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安太后-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Wikipedia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慈安太后是广西右江道三等承恩公穆扬阿之女,咸丰帝正妻(继室),同治帝的嫡母,光绪帝的嗣母之一。
本为中国清朝咸丰帝的皇后,后来亦为同治、光绪初期(1861年至1881年) ...
慈安太后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此条目或其章节极大或完全地依赖于某个单一的来源。
请协助补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
致使用者: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来源搜索:"慈安太后"—网页、新闻、书籍、学术、图像),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判定指引)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2年6月12日)请协助补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会因为异议提出而移除。
致使用者: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来源搜索:"慈安太后"—网页、新闻、书籍、学术、图像),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判定指引)。
孝贞显皇后钮祜禄氏
大清皇后→大清母后皇太后
前任: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继任: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姓钮祜禄氏名无记载封号贞嫔→贞贵妃→皇后→慈安母后皇太后→孝贞显皇后徽号慈安端裕康庆昭和庄敬皇太后族裔满族旗籍镶黄旗府邸钟粹宫世系额亦都-彻尔格-博雅柱-策布坦-福克京阿-穆扬阿-慈安太后其他名号东太后,母后皇太后出生道光十七年七月十二日(1837年8月12日)婚年咸丰二年(1852年)婚姻名份皇后逝世光绪七年三月初十日(1881年4月8日)(44岁) 大清北京钟粹宫谥号孝贞慈安裕庆和敬诚靖仪天祚圣显皇后坟墓定东陵(普祥峪)亲属父亲穆扬阿嫡母爱新觉罗氏,城守尉景兴之女母亲姜佳氏夫文宗显皇帝奕𬣞夫之父宣宗成皇帝旻宁夫之嫡母孝穆成皇后钮祜禄氏孝慎成皇后佟佳氏夫之母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夫之元配孝德显皇后萨克达氏夫之侧室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兄弟广科养子德宗景皇帝载湉养女荣寿固伦公主继子穆宗毅皇帝载淳继女荣安固伦公主其他亲属表外甥女孝哲毅皇后
本页面包含满文字母,部分操作系统及浏览器需要特殊字母与符号支持才能正确显示为满文字母,否则可能出现未成连写体的字母或其他符号。
孝贞显皇后(满语:ᡥᡳᠶᠣᠣᡧᡠᠩᡤᠠᠵᡝᡴᡩᡠᠨᡳᠯᡝᡨᡠᡥᡡᠸᠠᠩᡥᡝᠣ,穆麟德:hiyoošunggajekduniletuhūwangheo;1837年8月12日-1881年4月8日),又称慈安太后或东太后,满洲镶黄旗人,钮祜禄氏,清朝末年的一位著名皇太后、皇后、政治家。
慈安太后是广西右江道三等承恩公穆扬阿之女,咸丰帝正妻(继室),同治帝的嫡母,光绪帝的嗣母之一。
本为中国清朝咸丰帝的皇后,后来亦为同治、光绪初期(1861年至1881年)清廷的实际统治者之一。
慈安太后与恭亲王为清朝的最后支柱,支撑慈禧太后的政权。
同治帝即位后,称为“母后皇太后”,与西太后(慈禧太后)一起两宫听政长达二十年。
直到光绪初年过世为止,谥号为孝贞慈安裕庆和敬诚靖仪天祚圣显皇后。
目录
1家世
2生平
3丧葬礼仪
4轶事
5先世
6画像
7影视作品
8参考文献
家世[编辑]
她的生母是侍妾姜佳氏,嫡母则是克勤良郡王庆恒的孙女爱新觉罗氏。
钮祜禄一族是清代著名的后族之一,与清朝皇室关系密切,家世高贵。
庄亲王奕仁的嫡福晋、奉恩将军绵林的继妻都是她的姊妹,而她的家族与郑亲王、庄亲王等均有姻亲关系。
郑亲王端华是她的亲姑丈。
生平[编辑]
慈安太后于道光十七年七月十二日(1837年8月12日)出生,姓钮祜禄,本名不详,父亲是广西右江道穆扬阿,生母是侍妾姜佳氏,嫡母则是克勤良郡王庆恒的孙女爱新觉罗氏。
《清史稿》称慈安在咸丰帝登基以前就已入侍潜邸,但实际上慈安是在咸丰二年二月,才在八旗选秀中被指定为内庭主位。
咸丰二年三月十五日敬事房传口谕,宫内琳贵太妃他坦、圆明园康慈皇贵太妃他坦赐予贞嫔;同年四月二十七日,贞嫔与英嫔一同进入圆明园。
根据内务府《鸿称通用》记载,“贞”字对应的满文意思为“贞节”,引申意思为“正”。
不久之后的五月二十五日,贞嫔诏晋为贞贵妃,居锺粹宫;七月十二日,正举行贞贵妃的千秋令节,《杂录档》记载总管吕泰发现锺粹宫有一名宫女患病,便命人将她由西南门赶出宫去;同年十月十七日正式立为皇后。
由于升为贵妃和册立为皇后的时间间隔过短。
因此,个性恭简的慈安,便主动要求免去册封为贵妃的仪式,直接举行册立为皇后的大典即可。
慈安是清代晋升速度最快的继后,由嫔到皇后仅花了40天,如果从行册立礼来算也仅花了六个月
咸丰六年六月二十九日,皇后准备过二十正寿,内务府便开出“进内命妇”的单子让咸丰帝选定。
最终,皇后的姑母郑亲王端华嫡福晋、姐姐庄亲王奕仁嫡福晋、兄长广科的妻子被选定。
咸丰帝在世时,虽宠爱其他妃嫔,唯独对皇后保持敬重,使慈安后位稳如泰山。
皇后亦时常安慰咸丰帝,使咸丰振作起来,久而久之,皇后就成为咸丰帝最信任的人。
有段时间懿嫔(后来的慈禧太后)颇为得宠,甚至弄致咸丰帝荒废朝政,皇后便准备动用祖宗家法处置懿嫔,但当时懿嫔已有身孕,而被咸丰帝阻止,咸丰帝与慈禧亦有所收敛,由此可见,慈安的手段非同一般,绝非传统柔弱不堪,同时反映咸丰帝对慈安的敬重和宠爱,从这件事看出慈安已由一开始便辗压慈禧。
后来咸丰帝于避暑山庄终日借酒消愁,经皇后劝谏后有所改善,由此可见,当时慈安在咸丰心中的地位,慈安的能力可见一斑。
咸丰十年八月(1860年),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攻破大沽口,占领天津。
随后在八里桥击溃了清军的精锐,京师危在旦夕。
9月22日,咸丰帝率包含慈安、慈禧在内的一干宫眷逃往热河避暑山庄避难,留六弟恭亲王奕䜣在京师与联军议和。
英法联军在北京大肆抢劫后,10月18日将包括圆明园在内的皇家“三山五园”焚烧,大火烧了三天三夜。
咸丰皇帝因英法联军之役闷闷不乐,因而患上重病。
临终前将“御赏”、“同道堂”两方小玺分别赐给皇后纽祜禄氏和太子载淳(由其生母慈禧保管和控制),并规定凡以后下发谕旨必须钤用此二玺为凭。
据《热河密札》记载:“两玺均大行所赐,母后用‘御赏’玺,皇上(实为慈禧)用‘同道堂’玺,凡应朱笔处用此代之,述旨亦均用之,以杜弊端。
”。
也就是所有的旨意先由顾命八大臣拟定后,再交由两宫太后审查后盖上咸丰皇帝所赐的御印和“同道堂”后,即可正式生效,为日都后两宫掌权提供合法基础。
咸丰帝死前令其年仅五岁的独子载淳继承皇位,并任命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户部尚书肃顺、额驸景寿、兵部尚书穆荫、吏部左侍郎匡源、礼部右侍郎杜翰、太仆寺少卿焦祐瀛八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辅佐嗣君,人称“顾命八大臣”,但其实咸丰帝的安排,使各方势力利益和权力分配极不平圴,实权落入八大臣手上,两宫太后沦为橡皮图章,恭亲王奕䜣、军机大臣文祥、大将僧格林沁等人被排除于权力核心,间接使日后两宫太后与奕䜣一党联成一线,埋下辛酉政变的伏笔。
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1861年8月22日),咸丰帝在承德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内驾崩,享年30岁,载淳即位,定明年改元“祺祥”。
皇后在当天即被尊为皇太后,懿贵妃先被尊为懿贵太妃,在第二天才被正式尊为太后。
同治帝在避暑山庄居丧期间,奉嫡母皇后钮祜禄氏为“母后皇太后”,上徽号“慈安”;奉生母懿贵妃那拉氏封为“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为后世对两宫太后称呼的由来,此时慈安居住烟波致爽殿的东暖阁,慈禧则住在烟波致爽殿的西暖阁,因此两宫分别被称为“东(宫)太后”和“西(宫)太后”。
“
敬事房日记档:“十七日卯时,大行皇帝殡天,敬事房传各等处摘缨子,随传自今日起皇后写皇太后,皇太子写皇上……随伺候万岁爷在大行皇帝前奠酒……【皇太后率琳贵太妃等】至灵前奠酒……”“十八日,敬事房首领丁传:【懿贵妃】亲封为皇太后。
”【按:原档此处为“皇考懿贵妃”】
”
因前述的原因,顾命八大臣与两宫太后尤其是慈禧产生了严重的矛盾,刚巧八大臣与恭亲王奕䜣为首的军方、军机处势力亦存在敌对心态和矛盾。
而当时奕䜣已在北京与西方列国达成议和,于9月5日赴热河奔丧。
奕䜣与慈禧秘密取得联系,决定策划一次政变,是次政变由慈安太后领导,慈禧太后策划,恭亲王执行。
在慈禧的鼓动下,加之八大臣傲慢无礼,令这次政变得到了慈安太后的同意和支持。
同年9月14日,慈禧指使山东道监察御史董元醇上奏两宫皇太后两宫听政,慈禧与慈安便召八大臣入议,八大臣以“本朝未有皇太后垂帘”为由拒绝。
在奕䜣的帮助下,慈禧丶慈安取得其党羽如钦差大臣僧格林沁丶侍郎胜保、大学士文祥丶大学士贾桢等多人的支持。
10月26日,咸丰帝的灵柩运回京师时,慈禧命八大臣护送灵柩殿后,自己找了个借口与慈安、皇帝载淳则取捷径回京,最后比八大臣一党先达京师,为政变争取时机。
随后,慈禧等人决定先发制人,利用帝后和咸丰帝的梓宫回京的机会发动辛酉政变,设计逮捕了八大臣,判处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自裁、肃顺为首三人斩立决,其馀则革职流放,但对其党羽则既往不咎,悉数重用。
史称“辛酉政变”。
奕䜣因全力支持两宫太后发动政变而被封为议政王,其党羽亦得到两宫重用,同时亦把曾国藩为首汉臣纳入自己的体系,大力提扙他们,上述人士大多成为洋务运动的骨干。
自此开始了与慈禧太后长达20年的两宫听政生涯,一跃成为最高统治者之一,掌权20年。
从这时开始慈安太后与慈禧太后的关系变得微妙。
两宫听政看似无分彼此,慈禧亦与慈安平起平坐,但事实上并非平等,慈安的政治和宗法地位仍高于慈禧,两宫也是唇齿相依,加上慈禧“慑于嫡庶之分,亦恂恂不敢失礼”,因此慈禧不但要对慈安恭敬听命,在大事上还要和慈安商议,方可下决定,小事和例行事务则通常交由慈禧处理。
由于慈安不太熟识和热衷政务,因此慈禧的决定大多定获慈安同意,从而做成慈禧太后独揽大权,毫无掣肘的假象。
传统认为慈安太后一无是处,个性懦弱,但其实慈安太后亦具有能力,时常借故打击慈禧气焰,政治上亦具有决定权和否决权,毕竟慈安太后的决定才是真正方案,慈禧太后亦不能违背,正所谓“用慈禧之能,压慈禧之权。
”,史书曰:“当时天下称东宫(慈安)优于德,而大诛赏大举措实主之。
西宫(慈禧)优于才。
”很多政策实际上也是两宫共识,并非单纯慈禧太后的决定。
为压制慈禧太后,慈安与慈禧一样在朝廷内广泛培植亲信,例如以奕䜣制衡慈禧,曾国藩等汉臣除了服从慈禧其实也听命慈安,一定程度分薄慈禧太后大权。
在议政王奕䜣的辅佐下,两宫整饬吏治,重用汉臣,依靠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汉族地主武装;又在列强支持下,先后镇压了太平天国、捻军、苗民、回民起义,缓解清王朝的统治危机,使清王朝得到暂时稳定。
出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两宫太后推行以“自强”和“求富”的方针的洋务运动,发展一些军用,民用工业,训练海军和陆军以加强政权实力。
客观上对中国的近代化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
这一时期,国内起义被平定,两次鸦片战争暂时满足列强的贪欲,外交上虽没有吃大亏,但统治集团在这段时间仍然战战兢兢,小心翼翼。
洋务运动后清王朝的军事实力有所提高,工商业有了初步发展,史称同光中兴。
慈安太后让身为同治帝的生母慈禧太后搬到养心殿,与自己同居,共同抚养年幼的同治帝长大,这样虽然破坏了清朝的祖训(清朝前期的皇帝立下规矩,生母不能抚养自己的儿子,防止外戚势力膨胀导致皇权旁落),但可打消大臣的顾虑,使两宫更为团结,慈安太后的心胸可见一班。
同治五年(1866年)正月初一日,同治帝在养心殿东耳房绥履殿给慈安太后行礼和递如意,升平署伺候丹陛乐。
丽皇贵妃所出的荣安公主和恭亲王之女荣寿公主,则在养心殿明殿给慈安太后行礼和递如意,升平署又伺候丹陛乐。
同治八年(1869年),慈禧太后的心腹总管太监安德海出京,违背太监不许出京的祖制,山东巡抚丁宝桢上报此事,慈安太后立即借故打击慈禧,于是下令诛杀安德海,这样除了可以安定人心,还可防止慈禧野心和权力膨胀,亦知慈安的能力非同凡响,再次印证慈安太后的地位和权力是高于慈禧太后,慈禧太后难以跨过慈安太后,此后慈禧对慈安更为恭顺。
同治帝自幼便一直对嫡母慈安较为亲近,慈安亦待同治帝如亲子,两人关系胜似母子,相反同治帝与生母慈禧的关系较为疏薄,同治十二年,两宫太后为同治帝选后,慈安看中阿鲁特氏,慈禧则看中富察氏,但同治帝还是立了阿鲁特氏为后,富察氏则被封为慧妃,慈禧亦无可奈何,这事上可见慈安在同治帝心中的地位,更间接打击慈禧太后。
次年两宫便撤帘归政于同治帝,但在慈禧的糊弄和慈安默许下,大权仍在两宫之手,重大事情同治帝仍需向两宫太后禀报,慈安此时亦在朝廷上有一定影响力,如:同治帝下旨重修圆明圆,但遭百官反对,形势紧张,最后还是由两宫太后出面调停。
翌年,同治帝逝世,同治无后。
为了阻止有野心的同治帝皇后掌权,加之慈禧的劝说,权衡利弊下便与慈禧拥立光绪帝继位。
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又开始垂帘听政,继续掌权。
光绪元年(1876年),慈安、慈禧认为新疆塞防意义重大、不得失守,便倾尽全力资助湘军统领左宗棠,消灭了盘踞新疆的浩罕汗国将领阿古柏,结束了同治新疆回乱。
让曾一度陷于混乱管理之中的新疆失而复得。
同时海防与塞防之争日益激烈,最终,两宫太后在东南沿海,设立福建台湾省巩固领土并发展海军;在西北内地,清政府收复新疆,驱除阿古柏势力,与沙俄斡旋解决伊犁危机,并建立甘肃新疆省加强管制。
海防和塞防皆兼顾。
光绪六年(1880年),两宫太后重病。
光绪七年三月初十日(1881年4月8日),慈禧太后病逾,慈安太后突然急转即下,当日戌时崩逝于锺粹宫内,享年四十五岁。
死因多有嫌疑,有多种说法。
据《清实录》也记载,之前慈安太后尚称健康,结果十月初十日,“慈安端裕康庆昭和庄敬皇太后疾大渐,上诣锺粹宫侍奉汤药,戌刻,慈驭升遐。
”实际上,早在同治二年二月初九日,《翁同龢日记》中便有“慈安皇太后自正月十五日起圣躬违豫,有类肝厥,不能言语,至是始大安”的记录。
这年慈安太后卧病近一个月,可见其病症之严重,宫中宦官和溥仪则相信慈安太后是被慈禧太后毒死,野史亦称慈安持有慈禧的“催命符”(咸丰遗诏),相传慈安病重时,得慈禧悉心照料,慈安大为感动,便烧毁了遗诏,当晚慈安暴毙。
高拜石.《新編古春風樓瑣記7》.正中书局出版社.2002-04-01:62起.ISBN 9789570914610. 但其实后两种说法多有破绽,无论如何慈安驾崩使慈禧失去最后制肘,得以实现独榄大权的终极理想。
丧葬礼仪[编辑]
慈安太后葬于河北省遵化市清东陵,普祥峪定东陵。
定东陵陵墓整体仿照乾隆皇帝生母孝圣宪皇后的泰东陵,采用昭西陵,修建神道碑亭,仿照昭西陵的陵寝门,地方仿照道光皇帝的慕陵。
定东陵是清朝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皇后陵。
咸丰帝驾崩后,虽然慈安太后与慈禧太后都身为太后,但慈安太后是咸丰帝生前所册封的皇后,被称为“母后皇太后”,而慈禧太后的位分只是贵妃而已。
因为她是同治帝的生母,才得以晋封为“圣母皇太后”。
因此,名义上的“两宫并尊”,实际上还是慈安太后的地位高过慈禧太后一截。
诸多奏折文书、日常行走的次序,亦为慈安太后在先,慈禧太后在后。
慈安太后身份较慈禧太后高的事实,亦反映在两宫太后陵寝的布局和造价上。
慈安陵神道直通咸丰帝定陵神道,而慈禧陵神道则只能通接慈安陵。
此外,慈安陵修建时,初步造价亦略高于慈禧陵。
光绪七年九月十九日(1881年11月10日),内阁奉上谕,于九月十七日敬题“孝贞显皇后神主”的大学士宝鋆和李鸿章斋肃洁诚、恪恭将事,著加恩各赏给带膆貂袿一件。
同年九月二十二日巳时,光绪帝到太庙门外跪迎“孝贞显皇后神牌黄舆”,派遣怡亲王载敦恭奉孝贞显皇后神牌升袝太庙,安置于孝德显皇后之次。
光緖帝行礼完毕,再派遣怡亲王载敦恭代致祭。
孝贞显皇后神牌升袝奉先殿,光绪帝在午时到奉先殿行礼。
光绪十五年正月初九日(1889年2月8日),总管内务府大臣福锟奉慈禧皇太后懿旨,用“龙亭”将孝贞显皇后圣容,于正月二十二日巳时自钟粹宫舁请至寿皇殿大柜中尊藏。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七月,孝贞显皇后诞辰将至,光绪帝于嫡母诞辰当日回宫至“建福宫孝贞显皇后御容”前行礼,然后再回颐和园给慈禧皇太后请安。
宣统三年(1911年)七月,又逢孝贞显皇后诞辰之日,隆裕皇太后与宣统帝溥仪一同到建福宫东间的孝贞显皇后御容前拈香行礼。
轶事[编辑]
光绪六年(1880年)一次在祭祀咸丰帝的祭礼上,宫中在咸丰帝的神主牌案前设置了两个跪垫,慈安太后见状,心想在自己之前、丈夫咸丰帝在潜邸时,还有一位嫡福晋萨克达氏(孝德皇后),虽然萨克达氏已亡故多年,但慈安太后还是将神牌案前左侧的跪垫空下,自己跪到了右侧的跪垫。
本来,这两个跪垫分别是要给慈禧和慈安的,左为慈安、右为慈禧,但此时慈安太后已经跪在了右侧的跪垫上,已经没有慈禧太后的位置了,慈禧太后当场虽然感到难堪,但也只好跟著随礼的宦官、宫女、王公大臣一同站著行礼,最多也只能稍稍站在队伍的较前端。
先世[编辑]
车尔格,母爱新觉罗氏,努尔哈赤伯父礼敦巴图鲁女,车尔格娶觉罗氏。
弟弟达隆霭之七世孙即孝和睿皇后,慈安之族姑。
十六弟遏必隆女儿为孝昭仁皇后、遏必隆玄孙女即孝穆成皇后
巴喀,娶爱新觉罗氏,继娶爱新觉罗氏,继娶马佳氏,继娶博尔济吉特氏富尔丹女
永寿,娶郭络罗氏、巴雅拉氏、吴雅氏
遵柱,娶章佳尹泰孙女
策布坦,娶查库塔氏
福克京阿,娶爱新觉罗氏,常宁女;继娶爱新觉罗氏,宗室女。
另有一女嫁爱新觉罗端华,生爱新觉罗氏,即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之母
穆扬阿,妾姜氏
有十位女性先辈成为皇帝后妃,但只有孝圣宪皇后和她丈夫咸丰帝有直接血缘关系。
画像[编辑]
光绪十五年正月初九日,总管内务府大臣福锟奉慈禧皇太后懿旨,用“龙亭”将孝贞显皇后像自钟粹宫移至寿皇殿大柜中珍藏。
慈安像之一:《慈竹延清图》 慈安像之二:《璇闱日永图》
影视作品[编辑]
影视作品
饰演的演员
称谓
1964年:《西太后与珍妃》
林静
慈安
1976年:《再生缘》
华真真
慈安
1981年:《双印传奇》
尹宝莲
慈安
1983年:《火烧圆明园》
陈烨
慈安
1983年:《垂帘听政》
陈烨
慈安
1983年:《少女慈禧》
麦翠娴
慈安
1986年:《慈禧外传》
尹宝莲
慈安
1987年:《两宫皇太后》
刘冬
慈安
1989年:《一代妖后》
陈烨
慈安
1990年:《满清十三皇朝之血染紫禁城》
森森
慈安
1992年:《满清十三皇朝之皇城争霸》
森森
慈安
1993年:《戏说慈禧》
何晴
慈安
1994年:《清宫气数录》
谈佩珊
慈安
1995年:《慈禧秘密生活》
周嘉玲
慈安
2002年:《天下第一丑》
沈慧芬
慈安
2003年:《大龙邮票》
罗筐
慈安
2004年:《岭南药侠》
温玉娟
慈安
2004年:《沧海百年》
王之夏
慈安
2005年:《皇城草医》
温玉娟
慈安
2005年:《咸丰王朝之一帘幽梦》
高丹丹
慈安
2005年:《一生为奴》
宋佳
慈安
2006年:《汇通天下》
简慕华
慈安
2012年:《女人花》
林韦君
慈安
2012年:《红墙绿瓦》
陈莉娜
慈安
2012年:《大太监》
邵美琪、梁丽莹
慈安
2015年:《瀛寰之志》
秦丽
慈安
参考文献[编辑]
《清史稿列传一后妃》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慈安太后
慈安太后大清皇室出生于:1837年逝世于:1881年
前任:孝全成皇后钮钴禄氏
大清皇后1852年—1861年
继任:孝哲毅皇后
空缺上一位持有相同头衔者:康慈皇太后
大清太后1861年—1881年与慈禧太后共同垂帘听政
继任:慈禧太后
查论编大清皇后(附追封皇后及大满洲帝国皇后)大清皇后太宗文皇帝孝端文皇后哲哲(博尔济吉特氏)世祖章皇帝皇后额尔德尼布木巴(博尔济吉特氏)#-孝惠章皇后阿拉坦琪琪格(博尔济吉特氏)圣祖仁皇帝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孝懿仁皇后佟佳氏世宗宪皇帝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高宗纯皇帝孝贤纯皇后富察氏-皇后辉发那拉氏仁宗睿皇帝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宣宗成皇帝孝慎成皇后佟佳氏-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文宗显皇帝孝贞显皇后钮祜禄氏穆宗毅皇帝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德宗景皇帝孝定景皇后喜子(叶赫那拉氏)大满洲帝国皇后康德皇帝康德皇后婉容(郭布罗氏)追封大清皇后肇祖原皇帝原皇后兴祖直皇帝直皇后喜塔腊氏景祖翼皇帝翼皇后显祖宣皇帝宣皇后额穆齐(喜塔腊氏)太祖高皇帝孝烈武皇后阿巴亥(乌拉那拉氏)#-孝慈高皇后孟古哲哲(叶赫那拉氏)太宗文皇帝孝庄文皇后布木布泰(博尔济吉特氏)成宗义皇帝敬孝义皇后巴特玛(博尔济吉特氏)#世祖章皇帝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孝献皇后董鄂氏圣祖仁皇帝孝恭仁皇后乌雅氏世宗宪皇帝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高宗纯皇帝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宣宗成皇帝孝穆成皇后钮祜禄氏-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文宗显皇帝孝德显皇后萨克达氏-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其他清帝正室显祖宣皇帝继妃恳哲(哈达那拉氏)太祖高皇帝元妃哈哈纳扎青(佟佳氏)-继妃衮代(富察氏)太宗文皇帝元妃钮祜禄氏-继妃乌拉那拉氏#宣统皇帝宣统皇后婉容(郭布罗氏)*-李淑贤@其他清帝生母(列出帝王为子)肇祖原皇帝也吾巨德宗景皇帝皇帝本生妣(叶赫那拉氏)宣统皇帝醇亲王嫡福晋(长白山瓜尔佳氏)其他清帝生祖母(列出帝王为孙)德宗景皇帝庄顺皇贵妃乌雅氏宣统皇帝醇贤亲王第二侧福晋刘佳氏注:#者为生前被废(离异)或身后被剥夺皇后资格。
*二人婚时清朝已亡,为逊清小朝廷和伪满洲国皇后。
@婚时丈夫已不是皇帝,故无皇后尊号
查论编清文宗皇室父母宣宗成皇帝旻宁 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兄弟追赠隐志郡王奕纬·追赠顺和郡王奕纲·追赠慧质郡王奕继·奕𬣞清文宗·惇勤亲王奕誴·恭忠亲王奕䜣·醇贤亲王奕𫍽·钟端郡王奕詥·孚敬郡王奕𬤝姊妹追赠端悯固伦公主·皇二女·追赠端顺固伦公主同母·寿安固伦公主同母·寿臧和硕公主·寿恩固伦公主·皇七女·寿禧和硕公主·寿庄固伦公主·皇十女后妃孝德显皇后萨克达氏追赠·孝贞显皇后钮祜禄氏·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尊封·庄静皇贵妃他他拉氏·端恪皇贵妃佟佳氏·玟贵妃徐佳氏·婉贵妃索绰络氏·璷妃叶赫那拉氏·禧妃察哈拉氏·吉妃王氏·庆妃张氏·云嫔武佳氏·璹嫔叶赫那拉氏·玉嫔叶赫那拉氏·玶常在伊尔根觉罗氏·瑃常在暝谙氏·錱常在戴氏皇子载淳清穆宗·追赠悯郡王皇女荣安固伦公主嗣子载湉清德宗养女荣寿固伦公主前朝:清宣宗皇室·后朝:清穆宗皇室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慈安太后&oldid=72916891”
分类:1837年出生1881年逝世清文宗皇后清朝皇太后清朝女性政治人物中国女性摄政者钮祜禄氏镶黄旗满洲人清朝摄政者隐藏分类:缺少可靠来源的条目自2022年6月需补充来源的条目拒绝当选首页新条目推荐栏目的条目含有满语的条目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未登录讨论贡献创建账号登录
命名空间
条目讨论
简体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编辑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分类索引特色内容新闻动态最近更改随机条目资助维基百科
帮助
帮助维基社群方针与指引互助客栈知识问答字词转换IRC即时聊天联络我们关于维基百科
工具
链入页面相关更改上传文件特殊页面固定链接页面信息引用本页维基数据项目
打印/导出
下载为PDF可打印版本
在其他项目中
维基共享资源
其他语言
مصرىDeutschEnglishEspañolSuomiFrançaisBahasaIndonesia日本語ქართული한국어NederlandsNorskbokmålРусскийSvenskaไทยTürkçeУкраїнськаTiếngViệt吴语粵語
编辑链接
延伸文章資訊
- 1慈安太后_百度百科
慈安太后(1837年8月12日-1881年4月8日),即孝貞顯皇后,鈕祜祿氏,滿洲鑲黃旗人,廣西柳州人。晚清政治人物,清文宗奕詝的第二位皇后,贈一等承恩侯晉贈三等承恩 ...
- 2【歷史內幕】慈禧太后只是小妾,正宮「慈安太后」的神秘死亡
咸豐死後,她們二人聯合恭親王奕訢發動政變,剪除了顧命八大臣,實行垂簾聽政,幼童同治帝事實上不過是傀儡。 當時慈安又稱東太后,慈禧則為西太后,古代 ...
- 3咸豐在位時慈禧為什麼一直鬥不過慈安| 大紀元
慈安皇太后,俗稱東太后,簡稱慈安,死後謚為孝貞顯皇后。提起慈安,人們很自然地會聯想到慈禧,長期以來,慈安給人一種過於忠厚老實,缺乏政治才幹, ...
- 4慈安太后-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慈安太后是廣西右江道三等承恩公穆扬阿之女,咸豐帝正妻(繼室),同治帝的嫡母,光緒帝的嗣母之一。本為中國清朝咸豐帝的皇后,後來亦為同治、光緒初期(1861年至1881年) ...
- 5历史上的慈安太后有多牛?没有生下一子一女,却压了慈禧三十年
也是在咸丰二年,慈安通过选秀入宫,人家起步便是贞嫔,在一个月后便被晋封为贞贵妃,然后半个月不到,又被诏立为皇后。 即便是咸丰帝驾崩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