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Wikipedia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离骚》是屈原在流放中的代表作品也是他一生中最伟大的诗篇。

全篇三百七十三行,共二千四百九十个字,屈原将他的思想、感情、想像、人格 ... 屈原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此条目的主题是战国时期政治家、诗人屈原。

关于其他同名条目,请见“屈原(消歧义)”。

屈原左徒、三闾大夫清殿本屈原画像字原本名姓:芈氏:屈名:平出生公元前343年11月14日逝世公元前278年6月6日(享年65岁)国籍楚国活跃时期战国时代知名作品《离骚》《天问》《九歌》《九章》《大招》《远游》《卜居》《渔父》父母父:伯庸 屈大夫像(取自清乾隆年间《历代名臣像解》) 屈原(约前343年-约前278年6月6日),芈姓,屈氏,名平,字原,楚国人(今湖北省秭归县,一说湖北荆州纪南[1]),自称是古帝高阳氏的后裔[2],其先祖屈瑕受楚武王封于屈地,因以屈为氏。

官拜左徒,为楚王近臣[3]。

屈原受楚怀王信任,且有楚国第一诗人的美称,任三闾大夫,常与楚怀王商议国事,主张楚国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多次反对楚怀王与秦国交好的举动。

在秦昭王扣留楚怀王之后,屈原继续辅佐楚顷襄王[4]。

楚顷襄王六年(前293年)楚顷襄王谋划再与秦国讲和。

屈原斥责楚顷襄王和子兰,楚顷襄王大怒,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因此被驱除出楚国都郢都,被流放于更偏远的江南地区。

历时十八年。

然而,正是因为被流放,使得屈原广泛地接触了底层的人民群众,也接触了丰富生动的楚国民间文化,留下了千古绝唱《离骚》。

[5] 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武安君白起率军攻破郢都,楚顷襄王被迫迁都。

屈原虽日夜思念郢都,却因被放逐而不能回朝效力祖国而十分痛苦和悲伤[6],从行至长江边,作《怀沙》一赋。

怀抱一石,投入汨罗江而死[7]。

后世端午节吃粽子即是为纪念屈原。

目录 1家世 2出生地争议 3生平 3.1生年争议 3.2取名 3.3初任左徒 3.4第一次流放(汉北地区) 3.5第二次流放(江南地区) 3.6写作 3.7自尽 4作品 4.1《离骚》 4.2《九章》 4.2.1《哀郢》 4.2.2《怀沙》 4.2.3《抽思》 4.2.4《思美人》 4.2.5《橘颂》 4.3《天问》 4.4《九歌》 4.5风格 5弄臣之疑 6地位与评价 7后世纪念 8轶事 9注释 10参考书目 11参见 12外部链接 家世[编辑] 屈原出自楚国公族屈氏,屈氏与昭氏、景氏并称王族三姓,屈原曾任三闾大夫,据说就是掌管昭、屈、景三氏的事务。

屈,昭,景为楚国大姓[8][9]。

屈氏子孙如屈重、屈完、屈到、屈建等,在楚国都曾担任过要职。

屈原的父亲叫伯庸。

到了屈原这一代,屈氏为高官的人不多,只有屈原和后来被秦国俘虏的大将屈匄。

屈原楚辞《九章》中的《惜诵》曾说道:[10]“忽忘身之贱贫”。

可能当时贵族家庭已衰落。

出生地争议[编辑] 屈原的生平与事迹主要见于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记载,但由于列传未记载屈原的出生地,以至屈原籍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秭归说 现存的先秦史籍中均找不到关于屈原的记载。

而最早记载屈原的出生地在秭归的当属东晋袁山松(一作袁崧)的《宜都山川记》(亦称《宜都记》)和南朝宋盛弘之的《荆州记》。

云屈原故里秭归乐平里犹存有旧田宅、石屋基、玉禾田及屈原贤姊的女媭庙、捣衣石等遗迹。

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注》引袁山松《宜都山川记》云:“秭归,盖楚子熊绎之始国,而屈原之乡里也。

原田宅于今具存。

”又说:“(秭归)县北一百六十里有屈原故宅,累石为室基,名其地曰乐平里。

宅之东北六十里,有女媭庙,捣衣石扰存。

”晋庾仲雍《荆州记》亦有“今其地名乐平。

”相同记载。

(“乐”读yuè乃“生”之意,引东汉高诱注释《淮南子?本经》“天覆以德,地载以乐”云:“乐,生也。

”;“平”即指屈原,《史记·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

”;“里”即指故居,《说文》曰:“里,居也。

”即“乐平里”为“屈原诞生之地”之意。

)稍后唐代归州刺史王茂元于元和十五年(820年)在城东五里首建屈原祠,作《楚三闾大夫屈先生祠堂铭并序》,称屈原“秭归人也”,又言屈原“旧宅之址存焉”。

北宋邵博《闻见后录》亦载:“归州屈沱,屈原故居也。

上有屈原祠、墓。

”朱熹注屈原“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句说:“鸟盖自喻,屈原生于夔峡,而仕于鄢郢,是自南而集于汉北也。

”朱熹此注一出,“屈原出生秭归”便成了定论。

清《康熙字典》亦收录“屈原出生秭归”之说。

郭沫若在《屈原研究》一文中考证也肯定屈原“是生在秭归县的人”。

纪南说 持纪南说则认为屈原自述《哀郢》一文中有“去故乡而就远”,“去终古之所居”句,表明郢都(今荆州区纪南镇纪南城)是屈原终古之所居,更何况也考古发现纪南城为楚三大贵族(屈、景、昭)的居住地。

另从屈原家族世袭三闾大夫之职看,屈原出生于郢都可能性较大。

其实早在西汉东方朔《七谏·初放》亦载有“平生于国兮,长于原野”,国指国都郢,屈原当然是今荆州人。

遗憾的是《七谏·初放》是一篇纯文学作品,其可信度大打折扣。

事实上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在引用袁山松《宜都山川记》云:“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

亦未归,喻令自宽全。

乡人翼其见从。

因名曰秭归。

即《离骚》所谓女媭媛以詈余也。

”遗憾的是后人引用秭归县命名时,唯对郦道元“余谓山松此言,可谓因事而立证,恐非名县之本旨矣”不予引用,难免有断章取义之嫌。

值得一提的是,郦道元曾任过东荆州刺史,其《水经注》多次引用屈原诗赋,但却没有屈原生于秭归的记载。

明成化年间编纂的《湖广图经志》中,把屈原与其父伯庸都列为江陵(今荆州市荆州区)名人。

清宜都人杨守敬作《水经注疏》亦对“屈原出生秭归”也是持谨慎态度的,对郦道元“余谓山松此言,可谓因事而立证,恐非名县之本旨矣”一句没作任何注释。

江陵人汪洪在《屈原籍贯考》一文(附在《江陵县志·人物志》)中则明确指出屈原乃是江陵县纪南镇松柏村一带人。

中国屈原学会名誉理事张世春认为,屈原遗迹传说源于宋玉的《高唐赋》与《神女赋》,说屈原出生于秭归难免有牵强附会之感。

西峡说 生平[编辑] 生年争议[编辑] 《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脩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 屈原的出生日期,据近代许多人研究的结果[11],大概不出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前342年)到三十年(前339年)之间。

屈原在《离骚》中说: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这句是说太岁星逢寅。

[12] 取名[编辑] 屈原觉得自己的生辰有些与众不同,所以他在《离骚》中说: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这4句是说:父亲看到我生辰不凡,给我起了个好名字,名字叫做“平”[13],字名叫做“原”[13]。

而东汉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解释屈原的名字时说: “正,平也;则法也”,“灵,神也;均,调也。

言正平可法者,莫过于天,养物均调者,莫神于地。

”[14] 所以名“平以法天”,字“原以法地”。

同他的生年月日配合起来,照字面上讲,“平”是公正的意思,平正就是天的象征;“原”是又宽又平的地形[15],就是地的象征,屈原的生辰和名字正符合“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16]的天地人三统。

初任左徒[编辑] 屈原是楚国贵族。

精通历史、文学与神话,洞悉各国形势和治世之道;人聪明,口才好。

司马迁《史记》说他“博闻强志”、“娴于辞令”,20多岁就做了楚怀王的左徒,只比楚国的宰相:令尹低一级。

他对内和楚王讨论国家大事,发布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付诸侯。

楚王很信任他,还让他草拟法令,又让他出使齐国,联齐抗秦。

足见屈原曾是楚国兼管内政外交的重要官员。

但他的改革精神和措施,却招来了楚国贵族大臣们的反对和嫉妒。

反对者的代表就是楚怀王的宠妃郑袖、儿子子兰和上官大夫靳尚。

这批人只想维护自己的贵族特权,而忽略了国家的长远利益。

这批人整天围在楚怀王身边,左右怀王的言行。

楚怀王听信了谗言,渐渐疏远了屈原。

第一次流放(汉北地区)[编辑] 荆州的屈原巨型雕像 楚怀王十六年(前313年),为了破楚、齐联盟,秦国派张仪带了很多银钱到楚国活动。

张仪贿赂了楚国的一批权贵宠臣,又欺骗楚王说:“楚国如果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出商、於一带六百多里土地。

[17]”利令智昏的楚怀王听信了张仪的话,就把相印授予张仪,封张仪为相;贪图六百里的商、於之地,真的和齐国断绝了合纵之盟;还派人跟张仪去秦国受地。

张仪回秦国后装病,三个月不见楚使。

怀王还以为是张仪怪他绝齐不够坚决,又派人去辱骂齐王一通。

齐王大怒,断绝了和楚的合纵,反而和秦国联合起来了。

这时张仪才出面对楚使说:“您为什么不接受土地呢?从某地到某地,长宽六里。

[18]”六百里变成了六里,楚使很生气,归报怀王,怀王大怒,先后两次兴师伐秦,结果都被秦打败,丧失八万军队,大将军屈匄、裨将军逢侯丑等70余人被秦军俘虏,还被占去汉中大片土地。

这时怀王稍有醒悟,“悔不用屈原之策”,于是复用屈原,让他出使齐国,重修楚齐之盟。

秦国两次大败楚军之后,也怕齐、楚复交,于是主动提出退还汉中之地的一半以求和。

楚怀王恨透了张仪,提出不要汉中地,只要张仪头。

秦惠王本不同意,张仪却胸有成竹地说:“以我张仪一个人就能抵得上汉中的土地,臣愿意到楚国去。

[19]”张仪到楚以后,贿赂了郑袖、靳尚之流,在楚怀王面前一番花言巧语之后,楚怀王又把张仪给放了,还和秦王结下了婚姻关系。

等到屈原使齐回来,说明利害,怀王想追回张仪已来不及,楚国对齐国又一次失去信用。

楚怀王二十四年(前305年),楚又一次背齐合秦,去秦迎亲;第二年(前304年),怀王还与秦王会于黄棘(今河南新野县东北)、接受了秦退还的上庸之地(今湖北竹山县)。

当时屈原虽竭力反对,结果不但无效,反而遭到了第一次流放,流放到了汉北地区(今安康一带及汉水上游地区)。

楚怀王二十六年(前303年),齐、韩、魏三国攻楚,声讨楚违背纵约。

楚向秦求救,还把太子送到秦国作人质。

第二年,楚太子杀了秦大夫逃回楚国。

前301年,楚怀王二十八年,秦以此为借口,联合齐、韩、魏攻楚,杀楚将唐昧,占领了重丘(今河南泌阳县东北)。

第二年又攻楚,消灭楚军2万,又杀楚将景缺。

这时怀王才又想起齐楚联盟的重要,让太子质于齐以求齐楚联盟反秦。

前299年,秦又攻楚,取楚八城。

趁这形势,秦昭襄王“邀请”怀王在武关(今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东)相会。

屈原此时已从汉北的流放地返回,和昭雎等一起,力劝怀王不要赴会,说:“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无行。

”可怀王的幼子子兰怕失去秦王欢心,竭力怂恿怀王前去。

结果怀王一入武关,就被秦军扣留,劫往咸阳,要胁他割让巫郡和黔中郡。

楚怀王被劫往咸阳,楚由齐迎归太子横立为顷襄王,公子子兰为令尹,不肯向秦割让土地,秦又发兵攻楚,大败楚军,斩首5万,取十六城。

前296年,顷襄王三年,怀王死于秦国,秦国将他的尸体送回楚国安葬。

楚国人都怜悯他,如同哀悼自己的父母兄弟。

诸侯由此认为秦国不义。

秦国、楚国断绝交往。

第二次流放(江南地区)[编辑] 前293年,顷襄王六年,秦国派白起前往伊阙攻打韩国,取得重大胜利,斩首24万。

秦国于是送给楚王书信说:“楚国背叛秦国,秦国准备率领诸侯讨伐楚国,决一胜负。

希望您整顿士卒,得以痛快地一战。

”楚顷襄王很忧虑,就谋划再与秦国讲和。

这对屈原来说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他和楚国人民一样,一方面责怪子兰不该劝怀王入秦,以至使怀王死在秦国,又责怪他不该怂恿顷襄王向秦国屈膝投降。

他写诗抒情,表达了他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的感情,又指出,怀王最后落到客死他国的下场,就是因为“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这对子兰形成了威胁,于是子兰指使靳尚到顷襄王面前进谗,使屈原第二次被流放到南方的荒僻地区。

这次流放的路线,按《哀郢》分析,是从郢都(湖北省江陵县)出发,先往东南顺江而下经过夏首(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东南)、遥望龙门(郢都的东门)经由洞庭湖进入长江,然后又离开了夏浦(湖北汉口),最后到了陵阳(据说是今安徽青阳县南)。

写作[编辑] 从顷襄王六年到十八年,楚国基本上被秦国掌握,俯首听命,不敢动弹。

屈原对此痛心疾首,却又无能为力,眼看着国势日弱,民生多艰,只好以诗歌来抒发自己忧国忧民的心情。

自尽[编辑] 陈洪绶《屈子行吟图》 秦昭襄王对楚顷襄王的妥协退让,并不满足。

楚顷襄王十九年(前280年),秦将司马错攻楚,楚割让上庸、汉北地;第二年,秦白起攻楚,取邪、邓、西陵;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白起更进一步攻下了郢都,顷襄王只好跟那些执政的贵族们一起,狼狈不堪地逃难至陈都,“保于陈城(今河南淮阳县)”。

《哀郢》所说: “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

” 就是描述这一片仓惶混乱的状况。

屈原在这前后,曾沿江西上,还想看一看这满身疮痍的祖国和他终身辅佐的楚王。

结果只看到强秦的步步进逼、楚国朝廷的腐败和昏庸。

想为楚王“奔走以先后”,“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眼看着祖国一步步走向灭亡,自己却不能有一点作为,就埋下了以身殉国的思想,他过鄂渚(湖北武昌),入洞庭,溯沅水,经枉陼(湖南常德武陵县)至辰阳(湖南辰溪),又折向东南,入于溆浦,暂时停留下来。

不久又下沅江,入洞庭,渡湘水,到了长沙附近的汨罗江,楚都被秦攻破后,在极度苦闷、完全绝望的心情下,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了;约为前278年6月6日,顷襄王二十一年,当时屈原62岁左右。

直至55年后的前223年,楚国被秦所灭。

屈原作《渔父》表明自己不与世沉浮的决心: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𫗦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20] 作品[编辑] 此章节可能包含原创研究或未查证内容。

(2022年1月20日) 屈原是个诗人,从他开始,中国才有了以文学著名于世的作家。

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被誉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21]”。

他留下的作品,据《汉书·艺文志》记录共25篇。

虽然有的篇章是否为屈原所作,还有疑议,但可以确定是屈原作品的还是占多数。

如《离骚》,就是屈原最主要的代表作品,描写楚国的特殊名物。

《离骚》[编辑] 《离骚》诉说屈原的政治理想,批评群小的诽谤打击与楚王的妄信谗言,理想虽遭破坏,但自己决不妥协。

《离骚》设想上天下地,上叩帝阍,但天门不开,屈原陈志无路,于是有去国远逝之想,又望见自己的故乡,最后决定以身殉国。

《离骚》是屈原在流放中的代表作品也是他一生中最伟大的诗篇。

全篇三百七十三行,共二千四百九十个字,屈原将他的思想、感情、想像、人格融合为一,通过绮丽绚烂的文采和高度的艺术手法,倾吐自己的历史、远大的政治理想,表达对于昏庸王室和腐败贵族的愤恨,也表达了不与权贵妥协的意志,流露爱国家爱人民的深厚感情。

《离骚》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尤其是后半篇表现得更加浓烈。

它采用了“比兴”手法,以生动的比喻,营造出一种幽远的意境。

诗人还大量利用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日月风云、山川流沙等,构成一幅异常雄奇壮丽的图画。

《离骚》文采绚烂,结构宏伟,形式多变,把叙事、抒怀和幻想交织在一起,对后世文学的艺术技巧启发甚多。

《九章》[编辑] 九章包含《怀沙》、《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思美人》、《惜往日》、《橘颂》和《悲回风》。

其中《惜往日》一篇,宋魏了翁、清曾国藩和吴汝纶等都怀疑不是屈原所作。

[22] 《哀郢》[编辑] 《哀郢》倾诉他对国都沦陷和国家前途的无限哀伤,对人民的颠沛流离则寄予深厚的同情,并指出国破家亡的原因。

本篇作于秦将白起破郢,楚王迁陈之年,叙述他春天离开郢都,经过夏首洞庭而至夏浦。

路程日远,悲痛日深。

篇中有百姓震愆,人民离散,大夏为丘,东门荒芜的话,确实有国破家亡之痛。

篇中强烈地表示出他甘愿死于故乡,和伤悼乡土故国的深厚情感。

因此在《哀郢》中所表现的感情,最为忧郁,最为哀苦。

《怀沙》[编辑] 本篇是叙述屈原从西南的溆浦到东北的汨罗的作品,是屈原绝命前不久之作。

表现情感极为沉痛。

《抽思》[编辑] 写放逐异域,孤苦伶仃的情怀。

屈原一面追念北上的君王,一面又怀恋南方的故都。

因为心中积压国家乡愁和种种痛苦的感情,所以产生一股难以排遣的哀怨。

《思美人》[编辑] 亦为思念怀王之作。

作《抽思》时怀王未死,故有“惸独不群,无媒在侧”之叹;到了《思美人》,怀王可能已死,故有“媒绝路阻”之语。

想抒发哀情,只好寄言于浮云,致辞于归鸟了。

《橘颂》[编辑] 通过描写橘子的形态,以岁寒不凋的坚贞品格,来比拟自己秉承天赋美好的本质,坚守清高的立场,而不会随波逐流。

《天问》[编辑] 对自然现象、神话传说和古代史事,提出一百多个问题。

屈原放逐以后,忧郁徬徨,精神上起了剧烈的动摇,旧信仰完全崩溃,对于自然界现象,古代的历史政绩,宗教信仰,以及自己的人生观,都起了怀疑,因而发出种种问题。

正是司马迁所说的苦极呼天、人穷反本的意思。

在篇中,屈原提出了百多个关于自然现象、神话传说和古代史事的问题。

在古史和神话学的研究上极有价值。

本篇无论内容形式与情调,都与屈原其他的作品不同。

故顾颉刚等怀疑不是屈原的作品。

[23] 《九歌》[编辑] 传为宋朝张敦礼所作的《九歌图》局部 九歌是一套祭祀神鬼的舞曲。

它的原始材料,大部分是楚国民间的祭神歌曲,是南方各地流行的巫歌,再编成歌、乐、舞合一的祭祀鬼神的舞曲,极富浪漫色彩,是中国歌舞的雏形。

内容包括《东皇太一》(尊贵的天神)、《云中君》(云神,一说为雷神[24])、《湘君》和《湘夫人》(爱神)、《大司命》和《少司命》(命神)、《东君》(日神)、《河伯》(河神)、《山鬼》、《国殇》、《礼魂》(歌剧的尾声)。

《山鬼》全篇是山间女神的独白,诉说自己思慕恋人之苦和对爱情的忠贞专注。

《国殇》追悼为国牺牲的将士,写战争场面的惨烈,与战士的勇敢杀敌,悲壮成仁。

风格[编辑] 屈原作品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与地方色彩,“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吸收神话传说素材,感情激越,热烈奔放,多写个人情志与想像,想像丰富,善用比兴与夸张手法。

语言运用上,屈原作品突破诗经格式,运用“兮”、“些”、“只”等虚助词,加强节奏感和音乐感,并常见双声叠韵、对仗与叠字。

弄臣之疑[编辑] 古典文学专家孙次舟教授1944年9月在成都中国国民党《中央日报》发表文章《屈原是‘文学弄臣’的发疑(兼答屈原崇拜者)》,声称屈原是楚王弄臣,当时在文坛引起一片哗然,并遭到多人围攻。

[25] 后来他又再撰文《屈原讨论的最后申辩》,坚持自己的观点。

而作家朱自清同意孙次舟的观点,并请出著名诗人、楚辞专家闻一多教授主持公道。

闻一多次年在《中原》杂志发表《神话与诗:屈原问题——敬质孙次舟先生》,肯定了孙次舟对屈原的发疑是楚辞研究的重大发现,“孙次舟以屈原为弄臣,是完全正确地指出了一桩历史事实”。

闻一多还进一步阐明了“断袖”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在科举尚未施行的战国时代,文学家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和生存条件,他们只有依附于当时的国君与贵族才能生存,即成为“文学弄臣”。

[25] 地位与评价[编辑] 司马光认为屈原自沉汨罗江是奇节,因此《资治通鉴》里并没有记载屈原的事迹。

[26] 清道光年间思想家、文学家汤鹏:“是故燕惠王有乐毅而不能用,楚怀王有屈平而不能用,项羽有范增而不能用,汉文有贾谊而不能用,唐德宗有陆贽而不能用,宋神宗有苏轼而不能用,此左右谮愬之罪也,此乾坤憾事也。

” 1906年廖平作《楚辞新解》认为“《渔父》《卜居》,乃为屈子自作”,其他则为“屈子所传”,而“《楚辞》为孔子天学,《诗》之传记,与道家别为一派”。

1918年廖平又作《五变记》称《楚辞》“辞意重复,非一人之著述,乃七十博士为始皇所作仙真人诗,采风雅之微言,以应时君命”。

1922年胡适在《读楚辞》中宣称︰“《九歌》与屈原的传说绝无关系,细看内容,这九篇大概是最古之作,是当时湘江民族的宗教歌舞。

……屈原是谁?这个问题是没有人发过问的。

我现在不但要问屈原是什么人,并且要问屈原这个人究竟有没有?”[27] 1923年4月8日陆侃如发表《屈原评传》,逐条驳斥了胡适《史记·屈原列传》是“伪作”说,又说:“屈原这人是有的。

他是战国时人。

” 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不久,为了呼应世界和平理事会、争取国际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决定由郭沫若、游国恩、郑振铎等人组成“屈原研究小组”,并将屈原的作品整理成集,以白话文的形式出版发行。

[28] 高丽文人李奎报在《东国李相国集》中作“屈原不宜死论”以评价:“古有杀身以成仁。

若比干者是已。

有杀身以成节者。

若伯夷叔齐是已。

比干当纣时。

其恶不可不谏。

谏而被其诛。

是死得其所而成其仁也。

虎王伐纣。

犹有惭德。

凡在义士。

不可忍视。

故孤竹二子。

扣马而谏。

谏而不见听。

耻食其粟而死。

是亦死得其所而成其节也。

若楚之屈原。

举异于是。

死不得其所。

祇以显君之恶耳。

夫谗说之蔽明。

邪谄之害正。

自古而然。

非楚国君臣而已。

原以方正端直之志。

为王宠遇。

专任国政。

宜乎见同列之妒嫉也。

故为上官大夫所谮。

见疏于王。

此固常理而不足以为恨者也。

原于此时。

宜度王之不寤。

灭迹远遁。

混于常流。

庶使其王之恶。

渐久而稍灭也。

原不然。

复欲见容于襄王。

反为令尹子兰所谗。

放逐江潭。

作湘之累囚。

至是虽欲遁去。

其可得乎。

是故。

憔悴其容。

行吟泽畔。

作为离骚。

多有怨旷讥刺之辞。

则是亦足以显君之恶。

而乃复投水而死。

使天下之人。

深咎其君。

乃至楚俗为竞渡之曲。

以慰其溺。

贾谊作投水之文。

以吊其冤。

益使王之恶。

大暴于万世矣。

湘水有尽。

此恶何灭。

且纣之恶。

久已浮于天下。

虽比干不死。

未免为独夫而取刺于万世矣。

虎王举大义忘小嫌。

卒王天下。

功业施于万世矣。

则其德不以二子之死大损也。

况二子非虎王之臣也。

乃纣之臣。

谏伐其君而死。

以成其节也。

何与于虎王哉。

若怀王则听谗疏贤而已。

当时此事。

无国无之。

原若不死。

则王之恶。

想不至大甚。

吾故曰。

原死非其所。

以显其君之恶耳。

予之此论。

乃所以雪原之冤。

而益贬其君之恶。

庶以讽后之信谗斥贤耳。

非固讥原也。

惜也其死之非其所宜也。

呜戏。

”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东国李相国前集/卷22 后世纪念[编辑] 主条目:端午节(华人) 纪念屈原是华人端午节特有习俗,图中为新加坡四马路的端午节灯饰 纪念邮票:中国诗人屈原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中国人们会在中华端午节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

楚国人民十分想念屈原,民间流传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都和屈原有关。

赛龙舟相传是为了打捞屈原的尸体,或以鼓声吓走吃屈原遗体的鱼。

(一说是为了纪念越王勾践操练水师,[29]另说则是纪念伍子胥[30])不过仍然充分反映了人们对屈原的热爱,也说明了屈原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吴钧《续齐谐记》记载据说屈原死后,人们投祭屈原的食品,都被蛟龙抢走了,而蛟龙却忌惮楝树叶和五色丝线,所以人们就把米包成粽子来祭祀屈原[31]。

另说则是纪念伍子胥[32]。

这些传说都不可靠,据闻一多《端午考》考证在屈原投江之前,吴越一带已有端午节存在,但从屈原2200多年前逝世一直到今天,中国社会主流所公认的一直是端午节祭祀屈原。

[33] 由于屈原忠君爱国,却不得不自杀于江边,后人将其奉为诸“水仙王”之一,认为屈原在天之灵可以保佑渔民、船员及水上贸易商旅。

轶事[编辑] 中国火星探测任务命名为“天问一号”,“天问”一词即取材自《楚辞》中屈原所创作的长诗《天问》,以此提出自己的疑问,表达了对真理执著的追求。

此命名并非为火星任务的专属命名,其他的行星任务将也会以此为命名方向,只是编号不同[34]。

注释[编辑] ^存档副本.[2021-02-23].(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3).  ^屈原《离骚》(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 ^林鵬《屈原所任的左徒到底是什麼官?》2006/11.[2017-10-18].(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2).  ^《史記-屈原列傳》.[2017-10-18].(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9).  ^郝永娟《史記-太史公自序》.[2017-10-18].(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9).  ^《楚辭-九歌-哀郢》.[2017-10-18].(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07).  ^怀沙.so.gushiwen.org.[2020-10-24].(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2).  ^《屈姓起源》2011/10.[2017-10-18].(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9).  ^解惠全/张德萍《史记-项羽本纪》.[2017-10-18].(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9).  ^周建中/鸟瞰楚辞研究的百年盛况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7-08-16. ^屈原生于楚宣王乙卯年(即前366年)夏历正月。

(清代刘梦鹏《屈子纪略》)屈原生于楚宣王十四年丙寅(即前355年)夏历正月。

(清代刘耀湘《屈子编年》)屈原生于楚宣王戊寅年(即前343年)夏历正月二十一日庚寅的。

(清代邹汉勋《屈子生卒年月日考》、刘师培《古历管窥》及今人游国恩《楚辞概论》、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和张汝舟《二毋室古代天文历法论丛》等)屈原生于楚宣王二十六年戊寅(即前343年)夏历正月二十二日庚寅的。

(清代陈玚《屈子生卒年月考》)屈原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己卯年(即前342年)夏历正月二十六日庚寅的。

(汤炳正)屈原生于楚宣王二十九年辛巳(即前340年)夏历正月初七庚寅的。

(郭沫若《屈原研究》)屈原生于楚威王壬午年(即前339年)正月十四日庚寅的。

(浦江清《屈原生年月日的推算问题》)屈原生于楚威王丙戌年(即前335年)夏历正月初七日庚寅的。

(林庚《屈原生年卒今考》)屈原生于楚宣王二十八年(即前341年)“周正”正月庚寅日。

(陈久金《屈原生年考》)屈原生于楚宣王二十八年(即前341年)“周正”正月初二,亦即“夏正”前342年十二月初二。

(潘啸龙《论“岁星纪年”及屈原生年之研究》) 屈原生于前352年农历正月二十七日庚寅。

(高正《屈原生卒年考证》)屈原生于前353年农历正月二十三日庚寅。

(胡念贻《屈原生年新考》) ^(即摄提格,离骚中简称“摄提”) ^13.013.1平(正则)、原(灵均),请参考“正则”与“灵均”是屈原的名和字吗?Archive.is的存档,存档日期2007-09-01 ^《楚辞补注》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7-05-05. ^《尔雅‧释地》:“广平曰原” ^《四書章句集註/論語集註捲八/衛靈公第十五》.[2007-07-17].(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01).  ^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

^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

^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楚辞补注》卷七〈渔父〉 ^刘勰在《文心雕龙·辩骚》中所说:"衣被词人,非一代也!",誉屈原对中国文学的贡献。

^金开诚《屈原辞研究》。

^顾颉刚《中国上古史讲义》。

^傅锡壬注译.新译楚辞读本.台北市:三民书局,第九版,1992年:59.ISBN957-14-0739-9 ^25.025.1屈原"断袖"说遭网友炮轰朱自清闻一多或曾力挺.中国新闻网.2008年12月19日[2015年8月6日].(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3月4日).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评《通鉴》说:“是书大抵不采俊伟卓异之事,如屈原怀沙自沈,四皓羽翼嗣君,严光足加帝腹,姚崇十事开说之类,皆削去不录。

” ^《努力周报》《读书杂志》1922年第1期。

^【文化人物】文懷沙:“振奇越世”一“騷客”.[2007-07-21].(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8-21).  ^《事物原始·端阳》:“越地传云,竞渡之事起于越王勾践,今龙舟是也。

” ^《荆楚岁时记》: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

邯郸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

^《续齐谐记》记载:“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哀之,每于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苏州府志》.增补:“乡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

” ^程蔷.民俗文化资源与重铸民族魂———闻一多论端午的启示.《人民论坛》.[2015-08-09].(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中國火星探測任務命名天問一號.中央通讯社.2020-04-24[2020-04-24].(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4).  参考书目[编辑]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史记·楚世家》 LaurenceA.Schneider著,张啸虎等译:《楚国狂人屈原与中国政治神话》(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

卜松山:〈屈原和八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金开诚《屈原辞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 参见[编辑] 中国主题 诗歌主题 文学主题 人物主题 参见:Category:屈原题材作品 外部链接[编辑]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屈原 维基文库中该作者的作品: 屈原 规范控制 WorldCatIdentities BIBSYS:90374379 BNF:cb121633999(data) CALIS:n2004442152 CiNii:DA08788765 CYT:AC000218876 DILA:A006021 FAST:1842712 GND:118991906 HKCAN:9811105426303406 ISNI:0000000109233546 LCCN:n80117265 LNB:000180456 NDL:00622745 NKC:jn20020722380 NLA:36601730 NLP:A24961504 NNL:000431152 NTA:140094253 ICCU:CUBV086151 SELIBR:85503 SUDOC:030161789 VIAF:286079154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屈原&oldid=72290702” 分类:​生年不详卒年不详屈原芈姓屈姓秭归人战国自溺者春秋战国作家中国自溺诗人楚国官员战国自杀政治人物水仙尊王中国人物神端午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隐藏分类:​Webarchive模板wayback链接Webarchive模板archiveis链接使用ISBN魔术链接的页面使用过时图像语法的页面含有hCards的条目本地相关图片与维基数据不同自2022年1月可能带有原创研究的条目拒绝当选首页新条目推荐栏目的条目使用小型讯息框的页面包含BIBSYS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BNF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CALIS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CINII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CYT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DDBC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FAST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GND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HKCAN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ISNI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LCCN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LNB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DL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KC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LA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LP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NL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TA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SBN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SELIBR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SUDOC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VIAF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22元素的规范控制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没有登录讨论贡献创建账号登录 命名空间 条目讨论 大陆简体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编辑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分类索引特色内容新闻动态最近更改随机条目资助维基百科 帮助 帮助维基社群方针与指引互助客栈知识问答字词转换IRC即时聊天联络我们关于维基百科 工具 链入页面相关更改上传文件特殊页面固定链接页面信息引用本页维基数据项目 打印/导出 下载为PDF可打印版本 在其他项目中 维基共享资源维基语录维基文库 其他语言 العربيةAsturianuتۆرکجهБашҡортсаБеларускаяБългарскиབོད་ཡིགCatalàکوردیČeštinaDanskDeutsch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uskaraفارسیSuomiFrançaisGalegoहिन्दीHrvatskiMagyarBahasaIndonesiaItaliano日本語Jawa한국어LatinaLatviešuMalagasyമലയാളംBahasaMelayuNederlandsNorskbokmålPolskiPortuguêsРусскийScots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ไทยTürkçeУкраїнськаTiếngViệt吴语Vahcuengh文言Bân-lâm-gú粵語 编辑链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