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百科-煤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煤是含碳、成層、可燃燒的有機沉積岩,由植物殘體埋藏堆積,經成煤作用(coalification)形成,可分級為泥煤、褐煤、煙煤而至無煙煤。

元素分析(Elemental Analysis)成份 ... ::: 現在位置首頁 > 地質百科 回上一頁 推到: 加入暫存清單 加入我的最愛 點閱數:9104 煤礦CoalMine 蔡龍珆 (Tsai,LouisLoung-Yie)   煤是含碳、成層、可燃燒的有機沉積岩,由植物殘體埋藏堆積,經成煤作用(coalification)形成,可分級為泥煤、褐煤、煙煤而至無煙煤。

元素分析(ElementalAnalysis)成份以C、H、O為主,S、Fe、Si次之,經工業分析(IndustrialAnalysis)成份為水分、揮發分、固定碳及灰分(以黏土礦物與黃鐵礦等無機礦物質為主)。

以露天開挖或地下坑道方式開採,用途為燃煤發電、焦炭煉鋼或化工原料。

煤礦開採時需特別注意爆炸、落磐、湧水、瓦斯突出、機電與礦車意外及礦工矽肺症等工安要求。

  臺灣煤層主要產在新生代第三紀中新世的南莊(上部含煤層)、石底(中部含煤層)與木山(下部含煤層)三層,大致分布於西部麓山帶苗栗至基隆一帶,以用於燃煤發電之高揮發分煙煤為主,多以礦車與軌道運送之地下坑道開挖。

正式機械開採始自1876年清八斗子官礦,盛產期為1945至1967年,且於1967年創下史上最大的5,078,403噸年產量紀錄,帶動政府遷臺後重要經濟建設。

自1968年起由於燃油成本下降,1974年出現第一次世界能源危機,以及1984年連續發生海山、煤山與海山一坑三次重大礦坑災變後,逐漸汰礦減產,於2001年全面停產,目前無任何礦場實際開採;目前臺灣電力公司等國營企業使用的發電燃煤均以國外進口為主。

  一般礦區包含微粉煤沉澱池、炸藥庫、坑木場、廢石場、選煤場、事務所及員工宿舍等設備;以提供昔日安全工作環境與增產之需求,如今廢棄煤礦仍需注意礦渣堆及礦坑下陷之環境安全問題,部分地區可考慮改建為遊憩區等土地再利用。

參考資料 *何春蓀(2004)普通地質學。

五南文化。

二版四刷,共630頁。

*賴克富、劉英毓、謝嘉榮(2006)臺灣的煤礦。

遠足文化,共189頁。

參考網址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http://www.moeacgs.gov.tw。

附件下載 圖1臺灣煤田分布 圖2臺灣光復(1945年)後至結束生產前二十大煤礦礦場累計總產量表 圖1臺灣煤田分布邱瑜重繪(RedrewbyChiuYu)2014/11/03 圖2臺灣光復(1945年)後至結束生產前二十大煤礦礦場累計總產量表邱瑜重繪(RedrewbyChiuYu)2014/11/03 回頁首 回上一頁 lp.xsl:encyclopediaLPimg,cp.xsl:encyclopediaCPNew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