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主義-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結果主義(英語:consequentialism)又称歸結主義、效果主義、效果论,是伦理学中的学说,主張判別行動好壞或是非的標準,依該行動所(或是否可能、或是否意圖)產生的 ... 結果主義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結果主義(英語:consequentialism)又稱歸結主義、效果主義、效果論,是倫理學中的學說,主張判別行動好壞或是非的標準,依該行動所(或是否可能、或是否意圖)產生的結果而定,如一行動能(或可能、或意圖)產生好的結果,該行動就是好的,也就是道德的。

指一個行為的對錯要視該行為就總體而言是否達到最高內在價值來決定,即結果主義的道德推理取決於道德行為的後果。

在倫理學的討論中,結果論與目的論是同義詞;與之相對的是義務論。

結果論所勾畫出的道德體系中,核心的概念是「價值」而不是義務;所以在哲學術語中,結果論與價值論偶有通用的情形。

結果主義的缺點[編輯] 結果論較引人詬病的有三點: 一是只強調行動本身僅具有工具性價值,忽略了行動本身也可能有其內在價值;換言之,判斷某一行動好壞是非的標準,在邏輯上不必全然繫諸於該行動所(可能)導致的結果。

第二,在某些情境下,即便是行動本身可能會產生不好的結果,但一般人仍舊會採行,因為行動本身合乎道德的要求,或行動者有義務採取該行動,若不如此,就是犯了道德上的惡。

第三,在結果論的主張下,似乎可以為了達成目的而不擇手段,只要目的是好的就可以,這一點與常情不合。

結果論的優點在於提供了一套價值判斷的模式,讓一般人在變動不居的社會環境中可以因時制宜的做道德判斷。

在某些哲學討論中,結果論僅主張有理性的人應以開放的態度來衡量自己行動所可能產生的各種結果,然後據以進行判斷、採取作為,而不是將道德視為一個僵化的封閉系統。

[1] 參考資料[編輯] ^Consequentialism.[2017-01-1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10)(中文(臺灣)).  閱論編倫理學(道德哲學)相關條目應用倫理學 ·規範倫理學 ·元倫理學 ·描述倫理學 ·醫學倫理學 ·數學倫理學 ·工程倫理學 ·專業倫理學 ·環境倫理學 ·生物倫理學 ·性倫理學 概念 自由 ·自主 ·權利 ·良心 ·價值 ·道德 ·責任 ·關懷 ·人性 ·正義 ·原理 ·美德 ·幸福 ·準則 ·痛苦 ·平等 ·信任 ·自由意志 ·共識 ·自然權利 ·人權 ·正義戰爭 ·價值論/價值觀 ·善惡(善 ·惡) ·商業倫理理論 功利主義 ·歸結主義 ·義務論 ·關懷倫理學 ·德性倫理學 ·情緒主義 哲學家 柏拉圖 ·亞里斯多德 ·孔子 ·孟子 ·荀子 ·奧古斯丁 ·阿奎那 ·斯賓諾莎 ·休謨 ·康德 ·黑格爾 ·叔本華 ·邊沁 ·密爾 ·齊克果 ·西季威克 ·尼采 ·摩爾 ·羅爾斯 ·威廉士 ·麥基 ·麥金泰爾 ·辛格 ·帕菲特 ·斯坎倫 ·內格爾 ·泰勒 ·阿蘇爾門迪(英語:JoxeAzurmendi) 規範控制 GND:4327570-9 LCCN:sh85031247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結果主義&oldid=67767244」 分類:倫理理論後設倫理學規範倫理學效益主義結果主義隱藏分類:含有英語的條目包含GN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LCC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العربيةБългарскиCymraegDanskDeutsch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فارسیSuomiFrançaisעבריתहिन्दीInterlinguaBahasaIndonesiaÍslenskaItaliano日本語한국어LatinaLietuviųLatviešuNederlandsNorskbokmålPolskiPortuguêsРусский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SimpleEnglish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TagalogTürkçeУкраїнськаTiếngViệt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