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崩 - A+醫學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塔崩(Tabun),或作GA(二甲氨基氰膦酸乙酯)是一種有極強的毒性的物質。

它是清澈無色無味的液體,有輕微水果香味。

由於它會嚴重地影響哺乳類動物神經系統的正常功能 ... 塔崩 跳轉到:導航, 搜索 A+醫學百科>>塔崩 塔崩 發現 發現人 施拉德博士DrG.Schrader 發現年份 1936 化學性質 化學名 二甲氨基氰膦酸乙酯 族 有機次膦酸酯 分子式 C5H11N2O2P NFPA704 2 4 1   沸點 247.5°C(477.5°F)/907.17°R 熔點 −50°C(−58°F)/401.67°R 蒸氣壓 0.07mmHg(9Pa)at25°C 蒸氣密度(Air=1) 5.6 液態密度 1.0887g/cm³@25°C 1.102g/cm³@20°C 與水溶解性 9.8g/100g@25°C 7.2g/100g@20°C 外表 無色至棕色液體 輕微水果味(純塔崩無味) 燃燒及爆炸數據 閃點 78°C(172°F)/631.67°R 危險性 此化學品燃燒會產生氰化氫 塔崩(Tabun),或作GA(二甲氨基氰膦酸乙酯)是一種有極強的毒性的物質。

它是清澈無色無味的液體,有輕微水果香味。

由於它會嚴重地影響哺乳類動物神經系統的正常功能甚至致命,塔崩被視為一種神經毒素。

作為化學武器,聯合國在1993年頒布第687決議,將塔崩分類為大殺傷力武器。

含有塔崩的產品的生產和儲備被《禁止化學武器公約》嚴格管制。

[1] 塔崩是所謂「G系列」的第一種神經毒素。

(「G系列」還包括沙林(sarin)、索曼(soman)(GD)和環沙林(GF)(cyclosarin)) 目錄 1化學性質 2合成方法 3過量吸入後的反應 4歷史 5參考 6資料來源 7參考來源 化學性質 塔崩在常溫常壓下是一種液體,顏色依濃度高至低是無色至棕色。

在常溫下具強揮發性,雖然揮發性沒有沙林或索曼高。

塔崩易溶於水,所以作為化學武器,經常利用塔崩污染水源。

塔崩會被漂白劑分解,但分解的同時也會產生有毒氣體氯化氰。

合成方法 先以二甲胺與三氯氧磷反應製得二甲胺基二氯膦醯,再與乙醇與氰化鈉於氯苯催化下反應,即得塔崩。

過量吸入後的反應 過量吸入後的反應和其他神經毒素所構成的中毒原理相似。

只要約一分鐘的吸入塔崩已可構成生命危險。

中毒徵狀和嚴重程度隨吸入量和進入身體的速度而定。

極少的皮膚接觸有時會出現出汗和顫抖,瞳孔異常收縮。

吸入塔崩造成中毒的毒性比沙林毒氣少約一半,但低濃度的塔崩對眼睛的刺激和傷害遠強於沙林。

並且,塔崩進入身體後分解得極慢,所以即使吸入量極少亦會造成慢性中毒。

皮膚接觸塔崩後的病徵比直接吸入出現得較慢;即使中毒者迅速吸入超過致死份量,仍能維持生命1至2小時。

但經呼吸吸入致死量的毒氣一般會在1至10分鐘內死亡,而眼睛接觸到液體後人亦會在相若時間死亡。

但是,若患者吸入少量至一般份量的塔崩後即時得到正確處理,通常可以完全康復。

這裡所謂致死吸入量是以猴子作動物實驗所得數據而言。

歷史 塔崩作為第一個神經毒素,是在發明新的殺蟲劑之時意外發現的。

1936年德國研究員施拉德博士(Dr.G.Schrader)替德國的法本公司旗下藥廠開發更有效的殺蟲劑。

當時施拉德博士正在試驗一系列的有機磷化合物,以切斷神經系統傳遞去作為殺蟲劑。

最後他發現塔崩毒氣,一種對人類都致命的殺蟲劑。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納粹實行Grün3計劃,在Dyhernfurth(位於今波蘭的BrzegDolny)的工廠在1942年正式生產塔崩,編號「Trilon-83」。

大規模的生產毒氣引致的問題,工廠隨時間的過去生產量不斷下降。

當工廠被蘇維埃軍隊佔領時,工廠只生產了約12,500噸的毒氣。

工廠最初生產的炸彈和飛彈,用95:5比例混和塔崩和氯苯,稱為A型,後來又研究出B型毒氣彈,以80:20的比例混和塔崩和氯苯。

B型毒氣彈的毒氣比舊型散布得更快。

蘇維埃政府後來將工廠拆卸搬回俄羅斯。

和其他同盟國政府一樣,蘇聯很快就棄置了G系列的武器。

大量德國制的毒氣被棄置在海底。

由於GA在G系列中最容易生產,而其反應式亦較多人知道。

一些國家若嘗試製造神經毒素,但未有足夠的工業設施時,通常會先行研製塔崩炸彈。

在兩伊戰爭中,伊拉克使用了大量化學武器去攻擊伊朗陸軍。

當時伊拉克主要用芥子氣和沙林毒氣,亦有使用塔崩和環沙林。

參考 神經毒素 沙林 資料來源 ↑化學武器公約 化學武器 神經性 G類毒劑 塔崩(GA) ·沙林(GB) ·梭曼(GD) ·環沙林(GF) ·MFPhCh ·乙基沙林(GE) GV類毒劑 EA-5365 ·EA-5414 ·EA-5488 V類毒劑 EA-3148 ·EA-3317 ·VE ·VG ·VM ·VP ·VR ·VS ·VX ·Vx 諾維喬克(Novichok) 血液性 氫氰酸(AC) ·氯化氰(CK) ·砷化氫(SA) 糜爛性 甲二氯胂(MD) ·乙二氯胂(ED) ·苯二氯胂(PD) ·光氣肟(CX) ·芥子氣(H) ·倍半芥子氣(Q) ·氧聯芥子氣(T) ·路易氏劑(L) ·氮芥子氣(HN)(HN1 ·HN2 ·HN3) 窒息性 氯氣(CL) ·氯化苦(PS) ·光氣(CG) ·雙光氣(DP) ·十氟化二硫(Z) 刺激性 催淚性 辣椒素(OC) ·CS ·CN ·CR ·CH ·溴代丙酮(BA) 催吐性 DA ·DC ·亞當氏劑(DM) ·氰溴甲苯(CA) 失能性 畢茲(BZ) ·DMHP ·EA-3167 ·EA-3443 ·EA-3580 ·EA-3834 ·Kolokol-1 ·LSD(K) ·苯環已哌啶(SN) 毒素 植物毒素 蓖麻毒素(W) ·相思子毒素 ·海葵毒素 ·印防己毒素 ·魚腥草毒素-A(S) ·蒴蓮根毒素 ·槲寄生凝集素 動物毒素 石房蛤毒素(SS) ·環蛇毒素 ·河豚毒素 ·眼鏡蛇毒素 ·刺尾魚毒素 ·西加毒素 微生物毒素 肉毒毒素-A(X) ·葡萄球菌腸毒素-B(PG) ·產氣莢膜梭菌毒素α ·T-2毒素 ·二乙酸藨草鐮刀菌烯醇 ·嘔吐毒素 參考來源 維基百科-塔崩 出自A+醫學百科「塔崩」條目http://cht.a-hospital.com/w/%E5%A1%94%E5%B4%A9轉載請保留此連結 關於「塔崩」的留言: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6個分類:抗膽鹼酯酶藥|腈|醯胺|有機磷化合物|神經毒劑|德國發明 個人工具 登入/建立新賬號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檢視 閱讀 简体中文 編輯修改 修訂歷史 動作 搜索   導航 首頁 大醫精誠 人體穴位圖 中藥圖典 醫學電子書 藥品百科 中醫百科 疾病診斷 急救常識 疾病查詢 中藥百科 中醫方劑大全 怎樣看化驗單 醫事漫談 醫學下載 醫學視頻 功能菜單 志願者招募中 關於廣告 網站事務 最近更改 工具箱 鏈入頁面 鏈出更改 所有特殊頁面 可列印版 此頁由A+醫學百科用戶医者於2014年9月14日(星期日)13:29的最後更改。

在A+醫學百科用戶行医的工作基礎上。

本站內容由網友添加和整理,僅供學習和參考。

站內信息不一定準確、全面或最新。

網站內容不應成為診斷或治療疾病的最終依據。

A+醫學百科提醒網友,如有身體不適,請及時就醫。

本站的全部文本內容在知識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3.0協議之條款下提供。

隱私政策 關於A+醫學百科 免責聲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