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天壇 - 臺灣宗教文化地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天壇的廟址舊稱「天公埕」,地方傳說源自明永曆15年(西元1661年)12月延平郡王鄭成功在此地築壇祭天。

... 資產保存者: 財團法人台灣省台南市台灣首廟天壇 ...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臺灣宗教百景 TempleStay 臺灣宗教文化資產 語言 正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臺灣宗教文化地圖 臺灣宗教百景 TempleStay 臺灣宗教文化資產 宗教愛玩咖 英語友善寺廟 時間地圖 影音專區 資源下載 語言 正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臺灣宗教百景 TempleStayinTaiwan 臺灣宗教文化資產 宗教愛玩咖 英語友善寺廟 時間地圖 網站導覽 資源下載 影音專區 回首頁 :::首頁>文化資產查詢結果>臺南天壇 臺南天壇 指定/登錄理由 主題導覽 發展源流 主要特色 文獻資料 周邊資訊 天壇的廟址舊稱「天公埕」,地方傳說源自明永曆15年(西元1661年)12月延平郡王鄭成功在此地築壇祭天。

資產類別: 古蹟-寺廟 所在地址: 臺南市中西區忠義路2段84巷16號 公告日期: 公元1985年11月27日 創建/起源年代: 清咸豐4年(西元1854年) 經緯度: 120.20419,22.99399 指定/登錄機關: 臺南市 公告文號: 台內民字第357272號 資產保存者: 財團法人台灣省台南市台灣首廟天壇 指定/登錄理由 依民國73年(西元1984年)2月22日頒行之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第59條綜合評定之 主題導覽 臺南天壇顧名思義是祭祀天的場域,天壇主祀神為玉皇上帝,俗稱天公、上蒼或玉皇陛下,玉皇上帝是臺灣民間信仰至高無上的神祇,因而臺南天壇與開基玉皇宮在臺南地區享有崇高的信仰地位。

天壇的廟址舊稱「天公埕」,相傳明永曆15年(西元1661年)12月延平郡王鄭成功(西元1624-1662年)在此地築壇祭天,清代初期由地方居民設置香爐祭祀,清咸豐4年(西元1854年)由官民集資先建三川門與正殿,翌年興建後殿,經歷各時期的修建,形成今日天壇的主體建築平面布局,屬於三落兩廊之建築格局,天壇的左側另建有武聖殿。

天壇正殿檐口懸掛的「一」字匾被譽為府城三大名匾,正殿「一」字匾與簷上的石刻「大哉」,「一」與「大」合起來是「天」字,是人們對天的禮讚。

發展源流 天壇顧名思義是祭祀天的場域,天壇的廟址舊稱「天公埕」,相傳明永曆15年(西元1661年)12月延平郡王鄭成功在此地築壇祭天,至清代由地方居民設置香爐輪值祭祀,清道光年間為了方便祭祀,便將香爐供奉於今址吳姓人家內。

清咸豐4年(西元1854年)地方人士倡議在天公埕建廟供奉玉皇上帝,此時適逢吳姓人家欲變賣家宅,遂集資購地於同年8月開工建廟,竣工後定名為「天公壇」。

翌年,天公壇總理梁章懷(生卒年不詳)、董事魏緝熙(生卒年不詳)等20人再度向地方官民募捐增建後殿。

清咸豐8年(西元1858年)1月,泉漳廈郊諸船戶金源隆等100戶捐銀並購置田產,每年抽銀作為農曆1月9日慶賀玉皇上帝聖誕的祭典開支。

同年8月,天公壇董事召集56名成立「如蘭堂會」購置廟產,負責天公壇的廟務經營與祭典,如蘭堂的堂址在天壇前,清同治13年(西元1874年)10月成立講善局,講善局負責宣講聖諭與出版善書,之後改為經文社。

日治明治32年(西元1899年)12月,天公壇重修並改廟名為「天壇」。

日治大正13年(西元1924年)成立以和社,負責祭典時的音樂演奏。

日治昭和7年(西元1932年)如蘭堂與經文社陸續遷入天壇左側廂房,由如蘭堂繼續經營天壇的廟務經營與祭典,經文社負責誦經。

考量社會局勢,昭和14年(西元1939年)如蘭堂不再負責天壇的經營。

戰後地方人士著手計畫重修天壇,在民國38年(西元1949年)肇工,民國40年(西元1951年)竣工,民國63年(西元1974年)成立管理委員會,民國66年(西元1977年)決議將天壇左側武聖殿改建成鋼筋混凝土建築,民國68年(西元1979年)肇工,民國69年(西元1980年)重修天壇。

天壇與武聖殿的工程至民國71年(西元1982年)全部竣工,形成今日所見的天壇建築格局。

主要特色 天壇主體建築的平面布局屬於三落兩廊之建築格局,三落即三川門、正殿、後殿,兩廊即連接三川門、正殿、後殿的廊道,廊道設隔牆,建築左右對稱,主體建築前方設置前埕。

天壇的結構牆體均採磚石造,建築構造為抬樑式構造及硬山擱檁承重牆系統混合,三川門面寬三開間,建築立面採用板門與隔扇的組合,板門不繪畫門神,而是釘上門釘,而正殿與後殿則作不裝設門扇之敞廳式。

天壇主祀神為玉皇上帝,俗稱天公或上蒼、玉皇陛下等稱號,民間信仰認為天無具體形象可以被塑造成神像,於是天壇正殿供奉的是寫著「玉皇上帝聖位」的神牌,神牌的型式屬於素色華帶牌。

天壇的後殿明間神龕由後向前依序供奉三清道祖、斗姥元君、三官大帝。

三清道祖為道教的至高神,分別是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道德天尊即是老子,斗姥元君是道教信仰裡誕育天上眾星斗之母,三官大帝分掌天界、地界、水界,職司賜福、赦罪、解厄;後殿左次間神龕供奉南斗星君、右次間神龕供奉北斗星君,神龕下方供奉虎將軍;左側山牆前神龕供奉張天師、雷聲普化天尊、東斗星君,右側山牆前供奉司命真君、天醫真人、太乙真人、西斗星君;武聖殿供奉關聖帝君、岳武穆王等祀神。

臺南舊城區的宗教信仰,作醮需要迎請張天師入壇薦醮,因而天壇供奉的張天師神像常被迎請薦醮,醮典結束受以盛大的陣頭隊伍恭送張天師回天壇,俗稱為「送天師」。

天壇保存文物眾多,廟內懸掛數面從清代以來讚譽上蒼的匾額,最著名的是懸掛在正殿的「一」字匾,匾面寫有「世人枉費用心機,天理昭彰不可欺;任爾通盤都打算,有餘殃慶總難移。

盡歸善報無相負,盡歸惡報誰便宜;見善則遷由自主,轉禍為福亦隨時。

若猶昧理思為惡,此念初萌天必知;報應分毫終不爽,只爭來早與來遲。

」此匾被譽為府城三大名匾,以及推測是清乾隆年間的青銅方鼎式香爐、民國50年代潘春源所繪之紙本彩繪,還有為數眾多的經文社繡件,包括桌圍、帳簾、幡等,天壇為數眾多的文物是臺南寺廟文化的寶庫。

天壇常有經生誦念經文為民祈福 後殿左側牆前供奉張府天師,臺南作醮有迎、送天師的習俗。

後殿的明間神龕供奉三清道祖,是道教神譜的至高神。

正殿建築高聳,上方鑲嵌「大哉」石碑,原碑是清咸豐年間文物,現已移至廟旁展示。

正殿四角各有一位憨番扛著棟架,稱作「憨番擎大杉」,為臺南的早期廟宇建築特色之一。

正殿神龕上方懸掛蔣中正(西元1887-1975年)總統所獻匾額,以表對於天的敬畏尊崇。

「一」字匾被譽為府城三大名匾 天壇主祀神為玉皇上帝,民間信仰認為天無具體形象可以被塑造成神像,於是天壇供奉的是神牌。

三川門的板門不繪畫門神,而是釘上門釘,門釘總數為108顆。

文獻資料 1.全國寺廟整編委員會編輯部(1990)。

臺灣首廟天壇沿革誌。

臺南市:臺灣首廟天壇管理委員會。

2.黃翠梅計畫主持(2017)。

臺灣首廟天壇既存古物調查研究與登錄建檔計畫成果報告。

臺南市: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周邊資訊 TGOS電子地圖 ::: 中華民國內政部版權所有|隱私權與 安全政策| 版權宣告|Copyright©AllRightsReserved 100臺北市中正區徐州路5號|總機:1996|Chrome,Firefox,IE9.0以上版本最佳解析度1280x1024 瀏覽人次: 6861343更新日期:2022.07.21 網站諮詢服務專線(02)2923-0520(維護廠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