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ama:研討_計_和_分別心_的異同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分別:思惟、計度。
即心及心所(精神作用)對境起作用時,取其相而思惟量度之意。
根據佛光大辭典:
本頁目錄
雜阿含經
增一阿含經
中阿含經
長阿含經
首頁
雜阿含經
雜阿含經
12345
678910
1112131415
1617181920
2122232424-2
24-324-4252626-2
2728293031
31-232333435
3637383940
4142434445
4647484950
增一阿含經
增一阿含經
12345
678910
1112131415
1617181920
2122232425
2627282930
3132333435
3637383940
4142434445
4647484950
5152
中阿含經
中阿含經
12345
678910
1112131415
1617181920
2122232425
2627282930
3132333435
3637383940
4142434445
4647484950
5152535455
5657585960
長阿含經
長阿含經
12345
678910
1112131415
1617181920
2122
目前的足跡:→研討_計_和_分別心_的異同
From:DavidChiou
中文的「計」和「分別」,前者在阿含經較常見,後者在其餘經典較常見。
另外,在北傳經論的「分別計度」或「計度分別」常連用。
一、「計」的巴利文字義:
《雜阿含經》第199經的「計」,根據莊春江居士的註解:
南傳作「思量」(maññati,另譯為「想;認為;考慮;思考;思惟」),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想像;抱有(思想、意見)」(conceive)。
根據Pali-EnglishDictionary:
tothink,tobeofopinion,toimagine,todeem
toknow,tobeconvinced,tobesure
toimagine,tobeproud(of),tobeconceited,toboas
根據《雜阿含經》第226經:
云何不計?謂:不計我見色,不計眼我所,不計相屬。
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不計樂我、我所,不計樂相樂。
(白話來說,就是斷除「是我、異我、相在」的「我見」。
)
另外,巴利《相應部尼柯耶》22相應64經:
http://agama.buddhason.org/SN/SN0582.htm
也有載:「思量著色者,被魔所束縛;不思量著色者,被波旬所釋放。
受……想……行……思量著識者,被魔所束縛;不思量著識者,被波旬所釋放。
」
二、「分別」的梵文字義:
北傳「分別心」中的「分別」的梵文是vikalpa,根據OxfordDictionaryofBuddhism:
Vikalpa:
‘Imagining’,anintellectualprocesswhichleadstotheformationofconcepts,judgements,views,andopinions.InBuddhistthought,thetermusuallysignifiesdeludedorerroneousthinkingwhichistaintedwithemotionsanddesiresandfailstograspthetruenatureofthingsastheyare.Inthissenseitissynonymouswiththetermprapañca,meaning‘mentalproliferation’,anactivityofthedeludedandunenlightenedmind.
Theprocess,accordingtoYogācāra,whichsetsupafalsedualisticsplitthatisimposeduponreality,andinvolvesbeliefintheexistenceofaperceivingsubjectandperceivedobjects.Somesourcesconsiderboth‘subjectivity’(grāhaka)and‘objectivity’(grāhya)tobetheresultofvikalpa(seegrāhya-grāhaka).
根據SarvastivadaAbhidharma,Sanskrit-EnglishGlossary,byBhikkhuKLDhammajoti:
Vikalpa:Discrimination,conceptualization.
根據BulkwangFo-Kuang的中文翻譯:
分別:思惟、計度。
即心及心所(精神作用)對境起作用時,取其相而思惟量度之意。
根據佛光大辭典:
分別:指三種思考識別之作用。
分別,梵語vikalpa。
即:
自性分別(梵svabhāva-vikalpa),又稱任運分別、自性思惟。
即心識之認知作用,對現在所緣之境任運覺知,而較少推測思考,為一種單純之思考作用。
隨念分別(梵anusmarana-vikalpa),又稱隨憶思惟。
係一種與意識相應,對過去之事追念不忘,而隨事臆想或隨境追念之作用。
計度分別(梵abhinirūpanā-vikalpa),又稱推度分別、分別思惟。
即對不現前之諸種事相起計量推度之作用。
又依婆沙論之說,二禪以上為無尋無伺地,故無自性分別;初禪以上為定地,故無計度分別;唯有隨念分別為三界俱有者。
而般若經之所以說「無分別」,原理上看經文說是因為「自性空」,例如《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201卷-第400卷)》卷395〈73淨土方便品〉:「謂作是念:『此是施等,由此、為此而修施等。
』是三分別執著皆無,知一切法自性空故。
」(CBETA,T06,no.220,p.1042,b17-19)
三、「計」和「分別」字義上的比較:
「計」和「分別」的字面意義,從英文或中文的解釋來看有重疊。
但在阿含經中,「不計」主要是跟「斷我見」有密切關係,而般若經中,「無分別」主要是跟「空」有密切關係。
因此究竟「計」能不能說是「分別」,或是差異有多大,要看「斷我見」跟「空」的關係如何。
就重疊的部分來看,由於十二因緣因此斷我見,緣起所以性空,因此兩者相通。
但若將「不分別」解為不分別事理,那只是去除左腦罷了,跟「不計」就是不同的兩個概念,甚至有違佛法。
agama/研討_計_和_分別心_的異同.txt·上一次變更:2015/03/2111:58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1995-卍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延伸文章資訊
- 1师父详解“分别心”一词,认真听听,这回真的懂了! - 网易
“分别心”一词,来源于佛教,指人起心动念所产生的分别取舍的心,又称为“执着心”“涉境心”。人只要有分别心的概念就会引生烦恼,因为人的分别心是和客观 ...
- 2你認識什麼是「分別心?」 - 靜心淨語
有分別心源於有我執,事事以[我]為主,有分別心看似是小問題,實質是修行路上的大障礙。 學佛除了要有慈悲心之外,更必需要斷除我執和分別心。但說時易,行時難 ...
- 3agama:研討_計_和_分別心_的異同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分別:思惟、計度。即心及心所(精神作用)對境起作用時,取其相而思惟量度之意。 根據佛光大辭典:
- 4請問分別心。。。。 - 法鼓山心靈環保學習網
禪的訓鍊,就是修從有分別到無分別的過程。 從分別心到「無分別心」: 那便是從散心到集中心,再到統一心,最後到無心。
- 5什麼是分別心,“分別心”是什麼意思? - 迪克知識網
什麼是分別心,“分別心”是什麼意思? ... 這種分別是站在自我利益和自我見解的角度上來分別一切事物。 對自己有利的就分別為“好”,對自己不利的就分別為“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