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主义(Interpretivism) & 实证主义(positivism) - 新浪博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解释主义(Interpretivism)是人类在科学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哲学观点,主要常见于人文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

解释主义的哲学根基来源于唯心 ... 加载中… 加载中... http://blog.sina.com.cn/sunshine733[订阅][手机订阅] 首页 博文目录 关于我 个人资料 季节 微博 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0 博客访问:35,662 关注人气:5 获赠金笔:0支 赠出金笔:0支 荣誉徽章: 相关博文 更多>> 推荐博文 查看更多>> 谁看过这篇博文 加载中… 正文 字体大小:大中小 解释主义(Interpretivism) & 实证主义(positivism) (2011-04-1701:06:21)转载▼ 标签: 教育 分类: 写论文的要点 解释主义(Interpretivism)是人类在科学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哲学观点,主要常见于人文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

解释主义的哲学根基来源于唯心论(Idealism)。

它主张人类对世界的体验并非是对外界物质世界的被动感知与接受,而是主动的认识与解释。

  解释主义的存在论(Ontology)基础是视现实世界为人类对于不同行为与状况的解释的产物,亦即现实世界的真相是由人的思想主观构建出来而不是客观且唯一的。

比如:对生物物种的分类,对社会经济体系类型的划分等等。

  解释主义的认识论(Epistemology)主张对于复杂世界的认知是通过研究生活在这个世界中的人群的经验以及观点而实现的,研究者应该深入现实生活去领会并且通过科学化的手段及语言去解释并重建这些概念与含义。

比如:交互式面谈,参与式观察等研究手段。

  解释主义中的不少观点起源于德国,前身为社会科学学术流派阐释学(Hermeneutics) 以及现象学(Phenomenology)。

作为传统实证主义(Positivism)的批评者,解释主义反对将自然科学中的中立式观测(Neutral observations),通用法则(Universal laws)应用于社会科学研究。

同时解释主义的支持者,即解释主义者(Interpretivist)为现实世界中具体事物的含义是由社会人的思想构建形成的,因而允许多种对世界的不同认识同时平等存在(Schwandt ,1994),这一观点在自然科学(Natural science)的实证主义哲学观中是不可接受的。

实证主义(positivism)是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传统的西方哲学派别。

又称实证哲学。

它产生时间于19世纪30~40年代的法国和英国,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始祖A.孔德等提出。

1830年开始陆续出版的孔德的6卷本《实证哲学教程》是实证主义形成的标志。

以孔德为代表的实证主义称为老实证主义,20世纪盛极一时的逻辑实证主义称为新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的基本特征: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

它把处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溶解于科学之中。

  实证主义的影响:实证主义不仅对哲学而且对整个社会科学均发生了深刻影响,孔德所创立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在其后的一个半世纪是西方社会学的主流。

  实证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

思 广义而言,任何种类的哲学体系,只要囿于经验材料、拒绝排斥先验或形而上学的思辨,都为实证主义。

  狭义而言,实证主义则指法国哲学家孔德(Auguste Comte)的哲学。

这条目内主要介绍狭义的实证主义。

  孔德生长的时代,正是一个宣扬理性主义及科学思想发端的时代,在“科学万能”思想的冲击下,人们对形而上学产生怀疑,逐渐以注重经验的科学方法观察、研究事物,探求事实的本原和变化的现象。

中心论点   实证主义又称实证论,其中心论点是:事实必须是透过观察或感觉经验,去认识每个人身处的客观环境和外在事物。

实证论者认为,虽然每个人接受的教育不同,但他们用来验证感觉经验的原则,并无太大差异。

实证主义的目的,在希望建立知识的客观性。

  孔德认为人类非生而知道万事万物,必须经由学习过程,从不同的情境中获得知识。

透过直接或间接的感觉、推知或体认经验,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推论还没有经验过的知识。

超越经验或不是经验可以观察到的知识,不是真的知识。

  实证主义反对神秘玄想,主张以科学方法建立经验性的知识。

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阅读┊ 评论┊ 收藏 ┊转载 ┊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How to Cite Sources Identifying Sources in the Body of Your Paper 后一篇:硕士毕业论文答辩笔记 评论 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 [发评论]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发评论 登录名:密码:找回密码注册 记住登录状态昵   称:评论并转载此博文 发评论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硕士毕业论文答辩笔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About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 Copyright©1996-2022SINACorporation,AllRightsReserved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