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 字高明,唐太宗李世民長子, -百科知識中文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李承乾(619年―645年1月5日),字高明,唐太宗李世民長子,母長孫皇后。
唐太宗即位,立為太子,時年八歲,聰明可愛。
但是年長後,由於有腿疾,稍微不良於行, ...
李承乾 李承乾(619年―645年1月5日),字高明,唐太宗李世民長子,母長孫皇后。
唐太宗即位,立為太子,時年八歲,聰明可愛。
但是年長後,由於有腿疾,稍微不良於行,對父親陽奉陰違、對師長勸勉不耐,甚至曾派遣殺手刺殺自己的老師。
同母弟弟李泰素有奪長之念,兄弟交惡。
貞觀十六年(642年),李承乾卻因為忌憚同樣深得父親寵愛且懷有謀嫡之心的胞弟李泰,在試圖暗殺失敗後,遂與漢王李元昌、城陽公主的駙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結,打算先下手為強起兵逼宮,結事情敗露。
貞觀十七年(643年)正月,太宗還表態太子雖有足疾,並不影響走路,何況太子有子,依照禮法,即使李承乾先死,也應該立李承乾的兒子李象。
唐太宗為了保全這個愛子,以“泰(李泰)立,承乾(李承乾)、晉王(李治)皆不存,晉王(李治)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這理由立李治為皇太子。
在唐太宗保全下,他本人被判充軍到黔州,參與政變的趙節、杜荷、侯君集皆處死。
貞觀十九年(645年)鬱鬱而終(墓誌為貞觀十七年十月一日(643年11月17日薨),唐太宗為此罷朝,葬以國公禮。
基本信息姓名:李承乾別稱:李高明出生地:長安(今陝西西安)出生日期:619年去世日期:645年1月5日國籍:唐朝出生地:漢族職業:太子爵位:恆山王追贈:恆山愍王謚號:愍人物生平出生李承乾影視形象公元619年(武德二年),秦王妃長孫氏為李世民誕下了嫡長子。
根據史書的記載,因為這位皇子生於太極宮承乾殿,故以此殿為名,取名李承乾,字高明。
有人認為“承乾”二字雖為宮室之名,然而用作人名時卻有著無比深意,承乾,承繼皇業,總領乾坤之意。
是以“承乾”一名當為唐高祖李淵為這個皇孫親賜。
公元620年(武德三年),(尚在襁褓中的)李承乾被封為恆山王。
公元622年(武德五年),李世民將妻子長孫氏的侄子、長孫熾之孫長孫家慶任命為李承乾的侍讀。
公元624年(武德七年),李承乾徙封中山王。
而李世民平定王世充後,將陸德明與孔穎達這兩位儒學大師雙雙任命為秦王府十八學士,令他們教導李承乾儒學經典,所以李世民即位後,在冊封太子的詔書中稱承乾“早聞睿哲,幼觀《詩》《禮》”,並非誇誇其辭。
同年,李世民又將長孫家慶的胞弟長孫祥任命為李承乾中山王府的功曹。
立為太子公元626年(武德九年),李世民即位,是為太宗皇帝,十月癸亥,年僅8歲的李承乾被冊立為太子。
史書記載承乾“性聰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純深”,太宗非常喜歡他,而李承乾作為大唐的皇太子,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萬眾矚目的生活也就此開始了。
公元629年(貞觀三年),太子太師李綱因為腳疾只能乘著轎子進宮,於是李承乾親自將自己的老師引上殿並恭恭敬敬地行禮,又向其虛心請教,態度極為禮敬。
李綱病逝後,承乾又親自為老師立碑。
太宗愛子公元630年(貞觀四年)五月,唐太宗下詔令承乾“宜令聽訟”,還說“自今以後,訴人惟尚書省有不伏者,於東宮上啟,令承乾斷決。
”雖然只是“聽訟”,不過可見唐太宗已經在有意識地鍛鍊承乾身為儲君的政治能力了,而這時候的李承乾不過12歲。
同年,尚書右僕射杜如晦病重,唐太宗令承乾親自前去慰問。
公元631年(貞觀五年),李承乾原本定於二月行冠禮,不過唐太宗為了不奪農時,將冠禮改在了十月。
同年,李承乾生病,而從來不信佛也不信道的唐太宗卻請了道士秦英來為兒子祈福;等承乾病癒後,唐太宗又召度三千人出家,並特地修建了西華觀和普光寺。
還將獄中的囚犯減免了罪行,以此為兒子祈福。
公元632年(貞觀六年),唐太宗駕幸岐州,李承乾身為太子留京監國,八月李承乾來朝,唐太宗高興之餘大宴東宮官屬,又賜帛各有差。
公元633年(貞觀七年),李承乾再次生病,唐太宗下旨請天竺高僧波頗為兒子祈福。
承乾病癒後,太宗大喜之下賜了綾帛等六十段與及時服十具給波頗。
同時也因為承乾多病,唐太宗為了不讓他太辛苦,特別準許他不用多讀書,只要和孔穎達評說古事即可。
不過李承乾並沒有藉機放縱自己,反而更加展示出了經國安邦的卓越才能,有一次唐太宗讓他試著寫一寫治國的策略,結果他很快便寫滿了三頁紙,內容很有價值,唐太宗看了後非常得意地向侍臣們炫耀說:“先論刑獄為重,深得經邦之要也。
”不過唐太宗也擔心承乾“生長深宮,百姓艱難,都不聞見”,於是對太子左庶子于志寧、杜正倫等人說:“你們輔導太子,平常應該為他講述百姓生活在民間的種種艱苦。
……每當看到他有做得不對的地方,應該勇敢直諫,使他能有所獲益。
而李承乾亦十分好學,不僅令孔穎達撰《孝經章句》,還讓顏師古注班固《漢書》解釋詳明,完稿後又鄭重上表,唐太宗對此大加讚賞,將之珍藏進皇家的圖書館秘閣內,並賞賜顏師古古物二百段、良馬一匹。
公元634年(貞觀八年)二月乙巳,太子李承乾加元服,唐太宗因此大赦死罪以下,賜五品以上子為父後者爵一級,天下大酺三日,又大宴群臣,賜帛各有差。
三月,唐太宗駕幸九成宮,九月丁丑,李承乾來朝。
同年,李承乾召諸碩德集弘文館講義,又念及“皇帝為寡人造寺,廣召名德”一事,特意請了普光寺高僧釋道岳前來,甚為禮遇。
公元635年(貞觀九年)正月甲申,李承乾娶秘書丞蘇亶長女蘇氏為太子妃,唐太宗為此大宴群臣,賜帛各有差。
五月庚子,唐高祖李淵病逝,居喪期間,唐太宗下詔令太子監國權知軍國大事,而李承乾“頗識大體”“頗能聽斷”,幹得相當出色。
六月己丑,朝臣懇請太宗上朝聽政,唐太宗應允,不過“細務仍委太子”,之後唐太宗每每外出巡幸時,都是由太子留京監國。
母去子來公元636年(貞觀十年),長孫皇后漸漸病重,承乾憂心之下便請求大赦囚徒並度人入道,以期冀蒙福佑,卻被長孫皇后斷然拒絕。
承乾於是不敢將請求大赦一事上奏,只告訴了自己的太子詹事房玄齡,朝臣聞之紛紛懇請大赦。
雖然長孫皇后最終還是拒絕了大赦一事。
但唐太宗卻另闢蹊徑,下令重修了三百九十多座廢棄寺廟以此為愛妻祈福。
然而如此感人肺腑的夫妻之情、母子之情,卻終究還是沒能從死神手中奪回皇后的生命。
六月己卯,長孫皇后崩於立政殿,享年三十六歲。
公元637年(貞觀十一年)四月,李承乾於延興寺造一切經。
公元638年(貞觀十二年)三月丙子,李承乾的嫡長子李象出生,因為皇孫誕育之喜,唐太宗詔令天下見禁囚徒都降罪一等,內外官職事五品以上子為父後者,各加勛官一轉,天下大酺五日,又大宴五品以上於東宮。
同年,李承乾集諸官臣及三教學士於弘文殿,進行了一次極為成功的佛道儒三教學術交流,不僅太子本人“怡然大笑”,與會諸人也是“合坐歡躍”。
公元639年(貞觀十三年),唐太宗下詔令東宮置崇文館。
崇文館,為貞觀年間唐太宗專為太子李承乾所設定的學館。
崇文館中的學士掌東宮經籍圖書,以教授諸生,但凡課試舉送,皆入弘文館。
不過這時候的李承乾隨著年歲既增再加上患了足疾,開始叛逆起來。
於是唐太宗“搜訪賢德,以輔儲宮”,先後挑選了十餘位老臣、名臣出任東宮輔臣,如于志寧、李百藥、杜正倫、孔穎達、張玄素、房玄齡、魏徵等,又令劉洎、岑文本與馬周遞日往東宮,與太子承乾談論。
然而這些諫臣們卻忽略了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這樣的教育方式是否適合李承乾,一味的進諫是否能夠將承乾已經出現偏差的行為糾正過來?因為通觀于志寧、孔穎達、張玄素等人的勸諫就能發現共同點——這三人幾乎是比著上疏,而且措辭是一個比一個兇狠,言語一句比一句鋒利,最後卻根本得不到期望中的效果。
太子作為公元640年(貞觀十四年),李承乾不過蓋個房子,于志寧便上疏批評他過於奢華;李承乾和宦官玩樂,于志寧又上疏批評他,甚至將他比作秦二世。
相比之下孔穎達更是激烈,他只要覺得李承乾一有不對的地方就立馬犯顏直諫,太子的乳母遂安夫人曾勸說過孔穎達,認為太子年齡既長,不宜總是當著面痛加批評指責,而孔穎達卻表示我這樣做“死無所恨”,結果是“諫諍逾切,承乾不能納”。
至於張玄素,那更是無時無刻不諫,言語之急切恨不得李承乾立刻聽他的,至於結果如何更是可想而知了。
李承乾寵幸一名“美姿容,善歌舞”的太常樂人,並稱他為稱心。
唐太宗聞之大怒,將稱心殺死。
李承乾非常傷心,在宮中為自己死去的男寵立室,讓宮人日夜祭奠。
李承乾在宮中為稱心樹冢立碑,並贈予官職,並經常為稱心而哭泣流淚。
自此,李承乾與父皇之間的隔閡更深了。
公元641年(貞觀十五年),李承乾私引突厥群豎入宮,再次惹來於志寧的上書。
雖然李承乾因為害怕父親知曉而只敢偷偷地暗著來,然而世上並沒有不透風的牆,自己的兒子究竟在做些什麼,唐太宗心裡自然一清二楚。
於是唐太宗下令讓李百藥等人侍講於弘教殿,並囑咐杜正倫要時時規勸太子注意言行。
結果杜正倫在幾次規勸無效後,便把太宗的話告訴了承乾,承乾一怒之下抗表聞奏,唐太宗對此十分不滿,質問杜正倫“何故漏泄我語?”於是將杜正倫貶為谷州刺史,又左授交州都督,後來又因承乾謀逆一事,將之流放驩州。
同年十二月,唐太宗駕幸洛陽,李承乾監國,尚書右僕射高士廉攝太子少師。
庚子,唐太宗又命三品以上的嫡子皆出仕東宮。
兄弟相爭李承乾影視形象公元642年(貞觀十六年)二月,由魏王李泰主編的《括地誌》完稿,唐太宗非常高興,如獲至寶,不僅將這部著作收藏進了皇家的藏書閣中,還接二連三地大肆賞賜李泰——先是賜“物萬段”,緊接著又每月賞賜大量的財物,數量之多甚至超過了太子的規格,於是唐太宗乾脆下詔取消了太子出用庫物的限制。
李承幹上表推辭,唐太宗答道:“汝家之冢嫡,國之儲兩,故有斯命,以彰有殊。
……勉思守道,無煩致謝。
”九月丁巳,唐太宗任命魏徵為太子太師。
而此時的李承乾對宮中的一名太常樂人大加寵幸,唐太宗知道後自然將之收殺,結果承乾悲痛之下一連幾個月稱病不上朝,甚至對屢屢勸諫他的張玄素等人意欲痛下殺手。
然而就算是承乾胡鬧成了這樣,唐太宗也不曾動過廢太子的念頭,甚至煞費苦心地將魏徵任命為太子太師。
此舉的目的就是意在告訴眾人,他是絕不會廢掉承幹這個太子。
公元643年(貞觀十七年),魏徵病重,唐太宗親自帶著太子與衡山公主(永徽三年改封新城公主)到魏徵的府邸探望。
三月,左屯衛中郎將李安儼上表稱:“皇太子及諸王,陛下處置,未為得所。
太子國之本也,伏願深思遠慮,以安天下之情。
”唐太宗則答道:我知道愛卿你的意思,我的兒子雖患腳疾,可依然是嫡長子,我怎能捨棄嫡子而立庶子呢?愛子情深通觀歷史上那些走上謀反之路並失敗的皇子,下場往往只有身首異處這一種結局。
但是輪到李承乾時,唐太宗卻沉默了。
唐太宗並無易儲的想法,然而李承乾卻因為忌憚同樣深得父親寵愛且懷有謀嫡之心的胞弟李泰,在試圖暗殺失敗後,遂與漢王李元昌、城陽公主的駙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結,打算先下手為強起兵逼宮,結果事情敗露。
唐太宗心痛無奈之下,只得將其幽禁別室,又命司徒長孫無忌、司空房玄齡、特進蕭瑀、兵部尚書李勣、大理卿孫伏伽、中書侍郎岑文本、御史大夫馬周、諫議大夫褚遂良等參鞫之,事皆明驗。
承乾的所作所為固然讓他感到失望,為了將愛子栽培成為合格的儲君,自己付出了多少的心血與精力!然而責之切的背面也是愛之深,李承乾逼宮謀反固然大錯特錯,但唐太宗終究還是愛著這個兒子,實在忍不下心來殺了他,可是自己又不能公然帶頭違反法律規定,這該如何是好呢?最後唐太宗將這個棘手的問題拿到了朝上,扔給了諸位大臣——你們說說,該怎么處置承乾?結果沒有一個大臣敢回答。
因為關於皇子謀反一事該如何處理根本就無需商討,按律當誅。
最後還是通事舍人來濟站了出來,說:“陛下上不失作慈父,下得盡天年,即為善矣。
”於是唐太宗下令,將李承乾廢為庶人,流放黔州,總算是保住了愛子的一條性命。
而來濟也因為此事得到唐太宗的看重,官職不斷得到升遷,不久就考功員外郎,次年便升遷中書舍人,與令狐德棻等人共同撰寫《晉書》。
爾後在重新立儲之際,唐太宗深知“泰立,承乾、晉王皆不存;晉王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於是果斷立了年幼卻性格溫和的李治為太子,目的就要能夠同時保住承乾、李泰、李治這三個心愛的兒子。
同年四月庚辰,李元昌賜令自盡,杜荷、侯君集等人盡皆伏誅,惟獨主犯李承乾只被廢為庶人。
唐太宗在《廢皇太子承乾為庶人詔》中感慨道:“況乎冢嗣,寧不鍾心!”然而承幹這個曾經被寄予了深切厚望的兒子,終究還是叫他失望了。
庚寅,唐太宗親謁太廟,以謝承乾之過。
九月癸未,承乾徙居黔州。
公元644年(貞觀十八年)十二月辛丑,李承乾卒於黔州,唐太宗為之廢朝,並葬之以國公禮。
人物評價李承乾影視形象縱觀李承乾之一生,可以看到唐太宗雖然作為大唐帝國高高在上的天子天可汗,但是在面對自己最心愛的兒子時,卻只如同天底下千千萬萬個最普通的父親一般,細心栽培耐心教導,特別是自己的這個愛子將要繼承自己的帝業,唐太宗更是花費了大量的心血與精力。
承乾不足6歲時,唐太宗便讓赫赫有名的儒學大家陸德明教導他;承乾12歲時,唐太宗便開始有意識地培養其處理政務的能力;在承乾年歲漸長不循法度後,唐太宗煞費苦心地想要將他引回正道,甚至一聽說有人猜測承乾的儲位不穩,立馬將魏徵任命為太子太師以絕眾望;哪怕後來承乾犯下了謀逆這等滔天大罪,唐太宗失望之餘仍要絞盡腦汁保住他的性命,甚至在改立太子時滿心都在為自己的這三個愛子做打算。
失去了太子之位的承乾沒過多久便鬱鬱而終。
而唐太宗對這個自己曾經寄予厚望的愛子的離世究竟有多悲痛,今天的我們已經很難知曉了,但是據說就在承乾去世後的這一年,唐太宗寫下了一首《秋日即目》:爽氣浮丹闕,秋光澹紫宮。
衣碎荷疏影,花明菊點叢。
袍輕低草露,蓋側舞松風。
散岫飄雲葉,迷路飛煙鴻。
砌冷蘭凋佩,閨寒樹隕桐。
別鶴棲琴里,離猿啼峽中。
落野飛星箭,弦虛半月弓。
芳菲夕霧起,暮色滿房櫳。
無論是惟見秋菊點綴花叢的寂寞冷清,還是別鶴、離猿這些意象所象徵的哀愁,無不在暗示著唐太宗對已離開人世的愛子的深深思念。
只是承乾已逝,曾經備受萬眾矚目的大唐太子再也不會回來了。
公元739年(開元二十七年),李承乾的嫡孫李适之出仕唐玄宗,李适之因為祖父謀反被廢,父親李象又遭武后所黜,葬禮有闕,於是上疏請求歸葬昭陵之闕內。
唐玄宗於是下詔追贈李承乾為恆山王、荊州大都督,謚曰愍,陪葬昭陵;又一併追贈了李适之之父李象為越州都督、郇國公,伯父李厥及亡兄李玭等人也“並有褒贈”,“褒冊典物,焜照都邑,行道為咨嘆”。
事隔數十年,李承乾終於重新回到了父母的身邊,長眠於昭陵,自此永遠陪伴在父母親身側,再不分離。
軼事典故《西安通覽》相傳唐貞觀年間,射得一鹿,治癒太子之病,築廟祀神鹿,該地被命名為神鹿坊,故以此遺址命名為神鹿立交。
家庭成員祖父母祖父:唐高祖李淵祖母:太穆皇后外祖父母外祖父:唐齊獻公長孫晟,隋右驍衛將軍外祖母:高氏,北齊清河王高岳之孫女,高勱之女,申國文獻公高士廉之妹。
李承乾之父李世民父母父親:唐太宗(李世民)母親:長孫皇后舅舅:長孫無忌妻子:太子妃蘇氏(蘇亶長女)同母弟弟濮恭王李泰唐高宗李治同母妹妹長樂公主李麗質,嫁長孫無忌之子長孫沖。
城陽公主,初嫁杜如晦之子杜荷,後改嫁薛瓘。
晉陽公主李明達。
新城公主,嫁長孫詮。
子女李象,蘇氏所出,懷州別駕、贈使持節都督越州諸軍事、越州刺史、郇國公李厥,鄂州別駕,贈使持節青州諸軍事、青州刺史。
妻琅琊王氏王憍梵孫子李玭,李象兒子,〇〇將軍、贈使持節懷州諸軍事、懷州刺史李靜,李象之子,〇〇別駕、贈使持節齊州諸軍事、齊州刺史李适之,名昌,字適之,後以字行,李象之子,妻子許氏李昶,李厥之子,〇〇中郎將、贈左千牛將軍李旭,李厥之子李艇,李厥之子,漢州刺史、左右羽林將軍曾孫李雪,李适之兒子,朝議大夫、太常承,終巴陵郡別駕玄孫李愜,李澤之子,京兆府兵曹參軍。
李沖,字大受,李位之子,鄉貢進士,妻子為范陽盧氏。
後代李立則,李愜之子,檢校戶部員外郎、兼侍御史、賜緋魚袋。
李氏,李立則女,夫嚴愈,太和八年八月一日,在長安宣平里私宅去世,享年26歲。
史書記載《新唐書》李承乾貞觀之治中呂行扮演的李承乾常山愍王承乾字高明,生承乾殿,即以命之。
武德三年,始王常山郡,與長沙、宜都二王同封。
俄徙中山。
太宗即位,立為皇太子。
甫八歲,特敏惠,帝愛之。
在諒暗,使裁決庶政,有大體,後每行幸,則令監國。
及長,好聲色慢游,然懼帝,秘其跡。
臨朝,言諄諄必忠孝,退乃與群不逞狎慢。
左右或進諫,危坐斂容,痛自咎,飾非辯給,諫者拜答不暇,故人人以為賢而莫之察。
後過惡寢聞,宮臣若孔穎達、令狐德棻、于志寧、張玄素、趙弘智、王仁表、崔知機等皆天下選,每規爭承乾,帝必厚賜金帛,欲以厲其心。
承乾慠不悛,往往遣人陰圖害之。
時魏王泰有美名,帝愛重。
而承乾病足,不良行,且懼廢,與泰交惡。
泰亦謀奪長,各樹黨。
東宮有俳兒,善姿首,承乾嬖愛,帝聞震怒,收兒殺之,坐死者數人。
承乾意為泰告,望甚。
內念兒不已,築室圖其象,贈官樹碑,為起冢苑中,朝夕祭。
承乾至其處裴回,涕數行下,愈怨懟,稱疾不朝,累數月。
又使戶奴數十百人習音聲,學胡人椎髻,剪彩為舞衣,尋橦跳劍,鼓鞞聲通晝夜不絕。
造大銅爐、六熟鼎,招亡奴盜取人牛馬,親視烹燖,召所幸廝養共食之。
又好突厥言及所服,選貌類胡者,被以羊裘,辮髮,五人建一落,張氈舍,造五狼頭纛,分戟為陣,系幡旗,設穹廬自居,使諸部斂羊以烹,抽佩刀割肉相啗。
承乾身作可汗死。
使眾號哭剺面,奔馬環臨之。
忽復起曰:“使我有天下,將數萬騎到金城,然後解發,委身思摩,當一設,顧不快邪!”左右私相語,以為妖。
又襞氈為鎧,列丹幟,勒部陣,與漢王元昌分統,大呼擊刺為樂。
不用命者,披樹抶之,或至死,輕者輒腐之。
嘗曰:“我作天子,當肆吾欲;有諫者,我殺之,殺五百人,豈不定?”又召壯士左衛副率封師進、刺客張師政、紇乾承基等謀殺魏王泰,不克,遂與元昌、侯君集、李安儼、趙節、杜荷鑱臂血之,謀以兵入西宮。
貞觀十七年,齊王祐反齊州,承乾謂承基等:“我宮西牆,去大內正可二十步棘耳,豈與齊州等?”會承基連齊王事系獄當死,即上變。
帝詔長孫無忌、房玄齡、蕭瑀、李績、孫伏伽、岑文本、馬周、褚遂良雜治,廢為庶人,徙黔州。
十九年死,帝為廢朝,葬以國公禮。
子象,為懷州別駕,厥鄂州別駕。
開元中,象子適之為宰相,贈還承乾始王,象越州都督、郇國公。
楚王寬,武德三年,出後楚哀王,蚤薨,貞觀初追封。
《舊唐書》恆山王承乾,太宗長子也,生於承乾殿,因以名焉。
武德三年,封恆山王。
七年,徙封中山。
太宗即位,為皇太子。
時年八歲,性聰敏,太宗甚愛之。
太宗居諒暗,庶政皆令聽斷,頗識大體。
自此太宗每行幸,常令居守監國。
及長,好聲色,慢游無度,然懼太宗知之,不敢見其跡。
每臨朝視事,必言忠孝之道,退朝後,便與群小褻狎。
宮臣或欲進諫者,承乾必先揣其情,便危坐斂容,引咎自責。
樞機辨給,智足飾非,群臣拜答不暇,故在位者初皆以為明而莫之察也。
承乾先患足,行甚艱難,而魏王泰有當時美譽,太宗漸愛重之。
承乾恐有廢立,甚忌之。
泰亦負其材能,潛懷奪嫡之計。
於是各樹朋黨,遂成釁隙。
有太常樂人年十餘歲,美姿容,善歌舞,承乾特加寵幸,號曰稱心。
太宗知而大怒,收稱心殺之,坐稱心死者又數人。
承乾意泰告訐其事,怨心逾甚。
痛悼稱心不已,於宮中構室,立其形像,列偶人車馬於前,令宮人朝暮奠祭。
承乾數至其處,徘徊流涕。
仍於宮中起冢而葬之,並贈官樹碑,以申哀悼。
承乾自此託疾不朝參者輒逾數月。
常命戶奴數十百人專習伎樂,學胡人椎髻,翦彩為舞衣,尋橦跳劍,晝夜不絕,鼓角之聲,日聞於外。
時左庶子于志寧、右庶子孔穎達受詔輔導,志寧撰《諫苑》二十卷諷之,穎達又多所規奏。
太宗並嘉之,二人各賜帛百匹、黃金十斤。
以勵承乾之意,仍遷志寧為詹事。
未幾,志寧以母憂去職,承乾侈縱日甚。
太宗復起志寧為詹事,志寧與左庶子張玄素數上書切諫,承乾並不納。
又嘗召壯士左衛副率封師進及刺客張師政、紇乾承基,深禮賜之,令殺魏王泰,不克而止。
尋與漢王元昌、兵部尚書侯君集、左屯衛中郎將李安儼、洋州刺史趙節、駙馬都尉杜荷等謀反,將縱兵入西宮。
貞觀十七年,齊王祐反於齊州。
承乾謂紇乾承基曰:“我西畔宮牆,去大內正可二十步來耳,此間大親近,豈可並齊王乎?”會承基亦外連齊王,系獄當死,遂告其事。
太宗召承乾,幽之別室。
命司徒長孫無忌、司空房玄齡、特進蕭瑀、兵部尚書李績、大理卿孫伏伽、中書侍郎岑文本、御史大夫馬周、諫議大夫褚遂良等參鞫之,事皆明驗。
廢承乾為庶人,徙黔州;元昌賜令自盡,侯君集等鹹伏誅。
其宮僚左庶子張玄素、右庶子趙弘智、令狐德棻、中書舍人蕭鈞,並以材選用,承乾既敗,太宗引大義以讓之,鹹坐免。
十九年,承乾卒於徙所,太宗為之廢朝,葬以國公之禮。
二子象、厥。
象官至懷州別駕,厥至鄂州別駕。
象子適之,別有傳。
【立中山王承乾為皇太子詔】尚書奏議:以為少陽作貳,元良治本,虔奉宗祏,式固邦家。
中山王承乾。
地居嫡長,丰姿峻嶷;仁孝純深,業履昭茂,早聞睿哲,幼觀《詩》、《禮》;允茲守器,養德春宮。
朕欽承景業,嗣膺寶位,憲則前王,思隆正緒,宜依眾請,以答僉望。
可立承乾為皇太子。
【《冊府元龜》儲宮部·才智】唐太子承乾,太宗長子。
少敏惠,太宗甚愛之。
貞觀八年九月,太子來朝。
太宗謂侍臣曰:“我以承乾多疾病,不令讀書,但與孔穎達評論古事。
我試令作數紙,書言經國大體,立成三紙,頗有可觀,先論刑獄為重,深得經邦之要也。
【《答元琬法師書》作者:李承乾(恆山王承乾)】辱師所示妙法四科,循覽周環,用深銘佩。
法師早祛塵累,游神物表。
闡鷲嶺之微言,探龍宮之秘藏,洞開靈府,凝照元門。
固以高步彌天,鄰幾初地;遂能留情博施,開導蒙心。
理實義周,詞華致遠,包括今古,網羅內外。
訓誘之至,審諭之方,縱聖達立言,師傳宏道,亦未足仿佛要津,擬議高論。
但行慈減殺,順氣奉齋,斯乃仁人之心,以成大慈之行。
謹當緘諸心府,奉以周鏇,永借勝因,用期冥佑。
【命皇太子權知軍國事詔】朕以不天,夙罹偏罰,假息旦暮,分沈苫壤。
仰賴先皇慈恩鞠育,爰自幼年。
至於成家,未及弱冠,仍屬亂離。
翼奉義旗,身當矢石,克平多難,任居藩屏。
遂復委以萬機,膺庇景命。
祗懼虛薄,弗克負葆,日夜兢兢,不遑寧宴。
加以氣患,屢幸九成,晨昏定省,廢於朝夕。
今歲停行,盡行養禮,不謂殃罰深重,大行崩背。
號天叩地,無所逮及,伏奉遺詔,追跡漢文。
以日易月,降其常期,顧命之旨,誠不可違。
然三年之喪,自天子達,殷周以來,罔弗遵用,漢文變古,有乖前式。
且慈顏日遠,忻謁無由,俯就之文,理即遵奉。
然朕之情切,不可循前,荼毒之心,何可堪忍。
皇太子承乾,文過志學,秉性聰敏,頻年治國,理務允諧。
今欲於東宮平決,朕得盡哀廬室,終其喪紀,望群公卿士,股肱王室。
興言及此,唯增哽絕,朝多君子,恕朕哀心。
【令皇太子承乾聽訟詔】皇太子承乾,宜令聽訟,在茲恤隱。
自今以後,訴人惟尚書省有不伏者,於東宮上啟,令承乾斷決。
今若有固執所見,謂理不盡,然後聞奏。
【皇太子用庫物勿限制詔】儲貳不會,自古常式。
近代以來,多為節限,求之故實,深非事宜,自今皇太子出用庫物,所司勿為限制。
【《冊府元龜》◎儲宮部·監國】太宗貞觀四年五月,詔“皇太子承乾,宜令聽訟,在茲恤隱。
自今以後,訴人惟尚書省有不伏者,於東宮上啟,令承乾斷決。
今若有固執所見,謂理不盡,然後聞奏。
”九年,太宗在諒暗之中,庶政皆令承乾聽斷,頗有大體。
自此太宗每行幸,常令居守監國。
【《冊府元龜》儲宮部·褒寵】唐廢太子承乾,太宗長子。
貞觀十六年詔曰:“儲貳不會,自古常式。
近代以來,多為節限,求之故實,深非事宜,自今皇太子出用庫物,所司勿為限制。
”皇太子承乾抗表謝,詔答曰:“汝家之冢嫡,國之儲兩,故有斯命,以彰有殊。
入學齒胄,則君臣之義也,同之府庫,實父子一體也。
是以君子富而不驕,謙而受益,奢則不孫,以約失之者鮮矣。
勉思守道,無煩致謝。
”【命皇太子權知軍國事詔】朕以不天,夙罹偏罰,假息旦暮,分沈苫壤。
仰賴先皇慈恩鞠育,爰自幼年。
至於成家,未及弱冠,仍屬亂離。
翼奉義旗,身當矢石,克平多難,任居藩屏。
遂復委以萬機,膺庇景命。
祗懼虛薄,弗克負葆,日夜兢兢,不遑寧宴。
加以氣患,屢幸九成,晨昏定省,廢於朝夕。
今歲停行,盡行養禮,不謂殃罰深重,大行崩背。
號天叩地,無所逮及,伏奉遺詔,追跡漢文。
以日易月,降其常期,顧命之旨,誠不可違。
然三年之喪,自天子達,殷周以來,罔弗遵用,漢文變古,有乖前式。
且慈顏日遠,忻謁無由,俯就之文,理即遵奉。
然朕之情切,不可循前,荼毒之心,何可堪忍。
皇太子承乾,文過志學,秉性聰敏,頻年治國,理務允諧。
今欲於東宮平決,朕得盡哀廬室,終其喪紀,望群公卿士,股肱王室。
興言及此,唯增哽絕,朝多君子,恕朕哀心。
【《舊唐書》顏師古傳】時承乾在東宮,命師古注班固《漢書》,解釋詳明,深為學者所重。
承乾表上之,太宗令編之秘閣,賜師古物二百段、良馬一匹。
【《續高僧傳》】波羅頗迦羅蜜多羅,唐言作明知識,或一雲波頗,此雲光智,中天竺人也……時為太子染患,眾治無效。
下敕迎頗入內,一百餘日,親問承對,不虧帝旨。
疾既漸降,辭出本寺,賜綾帛等六十段,並及時服十具。
【唐會要】觀龍興觀崇教坊。
貞觀五年。
太子承乾有疾。
敕道士秦英祈禱。
得愈。
遂立為西華觀。
垂拱三年。
改為金台觀。
神龍元年。
又改為中興觀。
三年三月二十四日。
復改為龍興觀。
【《唐會要》卷二十六◎皇太子冠】貞觀三年正月。
有司上言。
皇太子將行冠禮。
宜用二月為吉。
請退兵備儀注。
上曰今東作方興。
恐妨農事。
令改用十月。
太子少保蕭瑀奏稱。
準陰陽家。
用二月為勝。
上曰。
陰陽拘忌。
朕所不行。
若動靜必依陰陽。
不顧禮義。
欲求福佑。
其可得乎。
若行所當行。
皆遵正道。
自然當與吉會。
且吉凶在人。
豈假陰陽拘忌。
農時甚要。
不可蹔失。
《貞觀政要》貞觀三年,太子少師李綱有腳疾,不堪踐履。
太宗賜步輿,令三衛舉入東宮,詔皇太子引上殿,親拜之,大見崇重。
綱為太子陳君臣父子之道,問寢視膳之方,理順辭直,聽者忘倦。
太子嘗商略古來君臣名教,竭忠盡節之事,綱懍然曰:“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古人以為難,綱以為易。
”每吐論發言,皆辭色慷慨,有不可奪之志,太子未嘗不聳然禮敬。
貞觀七年,太宗謂太子左庶子于志寧、杜正倫曰:“卿等輔導太子,常須為說百姓間利害事。
朕年十八,猶在民間,百姓艱難,無不諳練。
及居帝位,每商量處置,或時有乖疏,得人諫諍,方始覺悟。
若無忠諫者為說,何由行得好事?況太子生長深宮,百姓艱難,都不聞見乎!且人主安危所系,不可輒為驕縱。
但出敕雲,有諫者即斬,必知天下士庶無敢更發直言。
故克己勵精,容納諫諍,卿等常須以此意共其談說。
每見有不是事,宜極言切諫,令有所裨益也。
”【《續高僧傳》卷十三(唐京師普光寺)曇藏傳】釋曇藏。
姓楊氏。
弘農華陰人。
。
。
。
。
。
貞觀譯經又召為證義。
時以藏威烈氣遠容止清肅。
可為興善寺主。
藏深懷禮讓用開賢路。
乃薦藍田化感寺閏法師焉。
即依其言舉稱斯目。
及皇儲失御。
便召入宮。
受菩薩戒翌日便瘳。
敕賜絹數百段。
衣對亦爾。
度人三千。
並造普光寺焉。
尋又下敕。
得遙受戒不。
藏曰。
地持論雲。
若無戒師。
發弘誓願。
得菩薩戒。
因進論文。
敕乃以懺詞令藏披讀。
至皇后示疾。
又請入宮。
素患腰腳。
敕令輿至寢殿受戒。
施物極多並充功德。
至貞觀九年三月十八日終於會昌寺。
春秋六十有九。
哀動兩宮吊贈相次。
詔葬郊西嚴村。
起塔圖形。
東宮詹事黎陽公于志寧為碑文。
見於塔所。
影視形象2001年電視劇《大唐情史》鍾誠飾演李承乾2005年電視劇《開創盛世》呂行飾演李承乾2007年電視劇《貞觀長歌》萬弘傑飾演李承乾2014年電視劇《隋唐英雄3、4》王昊飾演李承乾2014年電視劇《武則天》李李仁飾演李承乾唐太宗的后妃與子女唐太宗李世民,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詩人。
即位為帝後,開創了歷史上的“貞觀之治”,那么,這樣一位傳奇式德人物的家庭又是怎樣的呢?他的后妃與子女的歷史又是如何?讓我們一同去探尋......皇后長孫皇后嬪妃韋貴妃|徐賢妃|燕德妃|楊氏|韋昭容|楊婕妤|蕭美人|崔才人|蕭才人|武才人子李承乾|李寬|李恪|李泰|李佑|李愔|李惲|李貞[唐太宗之子]|李治|李慎|李囂|李簡|李福[唐太宗之子]|李明[唐太宗之子]女襄城公主|汝南公主|南平公主|遂安公主|長樂公主|豫章公主|巴陵公主|北景公主|普安公主|東陽公主|臨川公主|清河公主|蘭陵公主|晉安公主|安康公主|新興公主|城陽公主|高陽公主|金山公主|晉陽公主|常山公主|新城公主相關詞條 大唐太子李承乾 《大唐太子李承乾》作者萍水,是一部網路小說。
講述了一個來自21世紀的世家公子的靈魂,來到了剛剛發生了玄武門事變的大唐,成為了日後被廢的大唐太子李承乾,他... 內容介紹 小說榮譽 作品信息 作者信息 章節目錄 李乾順 西夏崇宗李乾順,西夏第四位皇帝。
幼時梁太后對他愛不釋手,他即位時僅3歲。
他親政後整頓吏治,減少賦稅,注重農桑,興修水利,在李乾順的勵精圖治下,西夏國勢強... 人物簡介 繼位親政 乾順執政 漢法治國 乾順盛世 大唐天子李承乾 貞觀長歌李承乾 唐常山愍王承乾 皇太子李承乾(母長孫皇后)李承乾(618年2月—645年1月5日),生於承乾殿,取名“承乾”隱含承繼皇業總領乾坤之意。
唐高祖武德三年封恆山王。
唐太宗... 太宗子 相關條目 李乾山 李乾山,生於1924年,河南省固始縣人,齋號可行草堂、土丁齋,號大別山農、可行草堂主人、土丁齋夫等。
八歲入私塾,先後受業於清末的幾位秀才和舉人,習古文詩... 人物簡介 藝術年表 個人履歷 個人成就 書法作品 李承嗣 李承嗣,生於唐懿宗鹹通七年(866年),卒於後梁末帝貞明六年(920年),代州雁門(今山西代縣)人,唐末五代時河東鎮的著名驍將。
人物生平 相關事件 逝世 孫承宗 孫承宗(1563年—1638年),字稚繩,號愷陽,北直隸保定高陽(今河北)人。
明末軍事家、教育家、學者和詩人。
曾為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師,明末的文壇領袖。
... 人物生平 人物評價 個人著作 親屬成員 相關爭議 相關搜尋侯君集推背圖西施房遺愛謀反案中國唐宣宗貞觀長歌之李恪馬東升玄武門之變高陵[曹操墓]宋太宗唐太宗武則天劉德華李承乾房玄齡兵馬俑平遙古城文化大革命魏徵阿史那思摩熱門詞條CUBEFAEifiveJoyToKeyK他命RealSteelRockfishTeresaUniversalVirtualPC伊莉絲千門八將吉永小百合基隆碧砂漁港心理學指望格陵蘭島海灘風情籃球技巧蘆薈凝膠道器縱橫風池穴馬伯庸黏黏黏黏FallInLoveluminoxred世界股市周群達太平公主守株待兔我的野蠻情人扁桃腺星盤海鹽神龍之謎納爾遜英法百年戰爭范文芳趙汝珍跟你借的幸福進擊還是好朋友鹵素GroundhogDaySoundCloud卡布奇諾炸香蕉玫瑰艾倫鈦鍺手鍊長城李承乾@百科知識中文網
延伸文章資訊
- 1李承乾-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李承乾(618年-645年1月4日),字高明,唐太宗長子,長孫皇后所生,也是唐朝貞觀初期的太子。 恆山愍王李承乾. 封爵, 恆山郡王→中山郡王→皇太子→庶人→恒山郡王.
- 2李承乾:唐太宗最優秀的兒子為何會被廢了 - 每日頭條
唐太宗有十四個兒子:皇后長孫氏生恆山王李承乾、濮王李泰、高宗李治;楊妃生吳王李恪、蜀王李愔;陰妃生庶人李佑;燕妃生越王李貞、江王李囂;韋妃生紀 ...
- 3李承乾_百度百科
李承乾(619年―645年1月5日),字高明,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人。唐朝宗室大臣,唐太宗李世民嫡長子,母為文德皇后長孫氏。武德年間,作為皇孫,受封中山郡王。
- 4李承乾-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李承乾(618年-645年1月4日),字高明,唐太宗長子,長孫皇后所生,也是唐朝貞觀初期的太子。 目次. 1 生平; 2 家庭. 2.1 ...
- 5被廢黜的唐朝太子李承乾:李承乾究竟為何被廢? - 每日頭條
李承乾(619年—645年),是李世民的大兒子,為長孫皇后所生。因為生於承乾殿,李世民為其取名「承乾」,意思是希望他能承繼王業,掌管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