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宇簡介| 台灣首廟天壇,台南天公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正殿供奉「玉皇大帝」之聖位,各種祭典儀式在此進行,信徒在此上香祭拜、求籤卜卦,為天壇重心,為天壇規模量體最大的建築。

最新消息 天壇沿革 廟宇簡介 信眾服務 社會公益 活動影音 連絡我們 廟宇簡介與神祇介紹 文物介紹-石雕 文物介紹-匾額 文物介紹-木雕 文物介紹-剪黏 中日交流 正殿神威 正殿供奉「玉皇大帝」之聖位,各種祭典儀式在此進行,信徒在此上香祭拜、求籤卜卦,為天壇重心,為天壇規模量體最大的建築。

殿內空間可分成四部分,自中港前點金柱起至後側牆壁止的內殿為神龕和神桌組位置,三側圍以大理石欄杆,其前方檐廊處為信徒膜拜之處,左側為廟內執事人員所在,右側則為廟內販賣金紙的地方;後面兩側牆壁有「化育」、「形流」兩門,連接後面之後過水廊 三川殿 台灣首廟天壇建築本體為「三進三開間」形式,其建築群體因天井的區隔,將空間區分為三川殿、前天井及兩側之左右廊、正殿、後天井及兩側之左右廊及後殿等九個區塊。

台基高度以正殿為最高,其次為後殿,三川殿最低。

三川殿連繫台灣首廟天壇內外的主要空間,以及進出的主要門戶,以牌樓面分隔成前步口、後步口為其主要空間,牌樓面開中港門及 後殿星斗 後殿為供奉神明的地方,殿內設有五座大理石台座神龕,分別是供奉三官大帝的中港神龕、北斗星君的右偏殿神龕、三清道祖,供奉南斗星君的左偏殿神龕,斗姥星君,及供奉張府天師、普化天尊、東斗星君的左小港神龕,西斗星君、太乙真人、天醫真人、司命灶君的右小港神龕。

整個神位之安排則依照其神格大小與尊卑順序安置,為天壇供道士、乩童為人消災解厄之場所 武聖殿神恩 武聖殿主要構造為鋼筋混凝土,接合木構件雕刻、剪黏、泥塑等之作法,在功能上目前一樓提供香客休息區及供道士、乩童為人消災解厄之場所,二樓為供奉神明。

武聖殿以二側戶外樓梯連通前、後殿,前殿供奉「文衡帝君」,後殿有三座大理石台座神龕,中港神龕供奉「觀音佛祖」、「五文昌帝君」,右神龕供奉「延平郡王」,左神龕供奉「月下老人」,提供考生求功名及情人求姻緣。

太歲殿佑護 太歲星君農曆七月十九日為值年太歲星君聖誕太歲即木星,也是歲神,主掌人間禍福吉凶,依六十甲子輪流值歲,總稱為六十甲子太歲,當值者稱為「值年太歲」,每名值年太歲皆有姓氏名諱,其沖犯對象亦有所不同,值年太歲可謂當年百神之統、人君之象,率領諸神統正方位斡運時序總成歲功。

石獅 在三川殿前有石獅兩對,一對置於三川殿階梯前,一對則置於中港門前,左雄右雌,置於廟前,負有守衛與驅邪止煞之寓意。

前者為清代之作品,後者為建廟時以青斗石為材料所刻,係出自石雕大師施弘毅之手。

抱鼓石 抱鼓石的雕法可分為早、中、近三期。

早期作品有鏡面、螺紋浮花草、花鳥浮雕等樣式,線條精練。

天壇抱鼓石即屬於早期作品。

龍柱 明末清初:一柱雕一龍,龍身與柱身結合為一體,整體觀之仍是細瘦的圓柱,周圍僅點綴少數的淺雕雲朵,雕刻樸實簡單。

清朝中期:以圓柱盤單龍為主,龍身與柱體仍結合為一體,但腳爪開始脫離柱身呈現鏤空狀態,雕刻不過度強調細節,風格趨於成熟但不失古拙風味。

張果老 張果老即唐朝方士張果,隱居中條山,有長生秘術。

據稱唐朝武則天召其出任,張果老下山後,佯死於姑女廟前,因為時值盛暑,天氣炎熱,不久屍體腐化生蛆,武則天認果老確已死亡,即打消任用之意,數日後,果老又出現於恆州山中。

唐玄宗時又召其出仕,果老應聘後,皇帝得知果老乃混沌初分時之白蝙蝠精,後果老仙逝,弟子護棺葬之,卻是一具空棺,帝逐建棲霞觀奉祀。

(1965年施弘毅匠之作品) 何仙姑 何仙姑名瓊,零陵人氏。

年少時夢見神人教食雲母粉,得輕身之術,又遇異人贈食仙桃,從此不知飢餓,並經常往返於高山間摘回仙果供母親食用。

唐景龍年間,於白日飛昇。

(1965年施弘毅匠之作品) 蝺陞 清代石刻,亦稱龍階,中間龍紋為主,遨於海天之間,四週雕飾、琴、棋、書、畫,代表文明與才藝,皆吉祥之意,俗謂具有帝王地位的殿宇,始可配置螭陞,且不得任意踐踏,以示尊崇。

福祿壽 裙堵上的石刻為清代所作,是以中國文字的線條特徵來表現書法與圖案藝術,將「福祿」二字化為繁盛花朵以收束腰身圍繞「壽」字而成花瓶之狀,構成福祿壽與平安的旨趣;又以彩帶般「山海」兩字,配合主題,而有「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的祝頌,也表達了一般人民的心願。

一字匾 天壇「一」字匾與臺灣府城隍廟「爾來了」、竹溪寺「了然世界」被世人譽為府城三大名匾。

言簡意賅,書法造詣亦有可觀之處,蒼勁十足的「一」字匾,沿逆時針方向圍繞著迴文小字,警醒世人,一切行為,老天在看,該賞該罰,天理昭彰。

居高聽卑 本匾係清咸豐五年(1858)天壇創建時所題立,玉皇大帝位居天界最高主宰神,但關愛天下黎民百姓,彰顯玉皇大帝神恩廣被的慈悲精神。

如蘭堂 如蘭堂會成立於清咸豐八年,係由信眾為祭祀玉皇上帝所組成的神明會,該神明會的信眾於咸豐十年(1860)二月題立此匾。

道崇無極 清同治元年(1862)十月臺彭兵備道兼提督學政洪毓琛題贈此匾,用以推崇玉皇大帝無極天道,現存掛於天壇後殿。

洪鈞鼓鑄 清同治三年(1864)福建臺灣水師副將葉晞暘所題贈匾額,現存掛於天壇三川殿。

赫濯聲靈 清光緒十一年(1885)福建臺澎掛印總鎮章高元所題贈,用以彰顯玉皇大帝的神威,現存掛於天壇三川門中門。

主宰元樞 清光緒十六年(1890)十月台南知府方祖蔭敬獻,用以讚頌玉皇大帝至尊神格,現存掛於天壇三川門左門。

三才弌理 清光緒十六年(1890)十月台南知府方祖蔭敬獻,闡明天道思想的根本,所謂三才係指天、地、人,三才並立而精神足,一理即萬物之理,現存掛於天壇後殿。

仰不愧天 民國三十九年(1950)時任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副主任的白崇禧所題,現存掛於天壇三川門右門。

義格蒼穹 民國四十年(1951)天壇重修竣工,所以在民國四十一年(1952)前總統蔣中正特別題贈此匾以玆慶賀(此為前總統蔣中正唯一贈與廟宇的匾額),現存掛於天壇正殿神龕。

國泰民安 前總統嚴家淦於民國七十二年(1983)所題贈,現存掛於天壇正殿。

憨番扛樑 這兩尊逗趣可愛的童子像,原來安置敦德堂正廳前檐步出之壽樑上面,以頭頂和雙手平舉姿勢蹲踞大梁支撐一支桁楹。

係以透雕斗座安金技法,達到支撐及分散屋楹受力的功能。

  這類在傳統建築物設置人物承重造型,據何培夫研究稱:「在臺灣傳統建築中盤頭(俗稱「廟角」)與斗座位置,經常可以發現人物承重造型的蹤跡;......更由於不同宗教與生活屬性,也有天使、仙女、羅漢、力士、惡鬼、紳士、淑女與童稚等不同人物,皆以承重造型呈現宗教的奉獻與臣服、生活的輕鬆與悠閒。

」在宋代李誠《營造法式》,即將此類型雕木作稱之為「扛坐神」、「力士」。

雀替、獅、象斗座 清朝連雅堂在「台灣通史」工藝志中提到台灣雕刻藝術;「木工最精,台南為上而葫蘆墩次之。

」由精巧的雀替與獅、象斗座的木雕作品中,不難見出台南木雕的風采。

麒麟 麒麟是中國特有的吉祥動物,是寺廟建築中常見的瑞獸圖樣。

壽字 正殿門扇以壽字形組成的窗櫺。

八仙傳奇 八仙傳奇是中國神仙故事中最深炙人口,且廣為流傳的民間神明故事。

八仙的突塑再次鮮活了道家神明在信徒心中的印象,八仙計有鍾離權、張果老、韓湘子、李鐵拐、曹國舅、呂洞賓、藍采和與何仙姑。

其中李鐵拐,早年得道,曾受教於彭祖之師宛丘先生與李老君。

藻井 結網即藻井,因形似蜘蛛網而命名。

結網有如傘蓋,裝置在寺廟裡最受矚目的位置,如三川殿、拜殿、正殿的殿頂上,各有千秋。

據傳,元末明太祖朱元璋於鄱陽湖一役中敗逃武當山,見一座荒廢許久的「上帝廟」,遂躲入廟中,跪祈真武保佑平安,禱畢,先前挑破的蜘蛛網,頓時密結如原狀,元朝追兵抵此,見無異狀,於是撤離他往。

太祖取得天下後,為酬報神恩,乃勅封「玄天上帝」尊號。

後世匠師根據這個典故而創作結網木雕。

神案 正殿神案係清同治元年(1862)信徒詹廷貴所敬獻精美的材質及細緻的雕工呈現古樸之美。

剪粘 剪粘又稱剪花,係以鐵鉗剪下色彩不同的碗片,鑲黏於屋脊上的一種裝飾。

隨彩賦類,構成人物、花鳥、走獸等形態。

而由於裝飾題材眾多,如何能繁而不雜就得剪粘配置的功力了。

中日交流 台灣首廟天壇(天公廟)己丑年恭祝九皇大帝聖誕祈安禮斗法會十八日登場,今年約有四千人登記拜斗。

天壇經文社、女誦經團遵古禮誦經、晚課,替斗禮祈安植福,會場莊嚴肅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