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大城市的人走路真的比較快嗎?為什麼? - 泛科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般來說,無論哪個國家或哪個文化,較大城市中的行人走得較快。

以這些基本觀察為基礎,這些實驗後來又重覆做了數次,用來觀察城市居民的走路速度是否會因為城市的獎勵 ... 020文字分享友善列印繁|简020好書搶先看文明足跡活得科學社會群體科學傳播精神心理住在大城市的人走路真的比較快嗎?為什麼?——《走路的科學》八旗文化・2020/03/04・3051字・閱讀時間約6分鐘・SR值543・八年級+追蹤相關標籤:內在獎勵城市文化差異步調競爭經濟成長率資源走路走路的科學走路速度熱門標籤:大麻量子力學CT值女科學家後遺症快篩時間《科學生》科普素養閱讀一篇不到3元!!年訂輸入summer1000,現折1000元作者/謝恩・歐馬洛(ShaneO’mara);譯者/謝雯伃每個城市的步調都不太一樣一般來說,一個城市越大、越富裕,特別是經濟成長率越高,居民就走得越快。

1974年,心理學家博恩斯坦夫婦(BornsteinandBornstein)測量了歐洲、亞洲以及北美15個城市行人的步行速度,結果發現日常步調會隨著當地人口多寡而不同,獨立於特定文化之外。

所以到底為何要走這麼快呢?圖/pixabay一般來說,無論哪個國家或哪個文化,較大城市中的行人走得較快。

以這些基本觀察為基礎,這些實驗後來又重覆做了數次,用來觀察城市居民的走路速度是否會因為城市的獎勵密度較大(更多餐廳,或火車、公車上更多座位等等),而這些獎勵的競爭也較大,導致日常步調加快?地理學家吉姆.瓦萊斯萊(JimWalmsley)和加里思.路易斯(GarethLewis)在1989年提出:「有效率使用時間的需求變得更迫切,生活越來越匆忙」,這都是因為收入以及生活成本增加,導致都會居民的時間價值變得更高。

這反映出,對於資源的競爭許多方面細微地改變了我們的行為。

我們加快步行速度,無意識地與尋求同樣資源的人競爭。

我們加快步伐,全是為了與他人競爭資源?博恩斯坦夫婦的論文深受好評,也被廣為引用,但這並非事情全貌。

據推測,有些都市因為特有的因素,影響了人們的走路速度。

舉例來說,像孟買這個人口密度特別高的城市,人們走路速度實際上很慢,純粹因為要避開與他人相撞的風險。

我們同樣可以想像在某些特定地方,人們的步行速度可能很快。

舉例而言,在某些特別炎熱或寒冷的城市中,人們可能為了要避開高溫酷熱或低溫酷寒,而快步行走於汽車以及建築之間。

影響走路速度的原因不一定只有資源的競爭。

圖/GIPHY生物學家彼得.沃茲(PeterWirtz)和葛利格.雷斯(GregorRies)認為,博恩斯坦夫婦之所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是因為未將他們研究城市鄉鎮人們的年齡或性別組成考慮進去。

換句話說,在其他條件都相同的情況下,城市人口往往較年輕,而較年輕族群平均行走速度會比年長者快。

同樣地,男性平均來說比女性走得快;而城市或較小型鄉鎮之間的明顯差異,可能反應出城市裡較年輕、走路較快的男性比小型城鎮或鄉村裡的多。

沃茲和雷斯也做了一系列樣本數更大且將性別以及預計年齡列入考慮的研究,結果得出:都會居民的平均行走速度,事實上並不比鄉村或城鎮居民更快。

但這並不是結論,這個想法持續被研究者測試。

看來加上年齡與性別組成因素還不夠!1999年,一項史上最大的日常生活步調研究,利用了來自31個國家最大城市的數據展開調查。

該研究檢驗了人口組成以外會造成日常步調差異的各種因素,以及日常步調對於都會居民的哪些福祉會產生影響。

該研究檢驗了三個可用來預測步調快慢的不同概念。

第一個是經濟活力。

經濟成長率越高,經濟就越有活力,而居民日常步調就可能越快。

第二個是平均來說,越熱的城市居民往往會是較慢的步行者。

第三個則是,在個人主義文化相對盛行的國家,居民的日常步調會比集體主義國家的步調快。

造成不同城市步調差異的原因會是什麼呢?圖/pixabay研究者把焦點放在都柏林、香港以及聖薩爾瓦多等分歧性極大的城市,測量了這幾個城市中居民的行走速度(在兩個市中心區域間行走60英呎要花多少時間)、寄信速度(你多快能走到郵局去買郵票)以及時鐘準確度。

他們也從氣候、經濟指標、個人主義量表、人群大小、冠狀動脈疾病、抽菸比例以及個別健康等其他公開數據搜集資訊。

整合這些資訊後,他們算出整體性的日常步調指數。

根據這項研究,瑞士的日常步調最快,愛爾蘭緊追在後(那時正處在為期十多年的大規模經濟成長中期),然後是德國以及日本(義大利、英格蘭、瑞典、奧地利、荷蘭以及香港依序占前十席),墨西哥敬陪末座。

以更大的全球規模來看,日本以及非前蘇聯區的西歐國家日常步調最快,愛爾蘭則是個人行走速度最快的國家。

瑞士則符合他們給人的刻板印象,在時鐘準確度上排名第一。

這些研究無法完全解決的一個議題是人口總數以及人口密度如何影響行走速度。

倫敦的牛津圓環在尖峰時刻交通異常繁忙,極難穿越。

然而再過幾條街口,人們就能相對輕鬆地移動。

開發新時代的智慧型手機計步器及健康應用程式,應該有助於解決這個問題——找出走路速度可以達到最大的最佳人群密度,只要超過這個密度,走路速度就會降低。

那麼就讓我們先接受城市中的日常步調確實比較快,這情況與人口分布關係較少,與經濟活力以及人口密度較相關。

轉換到不同情境中,步調也會有所改變嗎?我們在不同情境中,會改變原先的步調嗎?像是在電扶梯上行走?(母湯)圖/GIPHY那麼我們做為個人,當我們從一個情境(比如安靜的鄉鎮)轉換到另一個情境(比如繁忙的城市)時,我們會改變我們的走路速度嗎?研究者認為,這取決於城市中既存的經濟獎勵。

假設我們接受大腦會計算「付出與回饋」的觀點(這並非沒有道理),就代表大腦會試圖在努力以及回報之間達到平衡,即以最少努力達到最大的回報。

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大腦是如何計算有多少回報,以及付出多少努力才有成果的問題呢?試想一下街邊那家不能事先預約的熱門新餐廳,為了去那裡,你會走得更快,還因為與其他想得到同樣獎勵(可能是最好的桌位或是僅剩的桌位)的人競爭,再走得快一點。

如果你有兩個選擇,你可能會選擇更具獎勵性的選擇,或那個需要最少努力的選擇。

我們在城市裡似乎會走得更快一點,這可能是因為城市裡有許多資源與獎勵,但我們也在與其他人競爭這些獎勵。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會有不同類型的努力,無論是尋找什麼,或是走向某件事。

然而,無論是哪種類型的努力,為了達成某個目標所花的能量總會在達到某個最大值之後降下來。

神經科學家瑞查.沙德梅爾(RezaShadmehr)要我們想像自己站在機場的入境大廳尋覓著某個旅客的臉。

當你看到一張又一張臉孔時,你看到了你在等的那個人。

現在問問你自己,那人的身分為何會讓你走快點去迎接他呢?他是你的同事,還是你的孩子?當然是與孩子相見的內在獎勵較大囉~圖/pixabay答案很明顯。

與你孩子相見的內在獎勵特別大,而這個內在獎勵直接調整了你的走路速度,你會想更快接到你的孩子。

有更大獎勵時,我們會走得快些。

努力以及對於獎勵的期待如此加成在一起。

現在,我們對我們的步行速度為何在不同城市中有所不同有了基本理解。

可能的情況是,城市中的豐富資源讓人們願意付出努力去得到它們;與此同時,這些獎勵的競爭也增加了——我們不只要快速走到那間很棒的新餐廳,還要比其他人更快到。

因此,控制努力的大腦系統與預估可能獎勵的大腦系統之間存在著緊密連結。

努力越多,預期從這個努力中獲得的獎勵也會越多。

若一個事物帶來的回報較少,我們走向它的速度就會較慢,反之亦然。

這就是我們在城市中的現況:我們走得快,才能得到火車上的座位或是餐廳的用餐保留時間,因為我們在與其他人競爭城市提供的獎勵。

——本文摘自《走路的科學》,2019年9月,八旗文化。

發表意見文章難易度剛好太難所有討論 0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八旗文化34篇文章・ 17位粉絲+追蹤外部視野,在地思索, 在分眾人文領域,和你一起定義、詮釋和對話。

TRENDING熱門討論即時熱門AI預測蛋白質結構贏過科學家,科學家也要失業了?才不會呢!16小時前皮卡丘的警告,對好奇到欠電的人有用嗎?110小時前音樂不只仰賴感性,理性的科學知識是認知的基礎。

——新銳節目《音樂關鍵字》11天前確診後為什麼會出現「腦霧」與「嗅覺異常」?新冠肺炎對腦神經的影響以及可能的治療方式11天前野生動物們,別來可無恙?52022/07/22阿茲海默風暴:通訊作者的辯駁與責任43天前你低頭看得到腳趾嗎?從腳趾頭看人類祖先的生存方式——《人從哪裡來:人類六百萬年的演化史》42022/07/24未知死,焉知生?從南美館《亞洲的地獄與幽魂》爭議看信仰的存在危機32022/07/17RELATED相關文章想要「解決」身上的脂肪,光是多運動還不夠,飲食也很重要!——《走路的科學》閉上眼、轉個圈,我還能相信自己的方向感嗎?——《走路的科學》增加創造力,或許走路就行不希望高壓強制也不想養出小霸王?做孩子的溫柔教練061文字分享友善列印061想知道鯨魚健不健康?首先,你需要牠們的「鼻涕」!LeaTang・2022/03/07・2203字・閱讀時間約4分鐘+追蹤相關標籤:DNA培養皿採樣樣本激素無人機疾病粒線體荷爾蒙遺傳學鯨豚鯨魚熱門標籤:大麻量子力學CT值女科學家後遺症快篩時間《科學生》科普素養閱讀一篇不到3元!!年訂輸入summer1000,現折1000元為了瞭解鯨豚的健康狀況,科學家們正試圖用更好的方法,來蒐集牠們的鼻涕。

來觀察鯨豚囉!鯨豚的背鰭,是牠們最容易被人們觀察到的部位,類似於人類的指紋,背鰭是鯨豚的辨識區,可以作為研究人員個體種類辨識上的依據【註1】。

然而,若想進一步了解鯨豚的演化史,就不得不仰賴含有DNA的活體組織。

不同種類的鯨豚,背鰭都不同。

圖/成功海洋環境教室Xㄈㄈ尺早期,科學家採集鯨豚活體組織的方式稱作「活體組織切片飛鏢」。

如同字面上的意思,他們會向動物投擲飛鏢,獲得牠們的小部分組織作為樣本。

但是,這種光用聽的就很痛的方式,不僅會讓鯨豚對研究船隻感到畏懼,更會使得牠們在水中生活時,成為傷口感染的高風險群。

值得高興的是,隨著科技進步,現在科學家已有了新的採集方式。

這回,他們自製非侵入性的工具,而且決定改成採集「鼻涕」。

此鼻涕非彼鼻涕說到鼻涕,我們容易聯想到感冒生病時,從鼻孔裡流出來的東西,不過這裡所提到的「鼻涕」,和那個可不一樣。

鯨魚呼氣時所吐出的黏液並非來自呼吸孔,而是來自肺部【註2】。

當鯨豚換氣時,會以相當大的力道呼氣,進而向空中發射鼻涕。

有趣的是,不同種類的鯨魚也有不同的吐氣型態。

圖/north-atlantic-society.com藉由蒐集鯨豚呼吸孔吐出的氣,可以得到許多關於牠們的資訊——包含肺表面活性物質(一種蛋白質和脂質的混和物)、呼吸液與肺細胞。

同時,這些樣本也可以用來檢測疾病以及皮質醇【註3】、孕酮【註4】等荷爾蒙,幫助研究者知道一頭鯨魚是否染病,甚至可以知道雌鯨是否有孕。

不過,鯨豚的鼻涕藥怎麼蒐集呢?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方法。

鼻涕機器人登場隨著DNA提取技術的進步,研究員們從2010年起便開始使用新的工具採集。

一但在海面上觀察到鯨魚蹤跡,他們便驅船前往,伸出長長的的竿子,利用末端的培養皿來收集鼻涕。

最初,蒐集樣本的工具是一種培養皿與竿子的組合。

圖/bbc.com另一種進階版的工具稱作「鼻涕機器人」(TheParleySnotbot),由無人機和培養皿所組成。

鯨魚換氣時,機器人會從後方靠近鯨身,讓鯨魚的鼻涕因慣性往後落在無人機上的培養皿中。

不過以上兩種方法通常用來蒐集座頭鯨等大型鯨魚的DNA,對於體積、肺部容積較小的海豚則不易達成【註5】。

鯨魚躍升時,鼻涕機器人會迅速在牠後上方standby,在不驚擾與傷害對方的狀況下蒐集鼻涕。

圖/howstuffworks.com鯨魚鼻涕在遺傳學上的貢獻至於我們能不能利用鼻涕檢體來進行遺傳學相關的研究呢?答案是可行的。

儘管小型鯨豚的鼻涕提取比預期中困難,科學家仍然能從樣本中回收一些粒線體DNA。

正在分析的鼻涕樣本。

圖/bbc.com他們嘗試以聚丙烯製成的管子倒置在水族館豢養的海豚氣孔上,以得到每隻海豚體內的粒腺體DNA和微衛星DNA,收集到比野外樣本更加豐富的數據。

此外,科學家也發現,從海豚鼻涕中獲得的DNA圖譜與從血液中取得的DNA圖譜相符,證明了在研究海豚遺傳學上,使用鼻涕的結果可能和抽血一樣好。

現在,科學家們要克服野外採集樣本量不足的挑戰,以期在未來能結合傳統的照片識別,建立有關海豚種群的遺傳學目錄。

【註】不同種類的鯨豚會有不同形狀的背鰭。

就算是同種,不同個體背鰭上的花紋也都不一樣。

由於鯨豚僅靠呼吸孔呼吸,呼吸孔的堵塞會使牠們窒息死亡。

2016年,研究員曾發現一條呼吸孔先天畸形的海豚在換氣時用嘴呼吸,但這是目前所知的唯一例外。

腎上腺皮質激素中的糖皮質激素,可以提高血壓、血糖水平和產生免疫抑制作用,有助身體調節壓力事件。

屬於孕激素荷爾蒙的一種,與懷孕、胚胎與月經週期有關。

座頭鯨的體型大,吐息也大,容易被船上的研究員發現。

海豚因為個體嬌小,肺部僅有約兩個橄欖球大,因此採樣相對困難:牠們呼出的液氣混和物距離海表過近,常在竿子到達前就被海浪打散。

另外,面對來勢洶洶的龐大漁船,牠們往往跑得飛快、「走敢若飛」(tsáukánn-nápue),不利採樣進行。

資料來源:【鯨豚大小事】鯨豚背鰭說whales-do-not-catch-colds-but-they-do-get-snotty-blowholes‘Dolphinsnot’usedtolookathealthofpodoffGowerThosesnot-collectingdronesareback,andthistimethey’reseekingdolphinsTheUsefulnessofDolphinSnotThe‘SnotBot’DroneIsMakingScientificResearchEasieronWhales發表意見文章難易度剛好太難討論功能關閉中。

LeaTang20篇文章・ 7位粉絲+追蹤徜徉在極北之海的浪漫主義者。

喜歡鯨豚、地科、文學和貓。

TRENDING熱門討論即時熱門AI預測蛋白質結構贏過科學家,科學家也要失業了?才不會呢!16小時前皮卡丘的警告,對好奇到欠電的人有用嗎?110小時前音樂不只仰賴感性,理性的科學知識是認知的基礎。

——新銳節目《音樂關鍵字》11天前確診後為什麼會出現「腦霧」與「嗅覺異常」?新冠肺炎對腦神經的影響以及可能的治療方式11天前野生動物們,別來可無恙?52022/07/22阿茲海默風暴:通訊作者的辯駁與責任43天前你低頭看得到腳趾嗎?從腳趾頭看人類祖先的生存方式——《人從哪裡來:人類六百萬年的演化史》42022/07/24未知死,焉知生?從南美館《亞洲的地獄與幽魂》爭議看信仰的存在危機32022/07/17RELATED相關文章航行索馬利亞海域——賞鯨豚與海盜驚魂│環球科學札記(9)用DNA分析客製行銷廣告,讓客戶更容易被說服——《DNA國度》乳牛靠打激素來產奶嗎?粒線體的DNA可以交換?021文字分享友善列印021閉上眼、轉個圈,我還能相信自己的方向感嗎?——《走路的科學》八旗文化・2020/03/03・2029字・閱讀時間約4分鐘・SR值498・六年級+追蹤相關標籤:前庭系統盲人空間感視力視覺視障者走路走路的科學熱門標籤:大麻量子力學CT值女科學家後遺症快篩時間《科學生》科普素養閱讀一篇不到3元!!年訂輸入summer1000,現折1000元作者/謝恩・歐馬洛(ShaneO’mara);譯者/謝雯伃我們是如何走到任何地方的?常識告訴我們,這是走路搭配視覺功能以及動作功能的結果;不過,這忽略了一個明顯事實,那就是盲人(包括天生眼盲者)以及視障人士也能朝向特定目的與方向行走;他們可以在看不見空間的情況下,於複雜的三維空間中確定方向。

他們可以在複雜環境中找到自己的路,也能找到路回到起點。

至於那些視力沒問題的人,矇起眼睛也能做到這些事。

不靠視覺,我們還能到處走透透嗎?在我上班的路上,我常遇見視障人士(通常拿著拐杖)在都柏林市中心搭公車或火車。

我總是對他們心懷敬畏。

視障者是如何在幾乎沒有或完全沒有視力且最少科技輔助下,完成複雜的旅程?不是所有視障者都有可魯,那些使用最少科技輔具的視障者如何完成複雜旅程呢?圖/IMDb人行道與馬路交接處低一階的地面、修整過的行走地面,以及過馬路時燈號發出的提醒聲音,都是有用的環境信號。

但我們還是需要對視力正常者以及視障者都進行精細實驗,才能完整知道這種不仰賴視覺的找路方式是怎麼發生的。

這些實驗涉及讓視力正常者矇上眼睛,走一條複雜的路徑,然後要求他返回起點;或是對他有更多要求,要他沿著特定路徑回到起點。

有時還會加入讓實驗變得更複雜的元素,包括來自四面八方的聲音、腳下地面的改變、擾亂前庭系統的身體旋轉等等。

其中,最後一個可能最關鍵,因為失去前庭系統提供的穩定感以及方向感,對於我們簡單的尋找起點任務來說有著毀滅性的影響。

我們會被我們對空間的感覺欺騙,這本質上又會影響我們的視覺。

我們通常認為視力正常者行走時,會是左看看、右看看,確認方向再往前走。

圖/GIPHY事實上,對大腦來說,視覺只是我們理解空間的其中一種感官罷了——雖是重要的一種,但也只是其中一種。

我們知道這點,是因為不管我們對於環境熟不熟悉,也都能在黑暗中找到路。

這種空間感(稱為「認知地圖」)是一種「沉默感官」:絕大部分是在我們沒察覺的情況下建構的,我們只會在它不管用時才意識到它。

視覺不必然是你選擇方向時的依據數十年來,為數不少的重要研究針對一出生就眼盲以及後天眼盲病人的空間感(認知地圖)進行研究。

這些研究將他們在行走任務上的表現,與同齡矇眼正常視力控制組的表現做比較。

他們使用路徑積分任務來檢驗,是否視力在動作為基礎的正常空間能力上為必要條件;參與者被要求沿著特定路徑或軌道行走,接著要走原路回到起點,或是找一條最短路徑回去。

我是誰,我在哪裡?這是蒙眼示意圖,實驗應該沒有這麼懸疑~圖/GIPHY如果我們相信視覺在發展正常空間能力上是必要條件,那麼我們可能會預測視力正常者會比那些出生後才在某個時間點失去視力的人(中途失明者)表現的更好。

而中途失明者也應該比那些先天失明者表現的更好。

這三組人每一組的視覺世界經驗都不同,從視力正常組的完全經驗、後天失明組的部分以及歷史性經驗,到先天失明組的一點經驗也沒有。

在一項特別具啟發性的研究中,這三組人分別進行了一系列實驗,參與者被要求生產、重製或估算僅包含單次轉身的最短行走路徑。

在更複雜的實驗中,參與者行走在多段路徑上,接著必須沿原路返回、找出回到起點的捷徑,或是以其他物件的位置做為參照地標,指出某個地點的所在地。

令人震驚的結果是,學習在擴展的三維空間中行走以及確定方向,並不需要正常的視力。

整體而言,三組成員在簡單任務中的表現大致相等,無論是矇眼正常視力組、後天失明組或先天失明組,所有參與者都能以相似程度走完被要求的簡短路徑、重新順原路走一次或是預測路徑。

至於更複雜的任務,所有組別也都表現得差不多。

先天失明者可能表現最差,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視障者以及正常視力者的表現卻有一致性。

要建立可用的認知地圖,必須要對空間世界擁有豐富的經驗。

圖/GIPHY實驗也闡明了另一點,那就是要建立可用的認知地圖,必須要對空間世界擁有豐富的經驗。

視覺可能主導了我們對空間的感覺,但實際上我們的空間感是建立在我們於這世界行走的經驗,很大程度上獨立於我們與這世界互動的任何一種特定感官。

我們的空間感有點像我們的視覺、聽覺或動作感,但與其他感官相比,它更抽象也較不直接,因為它基本上建構在其他感官提供的輸入上。

它提供了我們在這世界上移動的各種可能性地圖,讓你即刻知道當你前進時「你需要什麼以及要前往哪裡」。

——本文摘自《走路的科學》,2019年9月,八旗文化。

發表意見文章難易度剛好太難所有討論 0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八旗文化34篇文章・ 17位粉絲+追蹤外部視野,在地思索, 在分眾人文領域,和你一起定義、詮釋和對話。

TRENDING熱門討論即時熱門AI預測蛋白質結構贏過科學家,科學家也要失業了?才不會呢!16小時前皮卡丘的警告,對好奇到欠電的人有用嗎?110小時前音樂不只仰賴感性,理性的科學知識是認知的基礎。

——新銳節目《音樂關鍵字》11天前確診後為什麼會出現「腦霧」與「嗅覺異常」?新冠肺炎對腦神經的影響以及可能的治療方式11天前野生動物們,別來可無恙?52022/07/22阿茲海默風暴:通訊作者的辯駁與責任43天前你低頭看得到腳趾嗎?從腳趾頭看人類祖先的生存方式——《人從哪裡來:人類六百萬年的演化史》42022/07/24未知死,焉知生?從南美館《亞洲的地獄與幽魂》爭議看信仰的存在危機32022/07/17RELATED相關文章想要「解決」身上的脂肪,光是多運動還不夠,飲食也很重要!——《走路的科學》如何證明失明還是詐盲?從陳敬鎧案看法庭中的視覺科學住在大城市的人走路真的比較快嗎?為什麼?——《走路的科學》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做個小測試:認識視力殺手「黃斑部病變」000文字分享友善列印000#快訊【2018年經濟學獎】想打造自強不息的經濟成長,別忽略知識和自然的力量PanSci・2018/10/08・1322字・閱讀時間約2分鐘・SR值548・八年級+追蹤相關標籤:全球暖化古典成長模型知識知識經濟碳稅經濟學諾貝爾獎諾貝爾經濟學獎資源熱門標籤:大麻量子力學CT值女科學家後遺症快篩時間《科學生》科普素養閱讀一篇不到3元!!年訂輸入summer1000,現折1000元今年的經濟學獎項頒給了WilliamD.Nordhaus和PaulM.Romer,他們藉由擴大經濟分析的範圍,分別針對經濟與自然、經濟與知識之間的互動關係做出了解釋。

所謂「經濟」的核心,其實就在探討資源的利用;自然資源決定了經濟成長的限制,而我們所擁有的知識則能決定我們如何在這些限制下充分地使用資源。

想拚經濟?那你得關心下氣候變遷經濟學認為,在沒有外部性的情況下,市場力量會決定資源的最佳配置。

如果有外部性,市場看不見的手則會失效,這時候就要想辦法將外部性內部化。

Nordhaus探討的是負的外部性對經濟成長的影響,而Romer討論的則是正的外部性對經濟成長的影響。

通常,負的外部性會用課稅的方式來達成內部化,而正的外部性則是透過補貼的方式。

Nordhaus在總體經濟學的分析中,納入了「氣候變遷」這項變因。

他從1970年代開始嘗試了解社會和自然間的關係,那正是科學家開始對全球暖化日漸焦慮的時候。

在1990年代中期,他率先做出了量化模型,去解釋全球經濟與氣候之間的相互作用。

Nordhaus認為全球暖化跟經濟成長息息相關。

圖/ByTheDigitalArtist@pixabay他的模型整合了物理學、化學和經濟學的理論以及實證結果,現今已廣為流傳,並被用以模擬經濟和氣候究竟是如何共同發展的。

另一方面,他提出的模型也被用來檢查氣候政策干預(例:碳稅)的後果。

知識創造經濟、經濟增加知識Romer則在宏觀分析中採用了創新的技術,分析「知識」是如何驅動長期的經濟發展。

以往談到經濟成長時,通常會提到Solow的新古典成長模型,但是該模型只考慮人口成長與資本累積,而沒有關於人力資本、技術成長方面的探討,在該模型下,發展比較落後的國家經濟成長會比已開發國家來得高,長期來看,所有國家會達到一樣的經濟成長,稱之為所得收斂。

然而,實證研究發現這跟實際情況有出入,所以Romer(跟他老師Robert Lucas)以人力資本跟知識創新的概念來解釋長期經濟成長。

他展示出經濟是如何影響人們的意願,促使公司產出新的想法和革新。

他提出了內生增長理論(Endogenousgrowththeory),其核心思想是認為經濟能夠不依賴外力推動實現持續增長,內在的技術進步是保證經濟持續增長的決定因素。

知識是如何推動經濟成長的呢?圖/Byqimono @pixabay這個理論既概念又實用,他解釋了創意和其他經濟物品的相異之處,在於創意需要特定條件才能在市場中茁壯成長。

他的理論也推動了大量研究去進一步了解那些鼓勵創新思想和長期繁榮的法規政策。

這兩位經濟學獎的得主都使用了方法論的角度,提供我們有關技術創新和氣候變化因果的重要見解。

雖然他們沒有提供明確答案,但他們的研究將能幫助我們回答如何實現持續而永續的全球經濟成長。

發表意見文章難易度剛好太難所有討論 0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PanSci997篇文章・ 860位粉絲+追蹤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TRENDING熱門討論即時熱門AI預測蛋白質結構贏過科學家,科學家也要失業了?才不會呢!16小時前皮卡丘的警告,對好奇到欠電的人有用嗎?110小時前音樂不只仰賴感性,理性的科學知識是認知的基礎。

——新銳節目《音樂關鍵字》11天前確診後為什麼會出現「腦霧」與「嗅覺異常」?新冠肺炎對腦神經的影響以及可能的治療方式11天前野生動物們,別來可無恙?52022/07/22阿茲海默風暴:通訊作者的辯駁與責任43天前你低頭看得到腳趾嗎?從腳趾頭看人類祖先的生存方式——《人從哪裡來:人類六百萬年的演化史》42022/07/24未知死,焉知生?從南美館《亞洲的地獄與幽魂》爭議看信仰的存在危機32022/07/17RELATED相關文章五十年三十諾貝爾,日本諾貝爾獎的八卦住在大城市的人走路真的比較快嗎?為什麼?——《走路的科學》拯救地球暖化大作戰!英國如何利用「碳定價」翻身成為減碳國家先鋒?地球日50週年:當暖化成為事實,減碳就成為義務!台灣氣候的現況與那些我們共享的未來繁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