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行政區劃 - 中文百科知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東漢行政區劃,在漢光武帝時確定,基本沿用西漢行政區劃的郡縣制為實體、州刺史部為監察的體制,分全國為十三個州刺史部。
與西漢的主要區別是正式將司隸校尉部與其餘十 ...
東漢行政區劃 東漢行政區劃,在漢光武帝時確定,基本沿用西漢行政區劃的郡縣制為實體、州刺史部為監察的體制,分全國為十三個州刺史部。
與西漢的主要區別是正式將司隸校尉部與其餘十二州並列,將北方的朔方刺史部併入并州,將南方的交趾刺史部改名為交州。
簡介東漢行政區劃,在漢光武帝時確定,基本沿用西漢行政區劃的郡縣制為實體、州刺史部為監察的體制,分全國為十三個州刺史部。
與西漢的主要區別是正式將司隸校尉部與其餘十二州並列,將北方的朔方刺史部併入并州,將南方的交趾刺史部改名為交州。
行政級別及長官州在東漢並不是一級行政區劃。
直到漢靈帝中平五年(188年),州刺史仍然只是沒有固定治所的高級監察官吏,而且最初品秩只有六百石,甚至不如縣令。
但到了黃巾之亂後,漢靈帝為了鎮壓各地黃巾軍餘部及其它叛亂力量,將部分刺史升為州牧,而且刺史與州牧被授權統一掌管一州實際軍政大權,最終促成了天下分裂的局面和三國時代的出現。
州牧與刺史因此成為東漢晚期第一級地方行政長官,權位在太守之上,而刺史有功往往可以晉昇州牧。
郡、王國是東漢的一級行政區。
郡的最高長官稱太守、郡守,直接掌管一郡政務,由中央任命,秩二千石,輔官叫郡丞;如該郡有戍邊防衛義務的,輔官稱長史。
王國一般是皇子的封邑,其最高長官稱相,級別同太守,代替封王的皇子管理國內事務,但是仍然由中央直接任命,從實質上避免諸王掌握地方政權重蹈西漢七國之亂的覆轍。
屬國許多是外民族聚居地,甚至只是名義上臣服,基本不受中央朝廷直接管束,只設一名都尉,比二千石。
縣是郡、國以下的第二級行政區,大縣的長官稱縣令,秩一千石;小縣的長官稱縣長,秩三百至四百石。
縣侯的封地侯國的長官也稱相,品級同縣令、縣長。
縣以下設鄉,長官有秩,領朝廷最低品秩百石。
鄉以下設亭,長官為亭長。
亭以下設里,長官里魁,其下更有什長、伍長。
郡國簡介郡國是東漢的地方行政制度,郡、王國、屬國同為一級地方行政區劃。
王國承西漢之制,為皇子封地,由相治理,相之地位同郡太守。
諸侯王不治民,唯衣食稅租而已。
屬國初置於西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是邊郡管轄下的一種特殊行政區,專為安置少數民族而設。
至東漢安帝時,遂以屬國為相當郡一級的行政區劃,由某些邊郡分離遠縣置之,領域比郡為小,冠以本郡名,如蜀郡屬國乃分蜀郡西部四縣而置。
屬國轄境多為少數民族聚居地,其行政長官為都尉,“治民比郡”。
演化東漢郡國的設定比較穩定,郡國的名目和領域的變動幅度較小。
《續漢書・郡國志》所載一百零五個郡國可作為東漢一代行政區劃的代表。
此一百零五個郡國乃從西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的一百零三個郡國發展、演化而來。
光武帝建武十三年(公元37)並省西漢王國十:以廣平屬巨鹿,真定屬常山,河間屬信都,城陽屬琅邪,泗水屬廣陵,淄川、高密、膠東屬北海,六安屬廬江,廣陽屬上谷。
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益州徼外哀牢內屬,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縣,並割益州西部都尉所領六縣合為永昌郡。
章帝元和元年(公元84)分東平國三縣置任城國。
和帝永元二年(公分樂成(本西漢之信都)、涿郡、勃海復置河間國,永元八年復置廣陽郡。
安帝命屬國別領比郡者六:廣漢屬國、蜀郡屬國、犍為屬國、張掖屬國、張掖居延屬國、遼東屬國。
順帝永建四年(129),分會稽置吳郡。
綜上所述,由西漢一百零三郡國省十,置十二,成為一百零五個。
史料記載河南尹下本注曰:“永和五年戶二十萬八千四百八十六……”,據此,一般認為一百零五郡國是順帝永和五年(140)的行政區劃。
但是一百零五郡國中未有阜陵國,而該王國基本上與東漢王朝相終始,唯於沖帝、質帝之交暫絕,清代學者錢大昕因此以為《郡國志》乃據沖、質之交的簿籍而作。
兩種見解不一,迄無定論。
桓、靈以後,郡國又稍有增置,名稱亦有更改。
據《後漢書》載,桓、靈二朝共增三郡:桓帝建和元年(147)復置阜陵國,延熹元年(158)分中山置博陵郡,靈帝時復分蜀郡北部為汶山郡。
另有南安郡,據《晉書・地理志》及《元和郡縣誌》載,亦靈帝時分漢陽置,《郡國志》劉昭注引《秦州記》則雲置於靈帝中平五年(188)。
州牧簡介州,漢代監察區名。
又稱部。
東漢全國設十三州,一州所轄郡、國多少不等。
每州設刺史或州牧一人,巡察所屬郡、國,督察郡、縣官吏和地方豪強,糾舉不法,彈劾污吏。
東漢靈帝中平五年,選朝廷重臣出任州牧。
從此,州逐漸變成行政區,州牧也成為常設的一方軍政長官。
東漢末年,各州或置牧,或置刺史,以資望輕重為轉移。
演化西漢末年王莽專權,企圖實現《堯典》中所謂“肇十有二州”的古制,於元始四年(公元4年)廢除朔方、司隸兩部,全國變成12州;據《堯典》中無交趾而有“宅南交”的話,改交趾為交州;據《禹貢》中有雍州、無涼州,改涼州為雍州。
東漢光武曾恢復西漢舊制,復置司隸部,復改雍州為涼州。
但不久,在建武十一年(35年)又參用王莽之制置州。
以後東漢的州制與西漢有以下不同:(1)降司隸校尉部為全國13州之一;(2)廢朔方,歸入并州;(3)改交趾為交州。
靈帝中平元年(184年)爆發黃巾起義,朝廷為有效地鎮壓各地的農民起義,於中平五年(188年)改刺史為州牧,命朝中九卿任州牧,執掌一州軍、政大權,州逐漸成為郡、縣以上的一級結構。
於是,全國的行政區劃由虛的三級制演變為實的三級制,由郡縣制演變為州郡縣制。
東漢末,曹操又倡復“九州說”,廢幽、並兩州,合入冀州;省去司隸校尉部和涼州,並為雍州;棄交州,分入荊、益兩州。
全國僅有兗、豫、青、徐、荊、揚、冀、益、雍9州。
總之,漢代的行政區劃承襲了秦制,基本上實行的是郡縣制。
與秦王朝不同的是:(1)漢代有郡、國並存的局面。
漢初,實行的是郡―縣二級制和國―郡―縣三級制並行的行政區劃制度;景帝平定“七國之亂”之後,實行的是郡或國統縣的二級制,直到東漢末大致如此。
所以,更確切地說,漢代的行政區劃實行的是郡、國並存的制度。
(2)漢代的縣級區劃單位的形式多樣化,除縣以外,還有邑、道、侯國。
(3)漢代的行政區劃單位中出現了“州”。
武帝首創行政監察區,在郡、國之上增設十三刺史部,即十三州。
東漢末年,州由虛的行政監察機構變為一級政區實體,開始出現州―郡―縣的三級行政區劃制度,表明中國的行政區劃演進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邊郡簡介東漢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行政區劃制度。
東漢郡縣多因襲西漢舊制,邊郡沒有大的增減,唯郡的治所和轄區稍異於西漢,但邊郡領縣則較西漢驟減一百多,系在光武時廢去,以東北、北方、西北諸邊郡省並為甚。
河西四郡和西南、南方邊郡領縣不見減少。
西南有哀牢內屬,增設永昌郡。
此外,有“屬國別領比郡”之舉,即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置屬國都尉,“主蠻夷降者”,“治民比郡”,安置內附族眾,有利於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形成和鞏固。
東北邊郡東北邊郡東漢初因前制,有樂浪、玄菟、遼東、遼西、右北平、漁陽、上谷七邊郡。
是時高句麗強盛,取東沃沮地,光武建武六年(公元30),遂罷樂浪東部都尉,棄單單大嶺(今朝鮮北部大峰山脈、阿虎飛嶺山脈)以東七縣,樂浪郡境縮小。
玄菟郡則內遷至今遼寧瀋陽、撫順一帶,領縣雖同西漢,但已非故地。
安帝即位,以遼東郡之高顯、候城、遼陽三縣劃屬玄菟,又分遼東、遼西二郡地設立遼東屬國,安置內附的烏桓、鮮卑,地位與郡等同。
東北合有七郡一屬國,受轄於幽州刺史部。
邊郡境外遼水以東為夫余、高句麗,遼水以西為烏桓、鮮卑。
烏桓有內屬的,布於緣邊諸郡,“招來種人,給以衣食,置校尉以領護之”。
靈帝中平年間,諸邊郡烏桓“各自稱王”,至獻帝初平中,蹋頓總攝遼東、遼西、右北平三郡烏桓,“眾皆從其號令”,又與冀州牧袁紹結姻,勢傾北州。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親征烏桓,斬蹋頓於柳城(今遼寧朝陽南),東北邊郡遂安。
烏桓族眾隨征伐,“由是三郡烏桓,為天下名騎”。
北方邊郡北方邊郡東漢初因前制,有代郡、雁門、定襄、雲中、五原、朔方、西河、北地等八邊郡;代郡屬幽州刺史部,北地郡屬涼州刺史部,其餘六郡屬并州刺史部。
漢光武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匈奴分裂成南北兩部,南匈奴附漢,次年,北匈奴震怖,“卻地千里”。
二十六年春,令南單于入居雲中;同年冬,徙居西河美稷縣。
此後,北方緣邊八郡悉有匈奴屯聚,分部歸屬於右賢王和諸骨都侯、左南將軍,總轄於南單于,有別郡縣之外,“為郡縣偵羅耳目”,守衛漢北方邊境。
章帝建初以後,又有北匈奴部眾款五原、朔方、雲中、北地諸郡塞下降漢,北方邊郡廣為匈奴散居,“生長漢地,開口仰食,歲時賞賜,動輒億萬”,世受漢廷優遇。
留居漠北的北匈奴,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為漢將竇憲所破,一部分西遷,殘留族眾為轉遷漠北的鮮卑所並。
桓帝時,鮮卑檀石槐立國於匈奴故地,北方邊郡屢受寇抄。
檀石槐死後,鮮卑部眾遂離散,邊郡稍安。
西北邊郡西北邊郡東漢初因前制,有隴西、天水、金城、安定、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八郡。
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改天水郡為漢陽郡。
安帝又別置張掖屬國和張掖居延屬國,藉以安置內遷的匈奴。
此外,西漢益州刺史部範圍的武都郡,東漢劃屬於涼州刺史部管轄,西北合為九邊郡二屬國。
境內多羌、胡、匈奴各族。
羌種繁雜,較著的有燒當、先零、鍾羌、卑■、牢姐、燒何、封養、吾良、當煎、滇零、零昌、當闐等,散居金城、隴西、安定、漢陽諸郡;武都郡有參狼羌;金城郡湟中地區有“月氏胡”;張掖郡有“義從胡”。
諸羌“或倥傯於豪右之手,或屈折於奴僕之勤”,因不堪東漢統治者的壓迫,“群種蜂起”,紛紛反抗,邊郡不寧,金城、隴西、安定諸郡都曾一度遷治。
河西四郡二屬國邊地受北匈奴騷擾,自建武至於延光年間,玉門關、陽關曾數度關閉,“西域三絕三通”。
西南邊郡西南邊郡東漢初因前制,有犍為、■柯、越■、益州諸邊郡。
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哀牢王柳貌遣子率種人五十五萬餘口內屬,以其地設哀牢、博南二縣,又以益州郡西部都尉所領不韋、雲南等六縣,合為永昌郡。
安帝時又以廣漢郡北部都尉置廣漢屬國;蜀郡西部都尉置蜀郡屬國,犍為郡南部都尉置犍為屬國;合為五郡三屬國。
靈帝時蜀郡屬國改置為漢嘉郡;又於蜀郡北部都尉地設汶山郡。
諸郡和屬國境內民族眾多,有氐、羌、夷、濮、僚等,史稱“參差聚落”,“服叛難常”。
南方邊郡南方邊郡東漢因前制,有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七郡,但領縣、轄區有異於西漢。
日南郡南境原象林縣地,順帝永和後為林邑攻占,郡境較西漢內縮;九真郡西部,安帝永初元年(107),“徼外夜郎蠻夷,舉土內屬,開境千八百四十里”,較西漢擴展。
靈帝建寧三年(170),“烏滸人十餘萬內屬,皆受冠帶,開置七縣”,分屬於鬱林、合浦二郡。
相關搜尋東漢張角漢明帝漢朝建安七子張仲景熱門詞條darkfc2《刑警110公斤》不知火舞嘴巴大眠尤拉公式幸運女神廢墟張艾亞快樂星貓我的妹妹扇形李炳權板橋接雲寺檸檬泡沫玉米濃湯網頁胎教脣皰疹賴泊凱金玉良緣附子connectionhuluwrite南瓜煎餅大切諾基奇異博士奧羅拉姊妹張小嫻我們的愛河馬清理系統垃圾煙火花白血病致命速遞蘇治芬重慶北路重播閻婆惜黃槐47健走德昌縣炒翻天電動窗簾皺紋遠東國際大飯店重生之天才神棍東漢行政區劃@百科知識中文網
延伸文章資訊
- 1東漢行政區劃_百度百科
東漢行政區劃,是漢朝東漢時期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漢光武帝時期確定區劃,基本沿用西漢的郡國並行製為實體、州刺史部為監察的行政區劃,分全國為十三個州刺史部。
- 2東漢行政區劃 - 中文百科全書
東漢行政區劃,是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在光武帝時確定,基本沿用西漢的郡國並行制為實體、州刺史部為監察的行政區劃,分全國為十三個州刺史部。與西漢的主要區別是正式 ...
- 3分類:東漢行政區劃小作品- 維基百科
分類:東漢行政區劃小作品. 關於此頁面. 語言 · 監視 · 編輯. 热闻; 更热; 热爆; 最新; 香港; 美国; 文史; 萌囧; 奥秘; 养生; 生活; 视频; 论坛; 专栏; 娱乐; 劲爆...
- 4东汉行政区划_搜狗百科
东汉行政区划,是汉朝东汉时期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汉光武帝时期确定区划,基本沿用西汉的郡国并行制为实体、州刺史部为监察的行政区划,分全国为十三个州刺史部。
- 5东汉行政区划-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东汉行政区划,在汉光武帝时确定,基本沿用西汉行政区划的郡县制为实体、州刺史部为监察的体制,分全国为十三个州刺史部。与西汉的主要区别是正式将司隶校尉部与其余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