停辦附屬高中夜間部,2000年停辦附屬建中補校,僅存日間部高中部學制,並專收男生。

歷屆校長編輯 歷任校長列表   日本統治時期 臺北州立臺北第一中學校臺北州立臺北第三中學校臺北州立臺北第四中學校   中華民國時期 任別 任期 姓名 簡介 一 1945 張耀堂 二 1946 陳文彬 第一任台籍校長,二二八事件後離開台灣 三 1947 孫嘉時 四 1948 梁惠溥 五 1949 賀翊新 任期最久的一位校長,十分受師生歡迎,參見下方#「赫赫黌宇」碑。

六 1955 凌孝芬 七 1957 賀翊新 第五任校長回任 八 1967 崔德禮 代理 1972 王蕪先 九 1973 黃建斌 十 1986 李大祥 第二任台籍校長 十一 1989 劉玉春 十二 1996 李錫津 十三 1999 吳武雄 校長遴選制度修改 新制一 2003 吳武雄 新制二 2008 蔡炳坤 第一任遴選校長,因轉任臺中市副市長卸任。

代理 2010 徐建國 新制三 2011 陳偉泓 原麗山高中校長,出任校長後原代理校長徐建國轉任麗山校長。

新制四 2015 徐建國 提前退休出任私立衛理女中校長,參見下方#爭議。

新制五 2022 莊智鈞 原大同高中校長轉任 「赫赫黌宇」碑編輯 中華民國四十四年元月 赫赫黌宇 髦士三千 薰陶入座 恐後爭先 大而化之 賀公是瞻 金石貞固 永記年年   賀公仲弼主校六載春風廣 作育有方當離別群情悽愴 之詞刻石勛勤為垂紀念 建國中學全體學生三七五四人敬勒  建國中學紅樓柱上紀錄賀翊新校長卸任時受到學生歡送的石板紅樓一樓拱門左側拱柱上,鑲嵌一塊大理石刻成的「赫赫黌宇」碑,今碑面右側落款「中華民國四十四年元月」已模糊不清,難以辨認。

此碑由當時建中國文老師畢無方作並書,第四行爭字,字中短橫脫落,少一橫畫,並非漏刻;第五行而字,中間多一短畫,為漢代隸書寫法,楷書字典內的而字,中央兩直畫之間都無橫畫;第六行賀公指賀翊新校長,為建中第五和第七任校長,左側四行落款較無筆墨趣味,描寫賀校長第一次出掌建中結束,調任政大祕書長時全校刻石留念感謝校長的貢獻。

[17] 建中早年頗具影響的校長,有部份人認為是賀翊新。

[18]賀校長曾任中華民國河北省教育廳長,與戒嚴時代統治者有特殊的政治關係,得到較大的辦學空間來維護建中早期的自由開放校風。

[來源請求]賀校長曾兩度出掌建中,在建中校史上也是僅見。

課程教學編輯 招生情況編輯 進入該校的學生均經過嚴格的篩選,例如基本學力測驗須達PR值98以上,而民國99年前更須達99才能達入學門檻[19],國中教育會考換算免試入學超額比序積分則要約34.8分[20](該區滿分36分)左右才能在超額比序中脫穎而出入學(2021年)。

高一有27班(無第24班),高二28班,高三28班(2021年),學生人數約2900人。

除國共戰爭後曾短暫配合政策收容來臺之女學生外[21],該校長期以來皆只招收男性學生,近年雖有討論改為男女合校,但始終沒有實行。

該校也一直採用臺灣中學傳統的卡其色軍訓制服與綠色書包,但該校已於2019年放寬服裝儀容限制,開放學生著便服上下學[22]。

特殊班級編輯 該校設有數理資優班、人文社會資優班(於2019年打散不成班)、科學班及體育班;其體育班曾培育出多位臺灣體育好手,包含網球界前亞洲球王盧彥勳;於2018年在網球四大滿貫賽青少年組獲得兩冠一亞及年終球王,2019世大運男子單打金牌,有『夜市球王』稱號的曾俊欣也是2019年畢業的校友。

人文與社會科學資優班(分散式) 數理資優班:25班、26班 體育班:最後一班(現28班) 科學班:27班教學活動編輯 該校在職教師組成教師會,退休教師有建中會。

教師也有社團,如排舞社(師生一同參與)、教師合唱團等。

除此,各科教師組成教學研究會。

有國文、英文、數學、社會、自然、歷史、生物等。

教學研究會除出版學資(學生學習資料)以外,有時也舉辦各項活動。

如國文科教學研究會的紅樓文學獎、紅樓文藝營,歷史科教學研究會的歷史週等。

歷史週:由歷史科教學委員會主辦。

紅樓文學獎:紅樓文學獎於1980年由國文科教學研究會開辦,為目前校內重要的文學獎。

得獎作品集結為《建中文選》出版。

[23]紅樓文藝營:每年寒假舉辦,邀請許多知名作家演講。

課外活動編輯  建中成年禮紀念徽章,取得非學科之能力認證後獲得。

建國中學一向以「自由」為傲,但近來校方對於「自由」之詮釋往往偏重於學習(自由學風),而學生則較為偏重生活、行為。

由於對於自由認識的不同,學生與校方往往有所衝突。

[f]但相對於臺灣其他高中,該校對於學生之約束較少,從社團活動的豐富多元與班際活動的參與上可以略見一二。

[24][25]但近年曾有數次校方管理遲到或側門翻牆事件太過嚴格而鬧上媒體的狀況[26][27]。

該校的課外活動中,由校方或教師主辦的有一年一度的校慶創意進場、園遊會、班際合唱比賽、、紅樓文藝營、紅樓文學獎。

[28]而該校的學生自治團體班聯會也定期舉辦電影欣賞會、社團聯展、校慶舞會等等活動。

而除此之外,影響學生最多的莫過於社團活動。

社團活動編輯  建中航空社48屆社團團體照 建中航空社社團辦公室 「不入社團,猶如未入建中」是該校一句流傳許久的話。

[6];建中社團的發展歷史悠久、取向多元,社團活動相當活躍。

校方有紀錄的社團(含準社團)在2022年共有68個。

[6]校方未對社團活動之參與做限制,因此社團活動有相當高的自由度,但自99學年度起,依照教育部公佈之九九課綱,每週五表訂一節社團課程並列入學分計算,且自99學年度起所有高一新生皆需加入一個正式社團[29];。

社團人數與發展並不平均,大社可達百人以上,而小社團人數可能只有十餘人。

一般來說,目前偏重娛樂性、大眾性的社團,以及學術型的科學研究社團發展較佳。

不過隨著升學主義的高漲[30],多數社團都擔憂或面臨人數減少的問題。

建中的社團類型可大致分為學校性、學術性、才藝性、服務性、音樂性、體育性等六類[6]。

社團活動的蓬勃發展,使學生盡情發展自己的興趣,或在課餘能夠學得技藝,獲得自我認同。

社團活動中學長與學弟的緊密互動、春遊、寒訓、暑訓、成發等社團活動,都是許多建中人心中難以抹滅的青春記憶。

不少人在畢業之後,成為社團活動背後的支持力量,為建中社團的蓬勃發展繼續努力。

除了社團各自舉行的成果發表展以外,每學期的社團聯展(尤其是上學期的迎新社團聯展)與校慶時的社團靜態展覽是相當重要的展現舞臺:社團聯展由班聯會行政部門辦理,以具舞臺表演性質的社團為主,每年參與社團大約在12個左右,並且會邀請友校社團穿插[31];社團靜態展則由校方辦理,在校慶時於高三教室作靜態展示。

[32]為了使學生能夠充分的了解各類社團,該校在新生入學時會舉辦社團博覽會,自1982年始發放由班聯會行政部門編輯的社團簡介本《建社望友》[33]。

較著名的社團有合唱團,樂旗隊等。

自治活動編輯 建中學生的自治活動由班聯會統籌,另成立籌備畢業典禮及畢業紀念冊相關會務之畢聯會、畢籌會。

“ 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學生,為發揚校園民主精神,加強班級或社團之聯繫,促進師生溝通,維護學生權利,制定本憲章,永矢弗諼。

” ——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班聯會憲章序言 班聯會編輯 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班聯會為建中最高學生自治組織,為少數將行政(行政部門)、立法(班代大會)、司法(評議委員會)三權分立的學生自治組織。

約在1960年代建立,迄今約40餘年。

早期由班長組成。

1970年代逐漸發展,形成今日班聯會的基礎,各式活動也多在此時期建立,如報刊型校刊《建中人》之發行、今日之社團聯展(迎新、送舊與校慶音樂會)、電影欣賞會等。

1980年代由於行政團隊與其他班長的分化,而形成了今日行政-議會分立的局面,但在此同時也引發兩份章程問題,行政-議會分立的體制並沒有受到當時校方的認可,但班聯會仍以該體制行事。

1987年2月9日舉辦臺灣高中第一次的自辦舞會。

今日班聯會之體制於1992年正式確立,同時並確認全體學生皆為班聯會員。

但1990年以後班聯會並不如以往活躍,活動的數量較以往減少,學生對主席普選的參與也日漸冷淡,《建中人》也數次停刊。

今日多認為部份班代素質與行政部門的封閉是班聯會弊病的主要原因。

但不可否認的班聯會作為建中之學生自治組織,對於學生權利的維護有一定的功效。

政界校友如孫大千、陳學聖在建中時都曾參與班聯會活動。

目前班聯會之行政部門擁有一間專屬空間,位於夢紅樓地下室,主要業務有舉辦社團聯展(上下學期)、電影欣賞會(目前與北一女中班聯會合辦,稱「建北聯合電影欣賞會」)、校慶舞會、校慶紀念品、畢業紀念品、《建社望友》社團簡介編輯、建北特約商店協調等。

班代大會主要業務有審議預、決算、監督行政部門。

行政部門另下設獨立機關-選舉委員會,專責舉辦班聯會主席選舉及會員投票(即校園內公投)。

[34]近年受網路匿名空間「黑特建中」[35]影響,種種內幕與模糊地帶一一浮上檯面,班聯會進行一連串的變革,但成效仍待觀察。

畢聯會編輯 畢業生聯合會,由各班級之畢業生代表組成,負責製作畢業紀念冊及協助畢籌會辦理畢業典禮。

下設行政組、編輯組、稿件組、聯絡組等四個分組。

畢籌會編輯 畢業典禮籌備委員會,專責籌備畢業典禮活動。

下轄五個組別分別是秘書組、典禮組、活動組、美宣組、影片組 秘書組負責行政業務包含文書、會計、學生公假處理、網站架設、校外公關(邀請致詞嘉賓校友) 典禮組負責畢業典禮當天流程相關事務業務劃分六個部,分別為表演部、路線部、頒獎部、人力部、設備部、時間部。

表演部負責主持人、司儀、致詞代表的徵選。

路線部負責進退場路線規劃、座位配置、繪製路線圖、校園地圖。

時間部負責擬定畢業典禮的細部流程。

活動組負責畢業典禮前各項活動及畢業刊物。

美宣組負責畢業典禮會場、展場的設計與佈置。

影片組負責畢業典禮影片與畢業歌MV製作。

學生刊物編輯 正式刊物編輯 《建中青年》編輯 由建中青年社主編的半年刊與校刊[36]。

內容從逍遙遊(笑話集)到國家、國際議題,如臺語文學、「三月學運」和由「雪山獅子旗」介紹「西藏獨立運動」等。

1954年創刊,禁刊後於1958年12月6日復刊第一期,2010年代以人文與社會相關之專題為主要內容取向。

原為強制購買(包含在學生活動費裡),但在133期時開始自由認購。

不少知名校友出身自該社,包括作家(楊照、王文華、朱宥勳、羅毓嘉、盛浩偉)、學者、律師、政治人物(江宜樺、楊偉中、王炳忠、陳為廷……)等。

《東海東》編輯 2013年10月創報,來由為建中校歌歌首三字「東海東」,為建中青年附屬之報紙刊物。

主要報導與建中校務運作,學生事務有高度相關的時事議題,如:「合作社全面用卡,現金交易走入歷史」、「『自由樂捐』的廁所清潔費」、「數學段考──數學老師的陰謀?」等;然其中不乏受到當事人關注之議題,像是:「過馬路被記警告,教官懲處過當?」、「我們要公平的籃球賽」、「舞會結束後,建中一團亂,社團、班聯會有待改進」......較具爭議,可引發討論的時事。

2015年11月20日刊登報導《校長座談會 徐建國:名校畢業生與無業遊民票數相同並不公平》引發爭議,後對於語序以及引用中的錯誤致歉,詳見徐建國校長座談會爭議。

第11刊(2016年1月)後因經費不足及人力狀態持續停刊中。

《建中人》編輯 建中文選:歷屆紅樓文學獎得獎作品與課堂優良作文合編之建中年度文選。

一年一本,早期由中央日報社代理出版。

目前由國文科教學研究會發行。

資優班成果彙編:數理與人社資優班各自的專題研究作品集(分開發行),由各屆資優班製作。

地下刊物編輯 該校有非正規地下刊物,如1990年代初,對當時校方制度表示不滿的《火種》(僅發行兩期)[37],及其停刊後響應的刊物《阿魯巴》(1993年發行,共四期)。

體育運動編輯 橄欖球編輯 建中橄欖球隊為臺灣高中橄欖球勁旅,日治時期曾在昭和9年、昭和15年兩度奪得全日本中學橄欖球大賽(日語:全国高等学校ラグビーフットボール大会)冠軍。

戰後曾經在全國橄欖球賽高中組連續獲得十九次冠軍。

早期校友設計隊服時,以紐西蘭全黑隊(AllBlack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為師,設計全黑色隊服,因此被喻為黑衫軍。

建中橄欖球隊為建中最具歷史性及代表性校隊,為建中爭取無數榮譽,其堅忍不拔,沉著應戰,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隊訓也被喻為建中精神的代表。

建中校內刊物《建中青年》第80期曾經以橄欖球隊作為主題報導,其中形容「南海少年遊俠客,詩成嘯傲凌滄州,曾因酒醉鞭名馬,生怕情深累美人」。

排球編輯 建中排球隊為橄欖球以外,建中另一支成績顯赫的運動校隊,在參加高中排球聯賽乙級聯賽期間曾於93和95學年度奪冠,98學年度選擇升級挑戰甲級聯賽就奪下第八名的佳績,隊史最佳成績為103和109學年度的第7名[38]。

棒球編輯 1906年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中學部(後來改名為台北一中)成立了台灣第一支正式棒球隊,也是第一個打進甲子園的台灣球隊,1923年台北一中代表台灣首次參加夏季甲子園大賽,然而第一戰便輸球淘汰,1929年台北一中再度打進甲子園,3連勝打進4強,創下隊史最佳戰績,一直到1940年台灣最後一次參加甲子園大賽,也是由台北一中代表,總計參加5次夏季甲子園、2次春季甲子園[39]。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台北一中棒球隊「自然消滅」,直到1998年重新成立棒球社,先後參加高中棒球聯賽與金龍旗青棒賽,於97年學年度開始,在高中聯賽中從硬式組轉戰軟式組。

以非科班出身為主的北區高中棒球聯會,曾6度獲得冠軍。

[40] 校園環境編輯 周遭環境編輯 建國高中校區坐落於南海路上,鄰近國立歷史博物館、教育廣播電台、台北植物園、二二八國家紀念館等文教機構,交通上可乘臺北捷運抵中正紀念堂站及小南門站。

公共運輸編輯  捷運編輯   淡水信義線、松山新店線:中正紀念堂  小南門線:小南門站  萬大-中和-樹林線:植物園站(興建中)公車編輯 建國中學/建國中學(歷史博物館)[g]:1路、204路、630路 龍口市場:242路、568路、624路、907路學校編輯 臺北市立大學 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 臺北市立弘道國民中學 臺北市立中正國民中學 臺北市立國語實驗國民小學 臺北市立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校園建築編輯 主條目: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建築列表 其校園規劃以操場為中心,各校舍皆圍繞操場興建。

進入校門,映入眼簾的即是建中的指標建築紅樓,其建於日治時期之1909年,當時建國中學之前身臺北一中以紅樓為靜態教學區,其餘為宿舍、風雨操場、武道館等活動區域。

二戰結束後,由於學生人數增加,逐漸改建為靜態教學之校舍。

1998年列入臺北市市定古蹟。

紅樓編輯 主條目:建國中學紅樓 為該校最早落成之建物(1909),是該校之精神象徵。

1973年教育當局鑑於紅樓破舊,欲拆除改建,黃建斌校長大力反對,使其得以保存,後幾經修葺。

2005年為最近的一次重修,該次工程將外牆、屋頂梁架與屋瓦等做了大幅度的修復。

一樓穿堂兩側為校友會、家長會之辦公室,其正上方為校長室。

東側一樓依序為輔導室、團體輔導室、輔導會議室。

二樓為校史室、校史資料室、資優研討室。

西側依序為總務處、人事室,走廊為手語社社辦。

二樓為秘書處、會議室與台北市資優教育中心。

紅樓 紅樓正面  紅樓二樓拱廊  孔子行教圖 夢紅樓編輯 原名教學綜合大樓﹑位於資源大樓旁,耗資六億餘新台幣建成,為目前校區最新的建築物。

大樓外觀採用紅色與灰色元素,「呼應紅樓古樸之風,具現代紅樓之意象」。

夢紅樓名稱由建中師生、校友、家長共同命名,並於2010年12月14日校慶時公佈之。

該大樓為一棟地上七層、地下三層的建築物,名稱取材自《紅樓夢》,並呼應該校精神象徵紅樓。

地下一樓:社團空間。

一樓:夢紅樓藝廊、資源教室。

二、三樓:國文專科教室、英文專科教室。

展演廳(跨二三樓)可容納500多人的的大型展演廳,合唱團每年於此進行音樂表演,每年高二班際合唱比賽亦在此舉行。

四樓:國際會議廳、數學專科教室。

五~七樓:社會科專科教室。

夢紅樓 夢紅樓正面  國際會議廳  夢駝林藝廊  校舍更新計畫[41]編輯 科學教育大樓 拆除明道樓(1961年建,目前有19間教室) 以逐年減1班推算,3年後[42]全校82班,正誼、致知與自強樓共有76間教室,各年級體育班和科學班調整至夢紅樓上課,明道樓即有拆除可能。

原明道樓原址加上西側停車場,新建科學教育大樓 設新式自然科實驗室、器材室、研究室,並含32-40間普通教室(做為未來高一教室)。

(政策需要時,可成為臺北市科學教育中心,專責辦理學科能力競賽等)社團活動大樓 拆除科學館(1975年建)、自強樓(1981年建)與第3宿舍、校長宿舍 改建為社團活動大樓,設餐廳、社團活動教室與展演廳。

藝能大樓 拆除格物樓(1967年建)與學生活動中心(1984年建), 改建為藝能大樓,整合藝能學科教學空間,並使畢業典禮能在室內舉行。

其他 拆除第1宿舍(校門東側)與第4宿舍(學生活動中心後方),作為綠地景觀與休閒之用。

校友編輯 校友會編輯 台北市建國中學校友會1981年成立,現任理事長為吳坤光[43]。

另外也設有財團法人台北建國中學校友會文教基金會(成立於1983年),董事長由校友會理事長吳坤光兼任[44]。

除上述提及的台北市建國中學校友會,建中在臺灣多數主要大學均有校友會運作。

在部分大學成立建中校友會(例如國立清華大學、部分海外地區),並與友校聯合舉辦活動;在部分大學則與北一女共同組成建中北一女校友會(例如國立臺灣大學、國立交通大學、國立成功大學、國立中央大學、部分海外地區),簡稱建北會。

知名校友編輯 主條目: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校友列表 學術教育編輯 丁肇中: 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現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姚期智:2000年圖靈獎得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北京清華大學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郝慰民: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業委員會(IPCC)成員,美國大氣科學家。

大學校長(現任) 管中閔:國立台灣大學校長 林奇宏: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校長 周景揚:國立中央大學校長 陳松柏:國立空中大學校長 唐傳義:靜宜大學校長 施朝暉(史明):故台獨理論家,台灣四百年史作者(台北一中) 陳文成:故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統計系助理教授,台灣著名政治命案陳文成命案受難者 李錫津:建中第十二任校長、前嘉義市副市長政治編輯 馬英九:前中華民國總統、曾任中國國民黨主席、台北市市長 賴清德:現任中華民國副總統,曾任行政院院長、台南市市長 陳建仁:前中華民國副總統、曾任國家科學委員會主任委員、衛生署署長、中央研究院副院長 朱立倫:現任中國國民黨主席、曾任行政院副院長、新北市市長、桃園縣縣長 陳時中:現任衛生福利部部長兼任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 林佳龍:現任外交部無任所大使、曾任交通部部長、台中市市長 黃偉哲:現任台南市市長 鄭文燦:現任桃園市市長 江鵬堅:故民進黨創黨黨主席 黃國昌:時代力量創黨黨主席 蔣萬安:現任中國國民黨籍立法委員 鄭南榕:故台獨實踐者、社會運動者文化藝術編輯 白先勇:作家,代表作:《台北人》、《寂寞的十七歲》、《孽子》 吳祥輝:作家,政治公關公司負責人。

代表作:《拒絕聯考的小子》、《芬蘭驚艷》 楊德昌:故電影導演,代表作:《恐怖份子》,《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麻將》,《一一》 賴聲川:電影、戲劇導演,代表作:《那一夜,誰來說相聲》,《暗戀桃花源》,《如夢之夢》 陳德森:香港電影導演 聞天祥:知名影評人、曾任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執行長 邱威傑:知名Youtuber,上班不要看創辦人,臺北市第13屆市議員 曾博恩:知名於站立喜劇,《博恩夜夜秀》主持人 姚中仁:藝名MCHotDog(熱狗),台灣饒舌歌手(建中補校,已裁撤) 范姜峻宏:藝名范姜,台灣饒舌歌手,前拷秋勤樂團主唱 熊信寬:藝名熊仔,台灣饒舌歌手企業編輯 曹興誠:聯華電子榮譽董事長 郭台強:正崴精密公司董事長 蔡力行:聯發科技共同執行長,曾任中華電信公司董事長、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總經理兼執行長 黃崇仁:力晶半導體董事長 馬志玲:元大集團總裁 蔡萬才:富邦集團創辦人 蔡明忠:富邦金控董事長 蔡明興:台灣大哥大董事長 駱錦明:王道商業銀行創辦人 吳東亮:台新國際商業銀行董事長 何壽川:永豐餘集團董事長醫界編輯 吳坤光:現為吳坤光婦產科診所院長、建中校友會會長。

王志平:(1986年,建中高三28班畢業。

第101屆知名校友重聚會委員。

)王渡王飛王品王道醫療生技暨英屬維京群島、開曼群島境外控股新事業投資集團榮譽創辦人、董事長。

[45]教師編輯  原任新竹檢察官而於二二八事件時遇害的教師王育霖 曾任或現任教於建中的知名或有社會爭議的教師包括:王育霖、施寄青、張萬傳、張香華、曾昭旭、陳燁、高國華、李文禮等。

文藝作品中的建中編輯 建中雖然是一個以數理見長的高中,也沒有藝術類的專門課程,但絲毫不影響建中人對電影的興趣。

校友中出現不少的導演和影評人。

這些導演也喜歡以自己的成長歷程為題材,使得建中也成為一些電影的素材。

早期改編自吳祥輝著作《拒絕聯考的小子》的同名電影,即以建中校園環境為題材,實地拍攝於淡江中學。

1980年代中期有一部電影《國四英雄傳》,探討臺灣的升學考試問題。

有一幕戲在建中和北一女校門口取景,並有一名徐姓高一資優班學生在電影中客串演出一名建中學生。

導演王正方的《第一次約會》以其求學時代的建中為背景,在建中取景並有許多建中學生入鏡。

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以他就讀中學時發生在建中夜校生的情殺事件為題材。

其中校園部分都在建中取景,並刻意避開不符合時代感的校景,試圖重現數十年前壓抑封閉時代的凝重感覺。

由著名文學家、亦是建中校友白先勇所撰寫的文學作品《孽子》,其故事男主角李青所處的校園場景一般認為即是建中校園。

由公共電視製作、曹瑞原導演的同名電視劇「孽子」,男主角李青(范植偉飾)與趙英(楊祐寧飾)在校園內的情慾衝突場景,就是在建中紅樓兩側的拱型穿堂下拍攝。

在2010年上映的知名電影《艋舺》中的虛構學校「中華高職」,即是於建中的格物樓樓頂及明道樓走廊和教室取景。

片中太子幫所翻越的圍牆,位於明道樓後方。

合作關係與姊妹校編輯 建中與臺灣各高中及大專院校進行許多合作,並組織策略聯盟,舉行跨校選課、各學科研習營、校園參訪等活動。

除此之外,建中也與許多國外學校締結姊妹校,定期舉辦參訪與交流活動。

建中設有負責國際交流的學生志工「建中使節團」,協助接待外國學生或其他人士進行校際交流。

 建中國際交流事記 高級中學編輯   中華民國 臺北市高中五校聯盟 北一女中 中山女中 師大附中 成功中學  日本 石川縣立金澤泉丘高等學校 大阪府立北野高校(日語:大阪府立北野高等学校) 山形鶴岡南高校(日語:山形県立鶴岡南高等学校) 愛媛松山南高校(日語:愛媛県立松山南高等学校) 福島會津學鳳高校(日語:福島県立会津学鳳高校) 東京小石川中學 戶山高校 京都嵯峨野高校 名古屋高校 靜岡掛川西高校 鹿兒島錦江灣高校 長野白馬高校  德國 GEG文理中學(德語:Graf-Eberhard-GymnasiumBadUrach)  南韓 釜山科學高中(韓語:부산과학고등학교)  法國 路易大帝高中  新加坡 國大附中 華僑中學 萊佛士書院  中國 北大附中  美國 加州南麓中學(英語:SouthHillsHighSchool(WestCovina,California))  柬埔寨 暹粒省大吳哥高中  緬甸 皎脈崇華佛經學校大專院校編輯   中華民國 科學班 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高中五校聯盟 國立臺灣大學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國立政治大學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北科大 臺北醫學大學 實踐大學  香港 香港城市大學爭議編輯 徐建國校長爭議編輯 遴選爭議編輯 主條目:2015臺北市立高中校長遴選黑箱事件 建國中學於本次遴選中選出麗山高中校長徐建國為新任校長,然而其校內投票過程中候選人過去在麗山高中的辦學績效評鑑不公開,使投票人無從參考,直到遴選會正式開會時才公布,又在遴選會上要求每人都必須簽下保密協定,不能對外公布。

而徐建國辦學績效評鑑為「良好」(為三等第中的最低等第)以及涉及政見抄襲麗山高中校務計畫而被上呈教育局,使人質疑新校長的辦學能力。

而且該次遴選會議有兩名委員沒有收到開會通知,教育局以2票不影響13票為由認定會議有效而通過其任命。

座談會爭議編輯 2015年11月20日學生刊物《東海東》報導《校長座談會 徐建國:名校畢業生與無業遊民票數相同並不公平》[46]針對可否學生穿著運動服進出校門的議題,徐校長認為「運動服設計的並不好看,穿運動服進出會影響外界對建中生的觀感。

」穿制服後再帶運動服來更換並無不妥,針對校內問卷調查結果「穿著制服相當不方便」,希望能夠開放學生穿著更便於活動的運動服進出校門。

徐校長回應,民主不該只是單純採納較多人意見,舉例建中畢業、台清交等名校畢業的人,跟只有國小畢業的無業遊民,雙方的學識有所差距,卻都是一人一票,「你覺得這樣公平嗎?並不公平嘛!」不該全然採納學生的意見,但很願意傾聽學生的聲音。

該報導刊登後引發學生、校友與社會大眾討論,徐建國於隔日出面表示報導內容是舉例說明選舉制度的演變過程,是提問而非定論,希望和學生進行善意溝通。

[47]東海東團隊於22日晚間在臉書粉絲團發表道歉公告,表示報導引用校長時語序有誤、結論錯誤連結、未完全引用原話[48][49],於25日當面向校長道歉,並提出對受訪者及閱聽人所做的兩點承諾[49]。

徐建國校長座談會談話內容: 「你今天讀建中,將來去讀台大、清大,結果呢,投票的時候選總統跟選立委,你都只能投1票;我住在你們家隔壁,我只有小學畢業、我是1個無業的遊民,我什麼事情都不懂,然後社會的什麼東西我都不配合,我是1個非常沒有、沒有品味的1個人。

結果呢,你投1票,我也投1票,你覺得這樣公平不公平?在1930年代之前,你去查很多國家,在開始投票的時候是不公平的,對不對?學問讀這麼高,怎麼你投1票,我也投1票呢?你投A我就投B,我們2個就抵銷,你覺得這樣公平嗎?是不是?不公平嘛!是不是你應該投2票或3票,或者你投1票的價值等於是我的2倍或3倍,這樣比較合理啊! 比如說類似這樣,可是為什麼現在呢、演變到現在,變成大家都投一樣?有一個問題在,什麼問題?以前我在教公民的時候講的問題,什麼問題?就是為什麼你投的票數是我的2倍,而不是1.8或是2.2?請你解釋給我聽聽看,就是說這個數字是怎麼算出來的?就是這個問題啊!擺不平嘛!有人認為說應該3,有人認為說2.5就可以,這到底要怎麼算?用什麼劃分?博士3、碩士2.5?還是怎麼樣?就是到底要算幾倍呢?這個就是擺不平的地方,所以演變到這100年來,乾脆大家都投1票。

事實上,這個是不合、比較不符合一般的那種觀感,可是到現在變成一種解釋就是說:反正你是人、你有投票權,你就投1票,你的權利就跟我都一樣,可是真正講起來這個投票的意義不是這樣,對不對?可是現在演變成這樣,可是現在大家也多數人能夠接受啊!大家所有教育都被教成這樣,是不是大家都可以接受?好吧!那這樣就好。

對不對?」——徐建國,2015建中校長座談會 外部影片連結 建中校長座談會,2015年11月20日訪問 參見編輯  台灣主題  教育主題  台北主題 臺北一中 建國中學紅樓 建中樂旗隊 舊制中學校(日本) 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校友列表 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建築列表注釋編輯 ^原本「建國」二字,羅馬字依照韋氏拼音寫成「ChienKuo」,沿用已久,獲學生及校友認同,故仍經常使用非正式文宣上。

而臺北市政府為所屬機關學校英文譯名統一使用漢語拼音,故官方正式譯名為「Jianguo」。

見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所屬機關學校英文譯名對照表(PDF).[2013-06-19].(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14-01-09). [1] ^根據成立時間先後為臺北一中、三中、四中,因1945年復課時是由此三所學校之臺籍學生復課。

參考《建中世紀》沿革篇。

^建中畢籌會的校歌伴唱影片將蹦蹦蹦蹦寫入歌詞,見下方影片連結。

^此三種校歌的版本可在建中校史室的網站欣賞;日治時期校歌midi歌曲及歌詞 ^1939年,教育部「禮義廉恥」定為全國共同校訓。

參見訓辭 ^2018年9月,學生自行成立「無限期反對建中紫背心校安」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無限期反對建中紫背心校安-1030077153842877/ ^建國中學站牌位於後門之寧波西街,建國中學(歷史博物館)站牌則位於正門之南海路上;其中寧波西街站牌僅設置東行,南海路站牌則僅設西行,而兩站牌行經路線完全相同 參考資料編輯 腳註編輯 ^1.01.1認CK不愛JG建中生發動「正名」運動.自由時報.2011-06-24[2022-02-20].(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6).  ^2.02.12.22.32.42.52.6中華民國教育部統計處.高級中等學校概況統計(110學年度)(PDF).[2022-08-05](中文(臺灣)).  ^學務處生輔組.110學年度學生手冊(PDF).2021-09-06[2022-01-17].(原始內容(PDF)存檔於2022-01-18).  ^自一四一期起不再以該校校刊名義出版.建中青年社.2015-10-20[2022-01-14](中文).本刊《建中青年》長期由建中青年社編輯,自九十七期起不再受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審查內容,但由於一四一期發行時該校學務處要求審稿,本刊為落實編輯自主,故不再以該校校刊名義出版。

  ^111年度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附屬單位預算之分預算(PDF).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2021-06-23[2022-02-13].(原始內容(pdf)存檔於2022-06-18)(中文(臺灣)).  ^6.06.16.26.36.4建國中學班聯會行政部門.110學年度建社望友.[2021-09-26].(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5)(中文(臺灣)).  ^7.07.17.2校徽與校歌.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2020-01-26].(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26)(中文(繁體)).  ^參考::ephemeris ::»戰後的原台北第二高女校舍(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可參見建中合唱團在YouTube之教唱影片。

事實上,新生訓練時校方亦有提及。

^建中歷史巡禮-校史導覽手冊(PDF).台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2022-01-16].(原始內容(pdf)存檔於2022-06-18).校歌--日治時期的校歌充分展現日本帝國立足臺灣,拓殖亞洲的企圖。

光復後開始使用「東海東玉山下;培新苗吐綠芽,春風吹放自由花。

為樑為棟……的版本至今(除了中間數年改用其他版本之外)。

  ^見學生手冊 ^賴浩敏校友(1957年畢業)專訪.建國中學校友會.[2022-06-02].(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10).  ^《建國中學紅樓—歷史沿革》,文建會所屬網頁[永久失效連結] ^《建中世紀》 ^《建中世紀》沿革篇 ^新北市立中和國民中學.新北市政府教育局.[2020-01-25].(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23).  ^吳鴻霖.【台灣印象】建國中學紅樓.人間福報.2021-12-16[2022-02-27].(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18).  ^賀公在位最長,樹立建中自由校風,《建中校友》、《建中校友名錄》均有多篇文章特別提及賀校長且均有相當正面的評價。

^基測預估建中280分北一女278分.自由時報.[2022-02-16].(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5).  ^高中職免試入學錄取率99.15%創新高.中時電子報.[2022-02-16].(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5).  ^存档副本.[2021-08-12].(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18).  ^建中8月開放穿便服!網一面倒反對:穿制服才帥、把妹必勝.三立新聞台.[2022-02-16].(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5).  ^參考紅文簡史(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ETtoday新聞雲.熊貓擠爆北一女!他好奇「建中生都不叫外送?」畢業學長&在校生解答了.ETtoday新聞雲.[2022-06-07].(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7)(中文).  ^自由時報電子報.午休開放外出建中生照翻牆-生活.自由時報電子報.2009-06-09[2022-06-07].(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5)(zh-Hant-TW). 引文格式1維護:未識別語文類型(link) ^校安人員管「吃早餐」建中學生連署要求「紫衣」撤出校園.蘋果日報.  ^嚴抓違規引反彈建中生反「紫背心人」.聯合新聞網.[2018-10-17].(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17).  ^第32屆紅樓文學獎徵文.2022-01-11[2022-01-16].(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18).  ^2006年校方曾傳出有意將社團納入正式課程中的綜合活動,只限定四十個社團,並由指導老師上課。

消息公布後,班聯會曾發表一篇聲明,反對社團活動計算學分,認為這樣的做法已違反建中社團「自由」的風氣與傳統。

而校方則仍並未公布任何實施辦法及措施。

^聯合報.學習歷程檔案上路學術社團變搶手?.[2019-10-17].(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5).  ^陳偉泓校長:「……邀請了……等14個社團演出,另邀了友校的……等四個社團共襄盛舉……」,引自102年由班聯會67屆下行政部門發行之社團聯展小冊<>中校長的話 ^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慶祝110週年校慶系列活動一覽表(PDF).[2022-02-16].(原始內容(pdf)存檔於2016-10-20).  ^自110學年度起《建社望友》改為電子版 ^洪2007. ^黑特建中FB粉專(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黑特建中」粉絲專頁已遭臉書停權,停權後開始出現建中生自行成立在其名後添加數字衍生的粉專 ^自一四一期起不再以該校校刊名義出版.建中青年社.2015-10-20[2022-01-14](中文).本刊《建中青年》長期由建中青年社編輯,自九十七期起不再受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審查內容,但由於一四一期發行時該校學務處要求審稿,本刊為落實編輯自主,故不再以該校校刊名義出版。

  ^建中青年第103期-「火種」以及一群人的故事[永久失效連結] ^HVL》建中直落三明德追平校史最佳第七名.2020-01-10[2020-03-12].(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23).  ^7次進軍甲子園台灣最多(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自由時報,2013-12-01 ^台灣史上第一支棒球隊 建中見證國球發展(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ETtoday,2013-02-16 ^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108學年度市立高級中等學校校長遴選學校經營計畫書(PDF).[2022-01-18].(原始內容(PDF)存檔於2022-01-18).  ^該文件於108學年(2019-09)出版,此處指涉之3年後應為2022年9月後 ^台北市建國中學校友會.第十四屆理監事名單.alumni.ck.tp.edu.tw.[2022-02-27].(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7).  ^財團法人台北建國中學校友會文教基金會.第九屆董事名單.alumni.ck.tp.edu.tw.[2022-02-27].(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31).  ^陳筱娟大律師:真實、良善、接近完美的「超人性」人道精神,是王渡王飛王品王道新事業投資集團榮譽創辨人「王志平大醫生」的一貫立場與信念.大蘋果醫療生技資訊電子報.2022-01-01[2000-09-09].(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7). 請檢查|access-date=中的日期值(幫助) ^東海東.校長座談會 徐建國:名校畢業生與無業遊民票數相同並不公平.2015-11-20[2022-01-1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2-22).  ^名校生遊民投票說建中校長:誤解.中央社.2015-11-21[2015-11-2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1-21).  ^建中「東海東」臉書向校長道歉:引用校長語序有誤.中央社.2015-11-23[2015-11-2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1-23).  ^49.049.1【東海東聲明稿】.2015-11-2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06)–透過Facebook.  網頁編輯 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網站(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網站(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台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網站(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建中校史室網站[失效連結](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紅文簡史[失效連結](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駝.客.站@PBWiki/社團家族[失效連結](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書籍編輯 洪才登.建國中學班聯會演變與現況.市立建國高級中學第一屆人文及社會科學資優班專題論文(未出版)(臺北市).2007(中文(臺灣)).  張英睿(1983)。

建中建築研究。

建中青年,79期,65-69。

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1997)。

建中世紀:百年校慶專輯。

臺北市,建國高級中學。

鄭維中(1992)。

校史稿。

建中青年,96期,34-81。

林昂稷主編(2004)。

建社望友─建中社團2004。

臺北市,建國高級中學。

林韋翰主編(2006)。

建社望友─2006建國中學社團簡介。

臺北市,建國高級中學。

外部連結編輯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網站 台北市建國中學班聯會(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台北市建國中學教師會(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台北市建國中學家長會(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台北市建國中學校友會(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oldid=73067823」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