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青年熱血護蜂全民養蜂友善共生 - 上下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蜜蜂養殖,除了收成蜂蜜,還有其他價值嗎?其實與人類共生數千年的蜜蜂,還有「生態指標」之稱,牠們的存在,除了替野生植物傳授花粉、讓植物得以 ... 08青年熱血護蜂全民養蜂友善共生 2017-07-30/上下游記者 孔德廉 蜜蜂養殖,除了收成蜂蜜,還有其他價值嗎?其實與人類共生數千年的蜜蜂,還有「生態指標」之稱,牠們的存在,除了替野生植物傳授花粉、讓植物得以傳宗接代,連帶供應野生動物的食物和棲所,並大大提升生態環境的多樣化外,亦是環境好壞的關鍵判斷基準。

而在台灣,就有這麼一群養蜂人,在兼顧養蜂的經濟性之餘,更試著一點一滴地將「友善環境」的觀念種入大家心中。

守護環境不再只是口號,人人都可以從友善養蜂做起。

「想學養蜂嗎?歡迎來我的農場,誰都可以學習喔!」 順著燃燒木片發散的白色煙霧,一路穿過幾株與人等高的玉米來到樹下,雜草叢中,點綴著一箱箱木頭色的蜂巢。

有十年養蜂經驗的簡隆盛,揪著眼下看來礙事的野草說,「草不是不割,只是不急著割。

」 與一般蜂箱放置的景象大相逕庭,這裡看不見遍地枯黃的草相,周遭也非茂密開花的荔枝或龍眼樹。

依著柏油小徑旁一處雜草叢生的空地,就是蜜蜂們棲息的地方,四處飛舞的蜂群來回在咸豐草、香瓜和玉米田中採食,絲毫不受來往的農車打擾。

愛蜂人簡隆盛也分享蜜蜂知識(攝影/孔德廉) 友善養蜂,讓人、蜜蜂與草共生 「讓人類、蜜蜂一同與草共生,」簡隆盛說,養蜂維生最可以體認化學藥劑對環境的影響。

農藥灑了、除草劑噴了,蜜蜂就回不了家了,人也一樣,溝渠裡的水帶著藥劑到處流竄,進入作物體內,最終還是會回到自己身上,如果蜜蜂都受不了,人又怎麼能苟活呢? 基於保護環境的立場,他將自身養蜂經驗整合成實作和知識並重的「蜜蜂養殖教學課」,三年前開始開課宣導,成為推廣全民養蜂的要角之一,更藉著課程讓參與民眾了解環境與人類的密切關聯。

簡隆盛指出,他所推廣的「友善養蜂」,取向不同於職業蜂農隨著花期四處遷徙、或著重自身產出的城市養蜂,而是以貼近自然的方式來進行養殖。

像他所處的雙溪地區,農家不在少數,蜂巢自然與大小農田比鄰,然而受限於人力不足的窘境下,農民往往以生產便利為優先考量,因此使用大量除草劑來對付蠻橫雜草。

藥劑一灑、幾小時內田邊就枯黃一片,沒蜜可採又身中劇毒的蜂群們自然也死得七零八落。

噴了除草劑後田野枯黃一片(攝影/張良一) 帶著蜂蜜拜訪鄰居農友,嚐蜜香甜別用除草劑 「所以我就想了一個辦法,帶著蜂蜜去拜訪周遭老農,請他們嚐嚐百花蜜的香甜,再教他們養蜂、幫忙作物授粉。

」簡隆盛認為,不要老想著說服農民,而是要從他們的角度出發。

譬如看到隔壁阿伯在噴除草劑,就送他一瓶蜂蜜,告訴他蜜是來自路旁的咸豐草,再教他們養蜂,透過蜜蜂來上一堂環境教育課。

此外,簡隆盛也徵詢農民同意,「以後要噴藥時告訴我,我來幫忙割草。

」如此叢生的雜草不再是問題,沒有了除草劑等農藥對蜜蜂的威脅,農民也能理解養蜂人的難處,雙方建立起友誼和合作關係,這就是「友善養蜂」的具體作法。

蜜蜂當老師透過牠們學習友善環境的重要性 基於這個理念,去年簡隆盛開設了七個班次、每班有二十多人來學習養蜂,無論西洋蜂和野蜂都教。

總歸課程經驗,他發現,近年想學養蜂的人多了,透過課程中知識的傳遞和實際與蜂接觸的過程,也看到諸多改變。

來聽課的學生除了更加了解蜜蜂的生活習性外,學到更多的是人類與環境互相牽連的本質,「真正以大自然為師」。

因此他也希望自己這套「友善養蜂」的方式,能繼續化解蜂農和慣行農民間的對立,並強化人類和蜜蜂之間的共生關係。

上課分享蜜蜂知識(圖片來源/簡隆盛) 台中青農護蜜蜂 養蜂課程社團人氣夯 除了簡隆盛之外,在台中太平,豔陽灑落的山腰上,也有一群年輕人正替友善環境而努力。

只見他們所處的木製大門前停滿成排車輛,從台北、台中、彰化,甚至從澎湖遠道而來的男男女女,頂著綠色紗帽、手持相機蹲坐在蜂箱旁,專心聽著講師們的「諄諄教誨」:工蜂到底是男是女?蜂群如何餵養幼蟲?一直講到養蜂工具的辨別,這群「老」學生們沈浸在蜜蜂的奇幻世界中,頻按快門或振筆疾書。

「半小時的體驗課程,常常演變成兩、三個小時的發問大賽。

」養蜂課程創辦者之一、三十多歲的陳玄倫說,以前不知道大眾對蜜蜂這麼感興趣,直到自己投入養殖,與蜂二代林椿淞一起成立「年輕人養蜂吧」臉書社團,鼓勵各行各業的人都能透過蜜蜂來重視環境問題後,社團辦的養蜂人聚會,一下就暴增到上百人參與。

養蜂課程更是場場爆滿,顯現出現代人對養蜂的高昂興致。

中間蹲者為講師、蜂二代林椿淞(攝影/孔德廉) 不鼓勵盲目養蜂從重視環境、學習正確知識起手 不過為了讓環境與農藥問題得到重視、更傳達正確的養蜂觀念,而非一股腦地跟隨潮流投入養殖,本是工程師的陳玄倫、蜂二代林椿淞和職業蜂農林必魯合作,不僅開班授課,教導學員營造友善環境、從自身種植蜜粉源植物開始,更盼望透過教育讓更多人了解生態保育的重要性,因此多次帶著蜂箱走入校園。

「從教育開始改變觀念,進而鼓勵大眾用真正的行動實踐,」林椿淞強調,這才是這社團、這門課程、甚至是他們這群人正努力的目標。

(右一)教學者陳玄倫(攝影/孔德廉) 陳玄倫:作物歉收蜜蜂死亡生態圈瀕臨失衡 課程之外,陳玄倫等人更規劃了一個長達八年的計畫,「那就是建立自己的生態保護區。

」像他們所處的太平地區,是荔枝、龍眼的產地,近年卻受到蟲害及天候影響,收成不佳,連帶蜂群也吃得不好,整個生態圈似乎逐漸失衡,人類與蜜蜂的共生關係也正一點一點消磨殆盡。

害蟲危害果樹卻也害到蜜蜂,問題癥結出在哪?陳玄倫解說,果農知道荔枝椿象的繁殖時間,選擇用農藥來對付蟲害,這無可厚非。

但整座山都是荔枝樹,廢園又多,農藥一噴椿象就躲到廢園去,時機過了又出來大肆破壞,無論噴不噴藥,根本就無法達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因此,身為「太平青農」副會長的林椿淞,將腦筋動到了農會組織上,利用與其他農民的合作機會,找尋願意配合的農友,先從不噴藥開始,配合平腹小蜂等生物防治機制,小塊小塊地進行試驗。

日後希望將此經驗陸續推展至整個中部地區,讓生態環境可以永續耕作,蜜蜂也不再受藥害所苦。

政府不做我們做年輕人們要拚自己的「生態保護區」 「不過我們知道,這需要很長的時間。

」陳玄倫指出,論述要有效,必須建立在大家都不用農藥的前提下,形成共識一起努力,產量才有辦法增加,否則很容易陷入收入不足的惡性循環中。

但「靠政府太緩慢、靠學術單位又太遙遠,所以我們會從自己開始做,搬出愚公移山的精神,要拚出自己的『生態保護區』!」他緊握著拳頭說道。

推廣養蜂的熱血年輕人陳玄倫、林椿淞、講師林必魯(由左至右)(攝影/孔德廉) 請大家持續關注上下游臉書專頁或上下游新聞Line 上一篇 07日本經驗:養蜂成為地域再生催化劑、科技養蜂掌握大數據 下一篇 09城市養蜂蓬勃發展不僅為收蜜更因養蜂而謙卑 留言與回應 127分享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