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形技術:無形戰爭》@圖博館|PChome 個人新聞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此技術更可用于軍事上,讓士兵像穿上“隱形軍服”,還可以避過夜視鏡。

... 逐漸普及的低可偵測度/匿蹤技術能讓雷達的偵測/追蹤距離大幅減少約三分之一,其他電磁頻段 ... PChome| 登入 什麼?!你吃的食物不安全?開車出去玩 圖博館 詩文繁多,請點右下角分章分類。

網友四畏: 一畏,邪者磚家,傲也。

二畏,奸巧奪理,邪也。

三畏,高談闊論,煩也。

四畏,哈啦渲洩,虛也。

網文四悅: 一悅,原創文藝。

二悅,反思自省。

三悅,要言不煩。

四悅,戲而不謔。

本館貼文,純屬公益。

若覺侵權,煩請告知。

38,581愛的鼓勵 22訂閱站台 首頁 活動 2022最狂跨年玩法贊助 2009-07-0107:01:59|人氣6,221|回應36 |上一篇 |下一篇 《隱形技術:無形戰爭》 推薦 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加拿大研發出量子隱形材料已獲美國防部支持  東方網2012年12月12日消息:據臺灣“中央社”12月11日消息,加拿大一家高科技公司研發出名爲“量子隱形”的先進材料。

這種技術可以用于軍事,爲士兵穿上“隱形軍服”。

  據報道,“量子隱形”材料制作成衣服,透過反射穿衣者身邊的光波,可以使得穿著這種衣服的人達到“隱形”的效果。

此技術更可用于軍事上,讓士兵像穿上“隱形軍服”,還可以避過夜視鏡。

  該公司聲稱,這項新技術已經向美國和加拿大軍方展示,而且獲美國國防部的支持。

http://slide.mil.news.sina.com.cn/slide_8_253_19223.html 英研制出歐洲首款塑料戰車材質特殊雷達難發現2011-12-26   這種裝甲車是歐洲首輛塑料坦克,雷達幾乎偵察不到其行蹤。

與笨重的鋼制坦克相比,它的重量更輕、速度更快,而且更易被直升機運送。

http://military.people.com.cn/BIG5/172467/16717699.html 英國軍火商開發出隱形鬥篷可蒙騙紅外偵測裝置   中新網2011年9月5日電據香港《文彙報》報道,英國軍火生産商設計了一款“隱形鬥篷”,只要一鍵在手,坦克就能避過夜視鏡以及熱能偵測導彈的探測,甚至模仿一頭牛的外貌。

  有關隱形技術名爲Adaptiv,整件“隱形鬥篷”由手掌大小的六角形金屬板組成,其特性是可快速加熱或冷卻。

系統先用掃瞄器讀取附近建築物及地勢,再在車輛表面制造同樣的冷熱形態,發出的紅外線圖像會跟周遭環境融合,蒙騙敵人的偵測裝置。

http://mil.news.sina.com.cn/2011-09-05/0847664242.html “格裏芬”讓士兵化作隱形“蝙蝠俠”(圖)2008-02-14解放軍報第12版據外刊報道,德國科學家新近研發出一種能綁在士兵身上的“隱形翅膀”——“格裏芬”飛翼,被譽爲隱形“蝙蝠俠”。

它是由輕質碳纖維制造,還包括供氧系統和滑翔控制裝置等組成。

它耐熱,即使達到55℃也不會變形。

使用時,綁縛在士兵背部,並可攜帶重達50千克的載荷,包括槍、彈藥、食品和水等。

據悉,德國特種部隊正在試用經過測試的飛翼,以備取代傳統的降落傘。

據稱,士兵背負“格裏芬”隱形飛翼,從飛機上躍下後,其最快滑翔速度可超過400千米/小時,滑翔距離約爲40千米,整個滑翔,很難被雷達發現,能像“蝙蝠俠”一樣無聲無息地飛赴敵後,以達到出奇制勝。

http://www.chinamil.com.cn/site1/xwpdxw/2008-02/14/content_1123347.htm 中國成功研制“變色龍”纖維可用于軍事航天(2009-09-22) 生物界的變色龍能夠在不同環境下變幻出五彩繽紛的顔色,如今,一種如變色龍般敏感的材料,已經宣告誕生。

複旦大學21日發布的消息稱,該校彭慧勝教授領銜的課題組,最新研制出具有電致變色的新型智能材料。

未來,這種神奇的“變色龍”材料,有望在軍事領域、航空航天、光電器件等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

   香港《文彙報》報道,複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聚合物分子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先進材料實驗室彭慧勝教授領銜的課題組,首次將環境敏感的高分子材料聚二炔與碳納米管形成複合纖維,發展了具有電致變色的新型智能材料,該複合纖維通過電流刺激能迅速改變或還原顔色。

這一研究成果已于9月13日發表在國際一流學術刊物《自然納米技術》上。

  變色龍在不同環境條件下能顯示粉、藍、紅、橙、綠、黑、褐、黃等多種顔色,如何模擬變色龍合成敏感材料一直是科學研究的熱點。

彭慧勝課題組自2008年始便致力于對碳納米管的研究,在一次試驗中,研究人員將某種聚合物連接在碳納米管上,竟然發生了美妙的顔色變化,這一發現讓彭慧勝課題組在研究變色龍材料方面受到了新的啓發,開始在試驗中將聚二炔等高分子聚合物與碳納米管連接。

  之後,彭慧勝課題組通過化學反應或物理作用把聚二炔連接到碳納米管表面,從而制備出具有良好導電性能的聚二炔/碳納米管複合纖維。

實驗顯示,當加載超過臨界值的電流時,該複合纖維在兩秒鍾內就可以發生顔色變化;卸載電流後,該複合纖維的顔色又在兩秒鍾內恢複如前。

  據悉,這種新型智能材料適合大規模生産,具有相當廣闊的工業化前景,而相關技術已申請了多項國際國內專利。

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根據自己的心情讓房屋的牆壁隨心所欲地變換顔色就能成爲現實。

http://paper.wenweipo.com/2009/09/22/CH0909220015.htm 隱身鬥篷隱身鬥篷,由矽納米材料制造而成,利用該特殊材料折射或吸收大部分光線,從而達到隱形的目的。

隱身鬥篷隱身鬥篷(invisibilitycloak)能改變光的波長,讓光像流水一樣環繞著流過鬥篷而不産生反射折射。

目前這個鬥篷基本上能在微波下“隱身”了。

據說隨著今後科學技術的進步,這東西就能完全的讓我們“視而不見”。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科學家已經在隱形衣研究方面取得重大進步,哈裏?波特的隱身工具可能很快就會變成現實。

他們已經設計出兩種新材料,一種利用網狀金屬層,另一種利用很細的銀絲,這兩種材料既不吸收陽光,也不反射陽光,而是使光線沿原路返回。

這種隱形衣的工作原理是折射作用,折射作用導致水中的麥稈看起來變彎了。

浙江大學畢業生劉若鵬和美國科學家共同研制出一種可以扭曲微波的隱身鬥篷。

這種鬥篷的運作秘訣就在于它能令微波的路徑變彎。

它的設計如果完美,那麽穿著的人或它覆蓋的建築物和工業用地都會隱身,造成上視覺上的看不見。

隱身鬥篷人之所以能看見物體,因其阻擋了光波通過,中科院物理所一名光學研究人員對記者表示,理論上來說,要是能讓光“轉彎”,研制出“隱身衣”是完全有可能的。

浙江大學博士生陳紅勝,曾在美國物理學頂級學術刊物《物理評論快報》發表論文,首次解隱身衣的物理機制。

“應該是讓電磁波‘轉彎’,繞著物體走,繞過障礙物,這樣物體就能‘隱身’。

”陳紅勝表示。

隱身衣的研究在國外非常熱,由于該技術有很好的保密效果,被認爲可廣泛應用在軍事上,如用在飛機和潛艇上,雷達就很難探測到它們的存在。

  關鍵技術實驗該項目的第一作者劉若鵬介紹,這種隱身衣最關鍵的技術是材料的設計。

這種鬥篷其實是以數千塊細小的能控制光線“特異材料”片制成。

其原理是將這些“特異材料”片進行特殊排列,使它們令光波“轉彎”。

這張50.8厘米乘以10厘米大、不足2.5厘米高、仿如一塊浴墊的鬥篷,在罩著物件時能令微波彈離表面射向鏡面。

在正常情況下,光一照到物件,光就會彈離物件的表面,照射到肉眼去,從而令物件可見。

而光的偏斜能令觀者看透物件後方,因而令物件隱形。

這張婉如一塊浴墊的鬥篷,在罩著物件時能令微波彈離表面射向鏡面。

鬥篷能如水繞過鵝卵石而流般“愚弄”光波繞過一個物件。

  隱形材料來自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康奈爾大學的科學家們聯手開發的“隱形”材料,即將進入全新的階段。

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就能看到隱身衣、隱身鬥篷等超現實産品的出現。

根據《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報道,科學家們通過納米級的矽粒子來控制鏡面的折射方向和角度,這樣的鏡子肉眼看上去就只能看到被鏡子折射後的景物,而無法看到鏡子背後的東西。

  材料技術“隱形”材料這樣一來,隱身衣就能順利誕生。

雖然這種新物料已經能起到隱身效果,但是要大規模量産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也許再過幾十年我們不僅能QQ、MSN隱身,還能逛街吃飯隱身了(asea:小心被車撞飛)。

美國科學家宣布他們把使人隱身的材料技術又向前推進了一步。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可以彎曲三維物體周邊光線的材質,它能使物體“消失”。

這種材料不是天然存在的,而是以納米量級(十億分之一米)研發而成。

該研究團隊說,這項原理未來有望運用到更大尺寸的隱身鬥篷上,使之足以隱藏一個活人。

  隱身行動“隱形”材料這項由科學家XiangZhang主持的發現,已發表在《自然科學》雜志上。

材料的曲光效應依靠逆轉折射的原理,這與水中的吸管看起來是彎曲的道理一致。

此前的努力采用的微波——其波長遠比人類肉眼能見的長——展示了這種負折射效應。

但這種新材料對圍繞在通訊産業産品四周的波長更起作用——更加接近光譜上可見光的位置。

兩組獨立的但都由Zhang率領的研究團隊致力于制作所謂的“元材料”(metamaterials)制品——即擁有比可見光波長更短特性的人造結構,這賦予它們非同尋常的屬性。

一種方法是使用納米尺寸的置于網眼結構中的銀鎂氟化物柵格,而另一種則采用銀制納米線。

據研究者稱,光既沒有被這種材料吸收也未被其折射,僅僅如“激水繞石”那樣淌過。

結果,只有那些從該材料背後傳來的光能被看見。

  鬥篷與影子隱身行動“這是前進中巨大的一步,一個顯著的成就,”薩裏大學先進技術研究所的OrtwinHess教授如是說,“這是在可見光譜裏對正確材料和正確結構方式第一次所作的審慎的挑選。

”他還聲稱,該材料將有望立刻被更廣泛地運用于通訊業中的一些裝置。

而且,它可被用來制造性能更爲優越的顯微鏡,使人們可以看見比當下顯微鏡允許人們看見的遠爲微小的圖像。

“爲了獲得哈利?波特效應,你只需找到那些對可見光波長不奏效的正確材料,”Hess教授說,“而看到我們居然因此走上了光明的探索發現之路,真是徹徹底底令人驚喜。

”精致的材料結構賦予了它曲光的能力  實驗成果隱身鬥篷2007年12月,美國馬裏蘭大學的克拉克工程學院(Maryland'sA.JamesClarkSchoolofEngineering)的一個研究小組宣布他們研制出世界首件“隱身鬥篷”,雖然目前這項成果仍只在實驗室階段,但是它的成功已經得到相關學界的廣泛認可。

這個研究小組是由克拉克工程學院的克裏斯托弗?戴維斯教授(ProfessorChristopherDavis)和俄羅斯科學家斯莫裏亞尼諾夫(ProfessorSmolyaninov)領隊的,其核心技術是在納米尺度中對等離子光波的利用。

在所有可見光光譜中,“隱身鬥篷”都能讓自己“隱身”。

  讓光線走開的隱身之道“隱身”具有兩種模式,一種是讓物體本身非物質化,另一種,就只是讓別人看不見而已,但物質的實體其實仍然占據在空間裏。

馬裏蘭研究小組的“隱身”思路正是後者。

“看見”是一個光線折射的過程。

當我們“看見”了一個物體,光線也走完了到達物體-折射返回的路程。

而怎樣才能讓別人眼前的物體變得“看不見”,這需要改變光線的傳播方向,讓它不能正常地返回別人的視界範圍,這樣別人就“看不見”這個物體了。

invisibilitycloak“隱身鬥篷”可以讓到達它表面的光線彎曲,最終繞道而行。

在人們的印象中,光線都是勻速直線傳播的,但事實上只有在理想狀態下才會這樣。

光線的傳播路線依據它經過的介質而定,不同介質的折射率會使光線的走向發生不同的改變。

“隱身鬥篷”所用的是一種合成的材料——把具有兩種不同折射率的介質有機結合在一起,迫使光線持續地改變方向,直到形成一種研究者們想看到的走向。

斯莫裏亞尼諾夫帶領的研究小組使用了一種頗爲昂貴的材料——黃金,來做“隱身鬥篷”的裏層。

薄而均勻的黃金薄膜可以使光線的速度緩慢下來,變得更好控制;而在這一層黃金薄膜之上,是一層薄而透明,但是並不均勻分布的丙乙烯塑料層,這兩種材料經過計算結合在一起,當光線到達,就會在不同區域遇到丙乙烯塑料或者黃金,然後不斷改變它的光線折射率,最後不得不從“隱身鬥篷”的兩側繞行,最後經過“鬥篷”覆蓋的區域,揚長而去。

“這就像當水流遇到礁石,無法穿越,最後只能從兩邊流去。

當人們順著水流看去,那塊礁石就是隱形的”,斯莫裏亞尼諾夫教授對著他們研究小組公布的特殊設備拍攝的“隱身鬥篷”和它周圍的光譜變化的圖片時,用了這樣的類比來說明“隱身鬥篷”如何在光線中發揮作用。

  真實但不實用的“隱身鬥篷”隱身鬥篷工作原理讓光線走開,以此來實現視覺上的“隱形”,這個原理聽上去並不複雜,其中涉及到的技術卻極其複雜,而且其中的突破更是“革命性”的。

利用兩種不同折射率的介質來改變光線的走向,這不難,難的是如何控制光線的走向,使得光線剛剛好避開可以折射返回的區域,避開我們的視線範圍。

斯莫裏亞尼諾夫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所用到的核心技術是對等離子光波的控制。

這是一種納米尺度內的光波,對這種光波的測算都是進行在納米數級之中,光線在黃金和丙乙烯塑料合成的材料上發生的折射率的改變,也就是等離子光波的每一次波動都要經過仔細觀察和計算,以這些數據設計出來的合成介質,才能讓光線在“隱身鬥篷”面前打著旋,繞道而去。

“所以這件‘隱身鬥篷’還只是一個納米尺度下的鬥篷,並且只適用于二維空間。

”斯莫裏亞尼諾夫教授說。

史上第一件“隱身鬥篷”只有10微米大小。

10微米是多大呢?一個成年人的頭發的直徑大約是50-100微米,“隱身鬥篷”只有頭發絲的1/5或1/10;而且它目前只能適用于二維的可視空間,將它的適用範圍從二維進化到三維,“這對我們來說,還很困難,需要很多技術上的限制有待突破。

”據研究小組公布的研究報告來看,在一個二維的尺度上改變等離子光波的運動方向需要控制介質的電子常數,但是在一個三維的空間裏,則要同時控制住介質的電子常數和磁導率——光線的折射和介質的電磁場之間具有非常複雜的轉化關系,這種控制,是很難在短時間內達到的。

  “隱身衣”夢想在《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中,魔法學校的校長鄧布利多捎給了哈利一張無比神奇的隱身鬥篷。

而在現實世界中,或許用不了多久,我們也能收到由科學家送出的這一神秘禮物。

來自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員,最近朝著“隱身衣”的夢想邁進了一步。

  這個由華裔教授張翔領導的研究小組,成功研制出新型的三維材料,能夠使光線通過時發生彎曲,從而神秘“消失”。

打個比方,當流水經過一塊石頭時,水流會繞過石頭,然後繼續向前,就像沒有遇到石頭一樣。

  超材料的問世張翔及其同事研制的材料之所以能夠改變光線的傳播方向,歸功于其“負折射”的特性。

與之相比,所有的天然材料都具有正折射率。

折射過程可以用這樣一個經典圖示來說明:筷子插入水中的部分看起來似乎向水面方向彎曲。

假如水顯示出負折射的特性,筷子被水淹沒的部分看上去則似乎是跳出了水面。

如果將筷子換成一條魚,我們也可以看到類似的效果。

負折射示意圖既然天然材料無法實現“負折射”,科學家們想到人工研制出一類超材料(metamaterials)。

通過對材料的結構進行人爲設計,來獲得超出自然界固有的普通性質的超常材料功能。

超材料的理論和實驗發展,直接催生了“隱身衣”研究。

2006年初,倫敦帝國理工大學的潘德瑞教授(JohnPendry)提出“隱身衣”的可行性構想,超材料能夠讓光線繞過物體,從而使物體隱形。

當年年底,潘德瑞和美國杜克大學的舒裏希(DavidSchurig)、史密斯(DavidSmith)等科學家,共同展示了一種超材料。

 這兩年,超材料逐漸成爲國際上的一個研究熱點。

  不過,科學家們拿出的超材料魔力還十分有限:只在單層的二維材料上取得了成功,而且“負折射”特性只出現在微波範圍。

對于波長更短的光,比如人眼適應的可見光,還無能爲力。

也就是說,這些超材料還無法制造成在那種人眼前消失的“隱身衣”。

  可見光的消失  張翔領導的研究小組,則將超材料和“隱身衣”的研究往前推進了一步。

 這個研究小組,分別在8月13日出版的《自然》雜志網絡版和8月15日的《科學》雜志發表論文,報告了兩種合成超材料的方法。

  在《自然》論文中,研究小組描述了一種三維“漁網”形的超材料。

他們將導電的銀和不導電的氟化鎂交替堆疊在一起,並在層與層之間挖出納米(一根頭發絲的直徑大致相當于10萬個納米)尺寸的漁網圖樣。

三維超材料伯克利研究人員獲得的三維超材料,左爲結構示意圖,右爲掃描電子顯微鏡下的圖片。

這樣,在波長最大不超過1500納米,即近紅外線的範圍內,出現了負折射。

研究人員解釋說,每對相鄰導電層之間都會形成一個電流環路,交替堆疊則産生一系列環路,這些環路被用來響應入射光線産生的磁場,從而使光線發生偏折。

  在《科學》論文中,研究人員則采用了另一種方法。

這種超材料由嵌在多孔氧化鋁內的銀納米導線組成,可以使波長不超過660納米的紅光(屬于可見光)到紅外線波段出現負折射現象。

  這也是科學家首次在可見光波段實現“負折射”。

  張翔對媒體表示:“我們用兩種完全不同的方法,制造出了在比較廣的波長光譜範圍出現負折射的大塊超材料,而且能量損失較小,朝著超材料的實際應用邁進了一步。

”  “隱身衣”究竟還有多遠?  那麽,我們什麽時候才可以穿上“隱身衣”呢?工作原理要真正實現“隱身”,理論上需要對所有可見光波段實現負折射,而科學家目前還無法做到這一點。

  張翔研究組成員、《科學》論文主要作者之一姚傑告訴《財經》記者,盡管這兩種技術獲得了成功,但要真正實現對可見光的隱形,還存在一些技術困難。

他所參與的多空氧化鋁中嵌入銀納米線的超材料,除了紅光之外,對于其他波段的光如藍光,則無法起作用,“不同的光的偏折條件是不同的,這也是我們下一步研究工作要面對的一個重要難題。

”  當然,光,或者說電磁波的波段極爲寬廣,即使在所有可見光波段實現隱形,在人眼面前“消失”,如果在其他波段不能實現隱形,仍然可以通過其他手段探測到。

  在所需要的波段實現隱形,只是科學家需要面對的諸多難題之一。

  例如,姚傑表示,就目前的技術而言,“還沒有辦法做出面積更大的可見光超材料”。

這就是說,目前還無法規模生産超材料,而且也無法隨心所欲地制造成所需要的形狀。

伯克利研究人員目前能夠制造出來的“大塊超材料”,最多也就是幾個平方毫米大小。

  此外,這種超材料由金屬制成,非常容易破碎。

  因此,“隱身衣”究竟何時能夠成爲現實,還很難預料。

  實際上,推出“隱身衣”並不是科學家研究超材料的主要目的。

在納米成像、半導體工業等領域,超材料更可能發揮更爲直接的作用。

例如,利用超材料有望制造出更小更精密的半導體元器件,同時降低制作成本。

  對于超材料研究最感興趣的,或許是軍方。

和日常生活相比,軍方對隱形技術的需求更爲迫切。

  據了解,伯克利科學家的研究就不僅獲得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資助,還拿到了美國軍方的課題經費。

  最新動態美密歇根理工大學用玻璃微片造出"隱身鬥篷"2010年7月26日,美國密歇根理工大學的科學家利用玻璃微片制成了一件“隱身鬥篷”,使得《哈利波特》等科幻小說中的情節化爲了現實。

相關研究報告發表在近期出版的《應用物理快報》雜志上。

當光線照到物體表面時,會發生反射並進入肉眼,使人們能夠看見相應物體。

但來自密歇根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卻發現了一種捕獲紅外線的方法,可使紅外線在物體周圍發生彎曲,從而實現物體的隱身。

一旦通過這種技術實現了可見光的彎曲,被其所覆蓋的物體將會從人們的眼前消失。

艾琳娜?賽莫金娜教授研制的這種非金屬“鬥篷”采用了完全相同的玻璃共振片,其由硫化玻璃制成,不會導電。

在計算機模擬中,這種“鬥篷”能使物體在受到波長約爲一微米的紅外線照射後,最終實現該物體的隱身。

這是科學家首次嘗試利用玻璃材料來實現光線的彎曲。

賽莫金娜教授的“隱身鬥篷”采用了超材料,這種材料由人工複合而成,具有一般自然材料所不具備的超常特性。

此次采用的超材料由微型玻璃共振片構成,而非由天然材料的原子或分子構成,是材料學和電子工程學的跨學科科研産物。

這種微型共振片以同心環的形式排列,組成的形狀與圓柱體相似。

在同心環中産生磁共振,從而實現物體周圍光線的彎曲,並最終實現物體的隱身。

研究小組目前正在進行進一步的測試,以探測由陶瓷共振片和金屬制成的鬥篷在微波頻率的隱身效果。

科學家在密歇根理工大學的消聲實驗室內進行了相關實驗:這是一個類似洞穴的結構,內部遍布具備高度吸音功能的深灰色泡沫狀錐形體,並安裝了天線,可用于微波的發送或接收。

微波的波長要遠大于紅外線,其波長值可達到若幹厘米。

研究人員表示:“從這些試驗開始,我們將進一步研究鬥篷在更高頻率和更小波長的情況下的隱身效果。

而最令人期待的將是在可見光頻率實現隱身。

”如能獲得更多進展,隱身鬥篷將在30年內進入日常生活的預測或許不再是天方夜譚。

http://www.hudong.com/wiki/%E9%9A%90%E8%BA%AB%E6%96%97%E7%AF%B7 中國軍人將穿上07式新型數位迷彩服 新華網北京2007-7月3日電(記者許林貴 王東明)與眾多服裝追求“吸引眼球”設計的理念相反,中國軍隊“07式”作訓服的設計者刻意運用先進的數位迷彩技術以求穿上這套軍服的戰士更容易在肉眼前“隱身”。

解放軍總後勤部軍需裝備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張旭東介紹說,數位迷彩,又稱數位迷彩,是運用電腦布圖,以密密麻麻的小方格來模擬自然環境圖像的新式迷彩技術,可以解決傳統迷彩顏色塊之間銜接不自然,與背景彌合度不高等問題,加上內在的防偵視偽裝性能,大大提高了軍服在短距離內的偽裝效果。

“過去軍服的迷彩是手工繪製的,不同顏色之間有一個鮮明的界限。

運用像素點陣的視覺原理,使得不同顏色間的邊緣模糊化,偽裝性相對高了許多,”張旭東形容數位迷彩服的偽裝效果“遠看像大花,近看像碎石。

”他說,迷彩服能“隱身”還在於採用了特殊的染料。

“07式”作訓服的數位迷彩圖案不僅能逃過肉眼識別,而且在微光及紅外的部分波段內具備防偵視的功能。

據了解,目前中國軍隊普遍使用的迷彩服僅林地迷彩一種款式,西藏地區軍隊額外配備荒漠迷彩服。

作為全軍換裝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式作訓服將有林地/城市通用型、海洋型、城市型和荒漠型四款迷彩色。

從外觀上看,“07式”作訓服改過去的夾克式為派克式,改肩章軍銜為領章軍銜,脖領上預留對講機“走線”暗巢,腋下設透氣孔,並添置袖扣以方便熱天袖子上卷。

設計者還將07式作訓服的耐磨性指標從“87式”的140多次顯著提高到700多次。

軍需裝備研究所所長楊廷欣說,此次配發的作訓服僅用於士兵平時訓練,設計人員已經開發出了單兵防護能力更高的作戰服,將於適當的時候按需配發。

新式作訓服還將為官兵配備新式作戰靴,鞋幫阻燃,鞋底防刺,橡膠雙密度注射工藝,每個鞋的重量減少100克,使舒適度和功能性增強。

不自然,與背景彌合度不高等問題,加上內在的防偵視偽裝性能,大大提高了軍服在短距離內的偽裝效果。

“過去軍服的迷彩是手工繪製的,不同顏色之間有一個鮮明的界限。

運用像素點陣的視覺原理,使得不同顏色間的邊緣模糊化,偽裝性相對高了許多,”張旭東形容數位迷彩服的偽裝效果“遠看像大花,近看像碎石。

”他說,迷彩服能“隱身”還在於採用了特殊的染料。

“07式”作訓服的數位迷彩圖案不僅能逃過肉眼識別,而且在微光及紅外的部分波段內具備防偵視的功能。

據了解,目前中國軍隊普遍使用的迷彩服僅林地迷彩一種款式,西藏地區軍隊額外配備荒漠迷彩服。

作為全軍換裝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式作訓服將有林地/城市通用型、海洋型、城市型和荒漠型四款迷彩色。

從外觀上看,“07式”作訓服改過去的夾克式為派克式,改肩章軍銜為領章軍銜,脖領上預留對講機“走線”暗巢,腋下設透氣孔,並添置袖扣以方便熱天袖子上卷。

設計者還將07式作訓服的耐磨性指標從“87式”的140多次顯著提高到700多次。

軍需裝備研究所所長楊廷欣說,此次配發的作訓服僅用於士兵平時訓練,設計人員已經開發出了單兵防護能力更高的作戰服,將於適當的時候按需配發。

新式作訓服還將為官兵配備新式作戰靴,鞋幫阻燃,鞋底防刺,橡膠雙密度注射工藝,每個鞋的重量減少100克,使舒適度和功能性增強。

http://hk.huaxia.com/thjq/wzzdlj/2007/07/19819.html 關於數位迷彩服能否適用於台灣的問題先前看到國防新聞集中欄有提到數位迷彩服能否適用於台灣本島的問題.當時國防部有提到陸軍現在正在研發國內版的數位迷彩服,但此提案後被國防部否決而被迫擱置,原因為何(是否研發經費高昂)﹖而大陸與南韓均有研發數位迷彩服,但現在他們都只是少量配發至部份單位作實驗,並未全面換裝.個人認為雖然國內版數位迷彩服研製才剛起步,但部份其他國家陸軍雖有數位迷彩服,也仍然對一般款式迷彩服相當重用,國內若要真正換裝還不必這麼急.回應就以小弟我的生存遊戲經驗吧,位迷彩服的掩蔽效果的確比傳統的"大迷彩"好很多,不管是你找人還是人找你都一樣,小弟個人是認為 加拿大陸軍的數位迷彩服在台灣效果可說最好,美國海陸正式版數位其次 USMC實驗版迷彩服也不錯 ACU效果就....除了數位迷彩外 斑點迷彩服也不錯,至於國防部怎麼想...只能說數位的效果連USMC都拿FA-18來試試看囉記得77式還是陸戰隊的某型迷彩服在剛推出時就有抗紅外線偵測能力,而國內版新款數位迷彩服正好可以先少量配發作評估與前兩款作比較.不需要吧??特戰總隊的迷彩比國軍現役的迷彩好~在竹子湖一帶玩生存~敵方(國軍)常在2m之內才發現小弟~台灣因為山地高地落差大~往往適合低海拔的迷彩並不適合中高海拔的山地~小弟在奮起湖穿過仿usmc的防寒大衣~還真是顯眼~這也是件麻煩的困擾~不過哥倫比亞最近研製的新款數位迷彩服(橘﹑綠﹑土黃相間)也可適合高海拔山地作戰,到時FARC要找政府軍的蹤跡還是很困難.剛才於Militaryphotos網站得到的大陸“07式數位迷彩服”最新圖片,數位迷彩的效果不錯.有消息說大陸軍方8月1日會開始配發此一迷彩服,但仍未證實.所以更不需要換裝數位迷彩阿,老共都用數位迷彩了,到時候才不會又有利萎出來喊說兩岸迷彩服相似等鳥問題要是哪天我們與身著07式數位迷彩服的老共各登陸部隊交鋒時,你沒發現搭配數位迷彩的後者,而後者卻將用他手上的56/63/68/81/88/95/03式步槍/狙擊槍(或大口徑狙擊槍及火箭砲/單兵式防空飛彈)對你暗施冷箭兼與你交戰,到時各位就了解國造數位迷彩服對國軍是這麼重要說......國軍數位迷彩,我不覺得有啥太大差別呀,真要說,它的顆粒更細,更能破壞外型,溶入背景中,大概就這樣罷了,它的植被還是以國軍迷彩那種鮮綠為主,也是為什麼加拿大數位迷彩比較適合在台灣用,至於重要性,嗯...換也好,不換也無所謂,我所提的範本是國內某民廠為ROCMC開發的,當然是被打回來了,要做這個沒什麼問題啦,看要不要換罷了還是先給一個特戰連/排級單位使用,以用於評估後配發.而現在黎國真主黨/法塔組織還是巴解組織也開始使用這類數位迷彩,以便未來用於對付以軍攻勢.真要看當初由向邦公司設計的國造“96式數位迷彩服”是啥樣﹖若造價高昂與否就國防部就該向大眾說清楚些.ACU本來設計上印象裡就是打城鎮戰的,拿去打叢林戰自然很慘了,不過換裝備是一回事裝備換了腦袋還是停在過去~~~~~~~依照國軍的假定,交戰分成灘岸決戰階段與後續登陸部隊的城鄉掃蕩作戰,可以發覺共軍的07數迷不怎適用台灣城鎮地形佔多數的環境中,能融入地形地物環境下的機率反而偏低,海灘環境就更不用提了,老美發霉ACU醜歸醜,但一定程度下融入城鎮環境的機率反而更高點現在中共海軍陸戰隊用的藍色95式迷彩裝更能與南海的海洋顏色融為一體,在登陸時的效果奇佳不易察覺.(其實個人對它的偽裝效果到現在還是很讚嘆)這款不是pla的07式,是武警的款式~pla的07式分林地、山地、海洋、城市等,用於城市作戰的應該是灰白黑主色調的,空降部隊的迷彩後方老美海陸作戰服都快跟樹林背景相融了,就那中國海陸少校好亮眼,再看看解放軍新配發的美式快扣S腰帶....唉~~台灣仿完換大陸仿,顏色還仿的更深,國軍也不會因為啥都冠上個數位化就變成更有戰力的,07式數位迷彩跟05式武警迷彩色塊結構類似;可以互相對照似乎軍用版的大陸07式數位迷彩服還要比武警版的效果好.而南韓版的數位迷彩服現在準備於黎巴嫩境內進行實驗,由南韓的聯國維和部隊進行測試﹕武警數位迷彩只是傳統迷彩的色塊邊緣用數位打散,並不是真正意義的數位迷彩,07式是真正的數位迷彩,現在已經能看到的叢林、高原、和海洋三种http://www.acewings.com/cobrachen/forum/topic.asp?TOPIC_ID=3539研究證明新式迷彩被發現率少5成   早期的步兵強調穿著帥氣,現在想來或許很不可思議,但歐洲幾世紀前就曾流行過鮮紅色的軍服,看起來高大英挺又亮眼,但作戰時卻很容易被敵人發現,變成超極大標靶。

  但亮眼的紅軍服,可不是人人都穿得起,沒什麼錢的民兵,只能穿深色或棕色等灰暗破舊的軍服。

不過幾次大戰下來,軍方發現衣著顏色越不起眼的士兵,在戰場的生存率反而越高。

  在發現這點後,為了增加作戰士兵的隱蔽性,作戰時的衣服逐漸改成與戰場環境相似的顏色,讓敵人較難用肉眼快速分辨出目標。

  迷彩的功能,主要是破壞人體外型的輪廓,降低與周邊環境的格格不入感,目的就是要與環境相容,形成保護色,藉此增加戰士在戰場上的存活率。

換句話說,在可見光下,要達到目視的隱蔽效果,在不可見光下,則要使紅外線偵測失去辨識作用。

  迷彩的顏色和色塊設計,要隨著周遭的環境因地制宜,配合地形、地物及戰術需求,靈活運用。

若搭配太過突兀,反而會產生反效果,變成「萬綠叢中一點紅」。

舉例來說,如果在叢林作戰時,卻穿上城市迷彩服,就可能成為標靶。

  另外,有溫度的物品,就會散發紅外線,像是動物、汽車等。

所以一般在迷彩布料上,都會加上防水的抗紅外線塗料,讓士兵本身所散發出的熱能,與所處環境的溫度不會相差太多,夜間出擊遭遇紅外線偵測時,較不會出現明顯的人形輪廓。

  美、中等國軍隊近幾年作戰服才開始採用的數位迷彩,是由許多微小的彩色小方塊或圓點組成,傳統的迷彩則是由不同顏色斑點組成。

美國軍方的研究顯示,穿著數位迷彩作戰服的士兵,比著傳統迷彩者,少了五成的被發現率。

  數位迷彩的原理在於,這些比傳統細小的迷彩色塊,更容易騙過人的大腦,將之誤認為是植被和地貌。

  早在30多年前,一位美國西點軍校的工程心理學教授就發現數位迷彩的效果,當時還做了野外測試的完整實驗,但不被重視,後來只用在少部分裝甲車的偽裝,一直到2003年才開始應用在軍服上。

數位迷彩更保命  「咦?這迷彩服怎麼長得怪怪的?」日前有民眾至台北市國軍英雄館用餐時,發現一樓軍品販售店的櫥窗裡,一個模特兒穿著一款「異常」的數位迷彩服。

  仔細看才發現,原來衣服上的迷彩圖案,不像平常看到的迷彩服是由弧型色塊銜接而成,而是像馬賽克般「一塊一塊拼成的」。

  其實,這就是現在世界各先進國家戰鬥部隊都在穿的數位迷彩服。

乍看之下,數位迷彩和傳統迷彩沒什麼不一樣,但越近看越覺得,數位迷彩上的圖案「好像都糊在一起了」。

沒錯,數位迷彩就是要給人視覺上的模糊感,藉此達到隱蔽欺敵的效果。

  除此之外,數位迷彩和傳統迷彩並無不同,都是給戰鬥部隊在作戰中使用,而且為了因應作戰地形和任務需要,數位迷彩和傳統迷彩一樣,都有分「叢林迷彩」、「沙漠迷彩」、「城市迷彩」、「雪地迷彩」等。

  顧名思義,叢林迷彩就是在叢林作戰中使用,所以底色是綠色(和森林顏色近似);沙漠迷彩的底色是褐色及土黃色(和沙土顏色近似);城市迷彩是灰色(和水泥顏色近似);雪地迷彩的底色則是白色(和白雪顏色近似)。

總而言之,就是要以戰場環境來決定迷彩服的主色。

  數位迷彩的迷彩色塊,是由像馬賽克般的小方格組成。

其直線條與方塊交叉相疊,可以解決傳統迷彩弧型色塊間銜接處不自然的問題,讓迷彩的隱蔽效果更佳。

  而且由於馬賽克方格聚集產生的效果,會造成視覺上的模糊,讓敵人從偵測系統的銀幕上,更難以肉眼察覺出目標。

有些技術更好的數位迷彩,甚至直接具備防紅外線偵測的功能。

  在2003年之前,數位迷彩的技術,從未應用到軍裝設計上。

過去頂多只有在1978年至1980年時,駐歐洲的美國陸軍第二裝甲騎兵團,曾經在裝甲車的塗裝上,使用過這種數位迷彩圖案。

  2003年,美國軍方率先決定在新式軍服上使用數位迷彩圖案,藉此達到更佳的隱蔽欺敵效果。

最早使用的是美國海軍陸戰隊,在2004年底首度穿著「數位迷彩」亮相,美軍其他軍種則從2005年開始陸續換裝。

現在美國軍方幾乎都已經換穿數位迷彩,不過在少數駐外基地,偶爾還是可以看到美國軍人穿著傳統迷彩服,像是在美國夏威夷海軍基地,有時候還是可以看到美國軍人穿著傳統迷彩服的身影。

等很久了國軍換新裝只聞樓梯響  因應未來戰爭中夜戰和城市戰的作戰需求,再加上各國都開始配備紅外線和夜視偵測等裝備功能,世界各國軍隊都已經陸續開始換裝更利於偽裝、掩蔽的數位迷彩服,連中國的解放軍也不例外。

  中國解放軍從2007年開始,就對全軍陸續換發數位迷彩服。

據中國大陸的資料指出,解放軍的新式數位迷彩作戰服,採用的新偽裝技術,包括塗料和色塊的組成。

這種高科技的偽裝技術,與美國陸軍及海軍陸戰隊的數位迷彩服技術十分相似。

  美方資料也指出,解放軍將在兩年內,為大約兩百萬軍隊配發這種新式數位迷彩作戰服。

  解放軍的新式迷彩,分為城市、叢林、沙漠和海洋四種圖案。

這種新作戰服還做了強化處理,能夠承受至少700次的洗滌;而解放軍的傳統迷彩服,只能承受最多150次的洗滌。

  相較於美軍和中共解放軍兩年前就開始迷彩換裝,我國軍至今還停留在「只聞樓梯響」階段。

  2007年國慶操演時,曾有海軍陸戰隊及特戰人員,穿著叢林數位迷彩及城市數位迷彩在表演戰技時短暫亮相,當時一度讓人以為國軍即將要換裝。

不過此後就沒再看過國軍人員穿著數位迷彩公開亮相,國防部也表示,是否換裝數位迷彩,至今還在研究階段。

  其實對於換裝數位迷彩問題,國防部這兩年確實在規畫。

據了解,包括陸軍的特戰隊和海軍陸戰隊,都對數位迷彩提出各自的需求版本,其中海軍陸戰隊因應特殊任務性質,為符合可能的作戰地形和環境,總共選出包括沙漠迷彩等四種數位迷彩服,至今還沒定案。

偽裝擬態向動物學習  自然界最高明的迷彩,其實是生物的偽裝或擬態,軍事迷彩正是師法自然而來。

  偽裝通常是以外部自然環境為基準,改變自身的色調,達到隱藏自己於環境中的目的。

  不論是掠食者或是獵物,偽裝的能力愈高,生存機率也就愈高,主要的方式包括了保護色和擬態。

  偽裝的方法最常見是保護色,例如老虎和斑馬的條紋,是為在非洲草原上不易被發現,變色龍和章魚則會隨所處環境的不同,隨時變色。

  至於擬態,指的是動物演化出和另一種動物極為相似的外表,有的是為讓掠食者避開,有些則是為引誘獵物上門,例如有一種透翅蛾會擬態成凶惡的胡蜂,但它不能螫人。

  竹節蟲是公認的擬態高手,當竹節蟲趴在植物上時,即能扮成被模仿的植物,或枝或葉,幾可亂真;它還能根據光線、溫濕度改變體色,使鳥類、蜥蜴、蜘蛛等天敵難以查覺牠的存在。

http://training.ttri.org.tw/dailynews/newsview.php?newsnum=16677 解放軍充氣武器  充氣武器模型主要用來迷惑敵方間諜衛星和偵察機,使它們誤認爲是實物從而達到欺騙的目的。

國産的充氣武器模型運輸方便,成本低廉,一般可以在45分鍾內完成安裝,到目前爲止已有軍車、導彈、戰機、火炮等多種型號的産品。

這種用來“冒充”殲10的充氣模型還是第一次露面,雖然近處仍可看出破綻,但在遠距離上的確能夠以假亂真。

http://mil.huanqiu.com/photo/2008-03/71295.html俄軍裝備倣真充氣武器對付美國高空偵察2010-09-06北京晚報   幾個士兵正抬起一輛充氣坦克。

過去幾年,俄羅斯軍隊一直在採購和使用這種“山寨版武器”。

其他國家對這種充氣武器的興趣也在不斷增加。

(圖片來源:國際線上)據俄羅斯“國際文傳電訊社”8月26日報道,俄軍計劃開發新型充氣偽裝武器,其中充氣導彈將是主要的製造對象。

近來俄羅斯軍隊的新鮮把戲層出不窮,T-95的神話、集裝箱導彈的傳說余波未平,“充氣武器”又一次把他們推上焦點。

如果說之前的“集裝箱導彈”是將武器偽裝成民用設施,這次則是反其道而行之:用逼真的充氣模型,冒充各種重型武器裝備,以欺騙和迷惑敵人。

騙什麼?特殊材料製作的“氣球”據介紹,一家名為“魯斯巴爾”的科研中心,將負責為俄陸軍設計並製造新型充氣武器。

關於俄羅斯充氣武器的進展情況,各媒體的報道相互衝突的很多。

有說正在研發中,2011年或2012年將被開發出來;更多則說俄軍使用充氣武器已有好幾年的歷史,現在的充氣飛機、充氣坦克等都已經進入裝備,充氣導彈也正在生產中。

這些用特殊材料製作的充氣武器,輕便而結實。

一輛“坦克”或者一架“飛機”的重量,僅有100公斤,甚至35公斤。

折疊之後可以放入一個士兵的背包,展開充氣時只需要3至5分鐘,一架戰鬥機或者一輛坦克就會惟妙惟肖地出現在陣地上。

這意味著未來戰爭中,一輛卡車運載的幾個俄羅斯士兵和若干個背包,可以賓士到任何地點,然後在一小時之內,憑空建立出一個殺氣騰騰的臨時機場、導彈陣地或者坦克停車場。

要騙誰?對付美國高空偵察充氣武器畢竟是“腹中空空”的冒牌貨,真打起仗來是肯定用不上的。

甚至有人戲言,俄羅斯境內那些威風凜凜的軍事基地,最怕遭到一陣大風,因為立刻會原形畢露。

問題是,俄羅斯耗費大量精神,搞這種“假大空”的玩意是為什麼呢?其實,充氣武器的最大作用,是欺騙和迷惑敵人。

這種迷惑,不僅是威懾那些弱小的敵軍不敢隨意進犯,更多的,是對潛在的強大對手加以干擾,使他們無法判斷出俄軍的真實實力和部署。

換句話說,俄羅斯部署這許多假飛機和假坦克,是為了在美國軍事衛星的眼皮子底下故布疑陣,讓美國人無從判斷俄羅斯真正主力部隊的方位,從而為真飛機和真坦克打掩護。

其重點的防範對象,是美軍的高空(包括太空)偵察和遠端打擊,是為了讓未來戰爭中美國的洲際導彈、巡航導彈眼花繚亂。

怎麼騙?外層特殊塗料並裝熱線發射儀俄羅斯的充氣武器,在外形塑造上可謂巧奪天工,從外形上看,和真的飛機、坦克幾乎無二。

據說,幾十公斤的氣球和幾十噸重的真傢夥,在100米的距離上根本就無法被分辨出來。

人的肉眼(包括偵察衛星的拍攝)好騙,但各種探測設備,例如電磁波雷達和紅外探測設備,卻是不會被外觀迷惑的。

這些充氣武器,如何瞞得過它們的“眼睛”呢?漂浮戰機:一架充了氣的“俄羅斯蘇-27戰機”。

這些充氣裝備都是俄羅斯軍工企業“盧斯貝爾”公司製造的,該公司受俄羅斯國防部委託,專門製造與真實武器比例相同的充氣設備,以保護俄羅斯軍事力量。

(圖片來源:國際線上)在這方面,俄羅斯的軍事專家們,也有專門應對的措施。

製作充氣坦克的“外殼”,本身就是特殊材料,展開來棱角分明。

在其外層,又涂上了特殊的塗料,當被雷達波照射時,能夠發生和金屬材質類似的反射與吸收,從而讓敵方雷達也得到錯誤的資訊。

至於紅外線的探測和鎖定,在充氣武器上加裝熱線發射儀,也就能模擬出真傢夥的效果了。

除此之外,俄軍甚至還用功率較小而頻率與真實坦克、飛機發動機相當的電動機裝在充氣坦克、飛機內部製造震動效果,甚至為它們專門配置了尾氣產生裝置。

爭論有效武器VS就是個氣球《獨立軍事評論》認為,無論是在車臣戰爭中,還是在“俄格五日戰爭”中,俄軍都沒有使用此類充氣武器,“實際上,在現代戰爭中,根本就沒有這樣的必要,現在還有多少會被這種把戲迷惑的敵人呢?”文章認為,在武器作戰半徑已經大幅提高的今天,這樣的“擺設”純屬多餘。

文章稱,俄軍習慣於用各種武器開發計劃吸引人們的眼球,但真正到了武器開發時卻往往拿不出過硬的武器,“而且,武器開發預算的不足,導致俄軍只能用這種‘大氣球’來湊數。

”不過,“俄羅斯武器”網站的一篇文章卻認為,目前充氣武器仍然有大展拳腳的機會。

文章列舉了兩個例子:1991年“海灣戰爭”中伊拉克軍隊就大量使用了充氣武器,當時30%的敵軍火力是由充氣武器來承受的。

而在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中,前南聯盟的充氣武器同樣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表面上這是一輛重型坦克,但其實際重量只有110公斤。

(圖片來源:國際線上)兵不厭詐偽裝是戰爭中出奇制勝的手段■中國古代兵家的“懸羊擊鼓”在空無一人的營寨中懸挂山羊,在羊蹄下方放置皮鼓,使得羊踩踏鼓發出不斷的聲音,製造出軍隊主力尚在營中的假像,這裡面的原理和“充氣武器”是一致的。

■英軍數百橡皮坦克嚇退意軍戰爭進入現代以後,偽裝更加技術化。

1940年在北非,僅有數千人的埃及英軍,面臨義大利數十萬軍隊的攻擊。

英軍指揮官深知義大利軍隊怯懦,欺軟怕硬。

他急中生智,火速用橡皮製作了數百輛假坦克,還製作了假履帶痕,並讓許多阿拉伯人騎著馬和駱駝,拖著耙子在沙漠中奔跑,揚起漫天沙塵。

這些偽裝讓意軍誤以為英軍強大的裝甲部隊正向己方側翼包抄,嚇得停止進攻,就地防守。

等英軍主力援軍真的趕到後,一舉發起反攻,大獲全勝。

氣球編隊:遠處看,幾乎難以分出哪些是假飛機。

這些充氣武器平時不用的時候可以折疊,重量僅為35公斤左右,可以輕易放入一個普通士兵的行軍背包中,非常方便轉移和攜帶。

此外,研究人員還給部分裝備安裝熱信號,迷惑敵人的紅外線探測器。

有些武器甚至可以抗住輕武器的攻擊。

(圖片來源:國際線上)■英美盟軍充氣“主力”騙倒希特勒英美盟軍準備在西歐登陸開闢第二戰場時,也用充氣武器來聲東擊西。

他們從1943年開始,在英國東南部沿海部署了上千輛充氣的橡皮坦克,還有大量鐵皮和帆布製作的火炮、帳篷、軍醫院。

這就使希特勒發生了誤判斷,認為盟軍的主力將在法國加萊地區登陸,因此把十多個師的精銳部隊調往防禦。

甚至到1944年6月盟軍諾曼底登陸大舉開始之後,希特勒還一度嚴令德軍不準輕舉妄動,以準備“擊退從加萊方向的真正攻擊”。

■志願軍假陣地兩騙美軍戰機對於偽裝,意識和技術同樣重要。

1950年,在北韓戰爭二次戰役中,志願軍38軍一個排穿插到葛峴嶺,切斷了美軍南逃的退路。

排長郭忠田將陣地設在公路邊一個小山包上,而在葛峴嶺主峰挖了些戰壕,做了個假陣地。

等雙方激烈交火時,聞訊來援的美軍戰機果然上當,對假陣地狂轟濫炸。

等美機離去後,郭忠田又派人修整了被炸得一塌糊塗的假陣地,結果美軍飛機再次上當,把炸彈浪費到空無一人的假陣地上。

這次阻擊,志願軍殲敵二百餘人,自己無一犧牲。

http://tc.wangchao.net.cn/junshi/detail_156530.html <戰機軍艦如何隱身?——揭開隱形武器神秘面紗> 伊拉克戰爭烽火連天,在美軍狂轟濫炸使用的飛機中,最有代表性的隱形武器是B-2轟炸機和F-117A戰鬥機。

  B-2隱形轟炸機無機身、無前翼、無尾翼,被稱為“三無”古怪飛機,其雷達反射面積僅有0.1-0.3平方米,在雷達螢光屏上的反映只相當於一個飛行中的“蜂鳥”。

F-117A戰鬥機周身幾乎全由直線構成,機體表面使用了6種不同的雷達吸波塗層材料,大大降低了雷達探測度。

經科學家測試,雷達在距離F-117A飛機600米時,就已完全接收不到它發出的信號。

隱形武器實際戰例  1989年12月20日,美國動用陸、海、空三軍力量對巴拿馬發動了自越戰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爭。

在這次戰爭中,駐紮在美國內華達州托帕諾空軍試驗基地的兩個F-117A隱形戰鬥轟炸機大隊率先潛入巴拿馬領空,發動了突然襲擊,有力地摧毀了對方的預警和防空系統,為其他作戰機種的長驅直入打開了通道。

  1991年1月17日,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向伊拉克發動了海灣戰爭。

在38天的空襲中,美軍共派出了48架F-117A隱形戰機參戰,占飛機總出動架次的2%,但擊毀的戰略目標數卻占到了全部參戰飛機擊毀目標總數的40%,而且自身無一損傷。

  2001年10月起,美英等國對阿富汗採取的反恐行動中,“全球鷹”無人駕駛飛機等更為精銳的新一代隱形飛機在執行摧毀目標任務中,更是輕車熟路、叱吒風雲,如入無人之境……  隱形飛機:在眾多的隱身武器之中,應用隱身手段最多、發展速度最快的當數隱形飛機。

繼U-2、SR-71和F-117A等隱形飛機之後,形形色色的隱形飛機層出不窮。

1981年,美國的B-1B隱身轟炸機開始投產;1986年初,美國開始研製“曙光”隱身戰略偵察機。

此外,還有美國的R-4D無人機、HU-60直升機,加拿大的CL-227“哨兵”偵察機等,也都成功地運用了隱身技術。

  超級“蝙蝠”B-2轟炸機是當今世界上技術最先進、造價最昂貴的隱身飛機,也是美國自發展原子彈的“曼哈頓計畫”以來最為保密的武器。

B-2轟炸機具有超低空飛行能力,能在100米的高度突防。

  隱身遊俠“科曼奇”是美國陸軍為適應21世紀戰場環境而研製的一種新型機種,耗資超過300億美元,是當今世界上使用複合材料最多的直升機。

這種直升機的最大特色在於你看不見它;如果你能看見它,你擊不中它;如果你能擊中它,你也無法擊落它;如果你能擊落它,飛行員還能活著。

(可惜停產了)    隱形導彈:1980年,美國著手準備“黎明的野鴨”計畫,研製具有隱身性能的巡航導彈。

20多年來,已先後研製出10餘種包括AGM-137和MGM-137隱身戰術導彈等世界先進的戰略、戰術隱身導彈。

就目前情況來看,隱形導彈也許是隱形武器家族中最有前途的一種應用,它能夠提供巨大的軍事優勢。

根據科學家測試,隱形巡航導彈幾乎不可能被及時發現並遭到反擊,且能飛行1600公里以上,因此可以從防空區以外發射,其現實威力不可小覷。

    隱形艦船:近20年來,世界各國都十分重視把隱形技術研究成果運用到艦艇製造上。

如法國的C-70級驅逐艦、“拉菲特”級輕型護衛艦、英國的23型護衛艦、瑞典的“司米奇”號隱身試驗艇、前蘇聯的“基洛夫”級驅逐艦、美國的“阿利‧伯克”級驅逐艦、義大利的“薩埃蒂亞”號導彈艇、德國的WV-2000型水雷戰艦艇和SAR-2000型導彈艇等。

在這眾多的隱身艦艇中,美國的“海影”(還有Stiletto,LCS)、英國的“海上幽靈”和法國的“拉菲特”級輕型護衛艦隱身特點最為突出。

(還有瑞典的維斯堡、挪威的、中國的022)    隱形坦克:1989年,美國陸軍確認隱身技術是“滿足今後陸軍最優先作戰需求的不可缺少的”關鍵技術,並把它列入“陸軍基礎技術總計畫”。

前不久,法國陸軍武器工業集團公佈了已經開發數年之久的AMX—30DFC隱形坦克的隱形方案,這種隱形坦克的神奇之處是依靠減少坦克車身和炮塔產生的紅外和雷達反射信號,減少隱形坦克被熱成像裝置、雷達和毫米波裝置探測到的可能。

英國陸軍目前正在抓緊研製具有隱身性能的塑膠坦克,該車體的表面能夠根據環境不同改變顏色。

俄羅斯也已研製出21世紀主戰坦克“黑鷹”。

  隱形武器廣闊前景  “資訊化、精確化、隱身化”是現代武器裝備最引人注目的發展特點。

隱身技術向“全空域、全頻段、多功能、智慧化、綜合化”方向快速發展。

  新型隱身材料技術:隱形武器對隱身材料的需求是“薄、輕、寬、強、多”,即材料要薄、要輕、隱身的頻段要寬、材料硬度要強、功能要多。

5個條件中尤其是解決隱身材料低頻吸波成了一個世界難題。

而現代科學對納米隱身材料、智慧隱身材料和導電聚合物等新型隱形材料的研究,給解決這一問題開闢了新的途徑。

此外,科學家對於等離子體隱身技術、仿生學隱身技術和微波傳播路徑指示技術等的刻苦攻關,也在不斷開闢新的理想隱形途徑。

  新概念隱身武器裝備:預計在未來10-20年時間中,大量新概念隱形技術將陸續應用到武器裝備的設計中,使武器裝備的隱身性能再次出現一個快速增長期。

  未來可能出現的一些新概念隱身武器有:隱身無人攻擊機、隱形水下無人作戰平臺、隱形天基武器、潛浮兩用隱形快艇等。

隱形武器由於其科技含量高,對材料要求苛刻,研製費用異常高。

如美國的F-117A隱形飛機單價為1.1億美元,B-2隱形轟炸機單價更高達5.3億美元,比與機體等重量的黃金價值還要高。

(還有F22,F35)  作為一種日益成熟的技術,隱形武器在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必將在武器裝備領域繼續“當紅”。

  隱形武器如何隱形  隱形武器自問世以來,真可謂是“遍地開花”。

現代隱形武器主要通過雷達隱形、紅外隱形、可見光隱形和聲音隱形等技術來達到其隱形目的。

    雷達隱形:兵器對雷達電磁波的隱形效果,主要是針對雷達只能夠對準目標方向接收回波和電磁波信號的弱點,採用改變外形與結構設計,使用各種吸波、透波材料,減弱兵器本身電磁輻射強度等技術措施。

減少雷達反射截面是雷達隱形技術的核心,而兵器的外形與雷達截面的大小有直接影響。

合理的外形設計不僅能減弱兵器反射雷達波的強度,還能使各個方向的雷達波相互抵消。

因此,隱形武器在外形結構設計時,都儘量縮小外形尺寸,減少外露和突出部位,消除角反射和鏡面反射部位,取消外掛裝置,外形轉折盡可能圓滑過渡等。

所以,許多隱形武器的形狀都比較奇特古怪。

如美國的SR-71高空偵察機,像一隻被壓扁了的墨斗魚。

B-2隱形轟炸機,無機身、無前翼、無尾翼,被稱為“三無”古怪飛機,其雷達反射面積僅有0.1-0.3平方米,在雷達螢光屏上的反映只相當於一個飛行中的“蜂鳥”。

F-117A戰鬥機周身幾乎全由直線構成,機體表面使用了6種不同的雷達吸波塗層材料,大大降低了雷達探測度,帶來了驚人的隱形效果。

經科學家測試,雷達在距離F-117A飛機600米時,就已完全接收不到它發出的信號。

    紅外隱形:隨著紅外偵察、探測、制導與熱成像處理技術的發展,任何兵器的熱輻射都將成為明顯的暴露徵兆。

因此,兵器採取降低紅外遮擋與衰減裝置、塗敷紅外掩飾塗料、使用特殊燃料和燃料添加劑、在不影響推進效率的情況下降低紅外輻射強度,使對方紅外探測器失靈等隱形技術極為重要。

    可見光隱形:在兵器的表面塗抹各種保護迷彩和變形迷彩,降低兵器與背景之間顏色和亮度的反差,或歪曲兵器的原有外形,使各種光學偵察器材難以發現和辨認,並對兵器的閃光、發光、噴氣、噴火尾跡進行處理和控制。

近年來,防可見光隱形技術在一般兵器上也得到了廣泛應用。

  聲音隱形:兵器在運動中發出的各種聲音是一種明顯的暴露徵兆。

利用各種消聲技術,降低聲波的傳播強度,是隱形手段的一項重要技術領域。

聲音隱形對艦(潛)艇等兵器具有更重要的意義。

水下發射的聲響追蹤魚雷和聲納探測系統,對艦(潛)艇構成了巨大威脅。

一些艦艇便通過使用在船後拖掛擬音器的方法,以假聲源引誘聲響追蹤魚雷,以有效躲避對方魚雷的攻擊。

近年來,國外一些軍隊使用的一種水下氣泡發生器,能發出空氣在艦艇水線以下部分形成一個氣泡牆,造成一個不連續面,當艦內產生的聲波由艦體轉向水中時,被氣泡牆遮斷,產生反射或衰減作用,可有效減少艦艇的聲波信號特徵,躲避聲響追蹤魚雷的攻擊。

有些國家目前還在研究吸聲塗層技術,以用於潛艇表面的聲波隱形。

據資料介紹,美國的F-117A隱形飛機採用了全新設計的F-404型發動機,有良好的隔音效果,在跑道上距離其30米處,它所發出的聲音不高於蜜蜂發出的嗡嗡聲,因而贏得了“耳語噴氣機”的美稱。

http://jczs.news.sina.com.cn/2003-04-04/118866.html 隱形技術>山東省沂水縣技工學校 張德慧 李恩花 孔令文 現代隱形技術是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才逐漸形成的高新技術。

它與火箭技術、原子彈、氫彈技術並稱爲二十世紀三大軍事技術。

隱形技術又稱爲低可探測技術或目標特征控制技術,即通過研究利用各種不同的技術手段來改變己方目標的可探測性信息特征,最大程度地降低對方探測系統發現的概率。

隱形技術主要包括有源隱形技術和無源隱形技術兩大類,其中,有源隱形技術依靠增加目標的可探測信息特征以達到隱形目的。

它主要利用光或電子幹擾手段隱蔽己方目標,使對方探測系統迷盲;而無源隱形技術依靠減少目標的可探測信息特征,使對方探測系統不能發現或發現概率降低。

它即是人們通常所說的隱形技術。

由于現代探測手段主要有電學探測、光學探測、聲學探測,因此,隱形技術也相應地包括此三大類反探測系統。

  一、反電學探測隱形技術反電學探測隱形技術包括反雷達探測和反電子探測。

反電子探測隱形技術是指抑制目標的電磁信號特征。

盡可能避免被對方的電子偵察系統發現。

由于目標自身的電磁輻射源主要爲各種電子設備,如雷達類電子探測系統、通信探測系統、電子對抗系統、無線電信標等。

因此,反電子技術的主要措施有:對電子設備進行屏蔽、天線不用時收回以避免被動反射、用光纜取代電纜、用激光高度表代替雷達高度表、用全球定位系統代替無線電導航系統、用紅外設備代替多普勒雷達等。

雷達探測是一種主動探測技術,雷達站發出的電磁波向四面八方搜索,遇到目標後反射回波,由此在雷達熒屏上留下目標的蹤迹,反雷達探測隱形即是最大程度地減小回波強度(又稱反射截面,簡稱RCS,用符號表示)。

根據雷達距離方程:,(R爲雷達探測距離,爲雷達發射功率,爲雷達最小接收功率,G爲雷達天線增益,λ爲工作波長,k爲常數)。

對于參數一定的雷達。

其探測目標的能力由RCS決定,雷達探測距離R與目標RCS的的四次方根成正比。

因此,減少目標的RCS是隱形技術的關鍵。

目前采取的三種有效途徑是:1.改變外形設計技術 合理設計目標外形是減少RCS的有效措施。

例如,在相同投影面積的條件下,正方體的RCS比球體大四個數量級。

因此,隱形飛機常采取如下措施:避免出現垂直相交的連接面,避免出現較大的平面。

盡量消除外露突起部分。

縮小飛機尺寸;采用平齊進氣口,較長的彎曲進氣管,盡可能降低鏡面反射回波和波導效應等。

2.采用隱形材料技術 隱形材料通過吸波、透波、改變雷達波長三種措施而減少RCS,改變雷達波長技術是指隱形技術材料能將射入其表面的雷達波變換波長後再反射回去,使雷達接收不到自己發出的回波信號。

透波材料技術是材料對電磁波“透明”的技術,透波材料對于電磁波既不反射也不吸收,而是使電磁波穿過材料。

如碳纖維玻璃鋼材料技術。

吸波材料是夾在非金屬透波材料中的複合材料,其吸波原理通常是以下三類:一是雷達波作用于材料時,材料産生電導損耗,高頻介質損耗、磁滯損耗等,使電磁能轉化爲熱能散發掉;二是使雷達波在材料表面的反射波能量分散到目標表面的各個部分,減少雷達接收天線方向上散射的電磁能;三是使雷達波在材料表面的反射波與進入材料後在材料底層的反射波疊加産生幹涉相消。

目前研制的吸波材料類型可分爲橡膠型、塑料型、陶瓷型、鐵氧體型、複合型等。

3.阻抗加載技術 通過在純導體表面刻槽留縫並接腔體,改變目標表面的電流分布,使其産生與雷達回波頻率,振幅相等但相位相反的附加輻射波,該附加雷達波在雷達接收天線方向上與雷達回波相抵消,從而減小RCS。

在阻抗加載技術中,如能自動地根據目標接收到的雷達波的方向、頻率來調整自身産生的電磁波,這便是自適應技術,該項技術正在研究和發展中。

  二、反光學探測隱形技術光學探測技術包括可見光探測、紅外探測和激光探測。

可見光探測系統的探測效果取決于目標與背景之間的亮度、色度、運動三個視覺信號參數的對比特征。

如果目標與背景的亮度對比差別很大,則容易被視覺系統探測發現;當目標與背景的亮度相當時,它們之間的色度對比便成爲主要識別特征;當目標與背景呈現強烈的亮度或色度對比時,便很容易探測目標相對于背景的運動。

因此,對于反可見光的隱形技術通常采取的措施有:改變目標外形的可見光反射特征,以減小太陽光反射的角度範圍及光學探測器的瞄准、跟蹤時間;控制目標的亮度和色度,如在目標表面塗敷迷彩塗料、控制目標的照明和信號燈光、控制目標發動機的燃燒狀況等。

紅外探測即探測目標自身的紅外發射特征,它同可見光探測一樣都是被動探測,由于一個物體在全波長範圍內發射的總功率(爲斯特恩—玻曼常數,爲物體發射率,T爲物體溫度),因此,降低目標的溫度和發射率是達到紅外隱形的關鍵所在。

通常降低溫度的隱形措施較多,如飛機采用高函道比的渦輪風扇發動機,坦克采用絕熱式發動機,發動機采用特殊燃料以降低紅外輻射或改變紅外輻射波長,采用吸熱、隔熱材料和塗料,采用閉合環路冷卻的控制系統等。

而降低發射率的隱形技術則較爲複雜,有時,一味降低發射率則不能達到隱形目的,因此,紅外隱形比雷達隱形更爲艱難。

激光隱形技術主要是針對激光雷達的。

激光雷達用極窄的激光波束對目標進行掃描可得出雷達圖,其工作原理與普通雷達相似。

同樣爲主動探測。

激光隱形也是設法減少目標對激光的反射。

由于激光波長比微波更短,因此,具有很高的分辨率和測距精度(可達1cm),正因如此,激光隱形技術難度更大,這方面的研究才剛剛起步。

  三、反聲學探測隱形技術目標向周圍介質輻射的聲波可被聲波噪聲傳感器、聲納等聲波探測系統所發現,反聲學探測隱形技術即爲控制聲波輻射特征,降低探測概率,常見措施包括:改進發動機結構,采用吸聲材料,應用減振裝置等。

此外,還可利用仿生學原理,采用鋸齒形後緣降低飛行噪聲;利用超導推進器替代潛水艇的發動機而基本實現無噪聲航行等。

  四、綜合隱形技術由于現代探測系統的精確性與多樣化,要想使目標達到理想的隱形效果只靠單一隱形技術是不夠的,任何目標的隱形必須綜合考慮反電子、反雷達、反紅外、反可見光、反激光、反聲波探測的隱形技術,但是又必須有所側重,單就反雷達隱形而言,企求目標在所有波段上都達到最佳隱形效果就是不可能的。

有的隱形特性甚至是矛盾的,如用吸波材料進行反雷達隱形,但由于吸收的電磁波轉化爲熱能,使得該材料又不利于紅外隱形。

總之,采用各種隱形技術,只能降低目標的被探測概率,不能達到完全隱形。

另外,許多隱形技術都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如在反雷達探測隱形技術中。

通過改變飛機設計,采用S形進氣管、表面塗敷吸波材料的措施。

雖然降低了飛機的RCS,但會影響其氣動性能,降低發動機功率,增加自身重量並影響載荷能力。

現代隱形技術已進入廣泛實用階段,像隱形飛機、隱形導彈、隱形艦船、隱形坦克、隱形通訊系統等,同時,其他重要目標包括人體的隱形也正在加緊研究當中。

雖然隱形技術步履維艱,但隨著材料技術、仿生技術、目標信息特征測量技術等先進技術的發展,必將促使隱形技術水平在現有的基礎上不斷提高。

http://woniudeke.bokee.com/5783125.html 雷達>維基百科 雷達天線雷達,將電磁能量以定向方式發射至空間之中,藉由接收空間內存在物體所反射之電波,可以計算出該物體之方向,高度及速度。

並且可以探測物體的形狀,以地面爲目標的雷達可以探測地面的精確形狀。

雷達起源無線電偵測和定距雷達(RADAR)這個名稱是英文RadioDetectionandRanging(無線電偵測和定距)的縮寫。

而雷達的出現,是由於二戰期間當時英國和德國交戰時,英國急需一種能探測空中金屬物體的雷達(技術)能在反空襲戰中幫助搜尋德國飛機。

二戰期間,雷達就已經出現了地對空、空對地(搜索)轟炸、空對空(截擊)火控、敵我識別功能的雷達技術。

二戰以後,雷達發展了單脈衝角度跟蹤、脈衝多普勒信號處理、合成孔徑和脈衝壓縮的高分辨率、結合敵我識別的組合系統、結合計算機的自動火控系統、地形迴避和地形跟隨、無源或有源的相位陣列、頻率捷變、多目標探測與跟蹤等新的雷達體制。

後來隨著微電子等各個領域科學進步,雷達技術的不斷發展,其內涵和研究內容都在不斷地拓展。

目前,雷達的探測手段已經由從前的只有雷達一種探測器發展到了雷達、紅外、紫外、激光以及其他光學探測手段融合協作。

當代雷達的同時多功能的能力使得戰場指揮員在各種不同的搜索/跟蹤模式下對目標進行掃瞄,並對幹擾誤差進行自動修正,而且大多數的控制功能是在系統內部完成的。

自動目標識別則可使武器系統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空中預警機和JSTARS這樣的具有戰場敵我識別能力的綜合雷達系統實際上已經成為了未來戰場上的信息指揮中心。

雷達技術發展過程早期的雷達天線是固定的、無方向的陣列,只有距離信息。

天線在一定的時間間隔內發射射頻脈衝,將接收到的回波放大,並在示波器的CRT上顯示(即常稱的A顯示),產生一個與目標位置對應的水平線,供雷達操作員識別目標的大致距離。

但由於當時所用的射頻電波頻率較低,為了有效地發射和接收射頻信號,雷達系統需要一個很大的天線,這種天線不能遷移或者改變方向,而且只能探測到大目標,且距離信息的精度也很低。

到二戰結束時,雷達系統中那些現在熟悉的特徵—微波頻率、拋物面天線和PPI顯示,已建立起來。

當代雷達的主要特點:同時多功能傳感器融合高靈敏度隱身反隱身雷達ECCM自動目標識別戰場敵我識別高可靠性雷達的曆史現代雷達影像顯示型態1922年:美國泰勒和楊建議在兩艘軍艦上裝備高頻發射機和接收機以搜索敵艦。

1924年:英國阿普利頓和巴尼特通過電離層反射無線電波測量賽層的高度。

美國布萊爾和杜夫用脈沖波來測量亥維塞層。

1931年: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利用拍頻原理研制雷達,開始讓發射機發射連續波,三年後改用脈沖波。

1935年:法國古頓研制出用磁控管産生16厘米波長的撜習恷窖捌鰏,可以在霧天或黑夜發現其他船只。

這是雷達和平利用的開始。

1936年1月英國W.瓦特在索夫克海岸架起了英國第一個雷達站。

英國空軍又增設了五個,它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37年:美國第一個軍艦雷達XAF試驗成功1943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制出機載雷達平面位置指示器,可將運動中的飛機柏攝下來,他膠發明了可同時分辨幾十個目標的微波預警雷達。

1947年:美國貝爾電話實驗室研制出線性調頻脈沖雷達。

50年代中期:美國裝備了超距預警雷達系統,可以探尋超音速飛機。

不久又研制出脈沖多普勒雷達。

1959年:美國通用電器公司研制出彈道導彈預警雷達系統,可發跟蹤3000英裏外,600英裏高的導彈,預警時間爲20分鍾。

1964年:美國裝置了第一個空間軌道監視雷達,用于監視人造衛星或空間飛行器。

1971年:加拿大伊朱卡等3人發明全息矩陣雷達。

與此同時,數字雷達技術在美國出現。

雷達的分類按功能分類警戒雷達、引導雷達、制導雷達、炮瞄雷達、機載火控雷達、測高雷達、盲目著陸雷達、地形回避雷達、地形跟蹤雷達、成像雷達、氣象雷達等。

按工作體制分類圓錐掃描雷達、單脈沖雷達、無源相控陣雷達、有源相控陣雷達、脈沖壓縮雷達、頻率捷變雷達、MTI雷達、MTD雷達、PD雷達、合成孔徑雷達、噪聲雷達、沖擊雷達、雙/多基地雷達、天/地波超視距雷達等。

按工作波長分類米波雷達、分米波雷達、厘米波雷達、毫米波雷達、激光/紅外雷達......按測量目標坐標參數分類兩坐標雷達、三座標雷達、測速雷達、測高雷達、制導雷達等。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B%B7%E9%81%94 雷達波段的由來 迄今爲止對雷達波段的定義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式。

較老的一種源于二戰期間,它基于波長對雷達波段進行劃分。

它的定義規則如下:最早用于搜索雷達的電磁波波長爲23cm,這一波段被定義爲L波段(英語Long的字頭),後來這一波段的中心波長變爲22cm。

當波長爲10cm的電磁波被使用後,其波段被定義爲S波段(英語Short的字頭,意爲比原有波長短的電磁波)。

在主要使用3cm電磁波的火控雷達出現後,3cm波長的電磁波被稱爲X波段,因爲X代表座標上的某點。

爲了結合X波段和S波段的優點,逐漸出現了使用中心波長爲5cm的雷達,該波段被稱爲C波段(C即Compromise,英語“結合”一詞的字頭)。

在英國人之後,德國人也開始獨立開發自己的雷達,他們選擇1.5cm作爲自己雷達的中心波長。

這一波長的電磁波就被稱爲K波段(K=Kurtz,德語中“短”的字頭)。

“不幸”的是,德國人以其日爾曼民族特有的“精確性”選擇的波長可以被水蒸氣強烈吸收。

結果這一波段的雷達不能在雨中和有霧的天氣使用。

戰後設計的雷達爲了避免這一吸收峰,通常使用比K波段波長略長(Ka,即英語K-above的縮寫,意爲在K波段之上)和略短(Ku,即英語K-under的縮寫,意爲在K波段之下)的波段。

最後,由于最早的雷達使用的是米波,這一波段被稱爲P波段(P爲Previous的縮寫,即英語“以往”的字頭)。

其度量單位是赫茲(Hz)或周/秒(C/S)。

大多數雷達工作在超短波及微波波段,其頻率范圍在30~300000兆赫,相應波長為10米至1毫米,包括甚高頻(VHF)、特高頻(UHF)、超高頻(SHF)、極高頻(EHF)4個波段。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保密,用大寫英文字母表示雷達波段。

將230—1000兆赫稱為P波段、1000—2000兆赫稱為L波段、2000—4000兆赫稱為S波段、4000~8000兆赫稱為C波段、8000—12500兆赫稱為x波段、12.5-18千兆赫稱Ku波段、18-26.5千兆赫稱K波段、26.5-40千兆赫稱Ka波段。

上述波段一直沿用至今。

隨著超視距雷達和激光雷達的出現,新波段的開辟,雷達採用的工作波長已擴展到從大于166米的短波至小于10-7米的紫外線光譜。

該系統十分繁瑣、而且使用不便。

終于被一個以實際波長劃分的波分波段系統取代,這兩個系統的換算如下。

原P波段=現A/B波段原L波段=現C/D波段原S波段=現E/F波段原C波段=現G/H波段原X波段=現I/J波段原K波段=現K波段我國現用微波分波段代號*(摘自《微波技術基礎》,西電,廖承恩著)波段代號標稱波長(cm)/頻率波長(cm)/波長範圍(cm)L22/1-2/30-15S10/2-4/15-7.5C54-8/7.5-3.75X38-12/3.75-2.5Ku2/12-18/2.5-1.67K1.25/18-27/1.67-1.11Ka0.8/27-40/1.11-0.75U0.6/40-60/0.75-0.5V0.4/60-80/0.5-0.375W0.3/80-100/0.375-0.3另外,所有電磁波(包括微波、可見光、紅外線、紫外線)的行進速度都爲300000000米/秒。

國內一家微波爐企業的廣告竟然把可以屏蔽這一行速的電磁波作爲該企業産品性能突出的指標,真是令人啼笑皆非(除非該企業生産的不是微波爐,微波爐頻段爲2.45GHz左右,爲微波S波段)。

http://vip.6to23.com/arkroyal/00BATFIE/02/02RADERBAND.htm 超視距雷達-over-the-horizonradar 工作在短波波段,能監視地平線以下目標的地面雷達。

按電磁波傳播方式,可分爲天波超視距雷達和地波超視距雷達兩類。

前者利用電離層折射,後者利用地球表面繞射。

而天波超視距雷達又可分爲前向散射和後向散射兩種類型。

天波前向散射雷達的發射站和接收站相距數千千米,利用目標對電離層的擾動來探測目標,必須多站配置才能求得目標距離,現已極少采用。

天波後向散射雷達和地波超視距雷達的發射站及接收站均位于鄰近地點,利用目標後向散射原理探測目標,可提供目標方位、距離和徑向速度。

天波後向散射雷達能探測地面距離爲900~3500千米的低空目標。

地波超視距雷達必須架設在海岸邊,以減小傳播損耗,對飛機的作用距離可達200~400千米。

超視距雷達一般采用方位電掃±30°的相控陣天線,用單脈沖比幅法測角,用多普勒信號處理技術完成動目標檢測。

天波後向散射雷達是低空防禦系統中一種有效的預警手段,是超視距雷達發展的重點。

超視距雷達還能進行海洋狀態的遙測及空中交通管制。

http://baike.baidu.com/view/127240.htm 中國加速研發新型超視距雷達 專門對付航母  中評社北京2008-12月18日電/東方網消息:據美國《戰略網頁》近日載文稱,中國正在加速發展專門用於對付航母的超視距雷達(OTH),這種超視距雷達可以精確鎖定3000公裡以外的海上目標,如果一旦用於彈道導彈,可以攻擊西太平洋地區的美軍航母。

同時,這種雷達還可用於鎖定來襲彈道導彈和大型轟炸機。

中國顯然正在嘗試用價廉物美而又頗具效力的計算機系統以提高這種超視距雷達鎖定海上目標的精確度。

  中國用以與這種超視距雷達匹配使用的是其著名的“東風-21”彈道導彈。

這種配備高爆彈頭和制導系統的導彈具備打擊海上航母的能力。

“東風-21”型導彈的射程是1800公裡,可以攜帶核彈頭。

中國這種彈道導彈使用兩級火箭助推,重量為15噸,使用固體燃料推進。

目前該型導彈使用的是特殊制導系統---雷達加圖像識別系統。

  美國一直以來認為中國70年代就已經掌握了當年美國“潘星”彈道導彈的技術,“潘星”彈道導彈是當時美國陸軍裝備的一種頗具威力的彈道導彈,重7.5噸,射程1800公裡,可裝載核彈頭。

這種導彈讓當時的蘇聯感到頗具威脅。

甚至對後來迫使其與美國簽訂裁減彈道導彈條約都起到了極大的威懾作用。

“潘星”彈道導彈在上世紀80年代退役。

  長期以來,中國一直在尋求掌握精確制導技術,但是一直沒有進行相關的試驗。

而今,如果中國成功研制出改進型的“航母殺手”版“東風-21”彈道導彈系統,美軍在西太海域的航母無疑將面對巨大威脅,為此,美國海軍必須全面升級其“宙斯盾”反導系統來確保其航母的安全,也可以考慮增強電子戰幹擾能力,在“東風-21”導彈襲擊目標前將其致盲。

而中國面對的另一個問題就是及時發現和鎖定美國航母的確切位置,這就要求為“東風-21”導彈裝上超視距雷達這樣的“千裡眼”。

這對中國來說雖然困難不小,但是絕非不可能。

  中國目前正在加緊研制這種先進的雷達技術,獲得成功對他們來說或許只是時間的早晚問題。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08/3/3/5/100833524.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0833524 日媒指中國部署高性能超視距雷達監視日本   中評社香港2007-06-28電/東方網消息:日本《產經新聞》近日報道稱,日本防衛省情報本部通過分析認為,中國曾經在今年4月下旬在東海日中中間線周邊海域對正處於研發階段的國產超視距雷達進行了性能測試。

    日本防衛省情報本部通過分析認為,中國部署高性能的超視距雷達後,可對加強對日本的監視。

日本防衛省對此表現出了強烈的戒心,擔心中國能夠掌握在東海日中中間線日本一側航行的日本艦船動向。

目前日本防衛省情報本部正在對這一情況做進一步的分析。

    據日本防衛省情報本部稱,在今年4月下旬,在東海海域執行例行性警戒監視飛行任務的日本海上自衛隊P-3C海上巡邏機發現在東海日中中間線中國一側有中國海軍老式驅逐艦活動。

  隨後,日本海上自衛隊P-3C海上巡邏機對中國海軍老式驅逐艦的活動進行了連續的監視,並對其活動情況進行了航空攝影。

  日本海上自衛隊派遣的P-3C海上巡邏機發現,雖然中國海軍的老式驅逐艦沒有越過東海日中中間線,但是中國海軍的老式驅逐艦多次沿著日中中間線以南北方向進行往返航行,並且還多次沿東西方向航行。

    日本防衛省對出現在日中中間線附近的中國海軍老式驅逐艦的航行軌跡、同時期截獲的中國海軍電波情報,以及從美軍那裏得到情報進行了綜合分析。

日本防衛省認為,出現在日中中間線附近的中國海軍老式驅逐艦極有可能是中國超視距雷達測試實驗中的目標艦。

   日本情報本部分析認為,中國在浙江省沿岸地區設置的雷達基地可能已經改裝成了超視距雷達基地,通過對在日中中間線附近的航行的老式驅逐艦來檢驗中國國產超視距的目標捕捉能力和目標圖像解釋能力。

    超視距雷達發射的雷達波為波長較長的波束,因此可以探測到數千公裏以外的海上目標。

鑒於超視距雷達所具備的性能,日本自衛隊曾經考慮在鹿兒島縣喜界島的情報本部雷達站內設置超視距雷達,但是後來由於日本方面可以從美國那裏得到由軍事偵察衛星所獲得的情報,日本自衛隊才打消了在喜界島設置超視距雷達的想法。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03/9/8/3/100398362.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0398362 中國版“維拉”反隱身飛機雷達亮相電子展[圖]2006年4月27日图片说明:中国YLC-20双站无源测向和定位雷达图片说明:捷克“维拉”雷达  東方網4月27日消息:“維拉”(VERA-E)雷達系統是捷克ERA公司研制的一種可以探測到隱身飛機的多基地無源系統,據稱曾在科索沃戰爭擊落美國F-117隱身飛機的過程中發揮了作用。

2004年初,捷克ERA公司曾與向中國簽署了總額爲5500萬美元,向中國出售“維拉”雷達系統的合同。

但是在美國強烈要求和外交壓力下,捷克政府取消了這一合同。

圖片說明:中國YLC-20雙站無源測向和定位雷達圖片說明:捷克“維拉”雷達南京電子14所是中國雷達研制的“國家隊”,在26日開幕的第五屆中國國際國防電子展覽會上,14所展出了YLC-20雙站無源測向和定位雷達,顯示了中國國防電子工業在多基地信號探測上取得的階段性成果。

http://mil.eastday.com/eastday/mil/node62186/node62664/node62665/node132287/userobject1ai2006785.html媒體稱中國正在主要防空部隊部署反隱身雷達2012-10-22世界報 資料圖:利用諧振雷達可探測隱身飛行器  中國新雷達可破隱身術  在科索沃戰爭中,南斯拉夫軍隊依靠捷克“維拉”雷達的上一代産品——“達瑪拉”雷達系統的幫助,擊落美國空軍的F-117隱形戰鬥機。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中國已研制出能追蹤美國F-22隱形戰鬥機等機型的最新型雷達。

這款雷達的型號名稱是“DWL002被動探測雷達”,最遠偵測距離達500公裏。

媒體說,中國于2009年研制出這種雷達,目前正在全國主要防空部隊將這一設備投入實戰部署。

  按照工作原理來看,中國的這款新型雷達與捷克的維拉系統基本類似,發現距離與維拉系統的450公裏也基本相當。

維拉系統可以發現跟蹤最遠450公裏內的200個目標,因此,中國的DWL002也應該具有相同的能力。

  相關資料:F-22“克星”震撼亮相  根據中國一些權威軍事媒體的報道,DWL002被動探測雷達系統是一種能對空中、地面和海上目標進行定位、識別和跟蹤的電子情報偵測系統,作爲無源三維防空雷達使用,作用距離可達500公裏左右。

據稱,中國用來測試DWL002對敵方隱身目標的探測能力的模擬目標,是近年來剛剛露面的雷達反射截面小于0.01平方米的“暗劍”無人隱身試驗機。

根據有關資料,這種探測系統可以精確識別和判定空中隱身目標的位置特性,基本可以配合中國防空部隊進行野戰防空作戰使用。

該系統不僅具有優越的反隱身性能,而且由于其自身不輻射任何電磁波,因此可免遭敵方電子幹擾和反輻射導彈摧毀,生存能力很強。

  那麽,這種雷達是如何實現對隱形戰機的探測呢?這首先需要了解隱形戰機的工作原理。

衆所周知,近年來,隱形技術幾乎已成爲現代先進艦艇和戰機的標配,更是最先進五代機的一項關鍵指標,其原理是通過有效吸收或折射敵方的常規雷達信號實現隱身,傳統的主動雷達很難對付這類空中隱身目標。

  不過,隱形戰機也存在明顯的弱點:爲了保持強大的對敵探測能力、做到先敵發現先敵攻擊,都裝備有功能與功率更加強大的機載相控陣雷達;爲了實現五代機必備的“超音速巡航”能力,隱形戰機都會裝備推力更大的發動機。

這就導致隱形戰機在吸收敵人雷達波的同時,自己卻産生了更加突出的雷達與紅外信號輻射源,猶如一名身著黑衣、臉塗墨汁卻打著手電在漆黑屋子裏行竊的笨賊。

  中國的DWL002被動探測雷達系統正是利用隱形戰機這一不可避免的技術弱點,通過監測隱形戰機自身的電磁信號對包括軍用雷達波、微波通訊、民用無線電波、民用電視傳播、民用微波通訊、各類移動手基站信號造成的擾動,接收和分析這種微弱電磁信號反射,確定這一信號反射源的三坐標位置參數,然後通過數據鏈把這些參數傳遞給己方的地面防空導彈部隊,從而在最恰當的時間內獲得攻擊敵方隱身目標的機會。

  在西方軍事家眼裏,中國的雷達技術是最接近世界先進水平的軍備領域,而不少軍事專家認爲,DWL002被動探測雷達系統將在一定時期內,使中國在反隱身雷達技術領域居于世界領先地位。

因爲任何一個國家,要研制性能先進且成熟的反隱身技術,最重要的一個前提就是必須首先掌握或擁有較爲先進的隱身技術。

目前世界上主要是中美俄三國具有該項能力。

http://mil.news.sina.com.cn/2012-10-22/1029704369.html 中國雷達能“破”隱形戰機?綜合外電倫敦消息:《星期泰晤士報》引述美國情報消息來源指出,由于懷疑中國可能發展出偵測出隱形戰機的雷達技術,美國國防部已緊急下令調查中國的雷達科技精密程度。

自1970年代隱形戰機首次飛上天空以來,俄羅斯和中國科學家就一直在研究打破美國隱形戰機的優勢,雖然他們的進展未可知,但隱形戰機具有弱點在一架美制F-117隱形戰機今年科索沃軍事行動中被塞爾維亞打下後已經確證無疑。

美國軍方心中已出現逃避雷達偵測技術已遭敵人破解的恐懼。

美國國防專家對《星期泰晤士報》表示,中國已使用較簡單的土制技術以發展出一種俗稱爲被動檢波追尋的雷達系統。

據說,中國的新系統並非運用向空中發射電磁能脈沖碰到敵機後回撞後顯現飛機的形狀和大小原理。

而是藉分析充斥在空氣中電視和廣播電波的跳動讓飛機在雷達上現形。

因爲,即使狀如蝙蝠的隱形戰機經過精密設計在雷達上出現的印記縮減成一只巨鳥,但是它仍無法避免不造成空氣中電視和廣播電波記號的振湯。

經過先進電腦的分析,飛機在雷達上便無所遁形。

所以,中國所需的設備只是一組由上千天線組成、作用有如老式電視天線的積體網絡;而造價便宜是其優勢。

唯一需要的精密儀器是用來解譯訊號的電腦處理系統,而用來解讀訊號的新電腦技術的進步據說其正確性十分高。

因此心中忐忑的美國防部,想要知道中國的電腦分析完美到什麽程度。

情報單位並且推測中國可能在兩年內部署這項科技。

如果中國研發成功,世界上最先進且有史以來最昂貴的戰機將變成廢物。

這意味著美國最新的、預計在2004年正式服役的每架造價高達9770萬美元的F-22隱形戰機,將成一場笑話。

且由于中國這套雷達偵測系統不發射訊號,只監看存在空氣中的電視廣播頻率,因此不可能被發現並加以摧毀。

一個參與情治簡報的消息來源指出,美國國防單位緊急下達調查令,因爲這項發展具有戰略意義http://www.armystar.com/new_page_1026.htm 中國最新型反隱形戰機雷達偵測距離達500公裏2009-05-22《現代兵器》 中國反隱身雷達系統中國新型反隱身飛機雷達中國DWL002被動探測雷達系統采用多基站布置,各基站都會捕捉到信號,通過計算信號到達各站的時刻差,可以計算出輻射源與各站之間的距離差,進而求出目標的空中坐標。

我反隱身雷達系統繪制的目標軌迹圖  2009年4月1日,由中國雷達行業協會、保利科技有限公司、中電科技國際貿易有限公司等單位共同主辦的"2009年第五屆世界雷達博覽會"在北京展覽館開幕。

該展向公衆展示了中國航空、航海、軍事、交通運輸等領域中雷達科技的應用成就,也有來自國內外百余家參展企業現場展示的各種先進的軍用、民用雷達以及與雷達相關的零部件、配套技術等。

  在本屆展會的一個不太引人矚目的展臺上,有一張雷達圖片引起了大家的關注,這張圖片上拍攝的是中國電子科技集團西南電子設備研究所展出的雷達實物照片,這就是被國內外炒作頗多的中國最新型反隱身飛機雷達--中國DWL002被動探測雷達系統。

  被動探測  對于各類有源雷達而言,我們知道它可以通過處理自身發射的已知電磁參數、接收從目標反射回來的電磁波來定位被探測目標的各類位置參數。

但現代隱身技術通過吸收雷達電波、減小雷達角反射面、減少散射雷達電波,降低了此類雷達的效能。

有源雷達因發射雷達波信號,自身的安全也受到威脅,因此一些國家開始發展無源被動探測雷達。

由于無源雷達事先並不知道所要接收到的電磁波的特征和參數,所以它完成目標定位必須具備兩個基本的條件:首先,必須有足夠快速和精細的電磁信號分析和鑒別能力,以確保在現代戰爭複雜的電磁環境下通過每個電磁信號的細微差別來區別定位發射或反射該電磁信號的目標。

據稱,中國DWL002被動探測雷達系統采用了獨立的脈沖信號分析系統,能非常精確地分析各種電磁輻射信號並對它們進行"指紋"(FingerPrinting)式識別,包括區分兩臺同一型號的脈沖發射器各自發射的同類信號,可以精確分析脈沖寬度內的信號特征。

其工作原理如下:因爲標准的方波脈沖、三角波脈沖等都只在理論上存在,而實際的脈沖形狀受到元器件工藝和制造質量的影響,即使同一型號的脈沖發射器之間也有些微差別,而中國DWL002被動探測雷達系統恰恰能分析出這種差別。

相比之下,傳統電子情報偵察系統的偵察對象通常僅是脈沖信號的脈沖寬度、脈沖間隔和脈沖重複頻率等參數,掌握這些參數後就可以對這種信號的輻射源實施有效的電子幹擾,並不需要做到區分同型脈沖發射器各自發射的同類信號。

  其次,無源雷達要完成目標定位還需要有行之有效的定位算法,這使我們很容易想到,如果多個偵察接收站都接收到了被確認是同一輻射源輻射的信號,由于接收站相互間的空間位置關系已知,那麽定位目標應當從時間處理著手,DWL002系統正是采用所謂的電磁波"到達時間差"方法來進行定位的。

  在該系統部署完畢後,每個站都可以通過GPS或者其他衛星定位系統知道自身的空間位置,並得出與其他站之間的相對位置參數。

如果目標發射或者反射電磁波,多個基站都會捕捉到信號,通過計算信號到達各站的時刻差,我們可以計算出輻射源與各站之間的距離差。

而由基本的數學知識,我們知道如果一點到兩個定點的距離之差的絕對值是常數時,其軌迹是雙曲線。

而其中兩個站的空間位置已經確定,所以我們可以很快得出一條雙曲線的平面位置方程,而目標必然在這條曲線上;同樣對另兩個站進行相同的處理又能得到另一條雙曲線的平面位置方程,那麽目標就必然在這兩條雙曲線的交點上,這樣我們就能確定目標的空間位置了。

該系統完成三維定位的原理也完全一樣,只是每次計算得到的是空間的雙曲面方程,需要三個雙曲面相交才能得到點的位置。

這種目標定位方式的采用決定了DWL002在使用方式和工作原理上與傳統電子情報偵察系統有根本的區別,可以認爲它是對傳統電子情報偵察系統的超越。

  DWL002被動探測雷達系統一般工作編程可以根據執行作戰任務的不同,分爲雙站式、三站式或者多站式。

如果完成二維定位(例如對地面/水面目標定位),需要至少3個偵察接收站來實現聯網探測,各個偵察接收站之間的距離最大可達50公裏,通過微波接力通信使得各站之間實現信息溝通。

各個機動偵查處理站的所有設備都裝載在一輛高機動越野車上,所有電子設備都裝在一個機動方艙內,其中一個作爲主站,其他兩個作爲輔助站。

該系統還特別適用于防空監視,此時必須進行三維定位(因爲對空中目標還要確定其高度),需要4個偵察接收站。

偵察接收站的偵察天線部署在高近20米的桅杆上以增大探測距離,各個偵察接收站的處理結果均通過主站轉交給電子戰指揮中心或戰區指揮部門。

該系統能接收、處理和識別各種機載、艦載和陸基雷達、電子幹擾機、敵我識別裝置、戰術無線電導航系統(即"塔康"系統)、數據鏈、二次監視雷達、航空管制測距儀和其他各種脈沖發射器發出的信號。

主要工作方式包括空中目標監視和分析、地面/水面目標偵察、實時和准確的空中目標定位和信號跟蹤、早期預警和頻率活動情況監視等。

  當然,該系統也可以和有源雷達系統結合使用,如以雙/多基地方式合理布設無源和有源雷達,當外界電磁輻射不存在或無法利用時,利用無源雷達接收己方有源雷達的直射信號與目標的反射信號,對目標進行探測。

這樣既利用了無源雷達的隱蔽性,又增強了有源雷達的利用率,無形中會大大提高防空部隊對付隱身目標的作戰能力。

  性能特點  DWL002被動探測雷達系統是由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西南電子設備研究所研制的新型雷達,它是利用測向和時差定位技術進行目標檢測、定位和識別的無源雷達。

該雷達具備如下特點。

  隱蔽性好  由于該雷達系統采用無源工作體制,自身不對外輻射電磁波,不易被敵方偵察和跟蹤,因此具有抗反輻射導彈打擊能力。

這一點很重要,一般在發動軍事進攻前,都要進行電子壓制作戰,已經發現或者暴露的雷達站,都會遭到打擊。

  但是,DWL002屬于不發射電磁波的被動工作方式,敵方無法通過有效的電子偵查來發現它,因此,也就無法使用反輻射導彈來實施有效摧毀。

  探測距離遠  系統利用對流層散射特性,具有超視距監視的能力。

該系統可以通過對流層的電磁波發射原理,來發現距離很遠的空中目標發射或反射的電磁波,從而及時捕獲目標。

這不但包括空中目標,還包括敵方海上目標和陸地目標,因此,其工作頻率截獲範圍很廣,是一種多軍種共用的被動雷達系統。

  抗幹擾能力強  系統可以在複雜電子環境下工作。

由于采用被動工作方式,系統只是截獲並對接收到的電磁波有選擇地進行定位分析(包括幹擾信號),其本身並不發射任何電磁波,因此其幾乎不存在被幹擾問題。

  機動性好  系統采用車載運輸方式,運用液壓自動調平,自動尋北,天線電動升降等技術,可在30分鍾內完成系統架撤,實現快速轉移。

從宣傳圖片中我們可以看到,該系統都裝載在國産越野軍用卡車上,集成化程度很高、機動能力很強,幾乎可以不受限制地在任何公路上機動。

在到達目的地後,可以很方便地展開和撤收,而這個過程也是全自動化的,全系統只需要6~8名操作員。

必要時,該系統甚至可以進行遙控作業,使用十分便捷。

  工作頻帶寬  系統采用分頻段天饋系統和分頻段接收機滿足頻率範圍爲1.0~18吉赫的要求。

該系統的天線的靈敏度很高,對工作頻段內的信號具有高的截獲概率。

該系統還可以根據不同的任務要求,如針對各種雷達和幹擾機探測、用于敵我識別裝置探測、用于"塔康"和測距儀、方位瞬時視場等分別選擇不同的頻段。

  信號適應能力強系統探測非合作信號,能適應各種信號形式,包括各種雷達信號、通信信號、幹擾信號等。

這也是該系統的強項,也是其之所以能夠探測隱身空中目標的特點。

據稱,該系統不但能夠適應現有的各類軍用頻率,還能適應各類民用頻率的探測需要,比如民用無線電廣播、民用電視傳播、民用微波通訊、各類移動手機基站等信號的正常傳輸進行分析,並通過高性能計算機的預先編程進行解算。

這些民用無線電信號可以作爲有源雷達輔助DWL002被動探測雷達系統探測隱身目標,在戰時,這些民用雷達被敵人攻擊的可能性相對較小,即使敵人能夠發動某種規模的攻擊,也很難徹底摧毀這些遍布全國各地角角落落的衆多基站。

  定位精度高  采用高精度的測量技術及通信傳輸技術,實現了目標的精確定位。

該系統的定位依賴于GPS或者其他衛星定位技術(包括我國的"北鬥"系統),而且其探測定位精度與時間同步技術分不開。

該系統的中心偵察接收站和其他偵察接收站的時間必須保持高精度的同步,否則計算得到的時差沒有意義。

實現時間同步有很多方法,最好的辦法是所有偵察接收站都接收一顆衛星(如我國的"長河二號"系統就有這個能力,精度10-6秒;下一步等"北鬥"系統全球組網成功後,就會提供更精確的授時能力)的授時,這種方式不僅精度高,而且能實現全球覆蓋。

據稱該系統的實際定位精度可達到2%~3%(CEP)。

  具有目標識別能力  在獲得目標位置信息的同時,還可得到目標載頻、信號形式等情報信息,通過自身數據庫實現對輻射源及輻射源平臺的識別。

  使用效果  隱身技術改變了空戰的方法,特別是隱身飛機與精確制導武器相結合大幅度提高了作戰效能,改變了攻防戰略平衡。

發展反隱身技術和武器系統已成爲重要而緊迫的任務,反隱身研究還是隱身技術發展的一種刺激和推動力量,也是檢查、驗證自己隱身武器性能的必不可少的手段。

  DWL002被動探測雷達系統是一種能對空中、地面和海上目標進行定位、識別和跟蹤的電子情報偵測系統,它可以作爲無源三維防空雷達使用,作用距離可達500公裏左右。

它是一種戰略及戰術電子情報和被動監視系統。

它自身不輻射電磁信號,而是借助外部非協同式(指輻射源和雷達"不搭界",沒有直接的協同作戰關系)的輻射源來進行探測和定位。

主動雷達難以對付空中隱身目標,而該系統則眼尖耳靈,能夠探測到目標發出的哪怕是微弱、短暫的電磁信號或電磁反射信號,即刻讓目標在雷達屏幕上原形畢露。

該系統的通常布局由4個分站組成:主站作爲電子戰中心,即分析處理中心,一般位于中央地帶,另外3個信號接收站則分布在周邊地區,呈圓弧形布局或者以主站爲中心圓形布局,系統展開部署後,站與站之間距離在50公裏以上。

分布在前沿的接收站捕捉到目標電磁信號後立即把信號傳送到電子戰中心主站,中心利用多站定向交叉等方法測出目標的位置,目標的高度則由捕獲信號的接收站來確定,從而對目標進行三坐標定位。

  當該系統部署就位後,可以根據指揮中心的命令,同時展開對海、陸、空的被動預警和偵察搜索。

以該雷達對隱身目標的探測爲例,當目標出現後,肯定會對它行經的空域中的各類電磁波,包括軍用雷達波、微波通訊、民用無線電廣播、民用電視傳播、民用微波通訊、各類移動手機基站等信號形成一定的擾動,這就如同平靜的水面在掠水面飛行的燕子飛過後會産生輕微的波紋,也會引起一定的信號反射。

DWL002正是能夠接收和分析這種微弱電磁信號反射的高手,並即刻通過中心的計算機分析和解算相應的數據,從而能夠確定這一信號反射源的三坐標位置參數,之後,通過數據鏈或者其他信息傳輸渠道,把這些參數傳遞給己方的地面防空導彈部隊或者防空部隊,從而在最恰當的時間內獲得攻擊敵方隱身目標的機會。

  據稱,中國用來測試DWL002對敵方隱身目標的探測能力的模擬目標,是近年來剛剛露面的雷達反射截面小于0.01平方米的"暗劍"無人隱身試驗機。

根據有關資料,這種探測系統可以精確識別和判定空中隱身目標的位置特性,並且定位精度較高,基本可以配合我防空部隊進行野戰防空作戰使用。

  如果對付其他非隱身目標,中國DWL002更是遊刃有余。

  除了擔任一般的戰場預警偵察任務之外,另一種功效是全部以無源雷達作爲防空的警戒雷達主力,減少暴露其他雷達的電磁特征和位置的機會,讓對方的電子偵察機在這方面無功而返,這個作用意義也是非常巨大的!美國空軍在近年來的戰爭中,爲什麽常常能打出大交換比的空中優勢?它的戰術往往是使用隱身飛機首先把事先偵察好的地面雷達系統清理掉,使對方在沒有預警機和各類雷達的情況下處于對空盲目狀態而無法指揮出象樣的空戰,能起飛的戰機只能憑借自身偵測能力各自爲戰,往往只剩挨揍的份,也就不可能取得什麽戰績!  該系統不僅具有優越的反隱身性能,而且由于其自身不輻射任何電磁波,因此可免遭敵方電子幹擾和反輻射導彈摧毀,生存能力較強。

無源雷達系統省去了昂貴的高功率發射機、收發開關及其相關電子設備,使系統制造和維護成本大大減少,全壽命周期費用較低,並可全天候和全時域有效工作。

  當前發展現狀  當前,有許多國家熱衷于無源探測技術的應用研究。

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是最先涉足該領域的公司之一,據稱依靠電視和無線發射機,其無源系統的探測距離達到220公裏以上。

  美國國防部國防先期研究計劃局以及華盛頓大學、喬治亞技術大學等高校和雷聲等公司,都開展了這一領域的研究。

在歐洲,法國也進行了相應的技術研究工作、意大利演示了樣機系統、英國正在研究無源相幹雷達和"蜂窩"雷達(Celldar),俄羅斯和烏克蘭研制了"鎧甲"雷達,捷克也開發出著名的"維拉"-E無源被動探測雷達並出口很多國家。

  我國由于面臨美國隱身飛機的直接威脅,因此,也特別注重反隱身技術的研究。

目前除了西南電子設備研究所研制的DWL002外,我國還成功開發了YLC-20雙站無源測向和定位雷達系統,這兩種雷達功能差不多,但是DWL002更先進些。

同樣是探測隱身目標的諧振雷達也在2001年建成,其作用距離可達2000公裏,此外,據說我國還開發了專用于探測隱身飛機的JY-27全固態米波雷達,不但能夠較爲有效地探測隱身目標,並能抗反輻射導彈攻擊。

  俗語說,有矛必有盾,當今世界隱身技術的發展也在催生更多的反隱身技術。

現在已經或正在開發的其他反隱身技術措施及手段還包括長波或毫米波雷達、無載頻超寬波段雷達、激光雷達和紅外探測系統、被動的射頻探測技術、地球磁場變異探測技術等。

  要想對抗隱身飛機,就必須綜合采取多種措施及手段。

可靠的反隱身探測/攻擊系統的關鍵,是要組成一個采用不同原理並在不同波長上工作的複雜傳感器網絡。

這個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包括傳感器本身,而且包括對不同來源的數據進行收集、處理、關聯及顯示的過程。

另外,爲了達到所需的高探測概率並向攔截系統提供精確的目標數據,傳感器所在的位置(不僅沿邊界而且向領土縱深部署,還包括空、天警戒)也很關鍵。

因此,未來的反隱身探測系統,很可能是海、陸、空、天一體的綜合系統,而無源探測雷達的發展,也許是其中的關鍵環節。

  中國DWL002被動探測雷達系統是當今世界極爲先進的反隱身飛機的雷達系統,其主要性能優于國外的同類雷達,因此,預計該系統會成爲很多同樣面臨隱身飛機威脅的國家的首選。

(陳光文)http://mil.news.sina.com.cn/2009-05-22/1341552572_2.html 澳專家:“反隱身”雷達探測隱身飛機難2009-07-25人民網-《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駐美特約記者徐甜甜報道自從中國公布了類似捷克“維拉-E”系統的采用“到達時間差法”進行側向與定位的國産無線電偵察系統後,媒體對這種系統的報道不絕于耳,甚至給其冠以“反隱身雷達”的名字。

其真實效能到底如何?澳大利亞防務專家CarloKopp博士撰文對被動無線電偵查系統探測隱身目標的能力進行了進一步分析:  所有被動探測系統,無論是維拉-E系統,還是其前任Ramona與Kolchuga系統,都是被動的電子偵查系統(ESM,electronicsupportmethod),目的爲通過定位(無線電)發射源的能力,定位發出無線電信號的目標。

他們與美國,法國,以色列等西方國家的系統一樣,任務都爲收集,識別,跟蹤與定位目標發出的無線電頻率與信號。

  在冷戰的最後20年中,爲了強化華約國家的防空能力,維拉等系統被開發出來。

在預想戰場上,美國會對華約國家的防空指揮一體化系統的空情雷達,跟蹤與火控雷達等進行劇烈的幹擾。

開發維拉這些被動傳感器的意圖在于利用被動無線電探測手段定位與跟蹤美國與北約的軍用飛機,以便爲防空自動化系統中的其他節點提供情報支持。

  其中捷克在這一領域的發展最爲傑出。

其所發展的Ramona與Tamara系統都使用複雜的“到達時間差法”(以下簡稱DTOA,TimeDifferenceOfArrival)進行探測。

這項技術直到最近才被西方集團國家所采用。

然而這些傳感器是否有能力對隱身目標進行有效的探測呢?  事實上“采用DTOA原理的被動無線電偵查系統是反隱身雷達”的論調很難成立。

所有利用DTOA的無線電定位系統,對于探測與跟蹤全向的無線電發射源是最爲有效的。

利用DTOA的無線電定位系統工作時,其最少有三個空間上相互遠離的天線/接收機要接收到來自目標的同一個無線電信號。

這就是爲什麽華約國家利用DTOA原理的無線電定位系統主要被用來跟蹤敵我識別(IFF)信號,二次監視雷達(SSR)信號、甚高頻全向無線電信標(VOR)/測距裝置(DME)、戰術空中導航系統(Tacan)和聯合戰術信息分發系統(JTIDS)/Link-16。

X/Ku波段雷達發射波束狹窄的,低旁瓣的雷達波束,即便在最佳的幾何空間條件下,也很難被三個或更多相隔幾十英裏遠的利用DTOA原理的無線電定位系統的天線所接收,所以DTOA原理的無線電定位系統無法對X/Ku波段的雷達進行有效的定位。

因爲需要低增益天線完整地覆蓋所要求的視界,從最基本的無線電物理學觀點來看,DTOA系統也不能定位和跟蹤X/Ku波段的有源電子掃描相控陣雷達(AESA)所發射雷達波的旁瓣。

利用DTOA系統可以定位隱身飛機的唯一可能是飛機在飛越敵空域的時候的同時通過全向的JTIDS/Link-16天線發射信號。

但這種可能性太低,並不值得進行考慮。

  另外唯一的一種可能的反隱身能力“劇本”是:DTOA原理的偵查系統被作爲多基地雷達的接收系統使用:假定隱身飛機所在的空域被高功率的UHF/VHF/L波段雷達所照射。

特別是對于DTOA系統而言,這時候要面對功率孔徑的問題。

因爲DTOA系統基站覆蓋的視界必須非常大,因此會犧牲接收天線的增益。

對于多基地雷達系統,爲了獲得一定的功率孔徑,這個多基地雷達系統的發射源的增益和發射功率都要非常大,才能彌補接收天線的低增益。

  而傳統的測向(Directionfinding,以下簡稱DF)系統,如Kolchuga系統,可探測和跟蹤隱形飛機的觀點也經不起分析。

和DTOA定位系統相比,它們天線的增益相對高,但問題是這些系統面對的是旁瓣非常低的,有射頻管理功能並且頻率捷變的有源電掃相控陣雷達(AESA)--只有在天線基站位于AESA雷達的波束主瓣內,且發射時對著基站天線的時候,才能探測並跟蹤發射源。

這種情況只有在被攻擊目標的周圍有3個或更多DF系統,而且全都面對受攻擊的軸線的時候才可能實現。

即便這種情況下,DF系統還要面對定位誤差的幾何分布(Geometricaldilutionofprecision,GDOP)的問題,這會嚴重影響測距精度。

由于DTOA是短基線系統,Kolchuga上運用的DTOA技術不太可能糾正這個問題。

  綜上,就像宣傳B-2A的隱身塗料會被雨水沖走一樣,宣稱DTOA或傳統的DF發射定位系統可提供“有效的反隱形飛機”的能力的說法是不可信的。

  鏈接:中國的無線電偵查系統  中國的YLC-20無線電偵查系統類似捷克的KRTP-91Tamara與“維拉-E”系統,同時具備DF與DTOA側向,測距能力。

可以定位機載與地,海面發射源。

唯一公開材料說明YLC-20用于探測、定位和識別:  1.使用雷達的航空輻射源,包括戰鬥機、空中預警飛機&電子戰飛機和無人飛機。

  2.地面目標,包括早期預警雷達、搜索雷達和火控雷達。

  3.無線電通信裝備。

  澳大利亞防務專家CarloKopp博士認爲,中國的YLC-20系統很可能是在獲得的捷克維拉-E系統的文件上發展的。

中國曾經試圖購買維拉-E系統,但最後並沒有成交。

LYC-20在2006年時最先被公開http://military.people.com.cn/GB/1077/52988/9721413.html 日本披露:中國五大雷達最令美戰機害怕!日本軍事期刊最近披露了中國五大雷達系統最令美國隱身戰機駕駛員揪心,因爲雷達發現鎖定的同時,也就意味著導彈隨即而到,文章內容大致摘抄如下:  兩軍對陣,首重察敵。

及早發現來犯的F/A-22是消滅它的前提,先看看有哪些手段可有效探測到它。

  超視距雷達  超視距雷達就是利用電磁波在電離層與地面之間的反射或電磁波在地球表面的繞射探測地平線以下目標的雷達,又稱超地平線雷達。

  超視距雷達有兩種基本類型:利用電離層對短波的反射效應使電波傳播到遠方的雷達,稱爲天波超視距雷達;利用長波、中波和短波在地球表面的繞射效應使電波沿曲線傳播的雷達,稱爲地波超視距雷達。

天波超視距雷達的作用距離爲1000~4000公裏。

地波超視距雷達的作用距離較短,但它能監視天波超視距雷達不能覆蓋的區域。

  超視距雷達工作在P波段(米波),工作波長爲10~60米,飛機等隱身武器系統主要對抗頻率爲0。

2~29GHz的厘米波雷達,對米波幾乎沒有作用。

當雷達波束的波長接近于飛機的構件尺寸時,這些構件就像天線一樣,開始吸收並反射無線電波。

當雷達波長達到“天線”尺寸的兩倍時,其效果更佳。

隱身飛機的尺寸與超視距雷達的波長相近,因此很容易被這種雷達發現。

同時,天波雷達的雷達波是經過電離層反射後從上方照射到飛行器上的,因此它是探測隱身武器的有力工具。

國外試驗表明,超視距雷達可以發現2800千米外、飛行高度150~7500米、雷達反射截面爲0。

1~0。

3平方米的目標。

采用了相控陣技術的超視距雷達,能在1500公裏處探測到像-2隱身轟炸機這樣的目標。

  超視距雷達在使用上也存在不少問題,例如只能獲得目標的方位和距離信息,很難獲得仰角信息;測量精度低、分辨率差;電波通道不穩定,幹擾因素多,氣候變化、北極光和太陽黑子直接影響天波超視距雷達的性能,甚至使它不能正常工作;在中波、短波波段,頻譜擁擠,帶寬窄,互相幹擾嚴重。

此外,超視距雷達系統龐大,雷達站內還配建諸如電離層監測站和氣象站等支援設施。

爲了提高超視距雷達的效能,需要進一步增強系統對環境的自適應能力和抗幹擾能力。

  《中國國防報》報道:美軍已研制成功一種海軍用的小型可機動戰術超視距雷達,另一種艦載超視距反隱形雷達也在研制中。

這兩種雷達都在米波段工作。

澳大利亞的“金達裏”超視距雷達現已能探測到美國的隱形飛機。

  哈軍工網站介紹:我國于1990年建成了我國第一個高頻地波超視距雷達站,成功地探測和跟蹤了超視距艦船和飛機目標,其技術指標達到了90年代國際先進水平。

該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現在,海軍已決定將新體制雷達列入部隊裝備。

  863計劃15年成就展:海洋環境監測高頻地波雷達,研制了兩套作用距離200km的中程高頻地波雷達,可以監測海風場、浪高、流場等海表面動力要素及低速移動目標。

雷達測流距離在白天超過200km,夜間也達到150km。

實現了角分辨率2。

5°的方位超分辨率掃描。

小型相控陣天線一發八收和收發共用技術、用多重信號分類和最小方差兩種算法實現雷達回波到達方向的超分辨率掃描技術具有世界先進水平。

  我國公開展示過的JY-27全固態米波遠程監視雷達,測量精度150米,對目標的探測距離爲330公裏,可在10秒內處理128個目標,能夠較爲有效地探測隱身目標,並能抗反輻射導彈攻擊(因爲天線尺寸原因,目前現役的反輻射導彈導引頭很難覆蓋米波波段)。

有可靠性高、維護性好等特點。

  國産YLC-4遠程警戒雷達,YLC-4雷達是一部P波段全固態、全相參兩坐標遠程警戒雷達,主要擔負遠程警戒任務,可以綜合四部其他雷達的情報,雷達終端數據容量大,其情報和狀態可入網,實現遙控和遙測。

當配有測高雷達時,能兼負引導任務,爲空中交通管制提供目標數據。

該雷達探測距離遠,可靠性高,易于維修,是防空雷達網中的一部骨幹雷達。

052C八木天線陣  中國海軍艦艇上普遍裝備517型“八木天線陣”對空/對海遠程預警雷達。

該雷達工作在米波段,具有很強的抗幹擾能力,能在極其複雜的電子環境下工作,搜索距離爲180一350公裏,能探測隱身目標。

(調頻廣播接收八木天線的原理、制作與調整由于調頻廣播自身抗幹擾性強、音質動聽加之節目源日益豐富,已成爲廣大廣播愛好者收聽的首選,不過限于VHF頻段電磁波的視距傳輸特性,調頻廣播節目的發射覆蓋半徑較小,爲充分改善遠距離收聽效果,有必要給心愛的收音機配上性能更優異的八木接收天線。

八木天線是一款應用十分廣泛的經典定向天線,全稱"八木/宇田天線",英文名爲YAGI,由上世紀二十年代日本電機工程學教授八木秀次,在與他的學生宇田新太郎研究短波束時發明的。

相對于基本的半波對稱振子或折合振子天線,八木天線增益高、方向性強、抗幹擾、作用距離遠,並且構造簡單、材料易得、價格低廉、擋風面小、輕巧牢固、架設方便。

通常八木天線由一個激勵振子(也稱主振子)、一個反射振子(又稱反射器)和若幹個引向振子(又稱引向器)組成。

相比之下反射器最長,位于緊鄰主振子的一側,引向器都較短,並悉數位于主振子的另一側,全部振子加起來的數目即爲天線的單元數,譬如一副五單元的八木天線就包括一個主振子、一個反射器和三個引向器,結構如圖1所示。

主振子直接與饋電系統相連,屬于有源振子,反射器和引向器都屬于無源振子,所有振子均處于同一個平面內,並按照一定間距平行固定在一根橫貫各振子中心的金屬橫梁上。

原理簡述……………http://www.picavr.com/news/2009-03/9108.htm 美國遠程警戒雷達AN/SPS-49 目前美國神盾艦上的日常值班及遠程警戒雷達是AN/SPS-49型雷達,該雷達是雙坐標機械掃描雷達,廣泛裝備包括伯克級驅逐艦、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和尼米茲級航母,此外也做爲主要對空探測雷達裝備于佩裏級護衛艦等艦艇,該雷達的優點在于具備較高的平均功率,可以達到13KW,探測距離可以超過450公裏,特別改善對于小RCS目標的探測能力,具備快速傳輸的數據接口和自動目標錄取能力,可以在複雜的電子環境中有效工作,具備跟蹤200個目標的能力,該雷達還采用了包括副瓣消除、頻率捷變等技術,具備較好的電子抗幹擾能力,但是其缺點就是天線尺寸較大,重量接近1500公斤,因此轉速較低,在6圈/分鍾左右,目標信息更新速率較低,同時只能提供兩坐標信息,不能直接提供目標火控數據能力,當然這些缺點對于以預警機爲主要探測手段的美國航母編隊來說並不是太大的缺點,相反由于機械雷達在當時比較成熟,造價也比較便宜,所以SPS-49能夠廣泛裝備于美國及盟友艦艇,在神盾艦上面該雷達主要爲SPY-1雷達提供遠程預警和目標指示,而在航母和非神盾艦該雷達主要配合SPS-48相控陣雷達使用。

也就是所謂的新威脅改進系統-NTU,該系統由SPS-49提供遠程目標預警,SPS-48提供引導和導彈制導,信息由SYS-2自動自信綜合系統進行綜合,提供了艦艇的防空作戰能力。

荷蘭SMART-L型有源相控陣遠程對空警戒雷達SPS-49的缺點對于美國海軍來說也許不算什麽,但是對于其他國家海軍特別是缺少航母及遠洋空中預警能力的國家來說,SPS-49這樣的雷達局限性就比較突出了,這些國家的艦艇可能更加依賴艦載雷達對空情信息的掌握,同時考慮到現代反艦導彈具備較高的突防速度,較小的雷達反射面積,可以進行全方位飽和攻擊能力,所以新一代艦艇的遠程對空警戒雷達要具備較遠的探測距離、較多的目標掌握能力和較快的目標更新速率以應付新一代空中威脅的發展,具備代表型的就是荷蘭的SMART-L型有源相控陣遠程對空警戒雷達,該雷達根據北約立體搜索雷達規模設計;其雷達天線由24個行陣列組成,發射時由16行陣列工作,接收時24行陣列都負責接收,工作在L波段,對于RCS較小的目標具備較好的探測能力,同時具備較大的功率,峰值可以達到100KW,具備較遠的探測能力,對于空中目標(巡邏機)可以達到400公裏,戰鬥機也接近300公裏,反艦導彈的爲60公裏,SMART-L可以提取目標的多普勒速度並具備燒穿電子幹擾的能力,可以快速和可靠的跟蹤雜波和電子幹擾背景下的目標,該雷達能同時自動探測、跟蹤1000個空中目標,對海面目標的探測和跟蹤能力爲100個,由于SMART-L可以較爲全面的獲得空情信息,特別是可以較爲精確的獲得目標的三座標參數,從而爲指揮官進行威脅評估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同時也可以讓艦空導彈系統可以快速的鎖定目標,正因爲性能非常優良,所以SMART-L幾乎是歐洲新一代防空艦艇的標准配備,英法下一代航母基本上也確定采用這種雷達做爲遠程對空警戒雷達,該雷達甚至還可以做爲海上導彈防禦系統的關鍵傳感器來使用,但其缺點就是天線尺寸較大,長度超過8米,重量爲6200公斤的,難以安裝到中輕型艦艇上去,所以根據護衛艦級的艦艇使用要求,荷蘭又發展了其變型SMART-S型雷達,其天線尺寸縮小到3米,重量也降低到2噸左右,性能也有所降低,如最大探測距離降低到250公裏,同時跟蹤目標數量空中爲400,海面爲100,,不過由于天線重量的降低,轉速得到提高,在本地防禦的情況下其轉速可以達到1圈/秒,因此該雷達既可以用于艦艇的中程空中警戒也可以用于艦空武器系統的火控,使用範圍非常廣泛,也是新一代護衛艦的常用雷達之一。

)  綜合以上的資料,可以斷定,我軍已裝備超視距雷達和米波雷達,性能先進,能探測到300千米外的F/A-22,可提供遠程預警。

軍艦上的米波雷達可將預警距離向外海大大延伸。

我軍十分重視防空雷達與C3I的聯網。

不足之處,一是分辨力太差(1°的視角在300km距離上的寬度約5km),難以偵知敵機的數量、類型,只能預警,不能識別;二是不能偵知目標高度,難以引導精確制導武器攻擊;三是效能可能受環境因素影響;四是系統龐大。

  大型相控陣雷達  大型相控陣雷達的探測距離遠,對隱身目標縱然打個折扣,仍有可觀的探測能力。

在海灣戰爭中,部署在沙特的法制“獵鷹”雷達曾多次發現20千米以外的F-117A,英國一艘導彈驅逐艦上的L波段T-1022型雙向對空搜索雷達在80~100千米範圍內也發現過F-117A。

相控陣雷達的精度較高,能爲防空導彈提供制導。

  我國在大型相控陣雷達方面頗有建樹,部分陸基相控陣雷達出口中亞和東南亞。

以下是兩種公開展出過的中國陸基相控陣雷達資料:  LSS-1高機動低空戰術雷達 采用了相控陣天線,性能先進,對RCS=2平米的目標最大發現距離達到300公裏,可靠性高,撤收架設時間短。

  YLC-2機動式固態三坐標相控陣雷達 用于引導和監視,采用主被動電子掃面天線陣列,數字化的信號處理系統,L波段,天線尺寸7×9米,放大系數38d,轉動速度3-6rpm。

對RCS=2平方米的目標探測距離爲300公裏;能發現低空飛行的目標,有良好的跟蹤功能,性能與國外同類産品相當。

可同時跟蹤100批目標,跟蹤距離200公裏,清晰度小于200米、水平角誤差小于3。

2°,俯仰角誤差小于2。

5°。

峰值功率85kw,平均功率5。

5kw。

  我國建造的防空驅逐艦裝備了自行研制的平板式相控陣雷達,據稱對一般戰鬥機的搜索距離達450千米以上。

  估計我國大型相控陣雷達對F/A-22的發現距離可達100~200km,但可能也存在遠距離精度不夠高的問題。

  多基地雷達  這種雷達將發射機和接收機分置在兩個站址或多個站址上,包括地面上、空中平臺上和衛星上。

因爲隱形飛行器的隱形重點在于減小鼻錐方向左右45度範圍內的雷達截面積,而飛行器上頂部的隱形措施則較少,因此,將探測系統安裝在空中平臺上或衛星上,進行俯視探測,可提高探測低空突防目標的能力。

多基地雷達還可充分利用隱形飛行器散射雷達波信號的空間特征,接收隱形飛行器的側向或前向散射雷達波信號,達到探測隱形飛行器的目的。

理論和實踐證明,當目標散射角大于130度時,目標的雷達反射截面積會明顯增加。

另外,多基地雷達系統還利用隱形目標偏轉的雷達反射波束效應,使設在遠離發射機的機動接收機接收到被目標偏轉的雷達回波。

  沒有找到關于我國軍用多基地雷達的報道,但在863計劃15年成就展中介紹了一種海洋環境監測高頻地波雷達:  研制了兩套作用距離200km的中程高頻地波雷達,可以監測海風場、浪高、流場等海表面動力要素及低速移動目標。

雷達測流距離在白天超過200km,夜間也達到150km。

實現了角分辨率2。

5°的方位超分辨率掃描。

小型相控陣天線一發八收和收發共用技術、用多重信號分類和最小方差兩種算法實現雷達回波到達方向的超分辨率掃描技術具有世界先進水平。

已在浙江舟山群島試運行一年,整體性能已達到國外同類雷達90年代後期先進水平,于2000年12月中旬,通過國家科技部專家組驗收,成爲863計劃海洋領域的標志性成果。

  可見我國多基地雷達的研究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令人欣喜。

  超視距雷達的探測距離遠,但無法測得目標的高度,如果運用多基地雷達技術,在衛星上布置雷達接收機和天線,綜合衛星站與地面站測得的目標距離數據,就可算出目標的高度。

只要精度在1km內,就足以引導主動雷達或紅外末制導導彈攻擊。

  地基雷達具有功率大、探測距離遠的優勢,發展多基地模式勢在必行,難點是需要較大的防禦縱深。

在面向海洋的方向,可在海島上,或艦船上布置雷達接收機。

可將民船改裝成接收基地,很多民船也裝有雷達。

由于接收機不輻射電磁波,接收基地不易被發現。

孤懸外海的接收基地雖然難以得到防空保護,但還可以通過僞裝、機動來與敵周旋,使敵防不勝防。

  預警機和機載相控陣雷達  綜合媒體消息,中國正在研制的預警機有兩種,一種是運八背鰭式(俗稱“平衡木”),類似瑞典“百眼巨人”預警機;另一種是伊爾-76大圓盤型,外界稱“空警2000”。

據分析這兩種預警機都采用了有源相控陣雷達。

  瑞典“百眼巨人”預警機的性能指標:對空中目標的最大搜索距離達600公裏,能同時跟蹤300個目標;在6000米高度上,對大型空中目標的有效作用距離爲450公裏,對雷達反射截面積不足1平方米的低空小型目標的探測距離爲300公裏。

但是,“百眼巨人”雷達對目標不測定其仰角或高度,屬二坐標體制。

  估計“運八平衡木”的性能與“百眼巨人”相當,那麽對F/A-22的探測距離不小于170km。

估計“空警2000”應采用了三坐標相控陣雷達,性能更好。

如此看來我軍預警機能夠在比較遠的距離上精確探測到F/A-22的位置。

  通過研制預警機,我國已基本掌握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技術,但是應用到戰鬥機上還有困難。

專家介紹,目前還存在三大問題:(1)制造成本太高,是美國同類産品的5~8倍;(2)機載大功率直流電源沒解決;(3)發熱量大,冷卻問題沒解決。

專家估計,我國要研制出APG-77級別的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可能要到2010年以後。

筆者認爲如能在2012年以前,即F/A-22全部按計劃服役的時候,達到APG-77的水平就值得慶祝了機都要依賴預警機引導才能對抗F/A-22,爲此必須實現預警機與戰鬥機的戰場信息共享,使戰鬥機能憑借預警機提供的目標數據爲導彈提供中繼制導。

  即便是預警機,在探測距離上對F/A-22也不占優勢,至少目前是這樣。

在200km外,預警機可能發現不了F/A-22,但F/A-22肯定能發現預警機。

好在未來5年內F/A-22都不會帶遠程空空導彈,無法從100km外攻擊預警機。

美國海軍對遠程空空導彈非常感興趣,提出導彈射程至少要達到100海裏,約185km,美國“雷神”公司正試圖改進ERAAM+導彈(采用液體沖壓火箭發動機的遠程空空導彈,性能與歐洲的“流星”相近)以適應美國海軍的要求。

如果美軍裝備了遠程空空導彈,那將對預警機構成很大的威脅。

  機載紅外搜索與跟蹤系統(IRST)  上世紀八十年代,Su-27戰鬥機率先裝備IRST,其對戰鬥機目標迎頭最大探測距離40km,尾追最大探測距離100km。

經過二十年的發展,IRST的性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據稱,歐洲“臺風”戰鬥機裝備的IRST“能夠在145km遠的距離上探測到極其細微的溫度差別”。

F-22在發動機噴口附近采取了紅外隱身措施,但是對機體蒙皮與大氣摩擦産生的溫度升高和熱輻射沒有很好的抑制辦法。

F/A-22如果超音速巡航,機首蒙皮溫度必然較高,更容易被IRST發現。

更妙的是,IRST完全工作在被動狀態,F/A-22即使被IRST跟蹤也不會察覺。

IRST不能測距,較近距離可用激光測距機,遠距離就只能估計了。

好在引導空空導彈攻擊不需要精確知道目標距離,只要估計目標在導彈的有效射程之內就夠了。

IRST的主要不足是受能見度的影響大。

萬米以上高空的能見度通常很好,非常適合IRST工作。

如果F-22爲隱身被迫進入中低空,它很可能失去超音速巡航能力(中低空的大氣密度較大,因此飛行阻力較大),且容易遭對手居高臨下攻擊。

因此,IRST實爲追蹤F/A-22的利器。

  IRST的另一大優點是目標分辨率大大優于雷達,可作爲遠距離敵我識別的手段,這對戰鬥機來說非常有用。

  IRST的體積較小(相對雷達來說),適合裝在尾錐內,使戰鬥機擁有後視後射能力。

  至今尚未見到國産IRST的公開報道。

已公開的國産“藍天”前視紅外吊艙的性能與國外同類産品的差距還很大,看來還需努力。

如果我國戰鬥機能裝上先進的IRST,探測距離比Su-27裝備的IRST提高一倍,就有了與F-22對抗的本錢,預計在幾年之內是有可能實現的。

  其它  其它常提到的反隱身技術還有無源雷達、超寬帶雷達、激光雷達等。

估計無源雷達的作用距離較近,比較適合陸基防空,而超寬帶雷達和激光雷達只見到原理介紹,不知實用性如何,因此這幾種技術暫且不提。

  綜上所述,我國在超視距雷達、大型相控陣雷達、多基地雷達方面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預警機即將或已經投入實用,在雷達信息聯網、防空C4I系統方面也取得很大進展,完全有能力在較遠距離發現F/A-22,及時部署反擊。

未來需要在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機載紅外搜索與跟蹤系統等方面取得突破。

  值得注意的是,要實現防空信息共享,相關作戰單位必須能在同一坐標系內精確定位,因此我國建設自己的衛星定位系統是非常有必要的,此外還應發展一些其它定位手段備用,以防衛星定位系統被幹擾失靈。

http://bbs.ifeng.com/viewthread.php?tid=4408504&extra=page%3D1 隱形戰機剋星:俄對手-GE第五代三座標雷達 俄羅斯59N6-E“對手-GE”第5代通用移動式三座標雷達,由俄羅斯下諾夫哥羅德市無線電技術裝備科研所研製,主要用作防空系統自動化控制系統和空中交通管制系統的組成部分,搜索和傳送空中目標座標(距離、高度和方位角)資料。

整套“對手-GE”雷達系統裝配在兩輛汽車上,具有較高機動性能,最大機動行程600公里。

“對手-GE”雷達能在高強度雷達對抗條件下,精確傳送目標資訊,為殲擊機進行目標指引,同時保障地面防空導彈營目標指示資料。

最大測高距離200公里,能發現近太空近地軌道上的衛星目標。

採用相控陣雷達天線,方向圖磁區0-45度,裝配超新水準的旁波瓣,能自動保障較高防護水準,使雷達不受主動雜訊幹擾。

另外,相控陣天線還採用了體現最新科技成果的空間時間數位信號分析技術,從而在測量目標座標方面具有明顯的高精確優勢。

“對手-GE”是為保障成功發現第5代飛機而研製的,最多可監視150個空中目標,除了距離、高度和方位角外,還能測定第4參數,即目標激進速度,保障排除假目標干擾和引誘。

雷達工作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天線性能,“對手-GE”相控陣天線寬5.5米,高8.5米,旋轉速度為每分鐘6-12圈,相應的資料傳送時間為10-5秒,足以保障搜索高速和超機動目標,即使是對採用隱形技術雷達反射面低於0.1平方米的空中目標,也能在200公里之內及時發現。

整個天線系統有10個模組20道相同波束組成,能自動適應雷達狀況,調整工作模式。

如果一個模組發生故障,整個系統的係數就會發生相應變化,波束工作範圍擴大,數量減少,用18道,而不再是20道波束進行空間掃描,在允許範圍之內擴大旁波瓣,從而保障在保持掃描區域不變情況下,維持較高的測量精確度,繼續執行戰鬥值勤任務。

“對手-GE”雷達採用雙頻譜構造,不僅可節省研製和使用成本,還能保障基礎型雷達隨時根據需要在其他波譜內進行現代化改進,完善戰術技術性能。

“對手-E”性能潛力較大,使用23釐米國際頻譜,擁有第二套雷達儀,不僅能在最大程度地獲取空情資訊的情況下指揮空中交通,用作防空部隊敵我識別系統,還能通報燃料儲備情況,接受災難信號和其他情報。

1999年,首套量產型“對手-GE”雷達裝備防空部隊,隨後陸續裝備其他軍兵種部隊,實踐證明,它能在空軍、防空兵、導彈防禦部隊、陸軍、快速反應部隊和聯邦航空署內高效使用。

國外同類雷達有英國的S.753、中國的VLS-2、美國的FPS-117(V)等,但在整體性能上都不如“對手-GE”。

“對手-GE”移動式三座標雷達具體戰術技術性能資料是:工作頻譜L段,掃描距離10-400公里,方位角360度,高低角45度,最大測高200公里,空中目標(雷達反射面1.5平方米)發現距離340公里,測定座標誤差指數相對較低,距離誤差50米,最大不超過100米,方位角誤差為每分鐘10度,最大不超過12度,高低角誤差為每分鐘8度,最大不超過10度,高度誤差350米,最大不超過450米。

跟蹤目標數量最多150個,辨認目標類型數量8種,資料傳送速度10-5秒,平均無故障工作時間不低於1000小時,能量需求100千瓦,展開時間不超過0.7小時,維護人員2-3人,運輸車輛2輛。

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5-12/14/content_3918021.htm 美國AN/FPS-77三坐標雷達美國《每日防務》2005年11月9日報道 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稱,它已簽署一項總額8900萬美元合同,向巴基斯坦提供6部遠程便攜式雷達系統AN/TPS-77。

AN/TPS-77是AN/FPS-117雷達的最新改型,它是一部三坐標(3-D)全固態設計的雷達。

這種L波段戰術雷達能對280英裏(451千米)以遠和高達10萬英尺(30480米)的空中目標進行連續的高質量的3-D監視。

到目前爲止,包括這6部訂貨的雷達在內,AN/TPS-77雷達一共生産了33部。

其前身AN/FPS-117雷達(固定陸基型)一共生産了127部,正在14個國家服役。

其中多部雷達工作在偏遠地區,無人值守,遙控工作。

YLC-2VS波段機動三坐標警戒雷達由南京電子研究所研制可迅速布防機動式三坐標對空情報警戒與中遠程引導雷達,可提供大批量空中目標的方位、距離、高度、敵我屬性等綜合情報。

YLC-2V雷達以其特有的優良作戰性能,適用于空軍、海軍的主戰引導兼警戒雷達,同樣適用于地面導彈部隊的目標指示雷達,爲地面導彈部隊的制導雷達提供大批量空中目標的方位、距離、高度、敵我屬性等綜合情報。

作戰性能優良,高機動性、有較強的抗幹擾及抗摧毀能力、強生存能力,以及對巡航導彈等小雷達截面積目標具有一定探測能力YLC-2V雷達將成爲二十一世紀主戰引導兼警戒雷達。

YLC-2V型遠程警戒雷達可助東風21鎖定航母YLC-8A雷達采用八木天線,工作於VHF波段,具有優良的反隱身和抗ARM性能,主要擔負中高空警戒任務,具有組網功能,可實現4部雷達的資料融合。

該雷達探測距離遠,機動性好,可靠性好,是一部性價比優秀的警戒雷達。

 俄羅斯“山毛櫸”防空導彈 俄制山毛櫸”地空導彈F-117A隱形轟炸機  “山毛櫸”地空導彈撐起俄羅斯天空的防空傘近來,有關俄羅斯“山毛櫸”防空導彈的消息不絕於耳。

先是2005年秋在土耳其國際武器展上,俄羅斯推出的改進型“山毛櫸”-M1-2型防空導彈系統吸引了眾多的參觀者。

接著是俄羅斯加里寧機械製造廠為白俄羅斯改進現役30套“山毛櫸”防空導彈系統的計畫按期完成。

隨後是2005年年底,埃及國防部宣佈,埃陸軍裝備的“薩姆”-6型野戰防空導彈將在俄羅斯技術專家幫助下進行現代化改進,按照埃俄兩國簽訂的合同規定,改進的目標是要達到“山毛櫸”-M1-2的水準。

而芬蘭已把獲得的18套“山毛櫸”-M1改進成了“山毛櫸”-M1-2。

繼而是最近,俄國防產品出口公司再次向中東推介“山毛櫸”,引起了美國和以色列等國的關注和不快。

“山毛櫸”究竟是一種什麼樣防空導彈呢?  打下美軍F-117的“立方體”長出了“山毛櫸”俄羅斯防空導彈名播世界。

S-75“德維納”、S-125“伯朝拉”、S-200B“安加拉”、2K12“立方體”等第二代防空導彈曾在中東、印支、非洲等地區的局部戰爭中立下戰功,其優越的戰術技術性能在戰場條件下得到了有力的展示。

尤其是2K12“立方體”(美國代號SA-6,即“薩姆”-6,北約稱“有利”),在1999年科索沃戰爭中,南聯盟防空戰士用它擊落一架美軍F-117型“夜鷹”隱形戰鬥機,讓美國驚痛,舉世轟動。

“山毛櫸”導彈代號9K37,就是打下“夜鷹”的那種2K12“立方體”防空導彈的改進型,美國代號SA-11(“薩姆”-11),北約稱“牛虻”。

人們乍瞧見9K37“山毛櫸”,外形毫無時尚可言,近乎老舊,4枚9K37型導彈赤裸裸地裝到發射車上,不單沒有發射箱呵護,更不可能採用新潮的垂直發射技術。

然而兵器不可僅憑貌相,它的戰鬥爆發力會讓人震驚,就像武神手中的棍棒雖不見鋒刃,卻有非凡的殺傷力。

在俄羅斯的國土防空和野戰防空兩大系列防空導彈中,只有“山毛櫸”是以植物命名的。

這是個奇怪的現象,至今沒見俄媒體道出個中緣由。

山毛櫸在我國亦稱水青岡樹,屬落葉喬木。

從哪個層面把山毛櫸和“山毛櫸”導彈命名聯繫到一起?由人們去琢磨吧,這其中別有樂趣。

或許這是俄羅斯人的一種幽默方式。

  “山毛櫸”屬俄羅斯第三代防空導彈系統,而今世界上其他國家還無相同類型的導彈。

它與S-300、“雷神”-M1、“通古斯卡”-M1等齊名。

同2K12“立方體”防空導彈系統相比,“山毛櫸”的作戰性能有了大的提升。

現今引起國際傳媒聚焦的“山毛櫸”是其改進型“山毛櫸”-M1和“山毛櫸”-M1-2。

它們具有在敵方電子幹擾和火力攔截條件下打擊現代化高機動戰機和巡航導彈的能力,能在複雜的電子對抗條件下為作戰部隊提供可靠的防空掩護。

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6-03/01/content_4241582.htm 另參本館:武器如何隱身?反F-22隱形戰機剋星:俄“對手-GE”?俄羅斯“山毛櫸”防空導彈中國雷達《隱形技術:無形戰爭》《隱形飛機及其克星》PLA四代機之爭F-22仿F-22隱形軍艦 文章定位: 我要檢舉 #偽裝#迷彩#匿跡#隱身衣#充氣武器 台長: 阿楨 您可能對以下文章有興趣 美軍華而不實的高科技兵器 中國軍工 中國武器差因欠實戰? 中國軍費 人氣(6,221)|回應(36)|推薦(3)|收藏(0)|轉寄 全站分類: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個人分類:軍書影評|此分類下一篇:《空天一體作戰研究》此分類上一篇:《隱形飛機及其克星》 回應(36) 推薦(3) 收藏(0) 我要回應 阿楨 “格裏芬”讓士兵化作隱形“蝙蝠俠”(圖)2008-02-14解放軍報第12版 據外刊報道,德國科學家新近研發出一種能綁在士兵身上的“隱形翅膀”——“格裏芬”飛翼,被譽爲隱形“蝙蝠俠”。

它是由輕質碳纖維制造,還包括供氧系統和滑翔控制裝置等組成。

它耐熱,即使達到55℃也不會變形。

使用時,綁縛在士兵背部,並可攜帶重達50千克的載荷,包括槍、彈藥、食品和水等。

據悉,德國特種部隊正在試用經過測試的飛翼,以備取代傳統的降落傘。

據稱,士兵背負“格裏芬”隱形飛翼,從飛機上躍下後,其最快滑翔速度可超過400千米/小時,滑翔距離約爲40千米,整個滑翔,很難被雷達發現,能像“蝙蝠俠”一樣無聲無息地飛赴敵後,以達到出奇制勝。

http://www.chinamil.com.cn/site1/xwpdxw/2008-02/14/content_1123347.htm 另參本館: 中國雷達夜戰武器如何隱身?反F-22隱形戰機剋星:俄“對手-GE”?俄羅斯“山毛櫸”防空導彈《隱形技術:無形戰爭》《隱形飛機及其克星》 2009-07-2807:10:09 版主回應 英研制出歐洲首款塑料戰車材質特殊雷達難發現2011-12-26   這種裝甲車是歐洲首輛塑料坦克,雷達幾乎偵察不到其行蹤。

與笨重的鋼制坦克相比,它的重量更輕、速度更快,而且更易被直升機運送。

http://military.people.com.cn/BIG5/172467/16717699.html 2011-12-2710:12:29 阿楨 漫談隱形戰機 由於資料的敏感性,任何國家都不會公布自己作戰飛機的RCS。

YST也絕不相信網上流傳的任何作戰飛機的RCS,不管它是製造國家自己公布的還是間諜偷來的。

網上也好、權威軍事雜誌也罷,任何人聲稱某型戰機的RCS是多少都是瞎說。

YST記得「漢和防務評論」的主編平可夫曾經和讀者打賭,說如果中國能在2020年前造出隱形戰機他就關閉「漢和」網路上的中文部。

後來他怕中國真的在2020年前造出隱形戰機,於是他為隱形戰機加了一個資格形容詞,他說所謂的「隱形戰機」就是要像美國的F-22,正前方的RCS要小於0.00001平方米。

    F-22正前方的RCS小於0.00001平方米是絕對不可能的,連小於0.001平方米都不可能。

     (回應:美國“官方”的數據在0.0001m2到0.0014m2。

F22確實達到了這個標準。

如果這數據是真的,那麼YST文章的可信度就要打個大問號,也因如此,就應了他自己說的,只是漫談,諸位切莫當真。

)   美國公布的F-22和B-2的RCS數值非常嚇人,非常容易令人產生誤解。

這是因為一般人對「目標雷達截面」和「目標探測距離」在直覺上認為它們之間的關係是線性的(linear),所以「雷達截面」減了一半「探測距離」也應該降低一半,「雷達截面」降到十分之一「探測距離」也應該降到十分之一,「雷達截面」降到百分之一「探測距離」也應該降到百分之一,等等。

這可了不得了,F-22「雷達截面」如果真如美軍宣傳所言降到普通戰機的千分之一,於是「探測距離」也降到千分之一,那不是飛到頭頂上才探測到嗎?幾百公尺的距離,我打開窗子就看到了,要雷達做什麼?   但事實不是這樣的,「目標雷達截面」和「目標探測距離」之間是四次方根的關係,這就對工程師的努力非常不利了。

想想看,無論多小的數字開了四次方以後也不那麼小了,根據四次方根,「雷達截面」減了一半「探測距離」才降到84%,「雷達截面」降到十分之一「探測距離」才降到56%,「雷達截面」降到百分之一「探測距離」才降到32%,要達到更加隱形的效果工程師越來越辛苦、效果卻越來越小。

就算F-22能把「雷達截面」降到千分之一,「探測距離」也不過降到18%。

  想想看,工程師把「雷達截面」從降低一千倍到降低一萬倍是多麼困難和多大的努力啊,但是在實際應用上「探測距離」才多降了8%。

2011-07-2010:23:39 版主回應 看到沒有?隱形的工作剛開始時(最先的20dB)比較有回報,越到後來得到的回報和付出的代價就越不成比例,超過20dB以後這投資報酬率就很低了,RCS每降一個dB都絞盡工程師的腦汁、製造成本都要燒掉很多錢。

  戊.過度追求雷達隱形得不償失 YST相信F-22的天價和極其困難的維護工作都跟盲目追求RCS的極小值密切相關。

YST個人認為以目前的技術戰機正前方的RCS降到0.01平方米以下是得不償失的,F-22就是前車之鑑。

一隻大鳥的RCS都有0.01平方米,戰機隱身到達大鳥的境地已經可以了,跟蜜蜂較什麼勁?   發展武器要合情合理與量力而為,不計成本的唯物器論除了對軍火商和軍火工程師有好處外,既對國家的財政造成傷害,也對贏得戰爭沒有必然的助益。

  F-22在決定停產時每架的生產價格是1.4億美元,如果算上研發的費用,每架F-22的成本是3.5億美元,這是天價;F-22每飛一小時所需要的保養費用是4.4萬美元,也是天價。

美國今天維持F-22已感到沈重,如果進入戰時要補充F-22的戰場損耗幾乎是不可能的,美國即使進入戰時經濟也無法負擔。

  回想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的「虎王」坦克舉世無敵,但是「虎王」再好德國也消耗不起,最後導致戰敗。

蘇聯的T-34和美國的謝爾曼坦克在生產線上源源不斷地出廠,最終獲得勝利。

戰爭打的是後勤補給,再好的武器如果買不起或維修不起也是白搭。

美國盲目追求高科技武器,最後的結果是打不起自己發明的高科技戰爭。

這是一個低級的戰略錯誤,也是對美國的軍事家莫大的諷刺。

  戰機使用鉚釘是不可避免的,用多用少而已。

我們看下面兩張照片,號稱隱形如何了得的F-22一樣有鉚釘外露,俄國的T-50外露的鉚釘就更多了。

     當然,隱形戰機可以選擇在蒙皮外貼上吸波材料,這樣就可以減少鉚釘的散射,F-22就是這麼做的,所付的代價是幾百公斤的重量,如果吸波材料過厚肯定會對戰機的氣動性能造成影響。

至於F-22的吸波材料在飛行時經常發生脫落現象造成維修的困擾就是另一回事了。

F-22曾經發生吸波材料脫落後被吸入發動機險些釀成事故。

上面這些都是追求極致隱形所付出的代價。

     從上面這張照片我們可以清楚看到F-22的雷達天線不是一個像鏡子一樣光滑的平面而是由一大片網狀的孔洞組成的,它被敵人的電波照射的時候會是一個相當大的反射源,無處躲藏。

  現代的機載雷達都是平面天線,YST認為F-22唯一能做的事就是在不使用的時候把天線面轉到朝上的方向,這樣被照射到的機會也許小一點。

不過這樣一來雷達波照射到天線背後設備的機會就增加了,是不是划得來也是問題。

     戊.有關RCS的瞎扯與誤導 所有我們看到的有關F-22的RCS數值全是瞎扯,就連美國國防部公布的資料都是瞎扯,是一種刻意的誤導和誇大的宣傳。

美國空軍2005年11月的報告非常清楚明白地說出:   1.F-22正前方的RCS為0.0001~0.0002平方米,相當於彈珠大小(直徑1.1~1.6公分);   2.F-35正前方的RCS為0.0015平方米,相當於高爾夫球大小(直徑4.4公分)。

  想想看,這麼高度機密的資料美國居然把它公開,美國是傻瓜嗎?   美國當然不是傻瓜,相信它的人才是傻瓜。

  上面這些數據資料非常明顯一定是假的,這就是Rockwell網友所說美國採用的一種反間的手段。

  想要証明嗎?這其實一點兒都不難。

  YST可以負責任地說機頭的雷達艙是任何隱形戰機最大的、無法躲藏和不能屏蔽的電波反射源。

看看F-22的雷達天線(圖21),基本常識告訴我們這個天線用了大量金屬,還是凹凸不平的,一定產生散射,YST個人認為它的RCS一定大於0.001平方米,應該接近0.01平方米。

  YST沒有一點點意圖打探任何國家的任何軍事機密,但是必須指出錯誤的訊息、違反科學的訊息、尤其是刻意的誤導和遠離事實的軍事宣傳,因為這已經是政治問題和科學問題而不是軍事問題了。

  政治問題人人可談,科學問題更是一個是非對錯的問題所以必須談。

  YST所知有限,希望這方面的高手能提出意見,在不涉及機密的情況下,大家互相學習、共同進步。

http://city.udn.com/3011/4650794?tpno=0&cate_no=0 2011-07-2010:24:34 阿楨 英下逐客令伊朗大使悄返國【世界日報2011.12.05(楨:黑白臉!另參本館:美以伊朗伊斯蘭革命無人機) 伊朗學生上周衝擊英國駐德黑蘭大使館後,被英國政府驅逐的25名伊朗駐倫敦外交官員已返抵德黑蘭,但當局刻意保持低調,避免他們與在場迎接的支持者見面。

有指這是因為總統阿曼迪內加不願弄僵與英國關係;但與此同時,伊朗強硬派領袖卻警告,歐洲各國勿聯同英國對付伊朗,兩派立場截然不同,有分析認為反映伊朗政權出現內鬥。

伊朗警告禁運將推高油價至每桶250美元2011-12-05中廣新聞 伊朗警告,一旦西方國家禁止伊朗石油出口,將讓油價上漲超過一倍,來到每桶超過250美元,對脆弱的全球經濟造成嚴重後果。

伊朗一批示威者日前衝擊英國駐德黑蘭大使館,招到國際社會抨擊。

美歐正商討措施,限制伊朗石油出口。

伊朗是第五大石油出口國,每天出口260萬桶石油。

 相關新聞 美英決心推倒伊敘同盟2011-11-23環球時報 專家稱敘利亞是俄戰略底線不會成爲下個利比亞2011-11-25世界新聞報 伊稱擊落美國無人機機身完好2011-12-05中央社  伊朗半官方的法斯通訊社(Fars)報導,美軍1架RQ-170無人間諜機進犯伊朗東部邊界領空,遭該國軍方擊落。

  組圖:美國最新型無人偵察機(UAV)RQ-170 RQ-170哨兵被稱為“坎大哈野獸(BeastofKandahar)”,特征為沒有尾翼。

該機是不會被雷達捕捉到的隱形噴氣式飛機,安裝有特殊相機,不僅在夜間,還能在多雲的狀態下觀察地面。

該機還可以捕捉信號情報,在15公裏以上的中高空飛行。

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開發的哨兵於2007年年底首次實戰部署在阿富汗。

哨兵與類似鰩魚的美國空軍隱形轟炸機B-2外形相似,機翼寬19.8米,比F-15戰鬥機(機翼寬13米)更大。

http://jongpung.blog.hexun.com.tw/61231314_d.html   相關新聞 北約稱1架RQ-170無人機失去控制美否认遭伊朗击落 伊朗配反無人機新雷達可擊落侵入領空飛行器2011-10-10中國網 美無人機空襲殃及平民與巴基斯坦關係惡化2011.04.19 巴基斯坦報複北約無人機空襲要求美軍15天內從巴撤出2011-11-28 外媒稱美國或用X-47B艦載無人機對付殲20戰機 中國沈飛研究所研制類似X47的無人機竟然還帶尾勾 2011-12-0709:41:56 版主回應 媒體稱美軍無人機可能遭伊朗電子幹擾墜落   中新網2011年12月6日電 雖然伊朗軍方人士稱,該架美軍偵察機是遭伊方炮火擊落的,不過一直沒有公布相關偵察機的照片。

德黑蘭媒體報道稱,該架偵察機殘骸損毀輕微,顯示它是遭電子幹擾而墜落,而非被防空炮火擊中。

報道指,美軍隱形機技術可能由此外泄。

美國擔憂伊朗稱隨時將美軍無人機送給中俄!   美軍則質疑事件可信度,稱即使美軍偵察機墜落,有95%的機會是因爲機件故障。

有專家指,要擊落這種戰機十分困難,因爲其使用的加密衛星技術難以被地面系統偵測及控制,即使能破解與衛星的聯絡,也必須擁有最先進的科技才能拆解其保護密碼。

  分析稱,若該架“哨兵”偵察機證實被擊落,可能會削弱美軍的空中打擊能力,因爲伊朗可從中洞悉美軍的隱形機技術,將能夠更爲有效地防範類似隱形技術的美軍主力B2轟炸機。

伊朗配反無人機新雷達可擊落侵入領空飛行器2011-10-10中國網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通訊社援引空軍司令部指揮官伊斯梅爾的話報道,過去,伊朗不具備偵測小型無人偵察機的能力,但如今,伊朗防空部隊裝備最先進的雷達系統,可探測發現和擊落所有進入伊朗領空的無人機。

上月,這名空軍指揮官宣佈,伊朗國防專家設計一款太空雷達探測裝置,可追蹤數千公裏以外的巡航導彈、低空飛行器等。

伊朗官方沒有公開這款雷達的性能指標。

但美聯社報道,這款雷達的有效探測範圍大約2900公裏。

但西方分析人士稱,伊朗現階段並沒有擊落隱形高空偵察機的能力,相關導彈和雷達技術很有可能來自中國。

德黑蘭媒體報道稱,今年3月份伊朗從中國引進了電子幹擾技術,然後7月份就曾成功擊落一架美軍無人機,但當時並未引起美軍警惕,此次再次擊落美軍無人機則證明了伊朗防隱形戰機的能力。

俄向伊朗交付雷達幹擾系統2011-10-26軍情網 10月25日,法新社報道,俄羅斯聯邦軍事技術合作機構主管KonstantinBiryulin當日稱,俄羅斯已向伊朗交付了一系列Avtobaza車載機動雷達幹擾系統,並正在商談未來向該國交付莫斯科政府認爲不違反目前聯合對伊朗制裁的武器。

他向俄新社表示,該系統是防禦性質的,並且,兩國一直在就向伊朗出售軍事技術進行商談。

不過,該主管並未透露這些雷達系統已于何時交付,數量爲多少。

中國拒止能力強悍美軍擔憂朝鮮伊朗效仿!   據日本《外交官》雜志網站12月2日刊文稱,世界各地的安全專家已經對中國的反介入/區域拒止戰略進行了詳細的分析,該戰略主要是使用一些武器延緩或阻止潛在敵人進入特定的沖突區域。

其他國家如朝鮮伊朗可能已經注意到了反介入/區域拒止戰略的對美優勢,也在采取這樣的戰略。

2011-12-0709:45:27 阿楨 伊朗宣稱擊落美軍隱形無人機專題 http://mil.news.sina.com.cn/nz/ylxcjlmjwrzcj/index.shtml 伊朗電視臺播出的RQ-170美國無人偵察機畫面(楨:果然是軟殺!)   國際線上報道(記者羅來安):關注美國和伊朗這對冤家對頭近期的博弈。

伊朗國家電視臺在2011.12.08晚上的新聞節目中,展示了日前繳獲的美軍無人機的畫面。

畫面顯示,這架美軍無人機保存完好。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駐伊朗記者羅來安,介紹伊朗繳獲美軍無人機的最新情況。

  記者:伊朗國家電視臺8號晚上播出的直播新聞節目中,展示了日前繳獲的美軍無人機的畫面,畫面顯示,美軍無人機保存完好,機翼長度約26米,機身長4.5米,高度為1.84米。

據伊朗通訊社報道,美軍無人機是在距離阿富汗邊境225公里的伊朗東部城鎮卡什馬爾被繳獲的。

  伊朗革命衛隊防空部隊司令哈吉扎德介紹說,根據近期收集到的情報和嚴密的電子監控,一架美國無人機試圖侵入伊朗領空從事間諜活動。

在它進入伊朗東部領空後,遭到伊朗武裝力量電子部隊的干擾,在輕微損傷後被伊方成功迫降。

   主持人:據說這架被伊朗繳獲的無人機是美軍現役最先進的無人機,是這樣的嗎?   記者:是的,據伊朗革命衛隊防空部隊司令哈吉扎德介紹,被伊朗繳獲的RQ-170型無人機是美軍現役最新型的無人機,在該機上使用的技術,以前曾應用於B2轟炸機和F35戰鬥機。

哈吉扎德不無欣喜的說,伊朗軍事專家和專業人員更清楚地知道這架無人機的資訊和技術價值。

  另外,法爾斯通訊社也報道說,RQ-170型無人機是美軍目前最先進的無人機,除了隱身技術,還裝備了先進雷達,可以實現在美國本土的遠端控制,起飛時重量達到3850公斤,加滿油一次可飛行1500公里。

今年5月“海豹”突擊隊在巴基斯坦擊斃本拉丹的行動中,美方就動用了這款無人機。

現在這架保存完好的無人機落到伊朗手裏,對美軍來說確實算是一次重大的挫折。

美方擔心伊朗得到這架無人機後,可以更好地了解美軍隱形技術的漏洞,併為他們提供如何識別其他飛機的線索。

http://big5.chinabroadcast.cn/gate/big5/gb.cri.cn/27824/2011/12/09/2225s3468560.htm 2011-12-0908:44:16 版主回應 美國實驗室研發時間斗篷難察瞬間事況 法新社(AgenceFrance-Presse)2012年1月4日報導,獲得美國國防部支持的物理學家說,他們研製出「時間斗篷」,讓觀者短時間內無法察覺事件發生。

這個實驗還包括了打造新一代的偽裝術,功能就像電影「哈利波特HarryPotter」中的隱形斗篷。

根據科學雜誌「自然」(Nature)刊登的研究文章,實驗室設備操縱光流,讓人無法看見在極短的瞬間發生的事件。

研究也增加打造新一代偽裝術的實驗,也就是所謂的隱形斗篷。

率領研究的紐約康乃爾大學(CornellUniversity)摩提‧佛里德曼(MotiFridman)說:「我們的研究結果代表在取得完整時空隱形裝置上跨出重大一步。

」 這項突破是利用光頻率以極微小的速度差距移動的特性,尋找「時間缺口」,研究團隊製造的缺口極小,只維持50皮秒(picosecond,兆分之一秒)。

紐約羅徹斯特大學(UniversityofRochester)羅伯‧包伊德(RobertBoyd)等光學專家在評論中,將這項實驗比作繁忙車流經過平交道的情況。

當列車來時,車輛會停下來,這便在車流中造成出「空白」區間。

當列車通過後,停下來的車輛會加速,直到追上前面的車流為止。

對觀者來說,車流情況似乎正常,沒證據證明列車曾穿越平交道。

包伊德等人說,在證明可能打造出「時間斗篷」後,此研究團隊的下一步是擴大「時間缺口」,先從微秒然後毫秒。

時間斗篷可能的用處是加強光纖通訊安全,因為它能切開光的訊號,讓它們以不同速度前進,然後重新組合,如此能讓數據難以攔截。

中國研成量子隱形傳送技術可瞬間傳送軍事信息   據美國《時代周刊》2010年09月9日報道稱,中國科學家在量子通信研究上再次創造世界紀錄: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清華大學組成的聯合小組,成功實現了16公裏的量子態隱形傳輸,這一距離是目前世界最遠距離的20多倍。

應用該項高科技,中國軍方能瞬間傳送軍事信息而不被破壞或攔截。

通過這項保密力度極強的科技的應用,能大幅度提升軍隊的指揮和控制能力,使得中國在信息戰能力方面超越美國。

  爲什麽這比普通的電子郵件或無線電優越呢?盧斯稱,因爲這種方式從理論上不可被破壞或攔截。

假如激光束裏的量子被第三方觀察到,粒子自身就會改變,這就是物理學上所謂的“海森堡不確定理論”,這種狀態依賴粒子的改變來衡量。

如果遭到攔截,發送者和接受者都能立刻覺察到有人在窺探。

  經過了16公裏的距離測試,中國可能會從衛星網絡發射保密信息到地面單元。

盧斯稱,選擇這種藍光——與美國測試過的紅外線不同——是考慮到潛艇編隊發展的需要,因爲藍光在水下可以傳送更遠的距離。

很快,中國衛星可以與潛艇進行通訊,而不需要其浮出水面或發射無線電來暴露位置。

這聽起來象是科幻小說,但量子加密代碼已經被應用到部分需要在較小範圍內使用高敏感信息的銀行或政府部門。

2012-01-1910:56:25 阿楨 以軍梅卡瓦坦克部隊全部換裝新型多光譜僞裝服2012-04-15 以色列的梅卡瓦系列主戰坦克世界聞名,爲了提升該型坦克戰鬥力。

目前,以軍已經爲其軍隊裝備的所有梅卡瓦換裝最新型FIBROTEX多光譜僞裝僞裝服。

該僞裝服套件可輕松挂在坦克外表實現視覺隱身,以提高坦克作戰能力。

http://slide.mil.news.sina.com.cn/slide_8_281_14580.html   相關新聞 瑞典STRV-122主戰坦克裝備多光譜偽裝系統2010年2月21日 澳大利亞爲M1A1坦克加裝新型僞裝服實現視覺隱身2009年11月23日 全頻譜僞裝使空中識別距離縮短到百米2012-02-20中國網   孫子曰: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

  那麽在現代高技術戰爭條件下,實施基于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面對全維全譜偵察導致的“透明戰場”,軍事目標究竟如何“善守”與“動敵”?全譜僞裝巧施障眼迷霧究竟如何“形之”令“敵必從之”,“故能自保而全勝”呢?   隱真遁形遮障僞裝全頻譜 遮障僞裝,是利用僞裝遮障術對目標實施隱真遁形最有效的僞裝手段之一。

實施遮障僞裝的關鍵,在于僞裝遮障的隱真效果。

  現代遮障僞裝技術,是由法國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爲對付空中偵察而在漁網上系紮麻布條演變而來。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僞裝遮障得到了進一步改進和大規模實戰應用,如蘇軍在雅西-基什尼奧夫戰役中,曾設置125千米長的垂直僞裝遮障和25萬平方米的水平僞裝遮障,取得了顯著戰績。

  近一個世紀過去了,僞裝與偵察的“鬥法”愈演愈烈;“矛”與“盾”的較量此消彼長。

信息化戰爭條件下,全維偵察高技術飛速發展,以穿雲破霧的本領,爲精確打擊兵器指路導航。

與此同時,各種性能先進的多譜段僞裝遮障技術粉墨登場,以隱真障眼的手法,爲戰場目標生存護體。

據悉,美軍21世紀初裝備的超輕型僞裝網系統,可以防可見光、近紅外、熱紅外和雷達偵察,可衰減80%的紅外輻射,散射與吸收6~140千兆赫頻段的雷達波能量,能有效對坦克、飛機、艦船等重點武器裝備實施隱真僞裝,曾廣泛地運用于伊拉克等戰場。

爲滿足伊戰之需,美軍戰前曾大批量追加訂購了10000套超輕型僞裝網系統,有效提高了美軍在伊戰中戰場目標的生存能力。

俄軍“鬥篷”僞裝系統同樣具有多譜僞裝功效,特別適用于坦克車輛機動中的僞裝,可使紅外制導武器發現目標的概率降低2~3倍,將電子偵察機對目標的探測距離從原來180千米縮短至30~40千米,在微波波段甚至可以使目標完全遁形于背景之中。

2012-04-1513:04:34 版主回應   爲應對高技術偵察與精確打擊威脅,如今僞裝遮障正在向戰場感知、預警和快反一體化方向發展。

瑞典和烏克蘭已分別研制出多波段快速部署僞裝系統和“擋簾”應急僞裝系統,這些系統在接到威脅告警後數秒鍾內即可完全展開並遮蔽目標。

此外,隨著變色多光譜僞裝材料技術、防“高光譜”偵察僞裝材料技術、溫控和可變發射率僞裝材料技術的飛速發展,具有全譜、自適應能力的智能型僞裝遮障也將揚威于信息化戰爭舞臺。

  虛實難辨模擬僞裝假亂真 模擬僞裝旨在利用“表裏”特征都與真目標相似的假目標欺騙敵人,以虛實結合、以假亂真的手法示形于敵,使敵耗時費力難辨真僞、錯炸誤擊喪失戰機。

有關研究表明,戰場上真假目標比例爲1︰1時,相當于增加了1/4的作戰力量;當這一比例達到1︰3時,可使真目標的損失減少1/5,使敵彈藥消耗量增加70%~90%。

由此可見,在可視化程度極高、體系對抗激烈的現代戰場上,模擬僞裝具有很高的實戰應用價值。

伊戰期間,伊軍設置了近10種數量可觀的S-60等防空高炮假目標、“薩姆”防空導彈假目標、飛機和雷達假目標等,既有效地保護了真目標,又大量消耗了美英聯軍的精確制導炸彈。

  模擬僞裝技術發展不但受到弱國的普遍重視,也同樣頗受軍事強國的青睞,俄、美、英等國軍隊都十分重視研發並裝備各具特色的假目標。

其突出特點,一是結構多樣化:充氣式、裝配式、蒙皮式、膨脹式假目標可謂應有盡有、各具特色,其中充氣式假目標獨領風騷,主要代表國家是俄羅斯。

2010年,俄軍裝備了輕質卡普綸材料制成的“山毛櫸-1M”防空導彈假目標,預計還將有一大批S-300防空導彈、蘇-27戰機、米格-31、T-80坦克等充氣式假目標裝備部隊,相關研發機構計劃不遠的將來能夠制造出俄軍所有現役武器裝備的“山寨版”,甚至新近成功試飛的俄第五代殲擊機之充氣版也將問世。

二是欺騙效果好,外軍假目標大都具有較好的防光學、紅外、雷達偵察效果,而且形神兼具如同真目標“表裏”如一。

據稱,俄軍充氣假飛機、假坦克等逼真度極高,目視觀察百米難辨真僞,假步戰車光學、紅外、雷達欺騙成功率達75%以上;美軍蒙皮式假目標可將空中識別距離縮短到500米;英軍充氣假目標可將雙筒望遠鏡對其識別距離縮短到300米以內。

  模擬僞裝在現代一體化聯合作戰和體系對抗中具有較大的發展及應用潛能,陸地、空中、海上都將成爲其示假隱真的模擬作戰舞臺。

因此,光電景象假目標、空射假目標、艦船假目標、集群假目標、“撒手鐧”武器假目標等,將得到不斷發展,其快速設置、全譜模擬、多維一體已成爲重要考量標准。

  扮相求生迷彩僞裝巧梳妝 迷彩僞裝,是利用僞裝塗料、染料或其他新材料對目標、遮障或背景進行“塗脂抹粉”、“梳妝打扮”,以歪曲其原形,改變其本來面貌,達到迷惑欺騙敵人之效。

戰場目標一旦經過完善的迷彩“裝扮”,就可以融合匿迹于背景之中,其作戰生存能力可大幅提高。

  迷彩僞裝的效果主要取決于僞裝塗料和迷彩斑點兩個關鍵要素。

僞裝塗料自第一次世界大戰得到廣泛應用以來,曆經一個世紀的發展,已經由單一對付目視觀察和黑白照相,逐步發展成爲能夠對付可見光、紅外、雷達、激光等高技術偵察。

美軍四波段兼容僞裝塗料、德軍多波段僞裝塗料都具有防可見光、近紅外、中遠紅外和雷達偵察僞裝效果;俄軍已經開發出適合于本國主要地區背景並可對付可見光、紅外、雷達乃至激光等偵察手段的迷彩僞裝塗料。

  另外,具有“變色龍”僞裝效果的自適應僞裝塗料也在加速發展中。

據悉,美軍將具有感知、傳感、報警和響應背景變化等功能的微型膠囊、納米機械和微型傳感器加入到塗料中,研制出智能塗層,既可感知塗層破損並實施自動修複,又能隨背景色彩變化而自動變色;英軍爲“改進者”隱身坦克開發的表面聚合物塗層,既能吸收雷達波能量,也能像“變色龍”一樣隨周圍的環境來變色。

  如今迷彩斑點已由最初的單色保護迷彩發展到多色仿造與變形迷彩,而且花樣繁多,設計與噴塗手段也實現了自動化。

比較典型的有三色、四色、六色迷彩,其中三色迷彩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北約普遍使用的大斑點迷彩式樣。

近年來,以加拿大、美國數字化迷彩爲代表的新型迷彩斑點備受推崇,先是應用于單兵僞裝服,後又逐步拓展到坦克、飛機、艦船等裝備上。

外軍試驗顯示,數字化迷彩較單色保護迷彩,被發現的時間可延長2倍,較北約三色迷彩延長約1.5倍;其可見光觀察距離較傳統迷彩的100~300米縮短到50米左右,被發現概率降低約40%。

有鑒于此,世界上已經有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軍隊采用了這種新型數碼迷彩。

所以,目前數字化迷彩已成爲迷彩僞裝領域重要發展方向之一,其著眼重點是背景特征的科學化提取,迷彩斑點的自動化生成及智能化噴塗和多譜化的拓展。

http://www.china.com.cn/military/txt/2012-02/20/content_24680494.htm 2012-04-1513:06:16 圖博館 除此之外,中國還在沿海地區建設了相當多的被動型地波雷達,用於對艦船、隱形航天器​​的監控。

在福建東山島附近發現的被動雷達天線陣列長度達到60米,兩個陣列雷達直接對準台灣南部地區,這一類的雷達很難受到電子乾擾。

  在福建的江田鎮,部署了兩個地波天線陣列群,位於海岸,用於對台灣北部海上艦船的監視。

每個天線陣列長度達到570米,分為接收天線和傳輸天線。

在廣東汕頭,也建設了長度達到650米的地波雷達天線陣,指向南中國海。

2014年後,這一地區的軍用設施越來越大型化,擁有接收站、傳輸站、控制中心等。

顯然,中國東南沿海的被動雷達系統正在聯網。

  報導稱,汕頭地區的地波超視距雷達引發了高度關注。

該地的軍用設施規模龐大,分為新舊營區,有大量的藍色屋頂、軍車,難道是火箭軍的地波雷達?是用於對南中國海北上的美國艦船實施初測與跟踪?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6-06-02/doc-ifxsvenv6334095.shtml 2016-06-0311:10:14 圖博館 深度:中國在南海島礁上部署這一設備讓美國都怕了2016.4.20新浪軍事  可能中國在華陽礁佈署雷達的衛星圖片,注意鞭狀天線陣   前不久,美國炒做中國在南沙華陽礁部署雷達,按照美方的說法,這種雷達將會顯著提高中國對於南海的監控能力。

  南沙是中國領土,所以中國在此部署雷達沒有什麼好奇怪,從相關圖片來看,中國在華陽礁佈署似乎是高頻地波超視距雷達,它的具備較好的對海探測、反隱身探測能力,有助於增強人民解放軍的反介入/拒止能力,這才是美國人所擔心的,也是其極力炒做的目的所在。

 高頻地波雷達可以超越地平線探測目標高頻地波雷達可以超越地平線探測目標  地波雷達天線陣,這是美方就是憑藉這一點認為中國在華陽礁佈署高頻地波雷達  高頻地波雷達原理   所謂高頻地波雷達的原理利用短波(3~30MHz)在導電海洋表面繞射傳播衰減小的特點,採用垂直極化天線輻射電波,能超視距探測海平面視線以下出現的艦船、飛機、冰山和導彈等運動目標,由於這種雷達一般均採用直立鞭狀天線進行發射和接收,所以非常容易對其進行識別,美方正是通過這個特徵來推測中國在華陽礁佈署高頻地波超視距雷達的。

  高頻地波雷達被認為是目前對海搜索一個有效手段,從目前來看,微波雷達由於繞射能力差,在大氣層內只能以近似直線傳播,從而限制了它的探測距離,天波雷達領先電離層反射,探測距離遠,但是近界大,而地波雷達恰好填補了兩者之間的空白,另外地波雷達與機載微波雷達如預警機、海上偵察機相比,可以全天侯工作,成本和費用低。

 美國雷聲公司的高頻地波雷達   高頻地波雷達由於頻率低,波長大,還帶來了另外的優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反隱身,從目前來看,各國隱身飛行器主要針對微波雷達進行處理,對於短波基本上沒有效果,所以高頻地波雷達對於隱身飛機具備較好的探測能力,另外它的頻率低,超出了反輻射導彈的頻率範圍,具備較高的生存能力,不過高頻地波雷達也有自己的缺點,一個是系統佔地面積較大,加上位置固定,戰時容易受到攻擊,另外就是短波屬於無線電頻率之中比較擁擠的一塊,各種自然和人為乾擾比較多,影響雷達的性能。

2016-06-0311:12:21 圖博館 由於高頻地波雷達具備較高的軍事潛力,所以各國都在加強這方面的研究,美國、加拿大、英國、日本和俄羅斯也研製了比較先進的高頻地波雷達,用於海上低空目標、艦船的探測,其中俄羅斯在上世紀80年代開始研製第一代高頻地波雷達系統,90年代初裝備部隊,它的探測距離可以超過200公里,用於對海探測,稍後俄羅斯又研製了第二代高頻地波雷達,與第一代相比,第二代採用了更大功率的發射機,發射功率可以達到60KW,採用數字波束成形技術,可以進行空間干擾對消,其探測距離提高到300公里。

 俄羅斯高頻地波超視距雷達  俄羅斯高頻地波超視距雷達的性能簡介   中國相關單位從世紀60年代就開始著手進行超視距雷達的研究,包括天波和地波超視距雷達,80年代完成地波超視距雷達樣機的研製,90年代以後地波超視距雷達的發展開始加速,多家單位研製出了地波超視距雷達,並且用於海洋探測等領域,不過國內產品在發射功率、探測能力仍舊有所欠缺,所以新世紀中國繼續加強對於地波超視距雷達的研製,相繼突破了數字化、輕型化等技術,研製出了數字化地波雷達、小型機動地波雷達,還引進了俄羅斯新一代地波超視距雷達,佈署在東海方向,用於海上目標和低空目標的警戒,此次在華陽礁部署高頻地波雷達,表明國內相關單位已經完成引進俄羅斯地波雷達的國產化,未來可能實現對中國領海的全面覆蓋。

 國產高頻地波超視距雷達   中國海軍在華陽礁部署高頻地波超視距雷達,大大提高中國對於南沙海域的監控能力,此前中國海軍只能依靠佈置​​在南沙島礁上面的微波雷達進行海上監控,監控面積有限,如果採用預警機或者海上巡邏機,那麼成本和費用太高,並且也難以進行全天的探測和監控,而高頻地波雷達的可以全天侯不間斷的對南沙進行監控,有助於中國海軍和海洋管理部門對相關海域進行更好的控制和管理,另外高頻地波雷達良好的反隱身能力也提高了中國對於馬六甲方向隱身飛機的警戒能力,通過在相關島礁佈置高頻地波雷達,不但可以提高中國對於領海的監控能力,也可以形成一條隱身飛機的警戒線。

  不過這樣的島礁高頻地波雷達陣地由於目標較大,位置固定,肯定早已經被對方標定,所以戰時容易被對方攻擊和摧毀,所以未來國產高頻地波雷達的發展發向輕型、移動方向發展,有消息說,國內已經開始著手研製艦載地波超視距雷達,用於戰時機動部署。

(作者:小飛豬)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04-20/doc-ifxriqqx3093794.shtml 2016-06-0311:13:53 圖博館 美媒稱中國能追踪F22所言非吹噓但無法擊落   據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2016.2.19發表的題為《中國雷達可以追踪美國的F-22“猛禽”隱形戰鬥機》的文章,中國媒體宣稱,中國人民解放軍已經有能力在東中國海追踪美國空軍的F-22“猛禽”隱形戰鬥機。

雖然美國或許很容易將中國的報導斥之為宣傳,但這不是不可能的。

  物理規律決定了,一架戰術戰鬥機大小的隱形飛機必須經過優化才能躲過C、X、Ku等較高頻波段偵測。

一旦頻率波長超過某一閾值並引起共振效應,低可偵測性飛機的信號會有一個“階躍變化”。

通常,當飛機上某一特徵(如尾翼)的大小不足一個特定頻率波長的八倍,共振就會出現。

  因此,在S或L波段等較低頻率波段運作的雷達(例如民用的空中交通管制雷達)幾乎肯定能探測並追踪戰術戰鬥機大小的隱形飛機。

然而,像B-2“幽靈”轟炸機等較大的隱形飛機不包含很多會引發共振的特徵,因此相比F-35和F-22等隱形飛機,它們能更有效地防止低頻雷達的探測。

不過,通常情況下,那些較低頻的雷達無法提供五角大樓官員所謂的“武器質量”的追踪,從而無法引導導彈擊中目標。

一名空軍官員說:“即使你能用空中交通管制雷達看見一架低可偵測性飛機,但由於沒有火力控制系統,你也不可能擊落它。

”   俄羅斯、中國和其他一些國家正在研發採用較長波長的先進的UHF和VHF早期預警雷達。

這些國家研發此類雷達的目的是提示其他的傳感器,並讓本國戰鬥機了解敵方隱形戰鬥機可能從何處來犯。

但UHF和VHF雷達的問題在於,波長較長會導致分辨單元較大。

這意味著,雷達的追踪不夠精準,不足以引導武器來打擊目標。

  傳統上,用低頻雷達引導武器受到兩個因素的限制。

一個因素是雷達波束的寬度,另一個因素是雷達脈衝的寬度。

但這兩個限制都可以通過信號處理加以克服。

相控陣雷達——尤其是有源電子掃描陣雷達(AESA)——通過電掃解決了方位和角度分辨力的問題。

此外,AESA雷達可以產生多個波束,並能改變這些波速的寬度、掃描頻率和其他特徵。

實際上,一些行業專家說,將高速數據傳輸鍊和低頻相控陣雷達結合,可能實現武器質量的追踪。

(楨:JY-26米波遠程有源相控陣雷達)    美國或許已經解決有關問題。

美國海軍公開表示,E-2D預警機在“海軍一體化防空火控”系統擊敗敵方空中與導彈威脅的工作中發揮著核心作用。

(楨:空警2000/500....) 2016-06-0311:15:36 圖博館 相關新聞 疑似美軍F22春節闖東海防識區中國戰機出擊應對 JY-26米波遠程有源相控陣雷達可全程監視F22 F22優勢不在:殲20隱身超遠距/DF可以打擊美駐地機場讓F22無法升空 南海風雲緊美媒:中方西沙部署紅旗9號防空飛彈 美媒:F22能「撕碎」紅旗9防空系統   回應  打F22用紅旗9就足夠了:一是我們的雷達能提早發現F22,二是紅旗9的射程200多公里,而F22所掛導彈射程才80多公里,三是紅旗9時速可達4.2馬赫,比F22的1.7馬赫跑得快多了。

 F22的隱身技術主要目的就是大幅度壓縮防空系統有效制導導彈攻擊目標的距離,離開火控系統,單純考量防空導彈的動力射程是沒有意義的。

 隱身戰機的關鍵都在隱身,你都能被追踪了還有啥打不下來的.  只要發現紅9就能夠追踪,離飛機10公里內導彈雷達和紅外探測開機,你隱形機屁都不是. 揭永興島部署導彈五大疑團:有導彈不一定非要打飛機2016.2.21環球網   南海問題又佔據了各大媒體的頭條,這次要“歸功”於西方媒體報導中國在西沙永興島上部署導彈。

美國對此事的反應奇特又矛盾。

目前對於南海問題有很多說法、批評以及疑問。

但這件事至少從五個方面暴露了美國對這一地區政策和立場上的顯著混亂。

  首先是對西沙群島與南沙群島的混淆。

該導彈的部署並不是中國防禦姿態的有意改變,而美國似乎是故意混淆西沙和南沙的概念以譴責中國。

  其次,對於“自衛權”和“軍事化”的混淆。

對於中國已經正當防禦建設幾十年的小島,怎麼可能突然魯莽地轉變為,中國部署武器設施使得該地區“軍事化”?如果說中國不能在它自己的土地上加強防禦設施,美國為什麼將其海空軍力量的60%部署在亞太地區,持續性地派遣艦機進行監視和巡航,一方面又更頻繁地舉行軍演及出售大量軍事裝備呢? 2016-06-0311:16:45 圖博館 中國反隱形雷達亮相受關注可用於探測四代機2016.5.14   第十屆中國國際國防電子展上匯集了國內最先進的雷達產品,其中中國電子集團旗下的一款JL3D-91B米波反隱身雷達號稱能夠探測四代隱身戰機,引起了外國觀眾的極大關注。

  5月11日至13日在北京舉行的第十屆中國國際國防電子展覽會上,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公開的JL3D-91B反隱形雷達吸引了諸多西方觀眾的目光。

據介紹,近年來中國在反隱形雷達領域不斷取得突破,已經處於全球領先地位。

  現場資料顯示,JL3D-91B米波三坐標雷達“用於探測四代戰機和常規飛行目標的方位、距離、高度等信息,具備良好的探測隱形飛機和抗反輻射導彈攻擊能力,可獨立擔負指定戰區中高空、中遠程對空指揮引導雷達情報保障,遠程引導監視任務”。

據介紹,隱形飛機的出現,讓防空系統中的主流雷達幾乎完全失去用武之地。

米波雷達從原理上就對各國現役隱形技術具備“免疫”能力,一度被捧為“天生的反隱形雷達”,但它同時也存在探測精度低(特別是不能準確測高)、低角盲區大、陣地適應性差等重大缺點。

傳統觀念認為它無法承擔骨幹雷達的重任而面臨淘汰,但中國卻因切實的隱形戰機威脅而不斷在此方面深入研究。

近年來中國在各種軍工展會上推出性能不斷提升的多種米波雷達,這次展出的JL3D-91B米波雷達具備獨立指揮作戰能力,並可準確標註目標的“方位、距離、高度”三大坐標,顯示中國科研人員已經克服了傳統米波雷達的局限。

  中國國防電子工業另一大巨頭——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的成就,也佐證了中國在米波雷達領域取得突破。

官媒4月介紹該集團首席科學家吳劍旗的事蹟時,就提到他“研製出利用全新體制的世界上首個反隱形先進米波雷達”。

據介紹,同期法國也曾試圖研製類似的RIAS米波反隱形雷達,但“卻沒有等到結果”。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6-05-14/doc-ifxsenvm0402961.shtml 2016-06-0311:18:27 圖博館 分分钟造飞机坦克!中国逆天神器秒变武器装备2017.01.06 假目标在战争中应用广泛,是吸引敌人火力、虚构军事部署、伪造军队情报的有效手段。

随着现代化侦察手段的发展,一般的假目标已经不能应对。

现代化的假目标应具有快速部署、高度仿真、红外特征等功能。

当然,中国已经有了许多这种逆天神器。

  回應  假目标是用来吸引浪费对方火力的,竟然还需要人员在里面驾驶.......  假目标就一定是吸引火力的?诺曼底登陆之前在多佛港集结的所谓巴顿将军的“第一集团军群”就使用了包括假目标在内的多种手段成功吸引和扰乱了德军的视线,让德国的防御重心错误的转移,请问这是浪费对方火力的?建议下次再多思考思考再来发评论,谢谢  科索沃战争中南联盟部队用烧火加热铁板吸引美国红外制导的导弹。

这时候假目标就是用来吸引火力的。

假目标是为了欺骗,你想怎么骗随你。

 这时候开始理智了?刚才怎么不想到这一层?一辆假坦克多说1万人民币,一枚海尔法导弹7万美元,这账咋算都是赚。

 这都是长期不自信的惯性思维延续,三十六计里就充满了这种虚张声势瞒天过海的伎俩。

问题是,对于美国人来说,这种对于常规武器的装孙子玩儿法是否仍有意义?对于周边越南、印度这种永远不是对手的国家,是否过于搞笑?科技上、武备上我们是否有当世界老大的自信?我看没有。

有那个功夫搞这种狗屁玩意儿,不如把钱花在刀刃上,多造点真正的东西,岂不是更有意义?最后,如果钱多的不知如何花,多发奖金给工人也比这种华而不实的玩意儿来得强。

 你去看看盟军在加莱海滩上都干了些什么,看看你美英的爹爹们实则怎么重视欺骗战术的,再来扯淡吧。

 拿70年前的战例来指导未来的战争模式,是不是需要去医院看看神经科?  据目测,你是发神经,和脑细胞关系不大。

海湾战争期间,多国部队的实力超出萨达姆多少倍?地面进攻前斯瓦茨科夫照样用“虚张声势瞒天过海的伎俩”骗了萨达姆。

 《孙子兵法•军争》:“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难知如阴,动如雷震。

”难知如阴指军情隐蔽时,如乌云蔽日,虚则实之,实则虚之。

现代战争越来越依靠空天手段侦查情报,假目标在战争中应用非常有效!伊拉克曾经在海湾战争中使用假目标成功诱惑美国空中火力帮助其撤离科威特!而03年伊拉克战争美国反过来利用假目标制造其重装集团部队成功骗取萨达姆!为其调兵遣将争取宝贵时间!喷子都什么? 2017-01-0710:28:00 圖博館 浙大學者仿北極熊毛髮明“熱隱身”織物2018-02-27觀察者網 北極熊得以在極寒之地北極生存,其厚實的毛髮和皮下脂肪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最近,以此為靈感,浙大的學者研製了一種仿生纖維,成功讓一隻兔子實現了“熱隱身”。

不同於“光學隱身”,“熱隱身”指因紅外線熱成像設備的無法識別生物體散發的熱量,從而達到的隱身效果。

這項研究成果,也有望使人們穿上更保暖的衣物,甚至讓士兵穿上“隱身軍服”。

據美國化學化工新聞2月21日報導,浙江大學化學工程與生物工程學院教授柏浩,帶領他的團隊模仿北極熊的毛髮結構,研製出了一種有序多孔的隔熱保溫織物。

這種織物不僅非常保暖,還能有“隱身”的特殊功能。

據了解,在顯微鏡下,北極熊的毛髮呈透明色的中空多孔結構,是一種絕佳的保溫纖維。

不僅如此,它們的毛髮還能反射紅外線輻射,使北極熊在熱成像攝像機中幾乎是隱形的。

為了模仿這種結構,柏浩團隊將蠶絲溶解於水中,製成含水量達95%的紡絲溶液。

之後,再用注射器將混合物慢慢注入一個低溫裝置中,形成直徑約為200微米、含有冰晶的冷凍多孔纖維。

最後,再通過冷凍乾燥,讓纖維中的冰晶昇華留下眾多有序的片層孔。

“我們驚訝地發現,這種材料的導熱係數比原本的北極熊毛髮還要低,保暖性也更強”,柏浩說道。

他們將編好的織物蓋在一隻兔子身上,用熱成像攝相機進行觀察。

結果顯示,在-10℃到40℃的環境中,相機幾乎無法檢測出兔子身上的熱量。

報導稱,此前,來自法國卡瓦永的科學家西爾萬·德維爾(SylvainDeville)已經用過同樣的冰模板法來製造多孔纖維。

但是,德維爾認為,浙大展現出了更強的控制纖維結構的能力。

2018-02-2812:39:53 圖博館 研究中,柏浩的團隊還將碳納米管加入仿生纖維,製造出了新的電加熱織物。

在5伏特的電壓下,電加熱織物能在一分鐘內自動從24℃升至36℃。

雖然加熱後的織物不再具有“熱隱身”效果,但卻成為了保暖效果更好的“冬裝”。

也就是說,這種仿生纖維既可以實現被動隔熱,也可以實現主動生熱。

“在不同的條件下,他們可以做出不同功能的衣物,我覺得非常有趣”,德維爾說。

據了解,柏浩團隊的研究成果,已經在材料科學領域的國際領先學術雜誌之一——“先進材料”(AdvancedMaterials)上刊登。

柏浩也已獲得了這項凍結紡絲技術的專利,他希望能把這種織物發展成商品。

並且,他也很看好自己的成果在工業、軍事等領域找到用武之地,“若用它來生產軍服,就可以隱藏士兵的踪跡了。

” 但德維爾認為,柏浩的目標可能無法再短期內實現。

“以目前的技術而言,生產一件織物的過程過於費時,還無法達到量產的水準。

” 報導稱,柏浩團隊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是提升該仿生材料的強度,並將其和更多材料融合,拓展新的功能。

http://www.guancha.cn/industry-science/2018_02_27_448256.shtml 2018-02-2812:40:36 jsoujsou 美媒:中國研發長波紅外跟蹤系統對抗美軍F22及F35   據美國《國家利益》雜誌網站2018-5-27報導,俄羅斯和中國正在研製能夠擊落美國F-35和F-22隱形戰機的技術。

  文章作者指出,莫斯科和北京已經有開發紅外搜索-跟蹤系統的經驗。

此外,兩國的國防工業擁有空中資料傳輸網路。

俄中兩國現在已經擁有創造高速和高頻空中通信頻道的一切手段。

  在文章中稱,“只要俄中能用高速資料傳輸頻道聯繫兩架或多架裝備了長波紅外搜索跟蹤系統的戰機,他們就會用以建造對付隱形技術的系統。

”   文章作者認為,類似的成果連同先進的感測器資料融合演算法會“顯著降低”美國第五代戰機的潛能。

他還指出,掌握戰鬥技術的現代化升級只是時間問題。

想讓美國的F-35和F-22戰機的技術不被新系統的發展趕上不太可能。

2018-05-3009:01:17 圖博館 俄未來7年只裝備15架蘇57或只是中國殲20一年產量2019-01-22新浪軍事   1月18日,俄羅斯國防部確認,兩架蘇-34戰轟機在韃靼海峽上空的訓練中發生剮蹭事故,一架墜毀,兩名飛行員跳傘後一人獲救一人下落不明,另一蘇-34一台發動機受損,並在阿莫爾河畔共青城機場成功降落。

  不過對於俄空天軍來說,2019年有點糟心。

  比如俄軍今年要被迫接裝4架還用平板縫隙天線的米格-35……   這其中主要的點,可能就在於蘇-57的延遲上。

  “這13架中的部分要裝備第二階段的發動機”。

  目前除了正在測試“產品30”的2號原型機之外,其餘的飛機理論上使用的“第一階段發動機”AL-41F1(S117)最大推力147KN,“產品30”最大推力則可能達到178KN。

  對比一下,殲-20在2017年開始列裝部隊,2018年開始列裝空軍作戰部隊。

  當然,這一數量差異背後展現的,並不僅僅是俄中兩國在航空工業戰機研發技術實力或者決策水準上的高下,而是兩國作為世界一流空中力量,其背後支持的綜合國力之間的差異。

  相關新聞 殲-20計畫變身「雙座版」戰術轟炸機首個威龍旅(32架)有望2019年內成形 俄軍蘇34撞機因電子技術太爛?防撞系統為何沒起作用 俄“逆火”戰略轟炸機遭遇罕見暴風雪墜毀:2死2傷   回應 蘇-57俄羅斯明顯是在趕時髦,在隱形技術並不成熟的情況下,搶佔隱形戰機的外銷市場。

產量當然要由外貿訂單而決定。

跟我們殲-20的使用動機不同。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9-01-22/doc-ihqfskcn9329972.shtml 俄稱蘇57具備一特殊能力卻只是早已被淘汰了的技術2019-01-22新浪軍事   我們都知道隱身戰鬥機最為突出的性能就是隱身。

只有隱身性能足夠強大,才符合五代機的特徵。

然而目前世界上這麼多種五代機中,俄羅斯的五代機隱身效果是最差的。

這是由兩點原因所導致的。

  第一,蘇57的氣動外形設計不符合隱身戰鬥機的特徵。

  第二,蘇57表面的隱身塗料性能不如中美。

  然而最近俄羅斯卻引用了一個新型詞低光學圖元化偽裝隱身性能,使得在本身能夠肉眼識別的距離內無法識別蘇57。

其實這種技術正在被淘汰。

現代戰爭中,不論是空對空,還是地對空,都是採用雷達探測,根本不需要用肉眼瞄準,即便將戰機改成任何顏色,都無法逃過雷達系統的捕捉。

這種掩耳盜鈴的做法只是在回避自己的弱點。

(作者署名:鐵血觀世界) 2019-01-2308:39:02 圖博館 蘇35"眼睛"比殲11B小為何能鎖定F22道理跟拍照一樣2019-02-10新浪軍事   有源相控陣雷達等先進感測器普及後,紅外感測器這種“光電雷達”的存在感一定程度上被刷了下去。

而去年,一名在敘利亞服役過的俄羅斯軍人不斷放出了蘇-35使用OLS-35紅外跟蹤系統鎖定F-22、B-52以及F-15等美軍戰機的圖片。

北國防務這幾天就來說說紅外感測器的一些知識,今天我們特約撰稿人楊政衛先借蘇-35所用OLS-35的“小眼睛”談談紅外感測器的基本原理。

  蘇-35所用的OLS-35並非俄最先進的,但相比蘇-27等使用的上一代產品已經好不少,全套系統的重量少了131千克,足足2個成年人的重量。

  OLS-35的反射鏡以及從反射鏡所看到的底下透鏡組的口徑都比以前小約一半,解放軍殲-11B用的國產光電頭同樣如此,明顯比蘇-35的大。

  這是為什麼呢?這其實和照相機的原理接近,兩者都屬於被動光成像。

  從光學系統設計的角度來看,可以知道OLS-35採用較小的光圈。

在感光度足夠的情況下,這可以換取較好的成像品質。

光圈大,進光量多,影像會亮一點,或是在一樣的感光度下,曝光時間可以少一點,以捕獲動態影像。

然而影像品質通常比較差,另一方面是大光圈時雜光也多。

紅外攝影也是,甚至在紅外攝影中,雜訊會與光圈口徑平方成正比。

…..   既然這樣,那為什麼以前的OLS-27要“犯傻”搞大光圈?這裡必須知道兩者時代差距將近30年,用的組件差距太大。

以前的感光元件的靈敏度比較差,所以需要大一點的進光量。

這推測是有跡可循的。

  傳統的紅外感測器通常是用到元件接收紅外線後電子特性的改變來感測,這會需要一定的反應時間來抓到信號,也通常有“慣性”,也就是需要時間“消除記憶”才可以用於下一次探測,這樣的元件敏感度比較差(相當於ISO小),就會需要大一點的信號量(大光圈)。

而像OLS-35這種新一代的紅外探測器用的是量子原理,他只接收特定波長的光,而且反應更快,也就是ISO比較大,所以可以縮小光圈。

(作者署名:北國防務)   回應 同一個鏡頭,可以有多檔光圈,絕對不能說大光圈鏡頭畫質就差。

大多大光圈鏡頭都是頂級鏡頭,只要縮一到兩檔光圈,畫質完爆普通的小光圈鏡頭。

但小口徑的鏡片,加工易,成本低,口徑越大,加工難度成幾何級數上升,由此帶來的是成本的暴漲。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9-02-10/doc-ihqfskcp4017155.shtml 2019-02-1109:02:42 阿楨 中國學者發現新型紅外隱身材料 新華社2019-04-08從中科院蘇州納米所獲悉,該所張學同研究員領導的科研團隊,最新發現一種紅外隱身材料。

這種新材料堅固、輕便、可折疊,可以在不需要額外能源的情況下躲過紅外探測儀的“法眼”,應用前景廣闊。

自然界中的一切物體,都會輻射紅外線。

物體輻射紅外線能力的大小,和其表面溫度直接相關。

因此無論白天黑夜,紅外探測儀都可以測量到目標與背景間的輻射差,得到不同物體的紅外圖像。

現有的紅外隱身技術原理通常是改變目標熱輻射特性,但這些隱身材料大多有耗能持續、應用範圍窄、反應慢等不足。

此次研究中,技術人員想要發明出一種可以適應不斷變化的溫度,且不需要額外耗能的紅外隱身材料。

他們首先製造了一種堅固但柔軟的納米纖維氣凝膠薄膜,這種薄膜具有優異的隔熱性能。

將這種薄膜用相變材料聚乙二醇(PEG)浸泡並進行防水處理,就得到一種輕薄、堅固、柔韌,但紅外隱身性能優異的複合新材料。

由於納米纖維氣凝膠薄膜本身是一種良好的絕熱材料,而聚乙二醇受熱時會儲存熱量並軟化,凝固時又釋放熱量後重新硬化,在模擬太陽光照下,覆蓋目標物的複合薄膜可以從太陽吸收熱量,達到抑制升溫目的,就像周圍環境一樣,使得目標物體對紅外探測儀“隱形”。

當夜晚來臨,薄膜又能緩慢地釋放熱量,以匹配周圍環境。

此外,選用合適厚度的氣凝膠薄膜覆蓋在發熱目標與相變複合薄膜之間,也能做到讓發熱物體“隱身”。

“新材料不僅可以用於紅外隱身,還可以用作電子隔熱材料、電池隔膜材料等,我們預測應用前景會非常廣闊。

”張學同說。

相關研究成果已於近日發表在《美國化學學會•納米》上。

  回應 為什麼要發表在《美國化學學會•納米》上? 以公開換保護,發了文章你就是發明者了,至少商業市場上其他人不能用了。

不發表的話,不久就會被西方偷走然後宣佈是自己發明的。

涉軍涉密的技術研究都會有人把關的,不用擔心。

2019-04-0909:14:28 阿楨 我國微波光子雷達成像分辨技術已達國際領先 “我們已經研製出微波光子雷達成像晶片,像砂粒一樣小,比傳統雷達設備小一萬倍。

它不僅可用于安全領域,在無人駕駛汽車等也可以大展身手。

”2019-04-27,在2019全國微波光子雷達技術研討會上,南京航空航太大學電子資訊工程學院副院長、雷達成像與微波光子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潘時龍告訴記者,我國在微波光子雷達部分技術領域已取得較大進展,成像雷達解析度達1.3釐米,已領先其他國家。

  微波光子技術被美、俄、歐認為是決定“未來戰場優勢”的關鍵技術。

微波光子學是利用光子技術完成微波、毫米波、THz波系統中複雜甚至是無法完成的信號產生、處理、傳輸與控制等功能。

  微波光子雷達利用光子技術,能夠有效提升雷達系統的目標解析度、作用距離、回應速度等關鍵性能,有助於實現偵察、干擾、探測、通信的一體化。

  “微波光子雷達頻寬大,可支援多頻段、多信號協同工作,實現高解析度成像、多目標識別和低RCS目標探測。

同時,可以顯著提升信噪比和改善因數,大大改善強雜波中微弱信號的檢測能力。

可以產生和處理適應各種複雜環境的信號波形,拓展了信號自由度。

”中國工程院院士、南航電子資訊工程學院院長賁德認為其優勢明顯,“比如1千兆到100千兆是微波光子雷達工作的頻段,現有雷達對這個頻段顯得有些無能為力。

”   回應 微波光子雷達,可以在150公里外發現並鎖定隱形飛機。

當然我們只是應用在無人駕駛汽車領域。

應該是150公里以內,然而空對空導彈也就一百公里的攻擊距離,所以說,你探測距離再遠也沒用。

誰告訴你沒用?我在一百公里外探測到你,就可以選擇最合適的攻擊陣位、最合適的攻擊角度,等對方一進入導彈攻擊範圍就立即發射,這樣可以發揮導彈的最大發射距離,不管箭能射多遠,眼睛看的越遠越好。

https://www.guancha.cn/industry-science/2019_04_28_499611.shtml?s=sygdkx 2019-04-2908:18:38 阿楨 中科院新型納米紅外隱身材料,成果已在國際著名期刊《美國化學學會•納米》刊發 所謂的隱身戰機,實際上指的是他們能吸收雷達發出的探測波,從而讓敵方無法發現自己的存在。

不過隱身戰機要想躲過敵方的探測還需要具備另一項能力,那就是躲過紅外探測儀的探測,畢竟只要是自然界中的物體,它們都會輻射紅外線。

由於紅外線的發射與表面問題有關,因此不論是在白天還是在晚上紅外探測儀都可以得到不同物體的紅外圖像。

但現有的紅外隱身材料必須持續耗能不說,反應還很慢,這也導致了它在應用範圍非常的狹窄,但近日中科院發現的一種新材料,就很好的解決了這一問題。

2019-04-09,中科院蘇州納米所張學同科研團隊,發現了一種新型的納米紅外隱身材料,不僅更加堅固、輕便,同時還不需要額外的能源就能進行工作。

新材料不僅可以用於紅外隱身,還可以用作電子隔熱材料、電池隔膜材料等。

中國殲-20並不用像F-22那樣呆在恆溫機庫裡面,僅從這一方面也能看出,中國在隱身材料領域不輸於美國。

新材料意味著即使將殲-20換了更加先進的發動機,也能保證殲-20的紅外隱身性不被破壞,甚至還有著更好的可能也說不定。

052DL裝備反隱身雷極大地增強中國海軍遠海作戰能力2019-04-26新浪軍事 下圖是陸基類似的遠端反隱身預警雷達,兩種雷達都是有源相控陣體制,探測距離、精度、反隱身能力均十分先進。

近日我軍正在建造的052D加長版首艦疑似曝光,不僅為直20海軍型上艦而加長了直升機甲板,還將後桅杆上的517B型雷達更換為矩形網狀新型遠端警戒雷達,雖然它不如英國的45艦的“小黑板”看著高大上,但是這個“滿足了對四代隱身戰機警戒和引導的作戰需求”的雷達絕對領先世界其他型號的艦用雷達。

  相關新聞 中國海軍第20艘052D艦即將下水未來3年或再服役9艘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9-04-26/doc-ihvhiewr8301111.shtml 2019-05-0710:21:50 阿楨 解析度1厘米!中國高校研製出另類雷達:像看電視一樣發現F222019-05-07 最近,我國科研領域再次傳來好消息,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聯合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四研究所共同研製的高精度微波光子雷達,該雷達晶片尺寸相當於一個砂礫,比傳統雷達設備小10000倍,而圖像解析度卻達到了恐怖的1.3厘米,成像效果比國際水平強30倍,即整整一個數量級。

那麼這款雷達究竟有什麼特別之處呢?眾所周知,傳統雷達的工作方式無非是利用各種波段的波形特徵來偵搜目標,能夠獲知的信息只有目標的坐標以及大致速度,且非常容易被隱身戰機躲過,而高精度微波光子雷達則不同了。

其工作原理通俗來講就是用手電筒直接往天上照,因此具有很強的反隱身能力,同時雷達操作人員還可以像看電視一樣直觀地看到目標的外形特徵以及具體速度。

目前,中國科研人員已經先後使用低空飛行的小型無人機,甚至塑料風扇來測試成像效果,結果顯示哪怕是一個直徑僅為30厘米的塑料風扇都能夠被清晰辨認出來。

而且高精度微波光子雷達還具有大帶寬,高頻率,小結構,輕重量,低損耗以及強抗電磁干擾能力,並可以在霧霾,雨雪等惡劣氣候下正常工作,不放過任何一個運動目標,這項技術從很大程度上來看,可以說是革命性的,它一旦普及開來,現有的F35,F22,B2等隱身戰機全部都得歇菜。

當然,這只是理論上的預判,此款雷達距離實際應用實際上還有一段距離,目前最大的局限在於其波束特別窄,只能對一個比較狹窄的區域實現「絕對偵搜」,天空那麼大,想要全部覆蓋,還需要繼續完善技術才行。

高精度微波光子雷達的應用範圍非常廣泛,它能夠幫助太空飛行器提前發現非常細小的太空垃圾碎片,還可以幫助士兵發現躲藏在遮蔽物後方的潛在危險。

除了軍用領域之外,高精度微波光子雷達在民用領域也將大顯威力。

近年來提出來的無人駕駛汽車便是直接受益的方向,它可以充當無人駕駛汽車AI的一雙眼睛,無懼天氣,無懼光亮,任何地形以及突然竄出來的事物它都能夠偵測得到,並讓AI做出相應規避。

2019-05-1109:07:28 阿楨 世界航空強國為何都在玩飛翼佈局?原來有這三大優勢2019/10/04新浪軍事   第一是亞音速升阻比高。

這是人們早在上世紀40年代就開始探索飛翼佈局飛機的主要動力。

它把傳統飛機的垂尾、平尾機身都取消了,又由於採用了典型的翼身融合設計,大大降低了飛機的摩擦阻力。

升阻比高,意味著相同飛行重量下,巡航阻力更小,需要的發動機功率小,降低了對發動機推力的要求。

以B-2和B-52為例,最大起飛重量220噸的B-52,用了8台17000磅推力的發動機。

而150噸級的B-2A,只是安裝了4台19000磅(8.6噸,推重比5.94)的F118-GE-100。

上述優勢使得飛翼佈局比傳統飛機升阻比更大,動力更節省能耗,航程就更遠航時更長。

  第二大優勢是隱身性能好。

飛機最強烈的雷達反射源主要是一些腔體反射(例如進氣道、尾噴管、座艙、雷達罩)、二面角(例如機翼與機身、機翼與掛架,垂尾與水準尾翼等連接處)以及機身、機翼前緣形成的曲面或鏡面反射以及機翼、尾翼前後緣的邊緣繞射。

由於飛翼佈局翼面與機身融合度高,表面由光滑連續曲面構成,幾乎不存在空腔、銳角、凸起等強烈的雷達反射源,外形設計上非常利於隱身。

特別是取消了垂直尾翼,減少了飛機一大雷達反射源。

…….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9-10-04/doc-iicezzrr0045892.shtml 2019-10-0508:33:05 阿楨 最快10倍音速陸東風17靠這招2019/10/04中時 中國大陸「川陀太空」網分析說,大氣層就像是稠密介質,原理和打水上漂一樣,最好選擇扁平,並有弧度的碎瓦礫,而小瓦片是最理想的,能在水上漂得很遠。

東風17的載具有機翼結構,就能在大氣層進行「水上漂」,得以飛至少上千公里。

此外,高超音速飛行器在臨近空間飛行,高度起碼超過20公里,由於大氣層十分稠密,因此摩擦非常劇烈,飛行器周圍的溫度會急劇上升。

這時空氣分子還會發生電離,形成厚度不均的等離子體鞘的黑障。

對於神舟飛船、太空梭等再入航天器,黑障持續不會超過10分鐘,短的4分鐘就結束了,但是對高超音速飛行器,黑障卻會持續很久。

因此,東風17的載具設計得很修長,頭部前緣呈尖形,這樣就能讓天線周圍的等離子體鞘變薄,這樣一來通信就可以建立。

  相關新聞 東風31AG(26/21D)發射筒後部橡膠緩衝層可無依託發射射程高達一萬兩千公里 東風41運載發射車揭秘:行駛穩定性超越白楊M發射車 2019-10-0508:35:31 阿楨 中國攻擊11無人戰鬥機成全球現階段最接近六代機機型2019-10-24新浪軍事   按照閱兵式旁白的解說“能對敵縱深目標進行精確打擊”,可見該機的作戰半徑是不會低的。

按照氣動佈局來看,無垂尾飛翼式佈局本身就賦予了極佳的隱身性能,加上連發動機噴管都進行了隱身處理,可見該機的隱身效果可能是目前世界最強的存在。

  其次,按照打擊能力來看,該機的內置彈艙或許可以攜帶一定程度上的對陸精確打擊彈藥。

通過自身良好的隱身性能,飛抵目標上空進行打擊。

只是目前還不確定的是,該機是否具備在“臨近空間”或者“亞軌道”上進行飛行的能力。

  目前,我們的臨近空間飛行器(包括導彈)已不低於4種,是目前世界上最多的,也是唯一一個征服了臨近空間高度的國家。

在這樣的情況下,若攻擊11本身可以飛抵這一高度,那麼其它國家的任何攔截系統,便無法威脅到攻擊11的存在。

  相反的,還有一點要說明的是,該機也可以與殲20戰機相搭配,無偵8臨近空間偵察機負責動態監視敵軍的一舉一動,殲20戰機與攻擊11巧妙配合隱蔽接近,攻擊11投擲精確打擊彈藥端掉可威懾到殲20的節點,例如反隱身雷達和防空系統。

  而殲20戰機則可以在後續一鼓作氣打掉其它地面目標。

等到敵軍的航空兵及防空系統“手無縛雞之力”的時候,後續的殲16與殲轟7A等機型則可以肆無忌憚的欺負敵軍的地面部隊。

(作者署名:遠方探事) 攻擊2(外貿型翼龍-2)堪稱全球最聰明無人機能將敵無人機消滅在機場2019-10-24新浪軍事   攻擊-2採用正常式氣動佈局,大展弦比中單翼和“V”形尾翼結構。

機長11米,翼展20.5米,機高4.5米,最大飛行高度9000米,巡航速度200千米/小時,最大飛行速度370千米/小時,可連續飛行20小時,航程超過4000千米,最大起飛重量4200千克,最大外掛重量480千克。

  武器外掛點從攻擊-1的2個增加到6個,可掛載使用諸如“藍箭”-7空對地導彈、“雷石”-6精確制導炸彈、YZ-100航空子母彈和YZ-200鐳射制導炸彈之類的精確打擊彈藥。

如果使用複合掛架,一次就可掛載12枚攻擊彈藥。

  攻擊-2還首次引入人工智慧技術,具備自我回饋、敵我識別、自我判斷威脅程度等功能。

在飛行中如果發現自己系統出現問題,或遭到攻擊受傷,該機便可自主返航和降落,無需人工干預,堪稱全世界最聰明的無人機。

2019-10-2508:05:23 阿楨 偵測範圍10倍陸造全球最強雷射雷達2019/08/05中時 據《南華早報》5日報導,這款雷達的偵測範圍可達1,000公里,為既有雷射的10倍,以研究大氣粒子,未來將形成地球的第一道防線,以防外太空的宇宙射線和太陽風等。

這雷射雷達裝設的地點仍是機密,不過預料將可在4年內運作,以降低異常太陽活動的風險。

到2025年時,擁有部份世界最強大雷達系統的子午工程雷達站將覆蓋南北極、南海、戈壁沙漠、中東,中亞和南美洲,遍及全球。

國防部回應美炒媒作鐳射照射:與事實不符,停止對中方無端抹黑2020-03-06觀察者網 2月17日,中國海軍編隊公海例行演練,美軍P-8A反潛機不顧中方多次警告,長時間、低高度繞飛偵察,中方艦艇的操作是安全、規範、專業的,符合有關國際法和國際實踐。

  回應 鐳射照一下又不會懷孕,真是的 戰爭革命!量子隱形雷達情資一把抓2019/08/27中時 隱形戰機或許已令人耳熟能詳,但如今將徹底改變戰爭的,卻是隱形雷達。

數十年來,量子雷達似乎只是個概念,據《大眾機械》網26日報導,量子雷達能針對目標,提供遠比一般雷達更詳盡的資訊,但卻不必暴露所在位置。

奧地利科學與技術學院研究人員利用糾纏微波,打造出世界第一套量子雷達系統。

現今的雷達雖能偵測目標,但除了目標的高度,方位與距離外,不過就是一團沒有特色的點。

防空人員還必須靠識別雷達,或是從目標上取得的電磁訊號,才能分辨那究竟是敵方戰機、轟炸機,還是民航機。

相對的,量子雷達則能根據物理特性,來辨識目標。

例如,量子雷達只要掃過蘇-35的機翼,機頭與發動機,就能辨識出它是哪款戰機。

另一個好處,就是散發的能量極少,反觀現代雷達,都需要發射電磁輻射才能偵測目標。

然而,在偵測目標的同時,這些雷達也暴露了位置。

  回應相關新聞 中國科學家實現500公里級光纖量子通信傳輸2020-3-3新浪網 2020-03-0707:50:37 阿楨 隨著隱身戰鬥機的出現,預警機會被淘汰嗎?2020-04-01 傳統預警機在面對隱身飛機時也有探測距離大幅度縮短,沒有穩定跟蹤的能力,而隱身戰鬥機擁有三種探測預警機的方法:1.紅外探測器;2.電子戰系統;3.雷達系統。

預警機也只有主動出擊了,將傳統的S波段雷達換成相控陣米波雷達,以提高對隱身戰機的探測能力,不會被淘汰的。

  先來看看隱身飛機探測預警機的三種方式。

  第一,紅外探測器。

F35,殲20,蘇57,F22的升級版(計畫中)都裝有紅外探測器,F35的EODAS系統可以在90千米精確測量迎頭飛來的F16,也在2011年跟蹤到了1300千米處的運載火箭。

所以說,隱身戰鬥機使用EODAS或者EOTS探測到大型預警機也是沒有問題的,只不過相比探測戰鬥機而言,探測距離會近點。

  第二,電子戰系統。

蘇57是否完成了射頻隱身還不好說,殲20,F35,F22是具備這種能力的。

這種系統可以在本機雷達靜默的狀態下,發現遠達480千米處的輻射源,能夠在200千米處準確定位被測輻射源。

也就是說,當預警機的的雷達開機掃描時,隱身戰鬥機就可以大概確定其位置,在200千米處既可以準確的定位。

  第三,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在跟蹤目標時可以分出極窄的波束,而不會觸發被測目標的雷達告警系統。

只不過現在的預警機不僅僅是起到預警的功能,還兼顧指揮,電子戰等能力,機載系統比較容易起反應。

  由於預警機本身的RCS值較大,機動性較差,當被導彈鎖定時是難以逃出導彈的不可逃逸區的,所以被擊落的概率是極大的。

為了避免被擊落,預警機完全可以加裝功率強大的電子干擾系統以及電子戰系統,提升對抗主動雷達制導空對空導彈的能力。

事實上,主動雷達制導的空對空導彈的導引頭較小,抗干擾能力並不強,在受到干擾時很容易丟失目標。

  另外,預警機還可以加裝反隱身雷達,但口徑普遍較大,如縮減探測距離,減小口徑,也可裝到預警機上的。

畢竟A100就使用上了UHF波段的反隱身雷達。

https://k.sina.com.cn/article_6430533168_17f4a263000100r1qm.html 2020-04-0207:53:18 阿楨 美國又一款隱身飛機亮相或為測試紅外隱身效果2020-06-30新浪軍事   據《戰機世界》網站報導,由諾魯公司研發的神秘隱形飛機Model401,日前在一架F-15D戰機的護航下在美國西南部的莫哈韋沙漠上空完成了飛行任務。

  Model401具有新的整體灰色塗裝,並且在駕駛艙下方及其尾翼下部有較大的深色菱形塗層,這項測試與雷達、電子、紅外和視覺隱身等方面有關。

  該飛機是由複合材料製成的。

它機長11.6米,翼展也是11.6米。

空重為1814公斤,起飛總重量為3629攻擊。

該機使用一台由加拿大普惠公司生產的JT15D-5D發動機,推力為1381公斤。

  401型飛機具有隱身飛機的特徵和形狀。

進氣口位於駕駛艙的後部,兩個狹窄的S型導管入口可防止雷達波照射到發動機風扇葉片上。

V型尾翼的佈局類似於YF-23戰機。

  回應 軍事科技,始終是一對矛與盾的關係。

永無止境! https://mil.news.sina.com.cn/zhengming/2020-06-30/doc-iircuyvk1237021.shtml   相關新聞 藏了什麼新武器:彩虹-5無人機翼下打馬賽克   回應 反正是啥新制導式武器唄! 2020-07-0207:46:19 阿楨 隱形技術被高估?為對抗中俄美軍新戰機或更側重這個2020-10-22新浪軍事   據《歐亞時報》網站報導,面對4.5代和5代戰機的時代,五角大樓將重點放在了部署F-35和F-22等先進戰機上,並不斷提高其隱身技術   由於美國6代機更加重視電子戰能力,而F-35等5代機側重的隱形能力有可能很快就會被忽視。

  儘管F-35和F-22有著較小的雷達發射面積,但著名的隱形殺手—俄S-400地空導彈出現,對這些隱身戰機是一個極大的威脅(楨:?)。

  相關新聞 美媒:S-300被摧毀俄宣稱S400比西方好但連以色列軍機都不敢打   回應 俄話也能信?當初說S-300就能打隱形飛機了,後來打不了說400了 中國當前已具有尖端技術反隱身雷達,同時還具有鎖定偵察敵機功能。

但導彈的雷達沒法鎖定,你能發現也打不下來有什麼用。

貌似是有發現並跟蹤f22在東海方向! 能鎖定嗎?   相關新聞 中國首次公開曾450公里外鎖定F22美卻拉上殲-20狡辯2019-01-29新浪軍事    12月24日,中國電子科技14所的首席科學家吳劍旗,證實幾年前的“假新聞”真有其事! 反隱米波雷達,以前一直有著低仰角盲區大、無法準確測高、空預覆蓋不連續等致命缺陷,所以從來只是用來進行遠距離預警,其精度達不到引導火控雷達和戰鬥機對來襲目標進行攔截,並且美俄對米波雷達的研製也幾乎處於放棄,只有中國14所和38所等反隱身雷達研製的“明星單位”!   吳首次明確公開了我國在5年前就實現了對F-22的遠距離持續跟蹤、繪製航跡,並確定發現距離為450公里!消除了低仰角盲區;實現了全空域高精度測量,滿足航空兵攔截引導作戰的精度要求。

2020-10-2310:47:25 阿楨 中國科學家把微波測量靈敏度提高1000倍2020-10-28科技日報 山西大學鐳射光譜研究所賈鎖堂教授和肖連團教授帶領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實現裡德堡原子微波超外差接收機樣機,極大提升了微波電場場強的探測靈敏度,微波測量靈敏度達55nV/(cm•Hz1/2),優於之前國際最好水準1000倍,最小可探測微波場強約400pV/cm,優於之前國際最好水準10000倍,在國防安全、微波通信、量子計量、電子資訊等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回應 這是要把五代機廢了! 探測隱身戰機地面雷達都採多基站組網探測,米波雷達發現,其他跟蹤鎖定, 記者:中國科學家把微波測量靈敏度提高1000倍 白宮:他們偷竊美國的智慧財產權和商業機密 記者:但他們這個技術比我們先進很多啊 白宮:正因為他們偷走了我們先進的技術,所以我們才相對落後 --現場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 2020-10-3108:03:34 阿楨 殲20銀光閃閃像二代機?原來這種機身暗藏特殊目的2020-11-25新浪軍事   我國殲-20隱身戰鬥機在2016年珠海航展身披正式塗裝公開亮相時,其銀光閃閃的機身表面的就分外引人意,當時許多人也許產生了這個疑問:這都2016年了,殲20第五代隱身戰機的塗裝為什麼還看起來還像是二代機的“銀燕”?其實是紅外隱身上的最新研究成果。

  美國F-22和F-35和殲-20一樣閃現金屬光澤,,其隱身塗層由三部分組成,最底下一層是用於消除蒙皮鉚釘和接縫的填料層,讓整個機身表面光滑連續,避免因接縫和鉚釘增大雷達反射面積。

中間一層是導電雷達吸波塗層,用於吸收削弱照射在機身表面的雷達波,配合戰鬥機的隱身外形獲得完整雷達隱身能力。

  最外面一層是紅外面漆,用於抑制戰鬥機的紅外輻射。

一般來說紅外面漆是耐磨耐候性較好的聚氨酯基漆加各種添加成分組成,塗料中摻入的大量5-500μm直徑的玻璃微球能有效降低特定波長的紅外輻射,同時也形成了隱身戰鬥機外表的強烈金屬光澤。

F-35的紅外圖像表明,早使用了紅外面漆後,該機的中波紅外輻射明顯降低,而多數紅外感測器就工作在這個波長。

  除紅外面漆之外,殲-20國產WS-10發動機上的鋸齒尾噴管,尾噴管魚鱗片上的黑色特殊塗層,以及使用全動垂尾和腹鰭對尾噴管兩側進行遮蔽的設計,都無不顯示出該機對紅外隱身的重視程度。

殲11B"黑頭"換"白頭"背後有如此多講究性能堪比殲162020-11-25新浪軍事   可能與我國空軍頒佈的《空軍飛機塗裝及標識噴塗規定》有關。

這個最新版的塗裝規定首次將“低可視”列為戰機塗裝設計原則之一,所以我們才能看到殲-10B/C、殲-16、殲-20、運-20等型號紛紛改用能縮短目視識別距離的低視化塗裝,充分顯示“塗裝也是戰鬥力”這個道理。

  現代空戰實踐早已證明在視距內格鬥中,戰鬥機塗裝中的黑色會成為最引人注目的部分,因為在任何光照條件和角度下都會與天空和地面背景形成最大反差。

F-16最初依照二代機傳統採用了黑色雷達罩,但在空戰訓練中被發現在迎頭很遠距離上就能目視發現,因為黑色雷達罩使該機看起來就像是白紙上的小黑點,所以F-16後續批次改用了灰色雷達罩。

2020-11-2609:32:38 阿楨 不過,給雷達罩換顏色並不是簡單,雷達罩顏色由最外層的抗靜電塗層決定,這層塗層被要求在具有很好透波性的同時還能將飛行中積累的靜電傳導到機身釋放。

我國殲-10A、殲-11B、殲-8II、飛豹等戰機採用的雷達罩就是黑色,是因為採用了成熟的石墨導電抗靜電塗層,兼具抗靜電和透波性能。

而當時灰色國產抗靜電塗層可能還沒有成熟,會影響戰機雷達的透波。

  隨著技術的發展,我國最終攻克雷達罩灰色抗靜電塗層難關,並將其首先應用在梟龍機上,隨後在殲-10B/C、殲-16、殲-20上大規模推廣,最終應用在殲-11B的塗裝低視化改進上。

殲16戰機右側進氣道下方為何多出一個奇特長方體2020-11-25新浪軍事   軍迷們研判是一種新型前視紅外導航吊艙,將助力殲-16的全天候低空突防作戰。

  在導航吊艙輔助下的低空突防的概念興起於海灣戰爭之前,當時美國空軍專門裝備增強夜間和全天候作戰能力的F-15E以及F-16C/D的最大改進就是能在進氣道兩側或下方掛載“夜間紅外低空導航和瞄準吊艙”(LANTIRN)。

“藍盾”由AAQ-14瞄準吊艙和AAQ-13導航吊艙組成,AAQ-13由K波段地形跟蹤雷達和前視紅外感測器兩部分組成,與載機的飛控電腦連接了實現自動超低空地形跟蹤飛行(TFR),最低飛行高度低至30米。

  殲-16的前視紅外導航吊艙與AAQ-13的紅外部分一致,之所以取消地形跟蹤雷達,是因為殲-16的先進有源相控陣雷達已經集成了自動超低空地形跟蹤飛行功能。

視紅外吊艙產生的即時紅外圖像會被顯示在殲-16的衍射平顯中,讓殲-16飛行員在夜航中完全無需佩戴累贅的夜視鏡。

  紅外吊艙被掛載於殲-16視野最好的進氣道下方掛架,實現一個掛點同時掛載導航與瞄準吊艙。

加上機鼻的紅外搜索與跟蹤系統(IRST),殲-16就成為了全球除五代機外光電探測手段最豐富的戰鬥機。

https://mil.news.sina.com.cn/zhengming/2020-11-25/doc-iiznctke3161451.shtml 2020-11-2609:32:58 阿楨 雷達屏障能否讓蘇-57成為真正四代機?2020.12.31   蘇-57一直因為隱身缺陷受到吐槽,除俄之外沒人認為是一款四代機,原因在蘇-57採用了蘇-27的寬間距雙發的直通進氣道,敵機的火控雷達可從發動機葉片反射的雷達回波中分辨目標飛機的型號甚至子型號,而這一技術並不高端,在F-15C/D採用的APG-70脈衝多普勒雷達上已經是標配。

  因此在俄最新視頻,看到了進氣道內導流吸波環的雷達屏障,相對於使用真正S形進氣道的隱身飛機而言,充其量只能是比裸奔狀態稍微好上一點。

實際上類似的技術在F-22和F-35上也有使用,不過卻是用在尾噴管上以降低尾部的RCS。

  蘇-57還在進氣道前部設置了可調斜板。

在低速情況下,可調斜板收起,而在超音速情況下,可調斜板放下,可起到為氣流減速的效果,也可以起遮擋作用。

  設計一款成熟的隱身戰機,離不開技術上的長期探索和積澱。

在設計出F-22和F-35之前,美國就已經研製過“默藍”和“擁藍”兩種隱身試驗機。

而中國雖然曾經在航空技術上遠遠落後於俄羅斯,但在隱身技術方面也很早就展開了探索,利用殲-7的機體改裝過一架隱身試驗機。

http://slide.mil.news.sina.com.cn/c/slide_8_91486_90785.html 2021-01-0508:55:34 阿楨 2021-04-22第九屆世界雷達博覽會上,中國電科、中國電子展示了多種反隱身雷達。

當代的隱身戰機受限於技術和飛機固有物理特性,無法做到全頻段隱身在釐米波,毫米波等波段隱身性能較好,在米波,分米波等波段隱身效果較差。

此外,當代隱身戰機物理尺寸大概一致,這導致同樣大小的隱身戰機會與部分UHF波段產生電諧振,產生大量電磁回波,從而失去隱身效果。

中國電科的JY-26/YLC-8E同為利用UHF波段的三座標警戒雷達。

  124E被動式防空雷達,如果隱身戰機在空中打開了機載雷達或自衛干擾吊艙,發出的信號會被被動式雷達捕捉到,從而供後者進行定位。

  如果隱身戰機保持無線電靜默,那麼全球各個空域廣播、電視信號密集,在這樣的環境下,隱身戰機就好比是魚,電磁環境好比是水,魚從水裡遊過,無論如何都會產生漣漪。

因此,想要捕捉到這個漣漪,就需要另一條技術路線“非協作雷達”。

中國電科的DWL002無源探測系統,可通過接收隱身戰機反射民用調頻廣播信號時產生的微弱變化,實現對隱身戰機的探測、定位、跟蹤。

因為使用的是調頻廣播和電視信號等民用外輻射源,所以叫非協同探測定位設備。

  打無人機、打炮彈、打低幔小 YLC-48是國內首個可擕式相控陣雷達,採用首創的圓形數位相控陣體制。

具有體積小、重量輕、機動靈活等特點。

該雷達具有強地雜波下高概率檢測“低、小、慢”目標的突出能力,可有效探測、跟蹤任意方位來襲的目標的能力。

  SLC-7雷達可以對付包括隱身戰機、常規固定翼飛機、直升飛機、無人機、巡航導彈、戰術導彈以及臨近空間目標等等多類型目標,被譽為“萬能雷達。

此外,SLC-7還可定位火炮和火箭彈目標,用途之廣泛遠超其它許多同類雷達。

  除了電磁手段以為,各個廠商還展示了各種通過光電手段打擊低空目標的產品,部分產品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準。

https://www.guancha.cn/military-affairs/2021_04_24_588637_2.shtml   相關新聞 我是總師——反隱身雷達總師2018-03-18CCTV財經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OYTzz8NsVo 2021-04-2507:41:30 阿楨 大陸直20直升機也有匿蹤變體用於滲透作戰2021/05/31中時 中國大陸一直有追趕美國軍事科技的企圖,雖然經常被譏為「仿造」、「克隆」、「山寨」,但是就大陸的角度來看,模仿成功經驗就是提升實力的捷徑。

直20直升機就是公認的仿造S-70C黑鷹的成果。

然而直20還有匿蹤型的規畫,這很可能是來自於神秘的「匿蹤黑鷹」得來的靈感。

「戰區」(TheDrive-Warzone)報導,一段大陸新聞影片顯示,中國航空工業(AVIC)正在研製「匿蹤直20」。

說到匿蹤直升機,美國仍是該領域的領頭者,20年前,原本計畫用來取代AH-64阿帕契的RAH-66原型機向外界公開,有許多降低訊跡的設計,包括引擎廢氣的降溫設計,內藏式彈艙,線條單純化機身外型等等,然而由於美國國防預算刪減的原因,RAH-66沒有量產,但是直升機匿蹤化的技術被保留下來。

2011年,美國海豹部隊潛入巴基斯坦暗殺賓拉登,派出的3架直升機當中,有1架發生事故墜毀在庭院,雖然海豹部在撤離之前炸毀了直升機殘骸,但是機尾的部分可能過於堅固而被保留,我們也得於窺見匿蹤黑鷹直升機的一尾,但是線索也僅次而已。

之後,許多航空專家、分析師,甚至好萊塢電影人與軍事模型製作公司,都提出匿蹤黑鷹的想像圖,美軍特戰司令部則對外界的猜測「既不承認也不否認」。

有些看法認為,巴基斯坦已將匿蹤黑鷹的機尾賣給中國大陸。

此外大陸也從各種管道尋求,甚至竊取美國航太技術,這幾年也將這些技術轉化成自製的裝備。

大陸的匿蹤直20能否從概念模型,形成實際的直升機成品?這只有時間才能證明。

不過考慮到北京對低視度飛行器的投資與研發的熱度,似乎必然會出現。

  回應 中國的東西,看看就好 其實他們某些科技已經超越美國,不完全是克隆。

比方說航太中美各有優勢。

其實學習別人的成功是省去很多冤路,就連我們也在模仿美國,而美國也在模仿中俄的超乘波。

2021-06-0107:31:50 阿楨 屢次秘密現身的F-117在鬼鬼祟祟地做什麼?2021-08-02新浪軍事   F-117作為實際上第一款隱身機,有著極為科幻的棱形機身和複雜的幾何外形。

也是美軍中少見的首飛不到30年就退役的作戰飛機。

然而,自2008年退役以來,民間一直流傳著對F-117飛行的目擊報告。

  從性能上來說,F-117就不太可能是扮演蘇-57等戰機去進行空戰訓練。

F-117通常上被人稱作隱身戰鬥機,可事實上沒有任何空戰能力,嚴格上來說是一款隱身轟炸機。

過度追求雷達隱身和紅外能力下,裝備了兩台沒有加力燃燒室的F404發動機,最高速度僅0.9馬赫,比B-52還慢。

還有,F-117機翼的強度並不大,用不到6G的超載去和F-16玩近距離狗鬥未免有些開玩笑。

此外,F-117座艙蓋上鍍膜,一個沒有光電探頭,座艙缺乏後向視野並且還是毛玻璃,推重比最大僅0.4的亞音速飛機,實在是不適合偽裝成蘇-57與其他飛機對練。

更關鍵的是,美軍已經組建了擁有早期型F-35A的第65侵略者中隊作為假想敵。

  結合美軍近幾年開始加緊IRST系統的部署,這種推測或許有著更多的合理性。

畢竟如果只是單純的測試雷達能否發現隱身飛機,那麼私人承包商的那些低慢小飛機甚至無人機會更有挑戰性。

但是想測試高速飛行的同時滿足雷達紅外雙隱身飛機,那很可能只有F-117可以做到。

而這或許也能解釋F-117為何不是高空突入,而是一反常態的進行超低空利用山谷掩護進行飛行,這樣能更好的模擬隱身轟炸機的對地攻擊航線或是隱身巡航導彈的飛行。

AESA與IRST在低可偵測度目標探測追蹤領域的應用2020-04-15 現代戰機的主動相位陣列(AESA)能在50浬,甚至更遠的距離獲取並追蹤目標。

然而,逐漸普及的低可偵測度/匿蹤技術能讓雷達的偵測/追蹤距離大幅減少約三分之一,其他電磁頻段的探測手段又再次受到重視,其中,紅外線搜索暨追蹤((InfraRedSearch&Track,IRST)系統以雷達替代方案之姿重新出現在世人面前。

2021-08-0306:49:49 阿楨 2021珠海航展:中電科14所多型世界領先反隱身雷達公佈2021-09-28 14所在本次航展主要亮點:一是更加體現體系化的整體解決方案的能力。

二是更加注重體現攻防兼備的能力。

觀察-確認-決策-打擊(OODA)作戰全流程,多維度展示攻防兼備的能力。

三是更加體現應對新型作戰和新型威脅樣式的能力。

  14所在本次航展包括YLC-8E型UHF反隱身戒雷達、SLC-7型L波段、SLC-12型S波段、YLC-12型C波段(可以舉高到18米,可解決無人機、巡航導彈等超低空目標的探測難題),它們覆蓋UHF、L、S、C等波段,具備全數位化、先進技術體制等四代雷達基本特徵,骨幹型號已經陸續採用氮化鎵技術,具備多方面的技戰術優勢:第一,通過多頻組合、優勢互補。

雷達頻段越低(如YLC-8E),反隱身能力越強;頻段越高(如YLC-12),機動能力、跟蹤性能等越好。

多頻組合可實現探測威力、探測精度、抗有源干擾、機動能力的最優組合。

第二,多頻協同,高效探測。

第三,動靜結合、高低搭配。

依託YLC-8E和SLC-7的強探測能力,駐守重要區域或敏感方向,發揮SLC-12和YLC-12高機動性的優勢,靈活組合,實現補網、強網、拓網。

若與海基、空基、天基雷達協同,融合戰區內多源資訊,可實現立體化的制空及攔截作戰。

  相關新聞 中國砸10兆人民幣發展氮化鎵與碳化矽第三代半導體,台灣落後中國! 愛國者飛彈屹立不搖的關鍵:第一代半導體材料為矽、第二代為砷化鎵,第三代則碳化矽(SiC)及氮化鎵(GaN)尺寸小、高功率,散熱快,低雜訊、低耗電,其實神盾系統的SPY-6相位陣列雷達,在2010年即已先採。

早期主動電子相位陣列雷達體積相當龐大,成本極高,但現已普遍用在戰機上,如F-22的AN/APG-77雷達、F-35的APG-81雷達,仍採用砷化鎵元件,美國目前如雷神等電子系統大廠,都開始將氮化鎵應用在相位陣列雷達上。

美國伯克3型驅逐艦氮化鎵雷達vs中國萬噸驅逐艦055砷化鎵周子定(法輪功新唐人電視台)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GhumDPXkgM 氮化鎵讓055驅逐艦擁有當今威力最大的雷達2016-06-10騰訊 陸022艦在雷達中「隱形」?外媒曝:反因此一目了然 美國海軍學會新聞網2021-09-27指出,在使用合成孔徑雷達(SAR)偵察衛星之下,中國的22型匿蹤飛彈快艇不僅無所遁形,更由於其獨特的外型設計,反而更容易被分析人員辨認。

  回應 匿蹤本來就是對雷達,火控雷達看不見,就沒法鎖定和引導飛彈射擊! 2021-09-2909:18:15 *回應人: E-mail: 悄悄話: 否 是(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回應內容: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自我介紹 阿楨 真善圖博館館長兼(廁所)所長。

吃飽沒事幹,終日讀書,看影視,報紙,期刊,上網,然後好為人評。

屎... 關於本站 留言板 地圖 加入好友 愛的鼓勵:38,581 文章篇數:4,746 站內搜尋 標題 內容 標籤 文章分類 詩:全都要(10)詩:邏輯邪(66)詩:馬反諷詩(34)詩:男女瘋情(99)詩:城市瘋光(101)詩:鄉村瘋景(99)詩:家什之聲(95)詩:x癮之家(66)詩:七情六欲(18)詩:身之解頌(19) 更多>> 最新回應 《計算機與人腦》,(阿楨)《人是機器》,(阿楨)《生病why》,(阿楨)以細菌為芻狗,(阿楨)《俄羅斯2010》,(阿楨)《1992年以來的俄羅斯》,(阿楨)《俄羅斯軍情瞭望》,(阿楨)《俄羅斯關於蘇聯劇變問題的各種觀點》,(阿楨)俄烏戰爭,(阿楨)俄喬戰爭,(阿楨) 最新文章 主權與人權:全都要10/24中國肅貪自由與國安:全都要9/24表坊:表演藝術17自由與腥聞:全都要8/24藏疆港台獨之毒藥媒體與霉體:全都要7/24話劇:表演藝術16自律與他律:全都要6/24民主的烏坎之路 本台最新標籤 打蒼蠅不打老虎、土豪消費下滑、兩岸誰真反貪、關說司法、大陸官不聊生、大陸反腐、禁奢禮品絕跡、習近平反腐已漸入尾聲、抗日戰爭電影、抗日戰爭時期電影 站方公告 【愛分享】日本味王洛神蔓越莓益生菌【徵文】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戲劇【公告】Flash支援相關問題【公告】2020新聞台系統更新1.1【公告】個人新聞台服務認證公告 贊助商 站台人氣 累積人氣:20,172,309 當日人氣:1,334 好友列表 好友的新聞台Blog 最新訪客列表 連結書籤 紅袖藏雲明鏡止水 訂閱本站 RSS訂閱 (如何使用RSS) 加入訂閱 TOP .廣告刊登 .消費者保護 .兒童網路安全 .AboutPChome .徵才 網路家庭版權所有、轉載必究Copyright© PChomeOnline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